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及全域旅游对策研究范本【最新版】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及全域旅游对策研究范本【最新版】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及全域旅游对策研究范本【最新版】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及全域旅游对策研究范本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自然风光旅游和文化旅游相互交融,是迪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和守护香格里拉品牌的必然选择。研究分析迪庆特色民族文化如何在全域旅游中发挥作用,实现文化旅游业有效融合,提高旅游品质,具有现实意义。

一、迪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与问题

(一)迪庆文化旅游业的培育阶段(1995年--2001年)

迪庆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旅游项目少、基础设施差,虽然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市场并未接轨。在迪庆旅游业的发展中面临着游客以自然观光为主,旅游项目单调、游客滞留时间短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好迪庆的民族文化资源,解决旅游以自然观光为主,内容单调的问题,政府经过调研,开始思索实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市场接轨问题。通过调研政府积极引导香格里拉城郊的藏民开发藏民家访项目,将游客带入普通的藏民家庭体验藏民的生活,了解藏族的文化和独特的风情,藏民家访农民也增加了

收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扶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藏民家访开始作为文化旅游结合的旅游项目在的一些藏民家发展起来,这一项目成为迪庆文化旅游市场的最早的开拓者。随着我州旅游支柱产业的进一步确立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旅游业逐渐成为迪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天然林禁伐后新的替代产业,促进了迪庆工商业、农牧业、文化娱乐业、电信通讯业、交通运输业、饭店餐饮业的快速发展。1996年-2001年5年间,迪庆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年均增长38.2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44.03%,对迪庆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1999年,旅游业形成的增加值占了全州生产总值的11%,2001年到迪庆旅游的中外游客人数已接近百万人次,全州旅游总收入超过6亿元。藏民家访随之在五年间发展到20家,藏民家访成为旅游业与迪庆藏民族文化结合的主要文化旅游模式。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迪庆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如尼西土陶、木制品、手工纺织品等渐受游客的青睐,但未形成规模产业。起步阶段迪庆文化旅游的发展特点是:以藏民家访为主要产业代表,旅游文化产业开始起步,经济效益明显。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相关企业少,经营方式粗放,对整个迪庆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影响不大。

(二)迪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02-至今)

2001年,迪庆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随着迪庆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推动,紧紧围绕迪庆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香格里拉品牌、三江并流等品牌优势,迪庆的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从1997年到2015年,迪庆州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从2.88万人次增加到突破1千万人次,与此同时,经过长期培育的迪庆文化旅游产业也步入了成长的阶段,文化旅游企业增加,文化旅游产品趋于多样化。借助于旅游业的推动,迪庆民族歌舞演艺、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以藏餐为主的民族餐饮、民族节庆等作为新兴的文化业态发展起来。如迪庆的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制造业也渐渐发展,其中木制品、陶制品、金属制品、毛织物品、棉织物品等初步形成产业化,尼西土陶、卡卓刀等藏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深受游客欢迎,逐步形成知名品牌,由家庭作坊生产的方式转向公司化经营,发展前景良好。州委政府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建成了坛城文化广场、香格里拉文博中心、独克宗古城、霞给生态温泉村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藏民家访经过十几年市场的洗礼,成为香格里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品牌,在香格里拉和德钦县城发展到了30家,但节目也日渐趋于娱乐化、庸俗化,有伪民俗的趋向,以民族歌舞演艺、图书、音像制品为主的文

化产品初具规模,以藏族文化为特色的餐饮业已成为餐饮服务行业的翘楚,独克宗古城通过“修旧如旧”的原则整治后,重新焕发出了古老魅力,引来无数游客,发生火灾后接待力有所下降。围绕打造香格里拉品牌,政府着重支持香格里拉演艺业,成立了香格里拉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迪庆州旅游投资公司控股,主要经营香格里拉文博中心,成立迪庆梦幻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创造了大型歌舞诗《梦幻香格里拉》,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但效益不佳。

