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浅析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医学高等学校的医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较高医学素养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成为现代医学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各医学高等院校陆续开展长学制医学生教育,而在长学制医学教育中,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正日渐凸显。文章就现有长学制医学生教育中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升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医学高等教育逐步完善的背景下,长学制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及需求逐渐增加。国内各医学高等学府均陆续开设七年制和八年制的长学制医学生教育,在满足高层次医学人才需求的同时也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逐步改革的重要标志。长学制医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创新思维并能自主进行科学研究,促使长学制医学生成为国家建设医学创新研究体系和处于国际医学研究前沿的必备支撑力量。长学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长学制医学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消费的不断增加,现有卫生保健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国内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变以及国际医学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发生变革。从 1988 年起,我国开始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即首批长学制医学生教育。发展至今,长学制医学生逐步扩展为: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5+3(本科 + 硕士,七年制的

后续演变)以及直博生(2+3 模式,在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2 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招生)。

二、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是医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学习阶段必备的基本素养。科研能力通常是指研究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去尝试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发现、分析和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1]。对于长学制医学生而言,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长学制医学生作为医学高等学府中的“佼佼者”,经过长时间的医学高等教育,其自身所建立的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医学人才能否适应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也是长学制医学生后续进入临床工作与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石。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长学制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

三、科研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

在传统长学制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安排设计相对陈旧,依旧以课堂内容、实验课程以及临床实习为主体[2]。医学生在早期基础学习阶段,缺少必要的科研能力培养,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的机会较少。后期进入硕士及博士培养阶段,教学上仍以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为主,随后快速地进入临床培养阶段(临床一线实习工作),导致长学制医学生少有机会去接触科学研究,对科研缺乏兴趣,同时加之临床工作过于繁忙,大部分医学生将仅有的精力用于机械的背诵与考试复习,再无多余时间关注个人科研能力的培养训练。

对于“2+3”模式长学制医学直博生,本科阶段与传统长学制培养模式相同,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教学与相关能力培养。并且,如今研究生入学考试压力较大,而科研能力水平并未成为入学考试的考核范畴,这进一步加重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科研的轻视。此外,医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必然要从事一线临床工作,同时还要付出大量精力去准备直博考核,故导致在直博前少有机会从事实

验研究与接受科研培养。然而一旦直博通过,“2+3”模式的长学制直博生马上转入科学研究阶段,而较低的科研能力往往导致此类长学制直博生对于科研无从下手,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实验研究过程浮躁且多以毕业文章草草了事告终。

四、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科研培养目标长学制医学生科研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的具有较高科研素养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长学制医学生应具备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探索科研问题,独立实施并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科学研究过程。经过长时间的高等医学教育,可自主地设计科研课题,能够在一定条件的辅助下,独立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结果并撰写高水平的科研文章。

(二)早期科研训练在长学制医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应注重科研能力的早期培养。通过设立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假期举办科研训练营提供早期接触科研课题的机会,长学制医学生通过参加上述活动,获取对科学研究基本过程的初步体会和感受,增加科研熟悉感。

(三)教学课程改革优化现有长学制医学生的课程安排,提供更多的科研课程学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课内对学生科研认知与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科研学习。借助现在便捷且广泛覆盖的无线网络,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免费在线科研学习课程,包括各种科研入门知识、实验基本流程以及最新科研动态等[3]。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降低课堂授课的占比,大力推广研究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问题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结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长学制医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的科研素养。

(四)鼓励与分流机制根据各医学高校及附属医学院的实际情况,酌情制定有利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激励制度。引导学生早期加入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发现临床工作中拟待解决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有能力的

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施科研项目的机会与条件,将创新研究成果进行量化并纳入综合考评中,建立科研创新奖以资鼓励[4]。此外,设立分流制度,每学年定期对长学制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将科研能力培养也纳入到学年考核标准当中,如未按要求完成相应课程学习或未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不得进入学位答辩,需补修课程及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才可申请答辩。

