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中的栖息地模拟方法

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中的栖息地模拟方法
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中的栖息地模拟方法

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中的栖息地模拟方法

陈庆伟1,齐珺2

(1.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北京 100053;

2.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需水计算中的栖息地模拟法,栖息地模拟法是根据指示物种所需的水力条件确定河流流量,目的是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物理生境。代表方法包括IFIM 法(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CASIMIR法(Computer Aided Simulation Model for Instream Flow Regulations)等,其中IFIM应用最为广泛。IFIM法利用水力模型预测水深流速等水力参数,然后与生境适宜性标准相比较,计算适于指定水生物种的生境面积。

关键词:生态需水;IFIM;栖息地模拟

Habitat simul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Instream

environmental flow

Chen Qingwei1, Qi Jun2

(1. Bureau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WR, Beijing 100053;

2. Beijing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d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Habitat simulation is a way to determine the stream flow which based on required hydraulic conditions of indicated specie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suitable physical habitat for the aquatic. Representative methods include IFIM (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 CASIMIR (Computer Aided Simulation Model for Instream Flow Regulations). IFIM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IFIM employs hydraulic models to predict the hydraulic parameters, then compare it to the criteria of suitable habitat, and calculate suitable habitat area for indicated species.

Keywords:Environmental flow;IFIM;Habitat simulation

1 引言

河流除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航运、泄洪等功利性功能外,还有一类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生态环境功能,如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补充土壤水分、纳污等。

水是维持河流系统和谐结构和使之发挥正常功能的介质和动力[1]。河流系统功能通常包括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资源功能等。维持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平衡,就是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把河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兼顾河流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功能,使三者协调发展[2]。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对维护河流生态环境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过量的开发河流水和占用水资源的生态空间,使河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加速了水资源危机,致使生态环境恶化。针对这一事态,国内外一些学者便展开了对河流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生态需水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包括:河道内流量(Instream flow)、环境流量(Environmental flow)、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最小流量(Minimum flow)、生态需水(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环境需水(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s)、河道流量目标(River Flow Objectives)。各种表示方法的内涵相似,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大体相

作者简介:陈庆伟(1977-),男,河南周口人,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 E-mail: cqw@https://www.360docs.net/doc/0c8471646.html,

仿。国外大多用河道内流量表示生态需水,特别是在北美地区,都统一称为河道内流量。英国大多用河道流量目标表示生态需水,另外几种表示方法是用较少,只是部分学者曾经使用过。国内一般称为生态需水,国外并没有完全相同的表示方法。

河道生态需水,是指维持水生生物正常生长及保护特殊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以及保护和改善河流水质、维持河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和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所需的水量[3]。河流生态需水研究是建立在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认识的基础上,在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或者可允许程度上的退化前提下,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的外部可供水量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的需水量。简言之,河流生态需水也就是分析应该为下游河道和河漫滩预留多少水,以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需水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西部,到了上世纪70年代,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以及建坝高潮的到来,生态需水的研究也相应的发展迅速。80年代,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和南非等国在该方面的研究开始出现。而在东欧、拉美、非洲和亚洲,该方面的研究较少[4]。国外对生态需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态系统,而对其他生态系统需水的研究较少。国内对生态需水的研究则处在起步性阶段,定性的研究较多,从野外试验或机理角度的研究较少。

目前,有将近50个国家开展了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大概有200多种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可归为四大类:水文学法、水力学法、栖息地模拟法和整体分析法[5]-[6]。其中,水文学方法应用最广泛,几乎应用到了世界上所有的地方,Tennant法及其改进方法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法。但水文学方法缺乏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并且其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流量增加法(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 IFIM)为代表的栖息地模拟法是另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北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整体分析法(Holistic methodology)主要用于南非和澳大利亚,该方法较为适合资料较为缺乏,生态需水和水资源配置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栖息地模拟法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上述方法都是其前身。栖息地模拟法在水文、水力和生物相应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流量条件下目标生物栖息地的质量和适宜性[7]。栖息地模拟法首先要模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水力变量(深度、流速、底质、覆盖物和剪应力等),模拟结果还要与栖息地目标生物的生命周期和活动规律等因素相关联,并用季节性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曲线来表示,而后根据目标生物的流量——栖息地曲线预测生态需水量。

2 栖息地模拟法

栖息地模拟法是根据指示物种所需的水力条件确定河流流量[8],目的是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物理生境。因为生境方法可定量化,并且是基于生物原则,所以目前被认为是最可信的评价方法,代表方法包括IFIM法(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CASIMIR 法(Computer Aided Simulation Model for Instream Flow Regulations)等,其中IFIM应用最为广泛[9]。迄今为止,IFIM法被认为是生态需水计算方法中最复杂和最具科学依据的方法,并且IFIM法还促成了几种类似方法的出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60种左右的栖息地模拟方法,使得该方法称为仅次于水文学方法的生态需水计算方法,但是大多数仅仅在某些区域有少量运用,而没有进一步发展。

2.1 IFIM法

IFIM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概念与方法,增量(Incremental)意指逐渐增加流量以探讨系统的

逐步反应。IFIM 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渔业及野生动物署(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为了保护鱼类栖息地及其种群结构所发展的方法[9],到80年代各州广泛采用作为计算各种鱼类所需的流量。IFIM 最初应用在鱼类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是在美国西北部各州的冷水性河系。直到最近几年,才将此方法扩展到低海拔,温水性河系,以及应用在河岸植物和河道内鱼类活动。IFIM 法利用水力模型预测水深流速等水力参数,然后与生境适宜性标准相比较,计算适于指定水生物种的生境面积。该法不仅可用于水生生物需水评价,也适用于景观、娱乐等功能需求。宏生境与微生境被综合考虑,共同来确定指示生物的适宜性面积,宏生境因素包括流量状态、河道结构、水温、水质4个方面,微生境因素包括水面高度、流速、基质和河面覆盖等。

