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一、何为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是其潜在形态、流动形态、物化形态的综合和统一。其实质是标志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而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程度,即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把自然界的必然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并且生产出多少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力是直接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是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中得到相应发展的。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它们不会自动地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必须经过人的能动改造,实现人对自然功能的让渡和自然对人的功能的逼近,才能造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和自然又具有同一性,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生产力首先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即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又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表现,它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结构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更高级的形式过渡,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当“生产力标准”在我国已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概念的情况下,唯有“生产力标准”才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判别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优越与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标准。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指标是物质财富生产增长的速度,社会进步首先是由它显露出来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过:“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

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时:“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二、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不仅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基础。

由于生产力是基子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和发展的,那么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其原则就必然是:人们多大程度上获得了支配、驾驭和控制自然必然性的能力,他们也就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社会结合方式,社会也就相应地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进步。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在驾驭自然即把自己的不同职能赋予自然物的同时,也就相应地改变了劳动组合形式和造就了新的劳动主体。人们同怎样性质的生产资料、以怎样方式结合起来,也就相应地创造了怎样的制度文明。例如,在材料时代,人们把石器、青铜器、铁器作为自己自然肢体功能器官的让渡,采取人对工具直接控制的方式,劳动分工协作在原则上就是主观的—以血缘、宗法、行会为纽带的分工协作,相应地形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在能源时代和信息时代,人们把蒸气机、电力机、原子能和信息材料作为自己体力的延长和脑力的扩大,以间接控制和严密分工方式和这些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再加上别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分别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可见,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另一方面,人们创建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要顾及这样一个最基本、最明显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因此,人们总是要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满足和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而不会固守有损于自身

利益的满足和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更不会使在实践中证明对自己有害无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继续发展,而总是要破旧立新,除弊兴利,有所前进。

人们建立社会制度虽然受到主观目的、意愿、理想的制约,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生产力水平。这种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一定要受生产力水平支配的必然性,反过来证明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代表了当时一定社会的进步程度。当然,一定社会的进步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每一方面都有其特殊评价标准。例如,衡量政治领域进步状态的标准是民主发展水平;衡量精神领域进步状态的标准是精神文明程度;衡量科学领域的进步状态的标准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程度,等等。但是,这些领域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这些特殊标准都要服从于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尽管生产力对这些领域的决定作用有的直接些,有的间接些,它们的发展可能呈现不平衡状态。例如,有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其文化领域也有可能呈现进步状态,有的生产力发展的国家也可能伴随文化领域的落后,但是当我们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生产力标准就发挥着最高的权威性的鉴别、评价作用,舍此再无其他的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称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还是评价社会进步的价值标准,即生产力不仅是社会进步赖以实现的手段,而且其本身直接就是社会进步的目的,它的发展体现着主体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全面实现和全面本质的生成,是评价社会对于人们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的标准。

由上可见,生产力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和它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价值标准,二者是高度统一的关系,而非二律背反的关系。

2018 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试卷 94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社会评价中的(),也应尽量引用直接或间接的数据,以便对拟建项目社会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给出定性的判断结论。() A.情景分析 B.定性分析 C.定量分析 D.因果分析 2.社会性别监测与评价中,()的目的是为项目管理小组提供关于调整项目活动、资源分配及内部管理结构的建议。() A.项目进度监测 B.社会影响监测 C.项目财务监测 D.社会舆论监测 3.2.1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作为该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 A.20% B.30% C.50% D.60% 4.开展公众参与,必然要有时间、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并可能带来各种风险。以下不属于公众参与带来的风险的是()。() A.可能抬高实际上难以满足的公众对项目的期望值

