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1辨证

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阴阳失调,气血亏虚,调养失摄,忧思恼怒,饮食失节,劳累伤正,外受时邪等诱发。发病的主要病理为阴不恋阳而致肝阳暴涨,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挟痰挟火,窜扰经脉,闭寒心窍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可见气粗,鼻鼾,痰鸣。舌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

2施护

(1)按急症一般常规护理。(2)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刺激。(3)绝对卧床休息。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不要随意搬动。(4)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阻者,随时吸痰。中脏腑者应避免舌下坠,舌咬伤。(5)做好口腔、皮肤、眼睛护理。用复方佩兰漱口液清洁口腔每日2~3次。眼睑不能闭合者应给予凡士林纱布或生理盐水纱布敷盖,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一次,预防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按摩骨突处预防褥疮发生。(6)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舌苔、脉象、血压及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患者血压速升,呼吸变深,脉缓为早期脑疝的表现。血压急剧下降,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表示病情严重。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测不到,呈阴阳离决的表现。出现上述症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7)口眼歪斜者,可针刺大迎、地仓、颊车、下关等穴。语言障碍者应早期进行语言训练。半身不遂应注意局部保暖,受压部位用2%红花酒精液按摩。一切注射应在健侧进行。(8)饮食宜清淡。给予少油、低盐、低糖、易消化食物。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食物不宜过冷或过热。鼻饲时头偏向一侧,不宜过多过快。(9)恢复期应指导患者坚持功能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和情感所伤,防止复发。

中风之症重在预防。对40岁以上,平素血压偏高经常头痛、眩晕或感肢体麻木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多属中风先兆。注意加强防治。应嘱其平时节肥腻、烟酒、忌辛辣、戒躁怒、节房事,适当增加体力锻炼增强体质,提高防治效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护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张毅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手术室(霍春慧)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多种病因或某些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及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的综合征[1]。? 中医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可与“虚劳”、“虚损”、“急劳”、“热劳”、“血证”及“温病”等相互参照。依据《金匮要略》《医门法律》等古典医籍描述,“劳”具有发热、出血及面色苍白三大症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有先天因素,体质因素和它病引发。临床根据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分为五种类型:热毒壅盛证,心脾两虚证,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肾阴阳两虚证。我们在临床中结合患者的不同证型采取了不同的辨证施护,现总结如下。? 1 一般护理? 心理护理;再障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凶险,病势缠绵难愈,患者容易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情绪。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这种情绪可使病情加重,所以要安慰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以便于配合医生治疗。? 饮食护理:再障患者多数都气血亏虚,善于进补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可根据每个人体质和口味自制家庭药膳。? 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内温湿度适宜,室内清洁,定时通风换气,1次/d紫外线消毒。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尤其是感冒等高危人群,以免引起感染。? 行为护理:因患者全血象较低,尤其是血小板的下降容易引起出血,病室内应摆放木制家具,活动地方应宽敞,以便利于患者行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患者,防止摔伤,跌伤等。? 2 辨证施护? 2.1 热毒壅盛证症见:急性发病,高热,面色无华或面色赤,烦渴引饮,精神萎靡,甚则神昏吐血、衄血、便血、小便黄赤、舌苔黄燥、脉急数[2]。热毒是慢性再障的一个常见类型。? 施护:①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咳血、呕血、肌衄、鼻衄等的护理,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鼻衄时可取坐位,头部仰起,用冷毛巾敷前额或用三七粉棉球塞鼻腔。②饮食宜清淡,勿食辛辣刺激之品,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有出血倾向者,进食无渣半流质饮食。③内服中药,一般要温服,避免药物太凉对胃肠道有刺激。出血期间口服中药应偏凉,不可过于加热,以防血热妄行,使出血加重。? 2.2 心脾血虚证症见:心悸怔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夜寐欠安,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女子月经过多,淋漓不断等出血症状,舌淡苔白,脉细弱[3]。? 施护:①心脾血虚患者一般要长期服药,护士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如长期服用激素,会导致自我形象受损,康力隆,达那唑,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在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②血虚的患者,时常失眠健忘,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情绪不佳,烦闷不安时,可以欣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或者听听音乐,这样可使精神振奋。? 2.3 肾阴虚证症见:发病缓慢,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无华,五心烦热或午后低热,盗汗耳鸣,舌质淡红,舌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黄帝内经曰:“形不足者,补之以味”,可以选用动物有形之品。如动物骨髓,鹿角胶、龟板胶等。? 施护:①以清淡优质蛋白饮食为主,饮食不可过热过多,禁食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因

