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

(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2023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1基本知识

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目前,由于对献血人员实施了严格的筛查,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HBs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与HBsAg阳性者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病毒危险性增高。

乙肝病毒不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未发现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传播。2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

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动态的评估比单次的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建议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可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②ALT水平:一般要求ALT持续升高≥2倍正常参考值。③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疾病进展风险较大,可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ALT持续处于1-2倍正常参考值之间,特别是年龄大于30岁者,建议行肝脏穿刺肝组织活检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ALT持续正常,年龄大于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技术者,建议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纤维化后给予抗病毒治疗。存在肝硬化客观依据史,无力ALT和HBeAg情况,均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

2、抗病毒治疗方案: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分为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类。

A、干扰素治疗:

(1)干扰素治疗的适应症:①感染时间较短;②有肝炎活动(ALT升高)史;

③病毒滴度较低;④非垂直传播者。

(2)干扰素治疗的禁忌症:①肝脏储备功能差:②有明显的焦虑、郁等精神倾向者;③严重的心律失常;④WBC、PLT明显降低;⑤对本药过敏或用药后黄疸加深者。

(3)干扰素的用法:普通干扰素(IFN):3~5单位/次,推荐5单位,皮下或肌内注射,一周三次,疗程半年,根据病程可延长至一年。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IFNa):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为1年,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效果优于普通干扰素。

(4)干扰素的不良反应:①流感样综合征②一过性骨髓抑制③精神异常④诱导自身免疫性病。

B、核苷类似物: 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等。

(1)核苷类似物适应症: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患者、HBV-HIV合并感染患者、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儿童患者。

(2)核苷类似物的选择: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抗病毒作用效果为强效、低耐药,是慢性乙肝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目前恩替卡韦已纳入医保,替诺福韦尚未纳入医保,但目前已经降价,可酌情选择。替比夫定耐药率相对偏高,且有发生肌酸激酶增高及横纹肌溶解症的危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心肌酶谱。该药适宜于妊娠及哺乳期,因此有妊娠需求的患者或哺乳期需要抗病毒治疗者可选择该药。拉米夫定的耐药率高,不推荐为首选抗病毒治疗。

3、无论选择哪一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均需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规律用药、定期复查,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3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阳性的家族成员、男性同性**、有多个

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者等)。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程序,即接种第一针疫苗后,1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再注射第二针、第三针。新生儿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的时间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且越早越好。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监测或加强免疫。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 (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2023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1基本知识 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目前,由于对献血人员实施了严格的筛查,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HBs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与HBsAg阳性者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病毒危险性增高。 乙肝病毒不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未发现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传播。2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

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动态的评估比单次的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建议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可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②ALT水平:一般要求ALT持续升高≥2倍正常参考值。③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疾病进展风险较大,可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ALT持续处于1-2倍正常参考值之间,特别是年龄大于30岁者,建议行肝脏穿刺肝组织活检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ALT持续正常,年龄大于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技术者,建议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纤维化后给予抗病毒治疗。存在肝硬化客观依据史,无力ALT和HBeAg情况,均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 2、抗病毒治疗方案: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分为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类。 A、干扰素治疗: (1)干扰素治疗的适应症:①感染时间较短;②有肝炎活动(ALT升高)史; ③病毒滴度较低;④非垂直传播者。 (2)干扰素治疗的禁忌症:①肝脏储备功能差:②有明显的焦虑、郁等精神倾向者;③严重的心律失常;④WBC、PLT明显降低;⑤对本药过敏或用药后黄疸加深者。 (3)干扰素的用法:普通干扰素(IFN):3~5单位/次,推荐5单位,皮下或肌内注射,一周三次,疗程半年,根据病程可延长至一年。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介绍 本指南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预防措施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议全面推广疫苗接种,尤其是在易感人群中。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勤洗手、合理用水、注意食品安全等,能够有效减少传染乙型肝炎的风险。 -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避免与已知感染乙型肝炎的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注射器等,以防止病毒传播。 - 定期检测:对于易感人群,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建议进行定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早发现、早干预。 诊断与治疗 - 确诊患者:基于症状、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合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HBV-DNA等)的检测,进行患者的确诊。

