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姓名:陈思清学号:11370945007

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文学的代表作。在《局外人》中,加缪以非理性为武器审视社会,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荒谬感,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莫尔索。表面看来,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显得麻木不仁,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他对世界的哲学态度。他始终以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并因此而被众人视为异己。然而,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入心灵之作,它所展现的荒诞意义正在于反抗荒诞,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

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虚无与荒诞信仰

这是一部简单却又晦深的小说。全书只用“我”——默尔索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一切事物都从主人公的内心出发去感受,不涉及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其他人就是其他人,永远是客体,只有“我”是主体。别人的内心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在用“我”感受着别人的存在,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主体。加缪不想超出这一点,他严格遵循着世界只是“我”眼中的世界的原则。

加缪对细节近乎疯狂的描绘,让人震惊。加缪用尽笔力所描绘的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常常让人感到厌烦),却是全书的关键所在。我想,这正是加缪在本书中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主旨。只有你足够认真,就会发现这些构成了全书的琐碎细节,也是构成了我们全部生活的细节。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地方,哪个社会背景中,都无法避免这些细节所带给我们的感受。欲望和希望裹挟着我们前进,可我们却一点也不知情,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就像一个被判了死缓、前途未卜的人。细节就是这种囚禁、困顿状态的真实体现。只是大多数人都已麻木,感觉不到这些细节了。加缪用看似陌生化的无意义的细节的堆砌,表现了已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却是时时刻刻牵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一种力量。这就是加缪的高明之处。

何为局外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不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习俗生活的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不能融入大众之中,孤独的遵循着本真的自己生活的人。当大众都站在某一个地方时,只要你不跟着大家的脚步,无论你站在哪里都是局外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局外人,只不过有的人是自愿的,而有的人则是被迫的。不论怎样,我们最终都会成为局外人,被世界彻底遗忘。

默尔索并非冷酷无情、麻木不仁,他只是真实地在生活着自己,依照自己真实生命的本性活着。只不过别人都生活在虚伪之中,才把默尔索显得是个“怪人”。的确,默尔索是个内心极度空虚的人,这是因为他宁肯选择让自己的内心空无一物,也不愿意用虚假的感情和不是源于他生命的东西来填补这一空虚。当绝大多数人都在因为一件并不使他们悲伤的事情——比如某个人死去了——流出虚伪的泪水时,如果你不跟随着大家表现出同样悲痛的神情,你就是麻木不仁,就是冷酷无情,就是“怪人”,就是一个被大家唾弃的不道德的该死的人,特别是当这个人还是你的母亲——一个已经和你心灵上没有任何联系与沟通的人。这就是生活的法则,这个法则在今天依然有效。默尔索不是因为杀人犯罪而死,而是因为他活得太真实。加缪勇敢而又敏锐地捕捉并揭露了这种被人们忽视和掩盖的真实,所以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瑞典诺贝尔文学院给出的加缪获奖的理由。

加缪是勇敢的,他揭示了人类自身的荒谬和无目的性。他不信上帝,因为他觉得上帝并不比生活更加真实,并不能改变人生的荒谬。可以想象,他为此承受过多大的精神上的剧痛和心灵的折磨(这从《局外人》的结尾处,默尔索和神甫的对话中就能看出)。但就是在这种痛苦中,他生生挖掘出了一条路——无神论者唯一可走的一条路。就是在承认人生是荒谬和虚无的之后,仍然勇敢地走下去,并且不抱着希望和看不见的幻象(比如加缪眼中的上帝),因为希望只会带来希望破灭后的绝望,心怀幻象只会让人永远痛苦。当生命不在奢求自身以外的某种依靠的时候,就会转入对自身生命的欣赏和体验之中。加缪的幸福是一种主体性的幸福,即对自身幸福的体认,经管这幸福的根基可能也是荒谬的,但这幸福本

身却是反抗荒谬的唯一方法。这种幸福是加缪的幸福,是默尔索的幸福,更是西西弗斯的幸福。所以加缪会说:“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蒂,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所以默尔索会说:“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局外人》)所以“西西弗斯全部的欢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他的。他的巨石是他的事情。……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西西弗斯的神话)

