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

万正发

(1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2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8)3

摘 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体再现又是翻译标准的核心。对翻译标准文体理论的系统再认识,有利于再现原文的文体特征,从而明确文体学对翻译标准确立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标准;文体特征;文体再现

On Tran sl a ti on St andards from the Angle of Stylisti cs

Abstract:Regarding translati on standards,the key point of translati on theory,the p resent article syste m ically analyzes the theory of translati on standards in style.It points out rep r oducti on motivati on of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arget language,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y2 listic study t o translati on standards.

Key words:translati on standards;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style rep r oducti 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8)0920053202

1.引言

翻译标准和原则,在翻译界可谓众说纷纭,其中很多翻译标准都提到了对文体的要求。Tytler在Princi p les of Translati on中提出译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应与原文具有相同的特征;奈达在Translati on Theory and Practice中也提出:翻译要从语义到文体,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在接受语言中再现源语信息[1];我国学者严复的“信、达、雅”、鲁迅“要保留原文的风姿”等理论也表达了对翻译标准文体论的探讨。

2.文体探微

文体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英语style 一词源于拉丁语的stilus,原指古人在蜡板上写字用的一种用金属或骨头制作的“笔”。随着时间的推移,style一词的词义不断扩大,以至《牛津英语词典》曾在该词下面列出26个义项。[2]

现英文Style既可指某一时代的文风,又可指某一作家使用语言的习惯;既可指某种体裁的语言特点,又可指某一作品的语言特色。它包含文体、语体和风格等方面的意思。因此stylistics这个词便译为“文体学”、“语体学”或“风格学”。

随着文体学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成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重要理念。一些学者曾指出运用文体学确立翻译标准的意义,并作出了一些精辟论述,集中在语体、语言常规与变异以及语言结构与功能等方面。但笔者认为这些论述对文体所蕴涵的意义不够系统和全面。根据泰特勒、奈达等学者翻译标准中的要求,文体style至少应包括语体、文类体裁、功能文体、修辞与篇章等多个层面。

3.文体多层面对翻译的要求

3.1语体(f or mality)

语体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距离,与语域即使用语言的主体、场合和情景相关。语体在作品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描写话语环境、展示人物身份、反映社会文化、体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等。译者应了解作者的语体使用意图,在译文中设法去再现这些方面的效果,以求获得语用等值。如:[3]

a.H is bel oved parent has j oined the heavenly choice.

b.H is dear father has passed a way.

c.H is father died yesterday.

d.H is old man has kicked the bucket.

根据所表达的拘谨、正式、商议及随意等不同文体,宜分别译为:

他慈父已登仙界。

他亲父已去世。

他父亲昨天过世了。

他的老家伙已经翘辫子了。

对语体的翻译须辨析词汇所归属的语体等级,以做到选词准确。词汇的语体色彩除了可以在相关词典中查找外,还可以根据语言环境推断,注意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语体使用相应的语言,完成不同语体之间的对应翻译。翻译标准文体理论体现在语体上贵在“信”,即保持原语与译语在语体上的一致性。

3.2.翻译与文类题材(types of writing or genre)

35

第24卷 第9期Vol.2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 CHUAN C OLLEGE OF E DUCATI O N

2008年9月

Sep.2008

3收稿日期:2008205211

 作者简介:万正发(1982—),男,湖北监利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不同的文类在词汇、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差异。条约、法律、学术论文需要庄重的文体;戏剧需要口语;广告文体注意语言的感召力,句子简朴,语言精练却含义丰富,能给读者广泛的想象空间。然而文学文体题材、体裁广,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句法变化多端,风格多样,对于译者而言,在译文中表现原作的题材之异对达到翻译的文体标准至关重要。翻译时必须熟练掌握这些语言特点,以便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各文类翻译的要求在刘宓庆的《文体与翻译》等著作中均有阐述,如新闻报刊文体须注意词语和语序的对比与转换,译文不宜太俗或太雅;翻译科技文体应懂科技知识,准确表达词义和熟练掌握常用结构;广告文体须注意再现原语言的感召力;文学文体的翻译不应满足于形式对应,须追求精神实质,还要体现作家的个人风格,即符合傅雷的“神似”标准。

3.3功能文体分析

不同的作品在语言的各级阶的运用上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功能文体分析用现代语言学原理与分析方法去研

,注重对不同的语言结构所产生的不同文体效应的描述,如语言各层面的突出形式与前景化分析、语境与语篇分析等,包括语音、文字、小句及语篇等层面。

3.3.1语音层面

语音的独特使用和处理能达到某种特殊的功能和效果,一定的语音形式定会包含一定的功能和寓意,翻译时需要把其功能和意义转换在译文的形式上。例如:

Steerforth then said,“You are all right,Copperfield,are you not?”and I t old hi m,“Never berer.”(David Copperfield by Charlse D ickens)

译文1:斯提福兹这时说道:“你好了吧,科波菲尔,是不是?”于是我告诉他说,“再好没有了。”

译文2:……我就对他说,“再没那么奥的老。”

原文Never berer是Never better变异形式,形象地再现了科波菲尔舌根发硬,吐字含糊不清的醉态。译文1将变异Nerver berer还原为常规“再好没有了”,无法表达这一功能。译文2运用汉语固有的“飞白”修辞手段,翻译英语语音和拼写变异,用汉语谐音“再没那么奥的老”,异曲同工地传译了原文话外音。

3.3.2词汇层面

词是作者用以构建语篇的基本单位,分析词的使用是掌握作者作品文体风格的必要条件。功能文体学认为词汇的突出表现为词汇的失衡和失协,词汇的失衡突出模式指同一词汇集的词汇的超规则排列,其失协突出模式指词汇多义性双关和非规则性相关。[4]

例如:

Then can I grieve at grievances f oregone,

And heavily fr om woe t o woe tell o’e r;

The sad account of fore-be moaned moan,

W hich I ne w pay as if not paid before.

(Shakes peare’s s onnet30)

莎士比亚在这里连续对四个表达伤感的词进行重叠:grieve,woe,moan,pay,渲染了悲伤气氛,在moan一词的使用上,前一个moan加上be后变成了动词,并加前缀f ore,从而使得呜咽之声绵延不绝,哀婉动人。译成汉语时需要体现其在词汇上的特殊用法和表达的功能。试译成:于是我为过去的惆怅而惆怅,

细细体会旧日的痛苦到痛苦;

那许多呜咽过的呜咽的旧账,

犹如在偿付未偿还的积债。

又如:I f we don’t hang t ogether,we shall most assuredly hang separately.

此例利用hang多义性双关形成对比,强调共同抗敌的重要性,以达到号召全民的目的。翻译时应尽力表现对比意义,在修辞效果、语言风格及深层含义争取接近原文,可译为:不是共赴战场,就得同赴法场。[5]

3.3.3句子层面

句子突出表现在有独特句法形式和结构表达一定的特殊效果和功能意义。

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 on of a good f 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表达了对资产阶级婚姻观的嘲讽。通常情况是:人们往往听到“举世公认”的一类“真理”总不免肃然起敬,油然产生对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的即将出台而翘首以盼的预期心理,这就造成了一种悬念。谁想如此慎重其事的随之而来的“真理”原来就这么回事,令人顿生忍俊不禁之感。有译者认为此句翻译时应按汉语的习惯变换句式,如译成:

译文1: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王科一译)

然而这一特定的句法风格形式本身就具有特殊意义,译者的自由须限制在保留原文艺术效果的范围内。此外,原文两个逗号也不可小觑,它们是下一个悬念的预设,两个小小的逗号是作者卖给读者的两个关子,对文体学与翻译研究有很深造诣的王佐良先生就译出了原文的文体风格:译文2:有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即: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是必定要娶位太太的。(王佐良译)[6]

显然,译文2比译文1要好。

3.3.4语篇层面

语篇层面主要注意语篇衔接与连贯。从语篇宏观结构、衔接、连贯、意向性和文体风格角度来指导翻译是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必要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达到一般翻译方法难以达到的积极效果。译者要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语篇能力,重视语篇过程性和整体性,结合语篇的语用原则与语义原则,充分利用语篇本体和语篇语境间内在联系,准确完整地获取语篇信息,使翻译上升为理性层次。

例:为了逃避那一双熟悉的眼睛,释放后,经人介绍,他来到湖南一家木器厂做临工。

译文:I n order t o avoid those fa m iliar eyes,he didn’t re2 turn t o his homet own after release,but f ound an odd j ob in a furniture fact ory in Hunan Pr ovince thr ough intr oducti on.

从上下文可知,湖南并非他的家乡,因(下转第71页)

45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9月

知道运用增词法。但却不能“忠实”“通顺”地英译,无法调用英语的逻辑思维来增加必要的显性连接词。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翻译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翻译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这种负迁移,加强翻译思维能力培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两种语言、文化进行广泛而又有层次的分析,找出语言差异的根源,帮助学生克服传统思维方式对翻译能力的负面影响,并不断寻求和修正翻译方法,从而更为系统,更有成效地培养他们的翻译能力。

注释:

(1)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指“那些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

长久地,稳定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以及

“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刘长林.中

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参考文献:

[1] 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4:[2]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

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5] 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山东:青岛出版社,

2002:207.

