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简史外科学和整个医学一样,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进展

则是由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决定的。

我国医学史上外科开始很早,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疮”等字的

记载。在周代(公元前1066一公元前249年),外科已独立成为一门,外科医生称为“疡医”。秦汉时代的医学名著《内经》已有“痈疽篇”的外科专章。汉末,杰出的医学家华

佗(141^203年)擅长外科技术,使用麻沸汤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南北

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483年)是中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其中有金疡专论,

反映当时处理创伤的情况。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610年)中,叙及断肠缝连、

腹庙脱出等手术采用丝线结扎血管;对炭疽的感染途径已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所得

病;并指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与地区的水质有关。唐代,孙思邀著《千金要方》(652 年)中,应用手法整复下领关节脱位,与现代医学采用的手法相类似。宋代,王怀隐著

《太平圣惠方》(992年)记载用砒剂治疗痔核。金元时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1337年)已有正骨经验,如在骨折或脱臼的整复前用乌头、曼陀罗等药物先行麻醉;用

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明代是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精通外科的医生如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和孙志宏等,遗留下不少著作。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中,记述勿U颈切断气管应急用丝线缝合刀口;对于急性乳房炎(孚L痈)和乳癌(乳岩)也

有较确切的描述。孙志宏著的《简明医殷》中,已载有先天性肛管闭锁的治疗方法。清初设有专治骨折和脱臼者;《医宗金鉴》内的“正骨心法”专篇,总结了传统的正骨疗法。

清末高文晋著《外科图说》(1856年),是一本以图释为主的中医外科学。

以上简短的叙述足以说明中医外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手术疼痛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846年美国Morton首先采用了乙醚作为全身麻醉剂,并协助Warren用乙醚麻醉施行了很多大手术。自此,乙醚麻醉就被普遍

地应用于外科。1892年德国Schleich首先倡用可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但由于其毒性高,不久即由普鲁卡因所代替,至今普鲁卡因仍为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药。

伤口“化脓”是10。余年前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最大困难问题之一,当时,截肢后的死

亡率竟高达400o^-50000 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水将手洗净,遂使他所治疗的产妇死亡率自10%降至100,这是抗菌技术的开端。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他所施行

的截肢术的死亡率自46%降至15%,从而奠定了抗菌术的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Berg- mann对15例膝关节穿透性损伤伤员,仅进行伤口周围的清洁和消毒后即加以包扎,有12 例痊愈并保全了下肢,他认为,不能将所有的伤口都视为感染的,而不让伤口再被沽污更为重要。在这个基础上他采用了蒸气灭菌,并研究了布单、敷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学中建立了无菌术。1889年德国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

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这样就使无菌术臻于完善。

手术出血也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 ha拒巍鬓黔

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倡用止血带,他们是解决手术出血的创始者。1901年美国Land- !steine:发现血型,从此可用输血来补偿手术时的失血。初期采用直接输血法,但操作复杂,输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国Lewisohn提出了混加构椽酸钠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间接输血法,以后又有血库的建立,才使输血简便易行。

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倡用百浪多息(磺胺类

{药),此后各国研制出一系列抗菌药物,为外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再加以麻醉术的不断改进,输血、补液和营养支持的日益受到重视,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外科手术的

范围,并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外科学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低温

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发展道路。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

{的发展,推动了创伤、整复和器官移植外科的前进。特别是近30年,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均有很大进步,超声、核素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

!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

~检查以及影像的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确定病变的部位,且能帮助确定病变的胜质,特别是介人放射学的开展,进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不但将诊断,同时也将治疗

深人到病变的内部结构。生物工程技术对医学正起着更新的影响,而免疫学、医学分子生

物学的进展,特别是对癌基因的研究,已渗透到外科学各领域,使外科学发生了又一次质

的飞跃。近年,微创外科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病人痛苦

:少,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微创外科已成为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人类基因

:组、蛋白组计划、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组织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完善,以及机器人外科手术和远程微创外科手术取得成功,使外科学正面临着腾飞的机遇,而循证医

学的出现对传统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产生了甚大的冲击。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不断

}从这些前沿学科中吸取知识,勇于探索,才能抓住机会,进而有所创新。毫无疑问,21 世纪的外科学将会发生巨大的、多方面的改变。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 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 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

