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的发展史

外科学的发展史
外科学的发展史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来源: [ 07-09-12 17:33:00 ] 作者:唐汉钧编辑:studa20

【关键词】中医外

[摘要]面对医学的挑战,如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医学,传统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a question. tremendous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springhea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CM.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eternal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we should explore traditional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 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著约有447部,其中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脱疽。汉代出现了我国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

除术及剖腹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的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方。晋末出现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瘿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隋唐期间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观察到疮疖中有疥虫,并首先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如在“漆中毒”条目下有“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的记载。孙思邈《千金方》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 200年。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提出以“五善七恶”变化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作为判断病症预后与转归的依据。这些辉煌的成就,为后世医家传承、开拓与创新奠定了基础[2]。

明清时代中医外科发展鼎盛,已达成熟阶段,出现了许多著作,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薛己通过《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正体类要》、《疬疡机要》等著作,从各个方面阐述外科临床的整体观念,主张“治病必求其本”。汪机《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提出“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薛己、汪机的著作中贯穿了金元医家李东垣、张子和、刘河间等对外科病的治疗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首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后世称“正宗派”。《外科正宗》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以陈氏40年临床实践所得经验,对当时的外科学术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总结。陈氏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善于刀针手术及腐蚀药;对脱疽的手术,主张先在患趾上方“拈线缠扎”,继用“利刀顺节取患指(趾)”;对手术截除息肉(鼻痔)法,挂线、结扎痔漏等,描述精详,启迪后世;并首先记载了糖尿病性脱疽“得于消渴病,发于足趾者,名曰脱疽”。凌云鹏认为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重视开刀腐蚀等外治,一改过去偏于消托补的内治、轻于刀针腐蚀的保守疗法,在明代民间可谓独树一帜,可以说是外科手术家华佗以后第一个提倡外治解除外科疾病的外科学家。《外科正宗》的学术思想,在清代得到了外科学术界的重视与推崇。徐灵胎评注说:“见有学外科者,则今其先阅读此书,以为入门之地。”可见当时的盛行情况。由于这个学派是在传统的外科学术基础上发展而成,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领域,所以是中医外科学中核心的学派。

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在学术上有独到的见识,所著《外科全生集》是根据他祖父王若谷秘传和自己临床经验写成的,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此学派的特点是以阴阳辨证法则,将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阴阳两大类,并且创用阳和汤、阳和丸、小金丹、醒消丸、犀黄丸等方药,内容提纲挈领,方法简要。尤对外科阴证的,有一定的深度。如书中提到“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江苏无锡高锦庭《疡科心得集》,首先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领域中来,使外科学术得到长足的进步,成为新兴的一个外科学派。其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将疮疡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分别以风温、风热,气郁、火郁,湿热、湿火作为辨证论治的准则。“盖以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将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运用于火毒炽盛型疮疡、疽毒内陷等的治疗,倡用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疽毒内陷、疔疮走黄,至今仍具指导意义。其阐述脑疽、发背的“三陷逆证”甚为精详,重视病

症的鉴别诊断,对疡科诊断水平的提高及其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心得派”、“全生派”均是在“正宗派”基础上发展而成,弥补了“正宗派”的不足[3]。

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和著名论著。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以前的外治诸法。

2 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近50余年来,中医外科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中药结合,应用到治疗和实验研究中来。一些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研究,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还取得了许多学术上的成果,为中国医学,以致世界医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体现了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中医药在控制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持有效血循环和微循环、改善与恢复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烧伤恢复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同组成、不同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湿润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渐软化与平复。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湿润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湿润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想和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相信不久,湿润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发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中医中药在防治周围血管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内已成主流,各地倡用和研制了大量中成药制剂,配合针灸中药麻醉等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和高位截肢率。国外文献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率较高,约占28%~33%,国内开展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截肢率明显下降,约占1.2%~13.8%。中医中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际上亦享有声誉,奚九一选用土三七、金银花、甘草等制成清脉791、811冲剂治疗脉管炎坏疽221例,临床治愈率达80.19%,截肢率仅为1%[8]。顾亚夫[9]研制益气活血、养血清热的通塞脉丸和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总有效率达97%,截肢率仅2.9%。裴玉昆[10]研制了以水蛭、地鳖虫等制成的通脉片,总有效率为93.7%,显效率79.5%,截肢率5.2%。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又有科学实验依据,因此疗效稳定,有可重复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尤其是已形成死骨、骨腔积脓、瘢痕窦道者,属于外科极为棘手的治疗难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多采用积极的综合措施,局部以升丹为主的药捻蚀管祛腐,排除小型死骨,中西药液灌注、冲洗,药条填塞,以及病灶、病骨清除术,均以消灭骨死腔、解决骨与皮肤缺损等为目的,配合内服清热解毒、祛瘀通络、补髓养血的中药,将治疗化脓性骨髓炎总有效率提高到95%以上。杨文水[11]应用祛腐、托里、生肌法治疗6 200例,总有效率达98.24%;陈兴之[12]治疗134例,有效率达97%;谢景龙[13]治疗351例,痊愈337例,总有效率为99%。今后在众多的临床有效经验基础之上,更应加强实验研究,以期找到稳定而有效的方药,使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研究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药防治乳腺增生病在国内有大量的临床基础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患乳腺增生病的妇女其癌变的危险性要高于普通人群,积极防治乳腺增生病,对于预防、早期诊治乳腺癌有积极意义。中医中药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研究,20世纪50年代前认为病因主要是肝郁气滞,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消滞为原则。20世纪60年代病因病机的研究增加了冲任失调的因素,治疗上增加了调摄冲任的法则,在临床上提高了疗效。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一步认识到痰瘀凝滞亦是一部分病例的病因,此类病例多属反复发作、局部形成钙化灶或纤维化,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软坚化痰的法则。此外,涌现出许多中成药如天冬素片、消核片、乳核散结片、消癖丸、乳康片等。据报道中医中药的总有效率达90%~97%。可以相信,随着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将出现更多疗效显著、药效稳定的中成药制剂[14~18]。

