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化学】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化学】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初中化学中(会)考重难点优质课说课大赛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

说课稿

说课人:谢琴

单位: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时间: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谢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它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原因和应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同时,该节内容还是中考化学的一个必考考点。如:08云南中考第23题、09云南中考第27题、09昆明中考第14题、10玉溪11题、10曲靖15题、10普洱7题、11成都18题、12成都6题、13成都13题。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中考化学以及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

总和”的理解.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

难点突破方法:1、借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实验的分析与改进,帮助学

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总和”。

2、借助镁条燃烧的实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参加”。

3、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

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四)考情分析

本课题为中考的考查热点,纵观近六年成都中考化学,其命题范围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以及应用,常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或分析计算等形式考查,分值在4~8分左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

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

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4)学生认知过程分析:

认知顺序:从单一物质的质量到各物质质量总和最后到参加反应的各

物质质量总和。

从实验证明守恒到从微观和本质角度去理解守恒。

认知障碍:从开放体系到密闭体系、从分步称量到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

转换;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质量到微粒质量的理性思维转换。

三、遇到的困惑及解决方案

两点困惑:

1、本堂课实验多,时间紧。怎样设计课堂,才能既节约时间,又不妨碍学

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构和认知。

2、怎样把握探究实验的开放度,到底放手多少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较合适。

解决方案:

1、①两个探究实验,可以分小组同时进行,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实验时间。

②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后,再开始实

验,提高实验的效率。

③在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加以适度的引导,提高讨论的效率。

2、基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课内容较多以及学情分析,可以在难度较小的碳

酸钠和稀盐酸的实验,设计交流讨论环节,放手给学生来设计和改进,

进行实验——改进——再实验。

四、教学分析和学法指导

教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设计

(一)

(二)教学具体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多媒体展示运动会发令枪图片。引发问题: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总质量是否会发生改变。

【环节二】分析推理,提出猜想

猜想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猜想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猜想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环节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红磷燃烧的实验耗时长,由教师演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技巧方面(两次称量)起到示范作用,为后面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打下基础。实验后,同学们观察到天平平衡,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1、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器材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探究活动二: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提供一个学案(见最后一页),介绍关于上述反应的一般性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天平的操作:并拍摄学生的实验过程

2、汇报结果

A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数据分析

展示拍摄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查找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4、装置改进

小组讨论,将敞口装置改为各种密闭装置。

演示实验

教师用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再次进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实验

后,同学们观察到,天平平衡,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

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体验成功的喜悦。

得出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产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教师强调四要素:“参加”、“化学反应”、“质量”和“总和”。

【环节四】分析论证,探求实质

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环节五】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展示镁条燃烧的图片,请学生分组讨论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通过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二字,使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可能会不相等,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是守恒的。

最后,本着潜质生有吃的,中等生吃的饱,优等生吃的好的原则,精选少量练习,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巩固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附:

【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关系探究】学案

班级姓名

探究一:探究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友情提示】铁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在一起就能发生反应,这个反应会给铁钉的外面套上一层红色的铜衣,非常漂亮。同时生成一种可以补血的物质叫硫酸亚铁。你的设计方案:

你记录的数据:

你的结论:

探究二:探究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友情提示】将稀盐酸溶液倒进盛有碳酸钠粉末的烧杯中,马上就看到大量的气泡,即二氧化碳气体,此外还生成了氯化钠和水。

你的设计方案:

你记录的数据:

你的结论: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

2.如图是一个“珠漏”,A首先漏下,A﹣F分别代表6种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氧气、木炭、碳的某种氧化物、铁、四氧化三铁、硝酸铜。

珠子漏下的规则:①相对分子质量第二大的第一个漏下;

②先漏下的珠子带动下一颗相互间能反应的珠子漏下,从而实现按A ﹣B ﹣C ﹣D ﹣E ﹣F 的顺序漏下。

(1)上述“碳的某种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 (2)A 与B 反应的现象是____。 (3)物质C 的用途是____。

