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教育问题_困境与出路

流浪儿童教育问题_困境与出路
流浪儿童教育问题_困境与出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2013年第6期

流浪儿童教育问题:困境与出路

毕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005)

【摘要】流浪儿童教育是中国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浪儿童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当

前流浪儿童教育还面临着制度缺失、资源短缺、内容失衡等问题,需要整合政府

与社会资源,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社会能力。坚持导向性与发展性并重,

以分类教育为原则,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流浪儿童接受规范的义务教育,力争从

整体上提高中国流浪儿童群体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流浪儿童教育问题救助保护

流浪儿童是伴随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而出现的一个极其特殊的儿童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流浪儿童问题引起学界与社会的注意以来,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与救助保护等研究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儿童群体的教育相比,流浪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既有研究中,尚晓援、吴文贤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教育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尚不清楚、员工队伍不健全以及教育方法单一等几个方面。张苏辉在《关于流浪儿童教育的涵义、特征和本质的思考》中探讨了流浪儿童教育的涵义、意义、特征和本质。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实务方面,流浪儿童教育方式方法领域也有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既有的教育模式中,有代表性的是昆明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的自选式教育模式、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对流浪儿童提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石家庄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的“长效教育”。但遗憾的是,石家庄的经验当前很难在只对流浪儿童进行短期保护的机构中推广①。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流浪儿童是流浪者与儿童的结合体,具有双重身份。就其社会性来讲,一些流浪儿童的思想与价值观明显呈现出非主流化状态。流浪儿童教育在实践层面上也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有本质的不同。当前,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主要由户口所在地解决,并经历了一系列政策演进过程。而在国内的一些二三线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受到流入地政府一定程度的保障。

尽管在波及面上不及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但流浪儿童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却丝毫不逊收稿日期:2018-09-05

作者简介:毕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研究人员,上海金融学院金融伦理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社会政策、儿童社会工作、金融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流浪儿童群体研究”(课题编号:09CSH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参见尚晓援吴文贤:《对我国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

7

于前者。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相比,流浪儿童具有更加弱势的特征。一方面,他们缺少基本的家庭与社会关怀。留守儿童身在家乡,流动儿童身在父母的流入地城市,他们大多能够享受到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一定程度的关怀,这是流浪儿童所无法奢求的。另一方面,流浪儿童的教育还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这些特征决定了流浪儿童教育模式、教育特点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儿童群体有着显著的区别。本文试图厘清当前流浪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成原因,探讨提高其教育水平与效率的路径。

一、流浪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流浪儿童教育是中国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教育实施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将儿童培养成为国家与社会期待的具有正确价值观与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为国家与儿童自身的发展、社会文化的传承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中重新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流浪儿童群体是中国儿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家与社会给予特别关注。与之相对应,流浪儿童教育也是中国儿童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从社会整体角度讲,流浪儿童教育能够提高整个流浪儿童群体的道德水准与专业技能,从而促进中国儿童整体素质的提升。从流浪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看,积极有效的教育能够提高流浪儿童个人的道德意识与职业技能,进而成为他们重返社会的重要条件。这也同样能达到提高中国儿童整体教育水平的效果。

2.流浪儿童教育是流浪儿童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基础

“学习是一项终身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教育则是一个社会指导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这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对外来人员的同化、社会革新与变迁。”[1]社会环境与成长经历对儿童社会化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殊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使流浪儿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面临角色失败、主文化传承失效等问题。这样的一个后果是,一些流浪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畸偏,人格缺陷较为明显,自我与超我发育不全,乃至形成一种畸形社会化。为了改变这种畸形社会化后果,适时而恰当的教育乃是第一要义。因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推动儿童顺利社会化,也就是向儿童传授知识与技能。这既包括专业训练,也包括文化价值观与规范的传播。

教育影响流浪儿童社会化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重要他人而实现的。重要他人意指对社会成员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发挥重要影响的人物或群体。对于儿童而言,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一般包括父母、师长、同学、玩伴与偶像等。一些流浪儿童在流浪过程中,对其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主要来源于流浪儿童耳濡目染的特定人物形象。比如一些“白手起家”的“老大”、“行走江湖”的侠客等。我们固然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些流浪儿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都与社会期望相背离,但其在流浪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功能相当有限却是确定无疑的。因此,如何重新建构在流浪儿童续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成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教育过程中,以公开或者潜移默化的方式,施教者通过与受教者的互动,鼓励、刺激、强化流浪儿童模仿自己的行为与观念,通过影响受教者(流浪儿童)的认知、感情、意识与行动,使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为流浪儿童所掌握乃至内化,进而使流浪儿童能够按照社会的评价标准观照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推动其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3.流浪儿童教育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爱儿童的传统文化与政府执政理念,使中国流浪儿童教育工作具备了深厚的人文与历史8

传统,也使流浪儿童在接受救助保护过程中享有教育权利具有了充分的制度依据。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政府的教育责任在该法案中已经得以明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教育”一词共出现48处,许多条款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详细地予以规定。比如第五条“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二)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3]2011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对流浪儿童教育做了明确要求。这使流浪儿童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并理应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实务中贯彻实施。