浆细胞性乳腺炎由于临床症状酷似乳癌,常被错误地施以乳癌根治手术[19]。20世纪80年代陆德铭[20]继承发扬老中医经验,应用中医切开法,清除炎性病灶,切开瘘管,然后用提脓祛腐中药外敷治疗,获得疗效高、复发率低、乳房变形小的良好疗效,此项研究提高了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认识,尤其是对与乳腺癌的鉴别作了比较详细的,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根治手术。20世纪90年代唐汉钧[21]采用切开、灌注等综合治疗后,不仅提高了疗效,保持了乳房外形,还降低了复发率。

乳腺癌手术后的中医药调治很重要,中医药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中医药能调整机体因癌症造成的功能损害和代谢紊乱;减除因手术、放疗、化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加强放、化疗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术后扩散和转移;还兼有抗癌、扶正的双相调节作用[22,23]。

中医治疗急腹症源远流长,20世纪50年代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防治急腹症得以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应用大黄牡丹汤、三黄汤、红藤煎、薏苡附子败酱散等代表方,结合针刺、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法,治疗急性阑尾炎取得了肯定的疗效。1978年统计,治疗急性阑尾炎16 733例,非手术治疗治愈率为69.9%;治疗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1 572例,非手术治愈率75.8%,中转手术率为67%;以清热利胆通腑中药治疗胆道感染1 408例,非手术治愈1 174例,占83.4%;以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明显疗效,对轻型胰腺炎的有效率达90%以上;以承气汤、陷胸汤等综合措施治疗急性肠梗阻16 944例,非手术治愈率为67.7%[24]。中西医结合,中药“碎、排、溶、防”等一系列非手术疗法防治胆石病的研究和胆石从肝论治观念的确立,大大促进了胆石病

的防治工作[25]。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中医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有机地施用于急腹症的各型各期中,作为非手术综合治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前途是极为广阔的。

近50年来,中医治疗肛门痔瘘疾病得到了较大发展,广泛采用切开挂线法解决了高位肛瘘的难治之点,这已成为国内肛肠学家的共识,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26]。近年又开展了对复杂肛瘘外科治疗最佳术式的临床研究以及隧道式引流的研究,减少了肛门瘢痕变形,保护了肛门功能[27]。混合痔的外剥内扎术等是结扎痔瘘的改进手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防止了西医环切术后肛门狭窄、黏膜外露等后遗症。消痔灵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风靡国际,在1986年南斯拉夫第14届萨格勒布国际发明创造博览会荣获金奖,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5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创造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誊奖――一级骑士勋章。此外,陈旧性肛裂、婴儿肛瘘的治疗亦均有较大的进展。

疔疮、有头疽、疮疡等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中药在国内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全国各地拥有大量验方、单方,不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近年通过对小复方和外用药的深入,在治疗机制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中医中药除有直接的抑菌和抗病毒作用外,更有调动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通过促进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细胞、体液免疫功能,间接杀灭病原体,清除毒素,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促进机体恢复。随着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增多和副作用增加,扶正祛邪中药日益受到中西医学者的重视。疽毒内陷、疔疮走黄等外科感染,及至形成毒血症、脓血症、败血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病死率。通常认为在感染严重阶段过后,停用抗生素等西药,改用中药辨证治疗,可避免因抗生素长时间所致的毒性反应、二重感染、以及细菌产生耐药性等毒副反应,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慢性溃疡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因其迁延不愈,愈后又极易复发,严重患者康复。以祖国医学祛腐生肌为指导,20世纪70和80年代天津疮疡研究所李竞教授[28]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90年代唐汉钧、李斌等对溃疡的研究拓展了病症,对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溃疡、动脉栓塞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放射烧灼性溃疡、化疗引起的溃疡、神经损伤性溃疡、蛇伤性溃疡等难治性溃疡的治疗取得成效[29]。在“祛腐”的基础上提出“祛瘀、补虚”法治疗,可以明显促进创面的生长愈合,缩小疤痕[30],这些研究曾获得国家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基金的资助,获得上海市中医药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药灌注(介入)加药捻疗法是中医传统药捻疗法的继承与发展。由于西医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后出现感染及残留创口成窦道久不愈合,再次清创手术,常会带来更严重的后遗症,使用传统的药捻疗法,又不能直达病所,中药灌注(介入)加药捻疗法既继承了传统的药捻法达到祛腐化瘀、生肌引流的作用,又创新发展了药捻疗法,使一些原来药捻法不能治疗的术后窦瘘成为可治之症。近10年来,龙华中医外科采用此法治疗心脏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形成的窦道5例;头颅部、胸腹部手术后形成的窦道23例;脐部瘘、骨髓炎窦道、耳前部瘘等2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1~33]。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上晋代《刘涓子鬼遗方》了我国古代早期中医外科医方、医术、医理的成就;著名医家陈实功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医外科的成就,著成划巨作《外科正宗》;而清代王洪绪、高锦庭等医家又将医学成就向前推进,著成《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等。这些为后世继承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21世纪的发展与

创新,一定要重视历代的继承与发掘整理工作,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创新。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只有秉承传统,弘扬中华中医学术精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外科学的发展史

医学的演进与社会文化科学等密切相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中医外科形成在春秋战国时代。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等多种外科病。并介绍了割治、外敷治疗痔疮,用探针检查痔疮的方法。

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了外科、骨伤科、耳鼻喉眼、口腔、痔、皮肤等学科的内容,有丰富的经验。

