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_汉字简化的弊端

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_汉字简化的弊端
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_汉字简化的弊端

题目: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

汉字简化弊端重重

在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网络新词中,有一个词语叫“火星文”。所谓火星文,就是把汉字里的一些偏旁部首单提出来用来表示新的意思。比如说用“偶”来表示“我”,用“ㄋ”来表示“你”。这种不伦不类的所谓文字无疑是给中国汉字抹了一笔黑。且不论它的实用价值,单是给下一代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已经很是严重了。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阻碍。

按照这几十年的一般观点来看,汉字的简化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检验,我们再来客观地审视“简化字”,可以说是“失大于得”。有关汉字简化的诸多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简化汉字是对文化的极大之破坏。

首先,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汉字的简化在我看来非常不利于中国这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汉字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存的唯一一种表意类文字,而其他多是拼音文字,无论是从拉丁文衍生出来的法文、英文、德文还是阿拉伯文,再或者是我们的邻居泰文日文的片假名,都是以字母为发音基础的拼音文字。而唯有汉字是尚在使用的表意文字,这是何等骄傲的事情啊!而汉字简化却使我们的文化被渐渐侵蚀。比如说,“罗”,会意字,上部的“罒”本是“网”字;“糹”是“丝”字,说明网是丝做的;“隹”是短尾鸟。三字会合在一起,表示小鸟被丝网罩住。简化后的“罗”字已无会意可言。在我认识的一些国外留学生中,他们反映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汉语太难学了!是啊,我们历经了五千多年文化的洗礼,历久弥新,多少文化的积淀与积累,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东西了。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方文山说,自己很喜欢汉字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现在世界上惟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我承认自己喜欢汉字喜欢得很发狂,所以可以说我有严重的‘字恋’倾向。”在现在强调物种多元、文化多元的国际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文化,地位显得特别重要,而维护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与无可取代的特性,更显重要意义。

在不利于华夏文化发展的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在汉字简化了之后,许多的年人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困难,不认识的字太多,意思也和现在我们常用的意思不一样。这就很容易造成歧义。比如在古典名著里面,

“蚤”代表的是“早”,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跳蚤”,“当”也就是现在的“倘”。这也就出现了众多的“通假字”。汉字经过简化之后,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也会因众多歧义,使对中国古典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人不能读懂一些古典名著。

其次,汉字的简化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追溯为何要简化汉字的历史,在新中国刚成立之际,文字改革便作为一件大事摆在中央面前。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制定《汉字简化方案》、大力推广普通话等等,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经过几年的审订,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当时把汉字简化只是作为加快扫盲速度的一个过度措施。如果把简化汉字作为一种长期方针也是不行的。因为:一是汉字的简化是有一定限度的;二是在现有汉字的基础上无论怎样简化也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诸多难题。而且,我觉得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与此同时,在大陆,我们如火如荼的进行汉字简化并强制推行的时候,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华人基本上都是使用的繁体字。这样一来,由于简化的字数太多,而且也没有遵循一套很严格的规律,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而且推测的特例太多,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就使得简化汉字成了一门“外国文字”。

再次,从书写的角度来说,简化汉字的审美上相比于古汉字就略逊色了,我们现在的很多书法比赛大多选手都会选择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的汉字失去了原来的美感。

汉字简化,得不偿失。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传统越来越被淡漠,四处充斥着洋节日,洋文化,洋文字,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字都不能完整的保存,何谈保护我们这个民族。汉字是我国五千多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国人不可抛弃的语言文字,不能容忍任何人以任何名义来攻击挑战,坚决维护我国的灿烂文化需要每个中国人共同参与!

对汉字起源的几点看法讲课讲稿

对汉字起源的几点看 法

对汉字起源的几点看法 陈俊杭 2010213340 汉字是怎么来的?至今为止众说纷纭。古代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有仓颉造字说,起一成文说,八卦造字说,结绳记事造字说,书契记事说,手势造字说等,还有一些包括现代学者所赞同的文字源于图画之说。至于在现代,因为考古学的作用,人们发现更多的可能与汉字起源有关的第一手史料,由此产生新的汉字起源说,如原始文字起源于陶符之说。但是最终没有一个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汉字起源仍然很神秘。 在关于汉字起源的认识方面,我提出三点:一是汉字起源是以中国各地文明相互交融为基础而产生的。二是夏朝是汉字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三是汉字不走纯表音道路的原因是人类早期造字的规律和八卦的唯象思维这两者影响。 汉字产生有多个源头,而不是由某个地方的文字单独演化而来的。在古文字学课上,老师在课件里列出汉字起源小结,小结说各种类型的符号来自不同的文化。如指事为特征的符号可能主要来源于仰韶文化的刻画符。我是比较赞同小结的观点。中国早期国家文明的形成不是由某个部族文明单独进化而成,而是多个部族文明相互交融,同时以华夏族文明为主体这样形成的。在早期国家形成以前,在中华大地上,各地区的部落文化一直在相互交流。比如良褚的和内地的交流。又比如,中原部族文明和东夷的部族以各种方式交融,就形成了夏朝以前中原地区的一个最强的准国家文明。如此,各部族会把自己的符号文字传出去,在这个大文明里相互碰撞最后形成了汉字。从考古发现来看,在上古时代,很多地区出现了和文字有关的符号,比如距今约五千年山东省大汶口的陶器符号,山东省丁公村丁公陶文,河南舞阳贾湖村的距今约八千年的符

