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一类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三联征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按病因可分为典型HUS和非典型HUS。典型HUS又称腹泻相关性HUS,主要是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HUS(STEC-HUS);非典型HUS(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HUS)是指补体旁路调节蛋白的异常。补体调控蛋白包括H因子、I因子、B因子、C3、膜辅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及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HBD)等。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随着近几年对HUS 发病的认识,对于病因的治疗大大改善了患儿的预后。

目前国际上陆续发布了HUS治疗的指南和共识[1,2,3],我国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儿童非典型HUS的诊治专家共识[4],但目前国际上对于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典型及非典型HUS尚存在一定争议,为规范我国儿科医师对HUS的PE治疗,本课题组查阅了文献,结合我国HUS治疗的现状,单就PE治疗儿童HUS制定了共识。现就共识解读如下。

1 关于典型HUS的PE的解读

典型HUS常有腹痛、呕吐及腹泻(脓血便)病史,与大肠杆菌O157型产生的志贺毒素有关。近些年也发现除O157型大肠杆菌感染外,其他病原也可分泌志贺毒素产生HUS表现[5]。志贺毒素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分

泌过度的VW因子,促进血小板的凝集及黏附。体内及体外实验证实志贺毒素也可诱导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6]。

PE可降低升高的VW因子及志贺毒素,抑制补体旁路的过度激活,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但目前的研究显示,STEC-HUS患者血中未检测到游离的志贺毒素,也无足够证据表明PE治疗可使STEC-HUS患者获益。在2011年德国爆发的STEC-HUS中,PE被用来治疗251例患者,但未观察到明显的获益[7]。在2013年及以前的美国血浆置换治疗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ASFA)颁布的指南[8,9]上,PE治疗STEC-HUS的推荐等级均为Ⅳ级。但近年有研究显示,PE对典型HUS 的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具有积极作用[10,11]。在2016年ASFA颁布的新版指南进行了调整,将伴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STEC-HUS推荐等级列为Ⅲ级[12]。但若不伴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STEC-HUS,仍不推荐应用。

2 关于aHUS的PE的解读

主要是指由补体旁路途径调节蛋白的异常导致的aHUS,如H因子、I 因子、MCP等基因缺陷或自身抗体的产生,约60%的患者可以检测出补体调节蛋白基因的缺陷[13,14]。血浆治疗包括PE和血浆输注(plasma infusion,PI)。PE可以有效地清除抗体及功能异常的补体调节因子,同时补充缺乏的正常补体调节蛋白。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补体调节蛋白异常因其分布、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对PE治疗反应不同,应该区分对待。

H因子是aHUS的重要调控因子,CFH基因突变在先天性aHUS占比最高,为20%~30%[15]。而获得性aHUS被认为与抗H因子抗体相关,

抗H因子抗体可见于CFH1/3蛋白基因异常[16,17]。欧美国家aHUS患者6%~10%抗H因子抗体阳性,而亚洲aHUS患者这一比例高达40%~60%[18,19,20]。PE对抗H因子抗体阳性的患儿疗效显著,诱导缓解率高达70%以上[20,21,22,23],在2010年至2016年ASFA的指南中,抗H 因子抗体相关的aHUS均为Ⅰ类推荐。治疗方案参考欧洲儿科协会2009年颁布的指南,对于血浆治疗的持续时间,存在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在血浆治疗后完全缓解,并且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无并发症及血浆不耐受的患者,可继续进行血浆维持治疗[3]。有英国学者观察了一个CFH基因突变的家系,发现每2周1次的维持性PI对于该家系患者能够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他们认为H因子的半衰期为6 d,故诱导缓解后可尝试将PI过渡到每2周1次,但由于CFH基因突变的多样性,该治疗手段可能并不适合所有CFH基因突变患者[24]。也无证据表明aHUS患儿必须接受终生治疗,部分患者在停止血浆治疗后达到长期缓解[25]。

除CFH基因突变外,补体调控蛋白基因还包括CFI、CFB、THBD、MCP等,由于发病率低,尚缺乏大样本PE治疗的临床研究[26,27,28]。有小样本文献报道,血浆治疗CFI基因突变相关的aHUS,疗效欠佳,仅约25%的CFI基因突变患者获得缓解。而血浆治疗可能有益于C3和THBD 基因突变的患者,一项研究显示对于THBD基因,PE治疗6例患者总计8次发病,其中7次成功诱导缓解[13]。然而,因样本量所限,不能明确PE治疗有益于THBD基因突变相关的aHUS。MCP被认为是表达在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理论上PE对其治疗无效,该型复发频率较高,但相比其他先天型预后尚好,既往指南不推荐应用PE治疗[10]。但近3年,有

