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经典语录

加缪局外人经典语录
加缪局外人经典语录

加缪局外人经典语录

2、人有可能痛苦时间一长便再也不感到痛苦。——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

3、幸福本身就是长期的忍耐。——卡缪《笔记》

4、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

5、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加缪

6、通常情况下,选择献身艺术的人,都曾自视与众不同。然而他很快会发现,自己的艺术、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就扎根在与所有人的相似中。——阿尔贝·加缪《写作的光荣》

7、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加缪《局外人》

8、这个世界充斥着谎言和奴性,孤独的荒草到处疯长。无论我们每个人有怎样的弱点,作家职业的高贵永远植根在两种艰难的介入中:拒绝谎言,反抗逼迫。——阿尔贝·加缪《写作的光荣》

9、矛盾就在此,人拒绝现实世界,但又不愿意脱离它。事实上,人们依恋这个世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远非要忘记这个世界,相反,他们为不能

足够地拥有这个世界而痛苦。这些奇怪的世界公民,他们流-亡在自己的祖国。除了在瞬间即逝的圆满时刻中,整个现实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完善的。他们的行为躲开他们而进入其他行为中,回过来以意外的面孔来审视他们,并且像坦塔罗斯的水一样向着尚不为人知的河口流去。——阿贝尔·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10、“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加缪《鼠疫》”

11、于是我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决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12、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未来已经成为那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虚无缥缈。在没有未来的城市里,人们只能放弃忍耐和矜持,尽情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样的末世狂欢的场景实属必然。——阿尔贝·加缪《鼠疫》

13、革命是一种根据思想规范行动,在某种理论范围内改造世界的企图。而反叛的历史,即使是集体的也罢,总是一部投射于事实的无出路的历史,一部既不牵涉制度,也不涉及理性的阴暗的抗-议史。因此,反叛残杀圣灵,而革命则同时毁灭人和原则。但是鉴于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够说

历史上尚未发生过革命。只会有一种革命,这种革命就是最终的革命。在等待成功的同时(如果这种成功会来临的话),人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讲的是人前仆后继进行反叛的总和。——阿贝尔·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14、什么是著名人呢,就是已经不需要名字的人。其他人的名字对其个人有着固定的意义——加缪

15、当一个鼠疫患者是很累人的。但是要不想当鼠疫患者,那就更累人了。正因为如此,大家都显得很疲乏。因为今天大家都有点传染上了鼠疫。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不愿再当鼠疫患者的人觉得筋疲力竭,对他们说来,除了死亡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们摆脱这种疲乏。——阿尔贝·加缪《鼠疫》

16、真理在人那里获得生命力,并且展现出来。——加缪

17、今天的作家不应为制造历史的人服务,而要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否则,他将形影相吊,远离真正的艺术。任何暴君的千百万军队都无法将一个作家从孤独中拯救出来,尤其当这个作家同他们的步调一致的时候。相反,一个无名囚徒的沉默,一个被遗弃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百般受辱的囚徒,就足以将作家从流放中召回,就算这个作家身处优境,只要他不忘记这种沉默,用艺术的种种方式来彰表这种沉默。——阿尔贝·加缪《写作的光荣》

18、报纸上经常高谈阔论对社会的欠债问题。照它们的说法,欠了债就必须偿还。但是,只在想象中欠了社会的债,就谈不上要偿还了。重要的是,要有逃跑的可能性,要一下就跳出那不容触犯的规矩,发疯地跑,跑,就可以给希望提供种种机会。当然,所谓希望,就是在街道的某处,奔跑之中被一颗流弹击倒在地。尽管作了这么一番畅想,但现实中没有任何东西允许我去享受这种奇遇,所有的一切禁止我作此非分之举,那无情的机制牢牢地把我掌握在手——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19、灾祸比任何东西都更不壮观,而且巨大的祸患时间之长本身就十分单调。在经历灾害的人们的记忆里鼠疫期间的恐怖日子并不显得像无休无止的残酷的火焰,却更像没完没了的踩踏,将它所经之处的一切都踩得粉碎。——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