二、流浪儿童教育困境问题

1.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正式制度保障

目前,流浪儿童的教育缺乏具体的政策细则保障。前文我们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保护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内的制度体系,体现了国家对流浪儿童教育的重视。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制度设置只是从宏观层面上搭建了流浪儿童教育的框架,尚存在针对性不强、操作较难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流浪儿童教育责任如何分担?教育主体是否仅限于救助保护主体?是否允许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公民个人面向流浪儿童举办专门教育机构?第二,流浪儿童教育经费谁来保障?是完全依靠财政拨款,还是拨款与社会筹措相结合?第三,流浪儿童教育的管理责任由谁承担?是救助保护机构还是流入地政府?抑或是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第四,流浪儿童接受教育的操作程序如何?流浪儿童如何申请、通过何种途径来接受上述相应的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有关流浪儿童教育的正式制度设置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2.短期救助的制约

根据现行《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除身体残疾或联系不上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外,流浪儿童在救助机构中一般只能接受短时间的救助,然后以接返或送返的方式将其送回家庭或户籍所在地。在实际工作中,官办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其只能为大多数流浪儿童提供临时性的居留场所,通常并不承担为流浪儿童提供长时间教育的义务。再加上流浪儿童自身的高流动性,进而造成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且缺乏可持续性。这是流浪儿童教育主体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流浪儿童救助期限的问题在业界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笔者以为,在对此问题回应之前,我们应该先回答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我们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原初动机是什么?第二,我们能够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个原初动机?关于第一个问题,可能有许多种答案。比如,这是人性使然;这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这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责。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回答都没有问题,但这些答案必将最终驻足一点,那就是,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的努力,使这些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而这并非能够通过满足他们基本生存需求

9

就可以达到。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我们能够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个原初动机?前文已经提及,教育乃是一个基本的路径选项。

然而,短期救助的制度设置,在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不可否认,一些由于意外走失等原因初次流浪的儿童,经由官办机构送返或接返及时回家后,流浪经历对于他们可能只是一个成长中的插曲,但是对于那些由于贫困、家庭暴力或其他原因不想再返回原生家庭的流浪儿童,强迫他们在最短期限内返回原生家庭,只能是短时间内减轻了机构的工作负担,对问题的解决毫无裨益。

3.教育资源不足

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这包括教育所需的人力资源与相应的物质资源。由于教育事业天然的正外部性,这些资源投入无法通过其自身的盈利来实现。因此,来自外部的资源投入就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然而,当前教育资源的不足明显制约了流浪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师资不足。如今,许多机构的员工仅仅能够保证流浪儿童的送返与接返两项主要任务,再加上日常照料流浪儿童、夜间及周末值班等事务性工作,完全依靠这些机构的既有人员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并不现实。此外,多数机构员工不是师范专业出身,也不具有《教师资格证》等资质证书,无法为流浪儿童提供规范的教育。这些结构性缺陷导致流浪儿童大多无法在机构内接受规范的教育。

第二,缺乏家庭与学校的功能支持。众所周知,家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这也是“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这一提法的主要依据。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儿童可以切身体会情感与亲情,家长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儿童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矫正其不当行为。学校功能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与家庭相比,它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场所,更是一个持续、系统传授社会交往技巧、传承社会规范的场所。在学校中,通过与同辈群体的互动、模范人物的示范、社会规范的强化、社会公共活动的有效参与等途径,儿童最终被塑造为一个社会期待的成员。但是,流浪儿童在外流浪期间,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作为儿童群体的成员,他们失去了儿童教育两大支柱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浪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

4.流浪儿童难以接受规范的义务教育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要求。这对于推进中国儿童义务教育的开展,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这个目标对于流浪儿童群体而言却显得非常遥远。既有研究表明,从学历结构上看,中国流浪儿童的学历水平普遍在小学。也就是说,许多流浪儿童仍然有几年的义务教育可以接受。有些流浪儿童甚至没有接受过或者尚未完成规范的小学教育。对于这部分流浪儿童,如何让他们接受规范的义务教育就成为一个问题。

流浪儿童难以接受规范的义务教育,主要体现在流浪儿童入校就学面临阻力。这些阻力既可能来自于校方,也可能来源于学生及其家长。但是这两种阻力的根源其实并无不同,那就是试图使在校学生免受有在外流浪经历学生的不良影响。诚然,一些流浪儿童在步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后,依然无法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行为完全得到矫正,如打架、逃课、拾到钱物不上交、偷盗等不良行为。但是,期望那些曾经在社会流浪而沾染不良习性的流浪儿童,在步入正规学校之初就能完全达到一直经历正常社会化儿童那样的认知能力与自控能力,这显然并不现实,而对那些没有不良习惯及越轨行为的流浪儿童设置入校障碍更不公平。对流浪儿童进入正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人为设置障碍,根本原因在于施教者的观念问题,明显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正式制度的相关规定。

01

5.教育内容的结构失衡

当前,外界还无法对正在社会上游荡的流浪儿童的教育状况进行详细考察,比较了解的只是在机构(包括官办机构①和民间组织)接受救助与公民个人救助的流浪儿童教育状况。当前

的情况是,

流浪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官办机构。官办机构救助保护的流浪儿童接受的教育大致由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规范的义务教育(机构或公民个人充当临时监护

人)、

技能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但出于自身承担的责任考虑,当前官办机构投入最多的是安全教育,这也是确保机构内救

助的流浪儿童“不出事”的基础性工作。法制教育也得到机构的重视,这既有众多流浪儿童对

法律知识了解甚少的原因,也有矫正一些流浪儿童不良习性乃至越轨行为的考量。对流浪儿童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为“本土社会工作”②的一个传统优势项目。技能教育则主要是限于

一些有条件的机构,

它们独自或利用社会资源,对流浪儿童开展诸如烹饪、缝纫、美发、汽车修理、手工等技能的培训。总体而言,当前机构内流浪儿童接受的安全教育较多,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亦受到机构一定程度的重视,技能教育与规范的义务教育则相对较少。可以说,当前