B.易于引起公众广泛注意,并可能带有感情色彩 C.根据当地人的需求改变项目方案,增加建设成本 D.更容易引起人们对当地不公平现象的特别关注 5.()有利于为决策者提供项目实施的重要信息,并为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A.参与式评价 B.参与式行动 C.参与式监测 D.参与式观察 6.()是指那些收入在绝对贫困线以上但很接近,并且当受到外部影响时,其收入水平极易下降到贫困线以下的人口。() A.绝对贫困人口 B.重度贫困人口 C.相对贫困人口 D.临界贫困人口 7.男性和女性所扮演的众多社会角色中,()是指通过商品生产或家务劳动来获得现金或实物酬劳等的工作。() A.生产角色 B.繁衍角色 C.服务角色 D.社会文化角色 8.在我国城市地区,()负责管理社会福利项目,为低收入的城市贫困者提供帮助。()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一、何为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是其潜在形态、流动形态、物化形态的综合和统一。其实质是标志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而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程度,即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把自然界的必然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并且生产出多少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力是直接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是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中得到相应发展的。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它们不会自动地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必须经过人的能动改造,实现人对自然功能的让渡和自然对人的功能的逼近,才能造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和自然又具有同一性,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生产力首先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即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又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表现,它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结构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更高级的形式过渡,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当“生产力标准”在我国已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概念的情况下,唯有“生产力标准”才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判别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优越与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标准。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指标是物质财富生产增长的速度,社会进步首先是由它显露出来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过:“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

2018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

2018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社会评价中的(),也应尽量引用直接或间接的数据,以便对拟建项目社会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给出定性的判断结论。() A.情景分析 B.定性分析 C.定量分析 D.因果分析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问题不需要在项目准备阶段的少数民族问题分析时予以重点关注。() A.少数民族语言 B.调查样本的选取 C.项目监测与评价 D.社会性别分工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3.社会评价有利于减少项目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防止可能产生的 (),促进社会稳定。() A.风险效应 B.负面效应

C.木桶效应 D.近因效应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4.()是指那些收入在绝对贫困线以上但很接近,并且当受到外部影响时,其收入水平极易下降到贫困线以下的人口。() A.绝对贫困人口 B.重度贫困人口 C.相对贫困人口 D.临界贫困人口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5.()是指在项目的设计、决策及实施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利益相关主体。() A.项目受益人 B.受影响群体 C.关键利益相关者 D.项目目标群体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6.对于那些涉及到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工程项目,最好应在()阶段就启动社会评价工作。() A.项目准备

B.项目设计 C.项目实施 D.项目运营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7.()通过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社会状况指标与当地居民对拟建项目的预期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及其满足预期的程度。() A.“有无”对比分析 B.对照组比较 C.现状预期对照比较 D.情景模拟分析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8.社会性别监测与评价中,()的目的是为项目方案的调整中,提供需要考虑性别差异的各项建议。() A.工程进度监测 B.社会影响监测 C.项目财务监测 D.社会舆论监测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9.我国传统的扶贫开发项目,对受益对象主要采用()的机制。()

马克思简答题和论述题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 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6.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7.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的途径是实践。 8.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 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 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 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 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 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2. 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

2016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试卷及答案88

2016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试卷及答案-88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主要用于展示当地自然资源、人口、主要经济活动等社会经济信息。() A.季节历 B.贫困原因分析—因果关系图 C.社会性别劳动分工图 D.社区资源图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2.在利益相关者的具体构成中,项目的建设单位通常属于()。() A.项目受益人 B.项目受害人 C.项目受影响人 D.其他利益相关者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3.小型项目有可能做到对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机构或个人进行调查,但对于大型项目而言,()可能是获取相关信息的最为有效方法。() A.情景分析 B.随机抽样 C.蒙特卡洛模拟 D.问卷调查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4.在()阶段,要为项目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各种社会信息,进行详细社会评价。() A.项目识别 B.项目准备 C.项目实施 D.项目后评价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是将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揭示拟建项目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效果的社会评价方法。() A.“有无”对比分析