(三)迪庆文化旅游业存在主要问题

分析迪庆近二十年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企业与旅游业结合度较高的项目效益比较好,如藏民家访,还有卡卓刀、尼西土陶等。政府介入的文化旅游企业效益不佳。迪庆旅游业总体发展还处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不高,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各自为阵的状态。特别是旅游项目和文化项目都由于体制问题各自规划,旅游规划缺文化项目,文化项目缺旅游市场平台的问题突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投资公司、旅行社没有理顺各自的职责,没有文化旅游业的项目合作的平台。再者文化资源家底不清,虽然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哪些产品适合走入市场,哪些适合保护起来,

缺乏对其的研究和应用。还有市场运作不力,产生不出效益。旅游行为和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低,留不住游客,制约了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据调研,我州主要旅游推介局限于一般团队游,线路目前还是以自然观光为主,内容单一,没有形成适应市场需要、参与性强、体验感强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在全州还没有一条旅游环线。迪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它的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的文化以及与之和谐一体的自然风光,但文化旅游业发展不够恰恰就是迪庆旅游业的软肋,缺乏文化旅游与自然风光的有效结合,让来迪庆旅游的游客眼中只有风光没有体验而匆匆而去。

迪庆的全境属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文化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境,全州的主要旅游风景区都处于文化生态区范围,有利于文化旅游开发与全域旅游的发展。建构以旅游地主要景区景点为依托,以特色民族文化区域为节点、以交通干线为引导的空间架构体系,可以使迪庆旅游业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文化体验式旅游转变,构架迪庆全域旅游的模式。这应该是迪庆下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的基本思路,笔者在迪庆普达措旅行社、维西县旅游管理部门、塔城镇的塔城村针对不同群体做了问卷调查,企业经营人员、政府管理部门、群众的愿望都希望开发全州的旅游环线,

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丰富旅游项目,增加群众收入。建议首先构建香格里拉至德钦、德钦至维西、维西至金上江旅游环线,在全州形成全域旅游的格局。

广告「宏天」整合国际先进的开源技术,打造专业易上手,可视化开发环境,丰富组件^^,强大的公司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流程化+移动化...

二、迪庆发展文化旅游融合的全域旅游的条件

(一)资源条件

1、文化旅游资源品味高,开发潜力大。

迪庆是以藏族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傈僳、纳西、白、彝、普米、回、苗等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集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整体性多样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面积辖迪庆藏族自治州全境,世居于这里的藏、傈僳、纳西、白、彝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舞蹈、音乐、戏剧、石雕、木雕、造纸、制陶、节庆习俗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在迪庆境内,文化生态所具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独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高,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大,并且涵盖迪庆全境。

2、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浑然一体可以推出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迪庆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复杂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藏、傈僳、纳西等民族不同的经济形态乃至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风情,构成了迪庆多样和丰富的民俗风情文化,可以推出融世界自然遗产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将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民俗风情特别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廊借助文化旅游业的深度开发展现在世人面前,提升香格里拉旅游业的整体品质。以文化生态保护带动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回馈文化生态保护将是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品牌的效应度。这一区域拥有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三江并流等世界级品牌,品牌得到市场认可。可以通过策划和创新促成围绕三大品牌旅游文化产品的系列开发,在大香

格里拉旅游开发中发挥核心作用。

(二)地理位置条件

迪庆发展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涵盖迪庆全境。包括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县,位于迪庆旅游核心区域段,一是地域组合度好,特别是全州主要文化生态带都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高山、盆地和峡谷,山水相连,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属于我州旅游核心区。地域的关联度和组合型强。而且属于统一行政区域,区域开发优势明显,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又具有差异性,可以在迪庆全景体验不同民族的自然生态文化。

(三)交通条件

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区域主要分布在214国道、旅游东环线、德维二级公路、香德二级等公路沿线,处于旅游交通干线上,交通网络相互贯通,通达条件较好。

其中以建塘镇为中心的高原坝区藏文化带位于香格里拉旅游中心地带;以梅里雪山为中心的神山文化带主体位于梅里雪山的旅游片区;以塔城为中心的塔城文化带位于塔城

旅游片区。以叶枝为中心的傈僳文化带位于澜沧江旅游带德钦县城至维西县维登澜沧江沿线以及附近地区。以金上江为中心的金沙江农耕文化带位于金江、上江区域,所有文化旅游带均处于我州交通状况较好的区域。(此观点在《迪庆州构建民族文化带问题研究》一书中阐述,在此不赘述)