- 患者管理:针对不同病情和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如抗病毒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如 戒酒、戒烟)等。 - 定期随访:建立完善的患者管理体系,定期随访患者,以监 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与宣传 -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社区活动等),向 公众宣传乙型肝炎的预防、传播途径和治疗等知识,提高公众对乙 型肝炎的认知水平。 - 健康教育材料:开发和分发易懂、具有科学依据的乙型肝炎 健康教育材料,向不同人群传达相关信息,以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乙型肝炎患者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 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与监测 - 加强研究:开展乙型肝炎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新的防治 策略和疫苗研发,以提高防治水平。 - 监测传播情况:建立乙型肝炎的监测体系,监测感染情况和 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疫情扩散。

【精选】乙肝知识宣传-精心整理

乙肝知识宣传 1.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有那些?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来自乙型肝炎急、慢性病人及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在肝细胞里繁殖,然后入血。乙肝病毒在全身其他器官组织中也有繁殖,如小血管内表面的内皮细胞、肾脏、白血球、胰脏、肌肉、生殖细胞 (指精子) ,肠子上的肌肉 (平滑肌)里都有少量病毒。所以乙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不能供血,死后器官是不适宜捐赠的,因为它们都带有乙型肝炎病毒。 2.我国的乙型肝炎传染源有多大? 我国人口多,又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有7.5 亿人被感染,其中大约有1.2 亿人是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病毒携带者中,大约2000 万-3000 万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每年大约有30 万人死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的肝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死亡率也是我国报告传染病的前三位。因此我国乙型肝炎传染源是十分庞大的,大约有 1.2 亿,占世界之首。 3.乙型肝炎是怎么传播的?其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型肝炎不是经胃肠道、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它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从血液及体液排出体外,污染环境。这些病毒一旦进入破损的皮肤粘膜,就可以造成新的感染。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 4.什么是母婴传播?

母亲为乙型肝炎携带者或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胎儿期、围产期(怀孕满 7 个月至出生后 7 天为围产期)以及婴幼儿期对自生儿童的传播。专家估计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的 30%-40% ,源于此类母亲的传播。这种感染是十分危险和严重的。因为被感染者的 90% 可以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围产期传播的宫内传播,即指胎儿期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它占围产期总传播率的5%-10% ,这类传播在胎儿满6 个月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讲座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 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以疲乏、食欲 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 症状感染常见。甲型和戊型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 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 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 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形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全国约有9300 万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 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科 引起爆发流行,也可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在乙肝病毒同时 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2、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 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甲肝疫苗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 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 径,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 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 预防措施。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3、我国已经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四、综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2023) 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它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和损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为了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此我们推出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更新版。 1.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 •父母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给子女。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中,因此性接触是一种主要的传播途径。 •输血和血液制品的使用,血液、血浆等输血及血液制品的使用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