B.对照组比较 C.现状预期对照比较 D.情景模拟分析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6.()问题不需要在项目准备阶段的少数民族问题分析时予以重点关注。() A.少数民族语言 B.调查样本的选取 C.项目监测与评价 D.社会性别分工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7.2.34()要分析没有拟建项目情况下的当地社会状况,并预测项目建设对当地社会状况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拟建项目的社会影响性质和程度。() A.“有无”对比分析 B.对照组比较 C.现状预期对照比较 D.情景模拟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8.参与式分析方式强调分析的过程及结论应该属于被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者。在进行发展援助时,()应该成为分析的主体及所有者。() A.援助者 B.援助的对象 C.利益相关者 D.项目所有者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9.()通过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社会状况指标与当地居民对拟建项目的预期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及其满足预期的程度。() A.“有无”对比分析 B.对照组比较 C.现状预期对照比较 D.情景模拟分析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标准

ICS 03.080 A 01 SZ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标准 SZ/T 1.5—XXXX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 第5部分:工业分包 (草稿) 201X-XX-XX 发布 201X-XX-XX 实施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服务内容 5基本要求 6工作程序

前言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科技界与企业界的桥梁,是政府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助手,是培育企业创新和创业人才的摇篮,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其基本功能是:集成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全程、综合服务。 发挥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的资源优势,帮助中国企业学习、借鉴全球工业分包及供应链网络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中国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整体地位,使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多的赢利机会。同时,随着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这种新的合作模式的建立,形成新的服务理念与业务模式,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 SZ/T 1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分为五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信息与信息化 ——第3部分:咨询 ——第4部分:培训 ——第5部分:工业分包 本部分为第5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雪李勤潘凤湖李晶莹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 第5部分:工业分包 1 范围 SZ/T 1的本部分规定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分包服务的内容、基本要求和工作程序。 SZ/T 1的本部分适用于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业分包服务。其他机构开展类似服务时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Z/T 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Z/T 1.1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1部分:总则 SZ/T 1.2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2部分:信息与信息化 SZ/T 1.3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3部分:咨询 SZ/T 1.4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4部分:培训 3 术语和定义 SZ/T 1.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工业分包 Industrial Subcontracting 采购商(发包商)将部分产品、零部件乃至原材料等的生产或采购任务交由供应商(分包商)完成,并在供应商所完成的任务基础上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3.2 产量导向型分包 capacity subcontracting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附件 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 (试行)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和直辖市所属区(县)节水型社会评价工作。 二、必备条件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确定的控制指标全部达到年度目标要求。 2.近两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为良好及以上。 3.节水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人员齐备。 三、评价方法 1.除标准特别指出之外,应当采用上一年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评价计算得分。 2.总分85分以上者认定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要求。 3.如遇缺项,则该项不得分,评价总分按照公式进行折算,折算公式为:评价总分=(实际总得分-加分项得分)*100/(100-缺项对应分值)+加分项得分。加分项不计入缺项。 -1-

节水型社会评价赋分表 -2-

-3-

注释 [1]城镇非居民用水单位是指纳入取水许可管理和从公共供水管网取水的工业,服务业用水单位。 [2]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是指有计量设施的农业取水口灌溉取水量占灌溉总取水量的比例。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4]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际实施面积是指县级行政区(含直辖市所辖区、县)自部署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已实施的总面积,计划实施面积是指计划实施的总面积。 [5]重点用水行业包括火电、钢铁、纺织染整、造纸、石油炼制、化工、食品等行业。 [6]公共机构是指县(区)级机关和县(区)直事业单位。 [7]居民小区是指由物业公司统一管理、实行集中供水的城镇居民小区。 [8]公共场所是指公用建筑物、活动场所及其设施等。 [9]再生水是指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再次利用的水。 -4-

