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小论文

历史地理小论文
历史地理小论文

20101721班2010172143 唐洁敏

论“扬州”这一名称的演变

内容摘要:“芒芒禹迹,画为九州。”[1]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之地划为九州,扬州即为其一。扬州之名由来已久可见一斑,但古时候的扬州其所涵盖的区域较今天的扬州要广泛得多。两者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上的概念上都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关键词:扬州、名称、联系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扬州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位于江苏省中部,大约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与盐城市相连;南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安徽省的滁州市交界;北部则与淮安市毗邻。总面积达6591.21 平方千米。①扬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城,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历史上关于扬州的记载可谓多不胜数。很多人甚至会把古书典籍上所记载的有关扬州都以为是今天的扬州。实际上,六朝以前的扬州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扬州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概念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下面笔者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古之扬州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为今天的扬州的。

“扬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是在《尚书.禹贡》一文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据其记载,禹在治水的时候,曾根据各地土地的肥瘠、出产的多寡把天下分为九州,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对扬州的描述是“淮海唯扬州”。为什么会命名为“扬州”?古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说是因为扬州“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而据清代学者王念孙考证,扬州本来应当写作“杨州”,即杨柳的“杨”。因为这一带地势卑湿,非常适宜于杨柳生长,自古以来栽种的杨柳较其他地方为多,故有“绿杨城郭”的美誉。《禹贡》里所说的扬州范围非常之广,大约包括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乃至广东的一部分。在古籍中提到“九州”的除了《禹贡》外还有《尔雅.释地》和《周礼.职方》不过这两者对九州描述有些许不一样,《释地》中多出了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职方》中则多了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州名和地名如何不同,扬州始终都是“九州”之一。由此可见,“扬州”这一名称历史之久远。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部刺史,分别为扬州、交趾、并州、青州、荆州、幽州、徐州、并州、朔方、益州、梁州、豫州和冀州。当时,扬州的辖区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水、河南部分地区。而今天的扬州则属于徐州的一部分,称为广陵。之后,随着政治上的变更,后西汉至东汉,刺史部的性质开始渐渐有了改变,由监察机构变为郡之上的一级军政机构,刺史也改称为州牧(后又改回刺史)也有了固定的治所。东汉时,扬州的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后又相继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和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也各置有扬州,但两者的辖区范围是有很大不同的。魏的治所仍在寿春,辖区为淮南、庐江两部分,相当于今天安徽的南部;而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辖有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浙江、福建的大部分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西晋灭亡后,两处扬

①此处参考了百度文科https://www.360docs.net/doc/0b4104139.html,/subview/5257/5416338.htm?fr=aladdin中关于扬州市的介绍

州合二为一,治所在建邺(建业之改名后又改为建康)。辖地略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江苏、安徽南部一带。东晋南渡后,又再次把建邺作为都城,“扬州,元帝渡江历江左,扬州常理建业。”[2]这样子一来,都城与扬州治所就同属一地了。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整个南北朝时期,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扬州在当时则属于南兖州的辖区之一。总的来说,六朝以前的各种史书典籍上所提到的扬州,均不是今天的扬州。

今天的扬州,在春秋时称为邗,是属于周代的一个方国。公元前486年被吴所灭,地属吴。《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3]所谓“城邗”,就是在邗地筑城。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扬州建城的最早记载。“邗”是地名,吴王夫差既筑城,便有“邗城”之名;所挖“沟通江淮”的邗沟,后人也称之为“邗江”。这就是今天扬州市邗江区的区名来由。后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在公元前319年,又被楚国所灭,现在的扬州一带在战国时属于楚国。楚怀王在邗城旧址上“城广陵”[4]因蜀冈是一片丘陵地带,故取名“广陵”,邗城自此改名为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西汉时,广陵改为江都国,汉至西晋为广陵郡,东晋分广陵郡为海陵郡、山阳郡,刘宋改南兖州,北齐改东广州,北周改吴州。一直到了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今之扬州才和“扬州”这个名称扯上了关系,但不能说享有了扬州的专名。因为在隋炀帝大业初年又再次改扬州为江都郡,下辖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等十六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而原来的江都郡则改为兖州,并设置了东南道行台。“七年,改兖州为邗州,九年……改邗州为扬州,置大都督府,督扬。”[5]及至此时,今扬州才真正是享有了“扬州”的专名。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本<左传·襄公四年>[M],中华书局.1980年

