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生命科学的进展促使了医学模式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包括生命医学在内的多门学科的发展将医学从经验模式转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深入到分子层面的生命科学的组学时代也将医学转向一个和基础科学研究结合得更加密切的方向。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指以患者为中心,将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具体实践并用于患者的治疗,同时又将临床实践过程中收集的重要数据资料和反馈出的问题转向生命科学领域,推进未知领域的进一步发掘。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一方面是要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则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素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以科学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医学科学理论创新、技术革新的重要源泉[1]。在转化医学的大背景下,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联系愈加紧密。一名新时代的临床医生角色不仅仅是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其科研工作者的角色应当被更加凸显。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哲学家就提出学校应该培养创造型人才[2]。在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医学生只有在基础阶段培养敏捷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发现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关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3]。作为未来国家医疗事业的主力军,目前的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被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中也提出:“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4]。一、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临床教育与基础教育并重的实践由来已久。长学制医学教育已经经历了从七年制(本科+硕士)到八年制(本科+硕士+博士)的种种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长学制的医学生往往作为医学院内的佼佼者,能够在较早阶段接触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制定相关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例,八年制学生的前两年会在化学与化工学院进行两年的本科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完成后会进入基础医学院完成两年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在本阶段会加入到基础医学院的导师实验室进行基础科研的训练;之后会用接下来的四年进入相应的临床学院完成专业学习、临床科室的轮转实习和临床实验室的科研任务。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问题

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尽管能够较早地接触到科研导师和实验室环境,但因为时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临床培养任务和科研培养任务。虽然其中不乏完成相当出色的学生,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其时间相对紧张,对于各项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不扎实的情况。相较于长学制医学生,其他类型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方面则存在较大差距。

1.课程的设置和跟进不够理想

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例,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包括一年的通识课程学习、一年半的基础医学阶段学习和两年半的临床医学的学习和科室轮转实习任务,未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医学生本科教育方面课程内容较多,与大多数的医学院类似,本科内容包括约40门课程,共3300—3600学时[5]。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还是根据课程类别进行教学,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交叉内容较多,缺乏足够的统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虽然也存在较多的PBL式、三明治式、翻转课堂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式的教学,但仍旧存在着以下问题:(1)此类课程的设置相对有限,仅存在于若干学科的固定内容上。(2)学生实际获益不足,结合当前课程的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相关任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依赖性较强。(3)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的选修课实际参与程度不高。开设的选修课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以修得足够的选修课学分为目标去的,仅注重于选修课程的考

用。

2.缺乏适宜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目前短学制的医学生本科阶段,专业考试成绩仍旧作为衡量学生学业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方式,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专业课程的机械性记忆作为自己学习的首要目标,加之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相当程度上存在着重复题目内容,同学会将自己的学习重心更多地放在对于考试题目的研究和机械式记忆中,而缺少对于自身实际能力的提升。参与科研的同学中仅仅有一少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科研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仅仅在初期参与,缺乏跟进与进一步实践。

3.设备环境和资金不够充裕

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足够的科研经费和科研设施的支持。一项科研实验的顺利完成,从实验设计、预实验再到后续的系列实验,均需要大量耗材,且部分试剂盒及定制的分子工具价格相对昂贵。本科生科研的主要直接经费来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这一部分的资金一般为3000元至5000元,远不能满足完整科研流程的经费需求,所以主要的经费来源是导师的实验经费。这些因素也是导致部分导师对于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不够投入的原因,同时,授课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为了职称评定还要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进行科研,造成脑力与体力的严重透支,这种现象在青年教师身上尤为明显[6]。对于科研思维训练的缺失不仅仅存在于本科生范围内,由于“传帮带”机制在一些实验室的运行中缺失对科研思维的引导,使得很多研究生成为了“实验员”而非“科研工作者”。本科阶段应当对科研思维进行初步的了解与掌握,这一点不仅仅需要实验室导师的指引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主观意向,将科研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而非获利工具。

4.参与科研的动机与持续性问题

以同济医学院为例,同学具有较高的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在大二学年有较多的同学自行联系老师加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在实验室会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中。但是在项目的实际推进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访谈可以得知,有较大一部分同学加入实验室并不是为了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科研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不能够按时参与实验室的组会讨论或是学习基础的实验操作技术。一部分学生加入实验室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指导诸如综述类文章写作指导的机会,以获得加分、评优及保研的机会,在完成一些写作任务后便将自身重心转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三、为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给予的若干建议