2018年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试卷及答案-98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机制要求采用低于市场的工资标准,以便自动地将那些容易找到较高报酬工作的富人排除在外,使参与者主要来自贫困家庭。() A.区域瞄准 B.家庭瞄准 C.个人瞄准 D.自我瞄准 2.社会监测与评价方案的制定,应重视确定(),分析没有该项目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A.项目建设情况 B.无项目情况 C.项目技术方案 D.项目社会环境 3.()更偏重于让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决策和实施等具体活动中发挥作用。() A.传统行动 B.传统评价 C.参与式行动 D.参与式评价 4.()是指那些收入在绝对贫困线以上但很接近,并且当受到外部影响时,其收入水平极易下降到贫困线以下的人口。() A.绝对贫困人口 B.重度贫困人口 C.相对贫困人口

D.临界贫困人口 5.()是将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揭示拟建项目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效果的社会评价方法。() A.“有无”对比分析 B.对照组比较 C.现状预期对照比较 D.情景模拟分析 6.参与式分析方式强调分析的过程及结论应该属于被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者。在进行发展援助时,()应该成为分析的主体及所有者。() A.援助者 B.援助的对象 C.利益相关者 D.项目所有者 7.社会性别监测与评价中,()的目的是为项目管理小组提供关于调整项目活动、资源分配及内部管理结构的建议。() A.项目进度监测 B.社会影响监测 C.项目财务监测 D.社会舆论监测 8.()通过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社会状况指标与当地居民对拟建项目的预期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及其满足预期的程度。() A.“有无”对比分析 B.对照组比较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练习题 单选题 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 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 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 商品的交换方式 C.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 资本的组织形式 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 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 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人口因素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关系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8、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9、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的总和 10、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宗教观念 C.政权机构和军队警察 D.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 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生产管理知识)往届中国软件生产力风云榜行业评选回顾

往届“中国软件生产力风云榜行业评选”回顾2007年“中国软件生产力年度风云榜”行业评选” 软件生产力20强企业(按姓氏首字母拼音排序) 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国)中心 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日电卓越软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和利时公司 同方鼎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软件生产力推进风云人物(按姓氏首字母拼音排序) 程春平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锡伟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黎德光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国)中心总裁 刘政赛仕软件研究开发(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邵柏庆和利时公司副总裁 万举勇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总经理 王青中科院软件所副总工程师 解明明北京斯福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殷步九华罗庚软件基地有限公司总裁 岩冈泰夫日电卓越软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杨祉雄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周伯生北京赛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成长型软件生产力20强企业(按姓氏首字母拼音排序)赛仕软件研究开发(北京)有限公司 华罗庚软件基地有限公司 西门子软件与系统工程(南京)有限公司 天心耀华软件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兰州飞天网景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横河电机(中国)商贸有限公司北京研究开发中心 广州华微明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希姆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纬创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广州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软件过程改进卓越贡献人物(按姓氏首字母拼音排序) 申剑飞日电卓越软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 陈勇 DNV ITGS挪威船级社高级咨询师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一、何为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是其潜在形态、流动形态、物化形态的综合和统一。其实质是标志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而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程度,即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把自然界的必然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并且生产出多少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力是直接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是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中得到相应发展的。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它们不会自动地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必须经过人的能动改造,实现人对自然功能的让渡和自然对人的功能的逼近,才能造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和自然又具有同一性,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生产力首先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即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又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表现,它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结构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更高级的形式过渡,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当“生产力标准”在我国已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概念的情况下,

唯有“生产力标准”才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判别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优越与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标准。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指标是物质财富生产增长的速度,社会进步首先是由它显露出来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过:“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时:“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二、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不仅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基础。 由于生产力是基子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和发展的,那么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其原则就必然是:人们多大程度上获得了支配、驾驭和控制自然必然性的能力,他们也就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社会结合方式,社会也就相应地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进步。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在驾驭自然即把自己的不同职能赋予自然物的同时,也就相应地改变了劳动组合形式和造就了新的劳动主体。人们同怎样性质的生产资料、以怎样方式结合起来,也就相应地创造了怎样的制度文明。例如,在材料时代,人们把石器、青铜器、铁器作为自己自然肢体功能器官的让渡,采取人对工具直接控制的方