论汉字的简化及其优劣

论汉字的简化及其优劣 摘要:由于繁体字过于复杂、繁难,于是人们通过“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及各种方法将其简化。简化之后的文字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繁体字的简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一、简化的原因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 二、简化原则与方法 1、简化原则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2、简化方法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或俗字。如“网”、“启”、“礼”(采用古字);“灶”、“粮”、“吊”(采用俗字)等等。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 三、简化后的优劣 1、简化后的优点 (1)减少了汉字的笔划数目,使汉字变得易于书写。原来的繁体字平均笔画是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是10.3画。 (2)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 (3)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 (4)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 (5)有些简化字便于分解和称说。 2、简化后的缺点

谈谈对现代汉字学的想法

谈谈对现代汉字学的想法 在学习《现代汉字学》这门课程前,我常常疑惑,“现代汉字学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学现代汉字学?”在上课和自己上网查资料探索中,我开始明白《现代汉字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是有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决定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交际最重要的辅助性工具,现代汉字是记录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符号。在现代社会,我们天天都要使用汉字,离不开汉字,既要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要通过文字了解别人的思想,尤其是异时异地的交际,更需要通过文字来相互联络。即使今天网络技术已经突飞猛进地发展了,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学习和交流,但是人们还是离不开文字,还要依靠文字。 说到汉字,那就更加奇妙了,同为语素文字,中国以外也有历史很长的丁头字、圣书字、玛雅字,但它们都已经消失了,成为历史的痕迹,而汉字从古使用至今,依然是青春勃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机械化程度上,丝毫也不亚于西方的拼音文字,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字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其它文字纷纷改朝换代、或者灰飞烟灭的时候,汉字何以能做到“ 我自岿然不动” ,数千年传承而长用不衰呢?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研究。从这个角度看,研究汉字,探索汉字的秘密,不是非常有意思吗?不是非常有意义吗? 同语言一样,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中蕴藏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所以说,学习汉字,研究汉字,还可以同时获得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许多学者,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在研究古代的语言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汉字,分析汉字,研究汉字,把汉字作为联系古今的桥梁。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国妇女在古代社会中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我们除了能在历史资料中找到证据外,我们也能通过汉字这个活化石找到无可辩驳的证据,例如像“ 婊、妒、嫉、奸、婪、娼、嫌、嫖、姘” 等有明显贬义色彩的字,都选用了“ 女” 字,而不是中性色彩的“ 人” 字,可见那时妇女在造字的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低下。 可见,学习现代汉字学,其意义远不止于认识当代汉字的面貌,和正确使用汉字这一点,通过当代汉字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学到更多的研究汉字的方法。虽然大部分同学在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课程中接触过现代汉字的内容,但那毕竟很少很浅,不够系统。而且,我们在下学期古代汉语专题部分,还要继续学习古代汉字专题,那么有了现代汉字学这一专题的内容作为基础,进而学习古代汉字就不难了,而且两相对照,我们对汉字的认识将更加系统更加深。 1980年周有光先生在《现代汉字学发展》中初步确立了现代汉字学研究的留个内容:字量的研究、字序的研究、字形的研究、字义的研究、字音的研究、汉字教学法的研究。从此,现代汉字的研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逐渐成为一门新学科。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汉字简化已经成熟,有些人认为汉字简化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的人对汉字简化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问题。本文将对华子简化的一些优点及显现的问题进行评述。 关键词:汉字;简化;综述 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与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瑰宝,汉字的简化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汉字的简化问题,人们的观点褒贬不一,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汉字简化运动,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汉字简化的激烈争论。 一、汉字简化带来的优点 推行简化字扩大了古籍影响的范围和流传的广度,由于大量古籍以及与古籍相关的文化研究成果用简化字印刷出版,使得普通大众接触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异常丰富,为古籍的流传提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简化字在教育上的成效,似的汉字这一工具能够更多的被人掌握,从而促进了古籍向普通大众的传播。文字工具的大众化是估计流传及文化大众化的前提。简化字使得学习汉字的难度大大降低,因而客观上也就为顾及流传范围的扩大创造了条件。通过学习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能够阅读和接受古籍的人数比以往要多得多,从而使古籍流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还有学者认为坚持汉字简化方向的原因,一是简化符合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它既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又为汉字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是中国大陆基本是建立了统一的文字规范。二是简化符合汉字现代化的方向,符合提高汉字应用效率的要求。