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后注意事项

椎管内麻醉后注意事项
椎管内麻醉后注意事项

椎管内麻醉后注意事项

椎管内麻醉包括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前者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间隙,使脊神经前后根阻滞。后者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使脊神经根阻滞。二者都是通过局麻药作用使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便于手术顺利安全地进行。椎管内麻醉后病人需注意以下事项:

一、平躺。腰麻后会有一个小的穿刺孔,直立时会使脊髓腔压力增加,脑脊液外漏机会增加,易引起术后头痛,故术后一般要求平卧6~8小时。

二、吸氧。椎管内麻醉后阻滞平面对呼吸有明显的影响,平面愈高,影响愈大。当感觉阻滞达胸4平面时,膈神经、肋间隙受累,通气量不足,故术后吸入氧气利于机体恢复。

三、禁食。椎管内麻醉下,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致胃肠蠕动功能下降甚至麻痹,术后需待肠通气后方可进食,一般要12-24小时。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四、起床要缓。麻醉后下半身血管扩张,静脉血淤积。故起床时最好先坐一会儿再起来。快速起床可能会头晕目眩。

五、恶心、呕吐的问题。椎管内麻醉下,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胆汁返流入胃、低血压、患者术前精神紧张等因素都可引起恶心、呕吐。该症状多于术后1-2日自愈。

六、下半身不能动的问题。脊椎麻醉平面以下阻滞,致下半身感觉及运动麻痹,不需担心,一般在术后3-6小时药物代谢后可自行恢复。

七、尿潴留的问题。支配排尿反射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很细,对局麻药敏感,故手术后皮肤感觉虽已恢复,但尿潴留仍可继续存在,通常在术后6小时都会恢复正常。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a0Vb40680 9EE8 黨40234 9D2A 鴪36215 8D77 起D38363 95DB 闛 20672 50C0 僀zU22373 5765 坥26030 65AE 斮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 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 负性肌力作用;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广泛的阻滞平面 原有低血容量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 高体重指数、老年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 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 进行性心动过缓 老年人 髋关节手术(?....)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 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 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 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 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 (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 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 (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 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 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 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 (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 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 用消失。 治疗 (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 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

1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17版) 2017-12-14 07:03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1 马虹(共同负责人)王国林王俊科(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吴新民郭曲练虞建刚(共同执笔人)熊利泽薛张纲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

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危险因素 (1)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①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原有低血容量。 ③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④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吩噻嗪类药物。 ⑤老年患者。 ⑥高体重指数。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椎管内麻醉在我国,尤其在基层医院仍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麻醉技术。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椎管内麻醉后发生的永久性严重并发症对病人和麻醉医生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外科操作及体位相关或由于病人潜在疾病所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也时常被误认为是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有关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存在着差异,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随着近年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对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有了许多新的认识。鉴于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依据当前的研究资料制定出本指导意见,其目的在于普及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的基本原则、降低麻醉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病人的预后。本指导意见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总体看来,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可分为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血流动力学并发症 概述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麻醉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低血压一般定义为收缩压低于80mmHg(或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麻醉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心动过缓一般指心率低于50次/分,或心率降低的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其发生率为2%~13%。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跳骤停,是椎管内麻醉严重的并发症。脊椎麻醉(简称脊麻)和硬膜外麻醉心跳骤停的发生率分别为0.6/10000~2.5/10000和0~0.6/10000。 椎管内麻醉中发生渐进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机制为:①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及心输出量下降,进而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T5以下的低平面阻滞,由于阻滞平面以上血管床代偿性收缩以及心脏加速神经未被阻滞,血流动力学变化往往较小。但由于交感神经阻滞平面高于感觉(或运动)阻滞平面,且二者无平行关系,所以即便在低平面阻滞和感觉(运动)阻滞的恢复期仍可能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②局麻药及所添加的血管活性药的作用。局麻药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肾上腺素的β2兴奋作用,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肾上腺素释放的突触前抑制和直接的副交感活性,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椎管内麻醉中突发的血压下降(如5min内血压下降30mmHg 或基础血压的30%)和突发的心动过缓具有不同于渐进性低血压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2017)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危险因素 (1)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① 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 原有低血容量。 ③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④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吩噻嗪类药物。 ⑤ 老年患者。 ⑥ 高体重指数。 ⑦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2)引起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① 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 应用β受体阻滞药。 ③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3)引起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 ① 蛛网膜下隙阻滞(与硬膜外阻滞比较而言)。 ② 进行性心动过缓。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考生姓名:学号:成绩: 项目总 分 评分标准得分 术前访视与核对20 1、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相关病史及禁食情况5分 2、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其手术体位5分 3、关注患者脊柱及穿刺部位情况5分 4、辅助检查:尤其重视血凝情况5分 麻醉前准备20 1、麻醉机吸引器检查并处在待命状态5分 2、开放静脉并进行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5分 3、备好椎管内麻醉物品、抢救物品及气管插管物品5分 4、患者体位摆放与患者保护,穿刺点定位5分 操作40 1、穿刺时告知,并适时与患者沟通10分 2、无菌观念(口罩、帽子、洗手)及消毒范围10分 3、穿刺方法正确(正中入路为例)10分 4、操作结束时给试验剂量, 给足剂量并测平面10分 提问20 1、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与禁忌症 2、局麻药浓度与剂量的选择(给病例) 3、硬膜外腔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判断与处理 4、术后头痛防治原则 5、穿刺过程中出现神经根刺激征的判断与处理 备注:5选2题提问 总分 100 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者签名:

椎管内麻醉提问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有哪些? 2.椎管内麻醉的优点是什么?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证有哪些? 4.为什么蛛网膜下隙阻滞会造成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有哪些? 6.硬膜外置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7.简述全脊麻的处理原则。 8.如何鉴别脊髓早期损伤与脊神经根损伤? 9.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如何? 10.全脊麻的临床表现如何? 参考答案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为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但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2.椎管内麻醉能明显阻断外科手术刺激产生的机体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应用这些技术能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卫生保健经费。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有:①下腹及盆腔手术;②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③下肢手术。 4.血压下降主要因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等造成的。心率缓慢是因部分交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所致。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包括:①血压骤降使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③手术牵拉内脏。 6.置管注意事项有:①导管已越过穿刺针斜口而遇阻力需将导管退出重插时,必须将导管与穿刺针一并拔出,切忌只拔导管,否则会有针尖斜口割断导管的危险;②插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肢体异感或弹跳,提示导

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措施.方法:研究在手术是患者的适应症,以及患者的年龄。结论:麻醉过程中预注入一定量的液体,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临床上,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一)基本措施 严格掌握椎管内阻滞的适应证,术前严重低血容量、低血压、休克患者不宜选用椎管内阻滞。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和剂量老年和体弱患者无论腰麻或硬膜外阻滞,原则上宜采用较低浓度的局麻药,剂量比青壮年约少l/3。Seyedhejazi等报道,剖宫产术脊麻用0.5%布比卡因8mg+芬太尼10mg 时,比布比卡因12mg阻滞后低血压发生率降低(25%VS35%),麻黄素总用量显著减少(4mgVSll.75mg)。 2.控制阻滞平面椎管内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低血压发生率与阻滞平面有关。感觉阻滞平面达T4以上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常明显增加。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腰麻感觉阻滞平面控制Tm。或Tn以下,尽

量不超过T6。临床应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硬膜外阻滞控制在T4以下。 3.调整患者适当体位一对剖宫产手术,腰麻或硬膜外阻滞后产妇平仰卧位时,下腔静脉受压是产生低血压的重要原因,采取右侧抬高15°~30°,使子宫左移是预防阻滞后低血压的重要措施,脊麻后置患者头高足低或侧卧位,而俯卧位极可能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导致低血压,应注意预防。 (二)输液负荷 早期研究采用在脊麻或硬膜外阻滞前以10~30ml/kg,预先快速(10~20min)输注等渗晶体溶液以降低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此方法称为输液预负荷(preload)。但随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单纯输入等渗晶体溶液的扩容作用非常有限,不能有效的预防脊麻后低血压。等渗溶液输入后,75%的液体迅速进入组织间隙,不能有效维持血容量。大量输注等渗晶体液还可能增加心脏负荷和肺水肿。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认为,在椎管内麻醉前(诱导前)快速输入胶体溶液(羟乙基淀粉或明胶)或晶体加胶体溶液能更有效的降低麻醉诱导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和血压下降程度。胶体溶液用量一般为10~15ml/Kg,在20min内输完。新近研究显示,在腰麻诱导后即刻快速输液与麻醉前预负荷同样有效,称为共同负荷(coload)。NashiKawa 等观察了45例健康产妇在脊麻下行剖宫产术,在脊麻前和脊麻后即刻给予15ml/kg的6%HES(70KDa/0.5)快速静脉输注预负荷或共同负荷,脊麻后平均最低S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经扩容处理组),低血

