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治疗

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治疗
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治疗

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已经成为一种可控的疾病,但是由于其病程漫长,需要患者与医生长期与之斗争,因此,CML的管理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在2020年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报告了诸多CML的研究进展。

今年ASH大会CML继续教育板块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与讨论。第一,对于初诊患者,该如何选择一代和二代药物?要考虑哪些因素?第二,用药之后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该如何管理?在存在合并症的情况下,该如何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第三,哪些患者可以尝试停药,停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结果如何?这三个部分非常清晰的把CML从初始治疗选择、治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停药的问题,都一一进行了呈现,将国际知名专家的主流观点和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值得国内的专家学者观看借鉴。

——初诊CML的诊治进展

对于初诊CML患者,来自澳大利亚的TIDEL II研究结果(摘要49)提示,不能忽视染色体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意义,Ph染色体和癌症相关基因异常均与不良预后有关。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基因

组数据,并与ELTS评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识别初诊患者的疾病风险,甚至有助于指导更优的一线治疗选择。

目前,二代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博舒替尼(Bosutinib)、氟马替尼等已经获批上市,不同药物的结构和抑制靶点差异导致其疗效和安全性有所差别。然而,在CML的一线治疗选择中,一直没有头对头研究对比二代TKI之间的疗效差别。令人惊喜的是,在今年的ASH 大会上,来自日本成人白血病研究组(JALSG)的研究者报告了尼洛替尼与达沙替尼在慢性期CML患者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对比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尼洛替尼与达沙替尼的疗效是一致的,这提示我们,在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之间做选择时,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共存疾病等,只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即可。

——TKI耐药患者的治疗进展

对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在一代TKI伊马替尼、二代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情况下,国外通常换用博舒替尼治疗。新型的BCR-ABL1抑制剂Asciminib特异靶向ABL1 STEMP,有别于传统TKI,在既往研究中也显示出临床疗效。今年ASH 大会上报告的ASCEMBL研究(摘要LBA-4),首次在既往接受≥2种TKI治疗的CML患者中,对比了Asciminib与博舒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博舒替尼,Asciminib具有更好的安全

性和疗效,深度缓解率更高,为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对于耐药患者,三代TKI普纳替尼(Ponatinib)的疗效也非常好,但是其毒性让人有所顾虑,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毒性。再加上大多数CML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因此,优化普纳替尼的用药剂量和给药方案成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今年ASH大会上报告的OPTIC研究(摘要48)就对普纳替尼的剂量优化进行了探索。研究设置了三个初始剂量组,分别为45mg、30mg和15mg,当患者达到BCR-ABL1IS≤1%时,再减量至15mg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初始剂量45mg组获益最大,同时保证了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毒性通常较大的三代TKI的使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除了临床研究以外,今年ASH大会上还有TKI耐药的基础研究结果公布,尤其是对急变期CML的分子学特征进行了探索,甚至通过单细胞测序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等,其目的主要是揭示CML疾病进展的分子机制,希望对未来治疗方案设计与新药研发有所帮助。

——T315I突变CML的治疗进展

T315I突变的CML患者对所有一代和二代TKI耐药,既往研究显示普纳替尼对于T315I突变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是其毒性限制了其在患

者中的使用。而Asciminib在经过多线治疗的CML患者(有或无T315I 突变)中均表现出临床疗效。今年ASH大会上报告了Asciminib (200mg,bid)治疗T315I突变CML患者的疗效数据(摘要650)。研究结果显示,Asciminib对T315I突变CML患者(包括普纳替尼耐药/不耐受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接近半数患者可长期维持MMR。

另外,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三代TKI新药HQP1351(olverembatinib,奥瑞巴替尼)的II期临床研究数据也由我在今年ASH大会上进行了报告(摘要651),研究结果显示,HQP1351在伴有T315I突变的TKI耐药的慢性期和加速期CML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针对TKI耐药或不耐受患者研发的新药数据在本次ASH大会上进行了披露,这也说明TKI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还有很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新药的临床试验数据值得期待。

全面评估,谨慎尝试停药

TKI停药是CML治疗领域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比去年,今年ASH大会上报告的关于CML停药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大部分在poster部分发布,主要为二代TKI停药的研究数据。

目前的研究数据显示,停药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尽管大多数患者复发后再治疗仍然可获得深度缓解,但是在停药的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长期密集的监测,还要面对复发可能带来的恐惧与焦虑等,这对于患者的心理等各方面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并不一味地鼓励患者停药。我们需要根据国际指南的停药标准,在征求患者的意见并充分交代停药可能的获益与风险后,谨慎考虑停药。