小说中,作者通过透视主人公默尔索对于世界的荒诞感受,来试图表达一种荒谬的世界观。在默尔索这里,荒谬感产生于对自己处境的冷眼旁观,产生于自己的局外人的姿态,产生于对世界的陌生化的体验。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所说的那样:“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流放无可救药,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因此,“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小说《局外人》的主题表达的就是人与他所处的生存境遇之间的乖谬。默尔索的冷漠正是因为在世界中找不到和谐感,他与周围的存在格格不入,他之所以被判了死刑,根本原因尚不在杀了那个阿拉伯人,而是因为他对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蔑视,他对一切都漫不经心,都感到无所谓,连母亲的死也使他无动于衷,在这个意义上说,他被社会视为一个异己,一个疏离者,一个局外人,最终则被看做社会的一个敌人而走向死亡。这就是默尔索悲剧命运的根源。但是默尔索的冷漠不意味着他是个毫无感觉的人。加缪在为《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默尔索:“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默尔索是一个对世界的荒诞的属性比起他人来有着更为自觉的体认的人。通过默尔索的形象的塑造,加缪指出:荒谬感首先表现在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某种怀疑。正像他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描述的那样:有时,诸种背景崩溃了。起床,乘电车,在办公室或工厂工作四小时,午饭,又乘电车,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沿循这条道路。一旦某一天,“为

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味道的厌倦开始了。“开始”是至关重要的。厌倦产生于一种机械麻木生活的活动之后,但它同时启发了意识的活动。它唤醒意识并且激发起随后的活动。厌倦导致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拒斥的态度,并最终指向一种觉醒。尽管在默尔索这里,这种可能的觉醒是以其生命的消亡为代价。小说的叙述方式所谓《局外人》的“零度写作”,即中性的、非感情化的写作。更表达了他的存在主义的荒谬的哲学观.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口吻讲述人生中最能激起强烈感情的事件;在语言上突出“非感情化”。如《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这段冷漠的叙述:“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这段叙述反映了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所谓的一种零度写作的特征。这种排斥了主观情绪和感情的叙述调子显然更有助于加缪表达他的存在主义的荒谬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小说的叙述方式与主题取向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在《局外人》中,加缪以非理性为武器审视社会,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荒谬感,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莫尔索。表面看来,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显得麻木不仁,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他对世界的哲学态度。他始终以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并因此而被众人视为异己。然而,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入心灵之作,它所展现的荒诞意义正在于反抗荒诞,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参考文献

潘朝辉《荒诞的行为,理性的选择》,世纪桥,2008年第九期。

胡晓玲《局外人中的虚无与荒诞》,文学教育,2009年2月

任玲《向命运抗争的悲剧》,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二期

柳鸣九《二十世纪文学中的荒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

局外人形象分析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

伯人。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1.1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姓名:陈思清学号:11370945007 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文学的代表作。在《局外人》中,加缪以非理性为武器审视社会,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荒谬感,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莫尔索。表面看来,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显得麻木不仁,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他对世界的哲学态度。他始终以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并因此而被众人视为异己。然而,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入心灵之作,它所展现的荒诞意义正在于反抗荒诞,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 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虚无与荒诞信仰 这是一部简单却又晦深的小说。全书只用“我”——默尔索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一切事物都从主人公的内心出发去感受,不涉及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其他人就是其他人,永远是客体,只有“我”是主体。别人的内心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在用“我”感受着别人的存在,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主体。加缪不想超出这一点,他严格遵循着世界只是“我”眼中的世界的原则。 加缪对细节近乎疯狂的描绘,让人震惊。加缪用尽笔力所描绘的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常常让人感到厌烦),却是全书的关键所在。我想,这正是加缪在本书中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主旨。只有你足够认真,就会发现这些构成了全书的琐碎细节,也是构成了我们全部生活的细节。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地方,哪个社会背景中,都无法避免这些细节所带给我们的感受。欲望和希望裹挟着我们前进,可我们却一点也不知情,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就像一个被判了死缓、前途未卜的人。细节就是这种囚禁、困顿状态的真实体现。只是大多数人都已麻木,感觉不到这些细节了。加缪用看似陌生化的无意义的细节的堆砌,表现了已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却是时时刻刻牵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一种力量。这就是加缪的高明之处。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课程:西方现代派文学 班级: 姓名:

摘要 加缪小说《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悬浮在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之外的人。莫尔索是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冷漠荒诞的人物形象,他的存在更多的局限于生理感官上的体验,也正是由此,他得以从独特的视角对世界的荒诞进行了观察和体会,本文从莫尔索与母亲、恋人、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及他的被审判等方面出发对这一人物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我不是一个哲学家。我对理性都没有足够的信任,更无法相信一种理论体系。我 所感兴趣的是探讨怎样行动,更确切地就是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 该如何生活。”’ ——阿尔贝·加缪“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不是纯思辨的哲学。”在对生活哲学的揭示过程中,加缪更强调生活方式即如何生活的问题才是他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荒诞推理中,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也是荒诞的。在荒诞中,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荒诞人”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西西弗、唐磺、艺术家、演员、征服者就是加缪所极力推崇的“荒诞人”的典型。下面本文中将就莫尔索进行形象分析。 莫尔索可以说是题记中所说的“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的代表人物。 莫尔索形象的确立 加缪在《局外人》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莫尔索的感情生活、工作生活以及生活中偶然事件所关涉到的生与死的问题,并且重点描述了莫尔索面对各种生活时所体现的态度,比如,对待亲情、爱情、友情、邻居的态度以及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不言而喻,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态度背后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在作品中,莫尔索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冷漠’、“无动于衷”,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局外人”的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一以贯之地体现在莫尔索的生活中,随之变成莫尔索的的生存方式。这种为了生存而生存的毫无意义的生存方式,在常人看起来冷淡至极却有着他自己的内涵。 莫尔索行为感情的综合荒诞性分析 母亲是莫尔索唯一的亲人,母亲的死对他来说是痛心疾首的事情,按照惯常的理解和常人的理解,此时的莫尔索应该表现出悲痛万分的样子。但是,当莫尔索收到养老院关于母亲去世的电报的时候,他竟然递出一句冷冷的表达:“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首先在大众读者的观念中产生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波动。同样,按照法国的传统道德规范,母亲死了,就要哭泣。对此,加缪曾经说过:“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但是,莫尔索没有哭,而且还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架势,尤其在为母亲守灵的时候,他不但表现出困倦和厌烦,还不断地去抽烟、喝咖啡、打磕睡,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看完《局外人》,觉得心里有很多的东西想要表达,在莫尔索身上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内容提要如下: 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船运公司的职员,因为和母亲无话可说,自己雇不起人照顾就把她送到离阿尔及尔80公里的一个养老院,近一年几乎没去看过她。直到养老院来的电报说他母亲死了,他才请假到了养老院,接下来他在养老院的一些举动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直到安葬了他的母亲,也不想再看母亲一眼,甚至连母亲的年龄也不清楚,在母亲遗体前吸烟、喝咖啡,最重要的是他竟然没哭。 安葬了母亲后的第二天刚好是星期六。莫尔索就到海滨浴场去游泳,碰到了从前曾想弄到手的女同事玛丽,还跟她一起游泳,晚上又一起看了一部费南代尔的滑稽电影,最后留玛丽在家过夜。 莫尔索有一个名声很不好自称“仓库管理员”的邻居叫莱蒙,莱蒙对莫尔索说了他与情妇的兄弟打架的事,又说情妇欺骗了自己,于是叫莫尔索替他写信羞辱他的情妇,莫尔索答应了。之后莱蒙与他的情妇打架,惊动了警察,雷蒙要莫尔索到警察局去为他作证,莫尔索也觉得无所谓,就那么做了。 莫尔索为雷蒙作证之后,雷蒙情妇的弟弟带了一群阿拉伯人来报复,在海滨和他们打了一架。雷蒙被刺伤了胳膊,把手枪交给莫尔索,莫尔索被太阳光晒得头昏眼花,感到天旋地转,恍惚之中就向刺伤雷蒙的的阿拉伯人开了五枪。 莫尔索因为杀人被捕入狱,他逐渐习惯了监狱没有玛丽,没有烟,没有自由的生活,时间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最后,检察官本末倒置死咬住“莫尔索在母亲死后不哭,还和女朋友去看滑稽电影,乱搞男女关系,还作为靠女人生活的雷蒙的同谋从犯去蓄意杀人”这些指控莫尔索。法庭据此判处莫尔索死刑。可是他自己并不感到后悔,只是对检察宫这样缠住他不放感到惊讶。 莫尔索拒绝向神父忏悔,并扯着喉咙大叫,骂他,揪住他的长袍的领子,把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他觉得20岁死和70岁死没有什么区别,像神父这样活着也等于一个死人。 临刑前莫尔索闪过愿意重新生活的念头,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并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甚至还希望处决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局外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的描述从内容上看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其客观而平淡,甚至说像是稍会写点东西的人都会写的流水账,似乎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地去写它。但这恰恰是作者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平静的水面上偶然现出一点儿微