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

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医疗水平也随着不断提升,患者可以被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患者较为重大的疾病已不满足内科保守治疗,现在多通过西医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而目前, 临床上进行手术治疗多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包括椎管内麻醉、 全麻、静脉麻醉以及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这几种常见麻醉方式,而椎管内麻醉作为常见的局部 麻醉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1]。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神功功能被阻滞,肌肉松弛,为患者术 中安全性以及术后恢复考虑,多对其采用留置尿管进行尿量的监测的同时预防患者出现尿潴 留情况[2]。但是,患者术后尿管的长期留置易导致患者尿路发生感染,影响患者的排尿功能。本文现就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一一进行阐述。 一、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为临床上常见麻醉方式,其麻醉手段是将局麻或阿片类药物通过患者椎管注入, 通过可逆性地阻断或减弱脊神经的兴奋性的传导,从而达到患者麻醉的目的。而椎管内麻醉 又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即腰麻)或硬脊膜外腔阻滞(即硬膜外麻醉)。据相关研究显示表明,椎管内麻醉的方式可以有效延迟患者机体在术中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的发生,减少术中的 出血量。除此之外,椎管内麻醉的方式还可降低术后血栓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3]。而 且椎管内麻醉大大拓宽了麻醉医生的技术范围,即可与全麻联合使用,也可用于术后镇痛以 及及慢性疼痛的治疗。因此,目前在临床上椎管内麻醉是最常见的麻醉手段,应用广泛。 二、留置尿管的优势与不足 椎管内麻醉通过阻滞脊神经兴奋性传导,按不同神经纤维来说,阻滞时间不同,通称神经阻 滞顺序遵从交感神经至冷觉、温觉、温度识别觉、钝痛觉、锐痛觉、触觉、运动神经以及最 后本体感觉消失。患者麻醉后通常由开始麻木感发展至下肢感觉消失。椎管内麻醉后,泌尿 系统的交感神经被阻滞,患者尿道括约肌收缩,但逼尿肌松弛,患者易产生尿潴留。故临床 上进行椎管内麻醉前多给予患者留置导尿,不仅可以监测患者尿量的变化,还可以减少腹腔 内压力,有效防止尿潴留的发生。但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应用留置导尿的同时患者尿路感 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尤其是术后长期卧床患者更甚。而且不规范的清洁操作或翻身等均可 造成尿路机械损伤,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杨文等人研究发现置管一周以上以及尿袋更 换频繁均可造成尿菌检出率增加,感染率因此得以不断增加。具体数据研究显示,尿路感染 约占所有院内感染的40%,而其中80%的尿路感染是由于留置导尿管引起[4]。 三、早期拔除尿管的重要性 就尿管留置的优劣来说,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了尿潴留的发生,但长期留置的临床结果多表 明患者尿路感染增加,而且除此之外,由于患者排尿均通过留置尿管,长期排尿习惯的改变 易引起尿道相关病理性改变包括尿道狭窄、尿路结石以及膀胱异物等并发症的发生,造成患 者术后恢复期的痛苦以及焦虑。而且尿管的留置需要定期进行更换,操作的不细心以及翻身 动作均可造成尿管的牵拉,导致患者尿路的损伤。因此,早期拔除尿管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尿 潴留的问题,同时还减少了尿路感染以及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期的痛苦,缩短其住院治疗的时间。 四、尿管留置拔除时限研究 吴春媚等人研究发现,椎管内麻醉术后部分患者不能自行排尿,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约为44%左右,而尿潴留的发生又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类型、液体输入量以及尿道功能障碍史等因 素密切相关[5]。李冰等人研究发现,患者术后当日输液余量约为500毫升时,即为拔除尿管 的最佳时机,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尿路感染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尿道功能的恢复[6]。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与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 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 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广泛的阻滞平面原有低血容量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高体重指数、老年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椎管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应用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进行性心动过缓老年人髋关节手术(?....) 预防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 30体位椎管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g);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阻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用消失。 治疗(1)椎管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3)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应采取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三)全脊髓麻醉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043椎管内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

