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 《古代寓言二则》期中文言文复习讲义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

一、文章内容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文学常识

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

1、先自度其足(duó)

2、吾忘持度(dù)

3、遂不得履(suì)(lǚ)

4、宁信度( nìng )

5、遽契其舟(jù)(qì)

四、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五、一词多义

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

(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

3、市(1)至之市(集市)(2)市(集市)罢。

六、重点词语解释

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

2、及反及:到,等到

3、遂不得履遂:终于

4、宁信度宁:宁可

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

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契:雕刻

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 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

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

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九、开放性试题

1、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请你再列举一些!

*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2、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1.写汉字。自duó()其足 nìng()信 zhuì()于水 jù qì()其舟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②席上啖菱()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时记趣》

一、文章内容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文学常识

1、选自《浮生六记》。

2、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

三、通假字

1、以土砾凸者为邱邱通丘,土山

四、重点词语解释

1、余忆童稚时余:我稚:幼小

2、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3、见藐小之物藐:小

4、必细察其纹理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5、私拟作群鹤舞空拟:比

6、昂首观之之:代指“群鹤舞空”现象

7、项为之强强:这里是僵硬的意思。 8、又留蚊于素帐中素帐:白色的蚊帐

9、果如鹤唳云端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10、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11、于土墙凹凸处凹凸:高低不平 12、花台小草丛杂处丛杂:多而杂乱

13、常蹲其身其:自己 14、凹者为壑壑:山沟

15、拔山倒树而来拔:移,搬开 16、盖一癞虾蟆也盖:原来是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物外之趣)。

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藐()唳()砾壑()庞()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明__________ 物外__________ 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 拔_________

3、《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本文围绕“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4、“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5、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7、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砾()壑()怡()庞()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观之正浓:盖一癞蛤蟆:鞭数十:

(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度宁坠遽契

2.《韩非子》战国法《吕氏春秋》吕不韦

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

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

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

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1.miǎo lì lì hè pang

2.眼力物体本身之外(世俗之外)暗地里精神游历搬,移开

3.①《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②记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4.螳螂蛇5、觇审视视6、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

7、螳螂捕蛇

8想象在里面亲身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愉快,自得其乐.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

吞下去了。

9、(1)lì hè yí páng (2)一样高程度深原来鞭打(3)“以丛为林,……凹者为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4)观察的仔细(5)庞然大物癞蛤蟆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初一语文 《古代寓言二则》期中文言文复习讲义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 一、文章内容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文学常识 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 1、先自度其足(duó) 2、吾忘持度(dù) 3、遂不得履(suì)(lǚ) 4、宁信度( nìng ) 5、遽契其舟(jù)(qì) 四、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五、一词多义 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 (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 3、市(1)至之市(集市)(2)市(集市)罢。 六、重点词语解释 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 2、及反及:到,等到 3、遂不得履遂:终于 4、宁信度宁:宁可 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 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契:雕刻 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 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 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学案+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练习 苏教版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预习案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说明及工具书读懂课文粗心,掌握文中一词 多义、通假字、特别句式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包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法指导】 翻译文言文方法: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胸怀衡等,在翻译时,能够纹丝没动地保存下来,不用翻译,由于这些词一般都没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增添省略成分。 (4)调整语序 【知识链接】 1.认识“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 进行劝喻或嘲讽。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2.认识作者及作品。

韩非(约前280~前 23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 期间韩国的贵族。《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大多数是韩非本 人的作品,文笔锋利,逻辑严实,善用比喻。 【阅读导航】 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画出课文中不会 读或读禁止的字,自己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讨教。然 后放声朗诵全文。) 2.课文疏导(借助工具书和书下说明试着翻译课文,不懂的 地方划出来,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准备在讲堂上沟通) (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依据“字字有下落,直译、意译相联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详细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需它有必定的实在乎义,都一定字字 落实,对号入坐。翻译时,要直接依据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调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假如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意图译作为协助手段,使句意尽 量达到完满。)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 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我的迷惑】: 自我评论 ________ 学科长评论 _________ 教师评论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 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整体赏析(课本):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3、主题: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4、解释词语:“次”:路途中的停宿。“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5、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4)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了主旨。 ●二、《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整体赏析(课本):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4、《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5、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不合适。原诗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三、《浣溪沙》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整体赏析(课本):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3、主题:这首词上阙写景,写清泉寺幽静的风光和环境。下阕抒怀,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字既写出小溪流水清浅透明,又突出了兰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 5、词中的对偶句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6、“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时间,时光流逝。 ▲7、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几句诗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怀,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写作此词时,苏轼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时,但他积极地态度、豁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却跃然纸上。 8、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9、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也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苏教版语文7上文言文解析(带问答题和答案)