(4)E 与F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答案】CO 固体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C+Fe 3O 4

===高温

3Fe +2CO 2↑

【解析】 【分析】

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木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是56,四氧化三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2,硝酸铜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8。一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因为相对分子质量第二大的第一个漏下,故A 是硝酸铜;先漏下的珠子带动下一颗相互间能反应的珠子漏下,硝酸铜能与铁反应,故B 是铁;铁能与氧气反应,故C 是氧气;氧气能与一氧化碳反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故D 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四氧化三铁反应,故E 是四氧化三铁,碳具有还原性,能与四氧化三铁反应,故F 是木炭。 【详解】

(1)上述“碳的某种氧化物”的化学式是CO 。

(2)A 与B 的反应是:Fe+Cu(NO 3)2=Fe(NO 3)2 +Cu ,反应的现象是固体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物质C 是氧气,氧气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4)E 与F 发生的反应是四氧化三铁与木炭之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Fe 3O 4

===高温

3Fe +2CO 2↑。

【点睛】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如图所示,A ~H 分别是氢、氧、硫、氯、钠、铜、钙、铁八种元素中的两种或几种组成的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箭头表示物质间能转化,“—”表示物质间能反应),G 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溶液显蓝色。请回答:

(1)G 的化学式为_____。

(2)C→D 的实验现象为:_____。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B:_____。

G→H:_____。

(4)在上述转化关系中,一定不包含_____反应(填基本类型)

【答案】CuSO4固体减少,放出大量的热H2SO4+BaCl2 =BaSO4↓+2HCl CuSO4+BaCl2= BaSO4↓+CuCl2置换反应

【解析】

【分析】

G 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溶液显蓝色,则G为CuSO4,能生成硫酸铜的氧化物为CuO,则E为CuO, CuO与H2反应生成H2O,则C为H2O, H2O与Ca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D为

Ca(OH)2,A可能为H2SO4, H2SO4与BaCl2反应生成HCl和硫酸钡,则B可能为HCl,D、F均为碱,且D能生F,则F可能为NaOH,G能与氯化钡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铜,则H可能为CuCl2,验证无误,推导正确。

【详解】

(1)G 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溶液显蓝色,则G为CuSO4;

(2)C为H2O, H2O与Ca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实验现象为固体减少,放出大量的热;(3)由上述分析可知A→B:H2SO4+BaCl2 =BaSO4↓+2HCl;

G→H:CuSO4+BaCl2= BaSO4↓+CuCl2;

(2)上述物质中不含有单质,故反应一定不包含置换反应。

4.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Y、Z为无色气体,其中Y有毒;X是最常见的金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A 物质的作用是______;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写一点即可); (4)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其名称为______. 【答案】催化作用 2323CO+Fe O 3CO +2Fe 高温

涂油 光合作用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A 、E 为固体氧化物,且A 为黑色粉末”、“B 、D 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 具有消毒杀菌作用”,说明B 为过氧化氢,而D 是水;从反应的角度也可以判定,由于AB 反应生成物中竟然依旧有A ,说明A 为催化剂,而BD 是液体,所以应该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C 可能为氧气;CD (氧气和水)和X (金属)能够反应生成E ,在初中只有铁生锈是这样三种物质,所以X 为铁,而E 主要成分为铁锈.而E 和盐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F (三价铁离子的溶液是黄色)也印证了E 为氧化铁.而E 和“有毒的气体”Y 能够反应得到金属X ,所以Y 为有毒的还原性气体,所以为一氧化碳,则Z 为二氧化碳.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详解】

(1)反应①中A 物质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或者是催化作用; (2)反应④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

23CO+Fe O 3CO +2Fe 高温

(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即防锈,可以从表面考虑刷漆、抹油或者做镀层,从内部考虑的话就是做成不锈钢等.

(4)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其名称为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 【点睛】

物质推断题解题关键是借助特征性反应和物质的特征性颜色等,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要多总结,勤反思,构建物质之间转化关系的网络图,这样解答类似题目将很顺手.

