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摘要:语用学和语义学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语用学的诞生使得以往人们不能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得到解决,也使人们对语言意义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意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语义学;语用学意义是我们研究交际活动的中心。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义学可被定义为意义的学习。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分支。一般说来,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学科。区分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标准就是是否考虑语境。一般来说,语境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的知识构成。没有这种知识,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本文旨在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互关系与相异之处,并解释语用学是怎样影响我们学习意义的。

一、词汇的意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应。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概念来简单的理解交流过程中的词汇的意义。即便我们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也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在日常会话中,至少可以用以下的四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假设你不知道英语词汇”desk”的意义,他人可以指着此词汇所表示的物体,并告诉你”这就是desk”;也可以向你描述”desk”就是”一件有一个平面和四条腿的家具,可以用在阅读和书写的时候”;或者向你这样解释,说”desk”就是”桌子的一种,带有抽屉”;如果对方是一名英语

教师,他通常会告诉你”desk”的中文含义就是”书桌”。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仅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意义的,必须把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进来。例如,”dog”一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它定义为”一种家养的驯服的动物”,但是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dog”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father:there is a dog!

mother: oh! call the kids back!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dog”的意思是父亲要提醒母亲有狗,让她把孩子们叫回来以防被狗伤到的意思。

二、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把句子看成是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说的话,句子就转化成了话语。话语则是指具有一定交流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可能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英语中用来打招呼的”hello”。我们在研究句子的意义时,就应该将它所在的语境考虑在内。所以想要明确界定”狗在叫”是句子还是话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话语,对于它的界定完全决定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分析它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语法单位,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句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话语。例如,”我鼻子上冒汗了”这句话,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孤立的句子,那这个

句子可以被用作是说话人想要告诉听话人一个直接的信息,那就是她的鼻子上有汗。如果对此话语进行语用学方面的分析,就会揭示出说话人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当这个句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时,它就会具有不同的话语意义。比如它可以被用作说话人想要告诉听话人的一个信息,告诉听话人她很热,觉得不舒服;假设说话人是个孩子,听话人是家长的话,则可以被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愿望和要求,因为冒汗所以想吃冰激凌。

三、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j.austin. austin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但它并不能构成语言交际,然而在实施这个行为之中,我们通常实施了一个言外行为,有时还同时实施了一个言后行为。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通过说话达到各种目的。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例如通过言语活动,我们使听话人受到了警告或者接受规劝等等。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后者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的意图一旦被听话人领会,便可能带来后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例如在课堂上,有学生随意大笑,老师便会说”is someone laughing?”。从句子意义的层面上分析,这只是老师在询问学生。

然而,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老师在实施言内行为的同时,还实施了言外行为,即老师表达了希望学生停止大笑的意图,学生在领会老师的意图后,可能就会停止大笑,这便是言后行为。又如老师说,”外面的走廊上真吵”,老师通过说这样的一句话告诉了学生他的意图,可能是让同学把教室的门关上或是希望有同学出去制止一下走廊上的喧闹声,继而便会有学生按照老师的意图去做由此产生言后行为。

四、会话合作原则

人们在交谈时,不总是坦白地说出自己想要说出的话,而常常是含蓄地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意思。我们可以把通过说话所传递的内容分为两大范畴:直截了当地说出的内容和含蓄隐晦地表达的内容,说话的语义内容也就是直说的内容,除此之外,便是它的含蓄内容。美国哲学家grice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会话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和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对方所说话语的意义,从而能够持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会话合作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一般情形下,人们是遵循这些准则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都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图,比如:

a:今天天气暖和吗?

b:是暖和,还有点热呢。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会违背这些会话准则,从而产生了会话含义例如;

a:我们这需要一个打字员。

b: 小李是个大学生。

从句子意义上来看,这段对话似乎不合逻辑,b对a的问话所作的反应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这就违反了关联准则。其实b 在这里可能是在传递一种言外之意,比如说”让小李当打字员是大材小用”。

从人们的日常会话中我们会发现会话含义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们说话常常是话中有话,带有弦外之音,这种话的字义以外的意义不是一般语义理论所能解释的,而需要作语用的分析.