外科学总论教材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三)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瘢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常需术治疗予以纠正。 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以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术的,而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例如化脓性感染,在期一般先用药物治疗,形成脓肿时才需要切开引流。而一部分内科疾病在它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时,常需要手术治疗。不仅如此,由于医学科学的进展,有的原来认为应当手术的疾病,现在可以改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例如大部分的尿路结石可以应用体外震波,使结石粉碎排出。有的原来不能施行手术的疾病,现在已创造了有效的手术疗法,例如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了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可以用手术方法来纠正。特别在近年由于介入放射学的迅速进展,使外科与内科以及其他专科更趋于交叉。所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将会不断地更新变化。

外科学的发展史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来源: [ 07-09-12 17:33:00 ] 作者:唐汉钧编辑:studa20 【关键词】中医外 [摘要]面对医学的挑战,如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医学,传统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a question. tremendous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springhea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CM.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eternal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we should explore traditional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 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著约有447部,其中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脱疽。汉代出现了我国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

外科护理学题库0001

外科护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 型 1. 关于外科护理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外科疾病不是都需要手术B.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 世纪40 年代 C. 外科学与内科学范畴是相对的 D.评估及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是外科护士的全部工作 E.人具有应急与适应的能力,护理的功能之一是增进人的适应能力 2. 下列哪种疾病不是以外科治疗为主( ) A.胰腺炎 B.肝破裂 C.胃溃疡 D.下肢静脉曲张 E.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3. 下列哪项不是外科护理的特点( ) A. 发病急 B. 抢救多 C. 病情变化快 D. 老年病人最多 E.多数病人存在躯体移动受限 答案: 一、选择题 A. 型 1. D 2.C 3.D 第二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护理 一、选择题 A型题 1. 关于钠盐在机体的生理作用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A.体内钠盐过多可发生水肿 B. 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维持 C. 钠盐过少可致血容量不足 D. 一般细胞的动作电位由钠离子大量内 流引起 E. 摄入多时排出多,禁食时不能完全不排 2. 体液平衡是指( ) A.机体水的摄入和排出平衡B ?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C.血浆和组织间液平衡D. 体液在含量、分布、组成方面相对平衡 E. 每日尿量超过500ml 3. 引起高渗性脱水的因素应除外( ) A.高热多汗 B.鼻饲高浓度的肠内营养液 C.食管癌晚期 D.频繁呕吐 E. 昏迷、禁食 4. 有关高渗性脱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分摄入不足 B. 多以失盐为主 C. 水分排出过多 D. 口渴为最早症状 E. 血清钠>150mmo K L 5. 成年男性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 ) A. 20% B.30 % C.40 % D.50 % E.60 % 6. 低渗性缺水的症状中哪项不正确( ) A. 尿量正常或略增 B. 皮肤弹性减退 C. 表情淡漠 D. 血压降低 E. 口渴 7. 高渗性脱水病人应首先输注的液体是( ) A.5 %葡萄糖或O.45%低渗盐水 B.5 %葡萄糖等渗盐水 C. 林格溶液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简论 作者:任胜科专业:药学学号:1041418 引言:中药在古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许多人由于西药的冲击与对中药的误解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热爱中药,感受中药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我将通过对中药发展的九个阶段、相关中药典著的介绍及其现况与发展所面临问题、对策等来阐述中药发展史。 关键字:中药发展问题对策感悟 一﹑中药发展九阶段 (一)、先秦时期 人类对于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认识到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并予以注意。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认识药物的艰难。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二)、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药学已初具规模,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用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药发展已趋成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但是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有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说,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南朝刘宋时期雷党纪敦著《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外科学授课教案