现阶段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紧密结合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本科阶段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应考虑对于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当前的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均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提高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着部分问题值得改进。

1.扩大科研能力培养类课程的覆盖面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现阶段的医学类课程主要采用大班授课的传统模式,在部分课程中会穿插有2~3次的PBL类教学活动,对于长学制的医学生而言PBL类的教学模式会更加普遍一些。PBL的设置应当考虑到学生当前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减少PBL课程的设置,因为较低年级学生尚未形成较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且对于初次进入医学院的学生而言,单纯的PBL介绍内容难以使学生完全掌握文献检索的技能。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适合运用PBL模式完成相关病例的讨论,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对于病例内容可以具有初步的把握。在进行PBL的过程中亦可对医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起到更好的效果。

2.优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过程中的成绩占比,但是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见习任务不按时参与,流于形式等。以现阶段教育情况而言考试成绩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有力形式,但也会促使学生形成以考试为中心的复习模式,忽略自身能力的真正提升。

3.建立更加完备的科研孵育平台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重视与相关资源的提供。很多院校已设置针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平台。科研孵育平台的设置包括一定资金的支持、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指导教师的配备。在课程内容方面,平台内可以设置诸如医学类文章绘图软件的使用、医学文献撰写要领、指导、医学统计学软件和统计学方法应用指导等课程,亦可举办科研学术讲座和沙龙类活动,以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和兴趣,并可凭借此成为学生选择心仪实验室和研究方向的平台。指导教师的配备可以考虑有责任感,并有丰富科学研究经历的青年教师,学校亦应对此类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奖励;教师应结合本科生自身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结合所学,从生活经历及社会环境中发掘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让他们了解所选课题的相关最新研究及成果,通过查阅文献的结果,分析并评价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7]。现代大学教育要求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医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和挑战。针对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医学院校的关注重心。各高校也应当结合自身院系特点,综合考虑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建议,规划出一条更加卓越的医学生培养之路。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生命科学的进展促使了医学模式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包括生命医学在内的多门学科的发展将医学从经验模式转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深入到分子层面的生命科学的组学时代也将医学转向一个和基础科学研究结合得更加密切的方向。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指以患者为中心,将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具体实践并用于患者的治疗,同时又将临床实践过程中收集的重要数据资料和反馈出的问题转向生命科学领域,推进未知领域的进一步发掘。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一方面是要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则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素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以科学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医学科学理论创新、技术革新的重要源泉[1]。在转化医学的大背景下,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联系愈加紧密。一名新时代的临床医生角色不仅仅是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其科研工作者的角色应当被更加凸显。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哲学家就提出学校应该培养创造型人才[2]。在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医学生只有在基础阶段培养敏捷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发现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关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3]。作为未来国家医疗事业的主力军,目前的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被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中也提出:“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4]。一、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临床教育与基础教育并重的实践由来已久。长学制医学教育已经经历了从七年制(本科+硕士)到八年制(本科+硕士+博士)的种种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长学制的医学生往往作为医学院内的佼佼者,能够在较早阶段接触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制定相关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例,八年制学生的前两年会在化学与化工学院进行两年的本科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完成后会进入基础医学院完成两年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在本阶段会加入到基础医学院的导师实验室进行基础科研的训练;之后会用接下来的四年进入相应的临床学院完成专业学习、临床科室的轮转实习和临床实验室的科研任务。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问题 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尽管能够较早地接触到科研导师和实验室环境,但因为时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临床培养任务和科研培养任务。虽然其中不乏完成相当出色的学生,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其时间相对紧张,对于各项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不扎实的情况。相较于长学制医学生,其他类型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方面则存在较大差距。 1.课程的设置和跟进不够理想 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例,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包括一年的通识课程学习、一年半的基础医学阶段学习和两年半的临床医学的学习和科室轮转实习任务,未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医学生本科教育方面课程内容较多,与大多数的医学院类似,本科内容包括约40门课程,共3300—3600学时[5]。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还是根据课程类别进行教学,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交叉内容较多,缺乏足够的统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虽然也存在较多的PBL式、三明治式、翻转课堂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式的教学,但仍旧存在着以下问题:(1)此类课程的设置相对有限,仅存在于若干学科的固定内容上。(2)学生实际获益不足,结合当前课程的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相关任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依赖性较强。(3)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的选修课实际参与程度不高。开设的选修课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以修得足够的选修课学分为目标去的,仅注重于选修课程的考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代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并介绍了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主要在于科研实践,这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素质和完善医学生的职业规划都是有正面作用的。 本文还就如何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在校方政策、师资队伍建设和医学生教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习培养;科研能力 一、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医学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要走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医学生,应该在学习期间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现代科学分支对经典医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新兴学科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工程、纳米靶向载药和缓释、人造医用材料等等。 这些新兴学科甚至颠覆了经典医学对疾病的传统认识。 而经典医学院教育远没有对这些新兴学科产生必要的重视。 很多新药、新技术、新设备都是国外已经发展成熟并注册了专利,才被国内引进。