简化汉字跟繁体字相比它的优点就是笔画少、结构简、分辨明快、好学好用。三是简化符合今天汉字使用的趋势。简化字公布以来,不仅受国内广大民众的欢迎,也为其他国家和海外华人接受和使用。总之,使用简化字已是大势所趋。 有些学者认为,现代简化汉字的背后是语言规范的尤其是修辞规范在起作用。不拘一格的简化方法是修辞的灵活性、变异性的具体体现。国家公布第一批简化字、废止第二批简化字本身就说明汉字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作为记录语言符号,它在记录语言的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审美心理。汉字每一次简化都是力求端庄简约质朴易用,因此汉子能够体现文质彬彬的修辞原则,是“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观在简化字上的体现。 在纯文学的角度来看,简化字也有一定的好处,在汉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上很多简体字显然优于繁体。最后从规范简化字在国际上的影响来看,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已不同程度上使用了中国大陆公布的简化字;联合国文件中的中文文本和西方国家出版的中文印刷品都采用标准的简化字,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简化字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简化字的功绩。 二、汉字简化带来的问题 在上文已经陈述了一些汉字简化有益的观点,其看到的主要是汉字简化的有点,下面便是一些汉字简化带来问题的观点。 汉字简化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中国的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性而立于世界之林,“以形示意,义寓形中”,字形和字义密切相连有些简化字追求笔画的减少而顾此失彼,大大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割断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联系由于强制推行《汉字简化总表》,社会长期和繁体字隔绝,以至人们不能辨识繁体字,不能顺利阅读古典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和古代汉语间的阻碍将越来越大。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交往,大陆使用简化字,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都是用繁体字,而且简化字数量太多又缺乏规律,大陆以外的华人难以识别,因此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差异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交往。 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科学性,汉字用什么办法来表达汉语中的词这里面就包含着构字的理据,简化字追求减少笔画,汉字构字的理据不充分。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艺术性,汉字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性质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论汉字的性质 摘要: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 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文字的性质是由文字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文 字是语言的符号,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跟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是不同层次上 的东西。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而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汉字究竟有什 么样的性质和特点?本文将做一个简单探讨。 关键词:汉字;性质;特点 引言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二十世纪初以来,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外的许多语言文字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很多论文字性质的着作都会提到此问题,汉字性质问题已然成为汉字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正文 一、汉字表音与表意 关于汉字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字,历来都有几种说法,包括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象形文字说、语符文字说等近十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和音义结合说。 (一)汉字的表意 “表意文字”是最早最明确地指出汉字性质的学说。索绪尔提出:“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示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索绪尔之后的许多学者也主张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学者们对“表意”的阐释又不尽相同。如张世禄的说法:“中国现行的文字——汉字——就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唯一的代表”。他从文字的构形和社会功能两个角度阐释汉字性质,这和西方学者对表意文字的理解不同。此外,梁东汉也支持汉字为表意文字的说法。他说“方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由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即采用表意说。 (二)汉字的表音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所1979年在《古文字研究》上曾写文章说古代汉字是表音文字。此后姚孝遂做了进一步阐述。从汉字功能的角度出发,他提出“就甲骨文的整个体系和就它的根本功能和作用来说,它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固定的读音,完全是属于表音文字的体系,已经发展到了表音文字阶段。” (三)汉字的意音 周有光最先提出此学说:“综合运用表意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汉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 19世纪20年代,沈兼士在北大讲授《文字形义学》时把世界文字总括为“意字”和“音字”,并认为汉字一部分属于意字,一部分属于音字。 裘锡圭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鉴定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是由义符和声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或后期意音文字。” 二、汉字的结构特点与演变 (一)汉字字符的类型 “字符”也就是汉字符号,是汉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各种汉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汉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汉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记号来源于原始的契刻符号,如古汉字里的“X” (五)、“八”(六)、“十”(七)、“八”(八)等等,记

简化字表整理(精简版)