加缪《局外人》赏析

生活在别处 ——加缪《局外人》赏析 一、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Camus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着名的论文。 处在 1957 ”,被 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那个古代的神话。他赞美西西弗这个抗拒荒谬的英雄。加缪的一生也可以这么看,在悲观中乐观地生存,积极地介入生活与社会,与命运抗争,与政敌抗争,与一切不正义的现象抗争;他爱生命,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谬,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 二、加缪的生命意识

加缪是一个极赋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作哲学的思考,“思考的正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尽管萨特和加缪意见相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在加缪离世时发表他纪念文章说:“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得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 1、 “ 2. 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这条道路。”这和西西弗斯不停地推动巨石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只是一天又一天重复着一种无效又无意义的活动。这便是荒谬。在这荒谬的世界里,生活是无意义的,没有希望的,人都只是缓期的死刑犯。但加缪并没有让他的主人公们装作视而不见或逃避,而是直面荒谬,寻求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是不屈从荒谬的。真正的生命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生命的过程便是生活,怎样去生活便是怎样对待生命。加缪珍惜生命,所以热爱生活,所以不会敷衍生活。他所追求的是真实地生活。而然,在荒谬的世界里,真实早已远离。人们习惯生活在谎言和虚伪中,一旦真实出现,会破坏他们现存的,打破他们的面具。人们视真实为毒蛇猛兽,

局外人

《局外人》经典的句子 1、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 2、我常常想,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无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会习惯的。我会等待着鸟儿飞过或白云相会,就像我在这里等待着我的律师的奇特的领带,或者就像我在另一个世界里耐心等到星期六拥抱玛丽的肉体一样。何况,认真想想,我并不在一棵枯树干里。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不过,这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常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3、但是在他看來,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 4、于是我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决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 5、在我所度过的整个那段荒诞生活期间,一种阴暗的气息从未来前途的深处向我扑面而来,它穿越了尚未来到的岁月,所到之处,使人们曾经向我建议的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其他人的死,母亲的爱,对我有什么重要?既然注定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生活幸运儿都像他这位神甫一样跟我称兄道弟,那么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他们所确定的命运,他们所尊奉的上帝,对我又有什么重要?他懂吗?大家都是幸运者,世界上只有幸运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判死刑,他自己也会被判死刑,幸免不了。 6、困难的是念念不忘所以这个词所代表的是逻辑力量。 7、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8、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 9、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存在主义什么的以后再搞懂吧。 10、我有一个天性,就是我生理上的需要常常干扰我的感情。安葬妈妈的那天,我又疲劳又发困,因此,我没有体会到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我可以绝对肯定地说,我是不愿意妈妈死去的。 11、但是天气酷热,刺眼的阳光像大雨一样从空中洒落而下,即使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也感到很难受。海滩上也是火热的阳光。大海在急速而憋闷地喘息着,层层细浪拍击着沙岸。 12、我一直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既可说日子漫漫难挨,又可说苦短无多。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

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 钱丽芳上前城小学 《局外人》是加缪存在主义的典型作品。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是阿尔及利亚一家法国公司的小职员,因无力抚养母亲而把她送进了养老院,一个人过着独居生活。母亲去世了,他在灵堂里和送葬时都表现得无动于衷。他与女友玛丽同居,但对爱情感到无所谓。公司老板提供给他一个优惠的职位,他觉得去不去都可以。邻居雷蒙要他帮助写信侮辱自己的女友,他不问是非就照办。一个星期天,默而索和雷蒙去郊游,碰到雷蒙女友的弟弟及其一帮人。默而索糊里糊涂地开枪杀了人并被捕入狱。后来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一天能睡16—18小时,对于自己是否会被处死他感到无所谓。他想到只要在行刑时,“有很多看热闹的人,他们用仇恨的叫喊来欢迎我,也就行了”。 默尔索的典型特征是奉行一种消极冷漠的人生哲学,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世间的一切。譬如,他在小说中曾多次宣称自己很爱母亲,可是,他对母亲的去世却很漠然,几乎看不到悲伤,甚至在母亲的好友哭了很久的时候而感到厌烦。直到守灵结束,他才感到如释重负,“心里感觉好极了。” 爱情被看作是人类最美好、最激动人心的情感之一,可是对待爱情他也同样冷漠。对于爱,对于结婚等等,与他而言,同样是毫无意义、无所谓的。 他的冷漠在杀人、坐牢和判刑等关系到他自己的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达到了顶峰。他杀人没有目的性,而他开枪射杀那个阿拉伯人也纯属偶然。在法庭上,