第43章椎管内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的意外是指罕见的不良反应,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性,生理干扰急骤且强烈,而对其发生常不能预料,亦难以作有效的预防(如导管插入硬膜外间隙静脉内所发生的局麻药中毒反应)。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是指药物作用或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有一定的发生率,有的属不可避免,虽有一定的预防方法,但尚不能完全被控制。意外和并发症之间虽无明确的界限,但在起病时间上,意外总发生在椎管内麻醉的即刻,并发症则多发生于麻醉后,但也可立即发生(如低血压);在严重程度上也甚少差别,都可能引起病人死亡。意外有可能转变为并发症。本章将椎管内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并在一起讨论,而且着重讨论脊麻及硬膜外麻醉特有的意外和并发症。 第1节脊麻的并发症 脊麻的并发症包括轻度的并发症及严重的并发症,前者如:低血压、平面过高、呼吸抑制、脊麻后头痛及背痛;后者如:神经损伤、脑膜炎、马尾综合征、硬膜下出血、脑损伤及死亡等。 一、轻度的意外及并发症 (一)低血压 是脊麻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交感神经广泛阻滞,静脉回流减少,使心排血量降低所致。静脉回流减少的程度同交感神经阻滞的范围及病人的体位相关。麻醉前进行血管内扩容,麻醉后调整病人的体位可能改善静脉回流,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和动脉血压。脊麻时输注500~1000毫升晶体或胶体液可对抗其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如果血压仍不能维持,可试用5~10度的头低位以改善静脉回流而又不影响麻醉平面。进行扩容和调整体位后血压仍不升,应使用血管加压药,麻黄碱是最常用的药物,它兼有α及β受体兴奋作用,可收缩动脉血管以升高血压,也能加快心率,一次常用量为5~10mg,但反复使用可能导致快速耐受性。 病人能够耐受低血压的程度与其年龄和全身状况有关。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低血压有引起心肌缺血及脑缺血的危险。对于这类病人,血压究竟能低到多少尚无定论,但保守的意见是,平均动脉压至少不能低于其基础值的20%。对于妊娠期的病人,因胎盘供血依赖于母体的血压,收缩压不能低于100mmHg。 (二)脊麻后头痛 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不断丢失,使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发生率在3%~30%。典型的症状为直立位头痛,而平卧后则好转。疼痛多为枕部、顶部,偶尔也伴有耳鸣、畏光。性别、年龄及穿刺针的直径影响头痛的发生率(表43-1),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与年龄成反比,与穿刺针的直径成正比。直入法引起的脑脊液漏出多于旁入法,所以直入法引起的头痛发生率也高于旁入法。穿刺针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的关系也影响头痛的发生率(表43-2),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平行,对脊膜损伤最少,所以脑脊液的漏出最低,头痛的发生率也低。头痛的发生率与局麻药本身无关,但与局麻药中加入辅助剂有关,加入葡萄糖可使头痛发生率增高,而加入芬太尼头痛发生率则降低。 表43-1 性别、年龄及穿刺针型号与头痛发生率的关系 因素 脊麻例数 脊麻后头痛例数 百分比(%)