汉唐时代,中医外科走在世界前列:

汉代华佗,创制“麻沸散”用于麻醉,施行死骨剔除术和剖腹术。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金疮肠断候”中介绍腹部外科手术的经验,并首次记载了人工流产和肠吻合以及血管结扎、拔牙等手术疗法。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用葱管导尿,则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

清末,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闭关自守,中医外科整体水平明显落后。

1840年前后,现代外科先后解决了感染、出血、疼痛三大问题,使外科水平得到跨时代的大发展。

进入21世纪,微创手术又使外科水平前进了一大步。

1、中医外科发展史:

中国: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疥”、“疮”

《周礼·天官》疡医

《五十二病方》(公元前700年)

《黄帝内经》(公元前305--240年)痈、疽17种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肠痈、寒疝、蛔厥

华佗麻沸散死骨剔除、剖腹术

晋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第一部外科专著

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狗脑治狂犬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理学断肠缝合腹疝脱出等结扎血管

唐孙思邈《千金方》葱管导尿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

宋《圣济总录》五善七恶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内消,托里用砒剂治疗痔核

金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正骨麻醉

齐德之《外科精义》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

明汪机《外科理例》治外必强诸内

陈实功《外科正宗》刎颈切断气管用丝线缝合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正骨心法

(讲授、板书20分钟)

2、现代外科学发展史:

国外:欧洲医学记载: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

5—15世纪封建社会“长袍外科医生”、“理发员外科医生”

1800年英国伦敦皇家外科学院----1843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

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1846年美国Morton首先采用乙醚作为全身麻醉剂.

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产检用漂白粉洗手,产妇死亡率10%-----1%,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碳酸冲洗手术器械、湿纱盖伤口,截肢死亡率46%---15%.1877年德国Bergmann采用蒸汽灭菌.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倡用止血带,1901年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倡用磺胺类药。

现代外科学的分科:

按人体的部位:腹部,心胸

按人体的系统: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

按手术方式:整复外科,显微外科,腔镜外科,移植外科

按疾病性质:肿瘤外科,急症外科

现代外科学相关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外科,自然科学基础,影像介入等

中医外科学的理念与内涵

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中药、针灸等传统方法以及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作为现代中医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

2.中医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中药或“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更不应是一方一药。

3.超声波、X线、CT、心电图、血液生化等各种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可以认为是“四诊”的延伸。

4.手术历来是中医扶正驱邪的手段,并非西医所独有。

5.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新技术。只有创新中医研究领域,才能拓展传统中医外科诊疗范围,不断应对新病种与医学难题。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

神经外科 一.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需要具备哪些? 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如显微镜、头架、显微手术操作器械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神经外科医师、神经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神经影像技术和设备。 二.说说鞍区的解剖结构 鞍区的血管: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及前穿动脉(回返动脉)、后交通动脉及穿动脉;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双侧海绵窦:颈内动脉C4、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哪些?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室内肿瘤、脑干肿瘤等) 2.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梗塞) 3.椎管内疾病(肿瘤、血管畸形) 4.功能性疾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症等) 5.先天性畸形(环枕畸形、环枢椎脱位、扁

平颅底等) 四. 神经外科新技术 1.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2.立体定 向神经外科技术 3内窥镜神经外科技术 4.血管内介入技术 5.放射神经外科 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有那些疾 病?如何进行病因诊断? 答: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疾病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和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CT和CTA,MRI和MRA,DSA;CT和CTA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在诊断上有逐步取代DSA可能;目前DSA仍然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 六.立体定向手术适应症 深部病灶活检 肿瘤内放疗(颅咽管瘤、胶质瘤等) 高血压脑出血 Parkinson’s Diseases 脑深部肿瘤切除 引导显微外科手术

川大网上作业《康复护理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康复医学工作的方式是( A )。 A.康复治疗组工作制 B.面对面治疗 C.一对一治疗 D.床旁治疗 E.主治医师负责制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狭义的残疾( D)。 A.生活自理残疾 B.运动残疾 C.环境适应残疾 D.就业残障 E.特殊技能残疾 3.一男性患者因为车祸左小腿离断行残端缝合。伤口愈合后他 不能象往常一样行走,这种情况属于( D )。 A.疾病 B.损伤 C.残损 D.残疾 E.残障 4.三级言语残疾指具有发音能力,语言清晰度在(C),言语 能力等级测试可通过二级但不能通过三级测试水平。 A.0-9% B.10%-30% C.31%-50% D.51%-70% E.71%-100%

5.肢体残疾评定时,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进餐、如侧、写字8项共得 分4分,该肢体残疾属于( A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E.以上都不是 6.在残疾预防方面,遵守交通规则属于( A )。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E.以上都不是 7.在残疾预防方面,及早治疗高血压属于( B )。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E.以上都不是 8.在残疾预防方面,使用轮椅属于( C )。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E.以上都不是 9.下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是(D)。 A.协同收缩 B.向心性收缩 C.等长收缩

D.离心性收缩 E.等速运动 10.下楼梯时需要股四头肌和?绳肌作(A)。 A.协同收缩 B.向心性收缩 C.等长收缩 D.离心性收缩 E.等速运动 11.骨骼肌约占体重的(C )左右。 A.30% B.35% C.40% D.45% E.50% 12.以下哪一个关节是双轴性关节( C )。 A.肩关节 B.腕关节 C.肱尺关节 D.髋关节 E.膝关节 13.徒手肌力评定将肌力分为(D )。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E.7级 14.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将肌张力分为(D)。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整理)89期临床医学专业、法医学专业、运动医学专业