他的自我辩护也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于上诉,他反复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是“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并且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 可以说,默尔索对于他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采取的是无所谓、冷漠的态度。“默尔索是一个冷酷的杀人犯,无可救药。”这变成了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那么,是否真得如此呢?表面上看,他的生活方式与寻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可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他只认同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生活。他也并不是个冷漠的人,他的“内心充满激情”,他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痛恨虚伪和作假。例如,他一再表明玛丽的美使他快乐,却不愿承认自己爱她,对于结婚也是满不在乎;他很爱自己的母亲,认为自己能和母亲心灵相通,却不愿在她的葬礼上假装悲伤而流泪,甚至拒绝接受上帝和神甫的规劝。可以说,默尔索是一个按着自己的方式活着的,异常孤独又异常单纯的人。 事实上,默尔索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而且对它非常的有把握,他只是看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虚伪,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而已。例如,他这样看待神父:“神父连活着不活着都不知道,因为他活着等于一个死人。”对于自己,他说:“我呢,虽然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是我知道我是怎么回事。我知道一切都是怎么回事,从前就没有看错,现在还是很正确,永远正确。我过去这样生活,今天换一种生活也无所谓。别人的死活、母亲的慈爱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呢?既然我自己只有一种命运在等待着我,那么,他所说的上帝,别人所选择的生活,所命定的命运,甚至于成千上万和他同样幸运的人都自称是我的兄弟,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呢?不管是谁,有一天都注定要死,

局外人形象分析

局外人形象分析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伯人。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

出烦躁和不耐烦。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还是被控杀了人”的疑问后,莫尔索得到的罪名是“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了母亲”。 爱情的缺席

从视角构成看“局外人”默尔索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从视角构成看“局外人”默尔索形象 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和小说《局外人》外人》酝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反映了加缪对二战时期的人们的生存状况的深刻思考。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从视角的构成来说,《局外人》中充满了大量的感知性视觉描写和认知性视觉描。 、感知性视觉描写 胡亚敏在《叙事学》中指出“感知性视觉描写指信息由人物或叙述者的眼鼻耳等感觉器官感知的,这是最普通的视角形式。” [1] 小说中有大量关于“太阳”“日光”“热”的描写。 这些描写颠覆了以往以正面形象出现的阳光,而是以一种昏沉的阴暗的形象出现,甚至成为默尔索杀人的推动者。这种感知性视觉描写主要集中在为母亲送葬、海边杀人、法庭审判三部分。 在去参加母亲葬礼的路上,“我乘上两点钟的公共汽车,天气很热。”[2] 热天使得默尔索昏昏欲睡。接着在为母亲守夜时, 强烈的灯光照在白色的墙上使我倍感困乏。” [2] 对阳光酷热的描写在为母亲送葬时更为直接和详细,“太阳在天空中又升高了一些,开始晒得我两脚发热。” [2] 当默尔索开始有些理解母亲的时候,“滥施淫威的太阳,把这片土地烤得直颤动,使它变得严酷无情,叫人无法忍受。” [2] 闷热的天气立刻将默尔索和

