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

《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
《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

2.革命暗潮汹涌

2.1.对大贵族的仇恨成了人们聚在一起的共识

德发日酒店每天人头攒动,人们围在酒桌周围神秘地谈论着,许多人从一个酒桌听完了,又去另一个酒桌听雅克们的谈话。德发日太太经常拿着毛线活儿在东一群西一群人中走来走去,就像是在他们中间传道一样,而且像她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作者说人世间若不再产生这样的传道士就好了,就是在暗指她们所传播的东西,无外乎是自己痛苦的经历和对上层贵族的仇恨,教给其他人的,只有仇恨,没有任何积极成分。妇女们的编织,一下一下,记录了革命中落下的头颅,胸中充满仇恨的人,是可怕无比的。

2.2对大贵族极端仇恨的人成了革命的领导者

德发日太太有一份自己拟定的名单,就等着巴黎人民揭竿而起之时拿出来惩治那些平日里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贵族们。她本人则对贵族极端仇恨和不满,不仅仅针对某个犯下罪行的贵族,就连贵族的孩子也不放过,大有株连九族,斩草除根之意,而革命者凶残野蛮,荒诞愚昧也正在于此。他们自称为爱国者,并排斥其他一切意见不同者。他们假托高尚的名头,干着同样腌臜龌龊之事。正如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名言,“自由啊,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4]。德发日太太的狠辣自然给身边的爱国者以表率,成为他们的领头人。

3.革命的狂风暴雨

3.1革命者攻占巴士底狱[5],潘多拉魔盒[6]已经打开

圣安托万区的所谓爱国者们从德发日酒店那里领到了武器,没有领上武器的就扒掉墙上的石头砖块儿,把自己的手弄得血淋淋的也在所不惜。巴黎各区的人们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狱,救出了被关押的七个犯人。来攻城的所有人脸上都充满了仇恨,同情怜悯再也没有丝毫痕迹。暴虐和铁腕统治同鲜血溅洒出来,每个人都沾上了它的污垢。革命者们把敌人尸体割开,把敌人头颅高高挑起,作者在这里重提多年以前在德发日酒店门前跌破的酒桶,当年被红酒染红的鞋底如今依然红得鲜艳,正如作者所说,那些脚步一旦染成红色是很难清洗的。其实,难清洗的并不是鞋底,而是那颗想要通过非正常手段据任何想得到的东西为己有,达到

任何个人目的的肮脏的心,再也无法洗净。

3.2对富伦老贵族的摧残,反映出爱国者的野蛮

革命者们终于抓住了靠假死潜逃的老贵族富伦,他们仇恨他的理由则是因为他说了一句穷人饿了可以吃草的话。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无需什么理由,只要一个贵族的头衔,就足以致一个人于死地。这位老贵族的话虽然使得革命者们更加愤恨,但他们也无法让被如此众多的爱国者所仇恨的人多死几次。于是他们把他的肉体作为发泄口,殴打他,羞辱他,给他的背后捆上一捆草,用草把他嘴巴填满,把他揪扯拖拽得血痕累累,直到最后被吊死在街灯上。革命者对这样的事乐此不疲,母亲丢开了家中挨饿的孩子、虚弱的老人和急需照顾的病人,披头散发、以野性地呼喊和行为投入到疯狂与残忍的活动中,手舞足蹈,无比狂热。而让她们如此发狂的原因,只不过是折磨一个年过七旬的贵族。

3.3革命委员会滥杀无辜,革命者登上权力之巅

全国各地的革命者或者直接或者通过革命委员会,杀害了很多无辜的人,即便是被他们所仇视的贵族也不一定都罪及判死,可被逮捕的贵族们却被统统处决。长期积压在民众心中的仇恨被释放出来,得到广泛的激发和肆意的宣泄。革命者今天63人,明天52人把囚徒送上断头台,那里面有老人,妇女和孩子,大多数都是无辜的。清晨,巴黎的广场街道,随处可见猩猩血红,它们不是被太阳染成红色的,这种红色就连太阳也带不走。革命者的衣服上染满血污,他们的武器沾满鲜血,就连磨刀石都被染红了。革命者建立了共和国,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用断头台摧毁了旧的压迫者,成为了新的压迫者,但正如卡顿临死前预言的那样,最终他们也死在了断头台之下。一个社会如果依靠暴力革命的手段来推动社会进步,那么革命者有一天可能也会成为被革命的对象。

