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主义书评

社群主义书评
社群主义书评

俞可平《社群主义》书评

俞可平的《社群主义》一书是一本知识性很强的小册子,书中着重介绍了西方政治哲学发展的最新成就——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

本书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主要评述了社群主义的兴起以及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相互批判及应对;第二部分“个人与社群”,着重论述了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自我、认同、社群、成员资格、公民资格等众多社群主义的基本概念;第三部分“权利与公益”,主要评析了社群主义的社会政治主张,即社群主义公益政治学,主要内容包括其明显区别于新自由主义的权利观、美德观、公益观和国家观。第四部分是“结束语”,总结概述社群主义的学术意义和实际政治意义。

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罗尔斯现为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1971年因发表《正义论》而声名鹊起,他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被公认为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 New Liberalism)禀承了康德的个人主义传统,所以又称为新康德主义或新个人主义( New Individualism)。

作者没有将社群主义作为单一的对象进行描述,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看作是两个相异的个体,通过比较分析两者在一些根本但重要方面的异同,从而使人们对社群主义会有一种相对深刻的理解。

从方法论上说,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个人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反之,一切复杂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政治运动等等,最终都被约简为个人行为,所以自由主义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 Atomism)。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各种各样的群体而不是个人成为分析和解释的核心范式,社群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集体主义,它把社会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最终归结为诸如家庭、社区、阶级、国家、民族、团体等社群。

从价值观方面看,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人的自由选择以及保证这种自由选择在公正的环境中实现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它认为一旦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实现其个人的价值,那么个人所在的群体的价值和公共的利益也就随之而自动实现。社群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善和公共的利益,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个人权利都离不开个人所在的社群。个人权利既不能离开群体自发地实现,也不会自动导致公共利益的实现。反之,只有公共利益的实现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所以,只有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才是人类最高的价值。

社群主义是对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反应,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演变过程。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各种新自由主义的反对观点在许多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共识,而且这种共识是如此的广泛和具有系统性,以致于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思潮,人们把这种系统地批评新自由主义的思潮称为政治社群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新自由主义的批评者们自己在从事这种批评时就意识到了自己在构造一种新的社群主义政治哲学,事实上,他们当中的不少主要代表人物至今也未宣称自己是社群主义者。社群主义者内部的观点也远未一致,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仍争论不休,他们之间的分歧有时甚至大于他们与新自由主义者的分歧。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他们的一致远大于他们的分歧,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社群主义业已形成,并且是自由主义最有力的挑战者。

在社群主义的思想中,有一个概念至关重要——善。由于社群主义强调社群优先于个人,因此这里所说的善通常又称为公共的善。什么是善?什么是公共的善?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透过作者对公共的善的分析,我们似乎仍能得其要领。

书中提到,公共的善有物化和非物化两种基本形式;非物化形式主要体现为各种美德,物化形式则是通常意义上的公共利益。

关于美德

什么是美德?社群主义者认为历史上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美德观:一是从荷马时代流传下来的美德观,将美德界定为是一种能使个人负起他或她的社会角色的品质;二是从亚里士多德和《新约全书》流传下来的观点,它把美德看作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接近实现个人的特定目标的品格;三是从本杰明·富兰克林那里流传下来的把美德当做是个人在尘世或天堂获得成功的功用性品格。通过对美德观念的详尽的历史探究和对美德传统的深刻反思,麦金太尔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美德概念:美德是一种个人品格,这种品格是在社群中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历史的形成的,依靠这种品格,人们便能在实践中获得个人的内在利益。

以阿拉斯达尔·麦金太尔为代表的这一社群主义美德观,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美德是人们实现其内在利益的一种唯一的方式;第二,美德是人们实践的产物,它本身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第三,美德不是指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指个人的生活整体。为社群主义所称道的美德,包括了忠信、诚实、奉献、友谊、博爱、忍耐、宽容、审慎、明智、勇敢、公正、正直、仁慈、纯洁、爱国等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贯穿这些美德的主线,则是公共的善,或者说是社群的公共利益。

关于公益

社群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努力追求美德,在追求美德的过程中实现一种善良的生活,而真正的善是一种公共的善。只有达到了公共的善,那么,个人利益之中就会包含公共利益。

在这里,物化形式的公共利益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形式的公共利益,如各种社会福利等;另一类是非产品形式的公共利益,如干净的街道、企业中的一些民主管理规则等。戴维·米勒专门解释了非产品形式公共利益的三个基本特性:首先,当这种公共利益提供给某个人时,它必然也同时自动地为同一社群的其他成员所享有;其次,这种利益具有相关性,即它不仅有利于某个人,而且有利于与他相关的许多人;最后,这种公共利益还涉及到某些基本的人际原则,如诚实、无私、奉献等。