20、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加缪

21、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22、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

生活。You will never be happy if you continue to search for what happineconsists of. You will never live if you are looking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 Albert Camus ——阿尔贝·加缪

23、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阿尔贝·加缪《夏天集》

24、我从不曾放弃过追求光明,感受存在的幸福,向往少年时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种贪恋之情尽管也让我犯了不少错误,却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我的职业,支持我不假思索地站在那些沉默者一边。对他们而言,要在这世上活下去,唯有靠那一点点幸福、自由却又短暂的回忆。——阿尔贝·加缪《写作的光荣》

25、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蒂,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阿贝尔·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26、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加缪《局外人》 27、既然在我们现已分开的肉体之外已没有任何东西联系着我们,已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彼此想念,我怎么能够知道呢?再说,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对玛丽的回忆也变得无动于衷了。——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28、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从前有理,我现在还有理,我永远有理。我曾以某种方式生活过,我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生活。我做过这件事,没有做过那件事。我干了某一件事而没有干另一件事——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29、即使是坐在被告席上,听那么多人谈论自己,也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在检察官与我的律师进行辩论时,我可以说,双方对我的讨论的确很多,也许讨论我比谈论我的罪行更多。但双方的辩词,果真有那么大的区别吗?律师举起胳膊,承认我有罪,但认为情有可原;检察官伸出双手,宣称我有罪,而且认为罪不可赦。使我隐隐约约感到不安的是一个东西,那便是有罪。虽然我顾虑重重,我有时仍想插进去讲一讲,..... .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30、往后的事,照格朗说,十分平凡,正如一般人一样:他们结了婚,还有点相爱,两人都工作,工作一忙,爱情也就淡了。——阿尔贝·加缪《鼠疫》

31、但是,真正的生活是在这撕裂的内部出现的。它就是这种撕裂本身。就是在光的火山上翱翔的精神,是公平

的疯狂,是适度的筋疲力尽的不妥协。——加缪《世界是我们最初的和最后的爱》

32、忧伤者有两种忧伤的理由,要么他们无知识,要么他们抱希望。——加缪《唐璜主义》

33、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34、很多事情别想的那么糟糕,毕竟,还有阳光来温暖我们的骨头。——加缪《反悖》

35、过分重视高尚行为,结果反而会变成对罪恶间接而有力的褒扬。因为那样做会让人猜想,高尚行为如此可贵,只因它寥若晨星,所以狠心和冷漠才是人类行为更经常的动力。——阿尔贝·加缪《鼠疫》

36、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阿尔贝·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37、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38、“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39、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

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加缪《局外人》

40、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加缪《反抗军》

41、“Don’t walk behind me, I may not lead. Don’t walk in front of me, I may not follow. Just walk beside me and be my friend.”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阿尔贝·加缪”

