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习题答案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习题答案汇总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后活动

1.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第一幅图是砍、切,第二幅是戳、刨,第三幅是砸。

2.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1)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2)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3)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后活动

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内画√。

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农业劳动。(言之成理即可)

3.2004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证明了在距今约5000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中华五千年文明”是真实可信的。请查找这一探源工程的相关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于2018年5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和发掘实例来证明中华文明上下5000余年。如浙江余

杭良渚遗址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为了防止北边山洪对城的侵害,古人在修建之前先修了一个长3.5公里、宽十几米的巨型水坝。再比如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和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言之成理即可)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后活动

1.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当时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还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这些远古传说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并记载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2.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拜祭。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你对游客如何介绍黄帝的事迹?

炎、黄二帝的决战在阪泉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课后活动

1.下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分封制。

2.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后活动

1.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略),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

夏朝主要是饮酒器;商朝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周代早期的青铜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2.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A:人;B:水;C:狗。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后活动

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诸侯对周王只是保持表面的尊重,周王也只是保持了一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地位,诸侯九鼎代表了这一现象。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和分封制的崩溃。

2.搜集有关材料,每人编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楚庄王称霸: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9项政令,诛杀大奸臣5人,提拔隐士6人,因而国家被大力整治。他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三令五申、一鼓作气。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3)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第8课百家争鸣

课后活动

1.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1)在学习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2)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努力做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3)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受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4)对旧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而不能弃之不顾。(5)要想获得真知,好学和善问缺一不可,而要做到这两点,都需要有谦虚的态度。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人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抉择,但是在抉择的取舍上要做到追求更加高尚、更加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事物,这样才可以做到无愧于天地,自立为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后活动

1.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的有关制度,填写下表的空白处。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各地存在不同的语言,不先统一文字就进行管理,国家很难发展。所以统一文字,对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至关重要。其次,文字统一后,有利于先进

文化的传播,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保障政治与社会的稳定,进一步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进步。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后活动

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些?试在右侧的□中画√。

焚书坑儒;修建长城;强征赋税;严刑苛法;修骊山陵。

2.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这次农民起义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和吴广虽在起义不久后牺牲,但为日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条件,所以说秦朝的灭亡是和他们首倡起义的功绩分不开的。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后活动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为暴政而灭亡的教训。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后活动

1.材料分析(材料略)

(1)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2)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1)王国势力过大。

(2)颁布“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他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秦始皇:“焚书坑儒”,坑害儒生,排斥儒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课后活动

1.下表(表略)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9岁半——即位年龄小,没有执政能力,使权力落入外戚或宦官手里。24年——寿命短,皇帝更替频繁,使权力斗争更加激烈。这使朝政腐朽不堪,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阅读材料(材料略)并回答问题。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东汉末年,统治者腐朽无能,外戚、宦官相继专权,朝政腐败。汉廷与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百姓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达数十万。张角利用其在民众心中的话语权,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信众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为大规模的起义做好了准备。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后活动

1.想一想,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1)沟通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贡献。(3)促进了西域都护的设置,为新疆正式隶属中央政府奠定了基础。

2.下列图片(图略)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它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吗?(图片略)

(1)古代我们一般把少数民族称为“胡”,所以凡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来的物品多数都带“胡”。(2)胡豆:回回豆。胡麻:亚麻或油麻。胡桃:核桃。(3)略

3.谈古论今: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后活动

1.东汉张衡发明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但是,这个地动仪早已毁损失传。后来,人们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结合自己的研究,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动仪复原模型。请搜集不同的复原模型,并尝试理解这件古老的验震器的设计原理。

(1)搜集模型略。(2)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同时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关于地动仪的结构,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种模型由冯锐(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会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2.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2)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载体成本得到了大幅

度的下降,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3.汉朝时流行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汉赋,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汉赋作者。试搜集并欣赏汉赋名家的名篇,了解汉赋的基本特点。

(1)《吊屈原赋》《两都赋》《阿房宫赋》《赤壁赋》等。(2)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后活动

1.阅读曹操的诗句(诗文略),回答问题。

(1)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1)东汉末年,董卓篡取了政权,关东各州郡将领兴兵联合讨伐董卓。但联军内部又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两句诗就是描写这一惨状的。“白骨露于野”说明死者众多,遍野都是死人的骸骨;“千里无鸡鸣”说明广大的中原地带一片荒凉,这里的人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这是对残酷内战的控诉。

(2)统一全国。没有。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回到北方,没能卷土重来,实质是曹操势力不具备统一的实力。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说明用人之道的重要性。

赤壁之战:这次战争曹操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再加上曹操骄傲自满;孙、刘联合实力增加,联军用火攻办法,大败曹军。可以说曹操之败,在于轻敌;孙刘之胜,在于结成联盟。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后活动

1.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

(1)西周和西汉初期。(2)国家权力分散,容易使国家分裂,地方权力往往会大于中央,不利于国家政令的推行和国家的稳定。

2.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的相处中,出现了民族交融,所以少数民族自动认同了汉族的文化。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后活动

阅读材料(材料略),并回答问题。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多数地区贫穷没有积蓄,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极端落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比较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南朝刘宋时期的江南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后活动

1.右面三幅图画(图略)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过程中,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华民族更有生气,更富创造力,所以当时实际情况是,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处处都显现出少数民族的巨大影响。

2.右表(表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孝文帝的姓氏改革使鲜卑族与汉族在文化习俗上泾渭分明的天然障碍被拆除,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争取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其力排众议、勇往直前的汉化措施成为民族交融的千古佳话而永载史册。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后活动

1.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想一想:北方的农林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这反映出了什么?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人口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这些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为南方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所以南方会出现北方的农林品种。这说明,人口南迁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

2.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请你试着为这枚纪念币中的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祖冲之(429—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汉族人,字文远。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技术三个领域。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并上书朝廷,请求实行新历法。此外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祖冲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传。祖冲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