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后注意事项

椎管内麻醉后注意事项

椎管内麻醉后注意事项

椎管内麻醉包括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前者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间隙,使脊神经前后根阻滞。后者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使脊神经根阻滞。二者都是通过局麻药作用使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便于手术顺利安全地进行。椎管内麻醉后病人需注意以下事项:

一、平躺。腰麻后会有一个小的穿刺孔,直立时会使脊髓腔压力增加,脑脊液外漏机会增加,易引起术后头痛,故术后一般要求平卧6~8小时。

二、吸氧。椎管内麻醉后阻滞平面对呼吸有明显的影响,平面愈高,影响愈大。当感觉阻滞达胸4平面时,膈神经、肋间隙受累,通气量不足,故术后吸入氧气利于机体恢复。

三、禁食。椎管内麻醉下,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致胃肠蠕动功能下降甚至麻痹,术后需待肠通气后方可进食,一般要12-24小时。

四、起床要缓。麻醉后下半身血管扩张,静脉血淤积。故起床时最好先坐一会儿再起来。快速起床可能会头晕目眩。

五、恶心、呕吐的问题。椎管内麻醉下,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胆汁返流入胃、低血压、患者术前精神紧张等因素都可引起恶心、呕吐。该症状多于术后1-2

日自愈。

六、下半身不能动的问题。脊椎麻醉平面以下阻滞,致下半身感觉及运动麻痹,不需担心,一般在术后3-6小时药物代谢后可自行恢复。

七、尿潴留的问题。支配排尿反射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很细,对局麻药敏感,故手术后皮肤感觉虽已恢复,但尿潴留仍可继续存在,通常在术后6小时都会恢复正常。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 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 负性肌力作用;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广泛的阻滞平面 原有低血容量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 高体重指数、老年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 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 进行性心动过缓 老年人 髋关节手术(?....)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 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 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 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 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 (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 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 (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 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 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 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 (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 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 用消失。 治疗 (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 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

全麻椎管内麻醉

硬膜外麻醉临床路径(麻醉医师版) 一、硬膜外麻醉适用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可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二、选择麻醉方案的依据: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三、进入临床路径的标准: 1. 有硬膜外麻醉适应证 2. 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四、进入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阶段分为麻醉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实施、麻醉后随访3个阶段。 1. 麻醉前一日:进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详见麻醉前访视路径); 2. 手术当日: (1)核对病人的身份和手术部位,再次进行病情和硬膜外麻醉可行性的评估; (2)监测生命体征; (3)开放静脉通路; (4)根据所实施的手术,确定硬膜外穿刺的间隙; (5)硬膜外穿刺; (6)试验剂量; (7)麻醉维持; (8)麻醉处理; 3. 手术结束后至送入病房后24h: (1)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和末次用药时间确定患者去向:①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超过1小时,可送至病房;②麻醉平面在T5以上、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1小时以内以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PACU观察;③患者病情危重或在PACU观察1小时病情仍不稳定,可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ICU观察。 (2)送至病房后24h内,观察和处理:①患者的生命体征、肢体的运动与感觉;②麻醉相关并发症;③填写术后随访记录。 五、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出现麻醉并发症者(如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硬膜外腔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按相关指南抢救处理。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

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

麻醉的各种评分标准 一、ASA评分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与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 Ⅰ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与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 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与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与周到。 ASA分级分六级 ASA 1级无器官、生理、生化或精神系统紊乱。 举例:无。 ASA 2级伴有系统性疾病,尚无功能受限。 举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非复杂性糖尿病。 ASA 3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出现功能不全。 举例:糖尿病伴血管系统并发症;既往心肌梗塞史。