报道PE可以诱导MCP相关的aHUS,临床症状迅速缓解,并且未监测到严重的不良反应[29],2016年ASFA的新版指南中认为在基因突变的aHUS患儿中,PE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决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延误治疗是HUS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一旦临床怀疑aHUS,应首先开展经验性的血浆治疗,待志贺毒素、ADAMTS13、抗H因子抗体及基因等结果回报后,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依库丽单抗通过结合补体蛋白C5,阻断其裂解,从而阻止了末端补体成分C5a和膜攻击复合物(MAC) C5b-9的生成,阻止了其对内皮细胞的破坏,已经被大量应用于治疗aHUS,获得了不错的疗效。其对aHUS患儿肾功能恢复,以及远期预后的改善优于PE。因此发达国家已推荐依库丽单抗作为aHUS的一线治疗,并提出采用PE治疗的患者明确诊断aHUS 后停止PE改为依库丽单抗治疗的方案[2,3]。对于PE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PE不能耐受的患者,也推荐应用包括依库丽单抗在内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在无依库丽单抗的情况下,应首选PE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依库丽单抗虽然可以抑制补体的过度激活,却不能清除体内过多的抗H因子抗体,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25],且目前价格昂贵,应用仅局限于部分发达国家。

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aHUS国际共识[3]中指出,对抗H因子抗体阳性患儿PE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在疾病确诊的24~48 h尽快行PE治疗。根据病情可以采用PE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印度的队列研究显示,在早期应用PE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抗H因子抗体阳性aHUS患儿,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在PE治疗后的缓解期,配合激素和吗替麦考酚酯

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18]。因此,认为对aHUS应将血浆治疗及包含依库丽单抗在内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作为整体,列为aHUS的治疗方案,通过协同作用达到治疗效果,根据抗体及基因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积极的病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aHUS患儿的预后。

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一类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三联征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按病因可分为典型HUS和非典型HUS。典型HUS又称腹泻相关性HUS,主要是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HUS(STEC-HUS);非典型HUS(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HUS)是指补体旁路调节蛋白的异常。补体调控蛋白包括H因子、I因子、B因子、C3、膜辅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及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HBD)等。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随着近几年对HUS 发病的认识,对于病因的治疗大大改善了患儿的预后。 目前国际上陆续发布了HUS治疗的指南和共识[1,2,3],我国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儿童非典型HUS的诊治专家共识[4],但目前国际上对于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典型及非典型HUS尚存在一定争议,为规范我国儿科医师对HUS的PE治疗,本课题组查阅了文献,结合我国HUS治疗的现状,单就PE治疗儿童HUS制定了共识。现就共识解读如下。 1 关于典型HUS的PE的解读 典型HUS常有腹痛、呕吐及腹泻(脓血便)病史,与大肠杆菌O157型产生的志贺毒素有关。近些年也发现除O157型大肠杆菌感染外,其他病原也可分泌志贺毒素产生HUS表现[5]。志贺毒素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分

泌过度的VW因子,促进血小板的凝集及黏附。体内及体外实验证实志贺毒素也可诱导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6]。 PE可降低升高的VW因子及志贺毒素,抑制补体旁路的过度激活,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但目前的研究显示,STEC-HUS患者血中未检测到游离的志贺毒素,也无足够证据表明PE治疗可使STEC-HUS患者获益。在2011年德国爆发的STEC-HUS中,PE被用来治疗251例患者,但未观察到明显的获益[7]。在2013年及以前的美国血浆置换治疗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ASFA)颁布的指南[8,9]上,PE治疗STEC-HUS的推荐等级均为Ⅳ级。但近年有研究显示,PE对典型HUS 的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具有积极作用[10,11]。在2016年ASFA颁布的新版指南进行了调整,将伴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STEC-HUS推荐等级列为Ⅲ级[12]。但若不伴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STEC-HUS,仍不推荐应用。 2 关于aHUS的PE的解读 主要是指由补体旁路途径调节蛋白的异常导致的aHUS,如H因子、I 因子、MCP等基因缺陷或自身抗体的产生,约60%的患者可以检测出补体调节蛋白基因的缺陷[13,14]。血浆治疗包括PE和血浆输注(plasma infusion,PI)。PE可以有效地清除抗体及功能异常的补体调节因子,同时补充缺乏的正常补体调节蛋白。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补体调节蛋白异常因其分布、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对PE治疗反应不同,应该区分对待。 H因子是aHUS的重要调控因子,CFH基因突变在先天性aHUS占比最高,为20%~30%[15]。而获得性aHUS被认为与抗H因子抗体相关,