PHABSIM 模型是根据河道水流增量法(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 ,简称IFIM)概念架构而建立的模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水动力模型(Hydraulic Model)与栖息地模型(Habitat Model)。水动力模型由IFG4,MANSQ ,WSP ,STGQS4 和HEC-2五个水力模拟程序组成;栖息地模型由HABTAT ,HABVQE ,HABTAV ,HABTAM 和HABVD 五个栖息地模拟程序组成[10]。

PHABSIM 模型是IFIM 法中最典型的模型,PHABSIM 模型首先将河道断面按一定步长分割,确定每个部分的平均垂直流速、水位高程、基质属性和河面覆盖类型等。然后调查分析指示物种对这些参数的适宜要求,绘制环境参数的适宜度曲线,根据该曲线确定每个分隔部分的环境喜好度即水位喜好度、小流速喜好度、基质喜好度、河面覆盖喜好度。最后根据计算每个断面、每个指示物种的总生境适宜性将其称作权重可使用栖息地面积(Weighted Usable Area ,简称WUA)[11]。重复计算不同流量下的WUA ,绘制成WUA 流量曲线,它能显示出流量变化对指示物种的某个生活期的影响,代表性曲线在低流量处具有一个最大值,其常作为水资源规划的依据而使用。该法是基于以下假设建立:①水深、流速、基质和覆盖物是流量变化对物种数量和分布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②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确定河流微生境条件;③河床形状不随流量变化而改变;④WUA 与物种数量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 以PHABSIM 模型进行河川栖息地仿真及分析时,首先须执行水动力模型计算各种流量的水位以及横断面各分区的流速分布,然后透过栖息地模型中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适合度曲线找出横断面各分区的流速及水深所对应的栖息地适合度指数[7],便可求得研究河段的权重可

使用栖息地面积(WUA)如下:[]i i i

i i A C f D f v f WUA .)(),(),(∑=

,式中i A 为研究河段第i 分区

的底床面积,)(),(i i D f v f 及)(i C f 分别为第i 分区的流速、水深及底质适合度指数,f 是由这三个指数组合而成的栖息地适合度。由于IFIM 方法将水生生物对于栖息地流速与水深的喜好性进行研究,故较传统的水文法或水动力法更能反应生物的特性与需求,因此被接受的程度较高,目前在全美即有三十八州认可此种方法,其中更有二十四州指定使用此法进行河道水流分析。PHABSIM 模型系统的水动力模型所求得的断面水深与流速分布为后续栖息地模型计算WUA 的基础,因此水动力计算的准确性对栖息地模拟的结果将有所影响。 这个方法假设每一鱼种行为方面的特质,可以被以上数个栖息地因子来定义,此外,也假设鱼类使用的面积和它的族群数量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某一鱼种的WUA 愈高,该鱼种适合生存的栖息地愈多,WUA 的简单计算方式是将每一方格中的使用面积计算出后,最后将所有方格的使用面积连加就可得知此鱼种在某一河域或河段的总WUA 。利用上述公式可在不同流量计算出鱼类在不同生长期间所使用的面积,同时也可利用物理性栖息地模拟的方法,来做各种不同流量与使用面积的模拟。由以上的方法,可以确定出鱼类在河中能使用

的面积与流量的关系。使鱼类经营管理者根据栖息地面积与时间变化的关系,了解栖息地瓶颈,从而得知其产卵和孵育幼鱼等栖息地面积的变化。

PHABSIM 模型提供三种方法推求水深与流量的关系,分别为①回归法(Log-Log regression);②渠道输送法(Channel Conveyance);③步推回水法(Step-Backwater)[12]。 回归法系利用河川某一断面过去的水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出流量(Q)与水深(D)的关系,其通式可表示如下:b

aD Q =,其中,a 与b 为待定系数。

渠道输送法系利用渠道某一断面的流量与水深数据,求出断面的糙度系数(曼宁系数),并以此糙度系数及曼宁公式推求此断面在不同流量的水深。由于断面的过水面积(A)及水力半径(R)均为水深(D)的函数,底床坡降为定值,故对于均匀流体存在如下关系:)(115.002D f n S R n A Q ==β,函数关系)(D f 随断面的形状和底床坡降而改变。 步推回水法系利用水面线方程,以标准步推法从下游某一起始断面逐一向上游计算各断面的水深,其控制方程式为:20111S S x x y y f j j j

j ??=??++,其中,j x 、j y 、1+j x 和1+j y 分别为第j 断面

与第j+1断面的里程距离及水深;0S 为底床坡降;f S 为摩擦坡降,2422/A R Q n S f β=;F 为傅里叶系数,gy A Q F /=;)(1,,++=j f j f f S S 。

IFIM 方法目前已被广泛使用于预测河道流量改变对下游水生生物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即采用IFIM 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执照核发与流量裁定的依据,其它如美国陆军工兵团(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鱼类与野生动物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垦务局(Bureau of Reclamation)及林务局(Forest Service)等政府机关亦多所采用。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IFIM 方法提出了批评性意见。IFIM 法的假设是遭到质疑最多的地方,很多学者怀疑这些假设的有效性。栖息地适宜度曲线的生成和在不同地方运用、宏生境组分的划分、WUA ——流量曲线的理论依据以及该方法对于生态预测能力的缺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