第一篇外科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了解外科学发展简史、外科学范畴及我国在外科方面成就 掌握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古代外科学和外科学的发展及我国在外科领域成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如何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为什么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外科学的范畴 四、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①外科学简史 ②外科学范畴 ③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2.讲授要点: ①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疾苦 ②贯彻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法 ③狠抓“三基”教育,较好坚实外科基 五、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 裘法祖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学》 六、复习思考题 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三基”指什么?如何抓好坚实的外科基础? 我国在外科领域中有哪些成就?如何学习外科? 第二章无菌术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掌握基本概念。 掌握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术中无菌原则。 了解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灌输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2、难点是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三、教学内容 1、无菌术的发展史。 2、有关无菌、消毒、抗菌的基本概念。 3、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4、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无菌术,消毒,灭菌法。 试述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试述术中无菌原则。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1.了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熟悉酸碱平衡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3.掌握外科水、电解质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水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体内钾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代谢性酸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内容 1.机体正常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体液代谢失调。 3.酸碱平衡的失调。 4.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六、复习思考题 1.试述等渗性缺水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试述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完整

一.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需要具备哪些? 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如显微镜、头架、显微手术操作器械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神经外科医师、神经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神经影像技术和设备。 二.说说鞍区的解剖结构 鞍区的血管: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及前穿动脉(回返动脉)、后交通动脉及穿动脉; 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双侧海绵窦:颈内动脉C4、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哪些?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室内肿瘤、脑干肿瘤等) 2.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梗塞) 3.椎管内疾病(肿瘤、血管畸形) 4.功能性疾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症等) 5.先天性畸形(环枕畸形、环枢椎脱位、扁平颅底等) 四. 神经外科新技术 1.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2.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 3内窥镜神经外科技术 4.血管内介入技术 5.放射神经外科 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有那些疾病?如何进行病因诊断? 答: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疾病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和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CT和CTA,MRI和MRA,DSA;CT和CTA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在诊断上有逐步取代DSA可能;目前DSA仍然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 六. 立体定向手术适应症 深部病灶活检 肿瘤内放疗(颅咽管瘤、胶质瘤等) 高血压脑出血 Parkinson’s Diseases 脑深部肿瘤切除 引导显微外科手术 七.内窥镜神经外科—手术适应症 脑积水 脑室内囊肿和小肿瘤 脑内血肿 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斜坡胆脂瘤) 内窥镜活检和脑内寄生虫病 动脉瘤夹闭、垂体瘤 八. γ-刀手术适应症 <2.5cm 的听神经瘤 动静脉畸形 <3cm 的转移瘤,包括多发转移瘤 颅底肿瘤术后残留 垂体微腺瘤(ACTH除外) <2.5cm其他颅内肿瘤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药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一)目的和任务 1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2学科目的和任务: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

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3药理学三大任务: 第一:药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第三: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 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

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海南省中医院外一科吕生辉 随着临床学科的发展,中医外科学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走向专科化,甚至有发展至专病专治的趋势。如中医皮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泌尿男科、中医疮疡科等等。在其诊治方面,临床特色鲜明,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其区别于西医外科学的显著特点。 西医外科学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去除病灶,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更重视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现就中医外科学近5年来的学科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外科学内治法的哲学思辨:当前中医外科学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质疑和挑战,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病种结构严重分化。对中医外科学现状进行哲学层次上的分,有益于完善中医外科学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内治法是中医外科学临床实践中整体观的表现,其立论依据不但包含有整体辨证思想,亦具有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观念融合的影子,充分体现了中医传统外科学重视由表及里、以里达表的外科学术思想,与哲学系统论中的联系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内治法依据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结合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选择适宜的方药施治。例如外科疾病病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相应的局部辨证病灶为肿疡、脓疡、溃疡,而结合整体辨证立有