[6] 华泉坤,盛学莪.英语典故字典[M].商务印书馆,

2003:426.

[7]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N].文艺报,1957-06-09.

[8] 张思洁,张柏然.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J].

中国翻译,2001,(4):13-18.

[9] 叶邵宁,邓英华.翻译中思维的转换[J].上海科技

翻译,2003,(3):43-45.

[10]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40-48.

(责任编辑:刘春林 责任校对:李 舒)

(上接第54页)此可“逃避那一双双熟悉的眼睛”。为使译文语义连贯,畅晓明白,宜加上he didn’t return t o his home2 t own,使读者不感唐突。这里,汉语原文的语义连贯转向了译语的形式衔接。

3.4修辞与篇章

修辞是形成独特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手法大多相同或近似,而它们在相似之中又有一些各自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又存在着许多差异。由于这些差异,要成功地再现修辞产生的文体风格,需要从篇章上入手,保持原文的语言感染力。翻译中如果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格,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精神和风格,会使原文的语言力量遭到削弱,不符合翻译的文体标准。在修辞翻译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转换方法:对应式换码,重构式换码和淡化式换码。[7]在文体的修辞标记处理上,不应局限于词句,有时需要以篇章作为对应单位和翻译单位。

例如:———W hat fl ower does everybody have?

———Tuli p s.(Tuli p s=t w o li p s)

译文为”人人都有的花是什么花?————泪花。虽然“泪花”与tuli p s(郁金香)字义相去甚远,但与原语的修辞效果大体一致,也可谓是上乘的翻译了。[5]

4.小结

文体的蕴涵丰富,从词汇、语法、修辞手段到韵律、节奏等各个方面,甚至还涉及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8]就语际转换而言,对原语文体的分析至关重要,它是翻译理解阶段的基本任务,是翻译标准的本质要求。对译者而言,准确地理解语体,能正确地传递语言的风格和原作表达出来的交际情景、个性特征、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关系等信息;对文类体裁的把握,才能真正做到忠实原文,获取最为准确、最为适合、最为有效的表达方式;功能文体学对翻译的研究则更为细致,它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上的差异与转换,能帮助译者掌握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等各个层面上的文体特征,使翻译传达信息时,最大程度地体现翻译的目的,使读者更接近原文。因此,对文体各个方面的准确把握是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N ida&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 on

[M].Leiden:B rill,1969:12.

[2] 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2:1.

[3] 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2001:34.

[4] 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128.

[5] 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0:85,36.

[6] 陈历明.风格翻译中的信息编码[J].株洲工学院学

报,2002,(9).

[7]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1999:238.

[8] 程爱民.论问题对翻译研究的意义[J].外语研究,

1994,(2).

(责任编辑:刘春林 责任校对:李 舒)

