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儒学先后有先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仁爱。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圣外王"之道。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

最终目的。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孔子主“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孔子主“君子谋道,不谋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

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实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此后两千余年中“义利之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论问题,至今此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去世后,先儒学便分离成众多派别。据《非子·显学》记载,儒学分裂为八派,其中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影响最大。孟子主要发挥了孔子的仁学,形成仁义学说,并为仁学找到了人性之在根据,即提出了性善论。而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并以“礼义”取代孟子的“仁义”,着重以外在的礼来约束、改造人性,他提出了性恶论。孟学继承了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哲学思想,而苟学继承了孔子的经学和礼学。孟子思想因更符合古代中国思想传统的主流,后来被认为是儒学正宗。苟子的隆礼重法、性恶论因带有法家思想的成分,汉以后苟子逐步被排斥于儒家正统以外。

两汉至隋唐的儒学是对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之学。西汉产生了今文经学,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经书为孔子思想所托,故解经求其微言大义,讲求通经致用,学术传授重视师法、家法。今文经学承受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学说并发展了其中的神秘主义因素,倡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与谶纬相通,特重《春秋公羊传》。自董仲舒开始,今文经学受到了汉武帝、昭帝、宣帝几代皇帝的重视。西汉末王莽立古文经于学官,今文经学遂衰。至东汉末融通古今文而又以古文为主的玄经学出,今文经学至此湮没。

古文经学兴起于西汉末年,平帝时王莽执政,立古文经于学官,自是古文经学始盛。相传在汉武帝年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得古文经于壁中,因以先古文书写,故称古文经。民间亦传古文《易》、《诗》诸经。古文经学以孑L子为史学家,以经书为孔子整理上古史料之书。解经不事微言大义而重视文字训诂章句及典章制度,《诗》用《毛诗》,《春秋》用《左传》,特重《周官》。西汉建平元年歆建议将古文经立于学官,遭今文经学派激烈反对,引起古今文之争。东汉许慎、贾逵、服虔、马融、玄等人为古文经学大师。马融、玄兼采今古文说以遍注诸经,而以古文经学为主。自东汉末以至隋唐,玄的古文经学一直为经学正统,至北宋理学兴起,古文经学遂衰。

北宋产生了新儒学,“宋初三先生”胡瑗、复、石介开理学风气之先,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先驱人物。接着北宋中期的周敦颐、载、二程、邵雍重点探讨心性、天道、义理等精深的哲学问题,建立起儒家的形上学,以对抗佛、道形上

学的挑战。新儒学(宋明理学)以复兴先孔孟儒学为宗旨,是借鉴了佛、道心性之学而产生的儒家心性本体之学,它破除了汉唐经学训诂注疏的传统,以探求义理等精微本体问题为理论特点。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他曾短期做过北宋理学奠基人二程兄弟的老师。周敦颐后被南宋胡宏、朱熹等人推崇为宋代理学开山。周敦颐哲学是综合了佛、道两家学说之精微,特别是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成分,而形成的围绕天道性命等高深形上主体的新儒学。黄百家在《濂溪学案》按语中评论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①指出周敦颐之学开始了儒家心性义理微言之学。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根和万物本体的天道性命学说,是以“性与天道”为宗旨的宋代新儒学的早期思想,是扬弃了佛道二家的本体论而成的一个儒家本体论哲学。它既吸收了佛道形上学的精微成分,又基本抛弃了其空无之论。但周敦颐以“无极”为宇宙最终本原反映了这种道家观点影响的痕迹。

程颢和程颐的程学是宋代理学之正宗,他们继承了孔孟的仁学,并把仁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他们为仁找到了宇宙本体天理的根据,认为仁来自宇宙本体的生德、生理、生道,来自宇宙生生不息之易。程颢以仁为最高道德畴,他在《识仁篇》中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把仁主要作为一种与物浑然无间的大我境界。程颢认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大我中各部分存在着活生生的联系,犹如一个生命有机体气血流通,痛痒相关。他说:“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譬最近。”②提出以知觉为仁,认为仁是人们自觉地知觉到万物一体的大我,而知觉麻木不能感受到万物与己皆是一体则是不仁。他又说:“切脉最可体仁。”切脉最可体会到人体是各部分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由此可推知万物一体之仁。程颢主识仁应达到“体之而乐”的境地,因对仁的深切体验而产生情感上的“大乐”。这样才不至于只是在观念上识仁,而实际上己与物仍未成为一物,“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程颢的“与物同体”达到“体之而乐”,相当于德国古典哲学主客体最高统一的艺术阶段(情感)。

