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专题思考题

1、史记:

[课件]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百度]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2、直线论历史观:

[百度]人本主义的直线性历史观,主张人类社会是在曲折中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成为走向某种终极目标的进步过程,而这个目标就是人在人世间的尽善尽美的境地,其实现有赖于人类对自我和社会的完善,历史被称为"进步的科学"。

3、竺可桢曲线:

[课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绘制出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即“竺可桢曲线”,这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首次揭示。

其基本结论是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两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周期,历时约400—800年。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首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竺可桢曲线

4、华夏族:

[课件] 华夏、诸夏:春秋时代出现;春秋时期,东方诸侯逐渐统一于“华夏认同”,他们发现了“自我”,因而强烈感觉到“非我”的存在。华夏以“内华夏、外夷狄”来强力维护争夺边缘地区,并建长城以垄断南方资源,如此更迫使长城以北的人群全面游牧化。华夏认同形成后,所有自称华夏的人群都以“族源”来证明自己是华夏。

[维基] 华夏族,意指曾生活在中原地区(或者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族群,为日后汉民族的主体。“夏”的字形,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是“长面的人形,有双手环握,双足交叠。”为夏族部落人的自称。

5、族群认同:

[课件]王明珂提出了“族群边缘研究理论”。认为族群是由族群边界来维持,是由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所造成。实际上,某个族群的自我意识,是依靠对他者族群的相区别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他们”,才会有“我们”。

[百度]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

6、甲骨文:

[课件]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被发现。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发现的有10多万片甲骨。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1、字形结构复杂,六法皆备;2、语法完备;3、数量大,目前所见甲骨文有4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7、礼乐文明:

[课件]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史记》记载,周公在周朝开国之后,“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简单的说,这是从殷商的“巫鬼文明”变为了周朝的“礼乐文明”,从神鬼主宰的世界,来到了人间世界。

这是一次“路线”的革命!这次转折,为中国文明奠定了“理性和人文”的底色。

[百度]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8、五经:

[课件] 所谓的“六艺”,就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因为后来《乐》亡失(或说乐本来就只是音乐,无书),所以又称“五经”。

孔子整理“六艺”来做什么呢?当教材。《庄子•天下篇》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可见正是儒家教人的六种功课。

[维基]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9、孟子:

[维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儒家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邹国(今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子之弟子万章与其余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爱,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

10、轴心时代:

[课件]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

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有孔子、老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维基]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意指西元前八百年至西元前两百年之间,在这段时期中,世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同时发展起来。

这个理论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他认为,当时世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在公元前1

千年的600年间发展起来,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之间。在这期间,不论是中国、印度及西方,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涌现[1]。在中国,轴心文明的标志就是孔子(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及其儒家学说,基本上是一些伦理纲常、道德说教。

轴心时代中国的圣人是孔子,西方在这个时期则是亚里士多德,而印度文明则对应的是释迦摩尼。

11、分封制:

[维基]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封建”即“封土建国”,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卿大夫,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分封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协助统治。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把七个协助他对抗项羽的功臣封为异姓王(与皇室不同姓氏的诸侯王),“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后来用谋反的罪名或其他办法削平了这些封国,改封皇室子弟于七王旧地,作为藩王、诸侯王。

[百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

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12、郡县制:

[课件]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

不过早期的县和战国以后的县有所不同:

一是保留着分封制的残余,如可以分赐给臣子,县尹可以世袭,食县邑可以互换等;

二是县的大小差别很大,大至如楚灭陈、蔡那样中等国家后以一国为一县,小至齐国的县约等于一乡,而以相当于一邑之地为最多。

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这是新型的地方制度,和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所在。

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

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

赵简子誓师,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郡县二级制:

到了战国时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吴起曾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

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郡县与分封:

郡县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征兵的制度,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

[维基]郡县制,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1],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

13、七国之乱:

[维基]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

吴王刘濞

楚王刘戊

胶西王刘卬

胶东王刘雄渠

菑川王刘贤

济南王刘辟光

赵王刘遂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百度]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14、行省:

[维基]行省为中国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划的简称,民间简称“省”。

元朝“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明朝“承宣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清朝“布政使司”,通称“行省”。

[百度]原为中央派出的高级机构,以后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撤销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而习惯上仍称行省,简称省。清初增为18个行省,后又增为22个行省。

15、编户齐民:

[课件]“编户齐民”就是列入国家户籍而身份平等的人民。

吕后深恐诸将乘机叛立,与审食其计谋时就说:“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汉书·高帝纪下》)

编户:

编户,颜师古云“列次名籍”,也就是以户为单位,登记同户成员名字身份的籍帐。

包庇遗漏谓之“漏户”,逃脱不录谓之“亡命”,都是犯法的。

齐民:

齐民,如淳说:“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汉书·食货志下》注)

编户齐民的“齐等”是政府相对于被统治人民而言,只具备政治性和法律性的统治意义,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财富没有关系。

维持政府机构存在的必要条件,如兵役、徭役、赋税等等并不是臣妾或奴婢来负担的,而是编入国家户籍、法律身份大抵齐等的人民;秦汉政府得以存续,间接证明编户齐民实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编户齐民”特性:

1、国家武力的骨干。

2、严密组织的国家公民。

3、土地私有。

4、是国家法律保护的主体。

5、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并不限制个人的发展。

[维基]编户齐民,由于先秦以来,阶级消融,身分制解除,理论上所有人的身份都是平等的,是谓“齐民”;而国家将他们一一纳入纪录,以户为单位来掌握人民,是谓“编户”,所以总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制度,始于秦国,盛行于秦汉,由于国家为有效掌握人民及相关资源,因此需要严密掌握国内户口资料,对于人民的赋税或徭役的征调才能有效执行。

[百度]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16、大索貌阅:

[百度]“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17、黄老无为:

[百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引进法家学说,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黄老之术最初是作为战国诸子中的一个学派而存在的。到了汉初,由于它切合汉初政治的需要,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五德终始说:

始皇推尊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为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百度:

五德终始说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法术势:

法刑法。法是公示大众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术权术。喜怒不测。唐太宗、雍正。

势威势。居高则有势能。势是外在展示的,有各种仪式(可与宗教相比拟)。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谏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可汗:

可汗,又称大汉,简称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古代北亚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部众对首领的尊称。

可汗为汗国的统治者,这个称呼最早是蒙古与突厥等游牧部落中,对首领的尊称,原意王朝、神灵和上天,类似汉语所说的天子,或是皇帝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指中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作为条件,两年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无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并入辽朝的燕云十六州,这里不只是辽朝的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

冒顿:

即冒顿单于。

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而自立。冒顿认为领土仍国家之根本,随后便开始了他的扩张,亦为匈奴帝国打下了基础,并设置了一些基本的军事、内政的官僚机构。是匈奴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

灭东胡,征服楼烦等国,称霸草原、夺取河套地区,建立强大帝国。

主要事迹: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白登之围”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采取“和亲”政策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两税法:

两税法以原来的户税、地税为基础,户税按户等征钱,地税按田亩征米粟。

庸并入两税,以赋税代替徭役,因而人民免除了正规的徭役。

分夏秋两次交纳,夏税六月为止,秋税十一月为止。故称“两税”。

从税“人”到税“财”的里程碑。

摊丁入亩:

将明代以来的改革普遍化,将“丁银”完全并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人头税。

至此,完成了赋税的征收对象的转变。

内卷化:

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黄宗智提出了“内卷化”理论,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即“内卷

化”。

因此有学者将财政恶化的过程总结为“国家政权的内卷化”:

国家政权不是靠提高自身效率来应对财政压力,而是靠扩大外延——增设机构和增加税种来增加收入,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伴随着“赢利型经纪人”贪污贿赂的增长(比如火耗这种税外费,就是潜规则的最好体现),最终导致国家破产。