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

中风的中医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 中风得护理 一、时间:2013年6月21日16时 二、地点:六楼会议室 三、主持人:李萨科护士长 四、参加人员:李萨(护理部科护士长)张季(护理部干事)各科护士长及1-2名护理骨干 五、查房内容:中风得护理 主讲人:内二科主管护师余微 李萨科护士长:今天就是护理部组织护理查房,查房内容为:中风得护理,通过查房提高大家对中风认识得同时,对本病得护理有一个整体得了解,现在请内二科主管护师余微介绍病人病情,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 (一)概述 脑梗塞就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得一种脑血管病。脑血管疾病就是目前人类三大死因之一,全球每年有460万人死于脑中风(又称脑卒中),中国每年死于脑中风者有160万之众,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二者得比例为6:1。缺血性中风又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与脑栓塞,后两者在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故统称为脑梗塞。 脑梗塞得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1、非栓塞性脑梗塞得病因有: (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得基础上形成血栓。 (2)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得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与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得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得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得

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1辨证 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阴阳失调,气血亏虚,调养失摄,忧思恼怒,饮食失节,劳累伤正,外受时邪等诱发。发病的主要病理为阴不恋阳而致肝阳暴涨,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挟痰挟火,窜扰经脉,闭寒心窍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可见气粗,鼻鼾,痰鸣。舌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 2施护 (1)按急症一般常规护理。(2)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刺激。(3)绝对卧床休息。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不要随意搬动。(4)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阻者,随时吸痰。中脏腑者应避免舌下坠,舌咬伤。(5)做好口腔、皮肤、眼睛护理。用复方佩兰漱口液清洁口腔每日2~3次。眼睑不能闭合者应给予凡士林纱布或生理盐水纱布敷盖,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一次,预防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按摩骨突处预防褥疮发生。(6)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舌苔、脉象、血压及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患者血压速升,呼吸变深,脉缓为早期脑疝的表现。血压急剧下降,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表示病情严重。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测不到,呈阴阳离决的表现。出现上述症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7)口眼歪斜者,可针刺大迎、地仓、颊车、下关等穴。语言障碍者应早期进行语言训练。半身不遂应注意局部保暖,受压部位用2%红花酒精液按摩。一切注射应在健侧进行。(8)饮食宜清淡。给予少油、低盐、低糖、易消化食物。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食物不宜过冷或过热。鼻饲时头偏向一侧,不宜过多过快。(9)恢复期应指导患者坚持功能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和情感所伤,防止复发。 中风之症重在预防。对40岁以上,平素血压偏高经常头痛、眩晕或感肢体麻木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多属中风先兆。注意加强防治。应嘱其平时节肥腻、烟酒、忌辛辣、戒躁怒、节房事,适当增加体力锻炼增强体质,提高防治效果。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脑梗死)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半身不遂 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有下肢静脉血栓者禁用,防止栓子脱落,造成其他组织器官血管栓塞。 (6)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以助于恢复肢体功能。 (二)舌强语蹇 1.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从患者手势及表情中理解其需要,可与患者共同协调设定一种表达需求的方法。无法用手势及语言表达的患者可利用物品或自制卡片,对于无书写障碍的失语患者可借助文字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患者及亲属双方的要求。 2.训练有关发音肌肉,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露齿、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再做舌部训练,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叩齿等动作。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电刺激发音肌群同时配合发音训练。 3.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即训练者先做好口形与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 4.进行字、词、句训练,单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患者“单词—词组—短句”发音。从简单的单词开始,然后再说短句:阅读训练及书写训练,经过1~2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 5.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 6.穴位按摩:遵医嘱按摩廉泉、哑门、承浆、通里等穴,以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三)吞咽困难 1.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