程颐认为仁是体是性是天理,是形上的生理;生意、春意、活力是形下的用,春意、生意不是仁。程颐在仁中概括出更普遍的性质“公”来,公是仁之体,是仁之理,公近于

仁,但公不等于仁。“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作仁。”

⑤程颐是以个人“与理为一’’而达到仁,把仁学建立在理本体的基础上。

二程之道大致相同,但二人的思维方式各异,造成二人对于同一个天理本体有各自的体会和领悟。程颢的天理是个“具体的一般性”,是个体用一如的能动实体。他的心、性、情是一元的,心、性都即天理。而程颐的天理是个“抽象的一般性”,只是静态的抽象的理,他严格分析体用,认为“性即是理”,而对心与性作了区分。本体只是理性,心、情均不是本体。

程颢在宇宙观上是一元论,主天人一元,天心一本,心即是天。程颢处处体现了其一元论原则,在道器关系上,主了道器圆融为一的一元论;在认识与修养问题上,主修养与穷理、践履都是一元的;在人性问题上,主了“性即气,气即性”的人性一元论。程颢继承了先儒学圣之学特别是孟学之传统,突出道德主体,其致知与修养是一回事,侧重讲求本心,使之自然真实地流行。程颢开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之源。因此,程颢主要是反身体证自己的本心实体,此道德本心与作为天道生化之本源的实体是相同的,其修齐治平事业之关键在于本心真体之自然流行。圣是根本,外王是由圣引

出的。程颐在宇宙观上实际上是理气二兀论,在天与人,天与心贯通一理的意义上讲它们之间的同一性,但他更强调天人之分,天与心的原则区别。他处处显示了其二分之原则,在道器关系上,虽主道器不可分离,但又侧重强调了道与器的分解为二,其严格分析道与器、体与用有二物之嫌。他把认识与修养分解为平行的二事,主涵养在于持敬,致知在于格物穷理。他分解性、情为二事,把仁之性与爱之情分离开来了。在人性问题上,主有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两种根本不同的人性。程颐和后来的朱熹主要是要认识宗法社会中人际关系之理,以及自然界和万事万物之理,故重视认识其客观必然性,以便成为明理君子,去明智高尚地待人接物,看待世事与人生,在社会中发挥个人的道德价值和作用,把万事万物各处其当。是治国、办事与处世之理性的道德的态度、知识和方法,故被后来几代王朝选中作为统治思想。

二程门人众多,载去世后关学门人也多数投于二程门下。二程弟子同时继承了二程之学,但多数门人受程颢思想倾向的影响较深,与程颢的注重反省求本心的观点一致。时创立的道南学派的指诀是于静中体验未发之中,而胡宏建立的湖湘学派是要在已发处来体认中的心本体。二程后学主要是继承了程颢重视心涵养的心上工夫的倾向,而非程颐所侧重的格外物之理的倾向。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容 儒学先后有先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仁爱。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圣外王"之道。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

最终目的。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孔子主“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孔子主“君子谋道,不谋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

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

先秦儒家哲学新

先秦儒家哲学新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 提纲: 一、先秦哲学分类 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 一、先秦哲学分类 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3)法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4)道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 (5)名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

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孔子从春秋动荡的岁月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以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人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的肯定,提出了崭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了?人者,仁也?这一醒目的命题,并进而阐述?仁者爱人?,这无疑是一大创造。因为在这里,?仁?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一个理论范畴,反映了孔子的人学观。

儒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儒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摘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借扭曲的孔子的只言片语,来左右民众的思想,虽然孔子受到了重视和尊祟,但是,孔子的真实的思想却被隐蔽起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素质道德滑坡、贪污腐败泛滥严重、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剧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文化却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崇尚和平、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社会和谐国民性格 一、道德价值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