母亲隔阂开来,在这一系列对阳光的详细描写下,使得困乏和疲倦成为默尔索唯一的感受,对母亲遗容的毫不关心和没有情感波动的内心完全取代了和母亲之间的感情。 在与玛丽的交往中,作者恢复了对阳光的描写,在即将赴海边的聚会时,“光天化日之下,强烈的阳光,照在我脸上,就像打了我一个耳光。”[2] 在海边与玛丽戏水后“她紧挨着我躺下,她的体温与阳光的热气,使得我昏昏入睡。” [2] 在这里,默尔 索对海边阳光的反应已经为下面杀人做好铺垫,在第一次遇到跟 踪的阿拉伯人时,作者又再一次对阳光进行了描述,太阳几乎 是直射在沙滩上,它照在海面上的强烈反光叫人睁不开眼睛” [2] 当默尔索重新返回海边时,“这太阳和我安葬妈妈那天的太阳一样,我的头也像那天一样难受。” [2] ,太阳无处不在,而且每个地方出现的太阳都是相同的炙热,炙热使得默尔索眼前出现了迷幻感。在默尔索杀人之时,太阳成为一个帮凶,“太阳像铙钹一样压在我头上,灼热的刀尖刺穿我的睫毛” [2] 在太阳的步步紧逼下,默尔索最终扣动了扳机,而在扣动扳机的时刻,默尔索 的内心想法并没有描绘,于是扣动扳机的动作就成为默尔索在太 阳的压迫下所完成的无意识的动作。摩尔所枪杀的这个阿拉伯 人并不是他真正的敌人,高高在上的太阳'才是默尔索真正想 要挑战、想要开枪的对象” [3] 在监狱中接受预审法官的询问时,默尔索似乎又感觉到自己 的额头被太阳烤灼着,房间也变得越来越热。这时的太阳作为一

解读加缪《局外人》中的几个典型意象

解读加缪《局外人》中的几个典型意象 文学院09级2班李绍文 2009012781 摘要:加缪的《局外人》“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表达了自己同时代人的忧虑和希望。其中,“沉默”、“真实”、“阳光”、“时间”、“局外”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它们彰显了默而索坚守自我个性、渴求心灵自由、敢于反抗荒诞、保持生命真实、追寻生命意义的“默而索精神”。解读这些意象,有助于形成对《局外人》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深层意义上的理解。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意象 阿尔贝·加缪这个名字,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显得格外有分量。他是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并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为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 加缪于1913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丧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耳聋的母亲将加缪抚养成人。从小便在贫民区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生活困苦,非洲的烈日和地中海的海水却在童年加缪的身边勾勒出一幅幅自然的和谐的画面。然而,随着战争的继续,饥饿、疾病、死亡、荒诞使得人们的生活状态死气沉沉、麻木低迷,敏感的加缪日渐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人类生存的重重困境。17岁时,加缪又经历了肺结核的打击,因此而退学,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几乎是不治之症,他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机。令人震惊的是,肉体的疾病并没有击倒他,反而激发了他对人的精神领域的虚无、荒诞的疾病的思考。之后,又接连遭到贫困、离婚和政治信仰危机,种种经历和体验丰富了他作品“关于混沌世界中的关于人的生死问题的思考,突出了茫茫宇宙中人类的孤独与无助”。① 作为一个传染病患者,可以说,加缪一直处于一种被隔离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广泛地体现在他的“内在之我”与“外在之我”②的隔绝,个人处境与社会秩序的隔绝,以及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的隔绝,使得他更加关注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忧患而深沉的“生命存在之思”。而1942年,他来到法国疗养身体,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内心焦虑不安,孤单寂寞,这让他产生了自己被弃绝的感受,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的弃绝,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这一世界的审视和弃绝——也就是在这

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

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 小说《局外人》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进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固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失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痛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尽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看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尽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回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痹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尽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以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以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

局外人形象分析

局外人形象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伯人。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局外人》读后感1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语言叙述,通过主人公心理与外部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默而索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入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虽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发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毫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望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绝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归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木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认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因为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许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认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女友的求婚,他认为“这

探析《局外人》中莫尔索人物性格

探析《局外人》中莫尔索人物性格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系别 指导老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Absence (3) 引言 (4) 一、《局外人》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4) 2、创作背景 (5) 3、故事梗概 (6) 二、莫尔索性格探析 (一)莫尔索的负面性格分析 1、冷漠无情的局外人 (8) 2、藐视生活的局外人 (9) 3、麻木、无所谓的局外人 (10) (二)莫尔索的正面性格分析 1、敏锐细心 (11) 2、冷静理智 (12) 3、真实自我 (12)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摘要 《局外人》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特.加缪的代表之作。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平实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现代所谓理性的社会中极为普通的人物莫尔索的荒谬悲剧的一生。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的细节描写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淋尽致。下面本文主要以莫尔索与母亲、恋人、朋友的情感关系及其对待死亡的态度等方面内容为基础对该人物的性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关键词】莫尔索;局外人;荒诞;冷漠;麻木;真实;自我 Absence The stranger is Albert, a famous French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is masterpiece. In this work, the author depicts a life with plain style in modern times extremely common characters in the so-called rational social Moore's absurd tragedy life. Tortuous story and many of the details will be inundated completely characteristic findings of heroine's character. Below this article, Moore rope to the emo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his mother, lover, friends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death aspects such as content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y. 【key words 】small line; Outsiders; The absurd; Indifference; Numb; True; self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资料讲解