只有一些流浪儿童中的

“精英”才能接受规范的义务教育,技能教育则亟待加强。流浪儿童教育的结构性缺陷,

可能导致流浪儿童错失掌握重返正常社会必备技能的有利时机。而这对流浪儿童自身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

三、突破流浪儿童教育困境的路径选择

1.正确处理官办机构短期救助与流浪儿童教育的关系

对于官办机构这一流浪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言,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期限的硬性约束下,如何处理好短期救助与流浪儿童教育的问题,在学界与实务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究其根

源,

就在于如果要对流浪儿童的教育起到切实的作用,就要有一个长时期的、充分的精力及时间等资源投入。显然,这与机构的短期救助工作原则相悖。反过来说,如果想要在正式制度设置的期限内将流浪儿童尽快送返或接返,又想让流浪儿童在机构内通过教育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

到显著提高,

这明显又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从官办机构工作视角出发,对流浪儿童的教育与救助保护的期限是一对矛盾。前文提及,根据《救助管理办法》,官办机构原则上只提供短期的救助保护,许多机构的核心任务是协助儿童返家。一些官办机构的领导甚至认为,将流浪儿童尽早送返或接返,既遵循了国家相关制度规

定,

也是减少流浪儿童在官办机构内“出事”的理性选择。基于此,如果想对流浪儿童进行规范的、系统的正规教育,势必要以流浪儿童在机构内相对较长期限的滞留为前提。因此,对不愿意回家、不适合回家的流浪儿童,需要正确处理短期救助与流浪儿童教育的关系。出于提高教育效果的考虑,应该适当转变对之仅限于短期救助的工作思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延长他们在机构接受

救助保护的时间,

以官办机构为责任主体,创造条件使之能够接受较为系统、规范的教育。2.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社会能力

当前,流浪儿童群体已经成为一个饱受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意味着它已经影响到了诸11①②当前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主体包括救助管理站、救助中心等一些正式组织。这些正式组织代表国家行使流浪儿童救助

保护工作职能,因此本文也将它们称为

“官办机构”。“本土社会工作”即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存在着一套系统化的、由政府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实施的、帮助其成员解

决现实困难和问题的制度化做法,也称之为

“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参见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载

《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多社会成员,需要动用全社会的资源来协调解决这一问题。尽管每一个流浪儿童的具体流浪原因各不相同,但需要接受教育却是共同的,这也是最终解决儿童重复流浪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在流浪儿童教育领域,社会与国家的参与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社会能力,能够保证流浪儿童与同龄儿童一样接受正常的社会教育。也就是说,国家和社会能够为这些儿童的教育提供较为充足的社会资源,当务之急是将政府与社会的资源整合起来。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点在于,在国家保持并增加相应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的救助保护力量。比如,应该允许一些资质条件符合政府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依法举办专门招收流浪儿童的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发动并利用社会力量为流浪儿童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场地与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为接近或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流浪儿童提供各种职业培训等。

3.导向性与发展性并重

现代社会是一个公共生活占据重要地位的社会。流浪儿童要重返正常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培育自己的公共性与社会生活能力,公共教育乃是必要条件。但是,我们所接触的为数众多的流浪儿童,社会责任感缺失,公共伦理大多更无从谈起。这就需要通过教育的导向性引导流浪儿童,促进他们健康人格与技能的发展。

流浪儿童的导向性教育,是指在对流浪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的指引,并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相应的心理矫正。发展性教育则主要包括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导向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具有不同的功能。导向性教育是引导他们向上、向美、向善的教育。比如,法制教育能够明确告诉流浪儿童,哪些是社会可以接受或推崇的行为,这些才是他们应该提倡的行为。而那些被社会不认可、反对甚至惩罚的行为,则是必须要规避的行为,从而鼓励他们遵守主流社会规范。发展性教育则通过对流浪儿童的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确保他们在社会的帮助下,能够掌握融入正常社会的必备技能。如果说,导向性教育是给流浪儿童重返正常社会生活奠定思想方面基础的话,那么技能教育就是使他们做好物质上的准备。这二者应该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

4.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流浪儿童接受规范的义务教育

显然,在短期救助与高流动性的硬性约束下,期望每个流浪儿童都能接受连贯的、正规的义务教育并不现实。但无论是从伦理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层面看,至少应该将那些符合条件的流浪儿童纳入规范的义务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明确政府相关部门与符合条件的流浪儿童家庭的责任。具体而言,流浪儿童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流入地的救助管理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流浪儿童档案,根据流浪儿童个人状况、家庭与监护人状况决定其是否适合接受义务教育。对符合条件的流浪儿童,进一步确定其接受义务教育的地点及方式。此外,流浪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申请与实施的程序必须要明确。

5.分类教育

传统的对流浪儿童的教育,实际上是本土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实务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并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观念与原则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流浪儿童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教育就成为一项必须开展的工作。

分类教育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不同类型流浪儿童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明显不同的,他们对于政府与社会也有着不同的期待,这也要求政府与社会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对不同居留场所、不同留滞期限的流浪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目标。对于中长期(三个月以上)滞留在机构中的流浪儿童,应该突出文化教育与技能教育,为具备相应条件的流浪儿童提供正式的学校教育,力求

21

他们能够较为直接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中。力争使他们在重返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障碍与涉及的问题,在国家与社会合作行动的框架中得到解决。对于曾经长期游荡于社会,未能与社会建立稳定联系的流浪儿童,应该坚持价值观教育、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并重。对于曾受不法成年人以及团伙控制、具有严重越轨行为的流浪儿童,应该强化法制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与基础文化教育。