中医护理:阴挺的辨证施护

1.本病的病情观察要全面而仔细: (1)观察子宫脱垂的程度及有无阴道壁、直肠壁、膀胱壁膨出,有无排便困难和小便失禁等情况。子宫脱垂分三度:Ⅰ度者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超出阴道口;Ⅱ度者,子宫颈或连同部分子宫体脱出阴道口外;Ⅲ度者,子宫颈及整个子宫体均脱出阴道口外。 (2)观察脱出物表面皮损情况,如有红肿、破损、出血、糜烂者,可搽敷锡类散,并用消毒纱布保护。 (3)观察分泌物的量、色、质,如量多色黄质稠者,湿热蕴蒸颇甚,防其化脓;如量多色白质稀者,气虚或肾虚挟湿也。 (4)观察伴随症状,伴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者,为气虚;伴腰膝痠软,头晕耳鸣者,为肾虚;发热腹痛,腰痛,苔黄,脉数,为湿热蕴蒸,宜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严重者要绝对卧床。产后注意避免过早使用腹压及下蹲或劳动,如挑重物、插秧等均会导致脱垂加重。 3.可采取膝胸卧位,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4.保持每日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给服麻仁丸5g,每日2次,或每日调服蜂蜜1汤匙,以润肠通便,避免大便努责。 5.注意调畅情志,向患者扼要介绍本病病因、证治及转归,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 6.及时治疗慢性咳嗽。 7.注意个人卫生,内裤宜清洁柔软,及时更换,每日清洗外阴,或遵医嘱药物熏洗或浸洗。 8.加强卫生宣教工作,积极预防本病发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9.使用子宫托。选择合适子宫托,以放置后不脱出又无不适感为宜。教会患者放取托的方法,子宫托每晚清洗,次晨放入,保持阴道清洁,子宫托若长期放置不取出,可发生嵌顿,局部组织因受压而缺血坏死,甚至发生瘘管,用托后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换大小合适的子宫托。 10.注意补养气血,增强营养,如肉、蛋、禽类食物。气虚者,可选黄芪气锅鸡、青山羊血;肾虚者可选青山羊血、杜仲、猪腰等药膳配合治疗。若挟湿热,可试用丝瓜络炭酒(丝瓜络烧成炭,研成细末,每次用白酒兑开水冲服少量)。