89期临床医学专业、法医学专业、运动医学专业传染病学试题(A卷)一、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分) 1.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微生物、媒体、宿主 B.病原体、环境、宿主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病原体、人体及他们所处的环境 2.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是: A.三大类34种 B.三大类37种 C.三大类36种 D.二大类34种 E.二大类35种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A.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病原体 B.有传染源,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C.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免疫性 D.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易发性 E.有病原体,传染源,流行性,免疫性 4.病原体的毒力不包括: A.外毒素B.内毒素C.侵袭力D.穿透能力E.病原体的数量5.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艾滋病B.鼠疫C.细菌性痢疾D.伤寒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6.下列疾病中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的传染病是: A.鼠疫B.霍乱C.艾滋病D.血吸虫病E.流行性腮腺炎7.下列哪项试验对传染病早期诊断有意义? A.补体结合试验 B.中和试验 C.直接凝集试验 D.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E.抗原抗体复合物检测 8.37岁,男性农民,10月16日来诊,主诉:发热、乏力、腿痛7天,咳嗽、咯痰带血,查体:球结膜充血,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腓肠肌明显触痛,双肺下野偶闻细小水泡音。既往身体健康。该患近期曾参加秋收,下列哪种疾病

可能性最大? A.大叶肺炎 B.败血症 C.流行性感冒 D.钩端螺旋体病 E.肺结核 9.人感染肺吸虫是通过: A.吃进肺吸虫卵 B.生吃或半生吃含肺吸虫活毛蚴的淡水螺 C.肺吸虫尾蚴钻入人体皮肤 D.生吃或半生吃含肺吸虫活囊蚴的淡水甲壳动物 E.生吃或半生吃含有肺吸虫活胞蚴的淡水螺 10.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性措施是: A.防鼠、灭鼠 B.防螨、灭螨 C.个人防护 D.接触鼠类后可试用胎盘球蛋白注射 E.防止皮肤破损 11.一48岁男性患者,以反复咳嗽、咯铁锈色痰2年为主诉入院,病来不发烧,无气促。有食醉蟹史,查体:状尚好,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 该患最可能的诊断是: A.大叶肺炎 B.肺结核 C.结核性胸膜炎 D.并殖吸虫病 E.肺癌 12.32岁,男性,因发热腰痛5天,无尿2天以流行性出血热诊断入院。入院后经利尿,纠酸等治疗末见好转,目前烦躁不安,眼睑浮肿,体表静脉充盈,面部潮红,血压:170/90mmHg.心率120次/分,应诊断为: A.肺实质弥漫性出血 B.高血容量综合征 C.心力衰竭 D.尿毒症脑病 E.高血压脑病 13.下列哪项不是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

外科学总论教材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三)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瘢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常需术治疗予以纠正。 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以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术的,而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例如化脓性感染,在期一般先用药物治疗,形成脓肿时才需要切开引流。而一部分内科疾病在它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时,常需要手术治疗。不仅如此,由于医学科学的进展,有的原来认为应当手术的疾病,现在可以改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例如大部分的尿路结石可以应用体外震波,使结石粉碎排出。有的原来不能施行手术的疾病,现在已创造了有效的手术疗法,例如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了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可以用手术方法来纠正。特别在近年由于介入放射学的迅速进展,使外科与内科以及其他专科更趋于交叉。所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将会不断地更新变化。

当代运动训练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向体育运动领域不断渗 透,竞技体育出现日益现代化的趋势。现代体育的燃起时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杜会生活的需硬,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 l、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 1.I基本特点.(l)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 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1.2根据未来社会的特征,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l)国际化一一现代体育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竞技体育的国际规模日益扩大,在竞技体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趋向: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实力发展不平衡。奥运会向职业运动员敞开大门。体育的国际化还在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国际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一鞋主要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休育哲学体育史学休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情报学和比较体育学等均有国家组织;<2)社会化—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在田径运动训练的体现。 2、重新划分训练周期 众所周如,中国田径过去大部分都是学习和沿袭了前苏联的训练体系,全年分三个大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调整期,现在这个模式已经被打破,全年都可以安排比赛,高水平运动员全年比赛可达几十次。 3、训练负荷的变化 3.1长期大量的低强度的训练容易造成疲劳。长期大量的低强度的训练容易造成疲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疲劳,而神经系统和机体的疲劳会造成整个训练质量的下降,使运动员在很多时候处在失控的状态下进行机械、被动的训练,而不是主动的、能够发挥和调动自己最大能力的训练,阻碍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 3.2低强度的训练不会对专项形成有效地刺撇。低强度的训练不符合不是的需更。因为在比赛中一动一动神经系统是兴奋度应该是最高的,肌肉系统的紧张度和内分泌的浓度也应该是最高的。如果平时训练都是低强度,没有足够的刺激,没有平时的锻炼和积累,运动员到了比赛中不可能突然一下子达到高的兴奋性和紧张度,因此,低负荷、低强度的训练,不会提高项目所需求的专项机能和专项能力,当然也不会负荷和满足你说的需求。 4、强化专项训练 现代训练疗法最讲究的就是效应,所有的训练都要以专项为中心,这也是当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一个趋势。这并不是说每天都要练技术才是专项,而是应该着眼于练习手段的目的是不是和专项有关系,是否对促进专项成绩有帮助等等。另外,同样非常重要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就是,所有的训练都结台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来考虑。 5、重视恢复训练 5.1准备活动与恢复.现在的准备活动与过去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式相置训练汁划、慢跑、拉韧带,而且经常是一边聊天一边拉.再接着是专门练习。我们现在先是做1-2圈慢跑,接着就是快跑或者叫大步跑,这个做法的依据是什么呢?当一个人兴奋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才会全力以赴地完成这个事情,这一点仅靠慢跑是绝对无法达到的,大步跑后,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会马上动员起来,达到兴奋性提高的程度后,再接下来进行拉肌肉等其它内容。为什么要把准备活动放到恢复这一块呢?以前那种准备活动,运动员一般都是慢慢地进入状态,往往到了兴奋性最高点才跑出好成绩,而此时训练也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完整