2.2 其它栖息地模拟方法

自IFIM 法出现以来,有部分学者开发了类似的栖息地模拟方法,这些方法被认为在未来具有应用潜力。

新西兰农业部和劳动发展部开发的RHYHABSIM 模型(River Hydraulics and Habitat Simulation Program )(Jowett ,1989)[13],是PHABSIM II 的简化版,具有类似的组成部分,所需数据也大体类似。RCHARC(Riverine Community Habitat Assessment and Restoration Concept)[14]曾经被用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也是IFIM 的发展,该模型也是根据类似的理论,也就是河道形态的改变造成的流速和水深的变化能够改变生物区的适宜性。德国开发的CASIMIR 法(Computer Aided Simulation Model for Instream Flow Regulations )[15]已经成为颇受关注的栖息地模拟方法,该方法包括栖息地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经济分析模型,用以模拟水流参数和主要生态指标,以及与水力相关的栖息地的质量,新的模型还综合了河滨带植物群模拟模型。法国开发的EVHA (Evaluation of Habitat Method)(Ginot ,1995)[16]与PHABSIM 类似,只是单位和计算河床底质适宜度的方法不同,EVHA 的计算公式为:

SI

2.0DOM

DOM

SI

SI+

BIG

(

)

4.0

(

)1

(

4.0

)2

+,其中,BIG表示最大河床底质部分所占比例,1

DOM表示此主导河床底质覆盖度。另外,EVHA使用DOM表示主导河床底质覆盖度,2

单独的水力模型和Limerinos方程进行水动力模拟。EVHA适用于鲑鱼较多的河流,在几个欧洲国家有一些应用。挪威开发的RSS(River System Simulator System)(Alfredsen,1998)[17]结合了水文、水力和栖息地模拟模型,可以模拟有水电工程调节的河流。

3 结论

栖息地模拟法利用关键指示生物来反映河流的健康状况,但是要选择合适的指示生物非常困难,甚至在有些国家根本就没有河流生物区的数据。虽然栖息地模拟法能够用于模拟很多物种和行为,但并不能用来模拟河滨带植被等生物,也没有关注河道形态的长期变化带来的问题。流量的变化造成的水力参数改变是生物相应改变的原因,这是栖息地模拟法重要假设,也是该方法的基础。但是很多学者认为这个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是不太妥当。很多栖息地模拟方法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还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校核。

栖息地模拟法能够模拟流量的增加对栖息地的影响[18],并产生动态的水文和栖息地时间序列数据,能够用这些数据来验证不同的生态环境用水对目标生物生命周期和聚集习性的影响。而不像其它方法仅仅给出最小的生态需水或者简单给出一个生态需水的区间[19]。特别是随着二维和三维水力模拟技术的提高,栖息地模拟法的输出结果的时间和空间精度越来越高,也就可以更精确地反映不同河流中生物区的水力状况。

栖息地模拟法是当前较流行的河道生态需水计算方法,但是其理论基础、原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今后,需要加强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生态需水量的理论机制与计算方法研究,河流系统中尤其是水生生物生态需水量等的定量化研究[20];研究植物和动物对水分需求的机理,生态系统受水分胁迫最大的时段和在这一时段生态系统对水分需求的特性,合理地计算维持生态系统的需水量,以增加生态需水计算的实用价值[21];应该进行全面的野外试验,进一步验证栖息地模拟法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严登华,何岩,邓伟,等. 东辽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需水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1).

[2] 李丽娟,郑红星. 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需水量计算[J]. 地理学报,2000, 55(4).

[3] 王巧丽. 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探析[J]. 山西水利科技,2006,4.

[4] 唐克旺,王浩,王研. 生态需水分类体系探讨[J]. 水资源保护,2003,5.

[5] 杨帅英,郝芳华,宁大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4(2).

[6] 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J].自然灾害学报,1999,8(2).

[7] 赵进勇,董哲仁,孙东亚. 河流生物栖息地评估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北京),2008.

[8] 吴春华,牛治宇. 河流生态需水量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保持,2006,12.

[9] 常福宣,陈进,黄薇. 河道生态流量计算方法综述及在汉江上游的应用研究[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

技,2008,6(1).

[10] K Gan, T McMahon. Variability of results from the use of PHABSIM in estimating habitat area[J]. Regulated Rivers: Research & Management.

[11] 禹雪中,杨志峰,彭期冬. 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初探[J].水力发电学报,2008,27(2).

[12] WEN Po-Wen, MAO Chen-Tai, WU Ray-Shyan. Modeling the Influences of Weir on Habitat Condition in

Da-Han River[J], Taiwan.

[13] N Lamouroux,IG Jowett. Generalized instream habitat models[J].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14] JM Nestler, LT Schneider. Physical habitat analysis of Missouri River main stem reservoir tailwaters using the Riverine Community Habitat Assessment and Restoration Concept (RCHARC) [J] .Engineering Hydrology. [15] K Jorde, C Bratrich, G Bretschoko, J Helesic. Fuzzy based model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ish habitat quality and instream flow assessment[J].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16] RE Tharme.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environmental flow assessment: emerging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flow methodologies for rivers.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 2003.

[17] K Alfredsen, E Tesaker . Winter habitat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incorporation of winter habitat in the Norwegian habitat assessment tools[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2.

[18] 朱瑶. 大坝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及评价方法述评[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

[19] 倪晋仁,崔树彬,李天宏,金玲. 论河流生态需水[J].水利学报, 2002.