《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继续教育答案

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试卷答案 【试卷总题量: 38,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71.0分,用时409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2.34()要分析没有拟建项目情况下的当地社会状况,并预测项目建设对当地社会状况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拟建项目的社会影响性质和程度。() A.“有无”对比分析 B.对照组比较 C.现状预期对照比较 D.情景模拟分析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2.()是指在项目的设计、决策及实施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利益相关主体。()

A.项目受益人 B.受影响群体 C.关键利益相关者 D.项目目标群体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3.()更偏重于让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决策和实施等具体活动中发挥作用。() A.传统行动 B.传统评价 C.参与式行动 D.参与式评价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社会性别监测与评价中,()的目的是为项目方案的调整中,提供需要考虑性别差异的各项建议。() A.工程进度监测 B.社会影响监测 C.项目财务监测 D.社会舆论监测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在我国城市地区,()负责管理社会福利项目,为低收入的城市贫困者提供帮助。() A.地方党委 B.民政部门

C.社会保障部门 D.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6.社会评价有利于减少项目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防止可能产生的(),促进社会稳定。() A.风险效应 B.负面效应 C.木桶效应 D.近因效应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模拟试卷2

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 C ) 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 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B ) A 批判的和革命的 B 唯物的和辩证的 C 科学的和革命的 D 实践的和科学的 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C ) A 绝对主义 B 唯物主义 C 不可知论 D 诡辩论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B 世界是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5,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A ) A 天不变,道亦不变 B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 此亦彼矣,彼亦此矣 D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 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8,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 C ) 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己经过时 C人脑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拟是可能的 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 9,“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 C ) A 机械的条件决定论 B 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C 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10,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B ) 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 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 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

社会领域评价指标

小班第一学期社会领域幼儿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评价提示评价方式评价要求 社会领域自 我 意 识 1 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 同 姓名、性别、 年龄、属相 问答 1.能全部说出,并且知道的更多。(优秀) 2.能清楚地说出。(良好) 3.能说出2-3项。(再努力) 2 愿意自己的事自己 做,相信自己的能力。 穿衣、洗手、 吃饭、入厕 观察活动 1.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优秀) 2.能完成4项。(良好) 3.能完成2-3项。(再努力) 3 知道遇到困难时寻求 帮助。 生活、学习、突发情况问答、观察 1.知道主动及时地寻求合适的帮助。(优秀) 2.知道寻求帮助。(良好) 3.不知道寻求帮助。(再努力) 社 会 常 识 1 了解幼儿园生活环 境,并能逐步适应集 体生活。 熟悉环境,遵循幼儿园 一日生活活动安排 观察、问答 1.熟悉幼儿园环境,适应幼儿园生活。(优秀) 2.了解幼儿园环境,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良好) 3.知道幼儿园,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再努力) 2 感受家庭及周围的人 对自己的关爱,懂得 尊重为自己服务的 人。 家庭成员、教师、医生 等 问答、观察 1.能感受到家庭及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有关心他人 的意识。(优秀) 2能感受到家庭及周围人的关心、懂得尊重劳动者。 (良好) 3对家庭及周围人的劳动不太了解。(再努力)