17

第24卷(总第185期) 黄 信:翻译中的传统思维方式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 万正发 (1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2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8)3 摘 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体再现又是翻译标准的核心。对翻译标准文体理论的系统再认识,有利于再现原文的文体特征,从而明确文体学对翻译标准确立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标准;文体特征;文体再现 On Tran sl a ti on St andards from the Angle of Stylisti cs Abstract:Regarding translati on standards,the key point of translati on theory,the p resent article syste m ically analyzes the theory of translati on standards in style.It points out rep r oducti on motivati on of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arget language,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y2 listic study t o translati on standards. Key words:translati on standards;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style rep r oducti 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8)0920053202 1.引言 翻译标准和原则,在翻译界可谓众说纷纭,其中很多翻译标准都提到了对文体的要求。Tytler在Princi p les of Translati on中提出译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应与原文具有相同的特征;奈达在Translati on Theory and Practice中也提出:翻译要从语义到文体,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在接受语言中再现源语信息[1];我国学者严复的“信、达、雅”、鲁迅“要保留原文的风姿”等理论也表达了对翻译标准文体论的探讨。 2.文体探微 文体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英语style 一词源于拉丁语的stilus,原指古人在蜡板上写字用的一种用金属或骨头制作的“笔”。随着时间的推移,style一词的词义不断扩大,以至《牛津英语词典》曾在该词下面列出26个义项。[2] 现英文Style既可指某一时代的文风,又可指某一作家使用语言的习惯;既可指某种体裁的语言特点,又可指某一作品的语言特色。它包含文体、语体和风格等方面的意思。因此stylistics这个词便译为“文体学”、“语体学”或“风格学”。 随着文体学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成为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重要理念。一些学者曾指出运用文体学确立翻译标准的意义,并作出了一些精辟论述,集中在语体、语言常规与变异以及语言结构与功能等方面。但笔者认为这些论述对文体所蕴涵的意义不够系统和全面。根据泰特勒、奈达等学者翻译标准中的要求,文体style至少应包括语体、文类体裁、功能文体、修辞与篇章等多个层面。 3.文体多层面对翻译的要求 3.1语体(f or mality) 语体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距离,与语域即使用语言的主体、场合和情景相关。语体在作品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描写话语环境、展示人物身份、反映社会文化、体现原作的文体风格等。译者应了解作者的语体使用意图,在译文中设法去再现这些方面的效果,以求获得语用等值。如:[3] a.H is bel oved parent has j oined the heavenly choice. b.H is dear father has passed a way. c.H is father died yesterday. d.H is old man has kicked the bucket. 根据所表达的拘谨、正式、商议及随意等不同文体,宜分别译为: 他慈父已登仙界。 他亲父已去世。 他父亲昨天过世了。 他的老家伙已经翘辫子了。 对语体的翻译须辨析词汇所归属的语体等级,以做到选词准确。词汇的语体色彩除了可以在相关词典中查找外,还可以根据语言环境推断,注意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语体使用相应的语言,完成不同语体之间的对应翻译。翻译标准文体理论体现在语体上贵在“信”,即保持原语与译语在语体上的一致性。 3.2.翻译与文类题材(types of writing or genre) 35 第24卷 第9期Vol.2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 CHUAN C OLLEGE OF E DUCATI O N 2008年9月 Sep.2008 3收稿日期:2008205211  作者简介:万正发(1982—),男,湖北监利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5-18 14:17:00 ] 作者:李艺洁编辑:studa20 【摘要】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一直以来有着很多的争论。人们从语言学、语义学以及文化差异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笔者在本文中,从词语文化和无词文化两个方面简单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之外,还存在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 和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关键词】复制创造词语文化无词文化 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多的争论。笔者认为,翻译的“复制”和“创造”论点并不相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复制”和“创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复制”和“创造”并不是翻译内容的全部,因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交流。有文化交流就必然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而这种文化差异光靠“复制”和“创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以外,还有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 背景的理解、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最早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 S. Sapir)认为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而我国的俞约法先生认为:“对文化一词的含义,世界各地因国家和因人而异,众说纷纭, 定义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定义。不同人心目中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并根据这些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文化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血肉相连。文化因素无孔不入地渗入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语言的应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实践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专业人士可以作专题研究,以分析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只能从文学作品、电影作品、杂志报刊等译作当中了解、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别,从而达到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其中,文学作品的译作起着尤其突出的作用。因而,对广大文学作品的译者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下面,就此谈谈笔者一些肤浅的认识: 如何在翻译作品中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既能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能取得译作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词语文化 前苏联E. M维列夏金和B. T科斯托马罗夫把词语叫作“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这其中,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语转换时,词语可以分为:1、无等值意义词;2、有背景意义词;3、有文化感情色彩词;4、成语典故;5、格言警句,包括俗语、谚语、名言、该国的政治口号以及科学公理和公设(特别是反映该国意识形态者);6、礼节用语和客套话。 (1)无等值意义词指的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泰勒强调“文化

文体学第二章翻译总结

文体学第二章翻译总结 一五五零七一二〇八 第二章文体分析的步骤 文体分析通常按照语言描写、文本分析、语境因素分析的顺序进行。 一、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对给定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的研究和分类。语言特征通过在文本中出现的相对频度表现出来。通常来说,当我们说一篇文章有特定的语言特征,就指这些特征在文章中出现的很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对一篇文章中特定语言特征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另外,在一篇文章中,局部特征和主导特征的安排可能暗示着写作人的态度意图。这就是文体学的关注点。并不是说出现频次最少的就不值得关注,有可能也是文章的一个特殊之处。 文章风格的塑造者用最常出现或最少出现的语言特征代表一种特定的文风文体。利奇和肖特在阐述问题分析的方法时,列出了四个语言学和文体学目录,分别是:词汇学种类、语法种类、修辞以及衔接和语境。 在本书中,我们提供一个从五方面进行语言描写分析的目录:音韵学、笔迹学、词汇学、语法学和语义学。 语言描写分析目录:

【音韵】这里的音韵学指一种语言的发音系统,包含以下方面: 1. 2. 3. 4. 5. 音的省略语音象征组音押韵节奏 6. 7. 8. 9. 停顿重音速度语调 10. 头韵 11. 谐音 12. 尾韵 13. 拟声 14. 音高 【笔迹学】这里的笔迹学指书写形式,在文章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 2. 3. 标点符号的使用字母大写段落划分 4. 5. 6. 7. 【词汇】词汇的选择包含以下角度: 斜体印刷布局图解标志拼写 一五五零七一二〇八 1. 词汇选择 2. 高级或低级 式 词源是古英 准 6. 正式或非正9. 直白或委婉

10. 讨喜与否 7. 标准或非标 词 8. 动态或静态 12. 常用词还是稀有词 13. 抽象或具体 11. 新词还是旧 语还是拉丁语 3. 生 4. 5. 音节的多少描述或评价本义还是衍 【语法】句中连接和排列词汇的方式。 1. 2. 3. 4. 5. 句子类型句子长度句子的复杂程度名词短语从句类型 6. 7. 8. 9. 短语类型语法结构词语顺序时态 10. 主被动 11. 是否符合语法性 【语义】主要讨论修辞手法,可分为八种类型。 1. 2. 3. 4. 5.

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2006年第1期总第129期  外语学刊 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6,N o.1 Serial N o.129 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陶友兰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提 要: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通过“三化”策略,来剖析成功的译诗中运用的一些补偿方法,意在说明怎样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最低限度地减少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古典诗歌;文化因素;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6)01-0093-05 1 引言 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歌,或质朴刚健,或清新绮丽,风格各异,出神入化。因此许多英语学者或汉学家都很醉心于汉诗英译这片园地,乐此不疲地把这一文学中的奇葩介绍给英语读者,借以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丰富异域文化。如今,《诗经》、 《楚辞》、 《唐诗三百首》等都有了很好的译本。可是,由于“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钱钟书1996:80)”,“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同上)”。古典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由于中国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底蕴等方面与现代作品不一样,所以说古诗的翻译更具有挑战性,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 质量是翻译的生命。“一首好诗,如果译者没有将其精髓和风貌和盘托出,就会影响该诗在所译语言中的档次,损害诗人在译本读者中的形象。 一位杰出的诗人,很可能会因为译本的质量问题在另一批读者中无端降格”(高嘉正1999:24)。“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钱钟书1996:81—82)”。所以,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互换,同时肩负着对原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的使命。尤其是诗歌翻译,译诗者在素养上要具备诗人和译者的双重资格,“译者对于原作,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欣赏;出乎其外,故能理解。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施颖洲1959:207)”。 就诗歌的翻译标准而言,许渊冲提倡的形美、音美和意美,江枫力求的形神皆似,黄杲昕发展的以顿代步,辜正坤创立的多元互补,都各有特色,在传达诗歌的神韵、意境、节奏、韵律等各方面各有所侧重。郭建中教授在陈刚《西湖诗赞》的《序》中说:“译诗之难,尽人皆知,其中译古诗尤难。但是,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运用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本文将根据接受理论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来剖析古诗英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以便译语读者能“知之”、“乐之”、 “好之”。 ? 3 9 ?

浅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简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破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更有效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差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意识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996: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或者是‘‘Man Dropose,God 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 in God’s 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包惠南,2003: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书评【摘要】文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介绍和梳理《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这部着重介绍文化与翻译关系的书,通过对翻译定义的介绍引入对翻译和文化关系的阐释,从宏观上阐述了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接着从微观上分析了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最后特别阐明了文学翻译的特色及在书中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与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与翻译文学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因此文化差异不仅构成了翻译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了翻译界的一个主要话题。而且,当今社会对于用现代翻译理论尤其是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平和对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翻译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应运而生。本书由王恩科、李昕和奉霞编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 本书共十二章,从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言等宏观层面下延到长难句翻译、段落衔接等微观层面,既通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处理疑难问题。其中第一、二、三、四章分别从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语言与文化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五、六章则从微观层面看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结构差异与翻译及动植物名称和颜色词的中西内涵比较;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分别详细地从文学名著、历史典故与翻译策略,比喻与翻译,长难句是翻译,段落与篇章翻译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正如书中所列举的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及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对翻译的定义:“One way of defining a D-E translation is to describe it as ‘the closest natural e 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1该定义中的D-E translation指dynamic-equivalence translation,即“动态对等翻译”,也就是说翻译首先要做到对源语信息的对等,其次是译文语言的自然流畅,最后是信息和语言风格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接近。笔者认为,虽然奈达的定义不是最精确最完美的,但是在他的定义中提到了很重要的方面,即翻译对译文的自然程度和语言风格的要求。而这便涉及到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据本书介绍,主要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 在第二章翻译与文化中,本书作者分别从文化的有机整体性、民族性、可习得性和兼容性四个特征,文化间的不平等性导致的不同语言间的不平等对话及文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向读者们介绍了文化对翻译实践的影响。笔者对于书中第二章第四节所讲到的文化民族性与翻译甚是赞同。文中举例讲到由于中英文化对谦虚与张扬的不同态度引发的尴尬以及化解尴尬的方法,而这些尴尬,其实都源于文化差异,也证明了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译者必须凭借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寻找解决途径,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笔者认为书中第三章对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也颇为精彩。第三章的第二节中讲到:“翻译的社会性,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社会性,应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译文不得与当下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相抗衡;而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则涉及政治意图、文化心态、接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表面看似平等友好的交流实际上往往是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2例如,苏俄译品在建国初期一枝独秀,而欧美现代作品却芳踪难寻也反映 1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2页