[2]《太平寰宇记》[M]卷一百二十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

[3]《十三经注疏》[M]本<左传·哀公九年>,中华书局.1980年

[4]《史记—六国年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旧唐书》[M]卷四十<地理志>,中华书局.2012年版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一、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二、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命题特点】试卷中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也称开放性试题,这种题型设计极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改方向。 【真题回顾】 典型例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新课标)41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2—9分): 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 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8~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华中师大来凤附中陈峰) 关于高一历史小论文,高一历史有一种题型,是就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某个话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样的论文该如何写作,我们是否有什么参考性的范文能给大家提供帮助。下面是高一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 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 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并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 ,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 .5% ,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敦 ,导致纽约证券市场的价格一度下跌。1 92 9年1 0月2 4日 ,纽约证券市场上有1300万股票易手。美国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29年,失业者约150万,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3.1%,1930年10月近400万,1931年10月近1100万,1933年初约1200~1400万”。最严重时超过1500万,甚至可能高达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了30~50%,“1929-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降至31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资总额从近12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 美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地激化,反对贫困、饥饿、失业和所谓的“保卫自由民主运动”到处可见。1931年夏,美国联邦基督教协会的一个委员会草拟了一份声明,严厉谴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公正。该协会的新闻公报———《基督教的社会理想》在控诉了不合理的体制后,还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包括“对年老和失业者实施社会保障”。路易·斯安那州的联邦议员休伊·朗甚至提出要“共享财富”的复兴计划,并立即掀起了一个要求重新分配国家财富以拯救国家的运动。据统计,“1929-1933年,美国共发生了近3000多次罢工,罢工人数由90万增至156万。”他们强烈要求就业和救济。1932年夏,依阿华州农民进行暴力反抗斗争,他们用路障和暴力阻止载