综上所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任务和发展方向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对意义的研究。然而它们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意义进行的研究,这两种意义研究的关联性是十分明显的。语用意义不能脱离语言本身固有的内在意义,通过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意义。

参考文献:

【1】leech, g. semantics, pengiun,1981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1983

【3】levinson, s. pragmatics,1983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语用学思考题最后版

第一章 1、什么是语用学?P14它探索的主要现象有哪些?P16主要有哪些理论?(莫里斯研究符号理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2、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P17 3、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什么关系?P9 4、语用学有哪三类研究方法?P15 5、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5-16 第二章 1、什么是语境?P22 2、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把语境分为哪两类?P18 3、“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提出了什么语境理论?P18-19 4、索振羽主张语境要研究哪些内容?P23 5、研究语境有何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P37-38 第三章 1、英语“deixis“有哪些汉译?应该翻译成什么比较确切?P39 2、什么是指示语和指示信息?P39 3、指示语包括哪些主要类别?各类指示语在话语中传达什么样的指示信息?P42-53 ①人称指示语P43 ②时间指示语P45 ③地点指示语P47 ④话语指示语P48 ⑤社交指示语P51 4、举例说明是地点指示语的手势用法。P47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一第一人称指示语也具有社交指示语的双重交际功能?举例以说明。 “我们”: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语用移情的社交指示功能,缩短主持人和听众之间在现时语境中的社交距离,改善社交关系,有利于推进言语交际, 例:①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语用功能:批评、劝诫,移情,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该话语的可接受性与劝说力 ②我们认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现象。 语用功能:仅指作者本人,不包括读者在内的其他人,与读者商榷的语气,表明谦虚,有助于提高其所指内容的可接受性、认同性。 6、举例说明“来”和“去”的内在指示意义。P48-49 7、照应和指别有何区别?P53 8、举例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既有照应功能,又有指别功能。 如:①我和杨老师是好朋友,我们志趣相投.②你和汤姆是同屋,你们应该互相帮助。例①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和例②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们”都有照应功能。既起照应功能,又起指别功能。③她乖得很,是我们么儿。例③是一个给她邻居介绍自己的宠物狗的年轻女人说的话,这里的“她”起的是纯粹的指别功能。 第四章 1、什么叫会话含义?P54为什么要研究会话含义? 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交际中,很多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传递的语用信息并非等于该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听话人根据相关语境因素进行推理,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隐含的语用信息,言外之意)。这种字面以外的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简称“含意”。它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言语交际中,类似的字面意义或语义意义以外的隐含信息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会话中的含义,即会话含义,也就是语用含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语用学