迈克·沃尔泽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公共利益。在他看来,社群所提供的公共利益形形色色,但不外乎“安全”和“福利”两大类。社群为其成员提供利益的方式直接体现了人类的各种不同社会制度。沃尔泽接着指出,社群为其成员提供两种形式的公共利益:一种是一般供给;另一种是特殊供给。一般供给就是所有人均可享有的公共利益;特殊供给是一种非排他性的个人利益,由于它从整体上有利于社群,所以实际上仍是一种公共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社群主义所倡导的公共利益具有两种基本特性,其一是非排他的相容性,它意味着增加新的受益者并不会减少或损害原有受益者的利益,如全民义务教育,洁净的空气等;其二是相关性,它意味着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将不光是我一个人受到损害,而是同一社群的所有其他人也受到损害。

公共利益的相容性并不总是正面的,它也是导致个人“搭便车”动机的根源。“搭便车”者认为,公共利益的增加或减少并不直接涉及或影响到个人,因此个人更倾向于选择让别人去作风险,自己则坐享其成。理论上,这种搭便车的动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着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司空见惯。公共利益的这种境遇,在所谓的“囚犯的困境”中,则是得到了最为典型的体现。

如何走出这一境遇呢?学者们曾提出“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解决公共利益上述困境的方法,而社群主义则认为,根本途径就是对公民进行美德教育,培养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奉献精神。

其实,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争论并不显示出它们只是学术上的讨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两种不同的观点与我们在现实中那种非此即彼、非敌即友、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式思维有着重要的联系。我们必须看到,这种二元对立具有一种“便利性”,对于人们认识这个纷繁的世界是方便的工具,同时,由于这种便利性,也容易造成简单化。从长远和深层来看,实际上给人们的心灵到来了更大的困惑,使整个社会陷入“非此即彼”的逻辑之中。因此,对于社群主义的学习,将会利于我们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事物,避免失之偏颇。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它是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由于社群主义强调善高于正义, 呼吁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因此, 相对于自由主义的权利政治学,人们又称它为“公益政治学”或“新集体主义”。在当今只重现实不重理想、只要个人自由权利不要集体公益的自由主义主流时代,

社群主义勇敢地树起了一面反对的旗帜, 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两相对峙的局面。

《社群主义》一书:Communitarianism。对社群主义批判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的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罗尔斯秉承了康德的个人主义传统,其代表作为1971年写成的《正义论》。罗尔斯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而新自由主义又是对以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的批判性发展。

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功利主义。早期代表为:杰里米·边沁;晚期代表为:约翰·密尔。

1776年《政府片论》,批判“天赋人权”、“自然状态”、“社会契约”;1779年《道德与立法原理》,提出判断个人行为正当和不正当的基本标准是功利原则,所有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使善最大限度地超过恶。善:有助于产生快乐的行为或事物。测量快乐与痛苦有七个标准:快乐的强度、持续性、确定性、远近值、丰富性、纯洁度和包容性。惟有个人利益是现实的利益,不能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个人自己的幸福。个人行为的功利主义也同样适用于政府。政府唯一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增进人们相互之间获得的快乐,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相互之间所造成的痛苦。判断政府好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它能否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限度的快乐。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只有在个人幸福充分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所以,政府的基本职能便是保证个人充分自由地实现其个人利益。

约翰·密尔认为自由主义的原则是,任何个人、任何集团、任何政府、任何人民大众都不得干涉任何他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只有公民能运用适当的教育制度下所发展起来的理智来自由地追求其自己的利益时,他们才能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幸福。因此,政府负有教育和引导的责任。

罗尔斯《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提出两个原则:意识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二是差异原则。前者强调每个人在“原初状态”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人,他们都拥有最大限度的基本自由。后者认为,如果社会经济利益的不平等确实不可避免,那么这些必要的不得不事实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以下两个限制性条件:(1)这些不平等有利于社会中最少受益者的最大利益。(2)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各种社会价值,如职务和地位,应向所有人自由开放。

从这引出了罗尔斯正义原则的核心思想:所有社会基本价值或基本利益,如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所有保证个人自尊和个性发展的客观条件,都必须平等地分配,除非对这种或这些价值的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利益。(有点类似于帕累托改进)

罗尔斯攻击功利主义的三个方面:

(1)功利主义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不惜牺牲个别人的利益,这实际上是对个人尊严的严重侵犯,是把人当作了手段。罗尔斯认为,人本身在任何时候都是目的,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个人与个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决不能为了达到一些人的目的,而把另一些人当作手段。

(2)个人的权利优先于功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3)功利主义产生利益分配的不公正。功利主义的首要宗旨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或最大幸福。但对于这些“最大利益和幸福”如何在“最大多数人”中间分配,分配得是否公正,功利主义并不关心。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必须给正义、公正和个人权利以优先的地位。在宪法和法律中,