中医 肝胆 辨证施护

肝着辨证施护 (慢性乙型肝炎) 辨证施护 1、中医辨证属肝着.肝郁气滞型。施护如下:①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幽雅。②患者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不宜操劳,怡养精神,情绪乐观,精神愉快,避免劳倦。③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可多进食瓜萎、丝瓜、菠菜、茄子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品,以及柑橘、佛手、苡仁、萝卜、山药、扁豆等理气健脾食物,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 2、中医辨证属肝着.瘀血阻络型。施护如下:①嘱安心静养,适当活动,以助气血流通,减少疼痛。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勿食过冷、过热、过硬之品,吞咽缓慢,防止络破出血,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坚硬之品。③汤药、饮食宜温服。 3、中医辨证属肝着.湿热蕴结型。施护如下:①病室保持安静、整洁,室温宜偏低。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可多食荤荠、藕汁、西瓜汁、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祛湿,忌油腻、海腥、辛辣等。③中药宜偏凉服。 4、中医辨证属肝着.肝肾阴虚型。施护如下:①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可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有营养的食物,进食瘦肉、大枣、母鸡、紫河车、鳖甲等补养阴血之物,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③汤药、饮食宜偏温服。 5、中医辨证属肝着.肝郁脾虚型。施护如下:①患者安居凉温适宜病室,保持空气新鲜、环境安静。②做好情志调护,减轻患者思想负担,嘱病人听音乐散步以调节情志,精神愉快、气机畅达则脾运有序。③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给予软食,宜进苡仁、萝卜、山药、扁豆等健脾食物,适当服用黄芪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之品,以及柑橘、佛手、萝卜等理气食物。少食甜食、糖类。忌辛热、酒及油腻之品。④中药汤剂偏温服。 6、中医辨证属肝着.脾肾阳虚型。施护如下:①安置患者于 在向阳温暖病室,安静幽雅,避免噪声,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病室温度保持在20℃以上,病室湿度保持在60%以上。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给予软食,宜进苡仁、山药、扁豆、萝卜等健脾理气食物,适当服用黄芪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温中之品。少食甜食、糖类。忌生冷、油腻、煎炸、硬固及刺激食品。③中药汤剂浓煎热服。 7、中医辨证属肝着.正虚邪恋型。施护如下:①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幽雅。②嘱患者不操劳,怡养精神,消除忧郁、紧张、激动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怡情悦性以利康复。 ③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给予平淡食物,苡仁、萝卜、山药、扁豆及柑橘、佛手、瓜萎、丝瓜、菠菜、茄子等健脾理气之品,忌辛热、酒及油腻之品。④中药汤剂宜温服。 对症施护 ⑴有胁痛者,①针刺止痛,取穴内关、鸠尾、阳陵泉、太冲。 ②耳针止痛,取胆、交感、十二指肠穴以缓解疼痛症状。③给予神农护肝镇痛膏肝区贴敷。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 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分证论治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_0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和仅给予溶栓治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PULSES评分(11.1±1.9)、CSS评分(16.2±2.3)、NIHSS评分(19.1±2.2)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74.4±11.9)、FIM评分(77.4±12.5)、MMSE(27.4±2.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标签:中风;辨证治疗;溶栓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栓疾病,其中以缺血性中风较为多见。溶栓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时间窗要求较为严格、且计量不容易把握。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可分为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肝阳上亢型,需进行辨证治疗。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男41例、女性19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 2.38±7.16)岁,病程3~8h、平均( 3.54±0.51)h;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标准[1]; ②收住院后给予溶栓治疗;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30例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归为观察组;另30例患者仅给予溶栓治疗,归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先给予肝素钙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17,1ml:5000单位)5000单位、静脉滴注,而后一次性静脉给予注射用尿激酶(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603,10万单位)100万单位、静脉滴注。 1.2.2观察组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溶栓方法同对照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如下:气虚血瘀型给予当归9g、川芎4.5g、黄芪6g、赤芍6g、桃仁12g、莪术6g、地龙6g,水煎服、1剂/d;痰浊阻络型给予三棱6g、莪术6g、当归9g、地龙6g、枳壳6g、竹茹4.5g、鲜竹沥5g、制胆南星6g,水煎服、1剂/d;肝阳上亢型给予当归9g、生地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6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水煎服、1剂/d。 1.3观察指标

中风科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 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腹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臵。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臵导尿,定期进行膀胱冲洗。

(5)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取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护理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11月18 日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中风病与口僻 中风病与痫病 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思考题:一、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及其证候特征是什么? 二、临床上如何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查房详解