ASA 4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经常威胁着生命。 举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 ASA 5级濒死病人,无论手术与否,不抱挽回生命的希望。 举例:主动脉破裂;颅内出血伴颅内高压。 ASA 6级确证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举例:ASA 1E病人脑死亡;又如健康病人急诊阑尾手术脑死亡 E 需要急诊手术的病例(在相应的ASA 级数之后加“E”字)。 二、全麻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 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 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与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 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实缝皮时病人略由躁动,血压与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连续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适应症: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症: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麻醉操作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包括手术方式、麻醉选择适应度、手术及麻醉文书的签署情况等,还需向病人询问包括药物过敏史、禁食时间、身体不适情况、有无不良麻醉史等以及对其进行气道的评估。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2、开放一条及以上快速的静脉通道。给病人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并作为基础值记录在麻醉单上。给麻醉机连接螺纹管并检查能否正常使用,确保吸引器和气道通气设备到位。 3、准备药物包括(不限于):阿托品(0.1mg/ml)、麻黄素(5mg/ml)或甲氧明 (0.5mg/ml)、2%利多卡因(5ml)和生理盐水(10ml)各两支、0.75%罗哌卡因15ml(乳腺手术为0.25%罗哌卡因15ml)。麻醉药物应有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玻璃安培药液用砂轮锯瓶口后应用消毒液涂抹锯口。 麻醉操作: 1、打开麻醉穿刺包和加强型硬膜外导管。 2、病人摆左侧卧位,定L2/3椎间隙位置(乳腺手术为T4/5)。 3、以免洗手消毒液行卫生手消毒后再戴无菌手套。 4、以麻醉穿刺包内独立的方盘装消毒液,应避免消毒液接触穿刺物品。

麻醉科常用评分标准

麻醉科常用评分标准 这是麻醉科常用评分标准的总结包括ASA评分,.Apgar 评分,全麻效果评级标准.,椎管内麻醉(硬、腰、骶)效果评级标准,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颈丛、臂丛、下肢神经等)】 Ramsay镇静评分心脏危险程度改良Goldman评分,术前ASA麻醉危险度分级,术后苏醒评估项目(POR)計 分,Steward苏醒评分,寒战评分,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 评分,气管插管时肌松程度分级等【ASA评分】 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可将病人分为5级: Ⅰ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 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 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 【Apgar评分】 ----------------------------------------------------------------

----------------------------体征评分标准 --------------------------------------------------------------- ――――――――――――0分―――――――1分――――――― 2分 ---------------------------------------------------------------- 皮肤颜色――――――― 青紫或苍白― 身体红、四肢青紫-―― 全身红 心率(次/分)――――――无――――― 小于100次/分-――― 大于100次 弹足底或导管插鼻反应――无反应――-有些动作如皱眉――― 哭、喷嚏 肌张力―――――――――松弛―――-四肢略屈曲――――― 四肢能活动 呼吸――――――――――无――――-慢、不规则――――― 正常、哭声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范

椎管内麻醉 操作规范 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根或脊神经产生传导阻滞,达到相应区域的麻醉效应称之。 蛛网膜下腔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 骶管阻滞 一、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①患者拒绝或不合作者 ②穿刺部位感染 ③未纠正的低血容量 ④凝血功能异常 ⑤脊柱外伤或解剖结构异常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相对禁忌证: ①菌血症 ②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 ③应用小剂量肝素 二、术前访视 ⑴术前评估与全麻病人相似,并根据病情确定适宜的区域麻醉方法。 ⑵查体时应特别注意患者的背部,观察是否有畸形、外伤、感染等。 ⑶追问患者是否有脊椎病病史,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或疾病,还应记录既往的神经病变。 ⑷追问异常出血史、用药史、过敏史。 ⑸向患者讲解麻醉操作过程,说明麻醉的优、缺点;还应讲明术中可能需要另外加用镇静药和麻醉药,若阻滞失败或手术时间延长、手术超出预想范围,可能改用全身麻醉。 ⑹术前用药:适量的镇静药、镇痛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与疼痛。 三、穿刺体位: 穿刺体位有侧卧位及坐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 侧卧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 坐位:臀部与手术台边沿相起,两足踏于凳上,两手置膝,头下垂,使腰背部向后弓出。 四、穿刺部位: 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突间隙; 上肢:T3~4 下腹部: T12至L2

下肢: L3~4 会阴: L4~5 五、穿刺方法: 直入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进针,针尖稍向头侧作缓慢刺入。 旁入法:于棘突间隙中点旁开 1.5CM处做局部浸润。穿刺针与皮肤成75°角,进针方向对准棘突间孔刺入。 六、棘突间隙的体表解剖标志: 颈部明显突出的棘突为颈下棘突 两侧肩胛冈联线交于T3棘突 两侧肩胛下角联线交于T7棘突 两侧髂嵴最高点联线交于L4棘突或L3~4棘 突间隙 七、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回路、全套气管插管用具以及抢救的应急药物,打开并检查穿刺包内穿刺用品是否齐全。 2、患者入室后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医嘱执行情况、睡眠质量,消除其顾虑和紧张。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后进行椎管内穿刺。 八、硬膜外阻滞 ㈠穿刺步骤: 1、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 2、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摸好间隙于穿刺点用指甲轻轻压个痕迹。 3、穿戴无菌手套(注意无菌原则),抽取穿刺需要的药品和生理盐水等,将穿刺用品摆放整齐。 4、选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大面积皮肤消毒,谨防消毒液沾染穿刺用具,以避免消毒液潜在的神经毒性作用。 5、抽取5ml 1%的利多卡因,于穿刺点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 6、破皮针破皮。 7、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硬膜外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进针。依次进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刺时仔细体会针尖的阻力变化。 8、确定进入硬膜外腔后,测量硬膜外至皮肤的距离,导管进入硬膜外腔3~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 9、拔针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针尖的斜口方向,以防斜口割断导管。 10、针拔出后,调整导管的长度,接上连接器和注射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少许生理盐水无阻力后固定导管。