四、结语

教育对流浪儿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把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看做一个工作链条的话,显然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社会,教育意味着使流浪儿童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期待的人。对于流浪儿童,教育能为他们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提供技能与物质储备。但从现有的统计资料看,他们的教育水平偏低,一些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失败。流浪儿童的高越轨率,与他们教育的缺乏也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经典社会学家早已指出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对于儿童有两个主要功能。第一,教育使儿童能够将有助于社会功能运行的社会规则内化。这是通过对社会共有价值观(宗教信念、道德观念、自我纪律等)的理解实现的。第二,教育能够在分工复杂的社会里,传承履行各种专门化、行业性角色所需的技能。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教育的功能就是让儿童“能够从家庭的特殊主义标准转向现代的成人社会所需要的普遍标准”[4]。换句话说,教育能够使儿童依靠个人品质(或价值)与后天努力,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与人生历程中获得相应的成就与社会地位。客观地讲,教育大概是大部分流浪儿童重新成为一个正常社会成员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机会。

然而,流浪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体现在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亦体现在制度设置方面,更加凸显了流浪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尤其随着流浪儿童生理年龄的增长,他们处于接受教育并最终顺利实现社会化或再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换句话说,如果在这一时期中,流浪儿童能够接受一定质量的教育,就可能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与生活技能,为他们顺利回归正常生活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无法接受相应教育或教育失败,就可能导致他们离社会期望的方向渐行渐远,增加他们重返正常社会的难度,甚至在成年后步入流浪乞讨或者严重越轨者的行列。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关爱儿童的传统文化与政府的行政方式,使流浪儿童的教育工作具备了深厚的人文与历史传统,这也是中国流浪儿童教育保护的最主要保障。但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引导流浪儿童重返正常社会生活,还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包括制度保证与充分的社会资源供给,以及科学的教育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32330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http://www.gov.cn/flfg/2006-12/29/content_554397.htm

[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责任编辑:王俊华)

31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衡阳市与日本资贺县栗东市结为友好城市,衡阳市教育局从1999年开始组织人员与日本进行互访,在访问中我们中了解到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基本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二是教师以培养能力为主,使学生自身触动的获取并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日本的教育模式与我国目前的双基教育有很大区别,我国虽然早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己提出了素质教育,但目前仍然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克服,本文仅就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谈一些粗浅认识。 1.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现状是国家重视教育,大力投资于教育部门,在农村兴办了许多所希望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超越于外国许多国家,并重视全民素质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重视学习,爱学习,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组织纪律性强,教师组织教学比较轻松,但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也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以至于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1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纵观中国当今中小学的教育状况,由于衡量——·所学校,一个班级的优劣,是看其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升入重点学校人数的多少,所以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实际上都是以应试为教学目的的,有的学校仍然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去完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强化升学应试学科,即便是有的学校想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可是有的家庭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解,仍然自己请家教,强化应试学科,将学生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比较起来,日本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中国学生强,例如:在英语的学习上,日本学生的口语,听力能力较中国学生差,但他们拥有的词汇量大,能够看懂大量的外文资料,学习的主动性强,自己想要了解的,自己会主动进行查阅和翻译,中国学生大多数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对教材钻研得很深,阅读面却不广。因此,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倡了近20年,却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1.2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 有部分人认为抓素质教育就要废除考试,他们说,只要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并过分强调减轻学生精神压力,对学生的分数实行保密;但是我们都知道考试是培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和高质量的国民的一种手段,素质教育不是不需要知识教育,也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可以改变考试制度,不能用考试这一种模式去束缚学生,如果简单的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反而会造成学生对学业的忽视,甚至会造成教师在具体操作时无所适从,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受到排斥和否定。

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

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 打开文本图片集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中小工业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培育了大量中小企业活跃于工业领域创业创新,有力促进了浙江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工业经济活力。但是,由于浙江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例如,产业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层次低、以及价格低等“四低”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成为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宁波市在解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问题,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通过企业家座谈会、考察企业等方式对奉化、宁海、象山三地的5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倍增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2021年宁波全部工业产值突破*****亿大关,达到*****亿元,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增长17.9%。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跨上3000亿元新台阶,达到3005亿元,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81亿元,增长12.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3077亿元,增长20.2%。 (二)工业经济从量的扩张逐步向质的提升转变 通过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逐年提高,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1%,比2021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65亿元,增长12.4%,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9.6%,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2021年新认定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家,通过组织“中小企业信