---------------------------------------------------------------最新资料推荐------------------------------------------------------ 简化字表整理(精简版) 第一表不作简作偏旁用的简化字本表共收简化字 350 个,按读音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本表的简化字都不得作简化偏旁使用。 A碍[礙] 肮[骯] 袄[襖] B坝[壩] 板[闆] 办[辦] 帮[幫] 宝[寶] 报[報] 币[幣] 毙[斃] 标[標] 表[錶] 别[彆] 卜[蔔] 补[補] C才[纔] 蚕[蠶]N1 灿[燦] 层[層] 搀[攙] 谗[讒] 馋[饞] 缠[纏]N2 忏[懺] 偿[償] 厂[廠] 彻[徹] 尘[塵] 衬[襯] 称[稱] 惩[懲] 迟[遲] 冲[遲] 丑[醜] 出[齣] 础[礎] 处[處] 触[觸] 辞[辭] 聪[聰] 丛[叢] D担[擔] 胆[膽] 导[導] 灯[燈] 邓[鄧] 敌[敵] 籴[糴] 递[遞] 点[點] 淀[澱] 电[電] 冬[鼕] 斗[鬥] 独[獨] 吨[噸] 夺[奪] 堕[墮] E儿[兒] F矾[礬] 范[範] 飞[飛] 坟[墳] 奋[奮] 粪[糞] 凤[鳳] 肤[膚] 妇[婦] 复[復] [複] G盖[蓋] 干[乾]N3 [幹] 赶[趕] 个[個] 巩[鞏] 沟[溝] 构[構] 购[購] 谷[穀] 顾[顧] 刮[颳] 关[關] 观[觀] 柜[櫃] H汉[漢] 号[號] 合[閤] 轰[轟] 后[後] 胡[鬍] 壶[壺] 沪[滬] 护[護] 划[劃] 怀[懷] 坏[壞]N4 欢[歡] 环[環] 还[還] 回[迴] 伙[夥]N5 获[獲] [穫] J击[擊] 鸡[鷄] 积[積] 极[極] 际[際] 继[繼] 家[傢] 价[價] 艰[艱] 歼[殲] 茧[繭] 拣[揀] 硷[鹼] 舰[艦] 姜[薑] 浆[漿]N6 桨[槳] 奖[奬] 讲[講] 酱[醬] 胶[膠] 阶[階] 疖[癤] 洁[潔] 借[藉]N7 仅[僅] 惊[驚] 竞[競] 旧[舊] 剧 1 / 4

对古汉字的认识

对古汉字的认识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3班 姓名:张佩琳 学号:07161720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因此做为中国人民的主要语言——汉语,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汉语在全世界的辐射面也越来越大。外国人学习汉语不光是为了交际,有许多人是为了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汉字学是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以及汉字的产生、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等。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肩负着汉字学学习和研究的任务。我们学习汉字学已有一段时间,学习了古汉字的许多知识。古汉字的内容丰富,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打下基础。下面是我学习后对古汉字的认识,包括知识整理和自己对古汉字的理解。 汉字学是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以及汉字的产生、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等。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肩负着汉字学学习和研究的任务。我们学习汉字学已有一段时间,学习了古汉字的许多知识。古汉字的内容丰富,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打下基础。下面是我学习后对古汉字的认识,包括知识整理和自己对古汉字的理解。 一、汉字的起源 研究古汉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汉字是如何产生的。因为文字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汉字的起源问题,我学习到了汉字起源的几种不同的推测。 1、汉字始于八卦,《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于天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为八卦是一种象征性符号。八卦符号是以两短横和一长横比拟阴阳两仪,一长横为阳爻,两短横为阴爻,每卦由三个符号互相配合而成的,共有八种。 2、汉字始于结绳,《周易·系辞下》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叙》载:“及神龙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3、汉字始于图画,《路史》载:“颗首作画。”是关于我国绘画起源的远古传说。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文化遗物中,已发现大量原始人创作的绘画,

对汉字简化的思考

由汉字简化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最有力的见证者。所以汉字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现状。 汉字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变化,或好或坏,这个过程就是汉字简化。汉字简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最近网上有这么一段话非常流行,“一位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廠空空,麺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児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関関无门,鎯里无郎!可魔还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贪还是贪,毒还是毒,淫还是淫。”这句话真的很耐人寻味,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依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本来应该是传统文化典型的象征符,一看到它马上就能想到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它的原始内涵。但它简化后却丢失了原有的精髓,完全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人们不能从它身上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汉字简化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简化汉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所以汉字简化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存在很多弊端的。 第二层含义,汉字既然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它的简化也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化甚至是遗忘。汉字是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代表符号,如果连汉字的原始含义都被人忽视了,那其他的文明呢,像琴棋书画,四大发明,京剧,易经,武术,诗词等等,还有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它们在今天的处境岂不更尴尬?这几年网络上掀起的端午节文化遗产问题是中韩两国间文化争论的一个高峰。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也是近年来也成为中国的法定节日。但是在韩国也有一种“江陵端午祭”的传统习俗流传了1000多年,而且在2001年11月25日韩国成功申报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杰作”。韩国申请“端午祭”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为什么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保护得比国内要好?难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充斥中国市场,我们被完全西化了吗?曾几何时,我们崇拜欧美文化,迷上了美国大片,喜欢上了好莱坞电影;近年来,韩剧又风靡了整个中国,我们开始追赶韩流。我们不得不承认外国文化有它优秀的一面,我们确实应该吸收借鉴它们的精华。但我们也应该清楚,我们中国的传统文