这个公正的社会努力提供一种框架,公民在这种框架中追逐其自身的价值与目标,而不是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

罗尔斯的分析爆发了一场政治哲学的革命,继他的《正义论》之后,一大批基于个人权利的新康德主义著作问世: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罗纳德·德沃金的《认真对待权利》,均强调个人权利压倒一切的优先权,把个人权利而不是功利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诺齐克、哈耶克均反对罗尔斯的再分配政策,但他们均拒绝按道德价值分配收入的思想,在罗尔斯看来,将权利置于道德之前(以道德为基础),就会将善置于权利之前,为了保护权利优先,他将权利置于“合法的期望”之上,对于诺齐克来说,将权利与道德价值相联系就会削弱人们所选择的自由。

平等自由主义者与绝对自由主义者:

平等自由主义者:支持福利国家、支持将公民自由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权利相联系——如福利权、教育权、保健权。

绝对自由主义者:捍卫市场经济,认为再分配的过程中,政府侵犯了人们的权利,支持将公民自由与严格的私有财产权相联系。

在方法论上,社群主义者认为,个人主义关于理性的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的前提,是错误的或虚假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把个人放到其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对善的感知性应当具有绝对的优先性。社群既是一种善,又是一种必需,人们应当努力追求而不应当放弃,正义优先的原则要求权利优先的政治学,而善优先的原则要求公益优先的政治学。因此,用公益政治学替代权利政治学成为社群主义的实质性主张。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批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新自由主义自我观念的批评。

代表人物:迈克桑德尔《自由主义及正义的局限》

针对罗尔斯提出的“混沌无知的自我”,桑德尔提出“环境的自我”,人们在理性地选择其职业和婚姻时,并不必然拥有一种“最高命令的利益”,相反遵循着其本能,为他们(家庭、朋友、社区、政府、上帝),为他没定的目标而奋斗。这一点,再加上大多数社会归属的无选择性,摧毁了自由主义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这种社会组织理论建立在理性选择的价值之上。

(2)对新自由主义普遍主义原则的批评

代表人物:阿拉斯太麦金太尔和迈克尔华尔采

华尔采:我们不是根据客观的和普遍的出发点来设计原则的,我们应当根植于我们的传统,向公民解释我们共有的这个世界的意义。因为人们的思想和价值来自自我对社会和现实的理解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所以关心道德说教的哲学家应当将其理论扎根于历史性形式的规范,而不是寻求永恒的正义原则。

社会的政治权力应当是多元的,而且社会的其它所有利益和价值也应该是多元的。这些社会利益和价值包括福利、特权、荣誉、恩施、知识、闲暇、成员资格等。对于现实的政治生活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罗尔斯等新自由主义者所说的“分配的正义”,而是“分配的多元”,即社会利益的分配主体、分配程序、分配标准、分配制度和分配领域的多样性。

新自由主义确定正义原则的哲学基础是排他性的一元论,即肯定“唯一性”的存在。华尔采认为,根本不存在唯一通用的原则,正义原则也不例外。世界上没有通用的交换媒介,市场是重要的分配社会利益的机制,但它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机制。因此,新自由主义者倡导的分配主义原则,不可能在现实

生活中存在,即使在“简单的平等社会”中出现,它也不会长久,很快会被人们丢弃。

对成员资格角度进行批判:

任何人都属于一定的社群。抽象地讲,个人权利是没有意义的。个人权利必须通过某种成员权利而得到体现,如公民权,这是国家的成员资格权;又如某种特权,这是某个特定社群如阶级的成员资格权,没有这种成员资格,就无从谈论个人权利。成员资格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利益,对社会利益的分配首先是对成员资格的分配:它决定我们选择谁,需要谁的服从,向谁收税,给谁分配利益和服务。正义理论的出发点事实上是对成员权利的解释,它必须证明权利的封闭性,即个人权利的前提是他属于某个社群的成员资格。华尔采认为,新自由主义至今没有对个人权利的封闭性作出令人信服的证明,所以它的权利理论是难以成立的。

(3)对新自由主义的原子主义的批判

社群主义者指出,当代社会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公民日益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人们中间消极颓废的情绪正在不断增强,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传统美德正在渐渐消失,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自由主义对集体价值和社群价值的忽视,是个人主义的自由主的极端发展。他们将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称为“原子主义”(Atomism)。

著名代表人物:查尔斯-泰勒(对原子主义批判)《我的源泉》

泰勒认为,权利优先论的理论基础就是原子主义,原子主义的出发点是把人身当作完全自足的自我,他在社会之外,独立于社会。这一完全自足的自我生来就拥有一种自然权利,它是无条件的。泰勒把诺齐克视为这种原子主义的典型代表。

