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产业规划

精细化工产业规划

鞍山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规划

鞍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12年11月6日)

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要求,鞍山经济开发区将规划建设以煤焦油深加工、工程塑料为线的,集生产、研发、试验检测、展示交易等基础功能为一体的精细化工产业园。

一、精细化工产业现状

精细化工产业是鞍山经济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中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最大,竞争力最强的产业。经过六年多的培育和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已呈蓬勃发展态势,并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开发区新材料产业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利用面积3.076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开发区精细化工项目有38个41个,(其中建成及在建31个、拟开工10个),总投资超过70亿元80亿元(其中建成及在建66.3亿元、拟开工17.4亿元)。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为20亿元。鞍钢60万吨/年煤焦油项目,15万吨/年苯加氢项目、中钢热能院16万吨针状焦项目、国锐化工5万吨尼龙66盐项目等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牵动力的的重大化工源头项目已陆续实施并竣工投产。

以鞍钢60万吨煤焦油集中加工项目为主体的全国最大的百万吨煤焦油集中加工基地即将形成;以中钢热能院16万吨针状焦项目为

代表的全国最大煤焦油精深精制加工基地初具规模;以国锐化工5万吨尼龙66盐项目为核心的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尼龙66干盐产业基地已形成,其二期5万吨尼龙66树脂切片和10万吨工程塑料项目实施后,将成为东北地区最大尼龙和工程塑料生产基地;以鞍钢贝克吉利尼水处理有限公司年2万吨水处理剂项目、鞍山市华隆合成香料制造有限公司合成乙位突厥酮项目、国科生化公司左旋肉碱项目为代表的新型高档有机颜(染)料、环保型溶剂、助剂等一批高技术项目实施为起点,一个高技术、环保型精细化工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正在日益壮大。

三、精细化工产业园发展规划

(一)发展定位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重大项目为切入点,以“园区化、集中化和上下游一体化”为发展模式,以开发区10平方公里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区为载体,依靠东北地区雄厚的化工产业基础优势、丰富的基础化工原材料优势和我市独特的煤焦油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以及科研优势,重点发展煤焦油精深深加工、工程塑料、涂料、精细新材料产业,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内技术装置最先进、企业集中度最高、加工程度精深、产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引进100家国内外精细化工企业,总投资不少于200亿元,到十三五末,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并通过集群式发展,打造

一批“鞍山制造”的精细化工品牌。

(三)发展重点

充分利用我市及周边丰富的焦化、石化产品和非金属矿资源优势,资源、市场、技术相结合,优先发展煤焦油、石化两大门类,建设煤焦化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工程塑料产业集群。

1、煤焦化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以鞍钢60万吨煤焦油项目和15万吨/年苯加氢项目为主体,在百万吨煤焦油集中加工所生产的5大系列26个基础产品上,充分利用焦化苯、轻油、酚油、萘油、洗油、蒽油等馏分和沥青,进行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品链,重点发展焦化苯深加工、煤系针状焦、酚系助剂、中间体及染(颜)料等系列产品。推动焦化企业向集中式布局、集约化生产转变。

2、工程塑料产业集群

以国锐化工5万吨尼龙66盐项目和二期5万吨尼龙66树脂切片和10万吨工程塑料项目为龙头,充分利用辽阳、盘锦、锦州、抚顺等地大量的塑料原料资源,向下游延伸尼龙66盐聚合项目生产尼龙66切片,进一步发展抽丝、紧固件、搭扣、电器注塑等项目,打造东北最大尼龙和工程塑料生产基地;

(四)园区规划

产业园分为生产区、环保区和公共服务区三大区域,内设五大产业区。

煤焦油深加工区:规划占地300万平方米,主要承载煤焦油精

深精制加工企业;

工程塑料生产区:规划占地300万平方米,主要承载尼龙系列和工程塑料生产企业;

精细新材料产业区:规划占地300万平方米,主要承载高档涂料生产、环保型溶剂、助剂等精细新材料生产企业;

环保处理区:规划占地50万平方米,主要承载电镀集控区及废水、废气、废渣(三废)处理领域环保企业;

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占地5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技术研发中心、试验检测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