•医疗操作不规范,如手术、注射等操作中未采取相关的血液防护措施,也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2. 乙型肝炎的防治措施 2.1 疫苗预防 目前,乙型肝炎疫苗已经问世,对于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接种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保护,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2.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有可能污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场所或物品后。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如避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牙刷等个人物品。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注射等操作:只有在确实需要 的情况下才进行手术、注射等操作,并确保操作过程符合 规范。 2.3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关键。 建议以下人群及时就诊: •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家庭 成员、性伴侣等。 •具有肝脏损害风险的人员,如长期饮酒、有药物过 敏史、有其他肝脏疾病的人员等。 2.4 加强宣教和健康教育 通过加强宣教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乙型肝炎防治意识,促进人们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宣教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乙型肝炎的早期症状和检测方法。 •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简称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简称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以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牙科手术、皮肤黏膜损伤时的血液接触等。 2.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如不安全的性行为、性伴侣中存在HBV感染者等。 3.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在妊娠期间或分娩时,乙型肝炎病毒从感染的母亲传给婴儿。 4.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和护理等密切接触传播,如与HB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指甲剪等个人卫生用品。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能呈现急性或慢性肝炎的不同症状和严重程度。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黄糖尿),尿色变深,便色变浅,肝区疼痛或不适等。在急性期,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肝酶升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可能呈阳性。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数周至数月内会自愈,但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在多年甚至几十年内呈现隐匿的病程,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毒持续侵害肝脏,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患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与乙型肝炎病毒接触的风险因素,如血液传播、性接触、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对肝脏进行触诊、敲诊等,检查是否有肝脏肿大、压痛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HBsAg、抗-HBs、抗-HBe、抗-HBcIgM、抗-HBcIgG、HBV-DNA等检测。 4.影像学检查:如肝脏B超、CT、MRI等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了解肝脏的病变情况。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标包括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脏功能、预防并管理并发症。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肝功能状态、病毒复制水平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ntecavir)和替比夫定(Tenofovir)。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炎病情的恶化,并有助于改善肝功能。但需注意,抗病毒药物需要在医生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甲型、戊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而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 心理指导: 因肝炎传染性强,常受他人的回避,心理压力大,病人易产生焦虑、孤独、失望等心理,应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指导: 急性肝炎病人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为宜;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量的热量和维生素、适量蛋白质,少食多餐;有腹水者,钠盐限制在3〜6g∕天,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给予易消化软食,避免刺激性粗糙食物,有肝昏迷先兆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休息活动指导: 急性期1〜2周除进食、大小便外,严格卧床休息;重症肝炎病人进食、大小便均不宜下床;恢复期可适当看书或室内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用药指导: 以支持疗法为主,主要为维生素C等药物对消除黄疸、减轻症状、降低谷丙转氨酶有帮助;肝炎病人有不现程度的胃粘膜糜烂,加上凝血因子缺乏,易引起胃出血,应服用护胃药以保护胃粘膜;干扰素是目前国内外治疗慢性肝炎、抑制乙肝、丙肝病毒复制较为有效的药物,不良反应常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等感冒样症状,伴有粒细胞减少,应定期复查血象。 护理方法指导: 一、重症肝炎和瘀胆型肝炎病人黄疸深引起全身皮肤瘙痒影响休息与睡眠, 应修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感染和皮下出血,可用温水擦洗,必要时用止痒水止痒; 二、行肝穿后,绝对平卧2小时,并用腹带加压包扎,进食、排便均不宜下床。 三、重症肝炎或肝硬化腹水病人,应准确记录尿量,为用药和观察疗效提供依据。 隔离知识指导: 日常生活用品如剃刀、梳子等均专用,不外借他人;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如有价值交医护人员消毒处理,无价值的应焚烧;甲、戊型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3 周,乙、丙型在HBSAg和HCvDNA转阴前,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献血。 出院指导: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精选)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精选)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病毒侵袭肝脏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等。这些疾病具有传染性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旨在 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以促进患者的康 复和社会的公共卫生。 一、了解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通过病毒感染而引发的肝脏疾病,在病毒的侵害下, 肝脏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和损伤。这些病毒通常通过血液、体 液和性传播途径传染,也可以经由母婴传播。患者应了解各类型肝炎 病毒的传播途径、病程和临床表现等,以便能够正确应对和预防疾病 的发展。 二、预防传播 1. 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肝炎传播的基本措施。患者应勤洗手、避免接触血液和体液,尽量避免与感染者共用牙刷、 刮胡刀等个人用品。此外,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分或保 质期不明的食物。 2. 免疫接种:针对甲型和乙型肝炎,已经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 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应及时接种疫苗,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预防疾 病的传播。

3. 安全性行为: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就是性传播。患者应采 取正确的安全性行为,包括正确使用避孕套,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以避免病毒的传播。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合理饮食:患者应遵循均衡饮食原则,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素。多 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瘦肉、蔬菜和水果等。避免暴饮暴食和喝酒,以减轻肝脏负担。 2. 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非常重要。患者 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适度锻炼身体,增 强免疫力。 3. 健康心态: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消极情绪。积极参与社交和体育活动,与家人和朋友 保持良好的沟通,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四、严格遵医嘱和药物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病毒药物、支持治疗和饮食调整等措施。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不可自行停药、减量或更 换药物。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定期复查和血液检测也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五、积极参与支持团体和社会活动

预防肝炎健康教育知识范文

预防肝炎健康教育知识 1.制造胆汁、帮助脂肪消化。如果没有肝脏,食物中的脂肪便不会消化,常引起腹泻和消瘦。 2.储藏糖份和释放糖份(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和脂肪),随时收,用时放,以维持血液中糖的浓度。如果没有肝脏,人就会周身无力,出汗或陷入昏迷状态。 3.制造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如果肝脏损伤太大,血液里的白蛋白严重减少,便可发生水肿,殃及生命。 4.肝脏可分泌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如肝脏损伤太重,伤口会出血不止,或内脏大出血导致死亡。 5.有解毒作用。有些化学物质如酒精、人体新陈代谢中所产生的有毒物,可通过肝脏解毒后由小便排出。 病毒性肝炎 目前,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研究清楚的肝炎病毒型别。 我国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情况 ☆ 以甲型肝炎感染最多,我国约有80%的人曾受到显性或隐性的感染,但没有慢性病人。乙型肝炎感染次之,近60%人口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约有1亿2千万乙肝病毒携带者。戊型肝炎感染居第三位,约17%的人被感染。丙型肝炎感染为第四位,约3.3%,其中约有一半丙肝病毒携带者。