5.A~I 为九年级化学所学的物质。已知B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 为蓝色沉淀,E 为单

质,F 为浅绿色溶液,F 、G 、I 均为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如右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化学式________;C 中的阴离子____________。 (2)B 与I 之间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写出G 与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aO 2-

3CO 复分解反应 44CuSO +Fe=FeSO +Cu 【解析】 【分析】

A~I 为九年级化学所学的物质。已知B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 为氢氧化钙,D 为蓝色沉淀,D 为氢氧化铜,A 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A 为氧化钙,氢氧化钠和G 反应生成D ,则G 为硫酸铜,G 和H 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F ,则H 为铁,B 和I 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C ,则C 是碳酸钙,I 是碳酸钠。 【详解】

(1)B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 为氢氧化钙,D 为蓝色沉淀,D 为氢氧化铜,A 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A 为氧化钙,故A 的化学式为CaO ;B 和I 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C ,则C 是碳酸钙,故C 中的阴离子是碳酸钙离子,故化学式为2-3CO 。

(2)B 与I 之间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属于复分解反应。

(3)G 为硫酸铜,H 为铁,则G 与H 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故化学方程式为

44CuSO +Fe=FeSO +Cu 。

【点睛】

B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 为氢氧化钙,D 为蓝色沉淀,D 为氢氧化铜,A 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A 为氧化钙,氢氧化钠和G 反应生成D ,则G 为硫酸铜,G 和H 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F ,则H 为铁,B 和I 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

C ,则C 是碳酸钙,I 是碳酸钠。

6.A 、B 、C 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 为黑色固体,A 、B 、C 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且B 与C 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则C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B→C 的反应类型____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2)若A 、B 、C 为三种不同物质类别的化合物,且C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写出A→B 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若A 、B 、C 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都含有同一种元素,且组成元素分别为三种、两种和一种,常温下C 为气态,则B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答案】CO 2 不一定 32CaCO CaO+CO ↑高温

H 2O

【解析】 【详解】

(1)若A 为黑色固体,A 、B 、C 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且B 与C 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A 是碳,B 是一氧化碳,C 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 2;B →C 的反应是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可以是与氧气反应,也可以是与氧化铜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2)若A 、B 、C 为三种不同物质类别的化合物,且C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C 为氢氧化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A 为碳酸钙,B 为氧化钙, A →B 的反应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

2CaCO CaO+CO ↑高温

(3)A 、B 、C 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都含有同一种元素,且组成元素分别为三种、两种、一种,常温下C 为气态,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则A 可以是硫酸(或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或碳酸盐等,合理即可),B 可以是水,C 可以是氢气(或氧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氧气),B 的化学式为 H 2O 。 【点睛】

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培优能力提升卷附答案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培优能力提升卷附答案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如图所示: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根据图示所得信息正确的是() A.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6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 3.211.2000 /g 反应后质量 007.2 4.4待测 /g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后X的质量为2.8g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D.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7 3.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4.如图表示某个化学反应,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中乙、丙两物质质量比为2: 7

C.图示中x的数值为4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5.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36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 6.浓盐酸跟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会产生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Cl2B.H2C.NH3D.HCl 7.下图为某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C.1个X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 D.1个X分子中含有3种不同的原子 8.在化学反应A+B2=2C中,已知20g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g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20B.32C.48D.96 9.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化学史教学案例水的组成

