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把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把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把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渗透文化,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本文阐述了小学英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渗透教材教学实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结合所学的外语进行,这样就关注了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最后汇总。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国家、国籍这一模块知识内容时,由于不是直接地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直白地教授相关国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对相关的一些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熟悉,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把这些国家的中文名用英语来表示,同时结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风景,了解了异国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巩固了相关动物的语言知识,同时预知了有关花朵的语言知识等等。

二、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异国文化并与本国文化对比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unit 6“Let’s eat”时要掌握的单词有cake(蛋糕)、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French fries(薯条)、bread(面包)、chicken(鸡肉);常见的饮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

(可乐)、coffee(咖啡)、tea(茶)。中国传统的食物(Chinese traditiongal food for good wishes)有汤圆、粽子、月饼和饺子。这样有了强烈的比较,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食物的同时,学会了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食品,真正实现了跨文化交际。

三、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文化,并运用在语言实践中

1、通过写作

在学会了如何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写作(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或者英雄人物),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如国家、国籍、服饰、外貌特征等。

2、通过观察、讨论

在学时间表达用语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各国的时差,并了解到时差是怎么来的。时差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北京下午两点的时候,伦敦是上午六点,纽约是凌晨一点,悉尼为下午四点。

3、通过实践、总结

学习食物和饮料等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国家的饮食文化,并做成手抄报的形式。又或者让学生亲自到麦当劳、肯德基餐厅吃东西,感受异国的饮食差异;同时制造机会,综合服饰、购物用语的知识,让学生表演shopping。通过小学生的语言实践学习,了解了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玩、演、做等,尤其是情景对话,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途径学习外国文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国文化。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复活节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等,利用声、光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书本文字的不足。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有关文化方面的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立体地、形象生动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并注意利用图像资料做好跨文化方面的对比教学。

总而言之,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Jean Brewster,Gail Ellis 等著王晓阳等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2月。

2、洪子锐惠幼莲李升平著小学英语教学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倪佳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本土文化内容分析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本土文化内容分析 本文在对比分析粤港两地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对策建议。要适当增大本土化言语信息比例;提倡本土化与国际化并行;推行个性化教材定制。 标签:粤港两地;初中英语教材;教材内容;本土文化;对比 一、引言 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使沟通的欲望也全球化,中国大国的崛起,使世界迫切想了解中国,而中国也渴望与世界进行交流。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跨文化交际已经由过去的单向交际转变成今天的双向交际(金惠康,2001)。跨文化的需求决定了作为英语教育者,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兼顾目标语文化的本土表达和本土文化的目标语表达。 著名学者程晓堂(2002)认为,广义的教材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用到的材料和资料,但本文使用“教材”一词在于其狭义的用意,即教科书。对于初中学生,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料与素材。教材也是教师的必要教学材料,是促进课堂开展教学互动的必要媒介。 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需要有跨文化的内容,但仅限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其在描述文化意识中,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教育部,2003:21)。国内学者在教材的文化内容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戴琳,2007;李成,2009,2010;宋莉,2012;赵静,2011)。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州教材中本土文化失衡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港两地初中英语教材里中国文化内容的配置比重和设置,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初中英语教材中是否可多配置中国文化内容的课文提出一些建议。 二、粤港两地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分析 我们采用广州现时流行的初中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这本教材是2002年审查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这套书(初中阶段)分别为七年级到九年级,共6册,每学期一册。每个单元分为8个部分,分别是读、听、语法、说、写、练习任务和语言学习点。 我们采用的香港教材为朗文Elect JS适合香港新334学制的中学年级使用(即相当于初中学生使用)。全书内容广泛,每单元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阅读与理解、词汇、文法、任务、语言欣赏拓展与自测。以下作以对比分析。 1、人名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72485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990230070 课程中文名称: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Exploring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4 学分:2 适用专业: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2012级专科段 先修课程:英语网络阅读 开课院系:小学教育系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本课程是以英语为授课媒介,重点介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宗教、政治、教育、体育、经济、娱乐等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背景性人文学科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和变迁、各国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当今英美的流行文化。主要任务在于扩展学生的文化和社会视野,引导他们注意到英语语言内在的文化土壤、英语语言外在的多面性、语言和产生其语言的社会的一致性、相关性;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况,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以及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英美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有关英美等国问题的能力,并能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发生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促进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国家繁荣发展而奋斗的人才。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英、美两国的国家地理、人文特征、宗教、社会、教育与文艺等基本情况,包括社会各层面的发展和特征表现以及传统的风俗习惯等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724850.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72485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 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谢静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指出了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文化的经典定义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complex whole),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Bronilsaw Malinowski)则认为:“文化显然是完整的全体(integral whole),其中包括器具与消费货物,各种社群的宪章,人们的思想与工艺,信仰与习惯等。”这两位学者分别代表了狭义文化观和广义文化观。文化包括许多层次和方面,如信仰、习惯、艺术、法律、道德、人情风俗、历史事件等等,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而具有广泛性、历史性和多维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畴与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