(五)学术交流与小组学习时至今日,专业书籍内容的延迟性日渐明显,所以为长学制医学生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聘请校内校外专家、优秀毕业生等开展专题讲座与讨论,了解专业医学领域的学术前沿,跟踪最新的科研动态,鼓励学生与其他医学高等学府以及国外留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以寝室为单位,自行组织建立科研小组。寝室小组内可集中于某一研究方向,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针对问题集中研究探讨,或每人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彼此间学科交叉,协助进步。基于长学制医学生的寝室学习生活相处时间较长的特点,学习小组的成立可以有效地督促寝室内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去除不良嗜好,建立良性竞争,促进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六)加强导师培养与科研投入长学制医学生多在学习后段确定指导教师,这使得学生在早期学习阶段缺少导师的指导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招收长学制医学生的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开展早期指导教师选择制度,让长学制医学生在学习初段,选定自己的科研指导教师,由导师协助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有机会真正地接触科学实验,了解科研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加大对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经费支出,确保教学及科研等的相应补助;构建综合性实验中心,用于长学制医学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同时加强附属医学院的科研条件,力争在附属医学院内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科研转化。

(七)严控学术文章高等医学院校必须严控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文章和毕业文章质量,建立监督制度并严格把关。长学制医学生须经过查阅文献,研究开题,进行实验研究,获得并分析结果数据,直至最后的文章撰写,这是漫长且

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本人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文章的撰写。此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研究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并予以解决;这正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长学制医学生接受的系统化培训时间相对更长,能够使自身的综合科研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与提升。因此,严控研究文章质量是培养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措施。科学研究能力是长学制医学生基本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医学高校、指导教师、相关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才能促使所培养的长学制医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医学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浅析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浅析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医学高等学校的医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较高医学素养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成为现代医学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各医学高等院校陆续开展长学制医学生教育,而在长学制医学教育中,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正日渐凸显。文章就现有长学制医学生教育中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升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医学高等教育逐步完善的背景下,长学制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及需求逐渐增加。国内各医学高等学府均陆续开设七年制和八年制的长学制医学生教育,在满足高层次医学人才需求的同时也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逐步改革的重要标志。长学制医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创新思维并能自主进行科学研究,促使长学制医学生成为国家建设医学创新研究体系和处于国际医学研究前沿的必备支撑力量。长学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长学制医学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消费的不断增加,现有卫生保健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国内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变以及国际医学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发生变革。从 1988 年起,我国开始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即首批长学制医学生教育。发展至今,长学制医学生逐步扩展为: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5+3(本科 + 硕士,七年制的