研究论文:谈汉字的简化

97794 汉语言文学论文 谈汉字的简化 作者简介:聂琦(1991-),女,汉族,贵州省威宁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xx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建议用十年的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汉字。”此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而前段时间,一条名为“简体字下,丢失了什么?”的微博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邸北涑闪恕鞍?”――没有心,如何爱?“?x”变成了“义”――不讲道义,因为不关我事,“?H”变成了“亲”――不能相见,怎能相亲?再次把关于汉字繁简体的争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生活中我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繁体字,特别是在粤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上靠近港澳地区的缘故,繁体字的使用更加频繁。关于繁简字的利弊之争早已有之,近年来,很多人对汉字简化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指责过激,认为汉字简化罪不可赦,不少人甚至把使用繁体字看做了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标准。这不禁引发了我对汉字繁简体的思考。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世界上另外的几种古老的文字,如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现在都已经成为了死的文字,只有汉字沿用至今,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汉字从最早的整体图画中切分出个体来,经历了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的转变,他记录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文化,语言承载能力太大,养成了中华民族的语素意识,他具有拼音文字无法超越的优点,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汉字发展至今,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越简便越好,自古以来,他确实也是这样发展的。从春秋时期开始,到秦统一,确立了小篆的文字规范,小篆比大篆已经有所简便,但在民间仍不普及,于是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隶书,而“隶变”也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而之后产生的草书、行书、楷书,都是在民众为了书写交流普及方便的强烈愿望中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繁到简是汉字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趋势,汉字在几千年中也一直沿着这个趋势发展,除了少数反而有繁化外,汉字在字体和字形上都是趋于简化的,笔画逐渐减少,结构更加简单,音义更加明确,这是由他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让汉字发展,他必定能简化出一套完美的汉字规范。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受到的欺辱改变了这种状况,积贫积弱的中国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

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_汉字简化的弊端

题目: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 汉字简化弊端重重 在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网络新词中,有一个词语叫“火星文”。所谓火星文,就是把汉字里的一些偏旁部首单提出来用来表示新的意思。比如说用“偶”来表示“我”,用“ㄋ”来表示“你”。这种不伦不类的所谓文字无疑是给中国汉字抹了一笔黑。且不论它的实用价值,单是给下一代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已经很是严重了。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阻碍。 按照这几十年的一般观点来看,汉字的简化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检验,我们再来客观地审视“简化字”,可以说是“失大于得”。有关汉字简化的诸多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简化汉字是对文化的极大之破坏。 首先,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汉字的简化在我看来非常不利于中国这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汉字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存的唯一一种表意类文字,而其他多是拼音文字,无论是从拉丁文衍生出来的法文、英文、德文还是阿拉伯文,再或者是我们的邻居泰文日文的片假名,都是以字母为发音基础的拼音文字。而唯有汉字是尚在使用的表意文字,这是何等骄傲的事情啊!而汉字简化却使我们的文化被渐渐侵蚀。比如说,“罗”,会意字,上部的“罒”本是“网”字;“糹”是“丝”字,说明网是丝做的;“隹”是短尾鸟。三字会合在一起,表示小鸟被丝网罩住。简化后的“罗”字已无会意可言。在我认识的一些国外留学生中,他们反映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汉语太难学了!是啊,我们历经了五千多年文化的洗礼,历久弥新,多少文化的积淀与积累,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东西了。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方文山说,自己很喜欢汉字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现在世界上惟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我承认自己喜欢汉字喜欢得很发狂,所以可以说我有严重的‘字恋’倾向。”在现在强调物种多元、文化多元的国际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文化,地位显得特别重要,而维护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与无可取代的特性,更显重要意义。 在不利于华夏文化发展的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在汉字简化了之后,许多的年人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困难,不认识的字太多,意思也和现在我们常用的意思不一样。这就很容易造成歧义。比如在古典名著里面,

论汉字的性质(一)