四、推进措施

(一)完善规划

进一步完善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功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更详细的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为园区合理布局和项目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二)建立组织架构

参照鞍山高端阀门产业园运行体制、机制,成立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招商服务中心,编制20人,下设煤化招商局、石化招商局和服务局个专业局三部门,建立一站式、一体化、全方位服务规程,专项推进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建设工作。人员聘用面向全市,打破体制界限,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竞争择优上岗,唯才是举,量才录用。并采取“档案封存、全员聘任、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绩效考评、奖优罚劣”的干部人事管理机制。

同时,成立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发展总公司,设立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

(三)制定优惠政策

参照鞍山高端阀门产业园制定关于促进精细化工产业园发展优惠政策,从建设、投资、税收、科研开发及人才引进方面制定优惠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精细化工企业进驻,并迅速做大做强,形成聚集效应。

(四)开展精细化工主题招商

瞄准国内化工产业最发达、最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外化工产业水平发达国家,利用其产业转移的契机,尤其要紧紧抓住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十年内全部向内地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开展主题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活动。

目前,重点推动国锐化工与辽宁银珠集团、亚太圣华公司合作年产5万吨尼龙66树脂切片和10万吨工程塑料项目、台湾春雨集团年产1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台湾中石化年产4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辽阳德达综丝66盐聚合深加工项目、浙江嘉兴嘉明尼龙扎带项目、台湾国乔石化尼龙66改性工程塑料生产项目、飞翔化工(张家港)有限公司的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学系列产品项目等。

同时,密切跟踪山东莎克化工厂、济南金达药化有限公司、山东阳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兄弟化工有限公司、北京奥得赛化学有限公司、云南省陆良和平化工有限公司、瑞士汽巴精化公司等同内外知名企业,吸引他们来鞍设立分公司,把有关精细化工企业搬迁入

园。

(五)完善化工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安全保护、污水及三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配套的公共检测及试验平台的建设工作,协助企业建立园区产业内部的关联网络连接,推动企业与外部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盘锦市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规划纲要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实施市第六次党代会、“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着眼于同各项规划、意见的衔接配套,围绕推进工业化和工业新型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石化及精细化工始终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链长、带动性强、附加值高。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成为国家特别是我省发展的重点。历经多年发展,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已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成为辽宁第一个超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在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在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的新征程上,做大做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世界级产业基地,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促进工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利于发挥港口优势促进临港经济发展、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扩大城市影响力,对于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建设更具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滨海新盘锦,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企业和产业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国家级石油化工新型产业示范基地,盘锦规模以上石化企业206家,拥有中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河石化公司及中国兵器北方华锦集团、北方化学集团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四个主力公司,拥有德国南方化学、美国AP、西班牙戴纳索、台湾长春化学、联成化学等一批世界行业100强的大型石化及精细化工企业的子公司,拥有宝来石化、和运集团等大型石化民企,同时一批国际石化巨头和优势民企即将投资入驻,形成了高素质的企业群。盘锦现有原油加工能力1800万吨,年产乙烯70万吨,随着中国兵器“十二五”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原油加工能力和乙烯产能将大幅提升,具备了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基地的产业条件。

(三)区位交通和港口优势达到了基本要求。盘锦位于辽宁三大战略区域交汇处,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轴和渤海翼,拥有118公里海岸线、37公里港口岸线。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确立了盘锦沿海港口城市的战略地位,随着辽河特大桥、滨海大道、高速公路、高铁、疏港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特别是30万吨原油码头和25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亿吨大港、一类口岸的硬件和软件加速形成,使盘锦成为东北及蒙东地区最为便捷的出海通道,区位和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完全具备建设国际大型石化基地的沿海和临港两个基础条件。

(四)人才和发展空间提供了强力支撑保障。盘锦拥有各类石化及精细化工从业人员15万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近2万人,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炼制、化学工业、医药工业和橡胶制造业五大行业为主的石化人才队伍;拥有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盘锦北方工业学校等石化及精细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机构,特别是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的落户将为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高端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支撑;同时省内以及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一大批重点大学、科研院所、石化企业均可为盘锦建设世界级产业基地提供后续的人才和技术保障。盘锦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形成了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全