一.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需要具备哪些? 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如显微镜、头架、显微手术操作器械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神经外科医师、神经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神经影像技术和设备。 二.说说鞍区的解剖结构 鞍区的血管: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及前穿动脉(回返动脉)、后交通动脉及穿动脉; 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双侧海绵窦:颈内动脉C4、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哪些?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室内肿瘤、脑干肿瘤等) 2.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梗塞) 3.椎管内疾病(肿瘤、血管畸形) 4.功能性疾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症等) 5.先天性畸形(环枕畸形、环枢椎脱位、扁平颅底等) 四. 神经外科新技术 1.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2.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 3内窥镜神经外科技术 4.血管内介入技术 5.放射神经外科 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有那些疾病?如何进行病因诊断? 答: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疾病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和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CT和CTA,MRI和MRA,DSA;CT和CTA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在诊断上有逐步取代DSA可能;目前DSA仍然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 六. 立体定向手术适应症 深部病灶活检 肿瘤内放疗(颅咽管瘤、胶质瘤等) 高血压脑出血 Parkinson’s Diseases 脑深部肿瘤切除 引导显微外科手术 七.内窥镜神经外科—手术适应症 脑积水 脑室内囊肿和小肿瘤 脑内血肿 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斜坡胆脂瘤) 内窥镜活检和脑内寄生虫病 动脉瘤夹闭、垂体瘤 八. γ-刀手术适应症 <2.5cm 的听神经瘤 动静脉畸形 <3cm 的转移瘤,包括多发转移瘤 颅底肿瘤术后残留 垂体微腺瘤(ACTH除外) <2.5cm其他颅内肿瘤

运动医学习题

请描述联合机能实验五种反应类型特点 1.正常反应:负荷后收缩压和脉搏适度上升,两者大致平行,舒张压适度下降或保持不变。 负荷后3~5分钟内脉搏血压恢复至安静水平比。说明机能良好 2.紧张性增高反应:负荷后第一分钟收缩压急剧升高,可达180~200mmHg,舒张压也升 高10~20mmHg,脉搏显著增加,恢复时间延长。评价:多见于训练水平不高或初次参加训练的人,是周围血管调节障碍所致,也见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运动员 3.紧张性不全反应:负荷后第一分钟收缩压极度下降,至0mmHg仍能听到音响,出现所 谓的“无休止音”现象。评价①若此现象持续2分钟以上,且负荷后收缩压上升不明显,脉搏明显增加,恢复期延长,说明身体机能不良,或者是过度训练早期,属于血管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血管紧张度明显下降的一种表现②若持续不超过一分钟,负荷后收缩压也较高,说明心肌收缩力较强,只因心率快,致使舒张期缩短,训练良好的运动员在激烈竞赛后可出现这种反应 4.梯形反应:收缩压不是在训练后第一分钟,而是在第二第三分钟升高的最多,呈现阶梯 上升,之后才逐渐下降。同时脉搏明显增高,舒张压上升或不变,恢复期延长。说明:心血管机能不良,是运动员身体有病未回复或过度训练的表现 5.无力反应:负荷后第一分钟收缩压上升不多(不超过10~15mmHg),甚至下降。脉搏急 剧增加,恢复期延长。评价:心肌收缩无力,没播输出量减少,可见于运动员患病或过度训练 试阐述过度训练的发病原因、机理和处理原则 原因1训练安排不合理2训练方法单调枯燥,运动员局部负担量过大3生活规律破坏4运动员在身体机能不佳或伤病后身体未完全恢复时,即参加紧张的训练或比赛5饮食营养不合理,消耗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6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过度训练的诱因 机理神经内分泌系统兴奋和抑制之间的不平衡是造成过度训练的主要机制 处理原则1消除病因2调整训练内容和/或改变训练方法3加强各种恢复措施4对症治疗 简述过度紧张的发病原因 训练水平差和生理状态不良,比赛经验较少;因长期患病中断训练后,突然参加训练或比赛;患心血管疾病者,参加剧烈运动时 简述晕厥的急救 1安静保暖2平卧位,若有呕吐,将头偏向一侧3松解衣领束带,畅通呼吸道4昏迷者点掐急救穴位,如人中,合谷等5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6其他:清醒者可服用热糖水,维C,维生素B1等,注意休息 简述运动性贫血发生原因机理及处理原则 原因和机理1血浆容量增加引起的相对性贫血2血红蛋白合成减少3运动引起的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处理原则1病因治疗:如有慢性失血史要积极治疗2饮食治疗:通过合理膳食补充蛋白质、铁等造血原料,以纠正贫血3合理安排运动训练①轻度贫血可边治疗边训练,但训练中应减少训练强度,避免长距离跑②中度贫血应停止中等和大强度训练,以治疗为主。待Hb上升后,在逐渐恢复运动强度③重度贫血应以休息和治疗为主4药物治疗:口服补铁药物为主 试述运动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1)心率/脉搏①晨脉晨脉比过去减少或无明显改变,表明运动员身体机能良好;若每分钟晨脉比过去增加12次以上,表明疲劳未消除,负荷量过大②运动中心率用于判断机体的疲劳程度和控制运动强度。(2)血压晨血压身体机能良好时,清晨血压较稳定。若清晨安静血压比平时升高20%左右且持续两天以上未恢复,往往是机能下降或疲劳的表现(3)血红蛋白正常状态下,当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运动成绩提高时,血红蛋白亦增加;反