麻醉科的各种评分

麻醉科的各种评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5-09-12 00:07 文章来源: 麻醉疼痛专业讨论版 关键词: 麻醉学评分系统 ASA评分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 Ⅰ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Ⅰ级: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全麻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 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 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实缝皮时病人略由躁动,血压和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考生姓名:学号:成绩: 项目总 分 评分标准得分 术前访视与核对20 1、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相关病史及禁食情况5分 2、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其手术体位5分 3、关注患者脊柱及穿刺部位情况5分 4、辅助检查:尤其重视血凝情况5分 麻醉前准备20 1、麻醉机吸引器检查并处在待命状态5分 2、开放静脉并进行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5分 3、备好椎管内麻醉物品、抢救物品及气管插管物品5分 4、患者体位摆放与患者保护,穿刺点定位5分 操作40 1、穿刺时告知,并适时与患者沟通10分 2、无菌观念(口罩、帽子、洗手)及消毒范围10分 3、穿刺方法正确(正中入路为例)10分 4、操作结束时给试验剂量, 给足剂量并测平面10分 提问20 1、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与禁忌症 2、局麻药浓度与剂量的选择(给病例) 3、硬膜外腔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判断与处理 4、术后头痛防治原则 5、穿刺过程中出现神经根刺激征的判断与处理 备注:5选2题提问 总分 100 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者签名:

椎管内麻醉提问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有哪些? 2.椎管内麻醉的优点是什么?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证有哪些? 4.为什么蛛网膜下隙阻滞会造成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有哪些? 6.硬膜外置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7.简述全脊麻的处理原则。 8.如何鉴别脊髓早期损伤与脊神经根损伤? 9.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如何? 10.全脊麻的临床表现如何? 参考答案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为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但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2.椎管内麻醉能明显阻断外科手术刺激产生的机体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应用这些技术能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卫生保健经费。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有:①下腹及盆腔手术;②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③下肢手术。 4.血压下降主要因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等造成的。心率缓慢是因部分交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所致。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包括:①血压骤降使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③手术牵拉内脏。 6.置管注意事项有:①导管已越过穿刺针斜口而遇阻力需将导管退出重插时,必须将导管与穿刺针一并拔出,切忌只拔导管,否则会有针尖斜口割断导管的危险;②插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肢体异感或弹跳,提示导