血浆置换

《血液透析基础知识》 一、概念 PE指血浆交换 二、血浆置换技术 两种主要技术方式:离心式分离法和膜血浆滤过法。均要求静脉内通路和大量置换液。这良种系统可能并不完全一样。 一次50ml/kg的血浆交换量能够减少大约60%的血浆大分子蛋白的水平。5-10天内给予5个交换量可以清除身体全部免疫球蛋白的90%。血浆置换后发生的血浆大分子蛋白浓度的反弹是由于再合成和再分布所致。 阶梯式滤过〈使用一系列的不同孔径的血液滤过膜,只使大粪子量物质被清除〉和冷滤过〈血浆分离后再通过冷室以沉淀冷球蛋白〉并不是常规方式。 离心装置 血浆经离心装置被分离出,同时〈Cobe-spectra系统〉或间歇性〈hemonetics系统〉地将血细胞回输至患者。用这种方法清除的蛋白分子量没有上限。血浆、血小板或白细胞可以单独分离出来。只需要使用一个穿刺针、经前臂静脉可以完成。 膜血浆过滤法 应用高通透膜,血液能够以100-150ml/min的速度通过。血浆可以容易地通过膜上的小孔〈0.2-0.5um;分子量的界限值是2000kDa〉,同时细胞回输给患者。一般所有的免役球蛋白都可以通过滤过膜〈I gG比I gM更容易些〉;但是一些大的免役复合物和冷球蛋白可能无法被充分清除。膜血浆滤过要比其他方式速度更快。 三、血浆置换的并发症 发生率<10%,大多数很轻微〈腿抽筋、头晕、恶心、风疹、枸橼酸盐引起的感觉异常〉。使用白蛋白置换液,发生率可减少>2%。严重并发症〈低血压、胸痛、过敏反应〉少见。 ·与血管通路相关的并发症:血肿,出血,局部感染,败血症,静脉血栓形成。 ·枸橼酸盐引起的低钙血症,PE过程中给予10-20ml的10%葡萄糖酸钙可纠正。 ·环氧乙烷过敏〈来自血滤器回灭菌的离心装置〉。 ·由于枸橼酸盐代谢产生碳酸氢根,如不能被充分排泄掉,可导致碱中毒。 ·稀释性低钾血症,可在置换液中加如钾来防止。 ·由于凝血因子被清除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一次血浆置换,可以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0% ,部分促凝血酶活酶时间延长00%。新鲜冰冻血浆可用又有出血风险的患者。 肾穿厚4-48小时尽可能避免血浆置换,肾穿喉8-72小时应使用新鲜冰冻血浆。 ·离心式血浆置换血小板的消耗更常见,当PLT<80×10的9次方/L不应该血浆置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溶血尿毒综合征除外〉。 ·不增加感染的风险。

血浆置换在儿童危重症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在儿童危重症中的应用 陈伟明 陆铸今 陆国平 张灵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中心(上海 201102) ·论著· 通信作者:陆铸今电子信箱:zjlu@shmu.edu.cn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在儿童危重症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建立血管通路,应用Prisma血液净化机,对10例PICU危重患儿进行28次血浆置换治疗。患者病种分别为脓毒症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急性肝功能衰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溶血尿毒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所有病例均存在2~5个脏器功能衰竭。结果:每次血浆置换量为(63.5±19.5)ml/kg,血流速度为5~10ml/(kg·min),置换速度为血流速度的20%~25%。经过血浆置换及综合治疗,10例患儿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有好转,2例分别进行4次血浆置换治疗病情才得到缓解。结果8例存活,2例死亡(急性肝功能衰竭及狼疮性肾炎各1例)。28例次均顺利完成血浆置换治疗。治疗中有3例次发生一过性荨麻疹,未见休克、严重出血倾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及免疫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措施。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7):655-658] 关键词: 血液净化;血浆置换;儿童;危重症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606(2009)07-0655-04 TheclinicalapplicationofplasmaexchangetherapyincriticallyillchildrenCHENWei-ming,LUZhu-jin,LUGuo-ping,ZHANGLing-en(Children'sHospitalAffiliatedto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11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exploretheclinicalapplication,effectsandsafetyofplasmaexchange(PE)therapyon criticaldiseasesinchildren.Methods Tenseverepatientswith28PEtreatmentswereretrospectivelyreviewed.Lumen catheterwasinsertedintothefemoralorjugularvein,andthePRISMAbloodpurificationmachinewasused.Theprimarydiseasesincludedsepsiscombined withmultipleorgansdysfunction,acuteliverfailure(ALF),acuterejectionafterrenaltransplantation,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Guillain-Barresyndrome(GBS)andlupusnephritisrespectively.Multipleorgans(2-5)failureoccurredinallpatients.Results Theaveragetotalplasmaexchangevolumewas63.5± 19.5ml/kg,achievedwithbloodflowrateof5~10ml/(kg ·min)andturnoverrateat20%~25%ofbloodflowrate.Allpatients'clinicalsymptomsandbiochemicalindexeswereimprovedwithtwoofthemreceived 4PEtreatmentsbeforethe improvementwasobserved.Eightpatientsweresurvivedanddischarged,

最新:《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重点(完整版)

最新:《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1年版)》重点(完整版)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根治血液系统疾患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HSCT 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推广普及,国内HSCT例数逐年增加。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一种HSCT的严重并发症。目前对TA-TMA的发病机制得到了一定的深入和系统研究,但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仍缺乏统一的临床规范。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TA-TM是一类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血栓形成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TA-TMA患者死亡率为50%~90%,尤其高危患者死亡率高达80%。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HSCT、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继发的TMA 等。TA-TMA是HSCT相关的继发性TMA。TA-TMA根据确诊时间,分为早发型TA-TMA(确诊于移植后100d内)和迟发型TA-TMA(确诊于移植后100d以后)两种类型。 目前,关于TA-TMA的发生率不同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主要与诊断标准等因素有关。国内报道的allo-HSCT后TA-TMA发生率为4%。

二、发病机制 TA-TM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预处理、免疫抑制剂、补体、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8等)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等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微血栓形成,最终引发TA-TMA。 三、诊断 组织活检病理是确诊TA-TMA的金标准,然而在移植后患者中有创操作较为困难。随着HSCT技术的进步和对TA-TMA研究的深入,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标志物及组织学病理特点,Jodele等提出的TA-TMA诊断标准首次纳入组织学证据、高血压、蛋白尿及C5b-9水平升高(表1)。此标准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因此本共识推荐使用Jodele等提出的诊断标准。 TA-TMA 的早期诊断:高血压;蛋白尿;LDH升高。这三项指标在TA-TMA诊断前即可发生,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指导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TA-TMA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HGB<80g/L;随机尿蛋白升高(超