☆ 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数约30万,其中50%为肝硬化及肝癌。☆ 我国现有慢性肝炎病人约2000万,80%是乙型肝炎患者。☆ 全世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3.5亿,我国占1.2亿。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常年都有流行,但感染和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 HA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经口传播。经粪-口途径传播者大多呈散发性发病,通过水或食物污染引起的甲型感染 常呈暴发流行。(如1988年上海居民因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几个月内有30余万人发病)。怎样预防甲型肝炎? 预防甲型肝炎的重点是以采取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性措施。 ☆ 饮用水的管理,防止人粪污染。 自来水要按规程消毒。井水也要定期消毒,不能喝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 粪便管理 甲型肝炎病人的粪便用一份20%的漂白粉澄清液与一份粪便拌匀进行消毒。便器用3%-5%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0分钟。☆ 饮食卫生 提倡分餐制。不要生食甲壳类水产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疫苗接种 对易感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减毒甲肝疫苗和灭活甲肝疫苗都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

预防乙肝健康教育宣传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预防肝炎健康教育知识(精选)

预防肝炎健康教育知识(精选)预防肝炎健康教育知识 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对人体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为了 提高公众对肝炎的认识并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关于预 防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 一、了解肝炎的种类 肝炎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以及戊型 肝炎。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最为常见的两种,也是最容易引 起长期肝病的类型。了解不同种类肝炎的传播途径和症状是预防肝炎 的第一步。 二、正确使用注射器和针头 注射器和针头的共用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打针、输血或者注射药物时,必须确保使用的注射器和针头是无菌的,避免 交叉感染。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杜绝使用他人的牙刷、剃 须刀等个人物品,以免造成乙型肝炎的传播。 三、妥善处理血液和体液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在血液和体液中的浓度较高,因此通过血液传 播的机会较大。在处理血液或体液时,如伤口处理、救治伤员、处理 废弃物等,应该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穿戴防护服,预防肝炎 病毒的传播。

四、规范性行为 通过性传播也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要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是防止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外,在寻求性伴侣时,要确保对方的健康状况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以避免性传播乙型肝炎。 五、接种疫苗 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通过接种后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感染。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对抗病毒的侵袭。广泛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预防肝炎的关键措施之一。 六、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免疫力,降低肝炎的发病风险。这包括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避免饮酒过量以及戒烟等。此外,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定期检查肝功能,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肝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加强肝炎的宣传与教育 除了个人的预防措施,加强肝炎的宣传与教育也是预防肝炎的重要环节。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肝炎的知识,提醒大家注意预防肝炎的重要性。此外,医疗机构也应该提供充足的咨询和检测服务,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结论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 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 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 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

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 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乙肝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乙肝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xxxx第(x)期 xxx村卫生室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计划 为了让广大居民群众学习防治乙肝相关知识,有效控制乙肝传染病,xxx 村卫生室决定于xxxx年xx月xx日举办防治乙肝健康知识讲座,计划如下: 一、讲课时间和地点 计划于xxxx年xx月xx日上午7:40-9:40在xxx村卫生室举办乙肝健康知识讲座。 二、讲课内容 1、乙型肝炎小知识 2、乙肝传播途径 3、乙肝免疫预防 4、乙肝病毒携带与肝炎的自我护理 三、讲课人:xxx 四、参加人员 辖区内居民(总人数不超过20人)。 xxx村卫生室 xxxx年xx月xx日 通知 为了让广大居民群众学习防治乙肝相关知识,有效控制乙肝传染病,xxx 村卫生室决定于xxxx年xx月xx日举办防治乙肝健康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 一、讲课时间和地点 计划于xxxx年xx月xx日上午7:40-9:40在xxx村卫生室举办乙肝健康知识讲座。

二、讲课内容 1、乙型肝炎小知识 2、乙肝传播途径 3、乙肝免疫预防 4、乙肝病毒携带与肝炎的自我护理 三、讲课人:xxx 四、参加人员 辖区内居民(总人数不超过20人)。 xxx村卫生室 xxxx年xx月xx日 xxx卫生室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年月日 乙型肝炎防治健康知识讲座小结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xxx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