诺齐克:个人权利是无条件的,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则是有条件的。

泰勒:不存在无条件的权利,权利总是伴随着一定的义务。

阿米-古特曼:从20世纪以来,自由主义遭到社群主义的两次进攻,一次在60s,一次在80s。两次进攻的异同:

前一次受到马克思的启发,而后一次受到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激励。亚里士多德主义关于正义根植于“一个社群,其根本纽带是对人类善和社群的善的共同认知”的思想体现在阿拉斯太-麦金太尔对约翰-罗尔斯和罗伯特-诺齐克忽视德性的批评中。黑格尔关于人由历史性决定的观念使得罗伯特-昂格和迈克-桑德尔拒绝自由主义把人当作是自由的和理性的存在的观点。

自由主义者在受到社群主义者猛烈地攻击后,罗尔斯、德沃金这些新自由主义大牛亲自披挂上阵,在捍卫自己立场的同时,也不得不修正了自己的若干论点。

德沃金:仍反对一般地把社群作为一种必需,但承认下述意义上说它是一种需要:“人们需要社群,以便自我认同和确认其生命只是整个社群生活价值的一种反应,并且源于后者”。

敏感于社群的价值的人感觉到了社群主义者关注现实的自由社会的力量所在。他们看到,一个没有社群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任何吸引力的社会。在那里,没有人尊重人的自由权利,没有爱情和友谊。如果世界接近于我们的理想,我们应当更努力地鼓励公民各种形式的社群,它们给我们的生活以意义。在这些方面,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并无异议。但是,自由主义者说,所有这些在国家面前都停止了——政府官员可能倾听我们关于孤独、离婚等的抱怨,但对此的任何作为都会影响人们实现自治的能力。家庭可能破裂,但个人已经作出了选择。可以采取

相对无害的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如离婚的程序可以复杂些,但政府不能说家庭生活是值得追求的价值,那样便是对公民偏好的不公正干涉。更为重要的是保护我们的基本自由和对资源的公正分配。

社群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从个人与社群的关系来建立其整个理论体系新自由主义者假定社会是由独特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个人都先验地拥有一种作为其认同的自我,这种自我先于其目的和价值。

桑德尔提出“自我感知”和“被感知的自我”的概念。罗尔斯的“混沌无知的自我”观念与最深刻的自我感知意义上的“最深刻的自我理解”不适应罗尔斯等人假定自我先于其价值和目的,而桑德尔则认为,自我不能失于其价值和目的,正是由这些价值和目的决定的着自我。而这些价值和目的并非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形成的。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这些价值和目的。对于个人来说,这些价值和目的是构成性的,它规定这个人之所以为这个人,而不成为那个人。

麦金太尔:人们的道德价值是历史的遗留,只有理解个人所处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环境,才能解释个人拥有的价值和目的。人们只能通过考察个人在某种场景或某个“叙述”中的行为才能理解他的生活。但他的叙述与其他人的叙述是同时发生的,其他人的叙述是他的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在社群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本人,社群规定了这些叙述的形式、环境和背景。不过,麦金太尔认为,这些社群的状态仅限于家庭、部落、邻里,而不是国家、民族和阶级。在他看来,国家所展示的是一系列混乱的价值,缺乏一致的价值观。因而,不能说现代国家拥有任何共同的道德信仰。

社群或文化的价值是制约个人的意志的权威性标准。

麦金太尔:我们必须接受“环境规定我们”这一观点,否则,对自决的盲目追求和对社群文化价值的拒绝,最终将导致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虚无主义。个人不能自发地选择自我,而只能发现自我。是社群决定了“我是谁”,而不是我选择了“我是谁”。问题不是“我应当是什么?我应当有什么样的生活?”而是“我是谁?”由目的构成的自我,不是由选择而来的,而是被发现的。我不能选择已经形成的东西,只能反映业已形成的自我发现构成自我的性质、规律和必然性,认识自我自己的目的。如果我们想理解个人是谁,我们必须考察个人的目的和价值,而要考察个人的目的和价值,我们又必须考察社会的共同目的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所以,社群主义的实践理性其实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能力,或者说自己发现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活动。

自由主义者:个人的判断具有内在的至上性,它毋须社会的确认。

社群主义者:承认个人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主体,有能力判断自己选择的价值。但与新自由主义者不同,社群主义认为,个人判断需要社会的确证。这种确证是个人确立对其判断的信息是必需的。在社群主义者看来,个人不仅需要有作出判断的能力,还需要对这些判断的信息,没有这种信心,个人的判断无法实现。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足鼎立的局面。有人说,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社会正义,8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我们说,在90年代社会正义和社群两者同样成为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规范理论上都与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从方法论上说,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而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从价值观方面看,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而社群主义则强调公共的利益。对于自由主义国内学术界已多有介绍,而对于社群主义则近于无人问津。本文在简要介绍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之后,将着重考察社群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最后略加分析它在学术上和实际上所产生的影响。