后续演变)以及直博生(2+3 模式,在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2 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招生)。 二、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是医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学习阶段必备的基本素养。科研能力通常是指研究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去尝试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发现、分析和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1]。对于长学制医学生而言,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长学制医学生作为医学高等学府中的“佼佼者”,经过长时间的医学高等教育,其自身所建立的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医学人才能否适应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也是长学制医学生后续进入临床工作与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石。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长学制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 三、科研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 在传统长学制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安排设计相对陈旧,依旧以课堂内容、实验课程以及临床实习为主体[2]。医学生在早期基础学习阶段,缺少必要的科研能力培养,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的机会较少。后期进入硕士及博士培养阶段,教学上仍以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为主,随后快速地进入临床培养阶段(临床一线实习工作),导致长学制医学生少有机会去接触科学研究,对科研缺乏兴趣,同时加之临床工作过于繁忙,大部分医学生将仅有的精力用于机械的背诵与考试复习,再无多余时间关注个人科研能力的培养训练。 对于“2+3”模式长学制医学直博生,本科阶段与传统长学制培养模式相同,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教学与相关能力培养。并且,如今研究生入学考试压力较大,而科研能力水平并未成为入学考试的考核范畴,这进一步加重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科研的轻视。此外,医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必然要从事一线临床工作,同时还要付出大量精力去准备直博考核,故导致在直博前少有机会从事实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生命科学的进展促使了医学模式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包括生命医学在内的多门学科的发展将医学从经验模式转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深入到分子层面的生命科学的组学时代也将医学转向一个和基础科学研究结合得更加密切的方向。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指以患者为中心,将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具体实践并用于患者的治疗,同时又将临床实践过程中收集的重要数据资料和反馈出的问题转向生命科学领域,推进未知领域的进一步发掘。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一方面是要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则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素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以科学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医学科学理论创新、技术革新的重要源泉[1]。在转化医学的大背景下,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联系愈加紧密。一名新时代的临床医生角色不仅仅是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其科研工作者的角色应当被更加凸显。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哲学家就提出学校应该培养创造型人才[2]。在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医学生只有在基础阶段培养敏捷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发现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关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3]。作为未来国家医疗事业的主力军,目前的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被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中也提出:“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4]。一、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临床教育与基础教育并重的实践由来已久。长学制医学教育已经经历了从七年制(本科+硕士)到八年制(本科+硕士+博士)的种种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长学制的医学生往往作为医学院内的佼佼者,能够在较早阶段接触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制定相关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例,八年制学生的前两年会在化学与化工学院进行两年的本科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完成后会进入基础医学院完成两年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在本阶段会加入到基础医学院的导师实验室进行基础科研的训练;之后会用接下来的四年进入相应的临床学院完成专业学习、临床科室的轮转实习和临床实验室的科研任务。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问题 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尽管能够较早地接触到科研导师和实验室环境,但因为时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临床培养任务和科研培养任务。虽然其中不乏完成相当出色的学生,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其时间相对紧张,对于各项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不扎实的情况。相较于长学制医学生,其他类型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方面则存在较大差距。 1.课程的设置和跟进不够理想 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例,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包括一年的通识课程学习、一年半的基础医学阶段学习和两年半的临床医学的学习和科室轮转实习任务,未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医学生本科教育方面课程内容较多,与大多数的医学院类似,本科内容包括约40门课程,共3300—3600学时[5]。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还是根据课程类别进行教学,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交叉内容较多,缺乏足够的统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虽然也存在较多的PBL式、三明治式、翻转课堂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式的教学,但仍旧存在着以下问题:(1)此类课程的设置相对有限,仅存在于若干学科的固定内容上。(2)学生实际获益不足,结合当前课程的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相关任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依赖性较强。(3)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的选修课实际参与程度不高。开设的选修课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以修得足够的选修课学分为目标去的,仅注重于选修课程的考

医生科研能力方面表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医生科研能力方面表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医生科研能力是指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在当今医学领域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下,医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医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医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加精准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科研能力的增强也能够提高医生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为其个人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首先,医生需要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其次,医生要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此外,医生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在未来,医生科研能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医生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挑战。此外,医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也将推动医学科

学的进步,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医生科研能力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科学研究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也为自身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医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但只有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创新,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即医生科研能力方面的表述。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会提供一个总体的了解,介绍医生科研能力对于医疗事业的重要性,并概要介绍后续章节的内容。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医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方法。在2.1小节中,我们将介绍医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探讨科研能力在提高医学水平、促进医疗技术创新以及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在2.2小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医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包括系统化培训、实践经验的积累、与科研团队的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将给出对医生科研能力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在3.1小节中,我们将总结医生科研能力对医疗事业的积极影响,强调加强医生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讨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独立科研能力,具备解决临床医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临床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体来说,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深入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 2. 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科研课题,具有较强的表达和撰写科研成果的能力; 4. 具备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二、培养内容 1. 培养科研素养。包括参与科研项目、阅读文献、学习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际科研实践相结合。 2. 培养科研方法和技能。包括实验技术、调查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分析等,培养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实践课程的开展来完成。 3. 培养科研管理和团队合作。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学术交流、团队协作等,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管理科研活动的能力。这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科研项目的参与和实习实践来完成。 三、培养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和内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 四、对策建议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研究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研究 概述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学术或工业研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措施,帮助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 导师指导 一位优秀、有经验的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导师应该在论文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建议,并监督研究过程中的进展。导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会议,并引导他们了解前沿领域的最新动态。 2. 科研团队合作 与同级同学和其他年级的研究生进行合作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可以分享资源和知识,相互学习和借鉴。此外,团队合作也可以培养交流和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元化学术活动参与 除了完成课题研究外,研究生还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例如学术讲座、研讨会和学术会议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研究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可以结识其他专家和学者,建立人脉网络。