42、当一个作家只为强权说话时,他将形影相吊,远离真正的艺术——阿尔贝加缪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姓名:陈思清学号:11370945007 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文学的代表作。在《局外人》中,加缪以非理性为武器审视社会,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荒谬感,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莫尔索。表面看来,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显得麻木不仁,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他对世界的哲学态度。他始终以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并因此而被众人视为异己。然而,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入心灵之作,它所展现的荒诞意义正在于反抗荒诞,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 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虚无与荒诞信仰 这是一部简单却又晦深的小说。全书只用“我”——默尔索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一切事物都从主人公的内心出发去感受,不涉及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其他人就是其他人,永远是客体,只有“我”是主体。别人的内心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在用“我”感受着别人的存在,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主体。加缪不想超出这一点,他严格遵循着世界只是“我”眼中的世界的原则。 加缪对细节近乎疯狂的描绘,让人震惊。加缪用尽笔力所描绘的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常常让人感到厌烦),却是全书的关键所在。我想,这正是加缪在本书中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主旨。只有你足够认真,就会发现这些构成了全书的琐碎细节,也是构成了我们全部生活的细节。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地方,哪个社会背景中,都无法避免这些细节所带给我们的感受。欲望和希望裹挟着我们前进,可我们却一点也不知情,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就像一个被判了死缓、前途未卜的人。细节就是这种囚禁、困顿状态的真实体现。只是大多数人都已麻木,感觉不到这些细节了。加缪用看似陌生化的无意义的细节的堆砌,表现了已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却是时时刻刻牵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一种力量。这就是加缪的高明之处。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王庭宏作家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年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城,幼年丧父,随寡母在贫民区长大,依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后由亲友资助半工半读念完大学并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国共产党。1937年起开始新闻记者生涯,二战爆发后,加缪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并在《战斗报》担任主编,发表不少反战论文。1960年1月4日,加缪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年仅47岁。在文学方面,加缪从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运动,曾创作剧本、创办剧团、组织演出,并亲自担任主要演员。1937年出版随笔集《反与正》,1939年又出版散文集《婚礼集》。1942年,成名作《局外人》发行并引起轰动。这部小说与1942年出版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5年首演的四幕剧《卡里古达》组成了加缪的“荒诞三部曲”。1947年,加缪又发表另一力作《鼠疫》。此后,加缪又创作了剧本《戒严》《正义者》和小说《堕落》《流放与王国》等。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澈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情节梗概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讲述了法国青年莫尔索一生的经历。小说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无意中开枪杀了人为止。莫尔索的母亲去世了,可他不知道母亲去世的具体时间,不记得母亲有多大岁数。葬礼上,他像往常一样抽烟、喝咖啡、陪人聊天,他对自己没有为母亲的死而哭泣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感到自己很累。安葬母亲后,莫尔索就和女友玛丽去游泳、看电影,然后一起过夜。他还帮助邻居雷蒙写信教训他的情妇,并为雷蒙到警察局去作证,因而遭到雷蒙情妇的弟弟的报复。在这场海滨冲突中,莫尔索被太阳光晒得头昏眼花,恍惚之中开了五枪,莫名其妙地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第二部分从莫尔索被捕后的审讯写起,一直到他被判死刑而告终。莫尔索因为杀人而被收押,但他没有悔恨的表现,也不愿按照法官的意思向上帝忏悔。在无休无止的庭训中,莫尔索大多保持沉默,不愿意澄清事实来为自己辩护。最后,检察官因莫尔索在母亲去世后没有哭等一系列“毫无人性”的行为,指控他是“道德上的魔鬼”,是一个蓄意杀人的“杀人犯”,因而判处莫尔索死刑。莫尔索对被判死刑并没感到不妥,他觉得时间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20岁死和70岁死也没有什么区别。他期望着临刑那天能多来些人看热闹,并向他发出仇恨的叫喊。精彩片段这时,门房走进屋里,来到我身后。他大概是跑着来的,说起话来有点儿结巴:“他们给盖上了,我得把盖打开,好让您看看她。”他走近棺材,我阻止了他。他问我:“您不想看?”我回答说:“不想。”他只好作罢。我有些难为情,因为我觉得我不该这么说。过了一会儿,他看了我一眼,问道:“为什么?”但语气中并无责备之意,似乎只是想问个清楚而已。我回答说:“我说不清。”于是,他捻捻发白的小胡子,没有瞧我一眼,一本正经地说:“我明白。”他有一双漂亮的淡蓝色的眼睛,面色有点儿红润。他给我搬过来一把椅子,自己则坐在我的后面一点儿。女护士站起身来,朝门外走去。这时,门房对我说:“她长的是一种下疳。”因为我不明白,就朝女护士瞧了两眼,见她眼睛下面有一条绷带绕头缠了一圈,在齐鼻子的地方,那绷带是平的。在她的脸上,引人注意的也就是绷带的一圈白色了。她走出屋后,门房说:“我失陪了。”我不知道我做了什么手势,他又留下了,站在我后面。背后有一个人,这使我很不自在。整个房间这时充满了夕阳的余晖。两只大胡蜂冲着玻璃顶棚嗡嗡乱飞。我觉得困劲上来了。我头也没有回,对门房说:“您在这院里已经很久了吧?”他立即答道:“五年了。”似乎他一直在等着我向他提问。接着,他大聊特聊起来。在他看来,要是有人对他说,他这一辈子会以在马朗戈养老院当门房告终,那他是难以苟同的。他今年不过六十四岁,又是巴黎人。他说到这里,我打断说:“哦,您不是本地人?”这时,我才想起,他在引我到院长办公室之前,曾对我谈过妈妈。他劝我要尽快下葬,因为平原地区天气热,特别是这个地方。正是说那件事的时候,他已经告诉了我,他曾在巴黎待过,后来