历史地理小论文

20101721班2010172143 唐洁敏 论“扬州”这一名称的演变 内容摘要:“芒芒禹迹,画为九州。”[1]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之地划为九州,扬州即为其一。扬州之名由来已久可见一斑,但古时候的扬州其所涵盖的区域较今天的扬州要广泛得多。两者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上的概念上都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关键词:扬州、名称、联系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扬州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位于江苏省中部,大约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与盐城市相连;南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安徽省的滁州市交界;北部则与淮安市毗邻。总面积达6591.21 平方千米。①扬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城,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历史上关于扬州的记载可谓多不胜数。很多人甚至会把古书典籍上所记载的有关扬州都以为是今天的扬州。实际上,六朝以前的扬州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扬州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概念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下面笔者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古之扬州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为今天的扬州的。 “扬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是在《尚书.禹贡》一文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据其记载,禹在治水的时候,曾根据各地土地的肥瘠、出产的多寡把天下分为九州,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对扬州的描述是“淮海唯扬州”。为什么会命名为“扬州”?古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说是因为扬州“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而据清代学者王念孙考证,扬州本来应当写作“杨州”,即杨柳的“杨”。因为这一带地势卑湿,非常适宜于杨柳生长,自古以来栽种的杨柳较其他地方为多,故有“绿杨城郭”的美誉。《禹贡》里所说的扬州范围非常之广,大约包括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乃至广东的一部分。在古籍中提到“九州”的除了《禹贡》外还有《尔雅.释地》和《周礼.职方》不过这两者对九州描述有些许不一样,《释地》中多出了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职方》中则多了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州名和地名如何不同,扬州始终都是“九州”之一。由此可见,“扬州”这一名称历史之久远。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部刺史,分别为扬州、交趾、并州、青州、荆州、幽州、徐州、并州、朔方、益州、梁州、豫州和冀州。当时,扬州的辖区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水、河南部分地区。而今天的扬州则属于徐州的一部分,称为广陵。之后,随着政治上的变更,后西汉至东汉,刺史部的性质开始渐渐有了改变,由监察机构变为郡之上的一级军政机构,刺史也改称为州牧(后又改回刺史)也有了固定的治所。东汉时,扬州的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后又相继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和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也各置有扬州,但两者的辖区范围是有很大不同的。魏的治所仍在寿春,辖区为淮南、庐江两部分,相当于今天安徽的南部;而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辖有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浙江、福建的大部分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西晋灭亡后,两处扬 ①此处参考了百度文科https://www.360docs.net/doc/0b4104139.html,/subview/5257/5416338.htm?fr=aladdin中关于扬州市的介绍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虎门外语学校储涛) 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 【篇一:历史小论文】 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 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 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 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 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 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 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 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 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小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篇二: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导致资本主义世 界的分裂: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英、法等国家 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 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并为美国参加反 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5%,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及其风俗文化 摘要:高州是一个富有独特风俗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一代代优秀而又有特色的后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高州文化。本文通过对高州的历史由来及其行政规划变迁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高州人,理解高州独特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历史由来风俗文化年例 高州目前的行政规划 高州市,位于粤西南部,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要冲,是广东省茂名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粤西重镇。 2008年,高州市行政区域面积3276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426295户1676769人,比上年减1184人,男性891469人,女性785300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高州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是近来工作、结婚从外地迁来的。汉族包含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及福佬民系,使用语言为粤语、客语(涯话)和闽南话(黎话),通用粤语。其中客家民系大约有30万人,主要分布在高州东部和东南部、东北部的泗水、谢鸡、根子、分界、新垌、云潭、大坡、马贵、深镇等镇;福佬民系零星分布在与电白交界的几个镇和西部一些镇,基本上已融入广府民系。 高州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77万亩,耕地面积80万亩。它包括了437个村委会,40个居民委员会,5770个村民小组,市人民政府驻潘州街道,邮编:525200。区号:0668。粤语拼音:Gouzeo xi,普通话拼音:Gaozhou shi。它共辖23个镇,5个街道办,分别有:谢鸡镇、新垌镇、云潭镇、根子镇、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镇江镇、沙田镇、荷塘镇、南塘镇、石板镇、荷花镇、潭头镇、东岸镇、大井镇、长坡镇、平山镇、深镇镇、古丁镇、马贵镇、大坡镇、曹江镇、潘州街道、山美街道、宝光街道、石仔岭街道、金山街道。 历史由来 “高州”这个地名概由“高凉郡”演变而来。一说高凉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的高凉岭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 【夏、商、周至秦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初至公元前256年,今高州境属百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高州境属桂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建议收藏!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 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 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 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历史小论文

国家兴亡系于人才 论文纲要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记载着从夏朝至清朝期间二三十个大小王朝的兴亡史,纵观历史,各朝代的兴亡原因,大同小异,窥其一斑,可略见全貌。 炀帝如此难容有才华学识的人,他所宠信重用的就只能是些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了,在这种人的治理下,隋朝怎么会不灭亡呢?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人才却很重视,即使曾经与他作对 过的,只要是人才,他就给予重用,表现出了一个封建政治家宽容大量的态度。 国家兴亡系于人才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记载着从夏朝至清朝期间二三十个大小王朝的兴亡史,纵观历史,各朝代的兴亡原因,大同小异,窥其一斑,可略见全貌。 就隋唐两朝而论,我们知道,隋朝只经历二帝,就灭亡了,而唐朝的“贞观之治”,则是为史家所大加赞誉的。为什么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呢?在《隋唐嘉话》上记有这样一句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炀帝就是隋朝的末代皇帝,炀帝妒贤忌能之心极强,司隶大夫薛道衡,因为诗写得比炀帝好,炀帝就逼他自杀,并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对于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就要加以杀害,真是岂有此理!还有一件事,炀帝曾作《燕歌行》,当时文人学士纷纷写诗唱歌,一般都是平庸之作,唯著作郎王胄临刑时,炀帝还故意诵王胄诗中的警句,说:“从今以后你还能写出‘庭草列人随意绿’这