带你了解椎管内麻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41503.html, 带你了解椎管内麻醉 作者:徐科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 椎管内麻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硬膜外麻醉、腰麻和腰硬联合麻醉三大类。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部麻醉注入硬膜外间隙,使得脊神经根阻滞;腰麻是指将局部麻醉注入蛛网膜下间隙,使得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硬膜外麻醉与腰麻都是通过局部麻醉作用使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的麻痹,以便于手术可以安全顺利地进行。 椎管内麻醉的两种麻醉类型各自的适用症、禁忌症及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1.蛛网膜下腔麻醉,多适用于2-3小时内的下腹部、下肢以及会阴等部位的手术麻醉,例如下肢手术、剖腹产术、痔疮切除术等手术的开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脊柱畸形、脊柱外伤、脊柱结核、肿瘤、脑膜炎、休克、靠近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都不应该做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当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⑴麻醉药物注射失败,注射的药物速度过慢或者调整的体位不当,可能需要重新麻醉或者更改麻醉方式。⑵血压下降较为明显,低血压的发生与麻醉阻滞范围的大小、患者的身体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⑶恶心、呕吐情况发生较多,是因麻醉导致循环抑制低血压引起的脑缺氧而导致的。 2.硬膜外阻滞,适用于腰麻的手术都可以采用硬膜外麻醉,临床上硬膜外阻滞常应用于腹部、腰部、盆腔等部位的手术。同蛛网膜下腔的麻醉的禁忌症一样,此外,月经期女性、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都不应该选用硬膜外麻醉。⑴穿破硬脊髓。⑵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过量注射药物而产生的广泛阻滞,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区域无感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呼吸骤停、心搏骤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⑶硬膜外出血导致的硬膜外腔出血,虽然发生率极低,但是却是硬膜外麻醉导致瘫痪的最主要的原因。⑷其他的导管拔出困难或者折断导致的血压降低、呼吸抑制情况的发生。 3.腰硬联合阻滞,顾名思义在腰麻的基础上再硬膜外置管进行麻醉,弥补了腰麻的阻滞时间不能满足手术需要,也弥补了硬膜外麻醉的阻滞不完善的情况。可以同一点进行麻醉也可以取不同的穿刺点进行,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禁忌症也包含了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可能发生的情况。 椎管内麻醉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般选取患者坐位或者侧卧位,患者背部与创面呈垂直,将患者腰部向后进行弯曲,使得棘突间隙能尽量地打开,以便于进行麻醉穿刺。拿腰麻来说,一般选取L3-4或L2-3间隙进行。首先定好位,皮肤皮下组织棘间韧带逐层进行浸润麻醉,可以减少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可以选择直接穿刺或者侧入进行穿刺,脑脊液流出代表此次穿刺成功,在后蛛网膜下腔注入麻醉药品。对于麻醉平面调控临床上常以皮肤的痛觉、温度觉测试阻滞平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 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 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广泛的阻滞平面原有低血容量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高体重指数、老年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应用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进行性心动过缓老年人髋关节手术(?....) 预防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 30体位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g);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1 / 171 / 17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用消失。 治疗(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3)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应采取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三)全脊髓麻醉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麻醉常识—椎管内麻醉

1、何谓半身麻醉? 脊髓神经因分布的位置不同而管理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和 运动,利用这个原理,我们从背后打入麻醉药来暂时阻断某些脊髓神经的作用,以达到可对该脊髓神经所管理的区域手术而病人不会感到疼痛的目的。这种麻醉方式,病人不会失去意识,只有下半身不能动,所以称为半身麻醉。 2、半身麻醉有哪些 ? 蛛网膜下腔骶管麻醉:利用很细的针将麻药打入脊髓神经所在的蜘蛛膜下腔,达到阻断脊髓神经的作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是用细针 (但较脊椎麻醉的针粗)将麻醉药注入硬脊膜外腔,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根。其起始时间较脊椎麻醉慢,对感觉及运动神经的阻断程度也较脊椎麻醉小,以分节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的阻断,可因麻醉时间和需求不同而多次给药。 3、半身麻醉是否会伤及脊柱? 半身麻醉因为是经过脊椎间的间隙给药而达到暂时阻断神 经作用,所以是不会伤到脊柱的。 4、哪些病人不宜做半身麻醉 病人拒绝、皮肤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全身性败血症、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脊柱畸形等 5、半身麻醉可能有什么后遗症? 半身麻醉可能产生的后遗症包括有尿潴留、神经损害、感染等,但都很少见;最常见的是硬脊膜穿刺后头痛(麻醉后平卧24小