面打开了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辽东湾新区以及盘锦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区、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区的超前规划布局与开发建设,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超过100平方公里的空间载体,盘锦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具有优越的承载条件。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在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的大局中谋划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从严控制项目新布点,引导产业向适宜发展的区域集中;坚持走工业化和工业新型化道路,按照“一体化、集约化、基地化、多联产”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实现从油气加工、有机化工、高分子聚合物、化工新材料到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发展;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并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举,着力实施五项工程、打造五大平台、发展五大关联产业,加速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盘锦建设成为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二)基本原则。坚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任务,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坚持把提高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推动产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坚持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步入内生增长、开放牵动的轨道。

(三)奋斗目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围绕促进石化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拉伸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产业丰厚度。到2015年,聚集一批世界级企业,产业规模达到国际水平,产品步入国际高端行列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3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70万吨/年,石化精细化率达到40%以上。到2017年,进一步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加大国际化工原料引进力度,石化精细化率提高至50%,力争实现产值5000亿元,初步建成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到2020年,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0000亿元。

三、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合理规划布局。围绕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空间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运输半径、消费市场等因素,合理调整优化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以液化石油气为原料的LPG-异丁烯-丁基橡胶/异戊二烯-异戊橡胶产业链;以乙烯为原料的乙烯-乙丙橡胶/环氧乙烷-乙二醇-聚酯产业链;以丙烯为原料的丙烯-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树脂/聚碳酸酯、丙烯腈-聚丙烯酰胺/腈纶产业链;以芳烃为原料的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产业链。

加快推进辽东湾新区沿海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园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以中国兵器集团“十二五”炼化一体项目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支撑,重点发展芳烃下游聚酯产品,烯烃下游三元乙丙、异戊橡胶等新材料产品,优先发展有规模、上水平、竞争力强的精细化工产品,建成沿海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核心区。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达2000万吨/年,石化及精细化工产品产量达到2000万吨/年以上,产值达到1600亿元,石化精细化率达到50%;到2017年,原油加工能力超过2200万吨/年,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石化精细化率达到60%。

改造提升华锦和“三厂”传统产业区,壮大盘锦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和盘锦经济开发区石化产业园形成新的产业集中区。盘锦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围绕承接华锦集团下游产品,以北方戴纳索、海德鑫、奥克化学、新和成、飞扬集团等项目为支撑,重点发展以三苯、三烯为头的精细化工产品。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依托北方化学、胜友橡胶、金田集团、龙光EPS等企业,重点发展环氧乙烷下游衍生物、环氧树脂、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新

材料产业。盘锦经济开发区石化产业园依托辽河石化、北方沥青、中润化工、大力集团,重点发展以改性工程塑料、增强复合材料等为原料的清洁环保型后续加工产业。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300万吨/年,石化及精细化工产品1200万吨/年,产值达到1400亿元,石化精细化率达到45%。到2017年,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石化精细化率达到55%。

(二)做大油气加工业。依托龙头企业,挖掘东北和京津冀等周边石化资源,加大对中东、俄罗斯等国际原油、液化石油气(LPG)的引进力度,重点发展化工型油气加工业,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全国最大的高等级道路沥青基地和全系列的润滑油基础料生产基地。到2015年,油气加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300万吨/年、成品油产量超过1000万吨/年、石脑油达到250万吨/年、沥青达到450万吨/年、润滑油120万吨/年。到2017年,油气加工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加工能力达到4000万吨/年。

(三)做强基本有机化工业。以北方华锦集团、北方化学集团和长春化学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在石脑油制烯烃、芳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甲醇制烯烃(MTO)、烷烃脱氢制烯烃产业,加快芳烃、醇、醚、酚、醛、酮、酸、酯等大型基本有机化工装置建设,建设世界级的基本有机化学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基本有机化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总产量达到700万吨/年。其中,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70万吨、丙烯150万吨、苯乙烯50万吨、对二甲苯130万吨、其它基本有机化工产品235万吨。到2017年,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产量达到1100万吨/年,基本有机化工业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