化学史教学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高一学生熟悉的两大基本定律,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这些定律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已。事实上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学说的问世,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确立,对于确定分子组成、进而确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没有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近现代化学的发展。显然向学生揭示这些原理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具教育价值。本案例以水为载体,把学生放在一个反思者的角度,在追寻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的历史生成过程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对化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水的组成元素的确定 疑问与反思:通过哪些实验能够确定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氢气与氧气燃烧的实验,以及电解水的实验都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历史回眸: 1784年英国化学家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 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电解水,在阴阳两级分别得到了氢气和氧气。 建立元素概念的艰难历程: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例如:我国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有“四元素说”(水土气火)。英国的物理学家一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最先认识到这种物质观是错误的。早在1661年波义耳就指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应该是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这样一种实物。但是这种观点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100多年以后,1784年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1800年尼科尔森电解水实验的成功,人们才认识到水不是一种元素,逐步接受波义耳的元素观念。 历史的启示: 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一种常识性的知识,其发展历程却如此漫长而艰辛? 学生:启示1:要打破人们固有的认识是很困难的。启示2: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2水分子的确定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化学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人们试图弄清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由此化学计算被引入化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化学基本定律。这些定律的发现,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组成有着怎样的帮助呢? 2.1化学计算的启示-近代原子学说的建立 疑问与反思:分析下面的计算,猜想科学家会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科学家会从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初中化学中(会)考重难点优质课说课大赛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课时 说课稿 说课人:谢琴 单位: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时间: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谢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它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原因和应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同时,该节内容还是中考化学的一个必考考点。如:08云南中考第23题、09云南中考第27题、09昆明中考第14题、10玉溪11题、10曲靖15题、10普洱7题、11成都18题、12成都6题、13成都13题。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中考化学以及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 总和”的理解.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 难点突破方法:1、借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实验的分析与改进,帮助学 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总和”。 2、借助镁条燃烧的实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参加”。 3、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 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四)考情分析 本课题为中考的考查热点,纵观近六年成都中考化学,其命题范围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以及应用,常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或分析计算等形式考查,分值在4~8分左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 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一】【是真是假】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人们经常用来赞美蜡 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已高贵品质的诗句。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可以随意的消灭,这是真的吗? 2、废品收购站的经营之道是:先从零散的家庭当中以较低的价 格收购钢铁之类的金属,然后又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厂家,从中赚取差价。但废铁收购站往往把收购来的废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待长满铁锈后再出售给厂家,这样可以提高钢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真的吗? 【二】【合作探究】 请你根据幻灯片上的问题作出选择, 我的观点是。 请按照指导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记录填入下表中: 实验名称反应前的质量实验现象反应后的质量我的结论【三】【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 1g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 2、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学法指导] ①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认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③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四】【前失后鉴】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汞放 在一敞口容器里煅烧,冷却后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1)是什么原因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探微求知】 (1) 你能用图片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吗,那就试试吧! (请以两个水分子为例) (2)说说你在贴图过程中的发现吧? 六、【知识运用】 1、[再回首]请你重新思考学案第一环节:是真是假。 2、工业上用氮气(N2)与氢气(H2)两种物质反应来制氨气(NH3)。某生产车间氨气的日产量是340吨,消耗掉氢气的质量为60吨,那么理论上消耗掉氮气的质量为 吨。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以下图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七、【收获共享】 〖基础篇〗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让学生 知道什么叫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2)进一步巩固学习天平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认识定量研 究在化学科学探究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 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乐趣。 (2)树立“物质不灭”的辩证统一观点。 (3)逐步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 科学精神。 教案重点、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案方法: 实验探究 教案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讨论分析→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普遍规律→解决问题 教案过程 一.复习提问 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讲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分裂)→原子(重新组合)→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质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科学家们在研究空气的成分时,拉瓦锡首先把天平用于化学实验,重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使化学研究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那么,我们能否用天平来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讲述:在我们周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其中很多是化学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

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说课稿.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阳平二中的李少辉。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的指挥棒,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以我先谈一谈我的教学理念。其实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一直以来都指引着我的教学。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知识变得鲜活,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课题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的角度去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 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精选】最新中考化学质量守恒专题汇总

最新中考化学质量守恒专题汇总 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生成物质量总和 2.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2)只适用于质量 (3)只适用于参与反应的物质 3.规律“五”不变: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的种类不变;③元素的质量不变;④原子的种类不变; ⑤原子的个数不变“二”一定变:①物质的种类一 定变;②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变“一”可能变:物 质的状态和分子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并用横线连接 (2)配:在反应物和生成物前配正确的序数 (3)改:改横线为等号 (4)标:正确标出“↑”“↓” (5)查:检查所写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 “↑”“↓”的适用条件