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
国学和传统文化是我们全人类的财富,我今天是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我将个人 多年来对国学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修学心得的和大家交流。诚如司马迁 《史记》 :“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是深究,际是边际。这是本。通是精通,古 今是时空变化。也就是轨迹,言即行。我自己的一家之言不具有必然性。期望企业家 精英要发心学国学,要认认真真的学道道地地地国学,而不是抱着“相机而行”这种 小偷的心态。要挖掘到国学的精髓并用一生去坚守和熏习,真正能从中受益,以之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活出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千万不要走时髦,用赶时尚的 心态面对国学。因为哲学一定要和生活接轨,而不是在生活上让人觉得你格格不入。 人道最不足在于对自己的把握,所以,苏格拉底说“Know Yourself”,禅宗也说 要找到“心”,也就是人的本来面目。b5E2RGbCAP 人因为有心而容易求新、求刺激,然而“新”通常意味着“奇”,意味着 “怪”,也就是“异常”的,而异常的东西通常是“暂时”的,人们往往一味地追随 着时尚,却总是抓不住时尚的尾巴。在百货商场买衣服,通常听到的好的评价是“你 很洋气”,言下之意,“洋”是好的,“土”就是不好。我走在英国剑桥校园的时 候,常常感慨,剑桥的大门历经 800 年不变,一直矗立在那里,没有人会觉得它太 土、太旧了,要换一个新的。同样,我们一直以得到外国人的肯定为荣,相反,外国 人从来没有认为所谓的全球化就是要放弃自己。追求时髦说明的是心灵的贫乏,正是 心中无主的表现。p1EanqFDPw 各民族因为历史原因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哲学观念:例如美国人喜欢说: 绝对是,必然是.这显然是夸大和不实际。德国人喜欢说:应该是,实在是,现在是。
1 / 10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张银娜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摘 要] 先秦诸子争鸣,儒墨均为显学,其观点同中有异,异中存同。本文以墨家哲学思想为基点,着重从礼乐观、仁爱观、天命观三方面阐述儒墨两家哲学思想不同之处,同时分析了造成两种学说差异的原因,并论述墨家哲学思想日渐衰微的原因。 [关键词] 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学式微 [中图分类号] B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738(2006)04 0064 03 * 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1](P132)从时间上看,墨家产生于儒家之后,墨子大约活动于公元前486~388年间,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2](P379)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后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立一派。可以说,墨家学说乃是墨子对儒家学说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对儒墨两家思想进行比较。 一、礼乐观 儒家十分重视礼乐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一个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对周礼情有独钟,他认为周礼借鉴了夏礼和殷礼,并做了应有的损益,在文化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周礼,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过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生活,为为政者找到一种长治久安之道。尤其是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失序,在孔子看来恢复和弘扬周礼显得尤为重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颜渊第十二 )又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论语 雍也第六 )而墨子主张 非乐 ,在他看来 礼乐 是等级森严的封建领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具体表现和武器。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在平民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故此,出身贫贱、平民阶级中的一员的墨子猛烈抨击儒者所主张的 国治则为礼乐,乱则治之 的观点。墨子在 非儒 中说: 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 以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瞻其乐。繁饰淫术,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 不可以欺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以此讥讽儒教宗师孔子个人之矫揉造作也。这确实击中了儒家的要害。儒家荀卿指责墨子主张节约, 慢无差等 ,不容君臣有隔,有悖伦理,大骂墨子是 役夫 。 至于 乐 ,墨子更是反对,他认为在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社会里,王公大臣还整日歌舞升平,是在剥夺民衣食之财,故他在 非乐 篇中指出: 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K 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楼榭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这是墨子 非乐 的根本原因,其真实动机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一种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将儒墨两家的理论相对比,就可以看出儒家是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而墨家是站在庶民阶级的立场的。冯友兰指出: 墨翟虽然没有明确地从根本上批判周礼,但上面所说的 墨子这些主张的实际意义,就是反对和批判周礼 。 [3](P65) 二、仁爱观 仁爱 和 兼爱 分别是儒墨两家的代表性理论和核心范畴。从总体意义上来看,儒家的 仁爱 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其中 亲亲 之爱最真实, 最浓厚,即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用墨子的话说就是: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64 2006年8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Aug.,2006 第19卷第4期 Jour nal of Shiy an Technical Institute Vol.19N o.4 * [收稿日期] 2006 05 27 [作者简介] 张银娜(1983-),女,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儒家思想读后感

---------------------------------------------------------------范文最新推荐------------------------------------------------------ 儒家思想读后感 今日浅谈儒学,穷数年之学,答一师之命,粗笔陋言,不有所求,唯冀儒学与诸中国传统文化辉光永熠,历久弥新,则无愧于己,无愧于师,无愧于文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儒家思想读后感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儒家思想读后感1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 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 1 / 12

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 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 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中华民族的文明,如果粗略地说,则可以儒家文化作代表,这指得是在中国文明体制的价值观念方面,也就是表现在中国政治哲学及家庭伦理观念上,以儒家价值观为基本立场,从而展开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人际伦理的规范,整体地是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 道家[2]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仁学思想中庸思想和谐社会 一、仁义之德为和谐之基 “和”是儒家哲学简要的思想范畴之一。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 想观点具有差异性,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携手并进,};结起来一起做事。“和”的思想,还是对社会都 能起着积极作用达到“和”的理想境界,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起基础作用。 (一)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也。”《论语·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一个本质价值,这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已”。在儒者看来,见“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 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子日:“君子