一级指标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评价提示评价方式评价要求 社会领域社 会 常 识 3 认识玩具、图书及学 习用品,会正确使用 和爱护它们。 玩具、图书及学习用 品 观察操作 1.会正确使用,能及时整理、积极爱护。(优秀) 2.能正确使用,懂得珍惜和爱护。(良好) 3.能正确使用,但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再努力) 4 知道一些主要的节 日,愿意参加节日活 动。 元旦等问答 1.能说出节日的名称和时间,愿意参加节日活动。(优秀) 2.知道节日的名称,愿意参加活动但不够踊跃。(良好) 3.知道节日的名称,但不清楚节日的时间和意义,对节日 活动不积极。(再努力) 5 喜欢听民间童谣、故 事。 拉大锯等语言讲述 1.喜欢听,能理解,并且能说出几首。(优秀) 2.喜欢听,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良好) 3.不喜欢听。(再努力) 人 际 交 往 1 初步运用常用的礼 貌用语。 ╳╳好、再见、 谢谢、不客气等 观察、问 答 1.能正确地运用日常礼貌用语,并能说出更多。(优秀) 2.会正确地运用日常礼貌用语。(良好) 3.不会运用礼貌用语。(再努力) 2 愿意与同伴交往,能 友好相处。 主动交往、友好相处观察活动 1.有自控意识,能积极与同伴合作,友好相处。(优秀) 2.愿意与同伴交往,能友好相处。(良好) 3.不愿意和同伴进行交往。(再努力) 3 掌握日常生活中的 基本规则。 幼儿园活动规则 (轮流玩玩具的规 则) 问答、观 察 1.能自觉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则。(优秀) 2.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则,在成人指导下能遵守。(良 好) 3.不懂得规则,不能按规则要求自己。(再努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练习题 2(自考华夏网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 1.单选题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 进行社会调查 B 分析实际情况 C 理论付诸实践 D 总结经验教训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C A 劳动是人的本质 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人之初,性本善 D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1.3社会革命是()的必然产物。D A 改革 B 阶级斗争 C 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1.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 产品分配形式 D 生产工具

1.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C A 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 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 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 1.6任何真理都是()B A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B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 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D 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跋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D 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 1.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B A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 A 感觉、知觉、表象

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在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中,如果项目预期可能对男性和女性产生不同的重大社会影响,则应进行()。() A.社会性别分析 B.社会影响分析 C.社会可行性分析 D.社会稳定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2.对于那些涉及到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工程项目,最好应在()阶段就启动社会评价工作。() A.项目准备 B.项目设计 C.项目实施 D.项目运营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3.开展公众参与,必然要有时间、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并可能带来各种风险。以下不属于公众参与带来的风险的是()。() A.可能抬高实际上难以满足的公众对项目的期望值 B.易于引起公众广泛注意,并可能带有感情色彩 C.根据当地人的需求改变项目方案,增加建设成本 D.更容易引起人们对当地不公平现象的特别关注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社会性别监测与评价中,()的目的是为项目管理小组提供关于调整项目活动、资源分配及内部管理结构的建议。()

A.项目进度监测 B.社会影响监测 C.项目财务监测 D.社会舆论监测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5.()有利于为决策者提供项目实施的重要信息,并为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A.参与式评价 B.参与式行动 C.参与式监测 D.参与式观察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6.2.34()要分析没有拟建项目情况下的当地社会状况,并预测项目建设对当地社会状况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拟建项目的社会影响性质和程度。() A.“有无”对比分析 B.对照组比较 C.现状预期对照比较 D.情景模拟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7.参与式分析方式强调分析的过程及结论应该属于被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者。在进行发展援助时,()应该成为分析的主体及所有者。() A.援助者