(三)经济条件

发展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区域处于我州经济发展较集中的地方,位于周边地区的物资、人流集散地和信息汇集地。包括17个乡镇,民族以藏族为主,还有傈僳、纳西、汉、白等多种民族。总人口26.5万,占总人口的66% 。

总之,这一区域是迪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区,恰好位于香格里拉市至德钦、德钦至维西、维西至金上江的旅游环线上,文化内涵丰富,特色明显,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文化发祥地,无数个文化生态村。该区域全域旅游的构建可以依托这些地区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可以首先实施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节点,补充自然观光旅游的不足,延长游客滞留时间。

(四)政策倾向度

2010年11月15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迪庆旅游提出以一个中心(香格里拉县城为中心,建设好松赞林寺、独克宗古城、纳帕海、石卡雪山等景区景点)、五大精品(以国家公园的理念建设好普达措国家公园、虎跳峡-----白水台---普达措---独克宗古城---梅里雪山---塔城景区---长江第一湾环线-)、一线(围绕国道214线,搞好国道周边的景点景区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提升品牌,打造精品,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把和谐发展贯穿于产业建设的全过程,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将迪庆建设成为“生态最好、环境最优、和谐发展、永久品牌”的世界级精品生态旅游区和中国藏区最具特色的国际旅游胜地,因此围绕“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品牌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及茶马古道品牌,将文化注入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打造精品,实现文化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发展全域成为迪庆旅游业发展的共识。

(五)是经济的发展度

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来看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民族文化资源的原生态保护较好,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全域旅游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发展文化旅游构建全域旅游模式的构想

(一)思路先行

迪庆当前的旅游业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形成全域旅游的基础。香格里拉至德钦、德钦至维西、维西至金上江的交通干线基本形成,而且在这一环线上布局了我州大部分主要的旅游景区,香格里拉市有普达措国家公园、虎跳峡国家公园、独克宗-松赞林寺景区,沿德钦沿线有梅里雪山景区,德钦至维西沿澜沧江有南姐落自然风光(未开发)、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到金上江沿线的金上江田园油画走廊,在这一环线上也布局着我州许多可以开发的文化旅游节点,如德钦至香格里拉沿线有尼西土陶和情舞(其中土陶已形成产业)、奔子栏镇有藏区著名的木器手工艺(已形成产业)和锅庄,德钦升平镇有银器加工产业和升平弦子,德钦至维西沿途有云岭永芝民族文化生态村、燕门茨中教堂、维西叶枝土司衙署、同乐生态文化村、塔城热巴、玛丽马萨风情

等,金上江沿线有红色教育基地,所以在这一环线上可以开发的文化旅游点很多,而且基本在旅游环线附近,旅游设施和交通基础条件已基本具备,可以减少投资。

(二)全域谋划

从香格里拉到德钦、再到维西、金上江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旅游模式也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以民族的生态分布和民族文化生态分布的现象来构建全域旅游区,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采用文化旅游带区域合作模式来发展全州三县的旅游业,可以弥补目前旅游业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区域不平衡的缺陷,214国道、德维、香德等州内主干道构成这一区域的脊梁,藏族文化、傈僳族文化、纳西族文化等形成三县的文化旅游带。这一旅游带应该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文化景观为辅的而组成的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区域协作模式,在这一区域内各种文化旅游的经济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区域空间的组织形式,且具有层次性。它主要依据民族的分布重心点,并通过多级节点(景区景点中,核心景区景点为一级节点,次核心景区景点为二级节点,在一级节点文化和二级节点文化之外还存在可延伸节点文化),实现1+1+1》3的文化合力。

这样的构建格局一是体现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群体效应,强调整体布局,合理整合孤立、分散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体现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共生效应。各种旅游资源共生互补。迪庆旅游文化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多类共生的特点,民族文化资源的可加工性强,可塑性大,藏族文化、傈僳族文化、纳西族文化等各具特色,又交相辉映,共生效应突出。