[20] 刘凌,董增川,崔广柏,郑孝宇.内陆河流生态需水量定量研究[J].湖泊科学,2002,1.

[21] 程慎玉,刘宝勤. 生态需水研究现状与进展[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5,6(39).

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及其评述

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及其评述 钟华平!,",刘 恒",耿雷华",徐春晓"(!#河海大学,江苏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摘要:针对目前常用的水文指标法、水力学法、整体分析法和栖息地法,(大类河道内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就其适用 条件和范围作了相关评述。认为不同的估算方法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已有资料条件 和研究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生态需水;估算方法;河道内;栖息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0)$*/$(*$/$-收稿日期:"$$(/!"/!&;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助项目("$$*12(!-!$() 作者简介:钟华平(!%0(3),男,江西赣县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政策法规研究。4/5678:9:;9<=>?=9@7#A=河道内生态需水通常是指河流为了维持某一特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态功能,河道应保持的流量。河道内生 态流量一般指维持水生和岸栖生物生存的最小需水量[!]。 国外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基本可以分为:水文指标法、水力学法、整体分析法和栖息地法等(大类。不同的计算方法各有其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选定生态需水评估方法应考虑下列因素:河流类型;人们的生态环境价值观;计算结果的精度要求;收集资料的费用和困难程度等。 一些国家的生态需水评价,还依据计算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分级[!]。 ! 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方法!"!水文指标法(BCD@<8<>7A68E=DFG HFI9

完整版浅谈河道生态护坡方式

,多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传统的护坡工程中现浇或预制混凝土等刚性材料护坡,摘要:且具有稳定性好、排涝以及水土保持等功效,这类护坡形式可以发挥出城镇河道的行洪、逐渐意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节省土地等优点。但是人们的环保观念也越来越强生态护坡不仅具有传统护坡这类护坡形式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容易引起生态退化。本从而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功能,而且还融入了景观、生态等多方面内容旨在为生态护,文在对生态护坡概念分析的 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生态型护坡技术, 坡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1.生态护坡的定义绝大多数人目前国内外对其还没没有明确的定义,生态护坡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笔者认为生态不仅仅包括植认为岸坡上种植植物就是生态护坡,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特别物,它应是一个系统的含义。生态河道护坡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护坡。是水位变动区的水土保持,其次是生态,这二者的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生态边坡。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简而言之,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根系锚固作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用) 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2.生态护坡的内涵生长植物的生一是河道护坡满足防洪抗冲标准要求,要点是构建能透气、透水、态防护平台。1

由高大乔即要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二是河道护坡满足边坡生态平衡要求,木、低矮灌木、花草、鱼巢、水草、动物滩地、迎水边坡、坡脚及近岸水体组成河坡立体生态系统。的系有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生态护坡应是“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洪要求,后即人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改造自然;统工程,前一个要素是人对自然的要求,“人二者结合体现了一个要素反 映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即改造自然但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与自然和环境协调发展”理念。3.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 生态护坡系统将植物生长基质固定在袋体内,同时利用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而使护坡更稳定和具有抗冲刷能力,同时生态护坡还具有造价低、能美化环境的独特效果,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有一些应用。生态护坡设计的基本原则为: 1) 生态边坡必须能够营造一个适合陆生植物、水陆两生植物、水生动植物生长的生命环境; 2) 生态护坡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 3) 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坡在视觉中“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 4) 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 5) 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6) 布置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生态护坡效果图 2 4.生态护坡的形式生态生态石笼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常用的生态护坡形式有 植物型护坡、袋护坡、多孔结构护坡、自嵌式挡土墙护坡等。 深根锚固, 利用植物发达根系的力学效应()(1植物型护坡:通过在岸坡种植植被进行护坡固土、防止水土流)降低孔压、削弱溅蚀和控制径流和浅根加筋) 和水文效应(在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的同时进行景观造景。,失

常用生态护坡护岸技术

常用生态护坡护岸技术 1一般规定 1.1本规程参照《广东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指南(试行)》,梳理出适合城市河湖较为生态的护坡护岸技术。 1.2生态护岸是一种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既能有效减小水流和波浪对岸坡基土的冲蚀和淘刷,又能美化造景、维护生态环境的新型护岸形式。 1.3生态护岸的功能主要包括防洪安全、固土护坡、水土保持、缓冲过滤、净化水质、生态修复、改善环境、美化景观等。 1.4生态护岸工程设计应使工程措施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不仅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还要创造适于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微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多样性生境。 1.5生态护岸工程设计应遵循岸坡稳定、行洪通畅、材质自然、透气透水、节省投资等原则。 1.6常用生态护岸主要包括植物护岸、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岸、绿化混凝土护岸、格宾石笼护岸、机械化叠石护岸、生态浆砌石护岸、多孔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岸、自嵌式挡墙护岸等。2植物护岸 2.1植物护岸技术是一种完全依靠植物进行河道岸坡保护的技术,通过有计划地种植植物,利用其根系锚固土壤的力学效应和茎叶截留降雨、削弱溅蚀、抑制地表径流的水文效应,消浪促淤、减小水土流失、固滩护岸。 2.2植物护岸主要优点如下: 1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小,有利于维护河流健康,生态环保效果好。 2在固土护岸的同时,兼具景观营造的功能。 3促进有机物降解,改善水质,净化空气,调解小气候。 4节省工程材料和人力,低碳节能,环境负荷小。 5节省投资。 6植物护岸具有自我适应、自我修复的能力,管理维护成本低。 2.3植物护岸对基土的抗冲刷保护能力较弱,适宜用于坡度较缓、水流速度较小的岸坡,河道水流速度一般宜小于2m/s。 2.4护岸植物设计的总原则是建立符合当地的立地条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植物群落。植物种类的选择应考虑河道类型、功能、河段和坡位等因素进行,并遵循下列原则:

2019河道治理技术层面(整理篇)

1. 整治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供水安全、 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2)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整治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自然性: 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4)地域性: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 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河道治理策略 护岸工程 植 物 护 岸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 土木合成材料护岸 土壤生物工程护岸 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 方法 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蓄水减渗工程 硬 化 处 理 复合土生态减渗 复合土工膜减渗 膨润土防水毯减渗 黏土减渗 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平面恢复 河道断面恢复 生态河堤工程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 程

2.治理方法 (1)护岸工程 河道护岸工程是防止城市河道崩岸的有效措施,在抗洪和维护河势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河道水下护坡工程,诸如丁坝、抛石、沉排、沉笼等,水上护坡结构主要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岸坡、维持河道稳定的作用;然而,一些传统的护岸结构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 ①.植物护岸 植物护岸是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的护岸工程,其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植物护岸的目的就是形成以植被为重要组成的保护河坡的生态系统,即生态河堤。国内多条河道的治理都使用了这一技术,如在吉林省西部嫩江流域治理工程中,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许晓鸿等人提出了以当地的牛毛草、草地早熟禾、翦股颖等多种草本植物为护坡植物,河柳等灌木为迎水坡脚防浪林的植物护岸技术。国外加拿大、德国、日本北海道都曾采用草芦苇护坡,通过在堤坡上钉一排排桩,桩间栓夹带草芦苇种子的棕榈绳,草芦苇在棕榈绳中发芽,土堤上生根,逐步繁殖,对岸坡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瑞士苏黎世州米勒河采用了编柴施工法进行植栽护岸,即将柳条扎成捆,制成编柴,将一捆或数捆编柴横放在岸边,并以木桩固定,最后将沙土覆盖其上,待柳条生根以加固河岸。 ②.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起源于日本,广泛使用于堤防的迎水面和背水面,高水位或低水位。绿化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是绿化混凝土的骨架,其原材料是一般的粗骨料、细骨料、粘结剂、减水剂和水,其 中,粗骨料通常是碎石子,石子粒径控制在13~20mm之间,细骨料通常为增强粗骨料之间的黏性而采用水泥胶浆和高炉矿渣微末,水泥为一般的硅酸盐水泥及矿渣水泥;保水材料常用无机人工土壤、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苔泥炭及其混合物;表层土铺设在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绿化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通水性;2)具有大孔隙,无论水上和水中均能生长植物,甚至有动物的生存空间;3)可以降低护坡造价,根据佐藤道路株式会社的介绍,可以节省10 %~30 %的工程造价;4)机械化作业可缩短工期,同时可保证工程质量。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在日本早已大量使用,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如江苏省水利厅以生态理论为基础,研发了生态型混凝土护砌材料,在江苏吴江东开发区的庞山中心河、治太重点工程太浦河蚂蚁漾段堤防的护岸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近年在我国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阳河Ⅳ标段、上海市嘉定区虬江河道等河道生态治理中也得到了应用。

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中的栖息地模拟方法

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中的栖息地模拟方法 陈庆伟1,齐珺2 (1.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北京 100053; 2.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需水计算中的栖息地模拟法,栖息地模拟法是根据指示物种所需的水力条件确定河流流量,目的是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物理生境。代表方法包括IFIM 法(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CASIMIR法(Computer Aided Simulation Model for Instream Flow Regulations)等,其中IFIM应用最为广泛。IFIM法利用水力模型预测水深流速等水力参数,然后与生境适宜性标准相比较,计算适于指定水生物种的生境面积。 关键词:生态需水;IFIM;栖息地模拟 Habitat simul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Instream environmental flow Chen Qingwei1, Qi Jun2 (1. Bureau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WR, Beijing 100053; 2. Beijing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d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Habitat simulation is a way to determine the stream flow which based on required hydraulic conditions of indicated specie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suitable physical habitat for the aquatic. Representative methods include IFIM (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 CASIMIR (Computer Aided Simulation Model for Instream Flow Regulations). IFIM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IFIM employs hydraulic models to predict the hydraulic parameters, then compare it to the criteria of suitable habitat, and calculate suitable habitat area for indicated species. Keywords:Environmental flow;IFIM;Habitat simulation 1 引言 河流除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航运、泄洪等功利性功能外,还有一类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生态环境功能,如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补充土壤水分、纳污等。 水是维持河流系统和谐结构和使之发挥正常功能的介质和动力[1]。河流系统功能通常包括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资源功能等。维持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平衡,就是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把河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兼顾河流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功能,使三者协调发展[2]。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对维护河流生态环境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过量的开发河流水和占用水资源的生态空间,使河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加速了水资源危机,致使生态环境恶化。针对这一事态,国内外一些学者便展开了对河流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生态需水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包括:河道内流量(Instream flow)、环境流量(Environmental flow)、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最小流量(Minimum flow)、生态需水(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环境需水(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s)、河道流量目标(River Flow Objectives)。各种表示方法的内涵相似,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大体相 作者简介:陈庆伟(1977-),男,河南周口人,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 E-mail: cqw@https://www.360docs.net/doc/0c8471646.html,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其改进探讨