文体学第一章概论翻译及总结

第一章:文体和文体学 1.绪论 首先由一个故事引入: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外学习归乡,姑娘和姥姥交谈的言语中充满了所谓的“大词”“正式词”以至于老人难以理解她的讲述。人们常认为正式的语体会显得更优雅,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在任何场合都使用这么正式的语体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家里显而易见是一个轻松的环境氛围,姥姥又是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多教育的老人,姑娘理应使用非正式的语体,会更容易让老人理解。如何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言语是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这就和我们要讨论的“文体”有关了。 另一个例子: 1.彼得他爸死了之后,他得换个活儿了。 2.他父亲去世后,彼得必须更换工作。 3.他父亲辞世之后,布朗先生必须另谋职业。 以上几个句子含义大致相同,但是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正式程度依次递增。我们需要把正确的语言使用在相应的场合中。文体学是对文体进行系统且科学地研究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语言。 文体学的作用:1.文体学可以让我们习得的第二语言更加符合语言习惯。2.帮助理解语言的多种变化,以便更好使用。3.让习得的语言更加贴近母语人士,流畅且优雅。4.帮助我们对文学进行鉴赏和批判。5.帮助提升词汇、笔迹学形式、修辞、语法句法的理解。 2.文体的定义 由于“文体”有多重含义,所以想要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是透过各种定义,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共性的存在:1.传统修辞角度2.结构语言学角度3.转换生成语言学4.功能系统语言学。 本书中的定义采用了语言学派的定义:(不知该怎么翻译才好,那就试试吧) 文本中显著的语言特征,写作手法和写作模式,以及出现的语言变体。 3.文体学的定义 透纳和《劳特利奇语言和语言学字典》都对文体学下了定义。教材中对文体学的定义是:文体

从译者对读者的关照角度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翻译

从译者对读者的关照角度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翻译 一读者地位之彰显 翻译活动是涉及到原作(或源语作品)、译作、原作者(或源语作者)、译者、读者在内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对文本(源语文本ST和译语文本TT)或对译者的研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读者关照的现象却鲜有论及。事实上 , 翻译活动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 任何翻译作品都是为目的语读者服务的。所以, 译者在翻译时必定或多或少地要考虑读者的因素 , 对读者进行关照。 对读者进行关照的现象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主动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 , 因而彰显出读者的地位。接受美学认为 , 传统的文学研究或以作者为中心 , 或以文本为中心 , 不仅忽略了读者能动地参与建构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 , 也割裂了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只抓住了文学活动的一个维度 , 所以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其实, “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 读者在解读文本时, 决不是被动的受者 , 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 , 是文本的诠释者。一部文学作品一经作者创造 , 它便渴望读者阅读 , 希望与读者对话。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 因为翻译文本