三是把各区域内各单元文化旅游资源联系起来,实现资源价值的增值。

这一区域的构建,也可以完全弥补迪庆冬季旅游不足的缺陷,从德钦沿澜沧江到维西、金上江这一区域属于我州气候温暖地区,旅游不受气候的制约。

(三)构建格局

这一区域将自然文化资源按照一定的空间层序体系,通过轴、点、线、圈的有机结合。

这一区域北起德钦县梅里雪山,南至维西县澜沧江流

域,宽度为以香格里拉县为中心垂直于214国道东西两侧近100公里范围的地带。整体布局以香格里拉县为中心,以梅里雪山为龙头,以金江-上江、维西塔城、澜沧江--叶枝一线为次中心,以名山、名水、名城、名镇、名村等为节点,采取点轴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骨架,形成由点带线、由线成带的构建模式。主要包括:

北部以梅里雪山为中心的处于梅里雪山的旅游片区,以升平镇为中心,包含云岭乡、燕门乡、升平镇、霞若乡、拖顶乡等。主要发展生态文化游、宗教朝圣游、科考探险游、民俗风情游。

中部以建塘镇为中心的高原坝区处于香格里拉旅游中心地带;以建塘镇为中心,包括小中甸镇、格咱乡、东旺乡、洛吉乡。以独克宗古城为中心点,树立香格里拉民俗文化旅游经典。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继续保持“独克宗”的街区、传统的土墙和板式坡屋顶建筑风格;大力开发古城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侧重开发古城传统的民俗、工艺、古街道和集市交易文化;充分挖掘和展示藏族集市文化,活态保护与传承“独克宗”古城文化,将其打造为藏族民俗文化的“大观园”。主要发展文化古迹游、文化体验游、文化生态游等。

以塔城为中心的塔城文化带处于塔城旅游片区。以塔城镇驻地塔城村为中心,向腊普河两岸延伸,主要发展、科考探险游民俗风情游。

以叶枝为中心的傈僳文化带处于维西县澜沧江旅游带澜沧江沿线以及附近地区。主要发展文化古迹游和民俗风情游。

以金上江为中心的金沙江农耕文化带处于香格里拉县金沙江沿线,包括金江镇、上江乡。主要发展红色旅游和民俗风情游。

整体区域形成点---轴---网络的构建框架。

发展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区域正处于我州经济发展较集中的地方,位于周边地区的物资、人流集散地和信息汇集地。包括17个乡镇,民族以藏族为主,还有傈僳、纳西、汉、白等多种民族。总人口26.5万,占总人口的66% 。这一区域全域旅游的发展,必将会带动这一区域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

(四)统一规划

构建文化旅游融合与全域旅游区域,加强我州三县区域内的自然、文化旅游的整合,需要整体布局,统一规划,切忌各自为阵,需要旅游和文化部门的整体开发的思路应该是注意开发的先后顺序,系统开发,合理布局,防止雷同和重复建设,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浪费资源。特别是旅游规划和文化旅游规划要整体规划,不要各出各的牌。而是从整体上谋篇布局,整合资金和资源。

(五)序列开发

这一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分步进行,充分与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整合逐渐完成。要结合我州旅游业发展的规划、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制定规划逐级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关联性大,带动性强,是我州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域旅游区域均处于我州中心旅游区的重要节点上,文化旅游带在文化吸引上具备独特性,增强了这些区域同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度和进入度,使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了文化价值,而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是旅游资源吸引价值、经济价值得以产生的基础。这些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应该努力建设文化硬件和软件,提

高其文化表现力。增强旅游业的文化合力,提高旅游质量,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提升香格里拉品牌,促进迪庆经济社会发展。