1971年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发表了其传世之作《正义论》。这一著作的发表同时在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学领域,它被公认为是战后政治哲学最重要的文献,被看作是政治哲学在经受政治行为主义冲击后再度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罗尔斯放弃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传统,而立足于契约论和康德的自由主义哲学。此外,罗尔斯的理论超越了政治服从与国家的问题,提出了分配公正及福利国家的问题,并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对权利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

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theprincipleofjusticeasfairness),二是差异原则(thedifferenceprinciple)。前者强调所有人在"原初状态"(theoriginalposition)中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人",他们在"无知之幕"(veilofignorance)的限制下,选择一套用以规范社会的正义原则。后者强调的是,只允许存在有利于社会中获得利益最少的那部分成员的社会的与经济的不平等。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这种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必须给正义、公平和个人权利以优先的地位。一个公正的社会不是努力促进任何其它的特定目的,而是在不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的条件下使其公民追逐其自己的目的。换言之,新自由主义认为,使一个公正的社会公正的东西不是它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恰恰是它预先在各种对立的目的之间进行选择的取舍权。在其宪法和法律中,这个公正的社会努力提供一种框架,公民在这种框架中追逐其自己的价值与目标,而不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

在整个70年代,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或新康德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但是到80年代后,这种主导地位开始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罗尔斯的新康德主义政治理论产生后不久,便遭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反驳。第一种反击来自其攻击的主要对象功利主义哲学家,另一种反击来自同属自由主义传统的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egaritarianliberal)和绝对自由主义者(liberatarian)。到了80年代初,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各种对罗尔斯等

人的新康德主义理论的挑战开始以秉承功利主义传统的学者为核心形成一种新的思潮,这种新的思潮就是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社群主义从方法论和规范理论两个方面对新自由主义发起了全面的反攻,成为唯一足以与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相抗衡的政治哲学流派。在方法论上,社群主义者认为,个人主义关于理性的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的前提,是错误的或虚假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式是把个人放到其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换言之,分析个人首先必须分析其所在的社群和社群关系。在规范理论方面,社群主义者断定,作为公平的正义不可能对善具有优先性,反之,我们对善的感知(ourconceptionofthegood)应当具有绝对的优先性。社群既是一种善,也是一种必需,人们应当努力追求而不应当放弃。正义优先的原则要求权利优先的政治学,而善优先的原则要求公益优先的政治学。因此,用公益政治学替代权利政治学,便成为社群主义的实质性主张。

"社群"(Community)一词在政治哲学中早就出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西塞罗、奥古斯汀、阿奎那、爱德蒙?伯克,一直到约翰?密尔、黑格尔和杜威,社群及社群关系概念的内涵和意义虽然历经变化,但其重要性却一直为历代政治思想家们所重视。"社群"与"个人"(Individual)一道构成了政治哲学中的两极,强调社群的观点常常与功利主义和保守主义等相联系,而强调个人的观点则往往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相联系,这两派观点之间的争论是政治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从社群的角度对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的批判,并不是80年代的社群主义者的独创。然而,与以前的社群论者对自由主义的批评极为不同,80年代的社群主义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阿米?古特曼(AmyGutmann)曾以60年代带有社群观点的自由主义的批评者与80年代的社群主义者为例,来说明两者区别之一斑。首先,两者的理论来源不同。前者前一次批判受到马克思的启发,而现在的批判则受到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激励。亚里士多德主义关于正义植根于"一个社群,其基本纽带是对人类的善和社群的善的共同认知"的思想既体现在阿拉斯达尔?麦金太对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批评中,也体现在查尔斯?泰勒攻击原子主义的自由主义者(atomistic)"试图捍卫……个人及个人权利对社会的优先性"之中。黑格尔关于人由历史条件决定的观念使罗伯托?昂格(RobertoUnger)和迈克?桑德尔拒绝自由主义关于人是自由的和理性的观点。其次,80年代的社群主义在政治上具有更大的保守性。60年代的批评者认为财产集体所有制和平等政治权力是良好社会的基本表征,而新的批评者则把良好社会看作是有悠久的传统和根深蒂固的认同。对老的批评者来说,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是其社会与经济受压迫的表征;而对于桑德尔来说,家庭是社群的典型和善高于正义的明证。对于老的批评者而言,爱国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而对于麦金太来说,特殊主义者对爱国主义的要求与普遍主义者对正义的要求一样是理性的。老的批评者倾向于在非压制的名义下捍卫对多数派道德的偏离;而新的批评者则倾向于捍卫地方的多数派在保存其社群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的名义下禁止冒犯性的行为。最后,两种批判的主题也不同。60年代的