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种镶嵌式的、难于分割离析的关系体特征恰恰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难点。 教学评价在外语教学这个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外语评价的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扭转以分数论成绩,以升学论英雄的现象,必须有一套新的评估标准,即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4],把各种素质要求都提到必要的高度。这样,才能逐步扭转舆论的压力和传统思维定势,才能落实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委.学习资料第二辑.素质教育. [2]胡兴文.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2006. [3] 黄宪.积极发挥教研部门在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8. [4]柳斌.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200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辑:黄雷) ○付官火 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摘 要: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处境尴尬,效率较低, 关键原因在于我们的德育走入怪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道德教育流于说教,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高校德育应理性回归,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基本素质,在现实情景下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使道德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高校德育方能发挥其现实效应。 关键词:德育;道德异化;道德素质;内心冲突 .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并正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一般认为高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性色彩,定位于培养为谁服务的人才基础之 上,但其功能远非如此,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德育更应“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提高”[1]。 一、高校德育的尴尬处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和国家教育部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结合新形势、新变化,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德育,实施新的高校德育课程的“05方案”,整合了原“98方案”,但高校的德育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是低效的。学生不买帐,情绪抵触,逃课等现象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与比较多的大学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德育模式及因此而养成的德育学习习惯或对德育所形成的成见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阶段的德育“在分数和升学率面前,不过是一种陪衬和摆设”[2]。而高校的德育工作又流于“形式化、空泛化、简单化”[2],流于道德说教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实质即忽视德育中的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忽视德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这必然导致恶性循环。升入到高校阶段,学生就更加抵触政治思想道德这类课 ○○○○○○○○○○○○○○○○○○○○○○○○○○○○○○○○○○○○○○○○○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示范家长学校为龙头,以“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为切入点,以家长学校为主要阵地,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素质为目标,大力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县已有家长学校42所,学员人数达5万多人,工作人员1400人,县级示范家长学校26所,市级示范家长学校11所。还有一所学校——县九中正在争创省级示范家长学校。 二、三年来的主要工作成绩 (一)加强领导,营造家庭教育工作氛围 我县的家庭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基本形成妇联牵头,教育推进,司法、民政、卫生、文化、科技等职能部门参与,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促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借势”、注意“整合”,选准角度,明确定位,抓好载体,大力宣传我县家庭教育工作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把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工作重心,明确工作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强化建设,发挥家长学校阵地作用 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致力于家长学校主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创建全县幼儿园、中小学、镇村及社区家长学校。县妇联把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学校,全面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配合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送教上门”、家庭教育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发挥家长学校阵地作用。今年4月中旬,专门请了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的专家---国际(中国)赏识教育学会高级讲师、家庭教育高级研究员李建军教授和国际(中国)赏识教育学会推广讲师、高级心理咨询师杨清泉博士亲临**,深入全县十所学校举办了10场家庭教育讲座,全面提升了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综合素质。 (三)突出重点,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以宣传为手段。通过座谈会、培训会、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庭教育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创办“十一五”期间妇女儿童工作成果展,全面展示了“十一五”期间我县妇女儿童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二是举办了家庭教育培训班,宣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子方法,同时针对部分农村家长依然存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致使家教走入误区的现象,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和成才观。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 今日头条作为互联网新媒体的代表,从2012年8月上线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的用户数已经高达1.2亿。今日头条的成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的成功,就像今日头条所宣称的那样,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然而,今日头条因为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深陷版权困境。 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 要判断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就必须先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新闻作品的规定主要有两处: 一处是《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时事新闻;(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另一处是《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

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从以上两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一方面规定了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另一方面又规定了有关时事新闻、时事性文章和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的合理使用。但就这两条而言,先不说规定存在冲突的问题,仅如何界定时事新闻就让人大伤脑筋。 (一)时事新闻如何界定 我国2002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从这一条的规定来看,只有单纯事实消息属于时事新闻,而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原因则是单纯事实消息不具有独创性,换句话说,时事新闻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因此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笔者认为,这一款规定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缺乏独创性就不是作品,而不是作品也自然无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实际上,真正不具有独创性仅为单纯事实消息的时事新闻恐怕也只有一句话新闻,绝大多数新闻报道

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学年论文 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082 姓名: 杨盈盈 学号: 2008221037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学年论文教师评阅表

浅谈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政府也出台政策来予以支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创业者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本身的能力问题,社会经验欠缺,对行业的把握,创业环境不理想,政策实施不积极,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乏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创业现状不太乐观。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对如何解决做出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热门话题。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多大学生人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的高峰,一岗难求的时期,给自己寻找另一个发展空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

值,并且得到社会认可,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我国政府也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支持,希望能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较好的环境。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发展及其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大学生能够成为创业大军中的特殊群体,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有着突出的的优势。 其一,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大学期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着较系统的掌握,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二,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对传统观念及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其三,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激情,并且精力充沛。他们渴望成功并且愿意为之努力。不惧失败,敢于尝试。 (二)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受到全球性学生创业热潮的波及,大量的高校学生投身其中。在我国,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聚集了清华、北大等高校学生的创业计划,引得各大媒体关注,激起了无数大学生的创业理想,掀起了全国大学生的创业风潮。而1999年第二届创业设计大赛中,多个小组在清华科技园注册公司是真正意义上创业活动的开始。到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宣布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对大学生的创业热潮起了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学生创业处于一种狂热的状态。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过于简单,对其前景的期望也过高。当时,多数学生仅凭借一股激情便希望取得成功,显得过于理想化而不切实际。 在最初的狂热之后,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逐渐变化。激情依旧的同时理性增加。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挫折与失败,也冷静地思考。认识到了创业的艰难,意识到创业不仅要拥有热情,同时也需要诸多如资金、适当环境等的因素。此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一改过去盯住高科技行业不放,企图一鸣惊人的想法,表现的更加务实。不论是对行业的选择,还是对创业时机的把握以及对创业风险的认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业心理在逐步成熟,大学生的创业状态也朝着平稳健康的状态发展。