结束语

《双城记》中的法国大革命是丰满的,有动感的。而作者的写作角度则是出于批判革命者的野蛮血腥,暴力激进,从侧面赞许了英国如光荣革命和1832年议会改革这样通过不流血的社会改革达到实现宪政的政治诉求的方式。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法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宣扬了自由民主博爱的价值观,但法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公民参与社会运动的根本目的也是出于让社会的每个生命体生活的更好,这样的运动不应该以流血为代价。由于文章篇幅和个人水平有限,只能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得到一定的关注,并可以为有兴趣在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注释

[1]自由引导人民.,2012-4-21

[2]光荣革命.,2012-4-21

[3]议会改革.,2012-4-21

[4]罗兰夫人.,2012-4-22

[5]巴士底狱.,2012-4-22

[6]潘多拉魔盒.,2012-4-22

参考文献

[1] 吴佩芳.文化经典在跨文化阐释中的接受与变异——论《双城记》在汉语外

国文学史的经典化[J].语文学刊,2011年第1期:122-123

[2] 孟春梅.狄更斯的《双城记》解读[J].作家杂志,2009, No.6:32-33[3] 田源.黑暗与暴力的双重批判——浅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85-88

[4] 臧嫦艳,郭月琴.《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气质[J].名作欣赏,2012年第4期:29-30(40)

[5] 王子墨.论《双城记》对革命的态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77-80

[6] 马莹.谈《双城记》中人物的象征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5

期:32-33

[7] 田凤娟,刘金凤.试析《双城记》中人道主义的局限性[J].作家,2009年

第24期:44-45

[8] 杨天地.试析狄更斯《双城记》的艺术特色[J].大家,2011年第22期:35 [9] 梁旭东.艺术家的良知与法国大革命——对《双城记》人道主义题旨的辨析[J].宁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0]贺润东.卡顿的救赎——《双城记》中博爱精神的体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0卷第4期:23-25

[11]曹友义.以《双城记》为例探析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多重性[J].作家,2010年第10期:61

[12] 自由引导人民.,2012-4-21

[13] 光荣革命.,2012-4-21

[14] 议会改革.,2012-4-21 [15] 罗兰夫人.,2012-4-22 [16] 巴士底狱.,2012-4-22 [17] 潘多拉魔盒.,2012-4-22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充满魅力的卡尔顿 看过了《双城记》,最突出的印象是其情节的复杂多变与精巧,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出来,那应该是西德尼·卡尔顿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特别“带劲”的人物,这“带劲”二字怎么讲,请听我细细道来。 为爱而死 这一点是最为感人的。卡尔顿喜欢露西·曼内特小姐,但他却很好表达出来,当自己的好友斯特莱佛先生大表对露西的爱慕之情时,卡尔顿仍沉默无言,但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露西的爱。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查尔斯能给露西幸福,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成全查尔斯和露西。他还爱屋及乌,因为喜欢露西,而帮助查尔斯,而喜欢露西的孩子。最后,当查尔斯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卡尔顿评介自己与查尔斯相貌相似的特点,代查尔斯而死,这是多么伟大的爱,竟为这爱而放弃生命! 作者在写卡尔顿的爱时,注入了一种宗教思想。当查尔斯在有替死的想法时,他曾向其父亲墓碑上的词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话来自《圣经》,而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在将上帝,将耶稣的品格赋予在卡尔顿身上。文中还有:“那天晚上城里的人议论起来,说他的面孔是在那儿所见到的最平静的面孔。不少的人还说他显得崇高,像个先知(句子中的“他”就是卡尔顿)”,“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我看见我在他们和他们无数代后裔心里占有神圣的地位”。 这些话中的“先知”、“神圣”等词,无疑是将卡尔顿对应为基督圣徒或者一种基督精神——预知未来、爱和牺牲。 这部作品是作者1859年所作,当时作者已近不惑之年,而且也是其创作的晚期了,相信更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心态。作者在文中对法国大革命的状态时持否定态度的,他更向往的是通过宗教精神来化解矛盾,以宽恕和和解来替代阶级对抗。作者的这种主张正体现在卡尔顿身上。 酒神 提到卡尔顿,就不能不说他喜欢喝酒。比如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他俩从希拉里期到米迦勒节之间在一起灌下的酒可以浮起一艘豪华巨轮”,“还有谣言说,有人看见卡尔顿大白天醉得像只放纵的猫,歪歪倒倒地溜回寓所去”。但是我认为卡尔顿绝对不是一个酗酒的酒鬼。 尼采曾经提出过“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简单的讲,我认为酒神更接近于非理性,而日神则靠近理性。 卡尔顿就具有这样一种酒神精神,而且是超越酒神精神的。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卡尔顿与斯特莱佛晚上处理公务,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喝酒,用冷毛巾让自己保持清醒,熬夜工作而且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效率是很高的。这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原始人的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时的英国,查尔斯、罗瑞等人可以说处的是上流社会,他们是绅士,有礼貌,说话有分寸,办事精当圆滑。在这样的环境中冒出卡尔顿这样一个很“原始”的人,这个人就显得非常的特别,像羊群里冲出一头狼,想精美的金银饰品中的一块璞玉,而这种反差,使卡尔顿具有了很大的吸引力。 再回到我们之前说的酒神和日神,《双城记》中的双城是巴黎和伦敦,如果要给这两个城市赋予精神的话,依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伦敦应该以其相对的文明、以其理性而赋予其日神,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巴黎混乱,人们处于一种狂热甚至是癫狂的状态,已毫无理性而言,当然,巴黎应该归入酒神城市。作者对于巴黎这样一种状态是否定态度的,而对于当时伦敦那样一种状态,作者也未必完全予以认同。 卡尔顿的作用在此显示出来,卡尔顿可以说是一种在“日神”精神下成长起来的“酒