2021版:儿童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2021版:儿童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儿童肝移植是治疗儿童各种急慢性终末期肝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已在多家移植中心开展应用,取得满意疗效。儿童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相比成人有较多特殊之处,涉及移植外科、儿科、麻醉科、营养科、放射科、超声科、重症监护和护理科等多个学科,而多学科联合的规范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是影响患儿和移植肝存活率的重要因素,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康复、提高患儿短期及长期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标准管理方案尚未制定。为改善这一现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多学科专家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深入论证并制定本共识,以期为儿童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意见和指导。 本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按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 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分级(表1)[1-2]。 表1 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系统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 (一)供体选择与评估

1.供体类型与手术方式:儿童肝移植术前需多学科团队评估,明确移植适应证,排除手术禁忌。儿童肝移植手术方式主要分为全肝移植和部分肝移植,供肝来源主要有亲体捐献、儿童公民逝世后捐献和成人公民逝世后捐献。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亲体捐献相较于公民逝世后捐献,可控性更强,器官功能状态更好,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更佳,短期预后和长期生存均占优势[3]。在血型配型方面,<1岁患儿接受血型相合或不相合供肝后,在围手术期并发症、急慢性排异反应和长期预后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血型抗体滴度大于1∶64或>1岁患儿的血型不合肝移植,通过血浆置换、抗CD20单克隆抗体或脾脏切除(>4岁),将血浆抗体滴度降至1∶8以下,长期预后与血型相合移植患儿无明显差异[4-5]。儿童肝移植常面临供肝大小问题,有研究结果显示,2%~4%的移植物与受者体重比(graft to 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6]。 推荐意见1:优先考虑亲体捐献;如无合适亲体捐献,再考虑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推荐意见2:优先选择血型相合供者,但1岁以下的患儿可选择血型不合肝移植。对于血型抗体滴度较高(>1∶64)或>1岁患儿的血型不合肝移植,予以围手术期血浆置换、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或术中脾脏切除(>4岁),可提高移植物存活率(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 推荐意见3:GRWR的最佳范围为2%~4%(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2021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儿童危重症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

2021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儿童危重症应用的专家共识(全文)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是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是所有持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式的总称。近年来,该技术已由单纯的肾脏替代治疗拓展至危重症领域包括非肾性疾病的救治。同时,血液净化的其他模式如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及杂合模式等亦在CRRT基础上拓展应用于危重症的治疗。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联合发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专家共识”,重点阐述了儿童严重脓毒症进行CBP 的治疗建议。近年来CBP技术已经有较大发展,而我国仍然缺少适合在儿童危重症领域应用的CBP共识。 本共识于2018年1月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发起,成立了共识撰写工作组。工作组根据工作经验、会议讨论及文献查阅,确定共识内容,包括:CBP基本原理及常用模式,适应证,设备及耗材,液体选择,治疗参数设定,血管通路选择与建立,预充,抗凝,抗菌药物调整,营养,镇痛镇静,液体管理,并发症,监护,报警,终止与回血,护理,质量管理及培训共18个问题。工作组通过3次会议讨论共识的条目、各专题的学术性和临床定位,保持各专题的协调性,分别撰写相关内容,并

进行了集中修订。最后组织儿童危重症专家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共识相关条目及专题进行审阅,并召开多次线下和网络会议讨论,工作组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和意见,最终形成推荐意见。 一、模式选择 推荐意见1:应根据需清除的溶质分子和治疗目标选择CBP模式。 血液净化的基本原理为弥散、对流及吸附。弥散主要清除小分子溶质(相对分子质量<500),临床对应透析技术。对流可清除中分子溶质(相对分子质量500~5 000),临床对应滤过技术;超滤是特殊形式的对流。吸附可清除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尤其是大分子溶质(相对分子质量>5 000),临床对应为血液灌流、血浆吸附模式。 CBP常用模式有缓慢连续超滤(slow continuous ultrafiltration,SCUF)、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continuous veno -venous hemodialysis,CVVHD)、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其他血液净化模式还有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等。近年来提出的杂合模式包括延长

“你来问,我来答”第一期之TTP和Evans综合征的异同之处

“你来问,我来答”第一期之TTP和Evans综合征的异同之 处 问题:TTP和Evans综合征的异同之处? 专家解答: 王剑超主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除了血小板减少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存在(MAHA),TTP的诊断是临床性的,并没有特异指标或金标准,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MAHA)、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TTP的三联征,最敏感最具价值。确定MAHA中,外周血发现裂红细胞极为重要,可以提升为“形态危急值”的高度,如出现血小板减少且有溶血性贫血表现时,裂红细胞大于1%就有强烈的提示作用!关于ADAMTS13裂解蛋白酶在诊断TTP中的作用也研究较多,但由于临床实际推广存在费时和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尚无法作为主要依据。 Evans综合征也有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表现,但是由于自身免疫因素(自身抗体存在)破坏导致的血细胞减少,所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临床上心脏、大血管异常、小血管系统疾病、严重烧伤、感染等均可以继发TTP,血浆置换是首选治疗方案。而Evans一般采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 文献链接: 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典型病理特征为广泛微血管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减少。 病因: 根据病因分为两类:(1)获得性TTP,主要由自身抗体引起。自身抗体主要是IgG,IgM,IgA少见,IgA出现预示病情更重病死率更高。自身抗体中还包括不能使ADAMTS13失活的IgG、IgM抗体;(2)遗传性TTP,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ADAMTS13基因位于9q34,