素质教育困境与出路

素质教育困境与出路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然而现在的素质教育没有达到我们当初预期的全面发展人的要求,还是学生为分数而学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推行途中面临着种种困难,亟待寻求出路。 1. 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1.1考试依然是指导教学的唯一方向 考试指挥棒依然不停地挥舞。这就是有人所说的, “应试教育这条粗线越描越粗”, 升学竞争压力有争无减。其表现是: 竞争目标不断提高。以高考为例,无论城市或农村, 学习稍好一些的学生, 几乎都不愿考高等职业学校; 考上了普通的高专也不去读, 宁肯进高复班学习, 第二年再考; 有些甚至不愿读一般大学, 而是重点大学志在必得。 竞争重心不断下移。不只是上大学竞争激烈, 中考也是一样, 因为都想进重点中学( 现称为示范性高中) 。如今的普遍现象是, 幼儿园的小孩想进好小学, 小学生想进好初中, 初中生想进好高中; 而其所谓的好, 都是指升学率高而言的。一句话, 在考试指挥棒的挥舞下, 无校( 包括幼儿园)不竞争, 无生( 包括幼儿) 不竞争。 1.2课业负担依然很重 课业负担重照样未能减轻。在这方面存在一种怪现象, 一方面不停地高喊减轻课业负担, 一方面又不停地增加课业负担, 以至到头来课业负担越减越重。如必修课不减, 选修课与各种竞赛活动增加。不少学校只能靠加班加点来提高学习成绩。有些学校还推行研究性学习与双语教育。这必然使课业负担有增无减。 1.3素质发展更加片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严重下降1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 只要业务素质, 忽视其它素质的发展,如身心素质。64%的中学生不做任何家务, 63%课余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 身体素质下降: 据教育部最新的体质监测结果, 在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 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量等持续下降; 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 初高中学生近视眼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 心理素质下降:大多中学生步都心情总是感到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不到50%。不少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应对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应对 地市级电视台处于我国特有的电视事业格局“四级办台”中的第三层级,这个层级可以说是一个夹心层,上有中央台、省级台的无情挤压,下有县市台的无序竞争,左右有新媒体的逐步蚕食,外围还有全球化带来的影视媒介国际巨头的觊觎。地市级电视台在全媒体时代面临怎样的困境,又将如何去应对,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已成为地市级电视台媒体人思考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地市级媒体面临的困境 1.多重竞争之困。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新旧媒体之间的多重竞争。一个地级市电视台,至少有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竞争:一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首先,中央台、省级卫视、本省电视台其它地面频道凭借其在政策、覆盖、内容、资金和人力的优势,无情挤占地级市电视台的受众与广告市场。这种不对等的竞争,使地级市电视台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这是全国地级市电视台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次,地级市电视台面临着县市级电视台的竞争。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内都有一个地市级电视台,若干个县市级电视台,有的在市政府所在地可能还有一个县市级电视台,形成一个地市级电视台与一个县市级电视台同处一隅的情况。其三,地级市电视台还面临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虽然报

纸、广播与电视之间各有特色,如同三条平行线一样,相交的可能性不大,但争夺受众、广告资源等情况仍然存在。最后,地级市电视台还面临着新媒体的竞争。互联网技术在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普及快,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受众的角色,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造成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规模减小等等困境。 2.双元体制之困。我国的媒介管理体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元体制。双元体制是一种半市场化的体制,它带来的困境有三:一是由于电视台的事业单位性质,电视台的发展大都是依赖财政拨款,但电视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装备、高技术、高投入、高消耗的事业,财政投入的有限资金无异于杯水车薪,使电视台在设备更新等方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电视台的设备老化、陈旧。地方财政对地市级电视台的投入更是显得杯水车薪;二是由于长期的事业单位性质,使电视台在企业化管理上没有足够的意识,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考核体系,资源、经费浪费严重,无法提振员工全身心投入事业的激情,地级市电视台“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不讲求电视资本的计划投入、准确投入、有效投入和投入回收,多数仍采用收、支流水账方式记账”[1];三是电视台缺乏面对市场的经验,对如何进行市场化运行、发展文化产业没有足够的勇气和研究。 3.人才之困。由于电视台的事业单位性质,电视台没有用人的自主权,由此所造成的人才困境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事业单

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快递从业人员多由低端脑动力组成,他们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机能水平也较低,同时在传统物流观念下,大多从业人员均认为快递就是简单的搬运和配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今快递公司越来越多,而要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加强从业人员教育,提升综合服务力非常重要。 一、当前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风险防范教育不足,快递事故率较高。快递人员中,一线快递作业人员面对着不低的作业风险。如快递作业场地的车辆、装卸作业车、大量的货物,都可能会出现货物堆垛过高、翻车、堆垛倒塌、火灾乃至于机具碰撞等。这些作业风险客观存在,都可能对快递人员造成严重伤害。除此之外,一线快递从业人员,都是受到货主以及客户嘱托,负责货物的寄送工作,货物在发货地到目的地过程中,会经历储存、包装、装货、卸货、配送等作业过程,这些过程都可能会出现作业风险,比如货物丢失、快递包裹破损、变质、物品损坏等。无论是任何一种快递事故,快递费用如此低廉,是无法赔偿货物损失的。因此,快递人员要面对的作业风险非常多,而其作业风险防范意识远远不足,是当前快递人员基本素质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但因快递业务繁多,大多快递业招收快递人员后并非进行专业的作业风险防范教育,以至于快递故事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快递从业人员健康和快递业务健康发展。 (二)从业心理素质教育不够,员工归属感不强。在快递工作中,从业人员往往需要非常坚实的从业心理素质。寄送快递物品的货主以及客户等,他们在整个快递价格以及业务相关要素上是具有相对强势的地位,对于是否与特定的快递业务公司合作具有主导权。在这些货主当中,有一部分虽然能够体谅快递从业人员的艰辛,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货主对于快递服务内容不及时进行确定,经常临时增加或者减少服务内容,快递从业人员也面对着非常多无理的刁难,特别是一线快递人员经常面对客户或者货主的指责、投诉。但目前快递业对从业人员心理素质教育不够,员工在工作时常受顾客白眼,让其感觉自己工作缺乏社会地位,经常感到工作委屈以及窝火,进而影响了员工归属感,这也是很多一线快递从业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离开快递行业的原因。 二、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对策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困境分析【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困境分析 摘要: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科技创新及其绩效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政府失灵”困境,应从矫治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非农偏好、理顺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减少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完善创新与激励政策等方面入手予以破解。 关键词:科技创新投资;政府失灵;管理;激励 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绩效。国内外学者就政府投资对农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RobertEEvenson以375项农业科研项目投入为材料,对农业科研投资回报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回报率高达49%;David、Hall和Toole对1957年后发表的30余篇有影响力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学者公认政府的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现出互补的关系;Zvi?Gr11iehes、YujiroHayami等基于农业产品的公共性,对农业科技投资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为政府制定