消、托、补三法,这种内治法体现了哲学系统里有序性原理,这是中医外科这一系统科学进行科研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但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体运用以上治法,又是极其灵活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外科病期的划分也不是绝对有明显界限的,病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取决于疾病病程的变化和发展。 2.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方面的研究进展 “煨脓长肉”首见于《外科启玄》,“在凡疮毒已平,脓水来少…… 肌肉未生……故将太乙膏等贴之则偎脓长肉……诸疮岂能致于败坏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煨脓长肉机制研究逐渐深人,逐渐从伤口局部变化向分子水平进展。研究证实,经外用中药“煨”出之“脓”,主要由机体血液内各种物质自血管内向血管外渗出而形成,其中包括不同细胞、炎症介质及多种生长因子,并包含创面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锰等)。另外文献报道在应用某些祛腐药物后可使坏死组织液化,与创面中的白细胞及微生物碎片共同形成所“煨”之脓。上述因素共同“脓”在形成时段作用为创面愈合创造了一个适宜的湿润的、微酸性的、富含基质的环境,为肉芽组织及上皮生长提供必要条件。研究进一步证实,外用中药可显著提髙创面纤维蛋白原、透明质酸、溶菌酶含量,进而促进巨噬细胞转化、刺激内皮细胞生长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在创面愈合后期目前常应用生肌象皮膏、生肌玉红膏、太乙膏、煨脓长肉膏、生肌散、复黄生肌愈创油联合红油膏、石香膏、正阳膏等实现惯脓长肉作用。上述外用中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摘要〕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Successionandinnov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aperspectiveonthehistory ABSTRACTFacingthechallengeofmodernmedicine,howtodevelop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isaques tion.Thetremendousherita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thespringheadofthedevelopme ntandinnovationofTCM.Successionandinnovationisaneternalsubject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 traditionalsurgery.Inordertoimprove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weshouldexploretraditionalmedica lliterature,andcarryforwardthetheories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 KEYWORDSsurgery,TCM;medicine,history;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着约有447部,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时代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的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方。晋末出现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瘿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隋唐期间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观察到疮疖中有疥虫,并首先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如在“漆中毒”条目下有“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的记载。孙思邈《千金方》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年。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提出以“五善七恶”变化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作为判断病症预后与转归的依据。这些辉煌的成就,为后世医家传承、开拓与创新奠定了基础〔2〕。 明清时代中医外科发展鼎盛,已达成熟阶段,出现了许多著作,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薛己通过《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正体类要》、《疬疡机要》等著作,从各个方面阐述外科临床的整体观念,主张“治病必求其本”。汪机《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提出“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第一章 内镜外科发展史

第一章内镜外科发展史 近十余年来,随着内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外科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小创伤和美观成为当代外科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内镜外科技术已经渗透到外科学领域几乎所有盼分支学科。然而,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无数学者长期锲而不舍地努力的结果。守镜外科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原始的古代内镜发展到能进行各种手术操作、具有电子摄像装置的现代内镜手术系统。 第一节内镜发展的早期阶段 一、古代原始的内镜 最早用于窥视深部器官的器械是肛门镜。希波克拉底在有关瘘管的论述中提到了最原始的内镜,肛门镜的应用。要想清楚地看到深部器官,必须要有导光系统。德国的Philipp Bozzini最早发明了将烛光导引至深部器官的设备。他将蜡烛放在一个小室中,一端是目镜,另一端连接不同尺寸的镜管。在这套设备中还安装有反光镜,可以用于观察诸如口腔、声带和肛门等管腔。蜡烛燃烧时会产热,同时会产生黑烟。在光源室的上方还要有通气孔。尽管 Bozzini的发明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毕竟是第一个照亮和观察深部器官的人。Pierre Segalas发明了一系列类似的实验仪器用于观察膀胱。1853年,Desormeaux介绍了检查生殖泌尿系统的内镜系统。其光源是酒精和松节油的混合物。光束由反射镜反射后进人镜管。他是第一个用带有反射镜的透镜来增加光照强度的学者。l860年牙科医师Julius Bruck将炽热的白金丝放在水封套中,从而实现了远距离照明系统,这也是第一只用电流来照明的内镜。这个装置可以被看作爱迪生所发明的白炽灯泡的前驱。其后Kussmul利用反射的日光取出食管异物。Bevan用反射的烛光取出食管异物,并对食管狭窄进行了描述。 二、具有放大作用的内镜 毫无疑问,用照明不良和仅具有钥匙孔样视野的内镜来观察深部器官具有极大的局限性。Max Nitze认识到要想方便、相对安全,并且疼痛较轻的导入内镜,检查者需要把眼放在内镜的目镜上,同时这支内镜需要远距离光源;目标区需要适当放大。当他在清洁显微镜时,用手拿着镜头向窗外看去。这时发现对面的教堂非常清晰地展现在他的视野中。Nitze 立刻找到了仪器制造者和光学专家,制造了第一只膀胱镜。 这种早期的内镜是将白金丝放在玻璃套中,并用水进行冷却。灯丝用电池烧热、点亮用于照明。当然,这种内镜十分笨重、使用不便。爱迪生发明了灯丝灯泡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观。Nitze把爱迪生式的灯泡做得很小,足以放进膀胱镜的头端。Johann von Mikulicz 后来设计了直管胃镜。这支胃镜长650mm,直径13mm,其远端呈角,并有一个灯泡用于照明,中间有一个通道用于注入空气。毫无疑问,接受这种胃镜检查的病人是非常不舒服的。 三、上消化道内镜 由于硬性内窥镜使用起来十分不舒服,病人非常痛苦,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Kellin9于1898年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胃镜。这种胃镜下三分之一可以弯曲45。,物镜窗可以旋转360。。微型灯泡和棱镜做在一起,顶端可以在一个平面向两侧弯曲l35°Albright根据尸体胃的形态作了大量的模型,终于在19世纪末完成了这件光学和机械学的杰作。Schindler被称之为胃镜之父之一。1936年他介绍了由光学物理学家Wolf设计的可部分弯曲的胃镜。这种胃镜在工作端有一橡胶头,便于插入胃内。其可曲部分的直径为l2mm,用电灯泡进行照明。整个系统由48个透镜组成,并可提供侧面的视野。尽管这种胃镜已经十分精确,技术上已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外科学进展真题