(1)“↑”:反应物中无气体参与,生成物中有气体 (2)“↓”:在溶液中的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1)宏观:反应物在反应条件下生成生成物 (2)数量:几个反应物分子在反应条件下生成生成物分子 (3)质量:几份反应物在反应条件下生成几份生成物 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书写步骤 1.设:设所求量为 x 注:①通常求什么设什么;②x 后不带单位 2.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列:上:系数×相对分 子质量中:实际质 量下:列比例式 4.解:解出 x 的值 5.答:写出答案 例题 (2017?鼓楼二模)在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B 装置中剩余固体成分。

【查阅资料】①四氧化三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铁和水。 ②氯化铁能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③氧化亚铁和氧化铁不能被磁铁吸引,铁和四氧化三铁能被磁铁吸引。 【初步探究】装置中剩余固体全部是黑色的,并且都能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猜想 1:固体成分是四氧化三铁;猜想 2:。 【探究与结论】小华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她认为若固 体全部溶解, 没有气泡冒出,则猜想 1 正确;若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冒出,则猜想 2 正确。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与拓展】 ①小张根据查阅资料所得的信息分析得出:“小华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 足量的稀盐酸,若固体全部溶解,没有气泡冒出,就认为剩余固体是四氧化三 铁”的结论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②若将 B 装置中剩余的黑色固体 20.3g,经过一系列转化,全部变为氧化铁(设转化过程中铁元素无损耗), 增加的质量为 x,则 x 的取值范围为。 【分析】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蓝色固体 五水硫酸铜;铁能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专题五:化学变化及其表示 单元 2: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培养从质的变化 和量的变化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复习、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大胆推理建立假说并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 学实验来验证假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 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 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 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 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 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四、学情分析 (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 应。除了生物课上学过生态平衡,物理课上学过能量守恒外,未接触任何关于《质量守恒定律》方面的知 识。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 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九年级学生两级分化严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他们影响也较大。一部分学生有厌学的 趋向,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尤其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讲,留守儿童较多,家庭管理跟不上,教学双边活动很难 开展,但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所以得细心的引导和指导。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分析推理,建立假说→ 设计实验,进行求证→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分析结论→利用成果,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当一种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无论它以哪种状态或形式存在,质量都是不变的,例如, 将一块铁变成铁丝、铁粉或铁水,它的质量都不变。那么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例如:木材燃烧完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①化学变化中的〝一定不变〞: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②化学变化中的〝一定改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改变;③化学变化中的〝可能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利用这一定律可以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及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由此可以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三。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数目相等,推断反应物或生物的化学式。 〔2〕某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可求出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四。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五。化学方程式定义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原那么: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方法:①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学方程式,然后将连线改为等号;③注明化学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等。 六。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比较简单,但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一个事项。 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本卷须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给出体积需根据密度换算成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书]:实验二:Fe与CuSO 4 的反应 [实验]:演示课本第91页: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有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 4+Fe→FeSO 4 +Cu [讲解]:在这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演示]: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镁条的燃烧 [实验]:演示课本第92页:实验5-15-2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目的意图]:(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有条件的话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 [总结板书]: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目的意图]: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化学反应以及从微观角度定性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之后,在化学学习中第一次从定量角度探究化学变化规律的教学实例。学生缺乏相应的认识和探究经验,有待引导和建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但是,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也初步掌握了讨论、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化学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素材,对于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也正是一个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素质的素材之一。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科学探究体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课题。因此,我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易错能力提升卷含答案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易错能力提升卷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过氧乙酸(C2H4O3)是常见的消毒剂。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中含有O3分子B.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6%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g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2:4:3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条的质量等于它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 B.蜡烛燃烧时逐渐变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D.12 g碳和16 g氧气反应,可生成28 g二氧化碳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通过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是生成物B.测得反应后丁的质量为4g C.乙可能是催化剂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5.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