批评者更多的关注自由主义的结论而不是其哲学基础,80年代的社群主义者则涉及到了更深刻的和更形而上学的理论前提。在面临社群主义者的攻击之后,个人主义者很快便作出了反应,象罗尔斯和德沃金这些新自由主义的大将也亲自披挂上阵,分别从方法论和价值观两方面进行了全面反击。在这种反击中,新自由主义者在指出社群主义理论的某些弱点,捍卫自己立场的同时,也不得不修正了自己的若干论点,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

例如,德沃金在接受社群主义者对个人主义的某些批评方面就迈出了很大的一步。虽然他仍反对一般地把社群当作是一种必需,但他承认从下述意义上说它是一种需要:"人们需要社群,以便自我认同和确认其自己的生命只是整个社群生活价值的一种反应,并且来源于后者"。又如,罗尔斯在1993年出版了一本新着《政治自由主义》,此书基本上是对其过去10年中发表的8篇主要论文修订后的汇编。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该书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有什么区别?他自己答道,尽管两书的理论框架大体一致,但新着对前着有一个重大的修正:在《正义论》中,他没有将"政治性的正义观"(politicalconceptionofjustice)与"综合性的理念"(comprehensivedoctrine)作出区分,而认为"秩序良好的社会"

(well-orderedsociety)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所有公民都基?quot;综合性的理念"才同意接受"公平即正义"的原则。当时他把"公平即正义"与功利主义都当作"综合性的理念"。罗尔斯指出,正确的观点应当是,功利主义才是"综合性的理念","公平即正义"不是"综合性的理念",而是一种政治的理念。这一论点的修正涉及到其整个理论体系,而这一修正显然是在社群主义的诘难下作出的。

可以这样说,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贯穿于整个80年代的西方政治哲学。到了90年代后,新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依然存在,依然是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争论和最令人关注的现象之一。翻读70年代以来至今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些重要代表作品,我们几乎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到隐藏在其中的根本价值观不是新自由主义的,便是社群主义的。70年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是罗尔斯的《正义论》、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和罗纳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的《认真对待权利》(TakingRightsSeriously),这些都是新自由主义政治学的经典之作。80年代,诸如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J.Sandel)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LiberalismadntheLimitsofJustice)、阿拉斯达尔?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的《追寻美德》(AfterVirtue)、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的《自我的源泉》(SourcesoftheSelf)、迈克尔?华尔采(MichaelWalzer)的《正义的范围:对多元主义和平等的辩护》(SpheresofJustice:ADefenceofPluralismandEquality)和罗伯托?昂格的《知识与政治》(KnowledgeandPolitics)这些政治哲学的名著,不仅影响广泛,而且清一色是社群主义的顶尖力作。到了90年代,在一些重要的政治哲学论着中,例如,无论在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PoliticalLiberalism),还是在威尔?凯姆里卡(WillKymlicka)的《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

(Liberalism,CommunityandCulture),或戴维?米勒(DavidMiller)的《市场、

国家与社群》(Market,State,andCommunity)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相互辩驳和争论的场景。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简·奥斯汀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了她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因而她的作品对研究女性主义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妇女普遍被歧视,人们认为妇女在智力上低于男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但是封建主义仍旧根深蒂固,世袭贵族和中产阶级并存。正如《傲慢与偏见》所揭露的那样, 男女根本不平等。贝内特姐妹由于继承法规定财产归最近的男亲戚所继承, 她们将在父亲死后变得一文不名。奥斯丁笔下的少女们, 在平日里并没有广阔的活动范围, 她们只能待在家里, 或偶尔去拜访一下朋友, 或由父母陪伴去参加一个舞会。她们没有工作, 社会和家庭也不需要她们工作,她们只能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充分表现了奥斯丁所推崇的理想模式,在她与达西的交往中,始终坚持着自己人格的平等和尊严,把高尚的情操、情感的需要视为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婚姻态度的心理基础正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对人格尊严、平等独立的坚持。所以奥斯丁笔下的理想婚姻包括双方相互的理解、尊重、平等和自由,正是这些品质,人们才有可能超越家长制的束缚,实现自我。 二、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女权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抗议现实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强调妇女应具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女性不应受制于男性社会,而应当以自己的最佳状态来估价自己作为女性应有的存在价值,颠覆现存的父权社会的不合理性,确立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凸现妇女不可忽视、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奥斯汀追求男女的平等,尤其是人格的平等。奥斯汀的观点显然是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进行阐释的。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三、真挚的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是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主义者提倡妇女们要互相支持、亲如姐妹,这一点在《傲慢与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傲慢与偏见》中就可以看到女性之间种种深厚的情谊。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姐姐吉英的深厚情谊让读者为之感动。吉英去彬格莱家做客,路上遇到大雨,结果病倒在主人家。为了能看到亲爱的姐姐,伊丽莎白独自一人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三英里,到达尼日斐花园。作为一个年轻的小姐,她的这一举动是非常不合时宜的,而她顾不得尴尬一心只关心吉英的病情。其实伊丽莎白对吉英的关心更体现在对姐姐与彬格莱的爱情方面,因为她认为吉英如此地善良,应该找到幸福的归宿。但恰恰是达西试图破坏他们之间的爱情。所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激动地说到:“一个毁了我最亲爱的姐姐的幸福,甚至永远毁了她的幸福的人,怎么会打动我的心去爱他呢?”由此可见她是多么重视姐妹之间的情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她对爱情的期待。 四、经济问题对女性的束缚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她意识到了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而对经济问题女性在婚姻中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浅析女性主义