而名不称焉。”(《沧语·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被世人所传颂。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儒家思想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所谢:“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明良论二)“仁则荣,不仁则辱”充分概括了儒家荣辱思想的精神实质。这种观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 )“非义不居” “非义不居”是儒家思想实践精神的代表,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皆起源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儒者们提出重义轻利、“非义不居”思想。 义与利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的轻重取舍在人的生命过程对人生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儒学更强调义的获取,强调义赋予生命存在的道德意义。予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与利提到人的道德境界上来,一个有德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知道的应该是“义”,而一个无德行道德境界低的人知道的只足“利”。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儒家哲学的逻辑

黑格尔说,阴阳观念是中国人智慧的“全部科学”,这里指的正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辩证法。若对中国二、三千来的辩证法发展史作一次总观,就不难发现中国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一门思维发达、条理清晰和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相比之下,我们把黑格尔说成是一名“站在历史巨人肩上的小孩”并不为过。我们今天所说的唯物辩证法或“科学的辩证法”实际上直接改造于黑格尔,其与儒学辩证法的关系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意味着“科学的辩证法”在更高的基点上改造了黑格尔,因而也就内在地包含和超越了儒学的阴阳辩证法。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利用辩证法才揭示了隐藏在商品中的矛盾,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及其规律,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已。很简单的例子莫过于一块磁铁,截然对立的两极就存在于同一个物体之中,无论你怎么将它分解,原来的两极仍然不变。然而,事实上正是中国人在全人类首先认识到了磁铁的这种特性才发明了指南针,中国人对大自然中“到处盛行的”客观的阴阳关系具有最敏锐的经验观察能力,客观辩证法最早反映到中国人的头脑中来的,从而形成了中国哲学中的逻辑——这就是中国人超越形式逻辑的根深蒂固的辩证思维逻辑。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中外学者不厌其烦地指出,中国是一个缺少逻辑思维的民族,他们在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的是形式逻辑。然而,正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不可能只存在形式逻辑而没有辩证逻辑的思维,也不可能只存在着辩证逻辑而没有形式逻辑的思维。那种认为中国没有形式逻辑的主要理由在于中国缺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演绎法则。三段论的演绎法是一种最朴素、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无论在《易经》还是在墨家的著作中我们都不难找到这种方法的应用。如《易经》根据观物取象原则认为凡是阳刚的事物都可用一长横“一”符号表示。凡是阴柔事物都用两短横“- -”符号表示,太阳是阳刚的事物,所以用符号“一”表示,月亮是阴柔的事物,所以用两短横符号“- -”表示,此处便用归纳结论作演绎推理的前提。整部《易经》的判卦方式虽然充满着矛盾法则,但都不离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法则。章太炎认为《墨经》充满着“三段论”,大故就是大前提,小故就是小前提,胡适举《墨子》一书中“狗也,犬也,杀狗非杀犬也”、“盗,人也,爱盗,非爱人,……杀盗非杀人也”等判断句为例否定了章太炎的说法①但是,胡适不懂得《墨经》中包含着矛盾的逻辑已超越了形式主义的不包含矛盾的逻辑,是一种比形式逻辑更高级的逻辑。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墨子》无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不包含矛盾的逻辑。不少学者指出,先秦墨家在形式逻辑的应用上,比亚里士多德毫不逊色,如张静虚就以墨子《耕柱》篇中的一组判断为例指出《墨子》一书中确凿无误地运用了三段论的演绎推理逻辑。②[!--empirenews.page--] 近代以来,人们总是把形式逻辑看得十分深奥,当然,形式逻辑的系统化是始自希腊哲学中经阿拉伯学者传下来的一项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比较之下,中国哲学中的形式逻辑理论体系不完备。但是,每个人的思维都自觉地不自觉地使用着形式逻辑,恩格斯说过,形式逻辑的思维甚至在动物那里都有: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所承认的一切研究手段对人和高等动物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己。“相反地,辩证法思维——正因为它是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晚得多,在现代哲学中才达到。”③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指出形式逻辑是思维的低级阶段,辩证法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创造了这种高级思维形式的巨大成就有希腊人的一份,但恩格斯却首先把它归功于“佛教徒”的发明,——这是发人寻味的。众所周知,印度佛学传到中国来的逻辑学的代表性成果是“因明学”,而“因明学”所阐明的实为一种形式逻辑。应该说,佛教逻辑中已经包含着一些辩证思维的因素,但佛学辩证法主要生长和发育在中国,宋明新儒学的辩证法内在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辩证学说的精髓,其中有华严宗的“共相和殊相”的辩证法、道家关于矛盾及其转化的辩证法以及儒家的“正反合”的思想等等。在西方人的眼里,“佛教徒”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仁爱。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明道为根本,而济世