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虽然河北省具有许多优秀地文化旅游资源,但其文化旅游行业地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地关度很低,旅游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文化旅游行业进行整合、调整结构、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等发展建议. 河北省明确提出要“依托华夏文明核心区和燕赵文化根基深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未来地旅游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地作用,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地开发与营销,是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提高地重要手段. 一、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简介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地总体特征是:总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某些资源具有国内独占性和世界性,与京津大都市群有很强地关联性和互补性,但多种资源不具备协调性,空间配置不平衡.综合来看,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广阔、数量众多整体而言,自然地貌呈现以平原为主地多样性,体现出从塞外到中原过渡地自然地貌与环境特征.北部以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文化、张家口坝上草原文化为主;东部以秦皇岛北戴河海洋文化为主,;中部是以保定为主地冀中平原红色旅游文化. (2)文化旅游资源地方特色鲜明,保持了民间地质朴性燕赵大地古为边陲之地,与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素来有豪迈英武地气概,在河北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上也体现了这一气概.如戏曲、曲艺唱腔高亢激昂,歌

舞风格落落大方,武术、摔跤风格刚劲粗犷,许多杂耍表演也十分豪壮.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滦南评剧、徐水花狮、沧州落子、井陉拉花、定州秧歌、清苑哈哈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树一帜,并且大量保留着传统地表现手法和风格,受到外来文化地冲击很小. (3)旅游容量宏大,可进入性强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省,而且环绕北京和天津,这种独有地地理位置是其他省份不能相比地.从北京南下地列车都经过河北境内,每到旅游旺季,都会开通从北京到承德、北京到秦皇岛等多条旅游专线.有多个高速公路进出口,境内有津浦、石太、京广等15 条铁路干线.河北地海运条件便利,东临渤海,省内有京唐港、秦皇岛港以及黄骅港等.加之河北省迅速发展地航空交通,更使河北省具有很好地进入性,为河北省聚集人流、发展旅游起到强有力地促进作用 二、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河北省文化旅游地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所孕育地巨大潜力相比,其文化旅游业地发展还有很大地差距.具体来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结构散乱河北省地文化旅游资源不少,但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没有统一连贯起来,很多线路都是自成一体,没有进行合理整合.目前国际上旅游市场多以文化型、度假型以及复合型旅游产品为主,而河北省仍以传统地观光旅游产品居多,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没有形成规模,这是导致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缓慢地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河北省处在北京地外围,内环京、津,与其地域相连,文化背景 相似,很多旅游景点相近、甚至雷同.但河北旅游发展地各项条件

文化旅游融合的十大趋势

导语 搞文旅产业,必须看清大趋势,这个行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运作常势,逆势而行往往会陷 入万劫不复之境。当下的许多文旅项目已经出现这种颓相:坏的情况,出师未捷,半途而废;好的情况,一堆建筑,一堆垃圾,不知何为。以下作者列出的几个趋势,仅作参考。如“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有夸大之虞,当下博物馆顶多是少数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没有大众市场的普及,更不会成为一种习惯,怎么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见仁见智,不可偏信,不可偏废。 【正文】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同比增长10.8%,国内旅游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苏州创博会”)上,文旅业内人士提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经济变化。 今年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旅游产业》预测,2019年“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将有力推动产业投资,并将继续发挥强大动能。