(四)加快发展高附加值聚合物产业。充分发挥烯烃、芳烃等原料优势,以乙烯、丙烯、苯乙烯、丁二烯为基础,大力发展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为重点的高分子聚合物产业,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基地。到2015年,高分子聚合物产品产值达到600亿元,产品产量达到350万吨/年。其中,塑料180万吨、纤维120万吨、橡胶60万吨。到2017年,高分子聚合物产品产值达到900亿元,产品产量达到500万吨/年。

(五)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以杰事杰公司、新浦化学公司、新和成公司和中润集团等企业为牵动,发展特种工程塑料、特种纤维和小批量、多品种、多用途、高附加值的改性复合材料,主要生产聚醚醚酮(PEEK)、芳纶、聚苯硫醚(PPS)、聚甲醛(POM)、沥青基碳纤维、聚酰亚胺(PI)、聚砜、聚醚砜、聚苯醚(PP0)、聚芳酯(PAR)、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萘二甲酸二甲酯(NDC)、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嵌段共聚物(SIS)、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酯等,打造世界重要的合成高分子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15年,化工新材料产品产值达到200亿元,产品产量达到50万吨/年。其中,聚苯硫醚3万吨、脂肪族聚氨酯10万吨、环氧树脂10万吨、聚碳酸酯10万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6万吨。到2017年化工新材料产品产值达到300亿元。(六)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以精细化发展为目标,在传统精细化工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值达到400亿元,总产量达到180万吨/年。到2017年精细化工产值达到600亿元。①发展传统精细化工产业。以涂料、橡塑助剂、粘合剂和工业催化剂为重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功能性新品种。到2015年,传统精细化工产品产值达到150亿元,总产量达到80万吨/年。其中,丙烯酸酯涂料45万吨、橡塑助剂10万吨、酚醛树脂胶2万吨、工业催化剂1万吨。②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以氨基酸、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脂肪族聚氨酯、水飞蓟和淀粉、纤维素衍生物的应用开发为核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食品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剂、油田化学品、造纸化学品、胶黏剂、气雾剂以及军工化学品等新领域。到2015年,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产值达到250亿元,产品产量达到100万吨/年。其中,油品改进剂55万吨、蛋氨酸10万吨、表面活性剂8万吨、聚丙烯酰胺5万吨、聚氨酯5万吨、水飞蓟衍生品50吨。

四、产业配套和发展平台

(一)实施五项工程。①实施企业提升工程。引导企业通过对外合作引进消化新工艺、新技术改造落后产能,扩大优势产能,淘汰高污染产能,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开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5年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在千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2户,百亿元以上的企业5户,十亿元以上的企业20户。②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鼓励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设计中心,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成果转化、联合攻关、技术协作和共建科研机构,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力争5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不少于300项。③实施产业集群工程。鼓励支持石化与精细化工产业向专业化园区集聚,引导现有城区内石化及精细化工企业在实施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向园区搬迁,支持与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发展,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产业整体配套能力,力争5年打造国内最大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之一。④实施项目建设工程。瞄准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全力引进世界500强、行业世界1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强力推进“四个一批”,力争5年竣工200个亿元以上石化及精细化工项目。⑤实施清洁生产工程。以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为目标促进石化及精细化工行业绿色发展,加强以工程减排为主的减排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的环境容量,为优势项目提供建设条件,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发展五大关联产业。①发展石化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压力容器、换热器、反应器、化工管道及泵、阀等制造业,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供设备支撑。②发展工业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集散式工业控制系统产业,支持发展控制芯片、探头和数字化仪表等自动控制产品,提高石化及精细化工的整体配套能力。③发展能源动力产业。重点发展以供热发电、天然气供给、中水利用及海水淡化等能源动力产业,建设集中式热电联供与海水淡化产业岛,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供能源动力保障。④发展环保产业。以固体废弃物、工业污水和废液绿色应用为重点,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绿色、清洁发展。⑤发展后续加工产业。加快发展以精细化学品为原料的后续精深加工,发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产业基地的原料优势发展橡塑制品业,拓展特种塑料、橡胶等化工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将功能性零部件制造作为未来橡塑制品发展的重点。同时发展以合成纤维为原料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合成纤维面料加工业。