外科学进展真题 1.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的条件?鞍区的显微解剖结构15分 2非选择性分流术,选择性分流术,限制性分流术和非限制性分流术10分 答:非选择性分流术是将入肝的门静脉血流完全转流入体循环,代表术式有:(1)门静脉与下腔静脉端侧分流术 (2)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3)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桥式”(H行)分流术 (4)中心性脾-肾静脉分流术 选择性分流术旨在保存门静脉的入肝血流,同时降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压力。代表术式: (1)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限制性门体分流术的目的是充分降低门静脉压力,制止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同时保证部分入肝血流。代表术式: (1)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 (2)门—腔静脉“桥式”(H行)分流。 非限制性分流术即断流术:脾切,同时手术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 应用较多的是食管下端横断术,胃底横断术,食管下端胃底切断术以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其中以脾切加贲门 周围血管离断术最为有效。 3原位肝移植,背驼式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和它们的优缺点15分 (1)原位全肝移植:这是一种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移植方法,首先由Starzl开始施行。其优点是操作相对较为方便,应用于恶性肝病对病灶的切除较为彻底。 但往往需要有静脉转流以策安全。 (2)背驼式肝移植:即保留腔静脉,将移植的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肝静脉做吻合完成植入术,该移植术操作较为困难费时,术中病人的循环系统相对较为稳定。 (3)活体肝移植(LRT):该术式于1989 年由Raia和Strong首创,其手术是将亲属的肝脏一部分切下移给患者,大多来自父母的左外叶肝移给下一代。全球目前已达600多例。 4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手术病例选择,手术入路,术前准备15分 手术指征手术适应证包括所有直径小于6cm的有功能和无功能肾上腺肿瘤,以及部分体积较小的恶性肿瘤(包括转移瘤)与嗜铬细胞瘤。肿瘤的体积是患者是否适合施行腹腔镜手术的条件之一。通常直径>5cm的肿瘤,恶性或潜在恶性的概率大大提高。这种情况也不太适宜行腹腔镜手术。 以手术入路来分,包括经腹腔入路、经腹膜后入路和经胸腔入路腹腔镜肾上腺瘤切除术等几种。 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应用较早,具有手术空间大,解剖标志清楚,视野清晰,可以同时处理双侧病变等优点,但对腹腔器官有一定的干扰。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药学发展简史 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在与大自然 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药