语用学肖蓉芳 莫里斯:1938年《符号理论基础》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会话含义推理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1977《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列文森《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 利奇《语用学原则》勾画了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指明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联系与区别 尤其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语用学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弗思接受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观点)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韩礼德1964提出语域(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话语的风格)术语,即语境 陈望道提出的“情境”显然就是弗思提出的情景语境,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何说” 何故,是说写说的目的:如为劝话人的还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 何事,是说写说的事项:是日常的琐事还是学术的讨论等等 何人,是说认清是谁对谁说的,就是写说者和读听者的关系 何地,是说认清说者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城市还是乡村之类 何时,是说写说的当时是什么时候:小之年月,大之时代 何如,是说怎样的写说:如怎样的裁剪,怎样配置之类 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指示词语:指示用法:身势用法象征用法(菲尔默) 非指示用法:照应用法非照应用法 会话含义(N解):1、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或次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2、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格赖斯合作原则:在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四条准则及相关次准则: 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 A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的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 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炼D有条理 得体原则:1、礼貌准则(类似于利奇的礼貌原则):得体准则宽宏、、赞誉、、谦虚、、一致、、同情、、 2、幽默准则幽默的基本功能:增添欢乐消除隔阂缓解矛盾显出超群才智摆脱困境回敬挑衅 3、克制准则:讽刺挖苦指桑骂槐说反话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听力是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近年来一些语用学家更将听力理解定义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 听力是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近年来一些语用学家更将听力理解定义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尽管我国对英语听力教学已做了诸多改进。实际教学与学习成果依然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学生听力障碍的根源并不完全在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学生听清了也听懂了全部意思,做起配套练习却屡屡犯错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听力障碍在于听力技能的缺乏。听力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地、主动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嘲听力的这种积极、能动的特点表明,要想提高听力水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针对性的听力技能的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强化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和重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针对听力理解中学生“听得懂,作不对”、“听得字,不识句”的问题,从当今语用学炙手可热的语境角度着手,剖析确吾境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1语境及其特点 近年来。语境受到了普遍关注,已成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和修辞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语境不断深入了解和探讨,随之形成了对其更加详尽的论述和认识。语境作为语用学的一个概念,在语言学习与话语交际中对言语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语境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语境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确切定义,因为不同学科、不同理论对语境有不同认识。在语言学领域,人们认为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提出的。1923年,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0f situation)。“文化语境”(contextof culture)即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即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将语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解释。两我国学者对语境的研究和归纳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何兆熊教授将语缴分为语言的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朱晓农教授将其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本文采取朱教授的说法。其中语言环境可定义为:一个语言单位与另一个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该语言单位可以小至音位大至句子、段落。非语言语境指言语交际过程中某个言语单位表达某种特定定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观因素。旧 1.2语境的特点 语境主要有两大特点??制约性和生动性。语境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部分,对语义的选择有很大的决定性。也就是说语境制约着整个言语交际,使言语交际中的各个词实现了具体的语境意义.这是语境的制约性。而语境的生动性则指具体的、不同的语境可以使语义更加丰富生动。 1.2.1制约性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 F L C 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 2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向明友 同济大学 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语用理论的应用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此外,语用学理论还广泛运用于话语研究、广告学、文体学等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除上述论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语用学对礼貌、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会话结构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从事语用和语义界面及语用和句法界面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教授首次较系统地将语用学介绍到国内。此后语用学研究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和偏爱。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定期会有学者就语用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撰文评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一直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条轴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语用学研究状况的描述也将由此入手。 语用理论的完善 传统的语用学研究植根于语言哲学,脱胎于语义研究。Levinson (1983) 所勾勒出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内的几项核心议题,如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等也都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研究。因此,当前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的语言哲学范式下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以下3个方向朝纵深展开。第一:从认知、心理实验及博弈论等视角出发,尝试为意义研究另辟蹊径;第二: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坚持认为语用学涉及到的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反对将语用学与音位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并列,从而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第三:在继承英美语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研究从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研究扩展到对整个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的多视角研究,并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在语用意义研究方面,继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研究之后兴起的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以心理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和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语用学 (gametheoretical pragmatics) 突破传统语用学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意义研究模式,大大拓展了语用意义研究的视角和空间。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不可能给语用学指派一个基本的分析单元,也不可能鉴别出一个具体的相关对象,语用学是对语言各层面的功能性综观,语用研究

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 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1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摘要:语用学和语义学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语用学的诞生使得以往人们不能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得到解决,也使人们对语言意义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意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语义学;语用学意义是我们研究交际活动的中心。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义学可被定义为意义的学习。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分支。一般说来,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学科。区分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标准就是是否考虑语境。一般来说,语境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的知识构成。没有这种知识,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本文旨在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互关系与相异之处,并解释语用学是怎样影响我们学习意义的。 一、词汇的意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应。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概念来简单的理解交流过程中的词汇的意义。即便我们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也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在日常会话中,至少可以用以下的四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假设你不知道英语词汇”desk”的意义,他人可以指着此词汇所表示的物体,并告诉你”这就是desk”;也可以向你描述”desk”就是”一件有一个平面和四条腿的家具,可以用在阅读和书写的时候”;或者向你这样解释,说”desk”就是”桌子的一种,带有抽屉”;如果对方是一名英语

教师,他通常会告诉你”desk”的中文含义就是”书桌”。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仅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意义的,必须把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进来。例如,”dog”一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它定义为”一种家养的驯服的动物”,但是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dog”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father:there is a dog! mother: oh! call the kids back!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dog”的意思是父亲要提醒母亲有狗,让她把孩子们叫回来以防被狗伤到的意思。 二、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把句子看成是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说的话,句子就转化成了话语。话语则是指具有一定交流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可能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英语中用来打招呼的”hello”。我们在研究句子的意义时,就应该将它所在的语境考虑在内。所以想要明确界定”狗在叫”是句子还是话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话语,对于它的界定完全决定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分析它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语法单位,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句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话语。例如,”我鼻子上冒汗了”这句话,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孤立的句子,那这个