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将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小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美国的语言学家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时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 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 "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72485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把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把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渗透文化,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本文阐述了小学英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渗透教材教学实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结合所学的外语进行,这样就关注了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最后汇总。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国家、国籍这一模块知识内容时,由于不是直接地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直白地教授相关国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对相关的一些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熟悉,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把这些国家的中文名用英语来表示,同时结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风景,了解了异国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巩固了相关动物的语言知识,同时预知了有关花朵的语言知识等等。 二、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异国文化并与本国文化对比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unit 6“Let’s eat”时要掌握的单词有cake(蛋糕)、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French fries(薯条)、bread(面包)、chicken(鸡肉);常见的饮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

文化意识与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意识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而英语词汇是构成英语的基本要素,它被深深打上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烙印,这就要求英语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知识,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其交流的顺畅。本文就从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及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差异 一、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研究表明,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词汇运用能力以及词汇量的掌握。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教师的难点,词汇教学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我国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英语词汇的教学还是处于传统理念和传统模式之下,也就是说词汇教学就是领读、理解表面意思,然后再给出几个例句。这种传统的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为只有在理解词汇的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还搞清它的文化

内涵,这样在实际交流中才不会形成障碍,才不会犯错误,要改变词汇教学模式为领读、理解表面意思、介绍文化内涵,然后再给出例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领悟词汇的四个维度,也就是词汇知识的广度、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和词汇知识运用的自动化程度,才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 二、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 1.教师要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 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为语言赋予文化内涵,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接受。 2.采用直接介绍法 我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他们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适合通过直接介绍法把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讲解给学生听,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尤其可以把中国的春节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进行比较,在教室里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这样,通过直接介绍法并且营造真实语境,既增加了学生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既有偶合现象又有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英语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社会知识,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我们除了应该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外,还应该了解与英语国家民族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就会给语言交际造成很多障碍,甚至会闹出笑话。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社会知识,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 ,这一天大家在以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尽情玩闹,可以捉弄人。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美国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加拿大是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人们欢庆收获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在家中吃火鸡大餐。圣诞节(ChristmasDay),每年12月25日,相传晚上圣诞老人(Santa Chus)会在孩子们熟睡时从烟囱下来给孩子们送礼物(Christmas Present)。了解了这些节日,学习者自然就对英语有了兴趣。 在英语学习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学语言的同时同步积累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文化学习可以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学习时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前几年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t(“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跨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认为应当通过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

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营造英语氛围的:在课堂上,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角;在英语广播中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小窍门和课堂外的英语小知识。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班上的英语学习园地版面小,同班学生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版面应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文化教学的内容以及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学生对于很多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已提出明确要

求。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 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失败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却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让他们觉不愉快。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Where?Where?”这样的Chinglish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3. 在学生应试中的必要性。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贴近生活,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1. 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告别、打电话、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析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析 摘要: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其具体应用中,因不同的情景和文化而产生不同的言语行为,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在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大文化”语篇多于“小文化”语篇,目标语(英语)文化语篇多于中国文化语篇。因此,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对中外文化的学得途径应该是:在教材中增加“小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内容;文化内容应纳入考试范围;补充有关文化内容的阅读材料,观看影片,听专题讲座。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教学;英语教材;跨文化意识;文化学得 文化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我们借以规范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最主要的手段。每当语言用于交流语境中,它就在多方面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过去的英语教材内容更多关注语言形式,而不关注语言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在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阶段,由教育部在2001年制订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总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特别强调交际能力。正如“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为了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流,我们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涉及到许多文化内容以及其中外文化差异,这就必然需要我们的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下是笔者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3、2006、2007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至二册(上、下)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一些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对中外文化的学得途径。 一、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含义 在日常生活和语言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谈到语言与文化的话题。针对“语言”与“文化”这两个概念,许多中外专家早已从不同的角度给它们下了很多定义,在此不必逐一陈述。其中,下面的解释已经成为共识。譬如,语言是什么?语言最基本的含义是一套符号及其与那些被广大公众利用和理解的,与符号相结合的规则。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供人们分享的总的生活方式。文化可以被划分为“大文化”,即“成就文化”(achievementculture)和“小文化”,即“行为文化”(behaviorculture)。前者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指的是教育、历史、地理、法律惯例、文学、艺术、音乐等因素;后者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其内含已经被扩大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doc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72485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 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

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72485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 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

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72485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山东省茌平县茌平县第一中学任晓飞摘要: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因此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被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文试着从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就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内容,结合英语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全球意识不断增强,不同文化的接触更加频繁,对人们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中又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英语的教学尤为重要。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但长期以来,人们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意讲解语法,单词。却忽视了交际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意识,导致交际出现失误。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恰恰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此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所学,所听,所读,致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我国新近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文化教学的容以及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学生对于很多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已提出明确要

求。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 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失败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却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让他们觉不愉快。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Where?Where?”这样的Chinglish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3. 在学生应试中的必要性。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贴近生活,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容 1. 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告别、打、邀请等用语的规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