血透与血浆置换概述

血透与血浆置换概述 定义及概述 血透:利用弥散、超滤和对流原理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和过多水分,是最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也可用于治疗药物或毒物中毒等。 适应证 (1)终末期肾病 透析指征:非糖尿病肾病eGFR , 10 ml/(min?1.73 m2);糖尿病肾病eGFR , 15 ml/(min?1.73 m2)。当有下列情况时,可酌情提前开始透析治疗: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等不能有效控制者,如容量过多包括急性心力衰竭、顽固性高血压;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磷血症;贫血;体重明显下降和营养状态恶化,尤其是伴有恶心、呕吐等。 (2)急性肾损伤。 (3)药物或毒物中毒。 (4)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其他:如严重高热、低体温等。 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但下列情况应慎用: (1)颅内出血或颅内压增高。 (2)药物难以纠正的严重休克。 (3)严重心肌病变并有难治性心力衰竭。 (4)活动性出血。 (5)精神障碍不能配合血液透析治疗。 操作流程

透析患者每次透析前均应进行症状和体征评估,观察有无出血,测量体重,评估血管通路,并定期进行血生化检查及透析充分性评估,以调整透析处方。 1(确立抗凝方案。 2(超滤量及超滤速度设定 (1)干体重的设定:干体重是指透析后患者体内过多的液体全部或绝大部分被清除时的体重。由于患者营养状态等的变化会影响体重,故建议每2 周评估一次干体重。 (2)每次透析前根据患者既往透析过程中血压和透析前血压情况、机体容量状况以及透前实际体重,计算需要超滤量。建议每次透析超滤总量不超过体重的5%。存在严重水肿、急性肺水肿等情况时,超滤速度和总量可适当提高。 (3)根据透析总超滤量及预计治疗时间,设定超滤速度。同时在治疗中应密切 监测血压变化,避免透析中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 3(透析治疗时间依据透析治疗频率,设定透析治疗时间。建议每周2 次透析 者为每次5.0 , 5.5 h,每周3 次者为4.0 , 4.5 h/ 次,每周透析时间至少10 h 以上。 4( 透析治疗频率一般建议每周3 次透析; 对于残肾功能较好,Kru 2 ml/ (min?1.73 m2)以上,、每天尿量200 ml 以上且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3% , 5%、心功能较好者,可予每周2 次透析,但不作为常规透析方案。 5( 血流速度每次透析时,先予150 ml/min 血流速度治疗15min 左右,如无不适反应,调高血流速度至200 , 400 ml/min。要求每次透析时血流速度最低200 , 250 ml/min。但存在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可酌情减慢血流速度,并密切监测患者治疗中心律的变化。 定义及概述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一种用来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血液净 化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一个有多种病因、诱因和相关因素引起的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三大症状为临床特征的临床综合征,HUS可见于任何年龄,但 5岁前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成人病例以女性多见,其总的发病率为0.21/万人,成人发病预后 较差,多遗留慢性肾衰需透析维持生命或等待合适的供肾进行肾移植。 1 临床表现 l.1 消化系统表现多数患者于发病初有严重痉挛性腹痛、腹泻(血性或黏液性)、呕吐等消化道 症状持续约1周后出现HUS的特征性症状。由于血小板减少和胃肠道本身微血管病变,可出 现消化道出血(黑便或呕血),严重者出现肠穿孔和肠坏死,肝脏肿大常见,转氨酶可升高。 1.2 贫血为溶血性贫血,表现为短期内血红蛋白迅速下降,一般可降至70~90g/L,严重者 可达30g/L,伴有皮肤黏膜黄染,尿色加深,酱油色尿,贫血程度与急性肾衰竭产生并不一致,贫血持续1~3周后逐渐恢复。 1.3 急性肾衰竭 1/3~1/2患者为少尿型或无尿,其余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可持续 数日至数周,平均10d左右,尿检查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尿蛋白多为1~2g/d,少数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血肌酐、尿素氮明 显升高,由于溶血,大量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尿酸,故出现高尿酸血症,常较血尿素氮及血肌 酐升高更显著。一部分病例由于严重贫血及少尿所致的高血容量而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多 数患者需要透析治疗度过少尿期,成人HUS患者预后差,10%~40% HUS患者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肾穿刺活检对估计病人预后有帮助,但应在血小板达到80×109/L后进行。 2 治疗措施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近年来对HUS急性期合理的处理,特别是血浆置换疗法及透析治疗的开展,本病死亡率已明显下降。 2.1 支持、对症治疗由于HUS患者存在高分解状态,所以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可补充糖类 和必需氨基酸制剂,如患者已无腹泻症状应采取肠内营养,存在严重的持续性结肠炎,肠缺 血时应采用肠道外营养。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应输血,最好输注红细胞悬液,输 入量不宜过多,速度不能过快,以免加重高血压,诱发或加重心衰。对于存在高血压者,应 积极控制血压,首选ACEI,视血压情况可加用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α1受体阻滞剂。降压同时充分重视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处理,对于呕吐,腹泻存在脱水的患者应及时补充液体,进入少尿期则应限制补液,补液量为不显性失水量加前日尿量。 2.2 急性肾衰竭的治疗治疗原则及方法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大体相同,透析适应证 与一般急性肾衰竭基本相同,但HUS透析指征应放宽,提倡尽早进行透析治疗,凡无尿>24h,血尿素氮、肌酐升高,血钾高于6mmol/L,严重代谢酸中毒,水、钠潴留、高血容量引起急 性左心衰,以及顽固性高血压等应尽早开始透析治疗,早期透析可明显改善急性期症状,降 低病死率。透析治疗首选腹膜透析,因能避免肝素加重出血的倾向,对血流动力学、心血管 系统影响小。 2.3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治疗 2.3.1 输新鲜血浆和血浆置换血浆治疗是为了提供患者血浆中一种缺少的成分,调节vWF活 化的蛋白酶防止vWF形成异常碎片,进而防止病情进展。新鲜冰冻血浆中含有PGI2、抗氧化物和抗凝血酶Ⅲ的刺激因子,初始量每日30ml/kg,以后改为15~20ml/kg,直至血小板计数 升高达正常,溶血现象停止。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血浆置换,借以去除血浆中的vWF及合 成PGI2的抑制物。每次置换患者血浆2~4L,开始每日置换1次,3~4次后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血浆置换疗法的病情缓解率可达75%。血浆置换同时配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每日