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16 X 5 24 A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 .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甲、丁两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之比为2:5 D .X 值为28 6.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反 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 A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D .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7.2018 年 10 月 28 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第三次试海成功。用到的金属钛主要通过下列 反应制得: ①2FeTiO 3+6C+7Cl 2═2X+2TiCl 4+6CO ,②TiCl 4+2Mg ═Ti+2MgCl 2.则 X 的化学式为( ) A .FeCl 3 B .FeCl 2 C .Fe 2O 3 D .FeO 8.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 (OH )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 Y > B .X 一定是2CuCl C .Y 可能是2H O D .Y 可能是24Na SO 9.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 .AlO ﹣﹣氧化铝 B .2N ﹣﹣2个氮元素 C .H +﹣﹣1个氢离子 D .Cl 2﹣﹣2个氯原子 10.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B .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 .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个数比为2:3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1.过氧乙酸(C 2H 4O 3)是常见的消毒剂。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中含O 3分子 B .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4:3 C .分子中有9种元素 D .碳的质量分数为24%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以前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却不清楚,本节课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共同研究适合于任何化学反应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教学思路: 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边操作边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有一则广告“水变 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 欢迎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 老板,你是否会加盟呢?谈谈你的想法。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做出科学明智的选择。 【介绍】在以前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却不清楚,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个适合任何创设情境为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牵着智慧的手,一天天向上。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完成我今天的说课。您的聆听是对我的指导,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承前启后,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和关键: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法分析 教法依据: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指导,在教师创设的一定问题情景中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师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方法: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我采用实验引探法,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三、学法指导 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水平,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只需启发点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又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学习还必需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体现了三个字“引”、“动”、“变”。 1.引(合理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如对定律中的“参加”和“生成”、“质量总和”和“化学反应”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但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2.动(师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变(适时变换):通过多媒体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变换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这样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最终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考点复习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考点复习题及答案 质量守恒定律 自主学习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为 _____________,一定不变的为_____________,可能改变的为( ) ①分子的种类②分子的组成③物质的种类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⑦各原子的数目及原子总数⑧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⑤⑥⑦⑧ B.①②③ C.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A C 2.加热ag氯酸钾和6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cg氯化钾,则生成氧气质量为( ) A.(a+b)g B.(a+b-c)g C.(a-c)g D.(b-c)g

答案:C 3.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我们的义务,下列不属于伪科学的是( ) A.用催化剂将水变为油 B.人可用眼睛直接观察到氧气分子 C.人可发功将铁变成金 D.水可以灭火 答案:D 4.某化合物X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的方程式为;4X+5O2 4NO+6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化学式为( ) A.N2H2 B.NH2 C.NH4 D.NH3 答案:D 5.铝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铝,则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为( )

A.27∶32:102 B.27∶32∶59 C.9∶8;17 D.108:96:204 答案:CD 基础巩固 6.镁条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加热(含空气),能正确表示容器物质总质量变化情况的是( ) 答案:B 7.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物质种类 B.元素化合价 C.元素种类 D.原子数目 答案:A 8.下列说确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L氢气和1 L氧气反应能生成2L水 B.蜡烛完全燃烧后,蜡烛没有了,这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对数据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及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2)、过氧化氢制氧气:

(可以指定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其他的同学将其完成在草稿纸上。) 引导: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映出反应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为其他新物质,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是什么物质,生成的是什么物质,表示出在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但是物质的总量有没有变化呢?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发现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提出猜想 猜想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小于生成物的质量。 猜想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猜想三: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大于生成物的质量。 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观点,那么到底谁才是胜利者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的观点呢? 学生自己看实验(从课本的92~94页的实验,)老师从旁指导,指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案一: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验,实验中引导学生找出反应物是红磷(固体)和氧气(气体),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哪要比较的是参加反应红磷与氧气的质量和与生成物五氧化二磷的质量进行比较。结合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让学生试描述方案一中的实验现象,特别是气球在该实验中的作用及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