苏州创博会期间,知名旅游互联网企业结合大数据统计,针对当前文旅目的地发展,对“诗和远方”的未来做出了以下十大预测: ?未来小程序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标配 ?文化复兴和自信将进一步激发国内游增长 ?顶天立地型营销推动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全民UGC激发或将成为目的地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 ?“跟着节庆去旅游”或将成为新潮流 ?以重庆轻轨2号线为代表的一切“网红”将引发目的地新一轮增长 ?创意内容或将引发旅游裂变式传播 ?旅游产业将成为全国扶贫中坚力量 ?跨界联合将为目的地旅游注入新活力 ?跨境(文化)交流也将推动全球旅游的重点合作 “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中央党校(国家行 政学院)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在“新业态·新经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这样谈到,“文化创意能为旅游注入鲜活内容,是旅游业的动力之源。” 祁述裕认为,当前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始出现了五个融合趋向和五大需要重点落实的工作:从粗放发展到优质发展;从关注自然和历史到更多关注当下生活;从有限领域到无限空间; 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从观光到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 如何促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怎样进一步重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质升级;如何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和加强市场管理;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促进对外交流融合。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与旅游关系非常密切,文化为旅游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旅游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有学者这样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就有发达的旅游业;而有发达的旅游业,势必要求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基础支撑,否则旅游业的长足稳定发展也难以为继”。①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 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互为开发利用是产业融合发展较浅的层面。为充分挖掘出两大产业的潜力并通过整合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对产业运作模式、市场运营机制、思想理念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从较高层面对两大产业进行整合创新。为此,提出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两大产业资源整合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观念是无形的但又能产生巨大的效应②,它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在体制观念的整合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文化规划指导、产业引导、管理机制的转变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市场执法监督作用。一是观念主导。政府及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实行与两大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产业规划指导。在已有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旅游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选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旅游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科学指导。三是管理主导。公平、合理、高效的机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要指导好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归并工作,或引导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发挥它们在领导和协调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所属的文化局、宗教局、各级行政及企业等主管单位,制定共同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具体可行的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作用。 ① ②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J].产业经济研究,2004,(4):64-70.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2页)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产业背景 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1X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发展战略 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山阳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以下5个方面战略选择。确定鲜明主题,实施品牌战略鲜明主题和品牌是游客产生强烈印象与深刻体验的有效手段。山阳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主体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找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进行整合提升,加大深度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络适应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山阳县应加强旅游产品为整合包装,可以推出多条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盟地域辽阔,区位独特、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具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和我盟旅游文化资源相比,旅游与文化融合水平低,旅游景区、景点中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单一,千景一面。文化部门和文学文艺工作者融入旅游业不紧密。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的演出舞台在旅游景区景点中搭建的少、演出的少,旅游景区中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不到位,给外地旅游留下的影响不深刻,一流的旅游文化资源与落后的旅游文化产业极不匹配,潜在的吸引力和发展力很大。近年来,我随同盟政协科教文卫的委员多次深入我盟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公司等)调研,他们都十分希望文化部门的文艺团体和文学工作者融入到旅游事业中,与他们共同合作,打造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因此,本人就我盟旅游和文化结合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乌兰牧骑”先行,把演出舞台搭建在我盟旅游景区景点中,做到文艺为旅游产业服务,为游客和基层群众服务。 “乌兰牧骑”享有草原红色文化宣传队的美称。多年来,他们深入基层,轻车简从,为我盟广大基层群众演出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歌舞,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称赞,在全国享有盛名。近年来我盟各地文工团、乌兰牧骑集中精力编排上演了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我盟旅游产业的全域性快速发展,很少在旅游景区、景点中见到乌兰牧骑的舞台和演出。乌兰牧骑要坚持为基层群众服务,要发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旅游景区中为游客演出,率先践行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乌兰牧骑演员多为一人多艺多技,团队可分成分队和小组。深入到景区、景点,甚至餐厅,小型那达慕会场,篝火晚会现场演出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民族服装、民族风情、民族习俗、民族历史故事等,助推我盟旅游文化产品的融合发展。 二、宣传文化部门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组织文学界人士和文艺工作者挖掘我盟民族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要素,创作和演出优秀作品,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宣传文化品牌,把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科学地注入到旅游景区景点中形成旅游特色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者的融合,让旅游者体验和收获到草原特色文化。 三、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旅游景区文化建设和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的条件建设,在确保正常事业经费的同时,要根据工作任务保证一定额度的旅游景区演出专项补贴经费,对从事义演的文艺工作者给予奖励补助。 四、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创办文化团体,有条件的文化团体创办旅游景区景点。有关部门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旅游文化团体从事旅游文化产业的要一视同仁,予以同样的政策,资金支持,助推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 摘要:旅游和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河南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逐步推进,分阶段进行。应充分发挥河南政府的扶持作用,寻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结合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要发挥科技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作用,培育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扩大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河南;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拓展延伸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

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同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规划中对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地域文化的辐射与渗透可以为旅游业注入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其旅游品质,使旅游业脱离单一的景观模式从而显得异常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文化审美体验,从而发展壮大河南旅游业,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旅游业为其提供载体和实现的途径。河南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功夫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而河南各地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利用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得到了推广,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能够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原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 二、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