《象征.符号与建筑》读书心得

《符号.象征与建筑》读书心得 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各种标志,例如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标志,公共厕所区分男女生厕所的标志等等,这些标志都在向我们阐述一些东西,例如红灯时我们应该停下,绿灯时我们可以穿过,画有男生头像标志的代表是男厕所,女生则相反,看到这些标志人们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这些就是今天所说的符号。 在阅读本书之前,对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有些许了解,知道有些事物除了代表自己本身之外,还有它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说到小孩代表这国家的希望(可能由于时代的改变,个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家代表温暖等,但所看到的这些都是片面的,阅读本书后才会符号学以及建筑符号学有一定的了解。符号学起源于西方,符号学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含盖所有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的科学。可是,由于含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以《Tel Quel》杂志为号召的哲学家,为了反对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则大量引用俄罗斯在共产革命前的一系列有关符号在文化上的再现过程的研究,故此,正式出现当今所指的符号学,要算到一九六零年代。现代符号学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的教学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将符号分成意符和意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影响了后来李维史陀和罗兰·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的学者,被誉为现代符号学之父。 索绪尔在他的名著中《普通语言学教程》首次出版时,曾以假说的口吻预言:“在我们社会中存在着符号和符号学这样一门科学。”时至七十余年后的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符号学”的存在了。符号在中国的《新华字典》中解释为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来源于文字,一般量的符号只由一个字母构成,但也有由几个字母构成的符号。人与人之间的最重要的环节和手段是交流,人通过交流来发送、接收和创造信息,而这个交流的媒介除了语言之外,最重要的便是符号。符号的本质是它具有指示能力,符号是用于代表另一事物的某物(这是必备条件)。符号学具体可分为3个主要组成部分: (1)句法学:即符号关系学。是研究如何联词成句的问题,涉及符号之间的组合以及符号系统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指从符号与事物以及符号与译义的关系抽象出来单独讨论符号和符号之间的种种关系,即系统结构的研究。 (2)语义学: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关系,即符号如何传送意义,诸成分的性质。就语义学,莫里斯指出:“涉及符号以及各种意指方式所进行的表意”,即涉及它们的实际“携带”含义的方式。 (3)语用学:符号与人们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是某些人的符号效应。即语用学研究的是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它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去实际影响使用它们的人们。所有的文化现象实际上都是符号系统,或者说,文化可以理解为交流。既然符号学把所有的文化现象当做符号系统来研究,那么建筑学则也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说的建筑学是广义的,它泛指工业品设计,城市设计,并且特指建筑设计。在这里主要谈论一下对于建筑符号学的理解。 索绪尔是一个严格的“二分法”学者,二分法就是以成对观念来观察一切事物。他将符号本身划在包含在整体中的两个部分的概念:能指(可用物质形式表现的符号,例如纸上记号的式样,空中的声响,甚至是建筑的形式。)和所指(即能指十几所代表的概念构成或其他思想)。建筑的能指就是形式,空间,表面,体积,这是第一层次的,还有第二层次的所指,指的就是建筑体验方面的东西,包括触觉,听觉,动感觉等等。建筑最开始作为交流的手段,人类最开始的建筑是原始的洞穴,当人类为了防御风雨和寒冷寻找庇护的场所,就找到了洞穴形成了洞穴意识,当离开后第二次寻找庇护的场所是,看到类似洞穴的东西就会有一种意识,马上被洞穴观念所替代。从此洞穴就是遮蔽功能的代表,从而代表家庭,群体,安全,亲切环境等。例如,哥特式窗户和玻璃(一般是光束穿过的大厅空间)包含了分享之

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402138.html, 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探讨 作者:李海艳 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33期 摘要:语言学这一领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作为其分支学科的语境和语用学更显 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对语境这一概念进行定义,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并对其进行解释,接着说明什么是语用学以及语境对于语用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说明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以及这一功能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境;语用学;解释功能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信息传递工具。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总要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不问语境,不仅在搞语言研究时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难题,在语言教学中也常常使教育者陷于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语境这个因素在语用意义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离开了语境,便无所谓语用意义了。下面,我将就语境在语用学中最基本的一种功能——解释功能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语境的定义及分类 本文主要是结合语境在语用学尤其是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论述,基于这一点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行为过程中对话双方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或推导、分析理解话语含义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语用学家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 语言知识指的是交际过程中的双方必须具有对所使用语言的共同知识,包括所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此外,交际双方必须了解交际的上下文,即口语中所说的前言后语。 语言外知识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表达某种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方式、目的,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各种与话语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肢体语言)等。 二、对语用学的理解 一些语言学家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的新学科,这就是语用学。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在语义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指出:语义是“二价”的,即X意指Y;而语用学是“三价”的,即说话人通过X意指Y。例如:(1)“dog”意指“犬科哺乳动物”。(二价)(2)说话人通过“dog”意指“小心!有条狗”。(三价)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_和_的内涵解析_李奇术