运动医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讲解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进行指导和监督,防治运动伤病,并研究推广医疗性和预防性的体育运动,以帮助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运动医学科成立于1958年,学科梯队合理,高水平专家4人,拥有合作研究室1个,关节内镜室1个。临床以脊柱、关节、肌肉、韧带的运动损伤为重点。开设有运动损伤、膝关节外科、腰腿痛、软组织外科、神经康复专科专病门诊及专科病房。尤其在膝关节运动伤病及腰腿痛方面特色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并在运动与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以骨关节及中药为主,研究方向明确、稳定,整体水平已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学科实验与临床技术力量雄厚,在国内运动医学界颇有影响。 二、培养目标 为培养有独立临床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运动医学的专业人才,要求研究生达到以下要求: 1、思想政治 掌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以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2、业务能力及外语水平 应了解临床外科学基本知识,具有比较系统的运动医学科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基础医学理论基础。掌握运动医学科专业基本的诊断治疗技术。掌握体育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运动营养、医疗体育等。具备处理常见运动损伤与疾病的临床技能,初步具备教学和科研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完成有一定新见解的学位论文,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具有健康的身体。 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外科学的发展史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来源: [ 07-09-12 17:33:00 ] 作者:唐汉钧编辑:studa20 【关键词】中医外 [摘要]面对医学的挑战,如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医学,传统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a question. tremendous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springhea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CM.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eternal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we should explore traditional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 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著约有447部,其中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脱疽。汉代出现了我国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

跑步机发展史

跑步机发展史 跑步机是家庭及健身房常备的器材,而且是当今家庭健身器材中最简单的一种,是家庭健身器的最佳选择。 世界上第一台跑步机诞生于1875年,发明人是美国东部农村的一位机械师。这台机器其实是一台便携式农机设备,以牲畜作为动力来源。1866年,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第一部禁止虐待动物的法律,用鞭子打牲口被视为非法行为。“美国反对虐待动物组织”指责那些爬楼式的动力装置伤害了动物的膝关节,给动物造成了心理压力。于是有人发明了水平跑步机,其传送带和地面平行,动物走在上面就像平时散步一样自然。 现代意义上的跑步机从80年代流行至今,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第一代产品机械跑步机,是用圆形滚筒组合排列而成的跑台,在两个滚筒中间加装塑胶跑带及跑板,主要运动方式是依靠跑步者脚与跑步带的摩擦力带动来运行从而达到跑步及走步的效果.第二代跑步机模拟电动跑步机,是在原有第一代的基础上增加电机传动装置和升降装置,以及一些电脑控制程序和传感器,通过传感器传输和接收马达的工作信号,用电脑控制程序达到调节跑步机速度、坡度、距离等功能,第三代跑步机数字跑步机,在原有第二代跑步机的基础上去除了传感器,以单片机的数据控制马达的工作状态,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使跑步机运动更稳定、更安全。第四代跑步机是采用的数字变频技术,采用HK变频调速器和交流马达组成跑步机的动力系统,因为交流电机结构中没有碳刷,所以终生不需要维护,所以第四代变频跑步机具有更安全、更耐用、更安静、更节能、更稳定5大优点,使跑步机运动在真正意义上超越了传统室外跑步运动. 第一代:机械跑步机 1、原理: 机械跑步机的传动系统是由一个传送带套子,里面两端两根固定轴把传送带拉紧,有一个轴和滚轴连接,一个可调式开关和一个固定架构成,主要是依靠跑步者脚与跑步带的摩擦力带动来运行的;机械跑步机费力,不方便所以也不容易坚持。 2、健康安全性 机械跑步机可以说是一种主动跑步的器械。它的动力来源是使用者通过自身臂部、膝部、踝关节及相关肌肉产生向后的推力,推动跑步机产生运动。使用这种方式在跑步机锻炼,产生的运动伤害却比在大自然中跑步产生的运动伤害要大数倍,运动医学专家称:马路上跑步,每跑一千米,每只脚就得撞击地面约1000次左右,脚踝部、膝部和臀部都受到震荡,容易导致肌肉扭伤或韧带拉伤,而在机械跑步机上跑步,人体除自身重量产生的震荡外,脚踝部、膝部和臀部,特别是肌腱,还要承担额外向后的扭力来确保跑带向后运动,这种额外的扭力就是产生运动伤害的根源。 3、功能和效果

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海南省中医院外一科吕生辉 随着临床学科的发展,中医外科学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走向专科化,甚至有发展至专病专治的趋势。如中医皮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泌尿男科、中医疮疡科等等。在其诊治方面,临床特色鲜明,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其区别于西医外科学的显著特点。 西医外科学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去除病灶,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更重视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现就中医外科学近5年来的学科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外科学内治法的哲学思辨:当前中医外科学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质疑和挑战,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病种结构严重分化。对中医外科学现状进行哲学层次上的分,有益于完善中医外科学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内治法是中医外科学临床实践中整体观的表现,其立论依据不但包含有整体辨证思想,亦具有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观念融合的影子,充分体现了中医传统外科学重视由表及里、以里达表的外科学术思想,与哲学系统论中的联系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内治法依据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结合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选择适宜的方药施治。例如外科疾病病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相应的局部辨证病灶为肿疡、脓疡、溃疡,而结合整体辨证立有