第17卷第4期2006年 8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Jo urnal o f Water Reso urces&Water Eng ineering V o l.17No.4 A ug.,2006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的 研究现状及其改进探讨 张代青,高军省 (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从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问题,认为尺度转换问题是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计算的基础;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对其进行了综合比较,指出了其优缺点;认为将国外和国内计算方法有机结合并进行合理改进,使之适合国内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是今后国内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尺度;河道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3X(2006)04-0068-06 Discuss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estimating methods of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s in river course and its modification ZHANG Dai-qing,GAO Jun-sheng (School of Env ir onment and W ater conser vancy,Zhengz hou University,Zhengz hou,H e'nan45000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co ncept of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 equirements in river cour se, the question on estimation metho ds has been pr esented.T he issue of scale transfo rmation w as co nsidered the base to estimate eco-environmental w ater requir em ents in river co urse.Then more general estimatio n methods of eco-environmental w ater requirements in r iv er cour se at ho me and abr oad w er e summ arized,the sy nthesis compar ison to them w as carried on,and the advantag es and disadvantag es of applying them to practice w ere pointed out.Finally,in o rder to estim ate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 equirements in river course in do mestic,it w as tho ug ht that co mbining do mestic estimation metho ds with foreign estimatio n methods and reasonable improvem ent w as one of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eco-environmental w ater requirements;estimation methods;research scale;river co urse 河流水体是流域地表水资源的主体,对农业、工业、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用水起主导作用。因此,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特别是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是水资源领域研究的重点。如冯宝平和张展羽等[1]、王西琴和刘昌明等[2]对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问题都进行了重点阐述。但至今国内外能通用的计算方法却很少,尤其是用国外方法计算国内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时,结果往往与实际不符,致使许多计算方法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为吸收国外计算方法的优点、准确计算国内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河流水资源,笔者试图对国内外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分析、改进和补充,以寻求符合国内实际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为较准确计算国内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1 基本概念与研究尺度 1.1 基本概念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最早提出的[3]。目前,虽然国内外已通用这 收稿日期:2006-02-10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张代青(1974-),男(汉族),湖南隆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胥洪军□朱东彪(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摘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最小需水量,对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简介,从保持水生态环境的目标出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更合理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进行分析计算。 关健词:建设项目生态需水水资源论证计算方法 2002年5月1日,由国家水利部和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主要是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建设项目取用水全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对建设项目用水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建设项目用水的水量、水质、工艺流程、排污等一系列方案,作为取水(预)许可申请的技术依据。在需水预测分析计算中,除考虑传统的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城市生活需水外,从重视生态环境,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等方面考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还必需考虑生态环境需水问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生态环境需水需要赋予更高的优先级。因此,在2005年5月水利部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 322—2005)中明确提出在需水预测中应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理论方法,结合水资源论证实践,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和计算进行初步探讨。 1.生态环境需水的基本概念 1.1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 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有不同的途径与观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还不能达成一致。从总体上来看,多数人认为生态需水是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生态

浅谈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的作用

浅谈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人们在河道修复工程中常常选择混凝土和预制砖等材料建设硬质化护岸,这种护岸虽然有很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但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要大力提倡建设生态护岸,并阐述了生态护岸的优点和建设生态护岸的原则与步骤。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护岸;植物 天然的河流是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水体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功能。这种修复功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依靠与河道紧密相联系的水生、水岸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得来的。然而,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按自己的意志去“改造自然”,全世界约有60%以上的河流已被人工改造,包括筑坝、筑堤、裁弯取直等,许多河道被渠化,河流在纵向和横向均变成不连续。这些人为导致的变化使河流的形态多样性大大降低,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因此,应提倡进行生态护岸的建设,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生态护岸的概念与优点 1.1 生态护岸的概念 传统护岸仅侧重于某些功利价值如防洪、水运、灌溉等,有以下缺点:①沟渠化的河道改变了河流蜿蜒的基本形态,导致生境异质性降低,最终可能引起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②改变了水陆交错过渡段,改变了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与多孔性等。③带来更大洪水隐患,迫使提高防洪标准,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河道整治中,回归自然、亲水、景观与文化等新理念不断涌现,以生态学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流近自然治理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提出了生态护岸(河堤)的概念。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护岸与传统岸堤区别见表 表1 生态护岸与传统硬质护岸的区别 1.2 生态护岸的功能 ①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生态护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性”的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生态护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②保护和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如果在河道中形成浅滩和深潭,把岸线也做成不规则的,即有宽有窄,使护岸有陡有缓,扩大水面和绿地,与岸边绿地、树林之间形成水、绿网络,增强岸边动物栖息地的连续性,这样,就可以营造出多种多样的、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

7种常用河道生态护坡形式

生态护坡的定义 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 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 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生态护坡的功能 (1)、护坡功能:植被有深根锚固、浅根加筋的作用; (2)、防止水土流失:能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截留降雨、削弱溅蚀、控制土粒流失; (3) (1))和水文效应( 优点:耐高温干旱, 缺点: b.,优点:1. c. 优点:1.土工格 缺点:当土工格栅裸露时,经太阳暴晒会缩短其使用寿命;部分聚丙烯材料的土工格栅遇火能燃烧。 (3)、生态石笼护坡:石笼网是由高抗腐蚀、高强度、有一定延展性的低碳钢丝包裹上PVC材料后 使用机械编织而成的箱型结构。根据材质外形可分为格宾护坡、雷诺护坡、合金网兜等。 优点:1.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透水性、抗冲刷性、生态适宜性;2.应用面广;3.有利于自然植物的生长,使岸坡环境得到改善;4.造价低、经济实惠,运输方便。 缺点:由于该护坡主体以石块填充为主,需要大量的石材,因此在平原地区的适用性不强;在局部互岸破损后需要及时补救,以免内部石材泄露,影响岸坡的稳定性。 (4)、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生态混凝土是一种性能介于普通混凝土和耕植土之间的新型材料,由 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