麻醉注意事项

太和友好医院 麻醉和/或镇静麻醉知情同意书 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 科室床位住院日期住院号手术日期 术前诊断与合并疾病: 手术名称: 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您需进行镇静麻醉、□全麻气管插管、□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麻+基础、□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 麻醉一般是安全的,但由于个体差异也有可能发生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现告知如下,包括但不限于: □1.根据麻醉操作常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使用各种、各类麻醉药后,病人出现中毒、过敏、高敏、神经毒性等反应,导致休克、呼吸心跳停止。 □2.全麻时,特别是对急症饱腹病人,麻醉前采取力所能及的预防措施,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发生呕吐、反流、误吸甚至窒息死亡。 □3.在基础麻醉或椎管阻滞麻醉时,使用规定剂量麻醉,仍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或麻醉平面过高,虽然积极抢救,仍发生不良后果。 □4.全身麻醉引起喉或支气管痉挛。 □5.肌肉松弛药敏感引起呼吸延迟恢复或不恢复,积极抢救后仍发生不良后果。 □6.某些麻醉药可引起恶性高热、神经异常。 □7.不同麻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1).按操作规程进行脊椎穿刺、插管、注射麻醉药物后,发生腰背痛、头疼、硬脊膜外血肿、神经损伤,甚至截瘫致残等不良后果。 (2).臂丛神经阻滞中麻醉药中毒抽搐。 (3).硬膜外麻醉及术后镇痛发生全脊髓麻醉:硬膜外血肿致截瘫:一过性或永久性下肢神经损伤:腰麻后引起头晕、头痛。 (4).全麻气管插管过程中,虽然常规操作,仍发生牙齿损伤或脱落、鼻出血、唇出血呕吐、误吸、喉痉挛、喉水肿、声带损伤、支气管痉挛、恶性心率失常,全麻后苏醒延迟或呼吸不恢复。 (5).椎管阻滞穿刺或局麻时,已严格按常规消毒操作,仍发生穿刺或注射部位感染。 (6)因麻醉和手术需要行有创动脉、静脉检测时,发生血气胸或血管损伤。 (7)神经阻滞麻醉导致血肿、血气胸等。 (8).麻醉诱发、加重已有的合并症,导致组织器官功能衰歇。 (9)麻醉过程中,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神经反射性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8.麻醉手术中输血、输液可能发生致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血源性传染病等。 □9.患者本身合并其他疾病或有重要脏器损害,使相关并发症和麻醉危险性显著增加。 □10.急诊手术麻醉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或者。 □11.我已详细阅读以上内容,对麻醉师的告知表示完全理解,经慎重考虑,我决定进行此项麻醉。 我明白在手术中,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变更麻醉方案或附加其他操作,我授权医师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为保障我的生命安全实施必要的救治措施,并保证承担全部所需费用。 我知道在手术开始之前,我可以随时签署《拒绝医疗同意书》,以取消本同意书的决定。

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措施.方法:研究在手术是患者的适应症,以及患者的年龄。结论:麻醉过程中预注入一定量的液体,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临床上,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一)基本措施 严格掌握椎管内阻滞的适应证,术前严重低血容量、低血压、休克患者不宜选用椎管内阻滞。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和剂量老年和体弱患者无论腰麻或硬膜外阻滞,原则上宜采用较低浓度的局麻药,剂量比青壮年约少l/3。Seyedhejazi等报道,剖宫产术脊麻用0.5%布比卡因8mg+芬太尼10mg 时,比布比卡因12mg阻滞后低血压发生率降低(25%VS35%),麻黄素总用量显著减少(4mgVSll.75mg)。 2.控制阻滞平面椎管内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低血压发生率与阻滞平面有关。感觉阻滞平面达T4以上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常明显增加。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腰麻感觉阻滞平面控制Tm。或Tn以下,尽

量不超过T6。临床应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硬膜外阻滞控制在T4以下。 3.调整患者适当体位一对剖宫产手术,腰麻或硬膜外阻滞后产妇平仰卧位时,下腔静脉受压是产生低血压的重要原因,采取右侧抬高15°~30°,使子宫左移是预防阻滞后低血压的重要措施,脊麻后置患者头高足低或侧卧位,而俯卧位极可能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导致低血压,应注意预防。 (二)输液负荷 早期研究采用在脊麻或硬膜外阻滞前以10~30ml/kg,预先快速(10~20min)输注等渗晶体溶液以降低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此方法称为输液预负荷(preload)。但随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单纯输入等渗晶体溶液的扩容作用非常有限,不能有效的预防脊麻后低血压。等渗溶液输入后,75%的液体迅速进入组织间隙,不能有效维持血容量。大量输注等渗晶体液还可能增加心脏负荷和肺水肿。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认为,在椎管内麻醉前(诱导前)快速输入胶体溶液(羟乙基淀粉或明胶)或晶体加胶体溶液能更有效的降低麻醉诱导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和血压下降程度。胶体溶液用量一般为10~15ml/Kg,在20min内输完。新近研究显示,在腰麻诱导后即刻快速输液与麻醉前预负荷同样有效,称为共同负荷(coload)。NashiKawa 等观察了45例健康产妇在脊麻下行剖宫产术,在脊麻前和脊麻后即刻给予15ml/kg的6%HES(70KDa/0.5)快速静脉输注预负荷或共同负荷,脊麻后平均最低S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经扩容处理组),低血