第30卷第6期肇庆学院学报Vol.30,No.62009年11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Nov.2009 收稿日期:2009-09-12;修改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李奇术(1957-),男,河北成安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 ———「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的内涵解析 李奇术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摘要:「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长期以来一直是日语界争论不休、困扰教学的突出难点之一。尤 其在语言学界诸多名篇高论相继问世,众说纷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又完善了语言的本质结构,各显其能。本文在尊重、借鉴各家高论的基础上将从语言文化、心理状态、民族习惯等不同语境的角度出发,就它们的意义、独特用法及微妙之差做一分析、归纳,略陈管见。 关键词:语境;状态持续;惟命是从;置之不理;状态放置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09)06-0031-04 「なり」「まま」「きり」作为接续助词,用法各异。但三词接过去助动词「た」之后,并与表达否定意义的后项呼应使用时,其用法、含义非常相似,三者都可以用来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的发生。相当于汉语的“一…就(不、没)…”,“一直就(不、没)”,“再也没…、再也不…”等意思。 这一特点给我们准确运用三词带来很大障碍。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三词易混同的原因及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用法、互换规则等,希望能为准确运用三词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っぱなし」是由「放す」的连用形转换而来的构词成分,因用法有限,将在下文中对该词做单独的分析、归纳。 一、易产生混同的接续助词「なり」 「まま」「きり」的语意解析 「なり」「まま」「きり」除上述“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发生”的共性之外,还有各自独特的个性[1]。 1.「なり」还可以用于表示前后两项动作、作 用的相继发生或前项尚未发生,而后项即将发生。例如: (1)新しい部长が着任するなり、次々に新 しい企画を打ち出した。(新处长一上任,一个接一个的新计划就出台了。) (2)12月になるなり、零下の温が いて いる。(一到12月份,每天都是零下寒冷的气温相 伴。) 而「まま」和「きり」却没有这种用法。另外,「なり」还有副助词和并列助词的用法,在此略。 2.「まま」的用法很广,除「…たまま」外,还有 接活用词连体形或「体言+の」的用法。例如: (3)足の向くままにいている。(信步而 行。) (4)野菜は生のまま食べるほうはがあ るんですよ。(蔬菜生吃,营养丰富。) 因这两种用法与「なり」「きり」无可比性,在此不再阐述。而「…たまま」的用法、意义,可参照本文第二部分的应用规则。 3.「きり」作为接续助词,常以「…たきり…な い。…たきりで…ない」等形式出现,构成否定的表达形式。但也有例外。例如: (5)それっきり会っていません。(自上次分手后再也没有见过。) (6)离婚したきり今もひとり暮らしらしい。(离婚后像是一直独身呢。) 以上两例都是由整体内容的搭配而构成的句子。即「それっきり」虽不是动词过去式,但在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 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 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 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该模式认为,言者在说话时可同时执行三个动作:即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指言者发出言语,传达字面意义的行为动作。 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例如:某人说I promise to give you a surprise时,他是在许下诺言。 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言语表达的而实际实施的行为。 2)舍尔(Searle)的言语行为分类: 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在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进行了分类:阐述性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ctives),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性言语行为(declaratives)。 3)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直接言语行为:直接通过话语来实施某一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句子的意思不能按照其字面意义去理解,需要推导其话语的施为用意。

英语(心得)之相邻语对及中学生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

英语论文之相邻语对及中学生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 相邻语对及中学生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陈秀清中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介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言语规则,要求学生掌握说话规则和策略, 而且必须引导学生对相邻语对的正确理解,对其语用失误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及时给以矫正,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含义:语用学家认为,相邻语对是人类从交谈到交际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它属于语用学范畴。请看例句:A:How do you do? B:How do you do?这是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的交际用语。A所提出来的句子形式上是一个问句,实质是向对方问好。B对此作出的反应必须用“How do you do?”来回答。这就是一组相邻语对,也称配对性结构。我对它的理解有几点:1 、这种配对性结构不是绝对的。它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实际上是语言的变化问题。它的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这种配对性结构,大而言之,它要受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人们的风俗习惯的限制;小而言之,它要受交际的主题、正式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的影响。3、相邻语对并不总是相邻,它们有时被另一对相邻语对所分