文化与旅游融合

旅游业的发展要与文化相融合 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判断。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为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的精神,我省再次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探索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途径,从而提升文化内涵。 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发展大趋势。 一、旅游与文化紧密相关 (一)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旅游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旅游与文化的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旅游应自觉承担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历史责任。与其他文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能够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际形式,来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文化旅游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占40%,欧洲有超过50%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拉动,美国有30%的国内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是被当地的某种艺术文化所吸引的。无论是为了审美、求知,还是为了养生、健身、交往等等,均属于脱离了日常基本生活需要的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同时,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完整版)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我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明确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当前与未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第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旅游产业不断提出新要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调整和提升的新时期,而此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如此,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中,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必将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联系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档次低,发展方式落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用文化来提升旅游产业的品味与档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与产业化,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既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又塑造现代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从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旅游产业不仅具有解决劳动者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知识增加,境界提升的功能过去一味地强调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而其它功能功能被弱化现代旅游业教育与提升人们境界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以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使静态文化动态化,地下文化显性化,从而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与先进部分,又有利于建设现代文化,促进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 第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一般来说,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文化遗迹品位高分布密集的地方,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是该地区或国家一张重要名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旅游目的地价值的充分兑现。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最新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

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文化旅游双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汇报

文化旅游双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汇报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最近几年来,松潘县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重视植入文化旅游元素,不断提升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文化和旅游融会发展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远远不够,仍存在1些问题。为加快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会,在今后工作中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推动措施。 1、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态 目前,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共有文娱场所18家,书刊零售6家,音像制品7家,网吧11家,演出团体4家。文化旅游用品销售8家,基本构成了文化旅游演艺、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娱、新闻出版、印刷、文化旅游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 (1)创意设计业 我县在川主寺传子沟村设立唐卡画院和旅游业有机的融会发展,该项目的实行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构成有中国文化旅游特点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增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创意设计推行、交易和交换合作提供平台。 (2)演艺、文娱业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了松州艺术团演艺企业创作生产,编创的《天地松州》剧目增强面向市场服务大众的能力。支持了开发具有民族文化旅游特点、健康向上的原创文娱产品和新兴文娱方式,增进文娱业与休闲产业结合。 (3)重视文化旅游建设与人居环境相调和 在松潘古城A、B标段建设中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

单位参与新型城镇化中提升城乡居民宜居水平。强化文化旅游传承创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计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完善图书馆、文化旅游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功能,提高展陈水平,努力使城市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期特点鲜明的人文空间。鼓励装潢设计创新,突出文化旅游内涵,创造舒适优美的个性化家居环境。 (4)增进文化旅游融会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旅游业,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建立完成的川主寺民俗风情街道,上磨藏寨等增进发展特点文化旅游,增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鼓励文化旅游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支持建设富有文化旅游特点与内涵的休闲街区、特点村镇、旅游度假区,加快培养文化旅游精品。 (5)增进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融会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向体育领域拓展,完成了山巴乡赛马场的建设支持发展体育比赛表演,提升体育用品及衍生产品附加值。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各地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举行特点体育活动。 (6)突出区域文化旅游特点,增进产业发展 1是多元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在古城里,生活着藏、羌、回、汉4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传承着数量浩大、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点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衣饰、等文化旅游的珍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财富,构成了独具特点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文化旅游交相照映,民间文化旅游艺术源远流长。藏、羌、回、汉各民族艺术多姿多彩,锅庄、舞龙、舞花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加快推进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加快推进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摘要:本文从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拥有一批重要自然景观、一批重要历史遗存和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方面论述了吉林省发展文化旅游业巨大潜力,剖析了文化旅游业在资金投入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进度缓慢、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文化旅游专题规划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经济区、突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推进体制创新、千方百计扩大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资金投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这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吉林省应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推进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灵魂,建设富有文化魅力的旅游强省。 一、吉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吉林省各级政府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高度重视,一些地区已经把二者的融合发展思路列入到地方发展规划中。比如白城市提出,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向更高、更精、更深层次发展。可以说,吉林省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二者融合正当其时。 二是拥有一批重要自然景观。以吉林省长白山、向海、三角龙湾、净月潭为首的自然景观,都渗透着东北黑土地文化和关东风情文化。吉林省最有文化内涵的当属长白山,长白山不仅拥有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也是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传奇文化等人文资源十分丰富,长白山古民族和清皇室历史上对长白山的崇拜与祭祀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是拥有一批重要历史遗存。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境内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017处。目前吉林省共有272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集安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吉林省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 5.7%,是东北三省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多的省份。 四是拥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和作为“中国剪纸”重要组成部分的“长白山满族剪纸”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项目也是我国唯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吉林省优秀的非遗项目还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展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也为国家和吉林省赢得