为此,我国的医疗界付出了重大的经济代价。 其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也远大于古代。 在新的环境下,很多新的疾病被引入并被发现,给经典医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例如SARS的爆发,还有最近韩国MERS的爆发,给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我们的临床医学教学只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停步不前,而没有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那么这对应对现代社会变化是远远不够的。 再次我国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宝库――传统中医和中药理论。 很多中医和中药手段已经被国外著名医药公司和大型医学研究机构挖掘,并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 比如青蒿素、人参皂苷和姜黄素等等,都被国外开发新药和注册专利。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上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也日渐提高。 临床医学应届生除了要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样才能在毕业求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为将来更高层次的深造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讨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独立科研能力,具备解决临床医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临床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体来说,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深入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 2. 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科研课题,具有较强的表达和撰写科研成果的能力; 4. 具备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二、培养内容 1. 培养科研素养。包括参与科研项目、阅读文献、学习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际科研实践相结合。 2. 培养科研方法和技能。包括实验技术、调查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分析等,培养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实践课程的开展来完成。 3. 培养科研管理和团队合作。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学术交流、团队协作等,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管理科研活动的能力。这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科研项目的参与和实习实践来完成。 三、培养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和内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 四、对策建议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分析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分析 目的探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及价值。方法纳入桂林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共50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25人)和观察组(2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观察组采用新型培养措施,比较两组考核评分和满意度情况。结果在科研思维、科研实践、科研理论等考核评分,以及研究生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培养后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变传统的培养理念,重视并加强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增强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培养措施;效果;满意度 科研能力是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传统的培养理念下,临床硕士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表现并不突出,仍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1]。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对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从思维、实践和理论等层面突破,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水平[2]。本研究中,针对50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科研能力的培养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对2018级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0人分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5人。对照组:男18人,女7人;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4.61±3.65)岁;年级方面,研一6人,研二12人,研三7人。观察组:男16人,女9人;年龄22~27岁,平均年龄(24.53±3.60)岁;年级方面,研一8人,研二11人,研三6人。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它是指医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全面分析患者的情况,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 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首先要为其提供全面系统的医学知识。医学是一门知识多、内容广、复杂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需要对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医学教育应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和系统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 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注重临床实践的锻炼。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的病例观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医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对病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实践中还可以提供一系列的临床决策和处置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实践技能。 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需要注重提升其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要培养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病例讨论等活动,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行病例讨论和互动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思考是否存在其他更好的选择。 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临床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即制定明确的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逻辑推理和专业知识验证等过程来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