《双城记》_英汉对照

《双城记》_英汉对照 简介 时间是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馆的楼上的一间屋子里坐着一位白发男人,他正忙着 做鞋。他曾在巴士底狱当了18年的囚徒。现在他已是一个自由人了,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 的名字,也认不出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他必须继续做鞋。 在一辆去巴黎的车上坐着路茜,这是他从未见过面的女儿。路茜把她父亲带回了伦敦, 在女儿的爱心和照料之下,他忘掉了过去并学会了重像一个自由人那样去生活。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的暴风雨年代,过去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被忘掉。于是不久过去的危险 秘密地把路茜和她所爱的人们带回了巴黎……那儿恐怖的死亡机器——断头台正饥饿地等 候着法兰西的敌人们。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1812年出生于普茨茅斯,1870年去世。他 出身贫寒,但在不幸的童年过后,他很快便变得富有和成功。在他众多的著名小说中有《雾 都孤儿》、《远大前程》及《圣诞欢歌》。 1 The road to Paris 1 The road to Paris—1775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sadness. It was the year one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seventy,five. In France there was a King and a Queen, and in Englandthere was a King and a Queen. They believed that nothing would ever change.But in France things were bad, and getting worse. The people were poor, hungryand unhappy. The King made paper money and spent it, and the people hadnothing to eat. Behind closed doors in the homes of the people, voices spokein whispers against the King and his noblemen;theywere only whispers, but they were the angry whispers of desperate people. Late one November night, in that same year 1775, a coachgoing from London to Dover, stopped at the top of a long hill. The horses weretired, but as they rested, the driver heard an other horse coming fast up thehill behind them. The rider stopped his horse beside the coach and shouted: 'I want a passenger, Mr Jarvis Lorry, from Tellson's Bankin London.' 'I am Mr Jarvis Lorry, ' said one of the passengers,putting his head out of the window.'What do you want?' 'It's me~Jerry, JerryCruncher, from Tellson's Bank, sir, ' cried the man on the horse. 'What's the matter, Jerry?' called Mr Lorry. A message for you, Mr Lorry. You've got to wait at Doverfor a young lady.'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狄更斯:《双城记》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狄更斯:《双城 记》 内容梗概 路茜跟随保护人劳雷从英国出发到巴黎去救回她的父亲梅尼特医生。梅尼特被无辜监禁在巴士底狱十八年,出狱后被他过去的仆人、现在的酒店老板得伐石藏了起来。经过长期监禁,梅尼特已变成一个白发苍苍、迷茫迟钝的人。他连自己的名字也遗忘了。路茜的出现让梅尼特恢复了记忆。他们将他带回英国,使他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法国厄弗里蒙地家族的代尔那放弃贵族特权来到英国,不幸被暗探诬陷犯有间谍罪,要判处死刑。代尔那来英国时恰好与路茜同船,路茜出庭作证表明他是无辜的。代尔那的律师也利用他的助手卡尔登与代尔那相貌极其相似的特点说明告发者有认错人的可能,于是代尔那被无罪释放。女儿的爱使梅尼特重新获得幸福。路茜的美丽引起了卡尔登和代尔那的爱慕。卡尔登知道路茜爱着代尔那,他放弃了对路茜的追求,决心要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路茜嫁给了代尔那。正当梅尼特一家过着安宁幸福生活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代尔那为了解救领地总管回到法国,被革命政府逮捕,梅尼特带着女儿、孙女到法国营救代尔那。梅尼特过去的遭遇赢得革命者的同情,代尔那获得了释放。但得伐石太太与