时可预防)。 6、接受半身麻醉之后是否容容易腰酸背痛? 半身麻醉後的背痛发生率与全身麻醉相同,而且绝大部分可自愈。脊椎麻醉的药效通常在麻醉后两个小时开始减退,八个小时后才能完全回复所有知觉。若能在麻醉後的六個小时保持平躺,且能起床後多喝水,慢慢下床活动,较不会有腰酸背痛的状况产生。 7、为什么麻醉了还有感觉? 麻醉后,很多病友都会问麻醉医生这一问题。其实除了全身麻醉,多数麻醉方法本身并不会影响意识,患者保持清醒,神经阻滞区域(已被麻醉部位)也并非没有了所有的感觉,触觉、压力及本体感觉等仍然存在,只是温度觉、痛觉等已消失。由于进入手术室后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麻醉医生一般会给予适当药物使患者镇静入睡,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担心。 8、利用脊椎打麻醉是否会引起日后腰痛的后遗症? 半身麻醉针刺入的是脊椎间隙,即两节腰椎骨之间,主要是一些软组织,如肌肉、韧带、脂肪等,因为针头非常细小(23-26G),可能会有类似肌肉注射的局部轻微肿痛,1-2天可恢复,不会造成腰痛的后遗症。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指标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一预防 1. 加强科室管理及质量监控 (1) 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行政法规。 (2) 严格执行《麻醉科工作常规》。 (3) 麻醉药品、麻醉机、监护仪及麻醉记录单由专人管理。 (4) 加强对进修医师的管理,定期业务及操作技能指导,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遵 循本院医师负责制。 (5) 建立科室奖罚制度。对于违反工作常规造成隐患者,给予公开批评及经 济处罚;反之,对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隐患者,给予表扬及奖励。[医学 (6) —旦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必须遵循当事人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向医务处汇报的逐级上报制度。 2. 加强科室人员的业务培训 (1) 制定新职工阶段性培训计划,并由专人负责对其进行操作技能的阶段性考核。 (2) 定期进行全科业务学习及新知识介绍。 (3) 不定期地进行新技术、新设备操作演示。 (4) 鼓励科室人员参加国内外业务学习班、进修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及职 业技能。 3. 各种麻醉操作的预防措施 (1) 加强术前随访,制定适宜的麻醉方案,麻醉医师按照每日的手术麻醉排班表,进行术前随访工作。随访时医师根据病人的病史、手术方式,估计手术的难易 程度和病人的耐受情况,并结合自己对各种麻醉方法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必要 时征询上级医师的意见,制定适宜的麻醉方案。 (2) 要求:术前随访认真负责,详细了解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生化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报告,如有疑问,及时与病房手术医师联系,包括手术方式及其术中可 能对病人生理造成的影响。访视病人时进一步口头复习病史,告之病人围麻醉期注

意事项,解除病人对麻醉的顾虑,为麻醉方案的最终决定提供依据。随后, 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或麻醉前家属谈话记录。如果在访视过程中对麻醉方案的制定有困难,随访医师回麻醉科向上级医师汇报,共同解决。 (3) 静吸复合麻醉在实施过程中,麻醉诱导期可能发生血压下降、通气困难、 插管困难,甚至导致牙齿损伤等情况。术毕麻醉苏醒期可能发生自主呼吸恢复延迟或苏醒延迟、拔管困难等情况。 预防措施:麻醉操作前检查麻醉机和监护仪等设备工作状况,准备好必要 的气管插管器械,准备合适的麻醉诱导药物及其它相应的必备抢救药物。病人如有牙齿松动,要适当固定。诱导前适度补液,在上级医师带领下,诱导时注意注药速度和病人的通气状况,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和通气不足的发生。气管插管时要有良好的肌松,操作要轻柔,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如遇插管困难,可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喉罩通气道或纤支镜下气管插管。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师联系,排除可能的手术操作干扰,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当遇到难以处理的病情时,必须请示上级医师,严格执行上级医师负责制。术毕拔管等可参见复苏室常规”。 (4) 椎管内麻醉在术前访视时即应排除病人有穿刺部位周围感染征象之可 能。术中常见异常为麻醉平面过高、恶心、呕吐和寒战等。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为穿刺部位疼痛、术后头痛、局部神经支配节段皮肤感觉异常甚至影响运动功能。 预防措施:穿刺时动作轻柔,注意局部解剖结构,助手配合帮助安放体位,进针时注意速度和层次突破感。当发生病人下肢弹跳等情况时,应退出穿刺针重新操作,且术后随访时要询问患者是否有感觉或运动异常。当药物注入椎管后,即刻调控麻醉平面,使之合乎手术要求,又不影响病人的呼吸。适当补液,必要时小剂量阿托品或麻黄素静脉内注射可防止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及寒战的发生。注意面罩供氧。术后发生腰背部疼痛时,可嘱咐病人腰下垫薄枕及热敷理疗。有部分病人会发生术后坐起头痛,建议多补液和饮水,多平卧,必要时口服安定。对于发生局部皮肤节段感觉过敏或功能异常者,建议尽快协同病房和相关科室进行必要的治疗。 (5) 神经阻滞局麻药误入血管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造成呼吸、循环抑制。 预防措施:操作轻柔,定位准确,可使用神经阻滞定位仪。注药前抽吸针 筒,明确无血液进入,可防止麻醉药误入血管引起中毒。一旦病人出现口唇麻木、惊厥等征象时,面罩吸氧,同时准备全麻下气管内插管。