(三)打造五大服务平台。①打造石化产品交易服务平台。立足辽东湾新区,依托盘锦港构建东北地区最大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品现货交易服务平台,引进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构建集现场交易和电子交易为一体的交易服务平台。②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大连理工大学、华锦技术中心、辽河石化研究院、和运橡胶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作用,吸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北京化学研究所等域外科研机构,加快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精细化工产业研发和技术中心,形成集公共研发、设计、检测、工程监理和中介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③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④打造化工物流服务平台。引进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开展以国际仓储、代理、运输等为主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支持物流企业开展港口、铁路、公路和航空联运业务,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⑤打造人才服务平台。积极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发展教育培训机构和人才中介机构,组建盘锦职教集团,加强以人才市场为重点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和人才发展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人才交流和人事代理服务。

(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满足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要求的港口、铁路、公路、仓储和公用管廊等基础物流设施和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环保设施及消防应急等生产保障设施的建设,形成一体化的生

产性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体系。加快重点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配套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台湾、欧美等石化及精细化工发达地区为招商引资目的地,以世界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为重点,围绕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国家鼓励类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高端项目,吸引原创能力强的目标企业,将我市打造成国内外特别是台湾地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目的地。加大原油、液化石油气、三苯、三烯和丙烷等原料的引进力度,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出口拳头产品,促进外贸向基地化、规模化、高新化、品牌化发展。鼓励石化企业“走出去”,通过出国参展、对外投资建厂、国际租赁和引进技术等多种方式开展对外合作。优化提升存量,引导推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相互参股、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做优,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推进石化企业园区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发挥政府在财税支持、规划引导、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有效供给。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至经济区、园区并保证顺畅运行,全部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建立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加强涉企服务,加快经济区、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流服务,简化项目入驻审批程序,全面建立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制度,构筑企业家“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的最优投资环境。

(三)加大环保力度。对环保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新建企业必须环保达标。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增强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项目建设、企业运行的环境和安全生产监管。以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园区为重点,通过上下游产业优化整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统一规划和建设相对集中的“三废”治理设施,建设固废处理中心统一处理各类固体废物,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化工产业基地。

(四)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石化产业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产业、财政、金融、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政策支持体系。按照国家鼓励发展方向,做好产业对接,组织申报符合国家产业支持方向的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整合国家、省、市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化工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市关于工业化和工业新型化相关政策,市级财政在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精细化工项目,重点支持奖励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加大对石化及精细化工项目的支持。

(五)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建立协调推进领导机制,成立盘锦市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规划布局、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明确规划实施责任,相关县区、经济区要建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域的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引导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六)强化绩效考核。加大对四个重点园区考核力度,实行业绩问责制。建立“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项目、一抓到底”的责任推进机制,对10亿元以上项目,由市领导负责;对亿元以上项目,由各县区和经济区主要领导负责,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强力推进石化及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形成“四个一批”的强劲态势。

蚌埠市精细化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一、基地概况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面向长三角、背靠中西部,是皖北乃至中原地区重要的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全市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市区常住人口超百万人。现辖四区三县,设有6个省级开发区。千里淮河、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南洛高速、京福高速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

蚌埠市科教资源丰富,现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0研究所、第41研究所,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5所国家级研究院所。拥有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电子信息学院、蚌埠学院等10所高等院校,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年输送毕业生2万多人、培养熟练技术工人2.3万人。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的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老

工业城市,涉及机械、纺织、轻工、化工、医药、电子、玻璃等34个行业,400多个门类。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在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玻璃及玻璃深加工、新能源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精细化工产业是蚌埠的优势产业,组建了丰原生物院士工作站、国家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功能性高分子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培育出丰原生化、八一化工、天润化工等一批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玉米清液连续发酵、膜分离、丙烯酰胺聚合、加氢法生产对氨基苯酚、纤维素生物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已申请专利近500项;柠檬酸、对氨基苯酚、硝基氯苯等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全球产量第一。目前全行业拥有规上企业79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7%,成为蚌埠市支柱产业。