西方文论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杨夏清 论文题目 浅析女性主义 指导教师 朱庆福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6月2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3) 二、女性主义的影响 (5) (一)社会科学领域 (5) (二)文学创作领域 (7) 参考文献 (8)

浅析女性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又叫女性主义,它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那么女权主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及文学创作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女性主义;原因;影响;社会科学;文学创作 前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放的直接导火线。这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妇女解放运动关心妇女的教育、福利权利、机会的均等,工资、工作环境选择的自由,妇女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权利;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显然这次女权运动的深广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主义的直接导火线,要探索女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必须要了解妇女解放运动的来龙去脉。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妇女无休止的压迫便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主义

Research on the Feminism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A paper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literature class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October 2011 A BSTRACT Jane Austen was a quite renowned English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who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romanticism. Her writing focused on middle-classe life with humor and understanding. Austen was in many ways a realist, and the England she depicted was one in which social mobility was limited and class-consciousness was strong. Many of her works were very influential to the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academy world. Sense and Sensibility is the one of her famous works, although it was the first work of Jane Austen, its writing skill was quite good. And from the time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应网友要求,发些现代名家硬笔书法作品,以作为选贴参考.以下排名不分等级。▂_▂_▂_▂_▂_▂_▂_▂▂_▂_▂▂_▂_▂▂_▂1、 田英章,l950年生于天津,字存青、存卿,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田英章系书法世家,自幼3岁时和其兄田蕴章习练书法,主功欧楷,兼学二王及历代名家碑帖。是屈指可数的楷书名家。硬笔楷书偏与秀丽飘逸,虽说他楷书学欧,毛笔在当今也是屈指可数,硬笔笔法感更贴近与《灵飞经》。现在市场上的字帖太多了,字库编排,要知道字库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软件 调整秀气,难有手写之美,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硬笔楷书太过于“魅化,抗肩过重”等特点。也难免会对他的硬笔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之感,但是他的手写体个人觉得依旧很美,灵飞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不要让字库误导了田师在硬笔上的成就。之前也有分享过他的老字贴,90年出版的,喜欢的可以点击“硬笔书法技巧”查看历史消息。2、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学欧体,擅长楷书,笔法秀美不失丰盈,结体端正,不扬不俗,柔中带刚。主页君手中也有卢中南老师的《欧阳询楷书全集 临本》,不胜美哉。 金书《兰亭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3、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多年临池不辍。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 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是软笔、硬笔都颇有建树的书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吴玉生总结 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练字方法。 硬笔特点:温润秀劲,中宫紧凑且形态生动。特点非常易与掌握。 4、荆霄鹏 田英章弟子,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砚田书院特聘教授、《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 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

女性主义论文

浅析《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主义 【摘要】: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本文则以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内涵以及中国传统背景下女性形象的转变开篇,以2010年江苏卫视开播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为例,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以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为辅助,通过对该节目的流程分析,论述了该节目中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并针对节目中涉及女性主义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希望能为真正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发挥作用。 关键词:非诚勿扰、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一、引言 当代中国,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催生了诸多行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婚恋网站,交友俱乐部等迅速发展。以往欲说还羞的“相亲”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更是登陆强势媒体,各种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层出不穷。以 2010年1月江苏卫视开播的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为例,它以“新闻+娱乐+真人秀+相亲”的节目定位,在播出之后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非诚勿扰》的红火并非偶然,除了节目本身的种种成功因素,还在于《非诚勿扰》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使自古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压迫、受歧视的女性群体得到尊重,其主要体现在女性话语权的掌握。而它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种话语机制,即让女性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其实质却又并非如表面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独立性,而仅仅是在男权之下肯定女性特点和快乐的女性文本的建构,是抓住了受众心理的一个消费时代的成功产品。