口赋:

汉代赋税,自七岁至十四岁,交口赋二十钱。

南北面官:

征服王朝大多实施二元统治:

以本族制度管理本族,以汉族制度管理汉族。

例如辽朝官制分北面官与南面官,以北面官管理契丹族,以南面官治理汉族。

分北、南院。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

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

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

算缗告缗

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是历史上空前的抑商运动。增加了国家收入,打击了奴隶制残余,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为汉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西汉后期,商人与官僚、地主逐渐合流,加剧了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两项法令,实际上都是秦和汉初以来抑商政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千户制度

把全体草原牧民按千、百、十户的方式进行编制,由贵族世袭统领。他们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基本行政单位。

在千户编制过程中,被征服部落被拆散,编入不同的千户。这使得草原上原来的氏族逐渐分解,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这是漠北草原历史上一个阶段性变化,也使草原游牧国家的政治制度得以发展到新阶段。

征服王朝与渗透王朝

魏特夫从新的视角出发,将中国历史朝代分成两类

一类是汉族建立的朝代,称为中原王朝,

一类是由四周少数民族(大多是北方民族)所建立的朝代。

其中又分成渗透王朝与征服王朝。

征服王朝

指中国北方民族在中国本土建立的国家与朝代,该民族吸收汉文化但刻意保持本身文化。从契丹开始辽、金、西夏、元、清诸王朝。

渗透王朝

指吸收汉文化并彻底被汉化的朝代,如十六国、北朝诸朝代,及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沙陀王朝。

三公:

秦及西汉前期: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西汉后期: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东汉:太尉、司徒、司空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

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百度: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晋:

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以司马望为太尉。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为三公,置府僚

隋唐:

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后周:

依《周官》,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不置府僚

宋朝:

北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司徒、司空、太尉。

元朝:

由于太尉等衔加授过滥,元朝中人已渐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称为“上公”、“三师”的另外三个更高的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至此,后世历代皆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三省:

东汉尚书台——尚书省:

尚书省成为宰相机构

尚书令获得稳定的议政权和监督百官的权力。

与三公不同点:

1、尚书符

2、与属官的关系

三省长官为宰相

三省并重

三省制衡

特点:

集体领导;

分层决策;

门下处于枢纽地位。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制的特点: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

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也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

百度:

三省制度,肇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辽沿用。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

魏晋: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

官署合称,中国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宋朝

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但主要职权都已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细务。

元朝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明朝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中书省与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内阁:

洪武十三年(1380),设置四辅官。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

此时阁臣,品位比较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涉诸衙门执掌,诸衙门奏事也不得相关白,阁臣仅备顾问而已。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

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百度: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

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担心丞相胡惟庸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决定以谋反罪名废相,之后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事实上由于君主的信任,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于明宪宗成化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张居正等。至清代其权力始消减,部份首辅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时期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决策上的地位。

内阁制度最早源自于中国明朝时期,由明成祖朱棣设立。

明朝灭亡后,清朝仍旧沿用内阁制度。清朝灭亡后,内阁制度在中国就彻底烟消云散了。直到18世纪,英国政府将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为内阁,内阁制度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内阁最高领导是"首辅"一人,其次是"次辅"一人,最后是"辅臣"四人,总共为六人,在文渊阁办公。六人的官位从大到小依次为:

文渊阁大学士(首辅)、武英殿大学士(次辅)、谨身殿大学士(辅臣)、东阁大学士(辅臣)、华盖殿大学士(辅臣)、文华殿大学士(辅臣)。

内阁在明朝时期,最初是明成祖的秘书机构,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但国事繁忙,明成祖一人无暇顾及诺大的国家。内阁作为秘书处,便替皇帝处理朝国政。

自从明成祖归天后,一直到清王朝灭亡

军机处:

雍正七年(1729),对西北蒙古用兵,军报频繁,在雍正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军需房”,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更名“军机处”。

雍正有意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是军机处的设置背景。

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6、7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设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以保证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效率。

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始终是临时机构,也没有专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军机处是清代君主集权的最佳工具。

百度: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宣统三年(1911年)4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总揽机要,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军机处职掌着每日晋见皇帝,共商处理军国大事,并奉旨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的重要使命,因此它在清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很高。

九卿:

一、太常

太常,掌宗庙祭祀与礼仪。其属官: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

博士也隶属太常,初期的博士掌望气迎神和卜筮诸事。至武帝立五经博士,专以讲授经学,二、光禄勋

其属官有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

大夫,属于参谋顾问之官,初由武士任职,后才改用文学之臣。秩比八百石。当时朝政多下公卿、大夫、博士议论,法令政策也多由此作出。贾谊、晁错、董仲舒、主父偃都曾任过大夫。

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除议郎外,皆主执戟宿卫。中郎三将分统三署诸郎。又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分统虎贲、羽林诸郎。

郎官的数量相当多。凡在殿中为郎,常递补长吏。

三、卫尉

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掌守司马门,凡天下奏事,四方贡献和征召均总领之。

卫士令丞,掌守卫护从。

旅贲令丞,专供奔走之役。

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

四、太仆

掌乘舆并主马政,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万头。

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

还有骏马监、平乐监、栘中监、厩司御和家车吏(掌汉王之家车,非军国所用。)

五、廷尉

又名大理。为最高司法官。朝廷每有大狱,皆由廷尉审理,除个别特难案件上报皇帝裁决外,有终审裁判权。

属吏有:廷尉史、奏曹掾、奏谳掾、从史、廷尉文学卒史、书佐等。

六、大鸿胪

又名大行令。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又接待地方上计诸吏。

属官有行人令、丞,译官令、丞,别火(狱官)令、丞及郡邸长丞。

最初置郡国邸属少府,继而属中尉,最后属大鸿胪。

七、宗正

掌序录王国嫡庶,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

属官有都司空令丞,掌治宗室罪人;内官长丞,诸公主家令、门尉皆属之。

平帝元始五年(公元五年),诏郡国置宗师,掌皇室宗族之散居郡国者,吏员有主傅、主府、舍人等。

八、大司农

掌谷货,是主管财政之官。凡各地田祖口赋之收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度,国家的开支等,均由大司农掌管。

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其他吏员有大司农史,大司农斗食属、治粟都尉,农官稻田使者,榷酤官。

九、少府

凡皇帝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皆归少府所领。

其属官甚多,有“尚书、符节、太医、……又中书谒者、黄门、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六部

吏部:

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

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

司勋郎中,掌官吏勋级;

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官员死亡后,史官要为其立传,太常要议谥,若要铭于碑者,则会同百官议其宜记述的事迹上报,然后考功郎中通报其家属。户部:

户部郎中、员外郎,掌户口、土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

度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

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给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

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

礼部:

礼部郎中、员外郎,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

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

膳部郎中、员外郎,掌陵庙之牲豆酒膳;

主客郎中、员外郎,掌诸蕃朝谨之事。

兵部:

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

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地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胪寺先询问其国山川、风土,然后制成地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样式通达于上;

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

库部郎中、员外郎,掌兵器、卤簿仪仗。

刑部:

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凡是审理大案件,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义与御史中丞、大理卿组成“三司”,共同参议。国家发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召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单;

都官郎中、员外郎,管理俘虏,奴隶的簿录,给以衣粮医药,并审理其诉讼事件;

比部郎中、员外郎负责通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勋赐缺乏物资,以及军用物资、器械、和籴等事;

司门郎中、员外郎,管理门禁关卡出入登记,以及各地上缴失物的处理。

工部:

工部郎中、员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助手;

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

虞部郎中、员外郎,掌苑囿、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给和畋猎之事;