4. 科学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 科研成果的传播是科研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研究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科 学写作和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应该加强写作训练、规范论文撰写, 并尝试发表论文、撰写科技报告等。同时,在口头报告、PPT演示等方面也应 进行相应培训。 5. 实践机会提供 为了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和企业应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开设实验室或工程项目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并提供实际问题解决的环境。通 过实践,研究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6. 学术道德和伦理教育 在科研工作中,学术道德和伦理问题同样重要。学校应该加强学术道德和伦理 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防止科研不端行为发生。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有效措施的综合配合。通过导师指导、团队合作、多元化学术活动参与、科学写作和表达的培养、实践机会提供 以及学术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些措施不仅 对于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至关重要,也是推动社会进 步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浅谈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是医学领域的精英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既是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就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浅谈。 一、加强科研思维培养 科研思维是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在学术初期,就应该培养科研思维。要培养提出问题的敏感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医学学术型研究生,要深入实践,多接触实际问题,从中挖掘问题的潜在价值和研究的可能性。要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医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的逻辑和推理,从而能够对研究问题进行合理的梳理和归纳。要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勇气。医学领域的研究需要突破常规,不断进行实验和验证,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二、提高文献综述能力 文献综述是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是医学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对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梳理和总结。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应该在学术研究的初期就开始接触文献综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提高文献综述的能力。要培养查找文献和资料的能力。医学研究需要广泛的文献支撑,医学学术型研究生需要培养独立查找文献和资料的能力,熟练掌握检索各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要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医学研究的文献综述需要对各种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医学学术型研究生需要培养对文献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分析的能力。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医学研究需要对文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医学学术型研究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要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还要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开展科研训练活动 科研训练活动是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科研训练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可以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医学研究需要有科研项目作为支撑,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提高科研项目的撰写和提交能力。可以参与科研成果的发表和交流。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应该通过参与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等途径,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展示,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撰写和发表能力。可以参与科研实践和实验。医学学术型研究生需要通过参与科研实践和实验,锻炼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提高科研实践的操作能力和创新发现的能力。 五、强化科研培训和指导

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顺应大学生自我成长与进步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能在相关专业领域去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医学本科生来说,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去胜任临床工作,还需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在工作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意识及创新意识,因此,对医学本科生进行早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很有必要。课程组结合本校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在专业基础课程《医学生物化學》的课堂教学、课后知识拓展、大创课题申报及实施及开放实验室搭建科研平台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科研能力是指临床实践能力、医学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及学习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总称。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仍是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辅以实践教学,偏重临床技能训练,加上科研创新能力不作为常规教学任务,也不列入考核体系,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视不够。此外,大部分院校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不够完善,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国内很多医学院校进行了一些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如采用八年制、导师制等教育模式,但仍存在如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体系不健全、设施经费不足、针对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更为合适的培养方法,做好临床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医学生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二、具体实施措施

规培期间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规培期间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1、选择合适的导师和课题。在规培期间,选择一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指导能力的 导师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导师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并提 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选择一个有挑战性和前景的研究课题也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激 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进科研能力的培养。 2、制定科研计划和时间安排。规培期间的科研工作时间有限,因此需要根据自身情 况制定科研计划和时间安排。要合理分配时间,将时间分为研究、实验、数据分析、论文 撰写等不同阶段,并设定合理的时间节点,以便及时调整和评估进展情况,保证科研工作 的顺利进行。 3、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规培 期间,可以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实验和数据分析等工作,提高自己的科研技能 和经验。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听取其他人的 意见和建议,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4、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实验和数据分析,还需要通过论文和报 告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地表达。建议规培期间重点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学习科研 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常用结构,提高文献检索和阅读的能力,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研 究思路和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5、加强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规培期间的科研工作往往需要与其他研究人员和实验 室成员进行合作。加强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非常重要。要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积极参与课题组的讨论和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也要学会如何领导和管理团队,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6、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科研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在规培期间,要 不断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和掌握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保持对科研领域 的敏感性和学习的动力。可以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和综述,参加研讨会和培训班,了解最 新的科研进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规培期间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需要学生在选择导师和课题、制定科研计划和时间安排、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加强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不断学 习和更新知识等方面做出努力和投入。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才能培养出扎实的科 研能力,并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 策 在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以及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一些医学生过于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一些医学院校缺乏对科研创新的重视和有效引导,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对策一:加强科研创新教育 为解决这一问题,医学院校应加强科研创新教育,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学校可以开设科研创新课程,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技能。 问题二:科研实践参与度低