消、托、补三法,这种内治法体现了哲学系统里有序性原理,这是中医外科这一系统科学进行科研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但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体运用以上治法,又是极其灵活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外科病期的划分也不是绝对有明显界限的,病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取决于疾病病程的变化和发展。 2.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方面的研究进展 “煨脓长肉”首见于《外科启玄》,“在凡疮毒已平,脓水来少…… 肌肉未生……故将太乙膏等贴之则偎脓长肉……诸疮岂能致于败坏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煨脓长肉机制研究逐渐深人,逐渐从伤口局部变化向分子水平进展。研究证实,经外用中药“煨”出之“脓”,主要由机体血液内各种物质自血管内向血管外渗出而形成,其中包括不同细胞、炎症介质及多种生长因子,并包含创面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锰等)。另外文献报道在应用某些祛腐药物后可使坏死组织液化,与创面中的白细胞及微生物碎片共同形成所“煨”之脓。上述因素共同“脓”在形成时段作用为创面愈合创造了一个适宜的湿润的、微酸性的、富含基质的环境,为肉芽组织及上皮生长提供必要条件。研究进一步证实,外用中药可显著提髙创面纤维蛋白原、透明质酸、溶菌酶含量,进而促进巨噬细胞转化、刺激内皮细胞生长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在创面愈合后期目前常应用生肌象皮膏、生肌玉红膏、太乙膏、煨脓长肉膏、生肌散、复黄生肌愈创油联合红油膏、石香膏、正阳膏等实现惯脓长肉作用。上述外用中

康复书籍名单(推荐)

Physical Agents in Rehabilitation: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Michelle H. Cameron MD PT OCS Saunders 2008.05 Essential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Walter R. Frontera MD PhD、Julie K. Silver MD、Thomas D. Rizzo Jr. MD Saunders 2008.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Therapy 4th Edition Arnould-taylor, William E Nelson Thornes 1997.04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Donatelli PhD PT OCS, Robert A.、Wooden MS PT OCS, Michael J.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9.07 The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lastic Resistance Phil Page 、Todd Ellenbecker Strength Band Training Phil Page 、Todd Ellenbecker Hip School Georg Haupt,PT Thomas Horstmann,MD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Phil Page 、Clare Frank 、Robert Lardner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Second Edition Carlos W. Pratt、Kenneth J. Gill、Nora M. Barrett、Melissa M. Roberts Academic Press 2006.10 Muscle Energy Techniques: Advanced Soft Tissue Techniques Biomechanical Basis of Human Movement/3rd Edition Joseph Hamill, Ph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8.02 Rehabilitation of Paralysis Due to Apoplexy(精) 潘畅 外文出版社第一版 物理医学与康复秘要 Bryan J.O'Young、Mark A.Young、Steven A.stiens、王茂斌

外科学授课教案

第一篇外科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了解外科学发展简史、外科学范畴及我国在外科方面成就 掌握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古代外科学和外科学的发展及我国在外科领域成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如何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为什么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外科学的范畴 四、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①外科学简史 ②外科学范畴 ③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2.讲授要点: ①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疾苦 ②贯彻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法 ③狠抓“三基”教育,较好坚实外科基 五、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 裘法祖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学》 六、复习思考题 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三基”指什么?如何抓好坚实的外科基础? 我国在外科领域中有哪些成就?如何学习外科? 第二章无菌术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掌握基本概念。 掌握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术中无菌原则。 了解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灌输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2、难点是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三、教学内容 1、无菌术的发展史。 2、有关无菌、消毒、抗菌的基本概念。 3、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4、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无菌术,消毒,灭菌法。 试述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试述术中无菌原则。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1.了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熟悉酸碱平衡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3.掌握外科水、电解质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水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体内钾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代谢性酸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内容 1.机体正常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体液代谢失调。 3.酸碱平衡的失调。 4.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六、复习思考题 1.试述等渗性缺水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试述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

神经外科 一.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需要具备哪些? 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如显微镜、头架、显微手术操作器械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神经外科医师、神经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神经影像技术和设备。 二.说说鞍区的解剖结构 鞍区的血管: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及前穿动脉(回返动脉)、后交通动脉及穿动脉; 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双侧海绵窦:颈内动脉C4、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哪些?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室内肿瘤、脑干肿瘤等) 2.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梗塞) 3.椎管内疾病(肿瘤、血管畸形) 4.功能性疾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症等) 5.先天性畸形(环枕畸形、环枢椎脱位、扁平颅底等) 四. 神经外科新技术 1.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2.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 3内窥镜神经外科技术 4.血管内介入技术 5.放射神经外科 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有那些疾病?如何进行病因诊断? 答: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疾病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和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CT和CTA,MRI和MRA,DSA;CT和CTA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在诊断上有逐步取代DSA可能;目前DSA仍然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

六.立体定向手术适应症 深部病灶活检 肿瘤内放疗(颅咽管瘤、胶质瘤等)高血压脑出血 Parkinson’s Diseases 脑深部肿瘤切除 引导显微外科手术 七.内窥镜神经外科—手术适应症 脑积水 脑室内囊肿和小肿瘤 脑内血肿 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斜坡胆脂瘤) 内窥镜活检和脑内寄生虫病 动脉瘤夹闭、垂体瘤 八.γ-刀手术适应症 <2.5cm 的听神经瘤 动静脉畸形 <3cm 的转移瘤,包括多发转移瘤 颅底肿瘤术后残留 垂体微腺瘤(ACTH除外) <2.5cm其他颅内肿瘤 心胸外科

康复医学、运动医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10级硕士研究生课程 《康复医学》复习思考题 1.何谓康复和康复医学? 康复一般是指患病后健康水平下降,治疗和休息后健康恢复到病前水平。 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的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达到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劳动和工作的能力,为病伤残者重返社会打下基础。 2.康复程度可分为哪三个层次? 1.低水平只在身体功能和/或心理功能上有某些改善,尚未能走出家门重返社会。 2.中等水平身心功能有显著改善,生活能自理或基本自理,但尚有各种障碍而影响其重返社会。 3.高水平身心功能显著恢复,生活可自理或基本自理;或虽然生活未能完全自理,但可借助于人工辅助器具而重返社会...... 2.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康复服务有哪三种方式? 康复机构康复、上门康复服务、社区康复。 3.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更具体地说,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 康复医学由称第三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一医学,预防医学为第二医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已把预防、医疗、康复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