生物化工系列产品是蚌埠市精细化工产业的第一主力品种,2009年全行业销售收入接近80亿元,不仅对蚌埠市精细化工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也在全国生物化工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苯基有机硅单体、有机硅材料、苯酐、硫化染料、钙/锌复合热稳定剂辅助剂及420活化剂等产品也都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并在国内相关应用市场发挥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蚌埠市精细化工产业通过自

主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取得长足发展。

为了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蚌埠市政府决定组织编制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发挥产业集成功能和集聚效应,以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基地建设的意义及可行性

(一)基地建设意义

1、有利于加快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升级步伐

蚌埠市是我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地和扩散地之一,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在进一步提升基地创新能力的同时,可提升基地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对基地内企业的扶持发展,可形成一批新技术应用的典型示范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更多的先进适用技术快速地推向全省、全国应用,推动我国精细化工产业整体技术升级步伐。

2、有利于行业资源整合

通过产业基地建设,组建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可以把基地内精细化工产业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整合在一起,企业可共享创新、生产、市场等资源,集中力量攻克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从而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

形成优势互补,差异竞争,完善产业链,从而提升整个精细化工产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精细化工产业是蚌埠市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基地建设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加快形成蚌埠市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提高蚌埠市精细化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蚌埠市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的形成,扩大蚌埠市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基地建设可行性

1、符合国家、省、市发展战略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发展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专用精细化学品、膜材料、有机硅、有机氟和高性能无机氟化工产品、无机纳米及功能性材料、新型染料及其中间体开发及生产。《安徽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盐化工、橡胶加工和硫磷化工等六大产业链;围绕重点行业和产业链,加快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攻关,同时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形成以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为基础,生物化工为优势,精细化工为

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蚌埠工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精细化工产业对于全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蚌埠市委、市政府已经把精细化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抓手。此外,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和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产业竞争优势显著

蚌埠的柠檬酸、L-乳酸、邻(对)硝基氯苯、对氨基苯酚等产品的品质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产量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份额居前三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柠檬酸已获得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认可,高性能的苯基有机硅单体得到日本客商的好评;而且随着企业技改升级的推进,产品的品质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更加显现。

3、技术水平一流

近年来蚌埠市精细化工产业不断完善创新体系,组建了丰原生物院士工作站,丰原生化、天润化工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功能性高分子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以及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了一批行业专家和管理人才队伍,建成了一支技术型产业队伍。

企业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解决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

用的技术难题。一批现代化工技术研发成功并投入工业化应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中玉米清液连续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丙烯酰胺聚合技术、加氢法生产对氨基苯酚技术、纤维素生物转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批在行业内具有显著影响的发明专利,现已申请专利近500项,为蚌埠精细化工行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企业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八一化工培养出耐高盐生物菌,污水排放总量降低2/3,建成全省精细化工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丰原生化推动清洁生产技术,攻克带渣发酵技术,大幅度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总量,环保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明显

蚌埠市精细化工产业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了多个地域性和专业性的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选择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采用、工艺技术改造、技术标准升级、技术人才培育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各类技术平台努力推进精细化工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改变,实现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在项目筛选、技术论证、工程设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工程技术服务,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职业卫生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行业准入服务,在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培训等方面企业提供公益创新服务,为精细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5、政府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的发展,蚌埠的精细化工产业具备了较强的发展能力,市政府已经决定把精细化工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较大飞跃。成立了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扶持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设立了50平方公里的沫河口精细化工产业园,一期7平方公里已经建成,已有入驻企业30多家,为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6、地理位置优越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组合交通枢纽城市,千里淮河、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在此交汇,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产品可方便快捷的供应泛长三角和中原的广大市场。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使蚌埠到北京、上海仅2小时和3小时,交通十分便利,是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及安徽省进入泛长三角区域,为蚌埠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

综上所述,在蚌埠市建设精细化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是切实可行的。

三、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

场运作、资源共享、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思路,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以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为重点,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创新资源,营造一个适合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环境,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特色产业基地。

(二)目标任务

技术目标:到2015年,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确保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经济目标: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业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增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成为经济增长极,培育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一家,50亿元的企业两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全年产业实现总产值4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四、基地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领域

1、以生物化工为主体的精细化工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