立足实际,未来可期

停药是在患者获得深度缓解之后的“锦上添花”,而耐药是医生和患者不得不面对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亟待解决的“刚需”。尽管这些患者占少数(10%以内),但其治疗需求非常迫切,这也是多年来研究者的工作动力。三代(甚至四代)TKI的出现给耐药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三代TKI目前还未在国内上市,一代和二代TKI耐药或不耐受的中国患者,还没有更好的治疗选择。希望能够在国内推动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使得更多的新药能够在国内尽早上市,以满足这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

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治疗

2020 ASH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已经成为一种可控的疾病,但是由于其病程漫长,需要患者与医生长期与之斗争,因此,CML的管理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在2020年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报告了诸多CML的研究进展。 今年ASH大会CML继续教育板块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与讨论。第一,对于初诊患者,该如何选择一代和二代药物?要考虑哪些因素?第二,用药之后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该如何管理?在存在合并症的情况下,该如何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第三,哪些患者可以尝试停药,停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结果如何?这三个部分非常清晰的把CML从初始治疗选择、治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停药的问题,都一一进行了呈现,将国际知名专家的主流观点和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值得国内的专家学者观看借鉴。 ——初诊CML的诊治进展 对于初诊CML患者,来自澳大利亚的TIDEL II研究结果(摘要49)提示,不能忽视染色体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意义,Ph染色体和癌症相关基因异常均与不良预后有关。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基因

组数据,并与ELTS评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识别初诊患者的疾病风险,甚至有助于指导更优的一线治疗选择。 目前,二代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博舒替尼(Bosutinib)、氟马替尼等已经获批上市,不同药物的结构和抑制靶点差异导致其疗效和安全性有所差别。然而,在CML的一线治疗选择中,一直没有头对头研究对比二代TKI之间的疗效差别。令人惊喜的是,在今年的ASH 大会上,来自日本成人白血病研究组(JALSG)的研究者报告了尼洛替尼与达沙替尼在慢性期CML患者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对比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尼洛替尼与达沙替尼的疗效是一致的,这提示我们,在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之间做选择时,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共存疾病等,只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即可。 ——TKI耐药患者的治疗进展 对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在一代TKI伊马替尼、二代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情况下,国外通常换用博舒替尼治疗。新型的BCR-ABL1抑制剂Asciminib特异靶向ABL1 STEMP,有别于传统TKI,在既往研究中也显示出临床疗效。今年ASH 大会上报告的ASCEMBL研究(摘要LBA-4),首次在既往接受≥2种TKI治疗的CML患者中,对比了Asciminib与博舒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博舒替尼,Asciminib具有更好的安全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征 导语:说起“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往往对我们而言特别陌生,也许对老人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这种病其实它是一种能造血细胞克隆增生性的疾病, 说起“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往往对我们而言特别陌生,也许对老人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这种病其实它是一种能造血细胞克隆增生性的疾病,它的那个骨髓是以髓系增生的,四周的血白的细胞增多以及脾脏会肿大为主要的特征。其实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骨髓细胞中存在特征性的染色体或是融合基因。他那个中生存期在3至4年。让我们来了解下它的病体特征: 1.慢性期 (1)症状:通常大多数CML患者临床上处于“慢性”或“稳定”阶段,此期可持续3~4年。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脾区不适、出血及乏力、体重减轻和低热等代谢增高的表现。20%~40%的患者无症状,因常规体检发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增高或脾脏肿大而诊断。少数病人有痛风性小关节疼痛。此外,还有视力障碍、神经系统病变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慢性期患者不易感染,发热少见。 (2)体征:主要表现为脏器浸润。90%患者脾脏肿大,程度不一,肋下可及至巨脾伸延至盆腔,质硬常有明显切迹。脾栓塞时脾区可触及摩擦感或闻及摩擦音。可有轻到中度肝脏肿大,淋巴结肿大少见。胸骨常有压痛,以胸骨柄的下端为著。眼底视网膜浸润,可见到视网膜血管迂回扩张,并可见呈片状的出血斑以及白色浸润中心。 2.急变期慢性期经过数月或数年之后,恶性造血干细胞极度增生,骨髓原粒+早幼粒细胞≥20%,可伴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过多引起的骨髓纤维化改变。每个病人何时急变尚不能预测。一旦发生急变,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1],全球年发病率为1.6/10万~2/10万[2]。我国1986至1988年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46个调查点进行的全国白血病发病情况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6/10万[3]。此后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9/10万~0.55/10万[4,5,6,7]。中国CML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而西方国家CML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 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85%~90%[8],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TKI一线治疗CML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逐步成为CM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9,10,11]。目前愈来愈多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TKI治疗获得持续的深度分子学反应(DMR)超过2年的患者,部分能够获得长期的无治疗缓解(treatment free remission, TFR),即功能性治愈[12]。尽快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以及更深的分子学反应是CML治疗近期目标,改善生活质量和功能性治愈是CML治疗的长期目标。功能性治愈成为越来越多CML患者追求的治疗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停药对DMR 水平、停药后监测以及随访具有严格的要求,停药的长期安全性尚不明确,建议在临床研究中进行。有条件的中心在临床实践中应谨慎选择患者,应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停药,做好定期随访和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贴壁培养