代尔那家族有深仇大恨,她要复仇,她以梅尼特在狱中写成的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罪恶史为控诉书,重新激起了群众对这个家族的愤怒。这一次连梅尼特也无法为女婿辩护,代尔那被宣判死刑。卡尔登为了路茜一家的幸福,设法以自己换出代尔那。代尔那与梅尼特、路茜及女儿一起逃离巴黎。卡尔登实现了对路茜的诺言: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他代替代尔那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 研究综述 中国读者接触狄更斯,始于20世纪初林纾的翻译。但当时,《双城记》并没有被译介。民国时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双城记》的评论,这大多散见于狄更斯的传记及一些介绍性的文章里,如莫洛亚著的《狄更斯的生平及其作品》、林海的《狄更斯的写作技巧》、梅林格著的《狄更斯论》、伊瓦雪娃著的《关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问题》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关于《双城记》的评论尚不够集中和深入,主要仅限于翻译和介绍国外的资料,独立的研究还未展开。 《双城记》研究的真正深入、繁荣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到1966年。受苏联影响,我国的学术界对于狄更斯十分重视,并在1962年狄更斯诞辰150

双城记读书笔记2000字

双城记读书笔记2000字 我想《双城记》并不重在写情,露西与达奈的相爱结婚,卡顿对露西的单恋其实比较概念化,个人认为《双城记》是狄更斯对革命和人性痛苦深思所交的答卷。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双城记读书笔记2000字,欢迎参考! 双城记读书笔记2000字 有人说《双城记》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着眼于卡顿对露西的博大的单恋,为了后者的幸福,前者不惜牺牲自己去搭救后者的丈夫。不过如果从情节和人物关往中,比较难以感受到卡顿怎么会深深爱上露西,在单恋的前提和基础似并不牢靠的情况下。 我想《双城记》并不重在写情,露西与达奈的相爱结婚,卡顿对露西的单恋其实比较概念化,个人认为《双城记》是狄更斯对革命和人性痛苦深思所交的答卷。 革命是社会阶级的矛盾的产物,当体制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后,下层积累的仇恨最终会大爆发,冲垮旧的体制。由于下层的仇恨缺乏构筑合理的新体制的能力,革命往往会演变成单纯的毁灭性的暴力,而最终建立的体制可能与旧体制相距并不遥远,但这个宣泄仇恨的过程付出的社会成本是相当惨重的。在这个过程中,维系过程中维护人的起码生命、尊严、道德、法律,都被当成旧体制的一部分被否定了,因此种种人间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革命政权的官方意识形态

倾向于认同为革命的理想可以不择手段也并非全部,也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只不过将革命作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也不排除有些人,包括革命领导在内将革命作为宣泄个人仇恨或是争权夺利的工具,而革命这种形式制度上的缺陷,更是使一部分人大有可为。可以说包括法国革命在内的一切革命概莫能外。所以人道主义作家对革命无不抱着矛盾的态度,它们一方面赞同改善民众处境的革命理想,另一方面又痛苦于血腥而非理性的革命现实,如果它们非要坚持个人观点,那么在不宽容,不允许中间路线的革命时代,它们个人命运往往是凄怜的。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即从人生角度对以上的部分观点作了生动的阐述。《双城记》的两个主角应该是厄尼斯和卡顿。酒馆老板娘厄尼斯是受压迫的劳苦人民的代表,她的弟弟和妹妹都被贵族艾弗蒙害死,她因此形成了疯狂的仇恨,表现为要利用革命的混乱杀掉每一个和艾弗蒙家族有关的人,包括其有人道主义思想的管家,其外甥达奈,以及达奈的妻儿。革命就是报仇雪恨,而且是不受限制的滥杀,这是相当一部分受残害的普通民众的态度。甚至有些人道知识分子在深受迫害的时候,也会丧失理智,产生这一想法。莫奈特医生被艾弗蒙陷害,在巴士底狱关了18年,在狱中身心具残,变成了精神病人,狱中他即写到要向艾弗蒙讨回血债,直至他这个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当然当他出狱神志清醒时,其人道思想占了上风,他能够分清敌我,可以接受敌人的亲戚作为女婿。而正是疯狂的仇恨使他付出了代价,他在狱中偏激言论最终使女婿上了断头台,差点断了他女儿的幸