【七年级上册】 一、文学常识 1.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周代国名。履,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2.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遽.( ) 契.( ) 涉.( ) 惑.( )履. ( ) 遂.( ) 宁.( )信度.( ) 自度. ( )其足 2.词语解释 3.一词多义 度:自度其足 量长短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吾忘持度 尺码 而忘操之 连词,表转折 宁信度 尺码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 之:置之其坐 代量好的尺码 其:自度其足 代词,自己的 至之市 去,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 忘操之 代量好的尺码 置之其坐 代词,他的 反归取之 代量好尺码 遽契其舟 代词,那 试之以足 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入水求之 代剑 自:自度其足 自己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乎? 履:鞋。至:到。之:到……去。 操:拿,携带。乃:才。 及:到,等到。 罢:散了。 宁:宁可。 无:不。 涉:搭船渡过。遽:立即。契:雕刻。 是:这儿。 若:像。 或:迷惑,糊涂。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五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以什么是寓言导入新课。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 2.作者链接 1)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2)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作品《吕氏春秋察今》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练习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学案+练习苏教版 导读:《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预习案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法指导】 翻译文言文方法: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添加省略成分。 (4)调整语序 【知识链接】 1.了解“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2.了解作者及作品。 韩非(约前280~前23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

期韩国的贵族。《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品,文笔犀利,逻辑严密,善用比喻。 【阅读导航】 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画出课文中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自己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然后放声朗读全文。) 2.课文疏通(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的疑惑】: 自我评价________学科长评价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 《郑人买履》活动案 活动一:熟读翻译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

江苏省沭阳县广宇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及练习(无答案) 苏教版

寓言二则——《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郑人买履”的寓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个别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能识记,能用优美的语言翻译短文。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郑人买履”的寓意。 教学难点: 特殊字词的解释与用法。 一、导入新课 5、指名朗读(适当点评) 三、了解课文内容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A、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B、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老师巡回释疑。 D、小组汇报 E、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 (1)操、持、取的意义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疏通文章结构。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五、把握寓意(学生讨论)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刻画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板书: 郑人买履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 (市罢,遂不得履) 寓意:做事不可因循守旧,不知变通,固执迂腐,犯教条主义。教学反思:

课题:《郑人买履》班级姓名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①履()②宁() 3、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翻译 ⑴而置之其坐 ____通_____:________ ⑵反归取之 ____通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加点字 之而置之其坐:_____ 至之市: _____ 反归取之: _____ 何不试之以足:_____ 度先自度其足:_____ 吾忘持度: 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6、最能表现郑人愚蠢的语句是: 7、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8、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2022)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课堂实录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2022)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课堂实录 一、揭示课题,归纳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往常学习过许多的寓言故事,明白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用简短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能把你明白的寓言故事和它告诉给我们的道理简单地说一说。 生1:我明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它告诉我们…… 生2::我明白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 2、师:看来,同学们往常学过的知识还把握得挺牢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板题,强调“履”字的写法。)请大伙儿齐读课题。(生齐读“郑人买履”。) 师: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 生:郑国人买鞋。 师:你是如何明白“履”的意思确实是“鞋子”的呢? 生:从书上的说明中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参照注释明白得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参照注释明白得。)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第一应该做什么呢? 生:要多读几遍。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板书:朗读。并将之与“参照注释,明白得”共括为“方法”。) 二、初读课文 1.初步感知。 (1)师:专门好,今天我们就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第一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给难读的字标上拼音,并试着划出文中的停顿。(播放录音) (2)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仿照录音中的朗读,看着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出示全文) (3)汇报:

①师:谁能大胆地读给大伙儿听一听? 师:不错!声音专门嘹亮,专门是文中的那个多音字“度”,你读得专门准确。那个字在文中显现了三次。(出示全文,三个“度”字用红色字体强调。)你能带着大伙儿读一读吗?(出示句子,生带读含“度”的三个句子。) ②师:感谢你!老师想问你:你如此读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书上的注释我明白了在“先自度其足”中那个字的意思是量长短,因此读“duó”,在“吾忘持度”和“宁信度”中,它们的意思差不多上指量好的尺码,因此都应该读dù。 师:专门棒!判定准确,表述清晰。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③师:(出示全文)还有谁来读一读?(生读)不错!字正腔圆。 ④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啊,想读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4)师: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这些深奥难明白的文字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在读中来明白得课文内容。 三、自学课文,明白得内容。 1、自学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自学要求。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依照注释、大意明白得难明白的字、词、句。 2、议一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得的问题? 3、想一想: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按照要求,开始学习吧!(学生朗读明白得,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汇报第一个问题: 师:大伙儿读得专门认真,讨论也专门烈火!谁先来说一说,你们小组读明白了哪些字、词呢? 生1:我读明白了“置”的意思是放。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复习古诗、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复习 一、诗词复习要点 1.王湾《次北固山下》 (1)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 参考:用大小映衬的手法。小景(顺风而来的白帆)与大景(开阔平静的江面)互相映衬,精妙传神。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参考:这两句中用“生”“入”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将“海日”“江春”人格化,而寓有生机。生动地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3)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思乡念亲) (4)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参考: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一片白帆顺风而来。 (5)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参考: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经来到。 (6)赏析“潮平两岸阔”中“阔”。 参考:①“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动,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淼;②“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杜牧《赤壁》 (1)这首诗是怀古咏史之作,它题咏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赤壁之战。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参考: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3)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参考: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也暗指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参考: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了。 3.苏轼《浣溪沙》 (1)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幽静、充满自然生机、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3)赏析下阕。参考: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体现了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上阕。 参考: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松林间蜿蜒着一条沙石小路,遇雨洁净得没有一点泥沙。暮色苍茫,细雨霏霏,不时传来杜鹃一声声凄厉的哀鸣。4.王建《十五夜望月》 (1)这首诗通过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苏教版七上语文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自度.其足宁.信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 2.《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该书是战国末期秦国宰相_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所通的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得履,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之“是文言文中经常使用而且很重要的一个文言虚词,在我们今后的古文学习中经 常会碰到,初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不译 C.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D.动词,相当于“去,到,往” E.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F.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词组化G.宾语前置的标志

七年级语文 古代寓言二则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4、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1、体会寓言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2、学会灵活机动的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把以下材料印发给学生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准备好幻灯片、投影仪,投影或小黑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先学: 1、回忆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 2、注音。 先自度.其足()宁信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不亦惑.乎() 3、翻译下列各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5、了解作者和寓言特点。 6、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二、口语训练: 复备栏目学生讲一个寓言故事。注意:用普通话讲,吐字清楚。 三、导学读标:本课我们学习两则寓言,要求能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 寓言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学会灵活机动的处理实际问题。 四、释疑解难:同学们在“课前先学”中有那些疑问吗?请说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讨论学生的疑难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一些问题) 可能的问题: 五、精读探究: (一)、导入:由学生学过的寓言导入。 (二)、了解作者和寓言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文意,对一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古 今词意差别大的词要记住。下面请同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和同学讨论试着翻译课文。 2、学生读两则寓言,师生正音。 3、复述寓言,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字、词、句,交流讨论。(老师可以自由选择字、词、句) •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吾忘其度.反归取之.及.反 •遂.不得履何不试之以 ..足宁信度. •有涉.江者遽契.其舟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 ...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翻译课文。 (四)、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讨论问题: 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 郑人的性 格特点是什么?,(固执、迂腐)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楚人渡江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楚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愚蠢、糊涂)这个寓 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3、世上究竟有没有像楚人、郑人那样的蠢人? 4、楚人、郑人的行为究竟有没有可取之处? (五)、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苏教版

五《寓言二则》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课前预习】 1.了解“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2.了解作者及作品。 韩非(约前280~前23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品,文笔犀利,逻辑严密,善用比喻。 【活动方案】 活动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同时圈画出生字词→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

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或写错的需用红色笔标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注意 字音 注音 字形 活动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小组内个体展示读(在个体展示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选手参加全班朗读竞赛(在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全班齐读课文 容易读错的句子