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

2020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therapeutic hemapheresis)是指通过设置血细胞分离机相关程序,采集患者血液后,对血液进行病理成分分离、去除或置换,同时对患者经处理后的正常血液成分回输,并适当补充血液制剂或替代溶液,去除或减少病理性成分对患者的致病作用,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目的的临床治疗技术。该项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并且操作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而成为某些疾病的一线治疗手段[1,2,3]。多数情况下,该技术既可作为患者的对症治疗策略,亦可作为缓解疾病的关键治疗手段。目前,随着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成熟,该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4],但是迄今尚缺乏对该技术临床应用的相关规范化技术标准。2018年11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导,联合全国13家已成熟开展该技术临床应用的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组成编写专家组,完成第1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下文简称为《专家共识》)。该版《专家共识》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2年以来,全国21家医疗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不断对其提出修改建议。《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根据提出的修改建议,经充分沟通及讨论后,对《专家共识》进行修订、完善,形成《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下文简称为《专家共识(第2版)》)如下。 1 各类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定义 1.1 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技术

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技术(therapeutic erythrocytapheresis)是指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将其血液中的红细胞与其他血液成分分离,去除异常红细胞,并将其余血液成分回输至患者体内的临床治疗技术。对患者采取该技术进行血液成分回输时,根据情况,必要时应补充晶体和(或)胶体溶液。 1.2 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技术 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技术(therapeutic red blood cells exchange)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性血液成分的单采技术之一。该技术指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将其血液中的病理性红细胞与其他血液成分分离,去除病理性红细胞,并采用健康供者红细胞和胶体溶液进行病理性红细胞置换的临床治疗技术。 1.3 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技术 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技术(therapeutic thrombocytapheresis)是指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分离和去除其血小板,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至患者体内的技术。对患者采取该技术进行血液成分回输时,根据情况,必要时补充晶体和(或)胶体溶液的临床治疗技术。 1.4 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技术 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技术(therapeutic leukapheresis)是指对患者血液采取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分离并去除其白细胞,如白血病细胞或粒细胞,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至患者体内的技术。对患者采取该技术进行血液成分回输时,根据情况,必要时补充晶体和(或)胶体溶液的临床治疗技术。 1.5 治疗性血浆置换技术

儿童血浆置换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血浆置换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重要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通过置换原理,弃掉致病因子,同时补充新鲜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等物质。1914年Abel等[1]首次提出PE这一术语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晚期,离心式PE分离器推出,1978年Tamai等[2]首次提出使用膜式分离法,1981年Martini首次报道PE用于治疗1例8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儿。随着疾病发生机制的不断阐明,生物材料、技术的革新及临床实践,PE治疗疾病的适应证逐渐扩大,1986年美国血浆置换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ASFA)第1版特刊对疾病进行了分类,提出PE可用于治疗的疾病;随着研究逐渐增多,证据等级的提高,在2016年ASFA的PE指南[3]中,PE已被应用于87种疾病,适应证179个,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一种疾病对应重症狼疮和狼疮性肾炎2个适应证,尤其在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HUS)、中重度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透析依赖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急进性肾炎等疾病中作为一线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挽救生命。 迄今为止,国内外所发表的PE指南均针对成人制定,并无儿童PE临床应用指南或共识;我国儿童PE技术存在地区不均衡、治疗不足及过度应用共存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PE在儿童中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0月正式启动制定儿童PE临床

2022血浆置换治疗重症风湿病:指南推荐及适应证(全文)