狄更斯,双城记

《双城记》 双城:伦敦、巴黎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狄更斯:爱比恨要有力得多。 但在《双城记》中,爱只能让梅尼特医生一家成功逃离,这并不代表爱的全面胜利,但爱与善良在小说中表现得强劲而饱满。 《双城记》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 梅尼特医生代尔那露西得伐石太太卡尔登 梅尼特医生:前半生主要表现为充满正义感;后半生是仁慈的长者、人道主义者,既可以表现为挺身抗暴,也可以表现为对仇人之子的保护。 代尔那:理想化的人物,英俊,品德高尚,放弃了爵位、财产,具有一切美好的品质。 露西:美丽、善良、温顺,充满伤感的温情的化身。 得伐石太太:复仇的精神,被复仇欲望主宰而失去了理智。 卡尔登: 小说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有的将其看作高尚的人道主义者,基督精神的体现。有的将其看作难以解释的怪人,“狄更斯式的怪诞艺术”。 这个形象将在人们心中不朽。”——狄更斯 有才华,有头脑,有个性的失败型人物,酗酒,自暴自弃,对人生感到失望,没有生活目标。他代替代尔那死不仅是牺牲,还带有自杀的性质,紧紧抓住死亡的机会,从而赋予自己的生命以价值,以此来实现肉体死亡和精神复活的统一,既毁灭了自我,又实现了自我。代替另一个人死亡,另一个人代替他去爱,卡尔登伴着这种感觉走向死亡,这是狄更斯所倾向的浪漫。 借此,小说也树立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典型,充满着爱和高度的伦理道德意义。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3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 4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 5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 6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7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 8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 9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 10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 11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分析当时美国黑人的命运选择 12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13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14 从《喜福会》看中国女性在美国的职业倾向 1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6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 17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 18 (英语系经贸英语)电子商务bc运营模式——以亚马逊为例 19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20 从《河东狮吼》与《套礼服》的对比中分析中美婚礼的差异 21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 22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 23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24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25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6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27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2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29 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30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 31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32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3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etween Wang Anyi’s Everlasting Regret and Virgina Woolf’s Mrs. Dalloway 34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35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36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 37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 38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39 An Analysis of Symbolic Metaphor in To the Lighthouse 40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

双城记

《双城记》内容简介 它以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法国巴黎的一位外科医生梅尼特和得伐石太太两家的遭遇。 有一天,梅尼特医生突然被厄费里蒙地兄弟绑架到侯爵的府中,强迫他给两个病人看病。其中一个少年中了很重的剑伤,另一位 妇女已经奄奄一息,后来医生得知:是侯爵兄弟糟蹋了这位美丽的农妇,并杀死了农妇的丈夫和父亲,受剑伤的是农妇的弟弟。 他决心要给姐姐报仇,就把幸存下来的妹妹(也就是后来参加法国大革命的得伐石太太)先送到乡下,然后就到侯爵府去报仇, 由于侯爵府内人多势众,他反而被打成重伤。得知真相后,正直善良的梅尼特医生对侯爵的行为十分愤怒,不顾个人安危,直接 给朝廷写信,告发侯爵的罪行。可是,侯爵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医生反而被投进了巴士底监狱,长达18年之久。狱中,医 生也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写下了血书,记录了侯爵的罪行。等到出狱时,他已经被折磨的神志不清了,在女儿路茜和好友劳雷 的照料下,医生逐渐恢复了健康,并且又开始行医了。可意想不到的是,路茜爱上了他仇人的侄子代尔那。对此,医生心中十分 恼火。在他被痛苦和矛盾困扰的不知所措时,代尔那为了爱情放弃了侯爵的财产和地位而自食其力了,医生才同意他们结婚。婚 后不久,代尔那为了营救老管家,不顾自身安危,去了动乱中的巴黎,被革命者得伐石夫妇逮捕下狱。后来医生和路茜前去巴黎 营救,结果未能成功。得伐石夫妇判侯爵的侄子代尔那死刑。这使医生的精神上又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时,一位不满现实的青年 卡尔登,早就暗恋代尔那的妻子路茜。为了成全心上人的幸福,他偷偷混进监狱,利用自己与代尔那面貌相似的特点,替名顶替 ,换出了代尔那,让代尔那一家安全逃出巴黎,而卡尔登自己却登上了断头台。 《双城记》赏析评论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 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