优点:1.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基质;2.抗冲刷性能好;3.护坡孔隙率高,为动物及微生物提供繁殖场所;4. 材料的高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被保护土与空气间的湿热交换能力。 缺点:1.降碱处理问题;2.强度及耐久性有待验证;3.可再播种性需进一步验证;4.护岸价格偏高。(5)、生态袋护坡:生态袋是采用专用机械设备,依据特定的生产工艺,把肥料、草种和保水剂按一定 密度定植在可自然降解的无纺布或其他材料上,并经机器的滚压和针刺等工序而形成的产品。 优点:1.稳定性较强;2.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3.利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4.施工简单快捷。缺点:1.易老化,生态袋内植物种子再生问题。2.生态袋孔隙过大袋状物易在水流冲刷下带出袋体, 造成沉降,影响岸坡稳定; (6)、多孔结构护坡:多孔结构护坡是利用多孔砖进行植草的一类护坡,常见的多孔砖有八字砖、六棱护坡网格砖等。这种具有连续贯穿的多孔结构,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栖息场所,可在水陆之间进行能量交换,是一种具有"呼吸功能"的护岸。同时,异株植物根系的盘根交织与坡体有机 优点:1.,水 缺点:1. (7),主要情况下, 优点:1. ,施工 缺点:1. 垮塌;2.,且容

河流生态需水

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 倪晋仁1,崔树彬2,李天宏1,金玲1 (1.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摘要:回顾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实现河流各项基本功能目标的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分类、各类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及其间关系。提出了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阈值确定的各项原则,包括功能性需求原则、分时段考虑原则、分河段考虑原则、主功能优先原则、效率最大化原则、后效最小化原则、多功能协调原则和全河段优化原则。 关键词: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功能;阈值;原则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603) 作者简介:倪晋仁(1962-),男,山西山阴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河流泥沙,环境科学与工程。 l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什么是生态需水量,对此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生态需水量应该是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需水量的总称,包括生物体自身的需水量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实质上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动态稳定所需的用水量。因此,生态需水量

不但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结构有关,而且还应与气候、土壤、地质和其它环境条件有关。只有在设定的生态环境标准下,生态需水量才具有明确的意义。 什么是环境需水量,对此迄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美国,环境需水量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它具有美学价值目标的水资源需求[1]。在中国,环境需水量被看作为满足水质改善、生态和谐与环境美化目标的水资源需求[2]。环境需水量实质上就是为满足生态系统的各种基本功能健康所需的用水。只有在明确目标功能的前提下,环境需水量才能够被赋予具体的含义[3]。 然而,就像离开环境讨论生态或撇开生态谈论环境一样,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很难隔裂开来探讨。事实上,不管怎样表述,己有关于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多数都基于“水生态”和“水环境”两方面需水的考虑。在不具备分别探讨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的条件时,如果将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结合考虑,则会自然地提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广义地讲,生态环境需水可以被认为是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的用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用水等[4]。狭义地讲,生态环境需水可以被视作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有所改善所需的水资源总量,包括为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的用水、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用水、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和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区域地下水的水量等方面[2,4]。广义的生态环境需水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河道修复工程 河道是包括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供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植被特征明显不同于两侧土地,有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和物生产率。 我国目前河道修复工程多考虑河道的水利条件,常见的河道整治工程如下:1、加高河堤;2、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块石结构;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4、清淤。采用以上方法将极大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造成河道生境单一,水生植物缺乏,周边生态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净化能力较差等后果。 河道生态修复以生态手段,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的复杂过程。生态修复需要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包括水质净化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河床生态修复设计,河岸生态修复设计和河岸带生态修复设计。 一、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主要任务是将人工河道形态修复成近自然的河道形态。自然河流有如下四中类型:1、顺直微弯型:总体顺直并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其中;2、弯曲型:具有外形曲折、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范围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3、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道,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有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4、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河流生态修复中,主要应针对河流形态,将沟渠化的河流形态改造成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1.河流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应设计有深潭和浅滩,断面上植物设计应注意层次,设计时应注意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布置的位置和宽度,理想的河道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河道剖面理想断面设计 对于硬质化现象严重的河道断面,应以河道修复理想剖面为基础,加以改造。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如图2所示。 图2 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 2.浅滩和深潭河流结构设计 深潭和浅滩是自然河道中常见的较复杂的生境,为浮游生物,鱼类等提供复杂的生活环境,躲避天敌,有利于河道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对于河流生态修复有着重要意义。针对人工河道,应在沿河流方向剖面,塑造地形,形成近自然的深潭和浅滩,深浅变化明显。沿河流方向生态修复剖面如图3所示。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述 (3) 1.1工程概述 (3) 1.2项目目标 (3) 1.3设计原则 (3) 1.4设计依据 (4) 第二章项目背景 (5) 2.1地理区位 (5) 2.2项目定位 (5) 2.3项目建设必要性 (6) 第三章现状问题分析 (7) 3.1 项目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7) 3.2现状污染源调查及分析 (9) 3.3工程现场重点问题和困难及应对措施 (10) 第四章生态技术简介 (12) 4.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 (12) 4.2技术简介 (12) 第五章设计方案 (26) 5.1设计思路 (26) 5.2技术路线 (26) 5.3总体设计 (27) 5.4工程措施 (29) 5.5水质检测 (38) 第六章主要设备材料工程量 (40) 第七章目标可达性分析 (41)