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二)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简史外科学和整个医学一样,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进展 则是由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决定的。 我国医学史上外科开始很早,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疮”等字的 记载。在周代(公元前1066一公元前249年),外科已独立成为一门,外科医生称为“疡医”。秦汉时代的医学名著《内经》已有“痈疽篇”的外科专章。汉末,杰出的医学家华 佗(141^203年)擅长外科技术,使用麻沸汤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南北 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483年)是中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其中有金疡专论, 反映当时处理创伤的情况。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610年)中,叙及断肠缝连、 腹庙脱出等手术采用丝线结扎血管;对炭疽的感染途径已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所得 病;并指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与地区的水质有关。唐代,孙思邀著《千金要方》(652 年)中,应用手法整复下领关节脱位,与现代医学采用的手法相类似。宋代,王怀隐著 《太平圣惠方》(992年)记载用砒剂治疗痔核。金元时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1337年)已有正骨经验,如在骨折或脱臼的整复前用乌头、曼陀罗等药物先行麻醉;用 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明代是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精通外科的医生如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和孙志宏等,遗留下不少著作。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中,记述勿U颈切断气管应急用丝线缝合刀口;对于急性乳房炎(孚L痈)和乳癌(乳岩)也 有较确切的描述。孙志宏著的《简明医殷》中,已载有先天性肛管闭锁的治疗方法。清初设有专治骨折和脱臼者;《医宗金鉴》内的“正骨心法”专篇,总结了传统的正骨疗法。 清末高文晋著《外科图说》(1856年),是一本以图释为主的中医外科学。 以上简短的叙述足以说明中医外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手术疼痛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846年美国Morton首先采用了乙醚作为全身麻醉剂,并协助Warren用乙醚麻醉施行了很多大手术。自此,乙醚麻醉就被普遍 地应用于外科。1892年德国Schleich首先倡用可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但由于其毒性高,不久即由普鲁卡因所代替,至今普鲁卡因仍为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药。 伤口“化脓”是10。余年前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最大困难问题之一,当时,截肢后的死 亡率竟高达400o^-50000 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水将手洗净,遂使他所治疗的产妇死亡率自10%降至100,这是抗菌技术的开端。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他所施行 的截肢术的死亡率自46%降至15%,从而奠定了抗菌术的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Berg- mann对15例膝关节穿透性损伤伤员,仅进行伤口周围的清洁和消毒后即加以包扎,有12 例痊愈并保全了下肢,他认为,不能将所有的伤口都视为感染的,而不让伤口再被沽污更为重要。在这个基础上他采用了蒸气灭菌,并研究了布单、敷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学中建立了无菌术。1889年德国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 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这样就使无菌术臻于完善。 手术出血也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 ha拒巍鬓黔 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倡用止血带,他们是解决手术出血的创始者。1901年美国Land- !steine:发现血型,从此可用输血来补偿手术时的失血。初期采用直接输血法,但操作复杂,输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国Lewisohn提出了混加构椽酸钠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间接输血法,以后又有血库的建立,才使输血简便易行。 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倡用百浪多息(磺胺类

《中药学》 中药起源与发展史 作业(19退伍军人班)

《中药学》第二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史作业班级退伍军人班姓名_步步为营___座号 单项选择题(必做) 1.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唐本草》 2.被誉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的是( C)。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是( B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中华药典》 4.《新修本草》收载的药物数是(D )。 A.921种 B.850种 C.730种 D.1892种 E.365种 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作者是( A )。 A.唐慎微 B.李时珍 C.张元素 D.王好古 E.忽思慧 6.《本草纲目》出书的年代是(D)。 A.汉代未年 B.唐代 C.宋金元时期 D.明代 E.清代 7.下列哪部本草著作首创药图(D)。 A.《本草经集注》 B.《本草衍义》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8.明代哪部著名医学著作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医学成就(D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9.下列哪部本草著作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B)。

A.《中华本草》 B.《饮膳正要》 C.《中国本草图鉴》 D.《中药志》 E.《本草求真》 10.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D)。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中华药典》 11.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A)。 A.《雷公炮炙论》 B.《本草衍义》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12.《唐本草》实际由谁主持编纂(C)。 A.长孙无忌 B.李勣 C.苏敬 D.王好古 E.唐慎微 13.《本草纲目拾遗》为谁所著(A)。 A.赵学敏 B.唐慎微 C.张元素 D.王好古 E.李时珍 14.书中论述“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的是( B)。 A.《中华本草》 B.《本草求真》 C.《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D.《中药志》 E.《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15.新中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A)。 A.《中华本草》 B.《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C.《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D.《中药志》 E.《中药材品种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