对农业科研支持的政府提供参考;国内方面,如林毅夫对农业科研投资受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科研投资收益率达到100%甚至更高;黄季焜研究认为,农业科研投资收益率一般为73%~108%;钱克明研究表明,政府对农业科研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高达11.87元的回报。同时,国内大多数学者已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对象和范围,并明确主张根据农业技术的类型来区分政府与私人部门等投资主体。如黄季焜、胡瑞法、高启杰和陆彩兰等学者认为政府投入的对象则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知识产权不易得到保护、技术难以物化、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农业侦测与发展战略研究上,具有“公益性”特征[1-5]。国内外大量研究涉及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政府失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影响问题,指出破解政府失灵困境的必然性。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政府投资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对维护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长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逐渐加大。2014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了50%,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稳定粮食产量、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基础。破解政府失灵困境,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无疑具有强烈的现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湖北省某县的个案分析 2016-06-20 11:01:21 《当代教育科学》吴亚林 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小规模学校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小规模学校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是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 2001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一直在持续进行,经过了几轮布局调整以后,全国各地区改变了“乡办高中、村办初中、自然村办小学”的学校布局格局。学校布局调整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和完全小学规模大幅度缩小,所谓的“必要存在”的教学点运行艰难,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几乎都成为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人口减少、城镇化流动及打工外出等原因,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其生存与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新矛盾。小规模学校是指与常模相比,学校人数少、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大部分是人数少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其基本特征是学校学生总数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教师人数少且师资结构不合理,班师比不合理。也正是从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农村教育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投资新机制的实施,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当前农村的学校大多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况如何呢?我在河南、湖南、贵州等省调查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方法调查了湖北省崇阳县的小规模学校。崇阳县是鄂南山区县,版图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总人口47万余人,是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及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样本监测县之一。我实地调查走访了60余所小规模学校,察看学校校园校舍、周边环境及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访谈了多名校长和教师,观察了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调查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八大困境。 其一,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困惑。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人数少。教学点学生班级人数大多在3-10人之间,学生总人数为20人左右,完小学生人数大约在60人左右。很多小规模学校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现象,学校规模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没有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都是空话。那么,这些小规模学校是继续撤并还是必要保留呢?如果继续撤并,不利于山区群众子弟就近入学;如果必要保留,学校又是低效低质运转。当前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确是个问题。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第一篇: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十八集初级中学 十八集初中位于天长市西城区,自创办家长学校以来,坚持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紧扣育人主题,注重实效。学校针对学校实际,以?主旋律教育?为特色,以创建?五家?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家教工作。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在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方面的雏型。因此,我校对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地措施,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现将我校一年来的家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常规管理,把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步、推动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我们把办好家长学校归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

校领导与团队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一起研究家教工作。学校校长担任家长学校的校长,教导处每学年初制定好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计划,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2、组建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一为最高教育境界,我校在了解的基础上,聘请了六位文化素质较高、在村民中威信较好的学生家长为家长委员会成员,与他们及时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以他们为辐射点,对家长进行潜滋教育。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成员与他们及时沟通、交流,达成家庭教育共识。 3、建立家校联系册。利用联系册向家长告知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向家长和孩子提出相关的要求,家长也通过联系册告知老师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一年来,我校利用这种无声的交流获得了很多家庭教育信息,如?孩子周六、周日是怎样安排的?、?孩子如何与家长交流?等,在这样的沟通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到了有机结合,为健康培育每一个孩子奠定的基础。 4、进行家长读书交流会。我校以初二年级为试点,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读书交流会,各班班主任牵头、组织,选出家长代表来主持这次会议,在家长们自己的会议上,他们交流教子心得,互相探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寻求解决的办法,大家讨论、发言非常热烈,在具体的事例中,在身边榜样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觉得从本次会议中受益匪浅。与会的校领导给予了本

融媒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融媒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引下,全国融媒体发展风起云涌,一批新的媒体集团应时而生。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融媒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的媒体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融媒体管理的瓶颈及突破路径 摘要: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引下,全国融媒体发展风起云涌,一批新的媒体集团应时而生。融媒体组织与传统媒体有何不同,经济管理学“产业集群”概念是否适用于融媒体管理,融媒体管理面临的瓶颈和问题有哪些,如何在媒体融合管理中发挥1+1>2的集群效应,以构建融媒体组织管理和发展的新模式,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即是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及调研活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的思考和解析。 关键词:融媒体;融合发展;集群效应;管理创新 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一批新的媒体集团应时而生,正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简单来讲,融媒体是多元媒介融合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和组织