局外人形象分析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

伯人。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1.1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

重读加缪与《局外人》——他与“它”无关

重读加缪与《局外人》 ——他与“它”无关 作者:陈晓霞阿尔贝·加缪离开他所热爱的这个世界已经五十年了。 请允许我可以亲切地称呼他为加缪,这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贫民区的穷孩子,这个不到一岁就因战争失去了父亲的战争孤儿,这个母亲是文盲和女佣、舅舅是制桶工人的法国下层移民的后代,这个未满四十四岁就已经成了继吉卜林之后最年轻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幸运儿,年仅四十六岁,,在投身文学创作的短短二十五年间,创作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终于在一九六零年因车祸而离开了这个他曾热爱着的世界。 加缪,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哲学家,一九五七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说到阿尔及利亚,至少我可以断言它是我真正的祖国”。了解加缪,阿尔及利亚是引领我们走进加缪心灵的一把钥匙,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情感所寄,他的思想和信仰指向。加缪的小说中有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描写都充满着爱意,他的大脑里一直存在着那个平民区、那个街道和那栋房子的回忆,因为母亲是和阿尔及利亚分不开的,他怀着一份相同的爱将母亲和阿尔及利亚混为一体,在后来的很多著作中,那栋小房子经常出现在加缪的笔下。这样一个心中一直存在爱的人对这个自己生活的世界似乎有着一种冷漠的荒诞的认识,他的长篇小说《局外人》就参杂着这种荒诞。

加缪的《局外人》对主人公莫尔索的定位就是“一直生活在局 外的人”似乎这个世界和他没有任何的关系,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别人不所理解而也不要求他人理解的生活。整个故事描写的是莫 尔索在处理自己的母亲的丧事表现出来的冷漠与荒诞,最终由于防 卫伤人而判出死刑的故事,在小说的最后莫尔索说:“这时,长夜 将尽,汽笛叫了起来。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 无关痛痒的世界。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觉得我明白 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 新再来”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 周围,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 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 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是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象这 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 星星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 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 对我报之以仇恨的喊叫声。”虽然最后的一句话仍旧表现着莫尔索 的荒诞与冷漠,但他已经解脱了这个世界,这个到处充斥着肮脏、 冷漠和无理性的世界。 《局外人》的眼光完整的还原了这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愚昧和死亡混杂的气味渗透在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里,生活中所有 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都被语言的慢镜头放大和重现。作者把整个故 事被安排在炎热的夏季,这个季节充斥着令人发狂的暴烈阳光, 以及众多无所事事躁动不安的灵魂和空气中充斥着的腐臭味,表现

加缪《局外人》赏析

生活在别处 ——加缪《局外人》赏析 一、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Camus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着名的论文。 处在 1957 ”,被 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那个古代的神话。他赞美西西弗这个抗拒荒谬的英雄。加缪的一生也可以这么看,在悲观中乐观地生存,积极地介入生活与社会,与命运抗争,与政敌抗争,与一切不正义的现象抗争;他爱生命,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谬,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 二、加缪的生命意识