尽管一些医学生有创新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实践机会和指导,这些想法往往无法实现。科研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许多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对策二: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 医学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如设立科研项目、开展科研竞赛等。此外,学校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真实的病例,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一些医学院校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这导致学生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动力和信心。 对策三: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创新中,医学院校应完善评价体系,将科研创新能力纳入对学生的考核范围。同时,对于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以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四: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一些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这导致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对策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医学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同时,学校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医生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综上所述,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科研创新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完善评价体系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 思考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 医学界的热点。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于培养高水平 的临床检验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思考。 一、加强科研方法的培训 在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加强科研方法的培训无疑 是至关重要的。科研方法的培训不仅仅是学生们学习背诵一些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操作。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们参与实验室的实 验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亲自感受科研的魅力。同时,还 可以邀请一些有实际科研经验的临床检验专家,进行科研方法的讲座,讲解科研项目的申报流程、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 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打造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研平台 为了培养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该加强学校的 科研平台建设。学校可以投资建设临床检验诊断学的实验室,配备先 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此外,学校还可以 与相关医疗机构合作,共同建设合作实验室,提供学生进行临床实验 的机会。通过这样的举措,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激 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三、开展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为了培养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有实际科研经验的临床检验专家,组织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科研申报的流程和要求,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实施中,让他们亲自参与到科研的全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样重要。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研究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共同参与,需要多个人的合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团队项目或者实验室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合作撰写学术论文,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 在培养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是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科研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学术道德的课程,加强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术论文的评审工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学术道德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树立正确的科研道德观念。

浅谈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文章总结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提高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课题设计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和导师指导作用,有助于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标签: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目前,医学研究生被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科研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主,适应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实验学科。临床型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为主,适应了各临床医学学科。临床型研究生在完成临床相关科审轮转、考核等工作,已基本接近毕业,从事科研的时间很短。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1-2]。调查显示70%临床犁研究生感觉自己好像是进修[3]。由于没有经历系统的科研工作,以后在基金申请、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笔者自2005年开始招收临床型研究生,根据近几年来的工作体会,对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1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存在的方面 1.1缺少提出临床科研问题的能力医学科研的问题来源于临床医疗活动,并最终服务于临床。面对患者,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发现疾病的难题,进行研究设计,采用必要的实验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研究生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接受的多,能力培养得的,缺乏临床思维。而且刚刚参加临床工作,临床经验缺乏,因此,大多数研究生提不出临床科研问题,论文选题多依赖导师。 1.2论文写作能力低,书写不规范许多研究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及写作知识不了解,表现为格式不对、语言口语化、上下文不连贯、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条理不清楚、缺乏必要的分析归纳等。加之毕业找工作的需要,研究生很难集中精力撰写毕业论文,导致了论文写作水平不高。 1.3学位论文水平不高由于紧张忙碌的临床轮转工作,研究生没有足够时间、精力用于课题研究。而且做课题是为了学位、应付毕业,没有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很多课题是病例简单总结分析,研究多为现象观察缺乏机制探讨,实验结果多为观察指标的罗列而缺少指标间的逻辑关系的阐述,进而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不高。 1.4科研诚信缺失近年来从研究生到老师学术造假屡屡曝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诚信势必会受到影响。一份在校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诚信狀况调查显示:23%的研究生承认阅读文献数少于20篇,其中还包含对有的文