水部郎中、员外郎,管理河流过渡、船舻、沟渠桥梁、堤堰、沟洫的修缮沟通,以及渔捕、漕运诸事。

明代六部

吏部: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个清吏司

户部: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十三部,每部仍分民、度、金、仓四科。

南京所设立之六部称“南六部”。

六部与九寺的关系

九卿地位被六部取代,但并未消失,变成了九寺五监。

六部和九寺的关系,就是政务部门和事务部门的关系。

政务,就是负责起草文件,制订各种政策细则。

事务,就是负责事务的具体施行。

百度

六部,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

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的六官,秦汉九卿之职务大部并入。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郎中:

百度: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基本经济区:

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

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5。

百度:

基本经济区又称大经济区或一级经济区。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最高一级经济区。在中国,是由若干省、自治区或中央直辖市组成的各具特色、并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拥有独特地位

的一级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专门化的大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区域生产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各省区间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密切协作,由强大的经济中心组织和带动下而形成和发展的。它是全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基础经济结构比较完整、生产部门比较齐全、相对独立的大经济地域单元,又不是闭关自守、包罗万象的“大而全”的孤立地域。从社会劳动分工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协作区是基本经济区的一种形式。

永嘉之乱

百度:

永嘉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晋时代的一个内乱事件,由居于中原的外族人发动。

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这为东晋偏安一隅作了预备,大量的侨州侨郡的设立,深刻地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资本主义萌芽:

毛在1939年所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说,“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9世纪中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其实就是一些类似于资本主义形式的经济关系,如机工和机户之间构成的雇佣关系。

1、局限在经济领域。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江南地区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

3、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百度:

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的经营形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和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稻作农业:

南部利用土地范围之推广

一是与水争田:围(圩)田、沙田等

二是变山为田:梯田。“百级山田带雨耕,驱牛扶耒半空行。”

水利田和三角洲的开发

从宋代开始,以太湖为核心的浙西和江东地区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水利田开发为中心的基础上的。

南宋到明初时期对三角洲下部地带的排水造田,掀起了长江下游农田开发的高潮。

轮作复种

唐宋时期,南方轮作复种制有了蓬勃发展,一年两熟面积日趋扩大。

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

江南水田的“绿色革命”,标志着我国农业达于成熟。

百度:

稻作农业是对栽培稻的耕种。现代植物学、遗传学、农学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经人工培育驯化以后,改变其遗传性状而来的。

直到目前,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大约7。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除个别有待进一步研究

者外,仍以浙江余姚河姆渡第四层的年代为最早。假如把所有发现稻谷遗存的史前遗址按年代顺序作一排比,很象是以长江下游及其附近为出发点,象波浪一样地逐级向外传播,其影

响所及几乎包括了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全部地区。可见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应是中国稻作农业的一个最重要的传播中心;

2.河姆渡稻谷遗存不但年代较早,而且数量巨大,形态成熟,并已分化为釉型和粳型两

个亚种,同出的水田农具也很发达,在在都表明它不象是稻作农业的初始形态,在它的前面

必定还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而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发现普通野生稻的事实,恰好为当地起源说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稻作农业起源的机制,应同所有谷物农业一样,首先是为了解决食物的储存问题,以便在非收获季节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食物供应。华南炎热多雨,植物长年生长,人们随时都可获取必要的食物。一长江流域野生稻不如华南那样多,特别是到了干燥寒冷的冬季难以找到足够的食物。人们一旦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和耐储藏的优点,必定会着意地培育繁殖。

长江流域的史前栽培稻远比华南地区发达,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而在进一步追溯稻作农业起源时,自然也应特别重视长江流域,特别是它的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

我国稻作农业的历史非常悠久,然而对栽培水稻起源于何地,学术界先后有华南说、云贵高原说、黄河下游说、长江下游说、长江中游说和多元说等等,迄今尚未定论。

察举:

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

西汉:州郡举荐

东汉顺帝:州郡举荐——中央考试

魏晋南北朝:州郡举荐——中央考试

唐:中央考试

汉武帝创孝廉岁举,以郡国长官举荐之。

东汉初秀才科变为岁举,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格局

东汉顺帝采用孝廉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西晋秀才科也采取对策考试,形成孝廉试经、秀才试文格局

晋:秀才试问+孝廉试经

南朝:明经试经+秀才试文

唐:进士试问+明经试经

两晋南北朝间,中央考试环节的份量越来越重,地方长官推荐环节的份量越来越轻。

南北朝时,学校的“明经考试”逐渐取代了孝廉地位,陈、隋间形成明经试经、秀才试文格局。

百度: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制是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就是考察推举,始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时成为一种制度,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出现了九品中正制,规定由朝官兼任“中正”,负责把评士人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吏部据以授官。定品标准形式上是德行和才能,实际却是权势大小和门第高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曹魏创。中正由朝官兼任,负责根据德才将士人定为九品,作为吏部任命。根据士人表现,品有升有降。西晋以下,实际依门第权势定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百度:

中国历史专题思考题

1、史记: [课件]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百度]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2、直线论历史观: [百度]人本主义的直线性历史观,主张人类社会是在曲折中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成为走向某种终极目标的进步过程,而这个目标就是人在人世间的尽善尽美的境地,其实现有赖于人类对自我和社会的完善,历史被称为"进步的科学"。 3、竺可桢曲线: [课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绘制出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即“竺可桢曲线”,这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首次揭示。 其基本结论是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两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周期,历时约400—800年。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首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竺可桢曲线 4、华夏族: [课件] 华夏、诸夏:春秋时代出现;春秋时期,东方诸侯逐渐统一于“华夏认同”,他们发现了“自我”,因而强烈感觉到“非我”的存在。华夏以“内华夏、外夷狄”来强力维护争夺边缘地区,并建长城以垄断南方资源,如此更迫使长城以北的人群全面游牧化。华夏认同形成后,所有自称华夏的人群都以“族源”来证明自己是华夏。

[维基] 华夏族,意指曾生活在中原地区(或者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族群,为日后汉民族的主体。“夏”的字形,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是“长面的人形,有双手环握,双足交叠。”为夏族部落人的自称。 5、族群认同: [课件]王明珂提出了“族群边缘研究理论”。认为族群是由族群边界来维持,是由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所造成。实际上,某个族群的自我意识,是依靠对他者族群的相区别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他们”,才会有“我们”。 [百度]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 6、甲骨文: [课件]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被发现。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发现的有10多万片甲骨。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1、字形结构复杂,六法皆备;2、语法完备;3、数量大,目前所见甲骨文有4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7、礼乐文明: [课件]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史记》记载,周公在周朝开国之后,“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简单的说,这是从殷商的“巫鬼文明”变为了周朝的“礼乐文明”,从神鬼主宰的世界,来到了人间世界。 这是一次“路线”的革命!这次转折,为中国文明奠定了“理性和人文”的底色。 [百度]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8、五经: [课件] 所谓的“六艺”,就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因为后来《乐》亡失(或说乐本来就只是音乐,无书),所以又称“五经”。 孔子整理“六艺”来做什么呢?当教材。《庄子•天下篇》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可见正是儒家教人的六种功课。 [维基]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9、孟子: [维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儒家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邹国(今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解答 【想一想】●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答: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唯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答: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自我测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答案提示:(1)诗句理解: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回万颗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走入生命绝境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在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a、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由于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以受的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B、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知识链接】早期的农学 《汉书•艺文志》进行图书分类,其中列有“农学”。农学,是农耕经验的理论总结。中国早期农学成就,在世界农业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问题解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第一章 1.分析《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内容和意义。3.试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第二章 1.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3.试述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土地改革运动的总路线和总政策。4.试述“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5.如何评价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第三章 1.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内容和特点。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3.简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4.试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5.试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改造方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1.试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2.简评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3.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 么?5.试析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和后果。6.“大跃进”