(TT)意 义的实现也依赖于读者的阅读 , 译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也主动地参与了翻译文本意义的建构。 二读者关照 在国内翻译界 ,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领域 , 的确都存在着一些关于译者对译语读者关照的争论。王佐良曾指出 : “传统的翻译理论总是围绕着译者或原作者 , 翻译界为什么不换个角度考察一下读者 ,看看他们所关心的是什么 ?”马潇在《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中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面对目的语读者 , 与读者进行交流对话 , 使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入翻译文本中。 贺文照通过对汉唐佛经翻译以及对晚清时期西方政治及小 说译介情况的考察 , 得出结论 :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然或多或少地考虑读者的存在 , 这就是最基本的“读者关照”。读者关照以译语读者群的某些文化特征为参照 ,在具体的翻译活动 中 , 表现出一系列选择性的倾向 ,以满足译语读者群的需要 , 具有妥协性和进取性双重特性 :一方面向目的语文化妥协 , 表现为倾向于适应读者固有的习惯 ;另一方面又具有进取精神 , 向目的语读者输入新的异质文化 , 以便达到改变目的语文化读者群原有文化结构的目的。贺文照并没有分析译者“关照读者”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 抑或说译者是否借助于一定的翻译技巧来实现他们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

英语翻译与中外文化差异的关系研究

英语翻译与中外文化差异的关系研究 伴随中外学术交流的频繁展开,英语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越来越受到关注。翻译工作者只有把握好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让英语翻译表达更为准确,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更好地展现语言的魅力。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英语文化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标签:英语文化;翻译效果;影响 一、文化和翻译的内涵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经历长期的历史沉淀。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此外,文化也是不同的。基于流畅性和准确性的翻译是一种改变语言信息的文化行为。翻译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迫切需要沟通和交流的背景下,同时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翻译都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也不例外。经验丰富的英语翻译和翻译研究人员都重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虽然理解了原文的意义,但远不止简单的语言理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段落理解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他或她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翻译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但由于翻译具有许多社会功能,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时期的翻译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理解翻译的功能及其相关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正确处理英语文化因素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并在英语翻译中成功传达。否则译者很容易犯下社会语用错误。可以说,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翻译工作无法进行,没有文化的翻译将是苍白无力的。 二、英语文化对英语翻译效果影响 1.社会历史背景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同,所以不同国籍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態度。与此同时,民族语言的发展是由社会发展过程和民族的一切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的,尤其是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更加突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和谐”,主要体现在句型流畅。英语更加侧重分析,句型主要是基于主语和谓语为主,再加以短语及从句。译者应注意用英语句子表达的文化含义,而不是字面翻译,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环境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完整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影视字幕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 2 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 3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4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草根营销以及策略 5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6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7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8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9 英法词汇的比较研究 10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11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3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 1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15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商务谈判委婉语研究 16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17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18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19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0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21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 22 浅谈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 2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24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25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26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 27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28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29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3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1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32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 33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 34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 35 论基督教对信徒的影响分析 36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 37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38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39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 40 现代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比较研究 41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

文体学第二章翻译总结

第二章文体分析的步骤 文体分析通常按照语言描写、文本分析、语境因素分析的顺序进行。 一、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对给定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的研究和分类。语言特征通过在文本中出现的相对频度表现出来。通常来说,当我们说一篇文章有特定的语言特征,就指这些特征在文章中出现的很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对一篇文章中特定语言特征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另外,在一篇文章中,局部特征和主导特征的安排可能暗示着写作人的态度意图。这就是文体学的关注点。并不是说出现频次最少的就不值得关注,有可能也是文章的一个特殊之处。(比如口语词汇不会出现在书写的法律文件中) 文章风格的塑造者用最常出现或最少出现的语言特征代表一种特定的文风文体。利奇和肖特在阐述问题分析的方法时,列出了四个语言学和文体学目录,分别是:词汇学种类、语法种类、修辞以及衔接和语境。 在本书中,我们提供一个从五方面进行语言描写分析的目录:音韵学、笔迹学、词汇学、语法学和语义学。 语言描写分析目录: 【音韵】这里的音韵学指一种语言的发音系统,包含以下方面: 1.音的省略 2.语音象征 3.组音 4.押韵 5.节奏 6.停顿 7.重音 8.速度 9.语调 10.头韵 11.谐音 12.尾韵 13.拟声 14.音高 【笔迹学】这里的笔迹学指书写形式,在文章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标点符号的使用 2.字母大写 3.段落划分 4.斜体 5.印刷布局 6.图解标志 7.拼写 【词汇】词汇的选择包含以下角度:

1.高级或低级词汇选择 2.词源是古英语还是拉丁语 3.本义还是衍生 4.音节的多少 5.描述或评价 6.正式或非正 式 7.标准或非标 准 8.动态或静态 (动态动词包括:①持 续的活动。比如“走” “读”“说”②过程或转 化。比如“成长”“到达” “成为”③瞬间动作。 “跳”“踢”;静态动词 包括:①关系或者存在 状态。“属于”“拥有” ②看法角度。“听”“看” 以及情感态度比如“爱” “恨”) 9.直白或委婉 10.讨喜与否 11.新词还是旧 词 12.常用词还是 稀有词 13.抽象或具体 【语法】句中连接和排列词汇的方式。 1.句子类型 2.句子长度 3.句子的复杂程度 4.名词短语 5.从句类型 6.短语类型 7.语法结构 8.词语顺序 9.时态 10.主被动 11.是否符合语法性 【语义】主要讨论修辞手法,可分为八种类型。 1.比较的手法(明喻、暗喻、类比、拟人、通感) 2.替换的手法(转喻、提喻、换称、用典、夸张、委婉语、轻描淡写) 3.重复的手法(头韵) 4.对比和并置的手法(对照) 5.双重含义的手法(双关)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 0引言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 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2宗教信仰 宗教强调的是人类对于一种超出自身认知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们的一种自我安慰。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国家,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的文化开始发展,从春秋就开始出现的道教,以及在唐代就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这两个宗教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维护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在英语国家中,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基督教的教义是“尽心,尽力,尽意爱上帝”和“爱人爱己”,基督教徒他们崇拜上帝,认为世间万物都由上帝安排,上帝就是他们心中的神。举个例子,我们来看同一语句,中西翻译的就不同,“成事在人,某事在天”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西方翻译着翻译是“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中国的翻译家翻译是“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这两个不同的翻译就体现出宗教不同,翻译不同的特点,在中国,东方佛教色彩强烈,”上天就是天神,就是英语单词heaven.而在西方,上帝是神。可说这种翻译就考虑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符合人民的不同的心理期盼,也体现出在翻译时要注意宗教信仰,否则会闹出笑话。 3风俗习惯 我们知道,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反映,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经济决定这风俗习惯,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翻译出符合的东西。在中国,当我们遇

试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一)

试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一) 论文摘要:如何破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更有效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差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意识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996: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propose,Heavendisposes”;或者是‘‘ManDropose,God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inGods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embraceBuddha’Sfeetinone’Shourof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embraceBuddha’sfeetinone’shourofneed——seekhelpatthelastmoment”。(包惠南,2003: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周知,在西方人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贾皓冰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1106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不仅需要技巧,而且需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文章提出了四种常用的文化翻译技巧,以期在翻译中注意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文化翻译添词音译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可见文化的范畴很广,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言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而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因此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必然受文化的影响,被文化所改变。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活动,文化的方方面面会根据当时的文化接受状态以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翻译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通过语际转换实现的一种互动行为和文化交流,它具有文化、交际、语言等多重属性,译者不能将文本孤立于文化之外。在这个政治经济多极化的世界背景之下,人们积极追求文化多元化,懂得尊重某一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地方,人们不只是简单求同存异,还懂得接受欣赏异于本族文化的他文化的特色,这是这个时代很大的进步。因此作为译者,要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翻译中的各种因素,尊重读者的知情权。译文要体现原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让本族语的读者真正接触到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熟知两种语言,熟知两种文化,认清文化交流的使命,慎重进行翻译。比如很多年来,就直译和意译问题人们就一直有争论。有的认为直译最能忠实于原文,有的认为意译才能体现原文的韵味,也有的译者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笔者并不想在这里探讨这个问题,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意见,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翻译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笔者提供几种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添词 初学翻译的人,大多过于拘泥,既不敢变换词性和句型,更不敢添词减字。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就不可能逐字翻译。为了能准确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技巧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前面提到的添词和减词的运用。笔者在这里主要是从添词的角度以汉译英为例阐述翻译中技巧的运用。一千多年前,著名的翻译大师玄奘在翻译从印度取回来的佛经时,常常加几个词,将原本深奥难懂的佛经翻译成我们汉人能诵能记能懂的汉语。清朝末期的翻译先辈严复在《天演论》中说:“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引后补,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据此,我们知道,添词不是无中生有,画蛇添足,而是有所根据,有其目的。比如说成语的翻译,首先必须彻底了解成语的含义,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成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它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添词也只是成语翻译技巧之一,譬如“坐山观虎斗”,如果直译为sit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o watch the tigers fight.这样意思不够清楚,外国人也很难理解,如果换成: watch both sides go for each other 则意思就清楚多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用英语表达出来就是: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three stakes,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这里“needs the support of”是用来解释篱笆和桩的关系,而needs the help of及three other people也是起解释作用的。再看一例:他对她百依百顺,什么都听她的。She had him eating out of her hand and obeying her every wish and command.这里“wish and command”是把“什么”具体化了。 二.音译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具有强大的包容和吸 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