样的佳句吗?”真是活脱脱的一副小人嘴脸!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炀帝妒忌人才到了何等地步!炀帝如此难容有才华学识的人,他所宠信重用的就只能是些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了,在这种人的治理下,隋朝怎么会不灭亡呢? 与之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人才却很重视,即使曾经与他作对过的,只要是人才,他就给予重用,表现出了一个封建政治家宽容大量的态度,例如,魏征,曾是唐太宗哥哥原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官员,他看到李世民战功卓著,手下人才济济,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就暗中劝太子尽早除掉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识破,李世民登位后,不仅不记旧恨,反而拜魏征为大夫,就因为魏征能大胆进谏,使得唐太宗一生中避免了许多过失,唐太宗曾经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后,他叹息从此就没这面“镜子”了。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唯贤不拘一格,从不计较出身贵贱,当他发现山东平民马周是个人才时,便立即任命马周当监察御史。后来,又让他担任宰相职务,马周在参与画政方面有不少建树,提出过不少重要建议,事实证明了马周确是唐太宗治国的一个得力帮手。唐太宗为了纳贤,不完善科举制度,从考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他看见考中进士的金榜,就高兴地说:“天下英才都落入我手中了!”思贤之心,溢于言表,由于唐太宗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思贤望才之心如饥似渴,爱护人才,又善于用才,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五谷丰登,牛羊遍野,人口也增加了,文化艺术水平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为历史史学家所称誉的“贞观之治”。

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题型特点】近年来,历史小论文在试题中频繁出现,其实质就是用议论文的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突出特点是试题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只有评分参考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小论文集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取观点)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因此它的开放性并不等于可以信马由缰,无拘无束。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论述四原则分明 (系统性原则) 历史小论文试题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一分为二。(史论结合原则) 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要有史有论。 (结构性原则) 一篇小论文就是一篇浓缩的完整的文章,要做到: (1)开篇一定要注意开门见山,主旨明确; (2)中间论证一定要注意层次清楚、史论结合; (3)结尾一定要注意结论呼应,简明扼要。 (精炼性原则)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故要求抓住关键信息,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撰写历史小作文的步骤 第一步表明观点 第二步阐述理由 (应注意史实与观点一致、多角度论证,不要简单堆砌史实。) 第三步理论升华 (运用史观或政治学的相关原理,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生态史观,如内外因理论、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理论升华。) 目前历史小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1、文章没有观点,泛泛而谈,直到最后不知所云。 2、文采优美,没有史实。--别等同于作文。 3、没有做到史论结合。要么是材料的简单累积,要么是论点多多,缺乏史实。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历史开放探究试题解题技巧例析

历史开放探究试题解题技巧例析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是历史开放探究试题,从2011、2012年的历史小论文,到2013年的信息提取说明题,再到今年的目录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第41题始终保持开放探究的特点。和传统试题不同,历史开放探究试题的设问比较开放,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从多角度选择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并且答案是多元化的,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本文将结合2014年高考全国Ⅰ、Ⅱ卷的第41题,分析开放探究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从不同史观出发,注重评价多元化 例1(2014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对比材料和课本中关于抗日战争有关事实的描述,可以知道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评价是不同的。在解答时既

历史小论文范文

2016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篇:历史小论文 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小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第2篇: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并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5%,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敦,导致纽约证券市场的价格一度下跌。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上有1300万股票易手。美国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29年,失业者约150万,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3。1%,1930年10月近400万,1931年10月近1100万,1933年初约1200~1400万"。最严重时超过1500万,甚至可能高达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了30~50%,"1929-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降至31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资总额从近12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 美国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地激化,反对贫困、饥饿、失业和所谓的"保卫自由民主运动"到处可见。1931年夏,美国联邦基督教协会的一个委员会草拟了一份声明,严厉谴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公正。该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英文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 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 三个主要阶段。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 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 成就。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 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 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英文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 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 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history is b Eing research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 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 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 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 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stages of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小论文)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小论文)解题技巧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 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 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 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

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 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三:观点评述类小论文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部,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卷I·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