《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a

《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摘要 《双城记》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重要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书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堪称经典。与我们普遍认同的观念不同,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持有否定态度。他所否定的,并不是被后世推崇的革命对社会进程的推动作用,而是革命的暴力和血腥,革命者的愚昧无知,麻木盲从。革命者革命的原因是出于对压迫者的仇恨,并非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他们打倒了压迫者成为新的压迫者,继而又被打倒。这样的过程从客观上启发了人民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关键词:狄更斯;法国大革命;双城记 Abstract A Tale of Two Cities is an important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work created by the British author Charles Dickens, and the depictions of French Revolution in this book is a great classic. Dickens holds a negative attitude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at can be seen from his work, which is a different idea from our general recognition. What he negates is not the improving role that the revolution played for the French society, but the violence and bloodshed in it, ignorant apathetic revolutionist and blind obedience. The reason why people waged revolutionary war is the hunger for vengeance, rather than benefiting the whole society. They become new oppressors after they have toppled the old ones, and then they are toppled as well. Subjectively, this process inspires the spirit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Key Words:Charles Dickens; French Revolution; a Tale of Two Cities 引言 《双城记》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于19世纪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的主要时代背景就是缔造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我国,法国大革命被普遍认为是一场近乎完美的,人民群众广泛领导和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革。但是通过研究作者对革命者和革命形势与具体过程的写作手法以及对革命者参与革命前后性格的迥然变化和被卷入革命风暴的无辜生命陨落的描写作者发现,狄更斯对这场革命的态度与认识和我们对法国大革命的普遍认知有很大不同甚至相违背。他并没有站在歌颂革命者或整个革命活动本身的

狄更斯《双城记》经典名言

狄更斯《双城记》经典名言 iloveyounotbecauseofwhoyouare,butbecauseofwhoiamwheniamw ithyou.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nomanorwomanisworthyourtears,andtheonewhois,won‘tmakeyo ucry.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theworstwaytomisssomeoneistobesittingrightbesidethemknow ingyoucan‘thavethem.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neverfrown,evenwhenyouaresad,becauseyouneverknowwhoisfal linginlovewithyoursmile.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totheworldyoumaybeoneperson,buttoonepersonyoumaybethewor ld.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don‘twasteyourtimeonaman/woman,whoisn‘twillingtowastet heirtimeonyou.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justbecausesomeonedoesn‘tloveyouthewayyouwantthemto,doe sn‘tmeantheydon‘tloveyouwithalltheyhave.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从读者反应论对比两个《双城记》译本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1015953.html, 从读者反应论对比两个《双城记》译本 作者:冯宝茵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6期 摘要: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双城记》被评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其不同译本用词和情感渲染都有很大区别。本文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对比孙法理和宋兆霖的两个译文发现,优秀的文学翻译不仅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读者的反应和需求,还应还原出原作品本角色的个性色彩。 关键词:译文对比;读者反应论;《双城记》 一、前言 读者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关注和审视的对象,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读者有一定的认识与考虑。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译文的优秀与否考察的是,读者能否从译文中正确地理解原著以及读者欣赏原著文本的程度。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反映出人物的社会各阶层和地域特色,极尽描摹地刻画出原作品人物。 二、读者反应论 读者反应理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身兼读者和译者两个要务的翻译者要能够正确地理解原作品,并将原作品阐释清楚,保证译文读者和原作品读者有相同的阅读效果;第二,译文是译者通过目的语的字、词、句来显现出原文本中的内容。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译者的注意力从原作品形式转移到译文呈现的过程和结果上。好的译文应该忠实于读者的反应,要有内容上的忠实,还要读者阅读译文后的效果忠实度。 三、具体分析 (一)从词汇合理性的角度分析 词汇和语句是组成信息文本的基础,译者是否对原作品本有准确深入理解体现在能否给出对等词汇。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译者的选词要做到选择的词汇是否能够让读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正确地理解;选择的词汇能够恰到好处的传达原作品中的信息和情感色彩。 例: 原作品:He was an inquisitive fellow,and sometimes when she had quite forgotten him in gazing at the prison roof and grates,and in lifting her heart up to her husband……

论文—解读狄更斯《双城记》

“杯中窥人“———从双城记解读狄更斯 提纲:(略) 摘要: 以狄更斯〈双城记〉为例,试从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采用的创作方法,结构,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方面,解读狄更斯的小说之艺术魅力。 关键词:狄更斯〈双城记〉人物性格道德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结构人道主义悬念象征 正文: 一、简介狄更斯及其生活经历 狄更斯,英国作家。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死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作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6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此后,专门从事长篇连载小说的创作。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书信、散文、杂诗。他多次去欧洲大陆游历、旅居,两次访问美国,中年以后先后创办《家常话》和《一年四季》期刊两种,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二、〈双城记〉故事情节: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霸占一农妇,几乎虐杀这个农妇全家。医生梅尼特写信向朝廷告发此事,却反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达18年之久。获释后,神智失常的医生被女儿露茜接回伦敦。露茜有两个追求者带尔那和卡尔登,她嫁给了代尔那。代尔那为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成员。法国大革命中,代尔那在法国被捕,受到梅尼特过去的仆人得伐石夫妇的控告,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露茜带这女儿和父亲去巴黎营救,未果。深爱这露茜的卡尔登冒名顶替,救出代尔那。医生一家在希望中返回英国。 三、分析其小说特点: 在英国文学史上,十九世纪是群星灿烂的小说鼎盛时代。而在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中,狄更斯则是一颗最为光彩照人的明星。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