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

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医疗水平也随着不断提升,患者可以被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患者较为重大的疾病已不满足内科保守治疗,现在多通过西医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而目前, 临床上进行手术治疗多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包括椎管内麻醉、 全麻、静脉麻醉以及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这几种常见麻醉方式,而椎管内麻醉作为常见的局部 麻醉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1]。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神功功能被阻滞,肌肉松弛,为患者术 中安全性以及术后恢复考虑,多对其采用留置尿管进行尿量的监测的同时预防患者出现尿潴 留情况[2]。但是,患者术后尿管的长期留置易导致患者尿路发生感染,影响患者的排尿功能。本文现就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一一进行阐述。 一、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为临床上常见麻醉方式,其麻醉手段是将局麻或阿片类药物通过患者椎管注入, 通过可逆性地阻断或减弱脊神经的兴奋性的传导,从而达到患者麻醉的目的。而椎管内麻醉 又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即腰麻)或硬脊膜外腔阻滞(即硬膜外麻醉)。据相关研究显示表明,椎管内麻醉的方式可以有效延迟患者机体在术中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的发生,减少术中的 出血量。除此之外,椎管内麻醉的方式还可降低术后血栓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3]。而 且椎管内麻醉大大拓宽了麻醉医生的技术范围,即可与全麻联合使用,也可用于术后镇痛以 及及慢性疼痛的治疗。因此,目前在临床上椎管内麻醉是最常见的麻醉手段,应用广泛。 二、留置尿管的优势与不足 椎管内麻醉通过阻滞脊神经兴奋性传导,按不同神经纤维来说,阻滞时间不同,通称神经阻 滞顺序遵从交感神经至冷觉、温觉、温度识别觉、钝痛觉、锐痛觉、触觉、运动神经以及最 后本体感觉消失。患者麻醉后通常由开始麻木感发展至下肢感觉消失。椎管内麻醉后,泌尿 系统的交感神经被阻滞,患者尿道括约肌收缩,但逼尿肌松弛,患者易产生尿潴留。故临床 上进行椎管内麻醉前多给予患者留置导尿,不仅可以监测患者尿量的变化,还可以减少腹腔 内压力,有效防止尿潴留的发生。但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应用留置导尿的同时患者尿路感 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尤其是术后长期卧床患者更甚。而且不规范的清洁操作或翻身等均可 造成尿路机械损伤,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杨文等人研究发现置管一周以上以及尿袋更 换频繁均可造成尿菌检出率增加,感染率因此得以不断增加。具体数据研究显示,尿路感染 约占所有院内感染的40%,而其中80%的尿路感染是由于留置导尿管引起[4]。 三、早期拔除尿管的重要性 就尿管留置的优劣来说,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了尿潴留的发生,但长期留置的临床结果多表 明患者尿路感染增加,而且除此之外,由于患者排尿均通过留置尿管,长期排尿习惯的改变 易引起尿道相关病理性改变包括尿道狭窄、尿路结石以及膀胱异物等并发症的发生,造成患 者术后恢复期的痛苦以及焦虑。而且尿管的留置需要定期进行更换,操作的不细心以及翻身 动作均可造成尿管的牵拉,导致患者尿路的损伤。因此,早期拔除尿管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尿 潴留的问题,同时还减少了尿路感染以及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期的痛苦,缩短其住院治疗的时间。 四、尿管留置拔除时限研究 吴春媚等人研究发现,椎管内麻醉术后部分患者不能自行排尿,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约为44%左右,而尿潴留的发生又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类型、液体输入量以及尿道功能障碍史等因 素密切相关[5]。李冰等人研究发现,患者术后当日输液余量约为500毫升时,即为拔除尿管 的最佳时机,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尿路感染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尿道功能的恢复[6]。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 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 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广泛的阻滞平面原有低血容量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高体重指数、老年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应用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进行性心动过缓老年人髋关节手术(?....) 预防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 30体位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g);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1 / 171 / 17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用消失。 治疗(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3)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应采取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三)全脊髓麻醉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带你了解椎管内麻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4594764.html, 带你了解椎管内麻醉 作者:徐科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 椎管内麻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硬膜外麻醉、腰麻和腰硬联合麻醉三大类。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部麻醉注入硬膜外间隙,使得脊神经根阻滞;腰麻是指将局部麻醉注入蛛网膜下间隙,使得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硬膜外麻醉与腰麻都是通过局部麻醉作用使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的麻痹,以便于手术可以安全顺利地进行。 椎管内麻醉的两种麻醉类型各自的适用症、禁忌症及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1.蛛网膜下腔麻醉,多适用于2-3小时内的下腹部、下肢以及会阴等部位的手术麻醉,例如下肢手术、剖腹产术、痔疮切除术等手术的开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脊柱畸形、脊柱外伤、脊柱结核、肿瘤、脑膜炎、休克、靠近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都不应该做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当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⑴麻醉药物注射失败,注射的药物速度过慢或者调整的体位不当,可能需要重新麻醉或者更改麻醉方式。⑵血压下降较为明显,低血压的发生与麻醉阻滞范围的大小、患者的身体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⑶恶心、呕吐情况发生较多,是因麻醉导致循环抑制低血压引起的脑缺氧而导致的。 2.硬膜外阻滞,适用于腰麻的手术都可以采用硬膜外麻醉,临床上硬膜外阻滞常应用于腹部、腰部、盆腔等部位的手术。同蛛网膜下腔的麻醉的禁忌症一样,此外,月经期女性、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都不应该选用硬膜外麻醉。⑴穿破硬脊髓。⑵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过量注射药物而产生的广泛阻滞,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区域无感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呼吸骤停、心搏骤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⑶硬膜外出血导致的硬膜外腔出血,虽然发生率极低,但是却是硬膜外麻醉导致瘫痪的最主要的原因。⑷其他的导管拔出困难或者折断导致的血压降低、呼吸抑制情况的发生。 3.腰硬联合阻滞,顾名思义在腰麻的基础上再硬膜外置管进行麻醉,弥补了腰麻的阻滞时间不能满足手术需要,也弥补了硬膜外麻醉的阻滞不完善的情况。可以同一点进行麻醉也可以取不同的穿刺点进行,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禁忌症也包含了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可能发生的情况。 椎管内麻醉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般选取患者坐位或者侧卧位,患者背部与创面呈垂直,将患者腰部向后进行弯曲,使得棘突间隙能尽量地打开,以便于进行麻醉穿刺。拿腰麻来说,一般选取L3-4或L2-3间隙进行。首先定好位,皮肤皮下组织棘间韧带逐层进行浸润麻醉,可以减少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可以选择直接穿刺或者侧入进行穿刺,脑脊液流出代表此次穿刺成功,在后蛛网膜下腔注入麻醉药品。对于麻醉平面调控临床上常以皮肤的痛觉、温度觉测试阻滞平