论汉字的性质(一) 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很有影响的说法。 第一、二种是“三方面”说和“三相”说。提出“三方面”说的是王伯熙先生。他在《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1]一文中指出,可以从“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文字的符号形式”、“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三方面去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所谓“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是指文字记录语言时、其独立符号——往往是字——同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发生对应关系,也就是看一个字所记录的是一段话、一个词、一个语素、一个音节,还是一个音素。“文字的符号形式”是指文字的外部形态、外形特征。“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是指对于某种文字来说,大致是凭借什么样的手段去记录语言的,也就是说文字符号是直接记录语言的音还是义。 “三相”说是周有光先生在《文字类型学初探》2]一文提出来的。第一是“符号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形式”,这要看文字的外形究竟是图符、字符还是字母。第二是“语段相”,这基本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这要看文字所表达的是篇章、章句(这两者叫长语段)还是语词、音节、音素(这三者叫短语段)。第三是“表达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要看文字所采取的方式是表形、表意还是表音。第三种是两方面说。这是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3](P14)一书中提出来的。裘锡圭认为,考察文字的性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看一种文字使用什么字符。字符包括意符(包括形符、义符)、音符和记号。裘锡圭认为在汉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第二方面即看文字是表达语言中的什么单位,裘锡圭认为汉字应称为语素——音节文字。裘锡圭提出的第二个方面,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相当于周有光的“语段相”。而裘锡圭提出的第一个方面,其实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形式”和“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之和,相当于周有光的“符号相”和“表达相”之和。 下面讨论汉字性质时,基本采用“三方面”说,也就是说,这里要从三个角度来讨论汉字的性质。第一个角度,讨论汉字中的一个独立符号(字)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对应,是词、语素,还是音节?第二个角度,是讨论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看汉字是表形、表意、表音,还是区别(字符中的记号能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以上两个角度是着眼于文字的内容方面。第三个角度是汉字的符号形态,是用图符、字符,还是用字母?这个角度着眼于文字的形式方面。 下面先从第一个角度来看汉字的性质,即汉字到底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对应。考察一种文字的性质,首先要看这种文字表达语言中的何种要素。据此把人类的文字分为表词文字、词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等等。在考察文字表达何种要素时,究竟着眼于文字的何种单位呢?是一个字呢?还是字符呢?就这个问题,裘锡圭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说:“有的人是因为看到汉字里一个字通常代表一个语素,称汉字为语素文字的。像这样撇开字符的性质,仅仅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份的性质来给文字体系定名,也是不妥的。”3](P15)裘锡圭认为,给拼音文字定性时,是看一个字中的字母表达了语言的什么成分;既然如此,给汉字定性也不能看一个字表示了什么成分,而应看一个字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成分发生关系。我们认为,这样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谈论汉字性质时,不能把一个汉字跟西方拼音文字中的一个字等同。西方文字(如英文)中的一个字都是一个词的书写形式,比如kaiser是一个字。而现代汉语一个词的书写形式多数不是一个汉字,如“矛盾”中的“矛”不是词的书写形式。跟西方文字一个字相当的,是“人民”、“革命”、“布尔什维克”这类汉字组。一个个汉字,其实只跟西方文字中的一个个字母相当。理由如下:

我对汉字教学的看法

我对汉字教学的看法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展,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增。这让许多的外国人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这其中,有一大部分的群体就是——在华留学生。 从2001年至2008年,在华留学生人数平均增长率超过20%。这其中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总人数超过22万人,其中政府奖学金生1.4万名,其余都是自费生,占总数的94%。预计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年在华留学生总数达到50万的目标,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家。留学生计划不仅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的文化宣传,更能使经济得到很好的调节。在亚洲,重视文化输出的最典型的两个国家,就是韩国和日本。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性和战略性。 有文化的存在,就必定有传播文化的渠道。于是,随着近年全球的“中国热”——“汉语言教师”就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职业。汉教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而这四大块内容围绕的主题就是“汉字”。那么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汉字教学的看法。 我在中国留学的这段时间,老师上课教我们汉字的时候经常用图片教学法和记忆教学法等等方法教我们学汉字。主要是通过图片,在黑板上写字,课后练习等等方法来教我们汉字。刚开始的时候,对于一个外国人而言,汉字真的就像一幅画。但是通过经常回忆图片上的汉字,不断的反复的记忆,实际生活中的锻炼,使我对越来越多的汉字有印象。 我自己经常练习汉字,经常用老师教我们的记忆教学法。主要是通过书写来学习。按照汉字书写的规则: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从外至内。这样可以让我认识记住更多的汉字。然后通过阅读来理解他们的意思。平常也会看一些中国的报纸新闻,和中国朋友聊天。这样就可以把学到的汉字知识用出去。也可以知道,自己理解的对不对。可以更好的提高 如果我是一个汉语老师。我会先了解学生的中文水平。测试一下他的听、说、读、写的水平。然后根据他的情况来教他学习汉字。如果是一个初学汉语的学生。首先我会教他学习拼音。因为学会了拼音,所有的汉字只要标注了拼音,他都可以念出来,别人在说的时候,他就可以听,然后他可以根据别人说话的场景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来记住一些汉字。这是基础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混淆的,所以一定要多花时间和耐心,矫正每一个错误的发音,自己示范音的时候,也一定要标准。接下来,他要学会怎么说。我会在课堂上经常使用一些,生活中我们说的比较多的句子。比如“你好,你叫什么名字?”让学生也用中文来回答我的问题。这样经常给学生重复,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说汉语。以上这两步,也可以按课文内容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汉字的形状结构有印象。通过朗读课文,模拟课文对话,日常生活使用课文中的对话,让学生完全掌握汉字的含义和发音以及书写结构。做好这三步骤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也是最难以及最重要的书写了。书写要从基本笔画开始练起。就好像造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每个笔画的顺序,写法都要通过练习来掌握。等学习好了笔画,就开始练习一个字。练好了字,可以开始练词语和句子。然后可以模仿课文写对话或者文章。慢慢的积累,就可以写出更多的汉字了。 我觉得,不论教任何语言。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和步骤。