运营模式。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它需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机制壁垒,对不同媒体业态、网上网下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使各种媒介功能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融合优势得到最大空间释放,传播秩序更加规范。 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要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功能重复、机制僵化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集群效应,才能解放和发展融媒体生产力。 一、融媒“集群效应”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使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了分析。“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① 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新闻产业集群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产业集群,以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为主体单元

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教务处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业务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扎实有效。 2、过分依赖制度,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3、教务工作人员缺少,常规工作检查欠到位。 4、常规工作安排与落实缺少系统化管理。 5、教务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 6、教务管理人员在大多时间里被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拖累,在常规教学的检 查、研究、指导上精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管理研究当中。 7、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地理、生物、历史课任教师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 8、考试安排欠合理。 9、功能室缺少。 10、大班额教学给教师加重了负担。 二、教学常规考核制度方面 1、只注重终结性考核评估,不注重过程考核评估。 2、评价方式单一化。 3、考核制度比较陈旧、缺乏科学性,不能够有力地促进当前的教学工作快速发 展。 4、原来考核制度与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非中考科目科任教师管理与考核 1、因中考指挥棒的缘故,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认识不到位。 2、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无压力、无动力。 四、教研教改 1、校本培训方式单一化。 2、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力度不够。 3、课题研究不能全面开展。 4、教改实践活动欠力度。 五、图书阅览与教辅资料 1、学校图书藏书资料不丰富,资料陈旧,不能向全体学生开放。 2、学校对教师征订教学资料数量少,倾斜力度不够,不能发挥阅览室正常功能。 3、个别教师有征订课外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负担,不能正常反馈。 六、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是制约我校教学工作的客观因素。 一是没有教师专用电脑,学生所用微机老旧,数量严重不足,这给教师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及学生正常开设微机课都带来不小的困难。

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16-05-05T10:06:12.483Z 来源:《教育学》2016年3月总第96期作者:薛翠芳 [导读]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镇杨梅小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纳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日程,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镇杨梅小学542800 摘要:当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日常教育中对能力的培养不足;二是重考试和分数,不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三是重智力,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学生作业负担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提出了改变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多方互动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素质;完善知识结构,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纳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日程,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现代教学规律进行科学的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结合。素质教育既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素。本人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近二十年,非常了解基层教育现状。现根据笔者自身掌握的材料,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分析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重考试轻育人、重考试成绩忽视个体素质提升的现象,学校教育局限于书本知识传播,严重脱离现实生活,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整体状况堪忧。 1.现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存在明显不足。在现行教育中,学生语言表达、交际、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相比存在明显不足,差距甚远。美国的小学生通过研究来学习,很少有“高分低能”现象。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有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才做部分课题研究,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的培养我们严重缺失,做得远远不够。 2.以考试和分数为重,不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从体制还是从内容上看,仍然处于转型期,人才选拔和培养上的唯分数论、唯考试论思想仍困扰着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内容几十年都是围绕“指挥棒”进行设计和安排。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十分严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错误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下一代,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给孩子灌输这样的错误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尔盖茨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我国,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还是比较缺乏的。值得老师、家长关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需要各种人才,培植孩子的兴趣尤显重要,我们要把孩子培育成未来的画家、建筑家、物理学家,兴趣培养、挖掘特长是基础。 3.看重智力,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加压。家长、老师过度关注“分数”的高低,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长盛不衰,很多同学都圈入其中,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扭曲了学生的心灵,导致教育异化,最终偏离全面发展的轨道。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素质上的“完全一致”,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个极端是对特长教育与全面发展、全员发展的误解,将“合格加特长”理解为“全格加特点”,将全员发展片面理解为“先让一部分拔尖学生或特长学生发展起来”,乐于构建个别学生成长的“独木桥”,却忽视了构架让大多数学生成才的“立交桥”,从根本上违背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使素质教育进入一个单纯强调选拔的怪圈之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建构和谐德育,就是要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优化教学环境等措施,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协调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 4.作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的老师、学生家长认为作业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工具,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通过让学生完成作业来巩固、扩充、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创造性,巩固和延伸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增强记忆等。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日益加重,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作业负担已成为学生最迫切的要求。最近几年的减负口号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其中也与教师的攀比心理有关,有的老师心中总在想,要是自己布置作业少了,而别的老师布置得多,那就亏大了! 二、抓好小学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素质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切,如何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是目前全体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认为,抓好小学素质教育,有待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行动,共同出手。 1.改变教学方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提升教育理念,改进现有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课改教研常规化,在创新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改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在组织实施中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 2.小学生良好素质要在活动中培养。群体活动、社会活动是影响小学生素质形成的诸多因素之一,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生才能有体验有收获。小学生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有集体教育活动,还有日常生活、游戏等。这些都是培养小学生优良素质的契机。如节日中,小学生不仅以语言表达情感,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些小礼物互相赠送,表达情意,交流情感,这无形中促进了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组织小学生经常对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进行评议,能培养小学生团结、谦虚、合作、自信、明辨是非及自我教育的品质。 3.多方配合,共同提高小学生素质。小学生良好的家教是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社会风气的好坏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

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素质教育直接决定创新型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和国民的共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素质教育自被提出以来,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时至今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讨论、研究和实践仍旧方兴未艾,素质教育依然是各级各类学校研究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客观上讲,形势较好,但喜中深忧,新形势下我国素质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涵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协调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丰富多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生活,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原国家教委曾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拨、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甚至是对立的。素质教育强调受教育 1《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公报》 2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5):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