乙肝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xxxx第(x)期 xxx村卫生室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计划 为了让广大居民群众学习防治乙肝相关知识,有效控制乙肝传染病,xxx村卫生室决定于xxxx年xx月xx日举办防治乙肝健康知识讲座,计划如下: 一、讲课时间和地点 计划于xxxx年xx月xx日上午7:40-9:40在xxx村卫生室举办乙肝健康知识讲座。 二、讲课内容 1、乙型肝炎小知识 2、乙肝传播途径 3、乙肝免疫预防 4、乙肝病毒携带与肝炎的自我护理 三、讲课人:xxx 四、参加人员 辖区内居民(总人数不超过20人)。 xxx村卫生室 xxxx年xx月xx日

通知 为了让广大居民群众学习防治乙肝相关知识,有效控制乙肝传染病,xxx村卫生室决定于xxxx年xx月xx日举办防治乙肝健康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 一、讲课时间和地点 计划于xxxx年xx月xx日上午7:40-9:40在xxx村卫生室举办乙肝健康知识讲座。 二、讲课内容 1、乙型肝炎小知识 2、乙肝传播途径 3、乙肝免疫预防 4、乙肝病毒携带与肝炎的自我护理 三、讲课人:xxx 四、参加人员 辖区内居民(总人数不超过20人)。 xxx村卫生室 xxxx年xx月xx日xxx卫生室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年月日乙型肝炎防治健康知识讲座小结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xxx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病毒性肝炎社区预防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

病毒性肝炎社区预防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病毒性肝炎是人群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 性传染病。患者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无症状感染常见。护 士应做好社区预防健康教育和护理工作,避免易感者发病,控制病人病情,不断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现将病毒性肝炎社区预防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社区预防健康教育 1.1 控制传染源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和携带者 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高低,复制活跃者予抗病毒治疗。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 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 1.2 切断传播途径 要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具消毒制度。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按规定消毒。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医疗单位应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医疗器械和用具实 行一用一消毒措施。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 加强血制品管理,每一献血员和每一单元血液都要应用最敏感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 丙肝抗体,有条件应同时检测HBV DNA和HCV RNA。 1.3 保护易感人群 抗HAVIgG阴性者可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其他高危人群,接种后免疫期至少5年。对近期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易感者,可预防注射人丙种球蛋白,越 早越好,免疫期2~3个月。 易感者均可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应进行普种,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及从事托幼保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特殊人群是主要接种 对象。一般采用0、1、6月接种程序,高危人群可适当加大剂量。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部分人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如果少于10IU/L,最好加强注射1次。 HBV感染母亲新生儿出生时注射10μg乙肝疫苗,生后1和6月时再分别挺凉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80%以上。如30μg/次并加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后1和6月时分别注射1次乙肝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新生儿,保护率可达90%以上。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属于被动免疫。目前主要用于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应及早注射,保护期约3个月,必要时可在此期限后重复注射。 2.社区护理 2.1 基础护理 急性肝炎早期应强调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以1月为宜,以减轻肝脏负担,增加肝 血流量,有利于肝脏恢复。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正常工作。慢性肝炎则宜采用动 静结合的原则,活动期以卧床休息为主,静止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体力工作,适当进行体 育活动,但要避免过劳。对乏力明显及活动耐力下降者应与病人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循序渐

乙肝健康教育

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 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 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疾病分类 1、按病程长短分类,乙肝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判断 是急性还是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要,二者的治疗原则不同, 预后也有很大差异,有时为了区别是急慢性肝炎,往往通过肝穿病理检查 来判定。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常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患者 血液中HBsAg(+) 持续时间低于 6 个月,6 个月内乙型肝炎病毒被机体免疫 系统清除,HBsAg阴转,可遗留感染过HBV的血清学标志:HBe、抗HBe及抗HBS三个抗体阳性,但某些患者抗HBS出现时间较晚,低度也可能不高。 急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特点是半年内HBsAg阴转。而慢性乙型肝炎如一言以 蔽之就是HBV存在于机体内超过 6 个月。 2、按病情轻重分类,可分为乙肝携带者、活动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其中乙肝携带者分慢性HBV-DNA 携带者(大三阳,DNA 定量高水平但肝功正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小三阳,HBV-DNA 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活动性乙型肝炎又分为 e 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 e 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重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 3、按有无出现黄疸(即按症状特点),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该分型多针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即急性黄疸型乙肝和急性无黄疸型乙肝。 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 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 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 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