《双城记》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双城记》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目录 第一篇:《双城记》读书笔记摘抄 第二篇:双城记读书笔记 第三篇:《双城记》读书笔记 第四篇:双城记读书笔记 第五篇:《双城记》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双城记》读书条记摘抄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的一个血的印记。而《双城记》真实地描绘了统治阶层的横暴和腐败。通过阅读《双城记》,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锋利抵牾,体会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鲜血无法洗去愤恨,更不能代替爱”。《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配景,描绘了十八世纪的一位医生梅尼特从牢狱中重获自由,和女儿一起到伦敦生存,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名叫代尔纳的法国青年作证,露西和代尔纳因相爱而完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暴发,代尔纳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极刑。在岌岌可危时候,一直爱恋露

西的英国青年卡尔登代替换尔纳上了断头台。卡尔登是书中最富魅力,也是最为庞大的一位人物,他悲观悲观,胡里胡涂地生存着。求学时,他只替同砚写作业,工作后,纵然拥有一身才气,他仍然选择默默无闻的打工。但是,在他淡漠的外表下,没有看到他有一份深沉的情感。他温柔的,执着的爱着露西,甚至最终为了露西愿意奉献出本身的生命。他让我们看到了他对露西那深沉的爱:用自己的性命换回自己心爱的女人的家庭幸福与她的笑颜。无论在哪个期间,卡尔登对露西的爱都显得那么爱惜和高尚。相较于卡尔登所代表的温柔与爱,得伐石太太则是杀害和血腥的象征。因为亲人惨死在代尔纳叔叔与父亲的魔掌下,所以她一生只为愤恨而活。得伐石太太的嗜血虽然使人小心翼翼,也叫人不禁叹息愤恨的气力。18世纪末的法国,就被这种执拗复仇的火焰燃烧成了修罗地狱。小说同样也赞美了其他角色:梅尼特大夫端正崇高,且善良宽容,是仁爱的理想化身;露西则是爱和温情的化身;代尔纳是给统治阶层指明出路的人。这些人物体现出来的种种美德,都是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所热情歌颂的。作者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 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生理阐发,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氛围的有机联合著称。他所著的《双城记》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汗青,来影射其时的英国社会实际,预示着这嘲恐怖的大火”也将在法国上演。我完全赞同卡尔登在临死前说的:“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在世信我的人,必永久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 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终究是一种抱负。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没有卡尔登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这部小说就失去了它的代价和灿烂。卡尔登的去世,

双城记开头名言警句

《双城记》开头名言警句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以至那时声名最远的某些作家对于他所接收的这个时代,评说是好是坏,都固执地只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 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

狄更斯双城记英文名言

狄更斯双城记英文名言 狄更斯双城记名言精选 ★ Aheartwellworthwinning,andwellwon.Aheartthat,oncewon,goesth roughfireandwaterforthewinner,andneverchanges,andisneverdau nted. 值得去赢得和被赢得是这样一颗心:这颗心一旦赢得,可上刀山,可下火海,永远不变,无所畏惧。 ★Thewholedifferencebetweenconstructionandcreationisexactlyth is:thatathingconstructedcanonlybelovedafteritisconstructed; butathingcreatedislovedbeforeitexists. 准确地说,建设性和创造性之间的区别是这样:建造的事物只能建好后被人所爱;而创造的事物尚未问世就受人喜爱。)

★ ToconcealanythingfromthosetowhomIamattached,isnotinmynature .IcanneverclosemylipswhereIhaveopenedmyheart. 对所爱的人隐瞒任何事情,都不是我的本性。既然我的心房都已经打开,嘴巴就不能关上。 ★Nooneisuselessintheworldwholightenstheburdenofitforanyoneel se. 在世界上为他人减轻负担,任何人都有所作为。 ★Therearebooksofwhichthebacksandcoversarebyfarthebestparts. 有些书,其封底和封面是最为精华之部分。 ★Lifeismadeofeversomanypartingsweldedtogether. 分离许许多多的结合,就构成了生活。 ★