麻醉常识—椎管内麻醉

1、何谓半身麻醉? 脊髓神经因分布的位置不同而管理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和 运动,利用这个原理,我们从背后打入麻醉药来暂时阻断某些脊髓神经的作用,以达到可对该脊髓神经所管理的区域手术而病人不会感到疼痛的目的。这种麻醉方式,病人不会失去意识,只有下半身不能动,所以称为半身麻醉。 2、半身麻醉有哪些 ? 蛛网膜下腔骶管麻醉:利用很细的针将麻药打入脊髓神经所在的蜘蛛膜下腔,达到阻断脊髓神经的作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是用细针 (但较脊椎麻醉的针粗)将麻醉药注入硬脊膜外腔,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根。其起始时间较脊椎麻醉慢,对感觉及运动神经的阻断程度也较脊椎麻醉小,以分节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的阻断,可因麻醉时间和需求不同而多次给药。 3、半身麻醉是否会伤及脊柱? 半身麻醉因为是经过脊椎间的间隙给药而达到暂时阻断神 经作用,所以是不会伤到脊柱的。 4、哪些病人不宜做半身麻醉 病人拒绝、皮肤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全身性败血症、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脊柱畸形等 5、半身麻醉可能有什么后遗症? 半身麻醉可能产生的后遗症包括有尿潴留、神经损害、感染等,但都很少见;最常见的是硬脊膜穿刺后头痛(麻醉后平卧24小

时可预防)。 6、接受半身麻醉之后是否容容易腰酸背痛? 半身麻醉後的背痛发生率与全身麻醉相同,而且绝大部分可自愈。脊椎麻醉的药效通常在麻醉后两个小时开始减退,八个小时后才能完全回复所有知觉。若能在麻醉後的六個小时保持平躺,且能起床後多喝水,慢慢下床活动,较不会有腰酸背痛的状况产生。 7、为什么麻醉了还有感觉? 麻醉后,很多病友都会问麻醉医生这一问题。其实除了全身麻醉,多数麻醉方法本身并不会影响意识,患者保持清醒,神经阻滞区域(已被麻醉部位)也并非没有了所有的感觉,触觉、压力及本体感觉等仍然存在,只是温度觉、痛觉等已消失。由于进入手术室后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麻醉医生一般会给予适当药物使患者镇静入睡,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担心。 8、利用脊椎打麻醉是否会引起日后腰痛的后遗症? 半身麻醉针刺入的是脊椎间隙,即两节腰椎骨之间,主要是一些软组织,如肌肉、韧带、脂肪等,因为针头非常细小(23-26G),可能会有类似肌肉注射的局部轻微肿痛,1-2天可恢复,不会造成腰痛的后遗症。