本文将立足于对《非诚勿扰》中女性主义的分析解读,体现节目中女性主义的光辉,揭示在倡导女性主义方面的不足。 二、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内涵 女性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本意指妇女解放,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引进时,译为“女权主义”。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不仅是女性要求与男性权利的平等,很大程度上是女性寻求政治、经济上的独立。【1】 在电视领域,女性试图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察、记录和探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当代女性的风采,维护女性的权益。 (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单一性别群体:男性处于支配、控制地位,它最主要的属性便是对“等级”、“男尊女卑”的强调。强大的男权社会还为中国妇女量身定做了严厉的行为准则。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就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经过反复实践积累而成。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异质文化的输入使中国妇女角色定位有了很大变化。经历了西学大潮洗礼后的中国,妇女走入社会成为时尚,特别是随着近百年来妇女运动的兴起,女性意识有所觉醒,传统男权社会规范大大失效,女性不再被动的接受男性的价值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权益从政治上和法律上得以确认,妇联工作蓬勃开展,中国妇女作为群体,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字眼频频出现在各种文化形态中。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听课笔记 前言: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 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性别问题。酷儿理论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超越性别。 各种生态、贫穷、战争问题的核心是男性思维方式的竞争问题。世界亟需建立以女性思维方式主导的博爱的,消除等级的社会。 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学会看: 1、父\男权叙事话语。例:《教室别恋》、希区柯克电影 2、女性主义叙事话语。例:《安东尼娅家族》、《钢琴课》 二、了解女性主义的意义: 1、一种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文化批评) 2、一种社会觉悟。 ?何为话语: 在科学理论中,“话语”是指一个具有自己一整套相应概念,先决条件以及论证形式的、专门的思想表述体系。比如“电影话语”、“父权话语”、“同性恋话语”。 【名词解释】所谓“话语”(discourse) 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 什么,如何说(叙述) ,以及所说的话(叙述) 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两性的媒体和公共领域的形象有无差别?差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这些差别的目的的效果? 突出女性身体,显现女性形象价值的性属性(动物属性),突出男性形象价值的精神价值(人的价值)。 ●现实中的真实: 当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发现千百年来:主体人=男性 ●我们的世界的基本叙事讲述:(英雄的故事和顺带救美) 1、男性的成长=主体意识/主体建构 2、男性的成长=压抑女性=非主体/他者 3、女性=他者/被幻想者 一、“女性主义”概念: Feminism 从强调两性对立中的女权,到突出两性差异中的女权,而产生的表达上的温和及客观化。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古今书法名家作品]书法名家作品

[古今书法名家作品]书法名家作品 在古代我国有很多的知名书法家,而书法传承至今,我国同样是出现了很多的知名书法家,那么古今书法名家的作品各有什么的特点。下面是为你的古今书法名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自古以来,书法这门艺术,以文字为凭借,以书写为基础,以文学为彰显,以生活为内容。20世纪换第一次“换笔”,从毛笔换成钢笔,21世纪第二次“换笔”,从写字变成敲字。两个世纪、涉及亿万人的两次“换笔”, __改变了书法的生存环境、生存形态、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 于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书写的基础已经不在,那么书法大家何以产生?曾有人问我,问的很有意思,他说:“你说为什么古代大书法家的字也不整齐?字,好坏我不懂,但一行一行写得齐不齐我看得清。我一看,挺大的书法家的墨宝遗存,怎么把字行写歪斜了呢,你说他为什么写不正?!”这就触及到一个书法艺术本质的问题,很关键的问题。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 于是,古人—大师级的书法家也会把字行写歪斜了,比如《伯远帖》。东晋王珣确实没有把字行写正,却有正当理由,他当时不是在笔会现场“做字”,而是在写信。今人——赶场做书法表演的“大

师们”,是断然不会把字行写歪斜了,否则是卖不出大价钱的。所以说,书法为物,鉴赏不难,天然为上,做作为下。“有话要说”而形成的书法作品,从生活中来,由心灵涌动,带着一片真纯、诚挚的情感信息,会让我们感到生命浸润其间的特殊魅力。 而“有字要写”才制作的书法作品,很难称之为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产品而已,它没有自然而然的生活流动,不见由内而外的情绪宣泄,更谈不上生机郁勃与血性张扬。 当社会上、生活中书写的基础已经普遍动摇,我们的书法如何根深蒂固,并且枝繁叶茂?这的确值得书法家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去认真思考。古代书法艺术繁盛,流派炫彩,名家辈出,大作频仍,概因民间知识阶层以笔墨为生,朝廷科举制度取士以书写为凭,更有唐玄宗、宋徽宗、南唐李煜、清乾隆等许多皇帝痴迷翰墨,追星于文场巨擘。 从奠定书法艺术地位的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开始,两千两百多年来,历史上鲜见没有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身份的书法家存在。蔡邕、陆机、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蔡襄、苏轼、米芾、文徵明、董其昌、陈继儒、朱耷、傅山、姚鼐、翁同龢……并非只是字以人贵,而是字因人异。天赋异禀之人,势必挥洒淋漓。故而世间书法传世之作,大多出自历史功勋、才华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