是最终目的。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张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

儒家哲学的逻辑(1)剖析

儒家哲学的逻辑(1) : 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的严格化、精确化,演变为图灵机概念,随着第一台电脑诞生,图灵机的物理实现,人类认知和智能活动被认知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可以转换成计算程序用机器进行模拟。认知科学就形成了“认知可计算主义”的研究纲领,对这种“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人脑计算机都不过是操作、处理符号的形式系统的总看法,我们的中国学者在各自的相关领域都作出了应答:洪定国教授用“显析序”与“隐缠序”概念、金吾伦教授用“构成论”与“生成论”哲学范畴、刘粤生教授用“结构信息”与“交换信息”的广义信息范型重新解释了“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关系,这对认知逻辑的本质、人类认知活动经编码成为符号的过程作出了深刻阐明并提出了理论限度。 认知科学目前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难就在于它业已形成的图灵意义下的算法概念只能模拟认知和智能活动中的显序部分、形成构成论的原子抽象,或者按我们的说法叫经典的“结构信息”,它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心智活动的内在机制及其体现出的灵活性、选择性和自涌现性。 吴学谋的泛系理论不是简单地依靠逻辑和图灵机算法,而是把结构信息作为素的集合与关系的集合(交换信息:五互八筹)构成的复杂大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以冲破目前所做的只求系统的局部一致性的狭隘途径;而王德奎探索用三旋生物、物理的途径和黄展骥的放弃逻辑的人工手段寻求大逻辑的自然机制,以及周礼全先生在语境和隐涵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自然语言进行成功交际的图式(《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都反映了中国学者们力图解决认知科学的深层问题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相信,沿着这一系列探索,结合近年来人工生命、进化计算某领域的新成果,将会产生认知科学新的研究纲领。 关键词:认知科学可能世界交换信息新的研究纲领(信息范型) 一、引论:历史之谜 20世纪的逻辑学家根据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观念,再进一步严格化、精确化,建立起完整的模态逻辑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学。使我们可以

先秦儒家哲学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 提纲: 一、先秦哲学分类 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 一、先秦哲学分类 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的比较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墨家学可以说是墨子对儒家学说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对儒墨两家思想进行比较。 一、礼乐观 儒家十分重视礼乐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一个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对周礼情有独钟,他认为周礼借鉴了夏礼和殷礼,并做了应有的损益,在文化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周礼,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过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生活,为为政者找到一种长治久安之道。尤其是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失序,在孔子看来恢复和弘扬周礼显得尤为重要。而墨子主张“非乐”,在他看来“礼乐”是等级森严的封建领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具体表现和武器。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在平民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故此,出身贫贱、平民阶级中的一员的墨子猛烈抨击儒者所主张的“国治则为礼乐,乱则治之”的观点。儒家荀卿指责墨子主张节约,“慢无差等”,不容君臣有隔,有悖伦理,大骂墨子是“役夫”。 至于“乐”,墨子更是反对,他认为在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社会里,王公大臣还整日歌舞升平,是在剥夺民衣食之财, 这是墨子“非乐”的根本原因,其真实动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种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将儒墨两家的理论相对比,就可以看出儒家是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而墨家是站在庶民阶级的立场的。 二、仁爱观 “仁爱”和“兼爱”分别是儒墨两家的代表性理论和核心范畴。从总体意义上来看,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其中“亲亲”之爱最真实,最浓厚,即“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 孔子“仁爱”的心理动因是“报恩心”,报恩心主要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是其他情感的基础。因为人一出生首先享受到的就是父母的怀抱之爱,个人最基本的利益是父母给的,因此必须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并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丧守制度。所以“孝”乃为“仁”的根本。关于为“仁”的方法,孔子推崇“忠恕”之道,认为“恕乃可终身行之者也”,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只要孝亲,以同情心待人,便可达到“仁”的境界。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植根于人的本性的,是人心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但是,同样自然地是,别人对我的爱总要少于父母对我的爱,所以爱父母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 与孔子强调爱的心理动因不同,墨子的兼爱强调的是功利动因。墨子的兼爱是基于功利主义的,是主体以自爱之心去爱与我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