双城记 狄更斯 读后感

艰难时世下的忧虑与期盼 ——鉴赏《双城记》 时代从不曾屈服于任何形式的毁灭与焚烧,沉寂的数年光阴,只是为了在一个开始或是结束,声嘶力竭的喊出世纪的起伏。迟暮之年,狄更斯不再屈服大时代背景下的宏伟与荒凉,不再随意采撷繁衍的枝枝叶叶。经历了大半生的起起伏伏,狄更斯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已经转变成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或许,他彻悟,统治阶级的暴虐奢靡必然导致社会和人民残酷激烈的报复和制度的更替变换。 十八世纪爆发的那场空前壮大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成为了狄更斯对于社会最深刻的思考,借由法国所发生的革命向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忧思,狄更斯把革命之后的英国和法国相对比,力图根据一个国家的经历和经验,来预言和祈祷另一个国家的未来,由此,《双城记》也就这样缓缓拉开了帷幕。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世纪,这是愚蠢的世纪”——狄更斯在小说开篇这样写道。小说的开头,便是伦敦与巴黎的比较,一七七五年的英国与一七七五年的法国的比较,而其实随着故事随后的发展,在缓慢的陈述过程中两个国家逐渐的变成了一种奇怪的对立。他在文中将英国的现状理想化。英国在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下其实是一个隐藏的反动代表,但是却在作者笔下却画风转变成了描写资产阶级斗争的替代品,所以当时的英国社会,其实是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最为残酷和锋利的战场。此时的十九世纪,社会现状就像是处在天平两端不断抖动互不相容的矛盾体,可以说这是好的,可以说这是坏的。当社会现状再也无法维持平衡时,显然天平已经开始偏向一方压倒。 狄更斯在小说中讲出了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上的担忧,他看到了英国社会隐藏潜在的种种灾难。狄更斯一方面谈到对于巨大变革发生的愿望,希望英国社会的罪恶统治能够得到终结,可是同时,他也担忧着革命真正的爆发。 小说中所围绕的最基本主题,就是革命的主题,整部小说都贯穿于在十七世纪背景下相互不同却又相同的两个城市——伦敦和巴黎的对比。 《双城记》第一部分的社会描写并没有现代生活的奢靡华丽,相反,狄更斯在刻画他所深恶痛绝的旧社会政治制度的时候,并没有想要淡化革命后的结果所造成的影响,他甚至是拒绝的。狄更斯在描写这种“旧制度”时,强调指出人民饥饿贫穷的生活和统治阶级奢靡专横的生活。这种鲜明的对比,再一次映射了小说的主题。 后来反观主题,一直都是围绕着革命进行讨论和深思,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和混乱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其实一直都无意去深究或是批判当时的法国革命,他深知那是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所以在小说最后三分之一处,对于当时真实发生的法国革命描写才刚开始。而法国大革命也确实是一次复杂的革命,经过长时间隐匿的酝酿,曲折迂回,也代表了社会各阶层各党派之间的斗争,最后改变了社会。在描写之后,作者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所描写的“现实”部分,很真实很准确的叙写下来。狄更斯直言,这些情况都是最真实可信的目击者在正确无疑时引述的内容。狄更斯在用自己独特的历史视角来仔细观察法国革命背景下的英国社会。狄更斯怀揣着自己的满腔愤怒,渴望揭露社会制度的弊端与盲点,但是他看不到历史的前途,所以转而描述这场革命,特别是抨击雅各宾党人的恐怖行为。在他看来,那是雅各宾党人罪恶与残暴的时期。在小说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他描写下的真实,恐怖时代是没有人性的惨案和暴戾肆虐的时代。 狄更斯与同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激进派一样,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但是他们本身的立场赋予他们的权利仅仅是去倡导改良,而不是去发动激烈的革命和阶级的反抗。英国在十七世纪时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和阶级矛盾已经到了爆发革命的临界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是当时社会最主要最基本的矛盾。面对爆发三次的宪章运动和当时欧洲大陆各地此起彼伏的革命,人心惶惶不安,社会动荡纷争,在文学领域内,关于

双城记读后感开头写法大全

双城记读后感开头写法大全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 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 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 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 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 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 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 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 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 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 最近,我读了《笑猫日记——保姆狗的阴谋》这本书,读了之后对我很有启发《笑猫 日记》是杨红樱的经典着作之一,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只会笑的猫,只要读过《淘气包马小跳》的人差不多应该知道这只猫是马小跳的表妹杜真子最喜欢的猫。这只猫的感情都是通 过笑来表达。 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双城记》读完了,这部小说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 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他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 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 雷雨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 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 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时间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踪迹.每个人都拥有时间,但是,有些人却无法合理支配时间,只能让时间从他们的身边悄悄溜走.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 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 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 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