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贴壁培养 细胞名称: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 形态特性:淋巴母细胞样 生长特性:悬浮生长 培养条件:RPMI1640(w/o Hepes)+10%FBS 传代方法:维持细胞浓度在1×105~2×106cells/ml;2~3天换液1次 冻存条件:基础培养基+8%DMSO+20%FBS 特征特性:该细胞是由Lozzio从一名53岁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的女性患者的胸水中分离建立的。该细胞曾被认为来源于粒系,处于高度未分化阶段;Anderson等人作了细胞膜特性的研究后,认为该细胞是红白血病细胞系。该细胞是对自然杀伤细胞高度敏感的体外靶标,故而被广泛应用于这方面的研究。K562的原始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细胞,能自发分化为红系、粒系和单核系的可辨识的祖细胞。该细胞表达CD7(25%)。 细胞处理方法: 1.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至状态良好后灌满培养基运输,获得细胞后用酒精棉球擦拭瓶口消毒,然后在超 净台中操作。 2.将细胞转移至50mL的无菌离心管中,1000rpm离心5-10min,用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适宜的密度分 瓶培养。 注意: 我们使用自产培养基及进口血清培养细胞,在您拿回细胞后,如想更换其它品牌培养基,请依照逐次替换的原则,先保留培养瓶中的培养基,多日多次代逐步更换,以减轻对细胞的刺激。 特别注意:(如使用公共实验室或初次接触细胞培养,建议添加双抗培养) 1.收到细胞后请尽快更换为含10%FBS的新鲜培养基。

2.如签收时出现培养瓶壁破裂,漏液等情况请及时拍照并联系售后。 3.细胞任何售后问题,均需拍照存档并在2周之内及时联系客服。

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的新目标

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的新目标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3-07发表评论分享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问世,大大降低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TKI治疗中,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监测是衡量患者体内白血病负荷和判断治疗反应的方法,也是指导干预和预测TKI疗效的重要手段。 研究证实,80%以上的初发CML慢性期(CP)患者在TKI 一线治疗中可以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而后者预示着显著改善的无事件生存(EFS)、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因此,CCyR 已经成为长期生存的替代标志。 尽管在CCyR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并未显示出生存优势,但MMR与EFS 和稳定持久的CCyR 显著相关,而且是获得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的前提,后者是追求CML“停药治愈”或“无治疗缓解(TFR)”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TKI 治疗中获得比MMR更深的分子学反应,即“深层分子学反应”是否意味着更好的远期预后成为了近年关注的热点。本文笔者将探讨深层分子学反应是否应作为TKI 治疗CML 的目标。 一、深层分子学反应的概念 深层分子学反应是新近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于评估CML患者低于MMR(定义为BCR-ABL水平较标准基线下降≥3 log)水平时的白血病负荷。根据欧洲白血病网(ELN)推荐,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CML患者的分子学反应时,最好按照国际标准(IS)、以BCR-ABL 转录本水平与ABL(或国际认可的其他内参基因)转录本水平的比值来评估。 BCR-ABL 数值为10%、1%、0.1%、0.01%、0.0032%、0.001%时,分别对应着BCR-ABL 水平较标准基线下降1log、2 log、3 log、4 log、4.5 log 和5 log。 深层分子学反应定义为BCR-ABL水平较标准基线下降≥4 log,包括MR4、MR4.5和MR5。MR4 指当ABL>10 000 时,BCR-ABL< 0.01%或cDNA 中不能检测到白血病;MR4.5 指当ABL>32 000 时,BCR-ABL<0.003 2%或cDNA中不能检测到白血病;MR5指当ABL>100 000 时,BCR-ABL< 0.001%或cDNA 中不能检测到白血病。 由于BCR-ABL 的数值与Q-PCR 检测的敏感性和实验操作者的水平相关,因此,深层分子学反应同时取决于BCR-ABL水平和内参基因数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