12课词四首

12课词四首
12课词四首

12 词四首

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温庭筠笔下思妇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范仲淹的那座孤城,书写着边塞的荒凉;苏轼的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星;李清照笔下的双溪舴艋之舟,难载浓浓愁思;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那片刀光剑影。今天,我们将在《词五首》中去和古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首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新课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看看豪放词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右擎.苍() 锦帽貂裘.() 鬓.微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在密州作太守时,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

4.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

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诵,注意字音、节奏、气势。

2.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

(二)深层探究

3.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5.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6.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苏轼的代表作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怀古词。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第三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陈子昂吗?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麾.下炙()

八百里分麾下

..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

2.作者链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写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诵读:注意把握好语速、语调、节奏。

2.文意理解。

(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

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5)“可怜白发生。”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6)“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2.词作特点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1.词的惯例是上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阕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阕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第四课时满江红(小住京华)

一、新课导入

自从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他当作楷模,仿效创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斗牛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显示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的这首《满江红》,感受鉴湖女侠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lí()下秋容入拭()蛾()眉胸襟()

2、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3、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4、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对照注释理词意,注意《满江红》中的典故:

(1)“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和李清照“”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

(3)“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概括词的内容。

3、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1)“四面楚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残未屑!”中“蛾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02)

第12课词四首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 【情境导入】 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 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 明确: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 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 将士戍边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 异寒异声异势 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

12词四首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

12、部编九下《词四首》精品教案

12 词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区分词与诗的不同特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感受四首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课文导入;导读《渔家傲·秋思》一诗。课文导入 和诗一样,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本单元中的《词四首》里所描述的“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观,那城外狩猎、沙场点兵的壮观情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的形象,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悠悠情思。 预习展示 (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了解背景。【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合作探究 1.提问:《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 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诗人身处边塞异地,时时不忘家乡,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提问:“异”字有何作用?大雁为何“无留意”? 明确: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3.提问:“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暗含对比,即把 边塞之地与诗人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作对比,请想像一下,看着边塞之秋,诗人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看着雁去衡阳,就感到天气格外寒冷,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听着此起彼伏的四面边声,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人欢马叫,笑语欢歌;看着长烟、落日和孤城紧闭,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华灯初上,人影幢幢。诗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4.提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 怎样的景致? 明确:无数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随风袅袅飘扬的炊烟,隐于红霞之中的落日,早早关闭的孤城,这一切,给人以苍凉、萧索之感,使人陡生思乡之情。 5.布置:说说你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词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归、大功未建的凄怆情怀。 6.提问:《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

12课词四首

12 词四首 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温庭筠笔下思妇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范仲淹的那座孤城,书写着边塞的荒凉;苏轼的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星;李清照笔下的双溪舴艋之舟,难载浓浓愁思;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那片刀光剑影。今天,我们将在《词五首》中去和古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首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新课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看看豪放词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右擎.苍() 锦帽貂裘.() 鬓.微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在密州作太守时,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 4.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

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诵,注意字音、节奏、气势。 2.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 (二)深层探究 3.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5.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6.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12、词四首 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 【情境导入】 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 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 明确: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 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 将士戍边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 异寒异声异势 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 练习(含答案)

12 词四首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衡.阳(héng) 浊.酒(zhuó) 羌.管(qiāng) 擎.苍(qíng) B.貂.裘(diāo) 鬓.微霜(bìn) 麾.下(huī) 霹.雳(pī) C.的.卢(dí) 雕.弓(diāo) 蛾.眉(ě) 未屑.(xiè) D.青衫.(shān) 胸襟.(jīn) 肝.胆(gān) 遣.冯唐(qiǎ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B.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词人渴望得

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激烈的战斗场景的句子是: , 。 (6)《满江红》中借写明快秋景来衬托词人的心情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6.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8.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9.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三)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10.“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1.词人自称这是一首“壮词”,试结合具体词句,说说“壮”体现在哪里。 (四)阅读《满江红》,回答问题。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

12.《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12.词四首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习题】 选择题: 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解析】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错

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解析】D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析】C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由此看来,虽同是写“烟”“落日”,但前者是哀景,后者是状景。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成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九年级语文12《词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词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3.品读鉴赏,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教学重点: 1.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词独特的形式特点,体会词独特的抒情方式。 2.通过重点意象、典故的解读,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 利用早读让学生熟读诗词;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音,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学案,让学生对词人及词作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请同学们试着回忆一下,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中,有哪些是关于将士戍守边疆、抒发爱国情怀的呢?(两三个同学分享自己能够背诵的相关主题的诗歌)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先一起齐读一下这四首词。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

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

12词四首 省优获奖教案

12词四首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

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

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第4课时【教案】

12《词四首》教案(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这四首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满江红》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秋瑾的《满江红》,了解一位巾帼英雄怀揣革命的崇高理想,冲破家庭的牢笼,踏上新的人生征途,创下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1.作者介绍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2.背景链接: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

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四、朗读诗歌 1.老师朗读诗歌,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并检查重点字音。 (1)读准字音。 为(wèi) 拭(shì) 侬(nóng)莽(mǎnɡ) (2)朗读指导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语文课代表朗读。 4.学生点评,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5.大家齐读。 五、理解词意,感知内容 1. 看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合作理解词的大意。 2.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3.边读诗歌边思考: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 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明确:上阕写明丽秋色,并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下阕写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 六、品读诗歌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词四首 精品教案

12词四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 一、新课导入 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读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 (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三、品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句式说话。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 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四、拓 1.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读词以入境 (一) 了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读出韵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 2.再读,同桌之间彼此读,讨论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3.推荐读,师生评价。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二、品词以入味 怎么读好词人的豪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的确,在诗词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狂”) 2.上阕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词人的“狂”?谈谈你们的理解。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说明装备(齐全)。 请用自己的话再现太守当时的装备:只见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身穿貂皮衣。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 ②随从众多(阵容庞大):“千骑卷平冈”。请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画面。 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马下是尘土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12.词四首 A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秋瑾.()胸襟.()人不寐.()右擎.苍() 锦帽貂裘.()鬓.微霜()苦将侬.()麾.下炙()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2)千骑.卷平冈()(3)会.挽雕弓如满月() (4)强派作蛾眉 ..()(5)五十弦翻.塞外声()(6)马作.的卢飞快() 3.默写。 (1)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3)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 (8)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4.理解性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借咏物表达边塞异常荒凉孤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秋思》中书写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写自己出猎时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虽年事已高,但壮志不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为国建立功绩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通过场面描写渲染将士们的昂扬斗志和豪壮的声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想象驰骋疆场时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自己人生最高理想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满江红》中秋瑾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10)秋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她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不由得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浩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