4.功能障碍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 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5.残疾、残疾人、残疾学的定义是什么?按国际分类法残疾可分为哪几 个独立的类别?其有什么区别? 残疾(disability):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残疾人(people with disability,disabled person):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使得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个人或社会生活能力的人。197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残疾者权利的宣言”对“残疾人”的定义已作了明确的规定:“不论是先天或后天原因,身体或精神不健全而完全或部分地不能保证通常的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需要的人”。 残疾学是一门研究残疾的各种原因,流行,表现特点,发展规律,后果及评定,康复与预防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产物。 1、残损:结构功能缺损,主要是生物器官水平上的残疾,是一个解剖 生理学上的概念。 2、残疾:个体能力障碍或残弱,主要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是一个功 能上的概念。 3、残障:社会能力障碍,主要是社会水平的残疾,是一个社会方面的 概念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运动医学西综参考书

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运动医学西综参考书 参考书选择的原则 (1)以考试大纲为主,切合考试大纲,内容全面 (2)权威性强,代表主流观点 (3)条理清楚,易于学习和掌握 (4)一本为主,其他互补

(1)病理学 《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病理学》李甘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七年制规划教材 (2)生理学 《生理学》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3)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查锡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4)内科学 《内科学》陆再英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诊断学》陈文杉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外科学 《外科学》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其他复习资料 《西医综合应试指南》北京大学医学部专家组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历年试题选编与分析》,又叫做黄皮书 《西医综合强化题集》。 《医学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丛书》 《贺银成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贺银成编原子能出版社 1、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复习计划,门门优,才算优,考研考的是综合能力! 2、考研是知识,技能,心态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博弈! 16.当睫状肌收缩时,可引起的生理效应是 A.睫状肌小带紧张性增加 B.角膜曲度增加

C.瞳孔增大 D.晶状体曲度增加 参考答案:D 17.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向卵圆窗时出现的振动变化是 A.幅度增加,压强增大 B.幅度减小,压强减小 C.幅度增大,压强减小 D.幅度减小,压强增大 参考答案:D 18.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是 A. Ar纤维 B. As纤维 C.B类纤维 D.C类纤维 参考答案:D 19.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所引起的效应是 A.对同一肌肉的r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B.对同一肌肉的a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C.使梭外肌收缩增强 D. 使梭内肌收缩增强 参考答案:B

运动生物力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运动生物力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运动生物力学的历史回顾 1.1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所进行的各种体育动作,以及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人体产生运动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力学和生物学原因。 1.2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起源和形成: 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形成时间并不长,但是人类注意、观察、分析、研究人体和生物的运动的历史却非常悠久。运动生物力学史上3个特别重要的事件是:1)1877年美国摄影师麦布里奇(Muybridge)用24架照像机拍摄了马奔跑动作的连续照片,其后又拍摄了人体走、跑等动作的连续照片,从而奠定了影像测量与分析的方法基础。2)20世纪初德国解剖学家布拉温(B ne)、菲舍尔(Fischer)采用尸体解剖测量了人体环节惯性参数,并基于此建立了第1个人体质量分布模型,从而奠定了人体运动定量分析的基础。3)20世纪30年代英国生理学家希尔(Hil1)测量了肌肉收缩张力与速度的关系,并基于热力学原理建立了与实验结果相当一致的希尔方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 就已关注人和动物运动。曾经作过将“物理学”与生物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著名演说。加仑( C. Galenus, 公元前 131-200, 古罗马解剖学家) 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由脑发出冲动, 肌肉紧张收缩产生关节运动, 区分了原动肌和对抗肌, 使用了动关节与不动关节的术语。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著名的画家, 也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医生, 他从解剖学和力学的角度对人体姿态进行过详细的分析。鲍列利(A. Borelli,1608-1679, 意大利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进一步研究了人和动物运动。著有《论动物的运动》, 他曾探索各种肌肉发力的数值, 利用杠杆原理测量人体重心的实验方案, 指出了人体重心的位置, 提出肌肉的作用符合数学、力学原理的论点, 并将人体在空间的主动位移动作分为3种主要运动方式, 即:蹬离支点(走、跑、跳)、推离他体(划行, 如游泳)、拉引(如攀登)。 18世纪人们发现了电现象,不久“生物电”的概念便被用来解释人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意大利医学家)发现电刺激会引起肌肉收缩,完成了著名的论文《关于电对肌肉运动的作用》(1791),并得出了动物电与机器电完全一致的重要结论。1841年,雷蒙德(Emil Du Bois Reymond, 1818-1896,德国生理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肌电测量的方法。生物电的研究导致肌电图仪的发明。肌电图目前已经广泛用来研究运动员运动时肌肉的工作状况。 19世纪初韦伯兄弟(Wihelm Weber, Eduard Weber,德国物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1/60s 的发条时钟计时法, 在研究走的实验中测量了躯干的倾斜以及垂直运动, 得出提高走速必须减少双支撑时间的结论。著有《人体运动的力学》(1836)1871年麦布里奇( Eadweard Muybridge)用24台固定照相机, 拍摄了一匹马的奔跑状态并测量出马的步长, 四足腾空的现象,其后又拍摄了人的走, 跑等动作的连续照片。1901年, 麦布里奇发表了《运动中的人体的图像集》, 从而奠定了运动生物力学参数摄影分析测量的方法基础。为了纪念他对生物力学的贡献, 从1987年第11届生物力学大会开始设立了“麦布里奇杰出贡献奖”以表彰在生物力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20世纪初, 布拉温(C. W. Braune) 和菲舍尔(O. Fischer) 用实验方法测定了人体各环节相对重量和人体重心等惯性参数, 这些材料时至今日仍被生物力学理论和实践广泛采用。1916年,阿玛尔(Amar,法国) 研制了第一台可以测定垂直、水平力的二维测力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