《局外人》莫尔索形 象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课程:西方现代派文学 班级: 姓名:

摘要 加缪小说《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悬浮在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之外的人。莫尔索是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冷漠荒诞的人物形象,他的存在更多的局限于生理感官上的体验,也正是由此,他得以从独特的视角对世界的荒诞进行了观察和体会,本文从莫尔索与母亲、恋人、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及他的被审判等方面出发对这一人物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我不是一个哲学家。我对理性都没有足够的信任,更无法相信一种理论体系。我 所感兴趣的是探讨怎样行动,更确切地就是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 该如何生活。”’ ——阿尔贝·加缪 “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不是纯思辨的哲学。”在对生活哲学的揭示过程中,加缪更强调生活方式即如何生活的问题才是他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荒诞推理中,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也是荒诞的。在荒诞中,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荒诞人”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西西弗、唐磺、艺术家、演员、征服者就是加缪所极力推崇的“荒诞人”的典型。下面本文中将就莫尔索进行形象分析。 莫尔索可以说是题记中所说的“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的代表人物。 莫尔索形象的确立 加缪在《局外人》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莫尔索的感情生活、工作生活以及生活中偶然事件所关涉到的生与死的问题,并且重点描述了莫尔索面对各种生活时所体现的态度,比如,对待亲情、爱情、友情、邻居的态度以及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不言而喻,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态度背后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

加缪《局外人》赏析教学文案

生活在别处 ——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总共描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316个出场人物,每一个人物,大到皇家贵妃,小到丫头村妇,都被曹雪芹刻画的惟妙惟肖。儿女情长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八面玲珑的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和蔼可亲的贾母,乖巧贤惠的袭人,俏丽爽快的晴雯,当然,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刘姥姥。 从刘姥姥说起的,她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同时小说把刘姥姥塑造得个性鲜明、活泼可爱。那么,刘姥姥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她是一个粗鄙不堪的村间老妪;或是一个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或是个大智如愚,丑中蕴美的刘姥姥;还是是个勤劳善良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刘姥姥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 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证兴衰 刘姥姥何许人也,与富贵人家荣国府有何关联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向我们细细做了交代。王狗儿的岳母,“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曾作过一小小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图王家势力,便连了宗,认作侄儿。今祖上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便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

以“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人家”的刘姥姥来写荣国府,局外人看局内人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次所起作用次次不同,也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的兴衰。 一进荣国府,贾府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初步展现贾府的奢靡繁华。《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为求生计,一进荣国府‘打秋风’。在刘姥姥这等村妇老妪眼里,,一进贾府就跟进了“云端一般”,看见秤砣般一物来回乱动,“铛的一声”只见小丫头们一起乱跑,以及贾府吃饭时的鸦雀无声,写出贾府的排场。而凤姐在刘姥姥的眼中则是“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的显贵主子。 二进荣国府,正是贾府回光返照的日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刘姥姥这次不单是进了荣国府,更是进了附中之园的大观园,醉卧怡红院。而贾府的排场和奢靡也通过刘姥姥眼光进行了描述。 三进荣国府,赫赫荣国府则一败涂地。抄家之后,贾府落败,凤姐不得已向刘姥姥托孤,请她照顾独生女巧姐儿。 曹雪芹通过刘姥姥的眼光,通过贫富贵贱的对比,演绎这个‘赫赫扬扬,已达百载’的贵族世家里的盛衰过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三进荣国府,尤其以第二次描述最为详细,那么众人眼里的刘姥姥是何种形象呢宝玉这等公子哥儿唤她“贫婆子”,妙玉眼里的“脏婆子”,黛玉等千金小姐戏谑的“母蝗虫”“女清客”。似乎刘姥姥当真是一个粗鄙不堪的穷困乡间老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