开。人们在实际生活交谈中往往不是一问一答那么简单。请看例句:A:Can I use your bike for a while?B:Can you come back in half an hour?A:No.B:No.在交谈者双方记忆许可的情况下,一组语对甚至被几组相邻语对分开。例如:A:Are you going to the film tonight?B:What is it?A:True lies.B:Where is it shown? A:The school cinema.B:What time?A:Seven-thirty.B:All right. Let's go.也就是说,在实际交谈中,由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不断影响。人们运用语言的模式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二、类型:Bygate(1987)在分析口语功能时,将口语交际分为两类,一类是惯例性交际(Routines),另一类事实协商性交际 (negotiations)。惯例性交际相对而言,其谈话模式比较固定。根据这一点,我把相邻语对分为两大类。请看下表:信息型:question-answer相邻语对greeting-greeting 交际型:offer-acceptance apology-minization compliment-response1、交际型:请看下列例句:A:Hello, Tom.B:Hello, Nice to meet you . (greeting-greeting)A: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B: Yes,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来的。Wegner告诉我们.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朱永生,2005:3)。而后,Malinowski系统地提出语境概念。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eultune)。话语语境就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刘辰诞,1999:84)。胡壮麟(1994:182)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即说活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首先正式提出“动态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丹麦语用学家Mey(200l:40),他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在此之前,国外语言学家V柚也多次对语境的动态性作出过论述。朱永生(2005:29)通过对H批day语域理论的总结,提出。所谓的动态语境.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某一个、某两个甚至所有这三个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使用的现象”。语境的静态观与动态观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语境是预先给定的;而后者认为,语境是选择建构的。 到目前为止,静态的语境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另一类就是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这两类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个语境来确定意义。这种静态语境观不适用于动态的的言语交际过程,不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并且指导交际的作用。因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状的过程,参与者轮流扮演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发话者时,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当交际过程进入下一回合时,交际双方都将面临新的情况,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成为交际双方继续交际的新的语境要素。 二、动态的语境观关于动态语境的研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语言的使用情况,对语境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构成要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波兰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从提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概念,维索尔伦提出了语境适应论的观点,指出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无论哪种观点本质上都认为语境是不断运动着的、可变的。为了便于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我们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某一言语活动有影响的共有知识的统一体。我们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就是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研究。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造过程。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受话者能够从“共有知识”中激活相关的要素,并且加入交际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信息,构造能够有效地理解话语的语境统一如: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 center? Electrician:Yes, Idid. Interviewer: So you’ve had a look at the workshops?Electri-cian :Yes. Interviewer: You know what the training allowance is? Do you? Electrician: Yeah. 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center? Bricklayer:Yes. I’ve been there. Yeah.Interviewer: Soyou’ve had a chance to look around’?And did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摘要: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强调会话的参与双方要遵循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常与会话原则共同出现的还有礼貌原则,它更细致地解释了人们在对话中所要遵循的准则。但是小说中的对话并不完全遵循这两种原则,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尝试从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之间态度和看法的转变,讨论小说人物如何通过违反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展现他们关系的变化,推进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傲慢与偏见》人物态度 1 简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967年,格莱斯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简称CP。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将这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归纳为几种准则,分别是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在现实会话中,参与者常因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说话人以违反这些准则为代价,表达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将双方配合的态度视为在

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在格莱斯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他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礼貌原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人物态度的转变 小说中的会话含义,常常与字面意义不同,这为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安排了大量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这些会话赋予了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整部小说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态度和看法为主线,经历了初步印象的形成,误会加深,偏见形成和偏见消除几个阶段。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的转变在二人的对话中也都有迹可循。 在开篇的舞会上,宾利极力请达西,但达西用“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他,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不难看出他对朋友生硬直接的态度。宾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他做舞伴,达西明知宾利所指伊丽莎白,却反问到“你指的是哪一位?”,他这样违反了合作原则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