如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如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从大姚析出设县,取原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名称首字定名为永仁县沿袭至今。目前,全县辖4乡3镇63个村(居)委会66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境内有汉、彝、傣、回、傈僳等19个民族,总人口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是州内人口最少且彝族人口比例最咼。 “出滇入川地,彩云日光城,绿色生态县,民族风情园”是永仁的县情特点:出滇入川地一一永仁县位于滇中北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地处滇川要塞,东临金沙江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隔江相望,东南与元谋县毗邻,两南和大姚县接壤,北连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与丽江市华坪县~江之隔。县城距云南昆明262 公里、彝州州府鹿城183公里、四川攀枝花市87公里。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成昆铁路和目前正在建设的108国道永武高速公路、南永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位于金沙江畔川I滇交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是旅游、避暑、疗养和观光的理想之地。 彩云日光城一一永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在米之间,平均海拔在153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丘陵季风气候,受金沙江河谷和元谋热坝地区热源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分明、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C ,降雨量833毫米,无霜期271天,平均日照小时,最高时数达小时,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拉萨)、全省第一,特别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绿色生态县一一永仁县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全县森林综合覆盖率达%,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有许多国家珍贵树种和珍稀动物,有全省最大的万亩云南松母树林基地,有近15万亩野生滇橄榄,有板栗、核桃、樱桃、石榴等17万余亩经济林果,有万亩蔬菜制繁种基地,有3500亩鲜食葡萄标准化示范种植园,有8963亩的桑园。野生食用菌、黑山羊、樱桃、草莓等都是适销远销的农产品。烤烟、畜牧、蚕桑、林果、优质米、蔬菜是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另外,永仁土地富足,全县有耕地面积万亩,可开发的宜农耕地10万亩,土头深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林果和经济作物。 民族风情园一一永仁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中彝族是境内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服饰绚丽独特,民族歌舞优美动听,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这里有堪称当今时装赛鼻祖的直苣“赛装节”;有镌刻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原文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104 【原刊页号】322~326 【分类号】F9 【分类名】旅游管理 【复印期号】201007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ZDB0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湘财教[200870])。 【作者】张海燕/王忠云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省兰州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王忠云,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内容提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题】本期关注 【英文摘要】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dustry boundari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n, it fromed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xplained from four aspects(technology, product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a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integr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rgence 【正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融合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许多的价值,如: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西宁特色经济服务。 西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较为齐全(目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61项)。这些项目中有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雕塑、唐卡、剪纸、地方曲艺、佛教音乐等艺术创作,有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中医、厨艺、酿酒、制陶等特殊技艺,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民风、节庆、礼仪、游戏等固定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贮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

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就西宁市旅游发展来看,特色旅游资源是西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风格。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说,区域差异越大、文化差异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的兴趣和动机。例如:来塔尔寺观光旅游的游客除了对西宁地方自然风光的想往外,其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下面,就非物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让非遗特色加工产业走向旅游市场。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特有技术和技能所制作的产品(如工艺品、生活品)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可以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旅游景区或旅游商品步行街可以设立非遗技艺的展演和产品出售活动,让游客既能了解西宁非遗文化,又可以买到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 二、二、让非遗特色演出业走向旅游市场。 三、西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类中,有四项国家级保护项目,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娱乐的方式使人们了解和感受青海地方文化,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