规培制度的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

浅谈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是指具备一定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进行医学研究的研究生。他们的 培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医学学术型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培养手段等方面。 培养环境对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医学研究需要有良好的 科研平台和资源支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学校和研究机构 应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提供科研经费和人力支持。还应提供良 好的团队合作机会,使学生能够与其他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是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医学教育往往是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模式是医学教育的基础,但对于培养 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来说,还需要采用更灵活的培养模式。学校和研究机构应引入科 研导师制度,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实验的操作以及结果的分析和解释。通过科 研导师的指导,学生能够在真实科研项目中进行实践,并从中获得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手段也是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培养手段包括教学、 实践和交流等多种形式。在教学方面,学校和研究机构应组织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培养学 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素养。应开展案例分析、学术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 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方面,学校和研究机构应提供相关科研项目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实践和总结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交流方面,学校和研究机 构应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从 而促进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良好的培养环境,采用灵活的培养模 式和多种形式的培养手段。只有在这样的培养氛围下,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具备优秀的科 研创新能力。这对于提高医学领域的科学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生必须具备优秀的临床思维能力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 临床情况。因此,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尽管临床思维能力是基于实践经验的,但临床思维仍需要建立在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理 论基础上。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医学课程中提供的机会,加强对基础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应时刻将科学理论与具体临床实践相结合,学习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理论知识。 二、提供实践机会 临床医学生的培训必须基于实践,医学生应获得足够机会去接触真实临床情况。学生 需要在陪同医生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和处理病人,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 这有助于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临床思维。 三、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判断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此外, 学生也应该学习如何收集并分析病例资料以及如何处理并记录病历信息,从而发现和诊断 潜在问题。 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学生需要从同伴和教师的讨论中获得启示和帮助。这对于学生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他们接触到多种思考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阐述和表达 自己的观点,增强批判性思维。 五、培养习惯 最后,在临床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此外, 还应该养成经常进行自我评估的习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样不仅有 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发育,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开展良好的医学实践打下基础。 总之,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完 善相应的教学机构也是医学教育重要的发展方向。

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心得体会

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心得体会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社会对临床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医学生到医生, 从医生到医学家, 任重而道远, 而医学研究生阶段正是专注医学科研的最佳时期。因此, 本文就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做了一些简要的概述, 旨在为医学研究生明确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为进行科研的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 一、现代医学对临床医生的要求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 医学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经验科学, 医生从医时间越长, 经验越丰富, 人们便认为他的医术也越高明。从医学的发展来看,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医学的发展的确都是历代从医者在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但随着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并对临床医学的理论指导越来越深入, 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对疾病的认识的准确性也明显提高。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整个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 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 必需作为医学生经过专业又漫长的学习和训练, 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另一方面, 优秀的临床医生们不仅要会看病救人, 同时也要具备从基础医学角度解决医学难题的能力, 即科研能力。只有同时具备高超的临床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医学需求的医学家。 二、培养医生的科研思维, 从医学研究生抓起 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临床医生以及医学研究工作者, 是未来医疗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 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我国培养医疗人才的重中之重。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 医学研究生本身, 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 第一, 相比忙碌的临床医生, 研究生们有着大量的科研时间。医学研究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 需要腾出相对较长并且相对完整的时间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实验。因此, 在校研究生是学习时间和精力最为充裕的群体。 第二, 有充备的理论知识学习条件, 可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我国几乎所有的医学研究生教学环节都有着相对丰富和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课程。理论指导实践, 才能做到实验目的明确, 针对性强;实践补充理论, 才能让生硬的书本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二者 相互结合, 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

简要分析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简要分析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当代医学科研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是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励志追寻、捕捉信息、提出假说、立题验证、形成理论、推广应用以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面对医学生命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存在的科研思维缺乏、科研能力薄弱的现状,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无疑具有迫切的重要性和严峻性。然而大多数关于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探讨往往避重就轻,或者对其本身重要性和存在问题进行多重强调,或者对科研思维的内涵外延和科研方法的类型要求进行长篇阐释,或者偷换概念将其变为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选拔手段的统计学运用和验证,对于真正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方面的见解则一笔带过。本文对于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的重要意义,以及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的相关概念和要求不再赘述,将着重探讨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可重复性推广的、可被观测并验证的、可具体操作应用的实践方法。 1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文献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宽泛的表述。确切地说,它应该包括但不限于文献检索能力、语言(特别是英语)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提炼总结能力。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是研究生应该具有的基础素养之一,它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材料分析能力和提炼总结能力的重要性是公认的,笔者仅谈谈文献检索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科研思维的培养,尤其是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对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未达领域的敏锐发现,而做到这两点正需要其对权威医学期刊的持久关注和检索;另一方面,虽然英文医学教材或文献也有很好的中译本,但医学行业最新的科技、最前沿的发展、最完整的研究等全都是以英语为载体最先开始流传,坐等别人汉化意味着严重的滞后。 2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工具运用能力 各种思维方式都是一定方法论的体现,关于科研方法的介绍和论述已经很多,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也倚赖于对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然而,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自由选择而是受到制约的,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 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临床医学生在培养这一能力过程中常常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为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提高病例讨论的质量、加强观察和沟通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多角度分析病情以及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临床挑战。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在于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临床基础,未来的临床医学生应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对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视势在必行,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是为了提升整个医学教育体系的质量。. 【关键词】 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病例讨论、观察、沟通、批判性思维、多角度分析、实践经验、必要性、未来能力、重视。 1. 引言 1.1 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医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它对于培养医学生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医生在面对各种病例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诊疗方案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的能力。一个具有优秀临床思维能力的医生,不仅能够