活动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圈画下来(方法提示: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反复朗读、联系揣测)→小组讨论明确,力求解决问题→各小组推选一名组员将注释中没有且难以翻译的字、词、句的解释和本组不能解决的难点板演到小黑板上→小组之间互相订正、互相释疑 活动4:自主思考并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①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②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组内讨论并指派一名同学将答案板演到小黑板上→小组间互相订正补充 ① 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 《郑人买履》是一则寓言,寓言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 们的智慧和才干。《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 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 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升入初中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逐步走入文言文的独特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自学: 1•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文体。 2•准备1-2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了解相关的道理。 3•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则小故事讲给同桌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肯定不少,再加上昨天回去做过认真的准备,相信你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不过老师之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只是不太完整,谁来帮我根据画面说说我准备的是哪则寓言?并用一句话说说相关的道理。 【学生活动一】交流寓言故事,激发兴趣, 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样有没有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二】大胆猜测,认识文体特点 寓言: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意) 二、作者,作品介绍

云南省石林县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一、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弄清大义。能记住作者及相关知识。 (二)让学生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三)让学生记住:“履、度、操、反、遂、宁”等实词含义,准确把握“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含义。 (四)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二、教学重点 (一)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记住作者及相关知识,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二)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三)让学生记住:“履、度、操、反、遂、宁”等实词含义,准确把握“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含义。 三、教学难点 (一)让学生掌握并积累“而”、“其”、“者”、“以”等虚词的基本用法。 (二)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三)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四、教学时数:3课时 五、教学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搜索“寓言”的相关知识。 2、查工具书,整理作者的相关知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宁信度()()涉江者()坠于水()遽契其舟()()不亦惑乎()

4、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诵读全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 (1)让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查看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3)师生共同订正补充。 3、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口头复述故事内容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让学生找出最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并引导分析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归纳两则寓言的寓意 (3)比较寓言中郑人和楚人的异同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知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知识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完整版)七上文言文《寓言二则》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 一、字义 1、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2、而忘操.之操:拿,携带 3、反.归取之反: 同“返”,返回 4、遽.契其舟遽. :立即,匆忙契:雕刻 5、市罢,遂不得履罢:结束遂:终于 6、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宁可无:不, 7、先自度其足度:量长短,是动词 8、吾忘持度度:名词,指量好的尺码. 9、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这儿之:助词,无实义 10、至之市之:到……去 11、置之其坐之:指量好的尺码 1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之:指剑 二、课文翻译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2、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带尺寸)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 3、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4、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5、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6、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7、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课文内容理解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郑人买履》的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刻舟求剑》的寓意:讽刺了哪些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现实意义: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 3、郑人最可笑的言:宁信度,无自信也. 楚人最可笑的行: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 5、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都没有做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6、寓言: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愚公移山、指鹿为马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梦溪笔谈二则》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启东市惠萍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梦溪笔 谈二则》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掌握重要语句的翻译,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了解并掌握课文相关内容。 复习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好课内外文言句子。 2.通过课外文言文练习,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复习难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好课内外文言句子。 复习方法:自主复习、教师点拨 复习过程: 一.预习作业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自度.其足()至.之市()忘操.之() 吾忘持度.()及反 ..()()宁.信度() 无.自信也()遽契 ..其舟()()不亦惑.乎() 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方为 ..秋田之害()()患.其塔动()密使.其妻()晏子使.楚()方.两三级()其喙.有钳()千万蔽.地()悉.为两段()旬日() 岁以 ..大穰()()()谓.之() 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 ..之()()如.其言()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持.() 六幕相联如胠箧()人皆伏.其精练()() 郑人有欲买履.者()人履.其板()至之市() 而忘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见喻皓之妻() 旧曾有之.() 预习检测 完成预习作业 当堂复习 一.特殊句式 1.何不试之以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二.梳理文学常识 1.《郑人买履》: 2.《刻舟求剑》: 3.《梦溪笔谈》: 三.温故课文中心 1.《郑人买履》 2.《刻舟求剑》 3.《以虫治虫》: 4.《梵天寺木塔》 当堂检测 绍兴大鼠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②阖(hé):关闭。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④啻(chì):仅;止。⑤龁(hé):咬。 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2)适异国来贡狮猫(▲) (3)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4)既而鼠跳掷渐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 4. 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3分) 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