论题三 正方:简化字要比繁体字好用

正方:简化字要比繁体字好用 中央电大新疆兵团分校2015汉本学员张玉明2001年,中国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在立法上确定了“简体字”的法律地位(即“正体字”)。 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会长、原国家语委副主任陈章太透露,根据联合国决定,从2008年后,在联合国使用的中文一律用简体字。被联合国认定的标准汉字是不是代表简化汉字确实是发展潮流。 我认为,汉字本身是一种思想的媒介,汉字的演变有其内存的规律,简化字和繁体字相比有很多的优点,而这些优点证明了简化字要比繁体字好用,下面一一说明这些优点:一、简化字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中国文字一直在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前进趋势,不是那一个人能阻挡的。从甲骨文.发展到隶书.一直都是在朝简化易写的方向发展.除中国大陆外,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效行。台湾新竹市长林政则曾经指示该市教育局,找出500到1000个常用简体字,以繁简对照方式,做为二、三年级中学生的补充教材,台汉字由繁入简是历史趋势。是大势所趋。即使从哲学上来讲,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完全固定不变的事物不存在的。 二、简化字的推行有着深远的意义,打破了繁体字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面的垄断,建国后,汉字的简化使更多人有机会学习文化,使得亿万民众都能读懂官方的法律文告,这是20世纪中国的伟大壮举。文字的简化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原是功德无量之事。 三、我们现在的简化字绝大多数简体字来源于书法作品。本质区别也在是否简捷.书法家是简化汉字的先行者。。简体字的主要参考来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年龄也在1500年左右。“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31%)。欧阳询的《九成宫》有1019个字(字迹不清的不算),其中164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六分之一(16%)。也有部分从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天地玄皇,宇宙洪荒"中衍出。晚了500年。比如王羲之的作品中,爱字就已经有这个写法的了,所以,说爱无心的是一种无知。简化能成功,并非凭空创造。很大程度上是先有书写上的普遍简化存在,符合某些因习惯造成的变化的规律。 四、简化字规范化,利于普及教育,扩大了知识普及面。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一字多义化看上去增加了学习难度,但减少了记忆的字量。降低汉字难度,加快书写速度,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五、简化字易学,易记,笔画少,写得快。好写,好认,实用而美观。简体字好教,小学生容易认,容易写。相比繁体字难学,难记,笔画多,简体字适合于硬笔书写,比如钢笔。但是书写快,无疑也是优点而不是缺点。汉字简化后,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 六、简化字比繁体字数字设备显示更清晰,减少字库节约社会成本。简化字笔画较简单,文字大小有限,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上显示较清楚,在同等屏幕、同等像素、屏幕分辨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显示简体字要比繁体字更清晰。从这一点来看简化字比繁体字更适合数字时代。 简化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其从繁到简,始终向便于书写,代表着发展潮流。从以上的几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简化字要比繁体字好用。

非语文教师掌握汉字规范标准

非语文教师掌握汉字规范标准 一、汉字规范标准 汉字规范化,就是根据汉字发展的规律确立形体和书写的统一正字标准。规范汉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传承字。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国家正式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收的字。以上字表所收录字的范围内,三个字表的规定就是规范汉字的标准。未整理简化的传承字是指以上字表未收录的社会公认的汉字,以国家审定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大字典》为标准。凡不属国家公布和审定的字,都不是规范字,其中包括一切错别字、已经公布废除的异体字、繁体字、旧印刷字、《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体字和自造简体字。 二、教师用字规范的意义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不但在汉字规范化方面要率先垂范,而且应当认真教育学生读写规范汉字。这是国家法令的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如果在讲课板书和批改作业时,用字不规范,就会误人子弟。事实表明,中学毕业生仍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与中小学教师用字不规范有密切的关系。目前,社会上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比较淡薄,滥用繁体字,乱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的现象相当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用字规范方面,要更尽职尽责。为此,必须采取措施让广大教师确立用字规范的意识,认真进行掌握规范汉字的训练。非语文教师板书、教案、批改作业和编制试卷用字要规范。 三、教师规范字书写要求 1、教师应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规范字书写标准。 2、教师备课要“条理清晰、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不写繁体字。 3、教师在板书、教案、作业批改及编制试卷等各环节都要书写规范字。 附:规范字书写要求:

学习汉字的收获与感受

我们平时读书看报作文都离不开汉字,但是你对汉字有更多地理解吗?经过了这两星期地学习,我已经对中国汉字有更多地了解,但对汉字地探究并没有结束.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经过很长年代地演变,这其中有着许多不解之谜.通过学习《有趣地汉字》.让我们体会到字谜地有趣,谐音地趣谈,还有因为谐音而引发地后果和笑话,这些内容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地汉字来历,和人类怎样创造文字地过程,深深地体会到汉字地有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通过学习《我爱你.汉字》.我们仿佛来到了远古时代,一步一步地观察汉字地演变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还让我们认清字体,不要写错别字,不然会造成一定地损失和笑话.我们要细心一点,远离错别字.这个内容还像一个向导,带我们去观赏中国许多名人地书法作品.我不禁地赞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地独特艺术,我们中国是一个具有诗歌传统地国家,这些功劳都来自于汉字.现在我明白了,汉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中国人一定要学会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地瑰宝.我坚信,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华汉字将被更多地人使用与珍爱.我们为纯洁祖国纯洁地汉字做一些力所能及地事情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个星期,我们在老师地带领下去汉字王国转了一圈,感到收益非浅,大开眼界. 在这个单元地学习中,我知道了汉字是仓颉发现地,在几千年地历史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地变化,由繁到简,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地是《一点值万金》一文.这篇文章写了乌鲁木齐某挂面厂在生产挂面时,错把“乌鲁木齐”写成了“鸟鲁木齐”,就是这一点之差,使万元地产品付之东流,成了一堆废品,要是检查人员和挂面厂再细心一点地话,或许后果就不会那么惨重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了以前默字时,我非常细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将同音字、形近字混淆,默好还检查一遍,确保万无一失之后再上交,认真地态度使我每次默字都是一百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像我一样落笔三思而后行,世上还会有错别字吗?祖国地文字将永远是纯洁地!这个故事使我增加了对民族文字地感情,激起了祖国文字地纯洁性地责任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另外,遨游汉字王国不仅使我和汉字成了好朋友,还让我学会了猜字谜,编字谜,激起了我对汉字地无限兴趣!我多么希望能在汉字王国多转一会儿,多收获一些知识《遨游汉字王国地收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本周语文进行了一次综合性学习,题目是:遨游汉字王国.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进行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有趣地汉字”,第二个活动是“我爱你,汉字”.在这两个活动中,第二个活动令我印象更加深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个活动是“我爱你,汉字”,我们组成小组,我们组地主题是――汉字是否规范地检查报告.我是资料收集员,因为我有一本厚厚地《咬文嚼字》地书,这本书里有许多地有关错别字地笑话和用错字捡漏.这个活动我们搞得有声有色,十分有意思,特别是让我和同学们感受到汉字地无穷地魅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我学到了回味无穷地字謎;通俗易懂地歇后语,妙趣横生地谐音笑话,布兵排阵地汉字文化和简单形象地象形文字,我还认识了汉字奇妙地演变,汉字地发现历程,汉字地微妙变化,书法字体地各具特长和优美而又悠久地汉字文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我学到了流畅地行书,古色古香地篆书隶书,端庄秀丽地正楷和龙飞凤舞地狂草.它们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股智慧地力量,一个想象地天地,任你尽情飞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很多.汉字文化是一门多么奇妙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性质 摘要: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 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文字的性质是由文字使用的符号的性 质决定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跟文字本身所使用 的符号是不同层次上的东西。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而我们已 经非常熟悉的汉字究竟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点?本文将做一个简单探讨。 关键词:汉字;性质;特点 引言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二十世纪初以来,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外的许多语言文字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很多论文字性质的著作都会提到此问题,汉字性质问题已然成为汉字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正文 一、汉字表音与表意 关于汉字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字,历来都有几种说法,包括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象形文字说、语符文字说等近十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和音义结合说。 (一)汉字的表意 “表意文字”是最早最明确地指出汉字性质的学说。索绪尔提出:“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示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索绪尔之后的许多学者也主张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学者们对“表意”的阐释又不尽相同。如张世禄的说法:“中国现行的文字——汉字——就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唯一的代表”。他从文字的构形和社会功能两个角度阐释汉字性质,这和西方学者对表意文字的理解不同。此外,梁东汉也支持汉字为表意文字的说法。他说“方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由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即采用表意说。 (二)汉字的表音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所1979年在《古文字研究》上曾写文章说古代汉字是表音文字。此后姚孝遂做了进一步阐述。从汉字功能的角度出发,他提出“就甲骨文的整个体系和就它的根本功能和作用来说,它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固定的读音,完全是属于表音文字的体系,已经发展到了表音文字阶段。” (三)汉字的意音 周有光最先提出此学说:“综合运用表意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汉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 19世纪20年代,沈兼士在北大讲授《文字形义学》时把世界文字总括为“意字”和“音字”,并认为汉字一部分属于意字,一部分属于音字。 裘锡圭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鉴定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是由义符和声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或后期意音文字。” 二、汉字的结构特点与演变 (一)汉字字符的类型 “字符”也就是汉字符号,是汉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各种汉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汉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汉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记号来源于原始的契刻符号,如古汉字里的“X” (五)、“八”(六)、“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