2022血浆置换治疗重症风湿病:指南推荐及适应证(全文) 血浆置换(PE)是血液净化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清除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致病因子,如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药物等。随着疾病发生机制的不断阐明,生物材料、技术的革新及临床实践,PE的适应证逐渐扩大1,广泛用于神经病学、血液病学、肾脏病学、风湿性疾病及代谢紊乱性疾病等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2。 自1976年Jones等人应用PE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来,PE疗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广泛,特别是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已使许多重症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获得救治,收到了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3。本文概述P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和系统性硬化症(SSc)等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表示4,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在重度或难治性SLE患者中可短期改善临床症状,但不能改善其最终结局,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对于重度或难治性SLE患者,建议考虑使用PE或免疫吸附辅助治疗。 血浆置换还被推荐用于并发血液系统病变的SLE患者。2022最新发表的

亚太风湿病学联盟(APLAR)首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管理共识中5,对于出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出血和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学症状的患者,建议考虑使用PE治疗。 此外,有学者表示,PE还可用于以下SLE患者:①慢性活动性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或因药物副作用,而不能耐受所需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②重症SLE伴高水平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及高滴度自身抗体;③狼疮肾炎呈弥漫增殖性改变,肾小球硬化不严重者3。 二、类风湿关节炎 RA是美国血浆透析协会(ASFA)推荐的PE适应证之一。PE多用于治疗难治性及重症RA。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普仁医院风湿免疫科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80例难治性RA患者经PE治疗后效果显著,炎症指标、DAS28等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ACR20、ACR50及ACR70显著提高。同时,临床症状在短期内(7天)迅速缓解且在一定时期内(56天)维持稳定状态6。清除导致RA发病的体内各种异常成分,恢复细胞的免疫机能,是PE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同样,PE对RA治疗不是病因治疗,应注意与药物联合及维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抑制关节畸变及功能的丧失3。 双重血浆置换(DFPP)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血液净化疗法,能短期内减少

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疗方案

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疗方案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指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为临床特征的综合征。本病为儿童急性少尿型肾衰竭的较常见病因之一。 【诊断要点】 (1)前期感染一般为非特异性(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70%~80%有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呕吐)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持续1周左右。 (2)突然起病,并急剧加重。 (3)进行性贫血,主要为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急剧下降(血红蛋白常低于50g/L),外周血红细胞呈多形性(不规则、三角形、菱形、贝壳形及红细胞碎片),网织红细胞增多。 (4)血小板减少。 (5)急性肾衰竭,突发性血尿,少尿或尿闭,高血压。 (6)分型: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型。腹泻后HUS约占全部病例的90%,又称典型HUS,一般发病前2~14d常有先兆性腹泻,且多为出血性腹泻,因腹痛、呕吐症状突出,易误诊为急腹症。非典型HUS部分可有呼吸道症状,或有家族史,另外与肿瘤等有关。 【治疗要点】 采取综合性治疗,积极对症处理,寻找病因,保护肾与重要脏器功能,积极进行支持疗法和早期透析。

(1)典型HUS:以支持疗法为主,早期诊断,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控制高血压,加强营养,避免负氮平衡,补充碳水化合物及必需氨基酸制剂。 (2)非典型HUS:以血浆置换为一线方案,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药可使用。C5 单克隆抗体作为新的生物制剂也已投入使用。 【处方】 1.西医处方 处方1:贫血的纠正。 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 时,输新鲜洗涤红细胞2.5~5ml/kg,2~4h 内缓慢输入。必要时间隔6~12h重复输入。当血钾>6mmol/L时,应先纠正高钾血症后方可输血。 处方2:高血压的治疗。 顽固性高血压可使用硝普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等。 处方3:抗凝治疗。 肝素1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 双嘧达莫5~10mg/(kg·d),分3次口服。 阿司匹林1~3mg/(kg·d),分3次口服。 处方4: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处方5:血浆输注。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与血浆置换术详解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与血浆置换术详解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与血浆置换术 滕本秀023—68755794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现代输血1、替补性输血2、治疗性输血 治疗性输血:血液成分置换术 血液成分单采术 血液稀释疗法 血液净化 IVIgG疗法 磁化血疗法 紫外线辐射血液疗(UBIO) 低能量氦一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 当前血站系统的主要功能:1、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采供血等法规。 2、宣传招募无偿献血者,特别是成分献血。 3、保障所在区域内的献血医疗机构用血。 4、安全输血。 5、安全输血相关的科研。 当前输血科部门的主要功能 1、保障供血 2、科学、合理、有效输血 3、安全输血 4、科学、合理、安全输血的相关科研 5、教学工作 6、检测及治疗工作 7、指导临床输血、参与临床会诊 8、治疗性输血的开展 前言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therapeutic hemapheresis)