第八章应急预案 (43) 8.1应急响应机制 (43) 8.2防汛应急响应机制 (43) 8.3重大活动保障响应机制 (43) 8.4突发水污染事件响应机制 (43) 8.5 应急响应小组 (44)

第一章综述 1.1工程概述 1.2项目目标 本方案采用水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本着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亲水景观,对横一港进行原位生态净化,逐步恢复各种有益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构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使被污染的水体恢复并保持长期的清澈、洁净。 具体目标如下: (1)2015年6月15日之前工程完工; (2)在现有实际条件,无暴雨排涝的情况下,通过生态示范河道验收,其标准参见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示范河道创建工作的通知》,其中建有河道长效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专人管理专人养护;河道沿线无污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无晴天出水现象;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氨氮和总磷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水体透明度0.8m及以上,目测表观水清、可见多种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同时保证设计方案中的水生动、植物存活率达90%及以上。 表1-1 横一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水质目标值 1.3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通过改善河道硬质河床、种植沉水植物、放养水生动物、高效曝气和人工生态浮床等措施构建人工水生生态系统,确保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生态平衡状态,逐步使水体能进入良性生态循环; (2)系统开放性原则 水体的生态修复设计要将相关边界因素很好的相互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有序、有趣的线型空间系统,构建生态健康的城市河道。

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2

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粟晓玲,康绍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论述了生态需水的概念,从生态需水量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各类生态需水量计算的框架。以渭河为例, 估算其多年平均河道内生态需水为39180亿m 3。并对未来生态需水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生态需水;概念;计算理论 中图分类号:S271;S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791(2003)062740205 收稿日期:2002207229;修订日期:2002211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202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联合研究基金 项目(50279042) 作者简介:粟晓玲(1968-),女,四川开江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研究。 E 2mail :suxiaoling 68@1631net 生态需水是目前水科学领域非常热门和较新的研究课题,仅仅在最近10年才开始活跃。该领域尽管是科学文献报告的主题内容,但研究多局限在全球政策与法律方面,而且基本上没有真正执行生态需水的配水。有关生态需水的论文还基本停留在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或定义,其计算方法主要从物理的水量平衡、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方面考虑,而且主要是针对现有生态系统或生态水文条件,没有考虑生态系统和水文过程的相互反馈作用以及不同遗传特性物种的水分生产关系,还缺乏系统的建立在严谨的生理学、生态学和物理学理论及定量的数学方法基础之上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什么是最优的植被群体结构组合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什么是最适于西北旱区的节水型生态系统及如何构建西北旱区生态极度脆弱条件下的节水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最少需要多少水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生态需水的阈值)?如何处理器官、个体、群体及景观生态的关系,由典型植株或局部区域的实验观测资料考虑尺度效应确定某一区域的生态需水量?生态需水和生态耗水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生态耗水的价值并最优协调生态需水与经济需水的矛盾?如何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及水文循环过程演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问题是当前所有水科学和水文生态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1 生态需水量的概念 生态需水量更确切地说应是生态系统的需水量,理解生态需水量首先得从生态系统谈起。 111 生态系统及生态服务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包括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即人类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1]。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生产氧;细菌处理有机废物并维持良好水质;流域植被建设能减洪并提供稳定的基流及泉水;坡面和河川径流为生活、生产提供水源,并为陆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所利用;健康的生态系统能确保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水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生态系统需要水维持其功能并提供生态服务。 第14卷第6期 2003年11月 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 TER SCIENCE Vol 114,No 16 Nov.,2003

(完整版)浅谈河道生态护坡方式

摘要:传统的护坡工程中,多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或预制混凝土等刚性材料护坡,这类护坡形式可以发挥出城镇河道的行洪、排涝以及水土保持等功效,且具有稳定性好、节省土地等优点。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观念也越来越强,逐渐意识到这类护坡形式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容易引起生态退化。生态护坡不仅具有传统护坡的功能,而且还融入了景观、生态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文在对生态护坡概念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生态型护坡技术,旨在为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1.生态护坡的定义 生态护坡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目前国内外对其还没没有明确的定义,绝大多数人认为岸坡上种植植物就是生态护坡,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笔者认为生态不仅仅包括植物,它应是一个系统的含义。生态河道护坡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护坡。特别是水位变动区的水土保持,其次是生态,这二者的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生态边坡。 简而言之,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 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2.生态护坡的内涵 一是河道护坡满足防洪抗冲标准要求,要点是构建能透气、透水、生长植物的生态防护平台。

二是河道护坡满足边坡生态平衡要求,即要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由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花草、鱼巢、水草、动物滩地、迎水边坡、坡脚及近岸水体组成河坡立体生态系统。 生态护坡应是“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洪要求,有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的系统工程,前一个要素是人对自然的要求,即人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改造自然;后一个要素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即改造自然但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二者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环境协调发展”理念。 3.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 生态护坡系统将植物生长基质固定在袋体内,同时利用植物根系的“ 锚固” 作用而使护坡更稳定和具有抗冲刷能力,同时生态护坡还具有造价低、能美化环境的独特效果,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有一些应用。生态护坡设计的基本原则为: 1) 生态边坡必须能够营造一个适合陆生植物、水陆两生植物、水生动植物生长的生命环境; 2) 生态护坡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 3) 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坡在视觉中“ 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 4) 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 5) 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6) 布置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生态护坡效果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