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_卫兴华

#学术探讨# 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卫兴华 内容提要:判断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先进或落后,对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来说,主要用生产力标准进行判断是可以的,而如果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发展和30多年来的改革所经历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应当把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统一起来。这需要决策者的自觉把握。我国经历了四种情况:一是将两个标准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顺利发展;二是表面上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但违反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搞/大跃进0;表面上重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但违反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刮/共产风0,造成生产力的损失和人民的灾祸;三是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强调社会主义道路,/割资本主义尾巴0,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既偏离了生产力标准,又扭曲了价值标准;四是重视和强调生产力标准,但忽视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结果会出现贫富分化,偏离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甚至出现动摇和损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情况。 关键词:生产力标准价值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评价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先进或落后,评价一个政党或执政者的理论、方针与政策措施的是非得失,究竟以什么作为判断的标准?过去一般强调生产力标准,特别是针对/文革0时期,大批/唯生产力论0,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搞/阶级斗争为纲0,搞贫穷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强调提出生产力标准是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重要意义的。然而,面对新中国经过60多年来的发展所经历的成败得失,对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应当考虑除强调生产力标准外,还应重视价值标准,应将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各个社会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0,我们所讲的价值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一般地说主要是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状况,有无阶级剥削与欺压或其轻重状况,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社会公平与正义状况,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和劳动者自身的发展状况等。在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难以从整体上内在统一,因而重在从生产力标准评价,辅之以价值标准。只在某些具体方面,两者又可相互重合。 一、社会主义以前社会制度 的评价主要是生产力标准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制度是原始氏族制度,从价值标准看,没有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与分化,没有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人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团结互助的。但这是生产力极端落后的结果。从生产力标准看,它是一种经济与社会发展落后的制度。恩格斯在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6一书中描述了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才逐渐走向文明时代。生产力越落后社会制度所经历的时间越长,原始社会经历了两三百万年的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历了几千年,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几百年,表明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快,因而从生产力标准看,每个取代旧社会制度的社会制度都起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具有进步性。 由奴隶制度取代原始氏族制度,标志着从公有制走向私有制,由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制度转向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与奴役制度。如果单从价值标准来判断,似乎是人类道义与社会制度的倒退,是应受到责难的社会经济制度。然而,如果从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制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进步。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社会分工提供了必要条件。当时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文化、艺术、科学等的发展。恩格斯指出:痛骂奴隶制、发泄高尚的义愤,是最容易不过的事,但这并无意义。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一下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说)))尽管听起来是多么矛盾和离奇)))在当 ) 16 )

生产力布局及中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4322948.html, 生产力布局及中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课题组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08期 目前中国的生产力存在的问题有:区域产业同构程度有所上升,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虽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不断扩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程度超越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的规模和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间的连结性和分工合作较弱,城镇化的聚集效应需进一步发挥。 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内涵 (一)“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也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空间规划以及产业集聚政策有相似之处 “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是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在前苏联,生产力布局是对地域分工的一种安排,而地域分工指社会分工在各生产地点及其总和之间的分工在空间上的表现。决定地域分工首先需要对包括一般条件、部门条件和地方条件在内的各种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布置“综合地域(综合区)”。综合地域(综合区)就是要确定不同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结合,这种结合要考虑到在全国范围内社会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和为生产这些物质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劳动,考虑到劳动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和在各个区域间的配置。苏联的工业配置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工业在全国的合理有计划地配置;工业接近原材料产地、燃料动力资源地、产品消费地;民族边疆和过去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全国经济区的经济和工业的正确工业化和综合发展。 那么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比较接近的是德国的空间规划,共有四级规划,分别为联邦级、州级、地区级、乡镇级规划。在联邦层次上由联邦建筑与地区规划办公室编写并经由联邦运输、建设和住房部提交给联邦议会的《德国空间规划报告》,对密集地区、乡村地区、居住区和交通走廊、中心地区系统(高级中心、中级中心)等区域类型在全国的分布作出指导性的安排。更为宽泛的则是对应于区域政策,换言之,也就是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对于政府如何参与到地区的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20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的讨论,现在则比较少见。 中国的学者对生产力布局的认识存在一个深化的过程。按照刘再兴先生1995年的看法,生产力布局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指工业布局,改革开放后,范围逐渐扩展,指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事实上,有很多的学者如陈栋生先生在1991年认为区域经济学和生产力布局二者的研究实体是一致的:生产力布局从俯视角度,分析资源与要素分布、流动与空间聚合,包括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区域经济学从平视角度,研究区域的结构、差异、发展、耦合与区际关联。因此,中国学者对于生产力布局的使用应该是对于前苏联做法的扬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