护理查房 中风的护理 一、时间:2013年6月21日16时 二、地点:六楼会议室 三、主持人:李萨科护士长 四、参加人员:李萨(护理部科护士长)张季(护理部干事)各科护士长及1-2名护理骨干 五、查房内容:中风的护理 主讲人:内二科主管护师余微 李萨科护士长:今天是护理部组织护理查房,查房内容为:中风的护理,通过查房提高大家对中风认识的同时,对本病的护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现在请内二科主管护师余微介绍病人病情,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 (一)概述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三大死因之一,全球每年有460万人死于脑中风(又称脑卒中),中国每年死于脑中风者有160万之众,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二者的比例为6:1。缺血性中风又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和脑栓塞,后两者在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故统称为脑梗塞。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1、非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有: (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2)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 2、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 (1)心源性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病变的内膜上由于炎症结成赘生物,脱落后随血循入颅发生脑栓塞。诸如风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等都易造成栓子脱落。尤其这些心脏病,出现房颤时更易将栓子脱落,均可造成脑栓塞。 (2)非心源性气栓塞、长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来源称为来源不明的脑梗塞。 3、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4、中医的认识及治疗 本病中医称中风,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风中经络。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中医辨证及证属患者老年女性,年老体虚,脉络易侵,口齿不清,肢体不灵,舌质暗淡,舌苔薄,脉弦滑。属中风范畴,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肾阴虚之证。病位在左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证属:肝阳上亢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这就是说病可概括证。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但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妾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 分型的临床 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 1.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劝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舒畅,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清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乏味,舌质淡,脉细弱。(1)应注意休息,以免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止外邪乘虚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忌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 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偏阳虚者,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弱。(1)应慎房事,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2)饮食调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 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当休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2)饮食宜清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量頻服。 5.瘀血阻络 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休息,重症者卧床休息。若外伤所致,注意观察血压,瞳孔,呼吸,神志等变化。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

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1.4证候特征: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精)

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摘要】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中风的现代辨证研究文献,阐述了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提出中风阴阳辨证是在以传统阴阳为辨证总纲的基础上,根据中风“痰瘀互结,腑实为常候”的病机共性,结合临床实际中患者因不同体质而出现的从化和类化的现象,进而发展为简化的阴类证和阳类证辨证,这可使中风的临床辨治简约化、快捷化以及规范化。【关键 词】阴阳辨证;中风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将“阴阳”的概念引入中医学,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辨析人体疾病的生理病理而形成了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方法。 1中风阴阳辨证的中医理论基 础 1??1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景岳全书?传忠录》又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阴和阳是中医证候中最基本的二分法。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他的理论学说,都是阴阳学说的发展[1]。阴阳辨证是基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建立起来的。目前中医学中其他常见的辨证方法尚有病因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是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2]。 1??2阴阳辨证的临床应用宏观抽象的辨证思维不仅应适用于理论性的探讨,还应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否则它对于临床医学来说就只是空架子。许多中医临床医家提倡运用阴阳辨证方法来进行临床辨治。清末名医郑钦安认为“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认证只分阴阳”,认为以阴阳为纲领分万病,可以使医者执纲挈领,不只囿于五行脏腑上追求,不被复杂的症状迷惑,不至陷入“见病医病”的粗浅地步[3]。近代老中医门纯德先生临证施治,总以阴阳为纲,认为为医之道,在于提纲挈领,把握关键,如此则病无遁形,治之多胜。其不仅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和解释疾病,而且还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制方遣药[4]。从广义来讲,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分“阴”和“阳”,阴阳辨证可以“统领”万病。但在许多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家关心的并不是阴阳分类的本身,而是阴阳分类的“外延”。如中医的“咳嗽”,临床并不是注重于分“阴”和“阳”,而是更注重一分“表里”:是外感咳嗽或是内伤咳嗽;二分“虚实”:是实证,还是虚证或虚实夹杂。所以,我们认为运用阴阳辨证来直接指导临床应与疾病本身固有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在传统的中医疾病中,有不少疾病是可以直接用阴阳分证辨证来指导临床诊治的。比较常见的如“水肿”、“黄疸”等。水肿辨证首先应辨阳水、阴水,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水肿根据阴阳两种分类直接应用的治疗方法是水肿的“阴阳分治”,阳水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为主;阴水治以健脾、温肾,扶正为主[5]。黄疸辨证以阴阳为纲,可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5]。因此可以直接导出黄疸的治法,在祛湿利小便和平调肝脾的基础上,阳黄应清利湿热,阴黄应温化寒湿,而且可以预见阴黄和阳黄的不同的预后。随着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进一步明确,逐渐形成了中医的专病概念。不少医家在深入研究现代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专病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