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7.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实质、后果和教训。8.试析庐山会议转向反右倾的原因和后果。 第五章1.“八字”方针是如何制定的?贯彻执行“八字”方针采取了哪些措施? 2.如何评价七千人大会? 3.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如何评价十年建设?4.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5.试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作用。第六章 1.试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2.“二月抗争”评析。 3.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如何被粉碎的? 4.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的内容及其成效。 5.“四五”运动述评。 6.为什么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7.“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第七章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由来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二篇:工作史思考题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专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2、为什么说《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标志? 3、简述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对于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4、“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论断的提出及其意义 5、如何理解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6、《矛盾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 7、《实践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

中国近代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近代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近代史》复习思考题汇编 第一章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从国际形势来看,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商品、资本侵略扩张,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巨大反差。 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社会总体上呈现出由强到弱的趋势,以清朝中期(嘉庆、道光)为分水岭,之前强大,之后落后。 ①政治上:统治者独断专行;吏制腐败,人民反抗不断。 ②经济上: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劳役繁重。 ③军事上:军制、战术思想落后、武器陈旧,军备废弛,缺乏驯练,没有战斗力。 ④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⑤外交上:闭关锁国。 从中英贸易来看,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以及自然经济的抗拒让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很难畅销,而清朝出口英国的商品都非常畅销,结果造成英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态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通过向中国走私贩卖鸦片来获取高额利润,从此解决贸易的不平衡问题,清政府严行禁烟政策,又触犯了英国利益,双方矛盾升级,最终导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从地缘政治上看,中国临边地区和临近国家不同程度受到侵扰和殖民统治,缓冲带越来越少。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5)、另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 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应道光皇帝要求,清廷继续与英方交涉,商定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细则。道光十三年(1843年)六月二十五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公布施行,八月十五日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这些附近条约,英、法、美等国子啊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 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 1、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割让香港,从法律上第一次承认) 2、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关税自主权、领土司法权、司法/领事自主权) 3、中国被迫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和人民的负担。 4、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开始融入世界,成为列强掠夺的对象。 5、严重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其统治危机。 4、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和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和答案 中国近代史 目录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5.鸦片贸易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6.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9.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为什么《天朝天亩制度》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 2、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 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4、简述龚自珍的政治思想: 5、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6、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7、简述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8、试述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4、武昌首义的简单过程是什么?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

中国近代史思考题及答案

近代史思考题 上编综述 1.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11、12、13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1 (1)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他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特权,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了国家政权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社会。(2)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民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13、14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下。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社会的性质(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6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5.中国资产阶级的划分及其性质15、16、86--91 旧阶级发生变化:地主阶级(官僚地主;投资)和农民阶级(贫农雇农;工人) 新阶级极其特点:工人阶级(新生产力;革命性)和资产阶级(官僚资本家,特权;民族资本家,两面性)

中国近代史复习论述题思考题

一.导言 1.中国历史段限怎么划分? ①中国古代史:前21世纪-1840年 ②中国近代史:1840-1919 ③中国现代史:1919-1949 ④中国当代史:1949-至今 2.从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等多重角度,分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从汉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思想与文化上,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严重抑制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致使整个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一片沉寂。(4)社会结构上,实行的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强,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对外关系上,清朝统治阶级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致使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产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二.第一章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社会主要是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战后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为什么说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总根源?(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粗暴地中断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 (2)资本—帝国主义的政治控制破坏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根基; (3)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使得近代中国难以积聚工业化所必须的资本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专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历史任务。 (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矛盾。 2.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封建势力代表着中国最反动最落后的生产关系,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还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 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包括近代新诞生的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3. 不同历史时期两个主要矛盾地位的变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