椎管内麻醉的详细记录

椎管内麻醉 术前准备:病人进入手术室,麻醉医师常规查看手术通知单,向家属讲明麻醉意外并签署麻醉手术同意书。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机、全套气管插管用具以及抢救的应急药物等。患者入室后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医嘱执行情况、睡眠质量,消除其顾虑和紧张,询问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术前用药、备皮情况等。对于血压较高、电解质紊乱等病人应等身体状况改善后择日手术。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建立静脉通路后进行椎管内穿刺。打开并检查麻醉包内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体位:嘱病人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背部尽量弓起),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 穿刺部位:通常选择穿刺点L3-4脊间隙,其次选择L4-5,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硬膜外麻醉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间间隙,一般选取侧卧位。 穿刺方法:1、直入法:在选定棘突间隙近下棘突的上缘处做皮丘,然后再做深层浸润,局麻必须完善,否则痛疼可引起反射性背肌紧张,增加穿刺难度。因为连续硬膜外穿刺针较粗且钝,穿刺皮肤和棘上韧带常常有些困难可先用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然后再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针的刺入位置必须在脊柱的正中矢状线上。 2、侧入法:侧入法是在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进针,避开棘上

韧带和棘间韧带,经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 穿刺步骤:1、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2、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摸好间隙于穿刺点用指甲轻轻压个痕迹。3、穿戴无菌手套(注意无菌原则),抽取穿刺需要的药品和生理盐水等,将穿刺用品摆放整齐。4、选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大面积皮肤消毒,谨防消毒液沾染穿刺用具,以避免消毒液潜在的神经毒性作用。5、抽取5ml2%的利多卡因,于穿刺点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6、破皮针破皮。7、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硬膜外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针尖稍向头侧缓慢刺入。依次进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刺时仔细体会针尖的阻力变化,注意“落空”感变化。8、确定进入硬膜外腔后,测量硬膜外至皮肤的距离,导管进入硬膜外腔3~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9、拔针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针尖的斜口方向,以防斜口割断导管。10、针拔出后,调整导管的长度,接上连接器和注射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少许生理盐水无阻力后固定导管。 椎管内穿刺路径: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 穿刺成功的指征:⑴“落空感”和阻力检测(阻力消失法); ⑵负压现象;⑶其他辅助试验:1、气泡外溢2、抽吸试验3、正压气囊试验4、毛细血管波动5、插管试验6、试验用药。 注入试验量:穿刺成功后经穿刺针(单次硬膜外阻滞)或导管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 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 负性肌力作用;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广泛的阻滞平面 原有低血容量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 高体重指数、老年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 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重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椎管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 进行性心动过缓 老年人 髋关节手术(?....)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 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 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 椎管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 对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 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 (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阻 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 (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 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 重呼吸抑制。 预防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 给药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 (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 应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 用消失。 治疗 (1)椎管阻滞中应密监测阻滞平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 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就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得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得不良影响。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得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得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得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得依据、?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与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就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得生理效应、不同得临床研究采用得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得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得30%、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得发生率为8%?33%、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严重低血压与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就是椎管内阻滞严重得并发症、 1。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得发生机制 (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与回心血量减少,就是最常见得原因。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得变化。?(4)其她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得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得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得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与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得变化。? 2。危险因素 (1)引起低血压得危险因素?① 广泛得阻滞平面、T8以上得高平面阻滞、?② 原有低血容量。?③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④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吩噻嗪类药物。 ⑤ 老年患者。 ⑥ 高体重指数。 ? ⑦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2)引起心动过缓得危险因素?① 广泛得阻滞平面、T8以上得高平面阻滞、 ② 应用β受体阻滞药。 ?(3)引起心搏骤停得危险因素?① 蛛网膜下隙阻滞(与硬 ? ③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膜外阻滞比较而言)、 ② 进行性心动过缓。 ③老年患者。?④ 髋关节手术。?⑤ 突然体位变动。 ?3。预防 (1)避免不必要得阻滞平面过广与过高,并纠正低血容量,必要时抬高双下肢。 (2)对施行剖宫产得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3)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得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4。治疗 (1)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2)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得低血压,静注去氧肾上腺素或麻黄碱、麻黄碱或去氧肾上腺素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