椎管内麻醉的详细记录

椎管内麻醉 术前准备:病人进入手术室,麻醉医师常规查看手术通知单,向家属讲明麻醉意外并签署麻醉手术同意书。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机、全套气管插管用具以及抢救的应急药物等。患者入室后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医嘱执行情况、睡眠质量,消除其顾虑和紧张,询问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术前用药、备皮情况等。对于血压较高、电解质紊乱等病人应等身体状况改善后择日手术。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建立静脉通路后进行椎管内穿刺。打开并检查麻醉包内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体位:嘱病人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背部尽量弓起),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 穿刺部位:通常选择穿刺点L3-4脊间隙,其次选择L4-5,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硬膜外麻醉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间间隙,一般选取侧卧位。 穿刺方法:1、直入法:在选定棘突间隙近下棘突的上缘处做皮丘,然后再做深层浸润,局麻必须完善,否则痛疼可引起反射性背肌紧张,增加穿刺难度。因为连续硬膜外穿刺针较粗且钝,穿刺皮肤和棘上韧带常常有些困难可先用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然后再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针的刺入位置必须在脊柱的正中矢状线上。 2、侧入法:侧入法是在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进针,避开棘上

韧带和棘间韧带,经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 穿刺步骤:1、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2、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摸好间隙于穿刺点用指甲轻轻压个痕迹。3、穿戴无菌手套(注意无菌原则),抽取穿刺需要的药品和生理盐水等,将穿刺用品摆放整齐。4、选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大面积皮肤消毒,谨防消毒液沾染穿刺用具,以避免消毒液潜在的神经毒性作用。5、抽取5ml2%的利多卡因,于穿刺点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6、破皮针破皮。7、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硬膜外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针尖稍向头侧缓慢刺入。依次进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刺时仔细体会针尖的阻力变化,注意“落空”感变化。8、确定进入硬膜外腔后,测量硬膜外至皮肤的距离,导管进入硬膜外腔3~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9、拔针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针尖的斜口方向,以防斜口割断导管。10、针拔出后,调整导管的长度,接上连接器和注射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少许生理盐水无阻力后固定导管。 椎管内穿刺路径: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 穿刺成功的指征:⑴“落空感”和阻力检测(阻力消失法); ⑵负压现象;⑶其他辅助试验:1、气泡外溢2、抽吸试验3、正压气囊试验4、毛细血管波动5、插管试验6、试验用药。 注入试验量:穿刺成功后经穿刺针(单次硬膜外阻滞)或导管

麻醉后注意事项

常见麻醉方式术后病房交接要点 椎管内麻醉 1、体位要求:腰麻(又称脊麻、蛛网膜下腔麻醉或SA)、腰-硬联合麻醉(即CSEA)病人术后要求平卧6-8小时,以减轻脊髓腔压力,减少脑脊液外漏,可基本避免腰麻后头痛的发生。单纯性硬膜外麻醉(即CEA)可不要求去枕平卧。 2、术后饮食:病人术后如感口渴可用棉签滋润蘸水滋润一下口唇,非腹部手术6小时后可 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逐渐加量,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之后如病房医生有特殊要求的按照病房医生要求执行。 3、观察要点:神志、面唇肤色、呼吸情况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注意呕吐误吸。装有镇痛泵的病友,翻身、起床、走动时注意保护好连接镇痛泵的管道,避免管道脱出。 全麻术后注意事项 1、体位要求:去枕平卧及头偏向一侧2-3小时,待病人呼吸通畅、肌力恢复良好,无明显咳嗽、无声音嘶哑、无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不适及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采取早期半卧位或头颈部垫枕自由卧位,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预防颈肩痛和腰肌酸痛,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 2、术后饮食:全麻病人术后如感口渴可用棉签滋润蘸水滋润一下口唇,非腹部手术6小时后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逐渐加量,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之后如病房医生有特殊要求的按照病房医生要求执行。 3、观察要点:神志、面唇肤色、呼吸情况及肌力恢复情况,注意呕吐误吸,注意吸氧,注意麻醉药残留导致的呼吸抑制,舌根后坠导致或痰液导致呼吸道梗阻,注意疼痛烦躁导致坠床或针脱出等。装有镇痛泵的病友,翻身、起床、走动时注意保护好连接镇痛泵的管道,避免管道脱出。 小儿麻醉(全麻)手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体位:术后宝宝尽量平卧,不要垫枕头。头稍后仰,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最通畅。 2、术后呼吸:注意宝宝的唇色,如果红润,请不要担心,宝宝呼吸很好。如果突然出现唇色青紫,请立刻呼叫医护人员。有可能是痰或其他堵塞了呼吸道,小儿生命体征变化很快,请注意观察。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考生姓名:学号:成绩: 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者签名:

椎管内麻醉提问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有哪些 2.椎管内麻醉的优点是什么 !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证有哪些 4.为什么蛛网膜下隙阻滞会造成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有哪些 6.硬膜外置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7.简述全脊麻的处理原则。 8.如何鉴别脊髓早期损伤与脊神经根损伤 9.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如何 10.全脊麻的临床表现如何 】 参考答案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为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但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2.椎管内麻醉能明显阻断外科手术刺激产生的机体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应用这些技术能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卫生保健经费。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有:①下腹及盆腔手术;②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③下肢手术。 4.血压下降主要因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等造成的。心率缓慢是因部分交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所致。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包括:①血压骤降使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③手术牵拉内脏。 6.置管注意事项有:①导管已越过穿刺针斜口而遇阻力需将导管退出重

插时,必须将导管与穿刺针一并拔出,切忌只拔导管,否则会有针尖斜 口割断导管的危险;②插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肢体异感或弹跳,提示导 管已偏于侧腔而刺激脊神经根。为避免脊神经根损害,应将穿刺针与导 管一并拔出,重新穿刺置管;③导管内流出全血,提示导管已刺破硬膜 外间隙静脉丛,可用含少量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如仍流血时,应 考虑另换间隙作穿刺置管;④为阻止硬膜外间隙内的药液回流入注射 器,可用胶布把注射器芯固定。 7.全脊麻的处理原则:①维持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如病人神志消失,应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加速输液,必要时给予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若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30分钟后病人即可清醒;②如出现心搏骤停,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和严格采用试验剂量注药是预防全脊麻的重要措施。 8.脊髓损伤早期与脊神经根损伤的鉴别:①脊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或痛感,而脊髓损伤时为剧痛,偶伴一过性意识障碍;②脊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根痛”,很少运动障碍;③脊神经根损伤后感觉缺失仅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皮区,与穿刺点棘突的平面一致,而脊髓损伤的感觉障碍与穿刺点不在同一平面,如颈部.上胸部.和下胸部分别低1.2和3个节段。 9.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为:开始时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及及括约肌障碍,发展至完全截瘫。 10.全脊麻的临床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的区域均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及呼吸停止。

麻醉常用评分标准

麻醉常用评分标准 ★全麻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 1、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插管顺利无损伤。 2、麻醉维持期深浅适度,既无明显的应急反应,又无呼吸循环的抑制,肌松良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3、麻醉结束,苏醒期平稳,既没有过早或过迟苏醒,呼吸和循环各项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良好,拔管恰当,无不良反应。 4、无并发症。 Ⅱ级: 1、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2、麻醉维持期深度掌握不够熟练,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肌松尚可,配合手术欠理想。 3、麻醉结实缝皮时病人略由躁动,血压和呼吸稍有不平稳。 4、难以防止的轻度并发症。 Ⅲ级: 1、麻醉诱导经过不平稳,插管有呛咳、躁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激反应强烈。 2、麻醉维持期深浅掌握不熟练,致使应激反应激烈,呼吸和循环的抑制或很不稳定,肌松不良,配合手术勉强。 3、麻醉结束,病人苏醒冗长伴有呼吸抑制或缝皮时病人躁动、呛咳;被迫进行拔管,拔管后呼吸恢复欠佳。 4、产生严重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硬、腰、骶)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 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非病情所致) 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需该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 ★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颈丛、神经臂丛、下肢等) 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 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病人有疼痛表情; 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病人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 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 ★Ramsay镇静评分 1分为不安静、烦躁; 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能听从指令 4分为睡眠状态,但可唤醒; 5分为呼吸反应迟钝; 6分为深睡状态,呼唤不醒。 其中2~4分镇静满意,5~6分镇静过度。 ★BCS(Bruggrmann comfort scale)舒适评分 0分为持续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