定义:是指分离和去除患者循环血液中某些病理性成分,回输其正常成分,并补充一定的溶液或正常人血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成分不同分为1、治疗性血浆单采术(therapeutic plasmapheresis) 2、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therapentic cytapheresis) 前者又称为血浆置换术(Plasma exchange,PE)Aphere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一个动词,意思“拿走”或“去除”。目前为止,国际上公开发表资料,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PE的疾病达110种,80年代美国已成立了单采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ASFA)。后来创办了临床单采杂志(Jonrnal of Clinical Apheresis)。 国内1999年资料报告,全国用手工方法和血细胞分离机,采浆机施行治疗血液成分单采和P E术约1360例,治疗的病种达50多种。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各大医院相继开展了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PE 术,但病种并没有扩大。国内浙医大一院,广东暨南大学医学院郁知非教授对PE术做的最多,置换液量也最大,移出量达1800—2600ml/次,我院开展PE术治疗相关性疾病,移出量在1200—2400ml/次,特别对一些免疫性疾病效果最好;如TTP、多发性硬化症,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等。但是事物一分为二的看待,PE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治“标”不治“本”统称辅助治疗,缓解患者急性期的症状体征比保守治疗药物来得快。展望未来,特别是非采血单位的输血科,血库对这项治疗性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国外新一代血液成分分离机陆续进入国内,国内成都南格尔公司的采浆机投入临床使用多年,相比之下,进口的分离机价格昂贵,少则30多万元,多则达70—80万元,一次性套材价格很贵,限制了PE在我国的推广使用。而国产南格尔公司的采浆机价格低廉,采集血浆效果理想,所配套一次性套材仅几十元。完全可以代替进口分离机进行PE术治疗。 总之,血浆置换术的发展趋势是选择性去除血浆中特定的病理性成分,避免去除全血浆,不用或少用置换液。因为置换液中的血浆危

儿童血浆置换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临床意义(最全版)

儿童血浆置换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临床意义(最全版) 摘要 近20年来我国儿童血液净化快速发展,血浆置换(PE)也广泛应用于小儿肾脏、神经、血液、中毒、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领域,但存在应用指征不规范以致临床中出现过度应用或应用不充分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尚无儿童PE 的应用指南或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历时近2年,经过文献检索、对全国儿童PE摸底调查及多次讨论,最终选择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肝衰竭、溶血尿毒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重症肌无力等9种疾病制定儿童PE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为今后制定中国儿童PE指南提供了基础,需强调的是PE作为疾病的非一线治疗,应用时须严格把控指征。 我国儿童血液净化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等因素,与成人血液净化相比发展较为落后。但近20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进步,儿童血液净化有了快速的发展,各种血液净化技术不仅应用于儿童急性肾损伤和终末期肾病,也广泛应用于儿童其他系统疾病中。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成立[1],先后举办了7届全国儿童血液净化论坛,并编写了《儿童血液净化技术》[2]及《儿童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等[3]专著,填补了我国儿童血液净化专

业技术和标准操作规范的空白,推进了中国儿童血液净化的发展。目前血液净化已成为儿童肾脏及其他系统危重疾病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z PE)是血液净化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清除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致病因子,如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药物等。我国PE自1986年始应用于儿科疾病领域,2003年以来发展迅速,治疗的疾病谱也逐渐扩大,主要用于小儿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神经、血液、中毒等领域[4,5,6]。但目前我国儿科PE的临床应用中尚存在地区开展不均衡、过度应用或该用的疾病没有应用的现象。归咎原因:一是儿童本身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对PE的依从性和耐受性较成人差,二是儿童进行PE治疗的指征不够明确,造成临床应用欠规范。 目前国内外就儿童PE的应用尚无统一指南或共识。国外较为权威的PE 指南为美国血浆置换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Apheresis , AS FA) 制定的指南,最新版本为2016年更新版[7]。国内成人大部分遵循本指南, 但该指南并未针对儿童提出相应的指导,且儿童与成人疾病谱不同,应用指征亦有所差别。介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应用PE时更应严格掌控指征,不应盲目进行。 在此背景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PE专家共识迫在眉睫,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早有集结国内儿科血液净化领域专家、制定中国儿童PE相关专家共识的想法。2016年10月,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正式启动成立我国儿童PE临床应用共识专家组(珠海),由小儿肾脏及小儿急救领域临床熟练应用小儿血液净化技术的专家组成。经过第一步检索发现国内外关于儿童PE的大样本随机临床研

血浆置换规范

血浆置换 一、定义及概述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一种用来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血液净化疗法。其基本过程是将患者血液经血泵引出,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去除致病血浆或选择性地去除血浆中的某些致病因子,然后将细胞成分、净化后血浆及所需补充的置换液输回体内。血浆置换包括单重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单重血浆置换是利用离心或膜分离技术分离并丢弃体内含有高浓度致病因子的血浆,同时补充同等体积的新鲜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加少量白蛋白溶液。双重血浆置换是使血浆分离器分离出来的血浆再通过膜孔径更小的血浆成分 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远远大于白蛋白的致病因子,如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脂蛋白等丢弃,将含有大量白蛋白的血浆成分回输至体内,它可以利用不同孔径的血浆成分分离器来控制血浆蛋白的除去范围。DFPP能迅速清除患者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抗体、抗原等致病因子,调节免疫系统,清除封闭性抗体,恢复细胞免疫功能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使病情得到缓解。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肾脏疾病

抗肾小球基底膜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难治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系统性小血管炎、重症狼疮性肾炎、重症紫癜性肾炎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狼疮性脑病)、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3.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急性传播性脑脊髓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硬化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等。 4.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 5.血液系统疾病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高γ-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高黏滞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自身免疫性血友病甲、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