在临床实践中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还能够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误诊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临床思维能 力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有 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时间。临床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医 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和病情表现,从而提 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临床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医生的批判性思 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不断发展的医疗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加强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 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临床医学生面临的问题 临床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由于临床医学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多变的领域,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 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现实临床情 况常常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医学生往往难以应对各种疾病和病情 变化,从而增加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度。临床医学生还需要与患者 和其他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技能,他 们往往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和协作不够顺畅的问题。临床医学生面临着 严峻的挑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更 好地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求。 2. 正文

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自我培养的思考

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自我培养 的思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医学研究生的成长关系到我国医学事业的未来,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科研思维。临床医学研究生应当具备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训练,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而科研思维的建立又是其中的重点。科研思维的培养,以往多是从教师的角度探讨教学和导师培养方式的改革,但研究生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科研思维方法进行自我消化和总结,才是真正培养属于自身的、个体化、稳固的科研思维能力的关键。现就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自我培养的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1.医学科研能力存在不足 I1研究基础薄弱目前,我所研究生来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或没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科研经验几乎为零;临床实践不足,多不具备从临床上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不了解自己

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在读研究生之前也没有详细了解过该方面的内容;选择导师时多根据导师名气和目前社会上的热点而选择;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仅被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操作,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更好研究方案的意识。 专业知识不足本科阶段的教学多为大众化的内容,涉及面广。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为通用的医学基础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而研究生阶段学科分科较细,如内科学又分成了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消化内科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又分为胃肠道、肝胆胰等专业,涉及的内容较专、较深。因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将由面转化为点,但多数研究生仅掌握了面上的结论性知识,而对有待探究的带有争论性内容知之甚少。在本科阶段,医学生很少阅读最新文献,知识相对陈旧,既不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过去、现在,更不清楚未来发展方向。 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不足部分研究生主动阅读科研文献的欲望不强,少数甚至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文献,往往仅限于导师指定的文献范围,缺乏系统性阅读;缺乏阅读、分析文献的有效方法,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缺乏自主思考,提不出问题,难以理解其他研

科研思维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科研思维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石,是临床医学的支持和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 科研思维则是基础医学教学中必要的能力之一,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 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将重点论述科研思维在基础医学 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科研思维能够推动学科发展。基础医学是医学科学的基础,其发展离不开科学 研究的支持。医学生通过科研探究,可以发现新知识、揭示新机理,为该领域的进步做出 贡献。同时,科研思维也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方法,它的发展能够拓展学科的边界,推动学 科的深入发展。 其次,科研思维是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需要在思考问题时进行归纳、演绎、逆向思维等过程,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同时,科研活动需要不断提出问题,进行验证、比较和分析,因此能够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提高其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第三,科研思维是发掘创新潜力的关键。基础医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只 有通过积极的科研探索,才能够开发新的治疗方式、策略和手段。在科研活动中,医学生 需要独立思考、创新设计,因此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医学实践打下坚 实的基础。 最后,科研思维能够促进自我发展。在科研活动中,医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 握新技能,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对于一名医学生来说,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持续学习,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科研活动也可以锻炼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科研思维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础医学教育应该加强对 科研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为医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全面的医学教育,为医学领域的未来发 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思维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自我评价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自我 评价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目的:科研思维能力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p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针对如何提高科研思维能力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理论和实验课的任课经验,并对研究生及导师的座谈交流进行调查、分析^p 和探索。结果: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等途径,对于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结论: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良好氛围和环境,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科研思维;培养

为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7年学位委员会通过《临床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开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p 和思维能力。“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创新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式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科研能力[2]。因此,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科研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由于相关门对科研能力的重视不足,导致专硕生的日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故要求其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下功夫,从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理论能力等层面出发,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3,4]。而科研思维能力主要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及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1.1科研能力培养环节薄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