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培养

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它在研究型大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经是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不过与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 的研究生教育还较为稚嫩[1]。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处于由扩大 规模转向提升质量的转型期[2]。因此,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质 量的提升还需要努力。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我国医学高校已经为国 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但是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研 究生教学和结果发现,我国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有一定的优势,差异主要反映在科学研究的质量上。主要是科研能力和发表论文的质量。因此我国研究生科学研究的习惯和素质培养在目前医学院研究生 教育中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参照美国一些高校 的传统教学方法,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和培养。几年来,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期望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一、培养良好学科环境和导师素质 研究生教育一般建立在学科之上。因此学科环境不仅决定了该学科的 发展水平,而且在很大水准上也决定了这个学科所能承载的教育层次 和水平[3]。学科外部(学院和大学)和内部(本学科和导师所领导的 团队)的各种环境,包括学科的声望、学科点增长、实验室与学术平台、研究团队的目标水平、研究氛围、团队文化、学科学术活动、学术交 流等等都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培养重要的外部条件。建立良 好的学科环境,使研究生为所在的学科环境满意和骄傲是研究生从事 创新研究的一大动力。研究生导师是学科专业领域的行家与学者,也 应是教育专家,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 量的关键[4]。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培养方式、人生态度、道德情操和学术作风等能够正面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5]。同时导师也是研究团队的领导者。导师应该定期的组织研究团 队进行科学研究的计划制定和实施评价。对新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把握 课题,保证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更重要的是导师必须持续提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代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并介绍了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主要在于科研实践,这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素质和完善医学生的职业规划都是有正面作用的。 本文还就如何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在校方政策、师资队伍建设和医学生教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习培养;科研能力 一、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医学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要走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医学生,应该在学习期间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现代科学分支对经典医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新兴学科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工程、纳米靶向载药和缓释、人造医用材料等等。 这些新兴学科甚至颠覆了经典医学对疾病的传统认识。 而经典医学院教育远没有对这些新兴学科产生必要的重视。 很多新药、新技术、新设备都是国外已经发展成熟并注册了专利,才被国内引进。

为此,我国的医疗界付出了重大的经济代价。 其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也远大于古代。 在新的环境下,很多新的疾病被引入并被发现,给经典医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例如SARS的爆发,还有最近韩国MERS的爆发,给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我们的临床医学教学只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停步不前,而没有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那么这对应对现代社会变化是远远不够的。 再次我国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宝库――传统中医和中药理论。 很多中医和中药手段已经被国外著名医药公司和大型医学研究机构挖掘,并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 比如青蒿素、人参皂苷和姜黄素等等,都被国外开发新药和注册专利。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上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也日渐提高。 临床医学应届生除了要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样才能在毕业求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为将来更高层次的深造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双轨合一〞模式下,专业型研究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如何平衡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规培轮转工作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如何摆正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措施及应对策略,为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借鉴。【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双轨合一;科研思维;科研能力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要求从2021年起在全国全面推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1]。从此,研究生的培养进入了一个全面崭新的阶段。“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的结合,能够简化复杂的医学教育体系,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又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对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有重要意义[2]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实践发现新的“双轨合一〞培养模式,虽然解决了专业型硕士和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两者培训内容的重复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按照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方案,要求专业型硕士需在临床轮转33个月,就会导致专硕的科研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如何平衡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规培轮转工作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如何摆正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关系是并轨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3]。1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科研中的问题从2021年开始,很多高校安排研究生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集中学习一个月的学位课程,在这一个月内要学习临床科研设计与科研写作、医学统计及SPSS应用、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自然辩证法等7门课程。而在2021年以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一般应为3个多月的学习课程,现压缩为暑假的1个多月课程,必将导致课程学习质量受到影响,不能为之后的临床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4]。并且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佳,科研理论知识不扎实,很多学生在以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问题突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轮转33个月,一般在毕业当年3月份盲审,5月份辩论。期间研究生还要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出科考试,年度考核,毕业结业考核,研一第1年需要进行执业医师考试;所以研究生在院期间,临床任务相当繁重,预留给其做科研的时间就更加有限。首都医学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曾对在培的“专硕〞进行调研:发现31.4%的研究生认为并轨后自己的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够的训练,在工作中尽管用人单位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所要求,但是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东西明显缺乏,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学习[5]。导师的科研素养、临床能力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专业导师由于长期忙于一线,虽然临床经验丰富,但无暇顾及科研,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文献,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只能让其开展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方面的课题,很少涉及甚至不敢涉及细胞分子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实验,导致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不高,也会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6-7]。很多高校对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有所降低,不再做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从而导致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差;甚至一些专业型研究生认为,只要掌握临床根本技能就能到达国家培养要求,而忽略了科研思维及能力的培养。2提高临床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来院后,我院科教部针对专业型研究生科研理论知识不扎实的情况,统一集中开设了SPSS应用课程,如科研设计与写作、循证医学等。请老师利用周末或者晚上给研究生进行授课,并且不断优化改良课程结构和授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