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 封建剥削占优势 2. 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软弱 3.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4.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国家政权5。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6. 中国人民特别贫困和不自由 决定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侵略有功”论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侵略有功”论评析 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不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而是要把中国变它的殖民地。 ②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不能发展,政治不能进步。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带来的进步因素同它所造成的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③中国只用110多年的时间就从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不是帝国主义的功劳,而是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统治的结果。 ④“侵略有功论”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其目的是使中国重新成为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4.怎样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1.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2.帝国主义支持中国的反动政府,维护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 3.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进行经济夺 4.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 (二)封建主义的压迫 1.封建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勾结在一起,残酷地

中国近现代史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4、怎样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5、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6、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7、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8、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9、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0、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11、试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12、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三种重要的政治力量是指什么? 1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是什么?它是怎样被提出的? 14、简述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5、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16、试述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与教训。 1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什么? 18、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19、怎样认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20、试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1、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22、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3、试述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4、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 25、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6、论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27、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出现的严重曲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 1.远古传说 (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春秋》与《左传》 (1)《春秋》:作者,孔子。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近代历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参考: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原有地主和农民阶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人等新阶级。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 什么? 参考: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列强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利:(1)列强入侵,使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深受灾难。 (2)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财富,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4)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5)破坏了中华文明 利:(1)利于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的传入,利于 解放人民的思想 (3)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人民的

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必须从根本上铲除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根基 (4)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中国近代史思考题

第一专题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历史任务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因此称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因为: 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民主主义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①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另一方面,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③近代中国的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殖民地社会。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概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思考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想一想}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提示:(1)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2)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3)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4)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5)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提示: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自我评测}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自我评测} 提示:错误之处:编修《贞观氏族志》 正确的是: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课程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想一想}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提示: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察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包括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3、{自我评测}说说唐朝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提示: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他们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新局面,赋于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第5课“和同为一家” 课程标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3、{自我评测}(1)说一说“天可汗”的含义。 提示:“天可汗”即唐太宗。“可汗”原为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主的称号,贞观四年(630年),回纥等族首领拥戴唐太宗为各族共主,尊称“天可汗”。 (2)谈谈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意义? 提示: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她赢得人们的尊敬。 第6课开放与交流 课程标准: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2、{自我评测} (1)说一说遣唐使是怎么回事? 提示: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日本社会进步的使者。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课程标准: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赵州桥设计巧妙之处在哪里? 提示:赵州桥采用了单孔石拱桥的设计方案;平拱式大拱既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又方便人畜通行,还节省了石料;两个敞肩式小拱,增强了桥的泄洪能力,减轻了桥的自重,而且造型美观。 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课程标准: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甲骨四堂、卜辞、周公制礼作乐、井田制、工商食官、弭兵运动、春秋与《春秋》、六艺、九流十家、稷下学宫 二、简答及论述题 1、商周国家结构的特点及异同。 国家机构特点: 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居住在一起的大大小小的宗族集团 相同点:王位继承原则为父系继承; 建立隶属于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 不同点:王位继承方式:商代兄终弟及和父子相继并存,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周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宗法制。 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周朝实行分封制。 内外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内外服没有结成紧密联盟,外服常常起兵反抗;分封是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同姓贵族姻亲等,以血缘为纽带,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与王畿的关系更为紧密。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就是说,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也就是钱穆所说的“诸侯承认天子式”的政治联系方式。 西周的分封制就完全不同了,是通过直派人事,建立军事据点,用“天子封立诸侯”式来对地方进行直接统治。这当然是对国家统治方式的一种根本性改变。封制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域特征,以亲族为主体的人事特征,以周族血缘打破商代旧有方国血缘界限,从分散血缘走向统一血缘的血缘政治特征,从而形成更为密切,更加明确的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 商朝的统治 (1)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要点点拨“外服制度”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二者有类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臣服于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这种臣服关系的维持,是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的。殷商一代五次治乱周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臣服关系的演变。 (2)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要点点拨商朝时,国王并不能决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

中国近现代史思考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4、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1)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

历史课本课后的思考题答案

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