加缪是一个极赋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作哲学的思考,“思考的正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尽管萨特和加缪意见相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在加缪离世时发表他纪念文章说:“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得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 1、 “ 2. 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这条道路。”这和西西弗斯不停地推动巨石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只是一天又一天重复着一种无效又无意义的活动。这便是荒谬。在这荒谬的世界里,生活是无意义的,没有希望的,人都只是缓期的死刑犯。但加缪并没有让他的主人公们装作视而不见或逃避,而是直面荒谬,寻求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是不屈从荒谬的。真正的生命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生命的过程便是生活,怎样去生活便是怎样对待生命。加缪珍惜生命,所以热爱生活,所以不会敷衍生活。他所追求的是真实地生活。而然,在荒谬的世界里,真实早已远离。人们习惯生活在谎言和虚伪中,一旦真实出现,会破坏他们现存的,打破他们的面具。人们视真实为毒蛇猛兽,

加缪《局外人》研究综述

小肆の加缪《局外人》研究综述 20世纪法国文学中主动介入现实生活的作家不少,如纪德、杜迦尔、罗曼·罗兰、莫利亚克、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加缪也一样。他积极介入政党活动,反对恐怖主义,创造“劳动剧团”,组建“阿尔及利亚文化之家”。更重要的是,加缪还通过锲而不舍的创作思考着人荒诞的生存状态,用文学的方式积极参与生活,《鼠疫》、《堕落》、《卡里古拉》、《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就是他努力的见证。 在这些作品中,《局外人》的出现无疑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之一。1954 年,罗兰·巴特在评论文章中这样描述:“《局外人》无疑是战后第一部经典小说(我所说的第一不仅是时间上的,也是质量上的)。这部1942 年出版的小说在法国解放时期被所有的人争相传阅,很快为加缪赢得了荣誉;人们喜欢这本书,就像喜爱那些出现在历史的某些环节上的完美而又有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表明了一种决裂,代表着一种新的情感,没有任何人持反对态度,所有的人都被他所征服,几乎都爱恋上了它。《局外人》的出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此,对《局外人》的关注也成为评论界备受瞩目的话题,而且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局外人》的研究。 这些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研究性的译介作品,比如《法国作家论文学》、《法国现代派小说》、《法国现代文学史》、《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局外人〉的解释》等。这些译介过来的作品不论将加缪归属于法国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还是归属于荒诞派戏剧创作行列,都从理论在先、创作随后的角度来概括了加缪的整个创作。其中,萨特在《〈局外人〉的解释》一文对《局外人》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其中不但揭示了加缪如何在作品中揭示荒诞,而且描述了自己对荒诞的理解。此外,有些评论穿插在对加缪的生平介绍中,这些评论虽然缺乏深刻性,但是为研究《局外人》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而且为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行性的视角。如《加缪传》、《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缪传》、《存在主义的大师们》和《加缪》。 另一类是研究专著和文集。相比较而言,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才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且相关的评论只是穿插在对作家的整体介绍和文学史中,如《诗人哲学家》、《现代主义文学研究》。20 世纪90 年代的评论则趋于集中化和专题化,不但把对《局外人》的研究逐渐纳入对加缪的专题研究中,而且因为对荒诞文学的集中探讨将《局外人》的研究也带入了国内研究的高潮,并出现了以下重要的文献:《20 世纪文学中的荒诞》、《加缪———从西绪福斯到反抗者》、《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2000 年后,研究渐渐趋于平淡,部分评论也是穿插在相关的论著和文集中,如《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法国文学简史》、《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选择到反抗———法国20 世纪文学史观》。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又出现了许多关于《局外人》研究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回顾一下我国学者对《局外人》的研究。 一、关于《局外人》的主题 美国当代学者大?盖洛威认为《局外人》是通过“‘荒诞的主人公’来表达执着于意图与现实之间的重大不平衡的荒谬主题。” 袁忠惠在《存在主义文学的荒诞意识——解读加缪的<局外人>》一文中总结说:“加缪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的荒谬感。他的<局外人>偏重于揭示人与人日常生活处境的冲突,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处境中痛苦挣扎的独特的莫尔索形象。莫尔索以在习以为常但又枯燥无味的日常琐事中,以一种置身事外、不屑一顾的态度反抗。进而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中对荒诞意识的态度。” 侯相琪在《局外的生存状态———评加缪的<局外人>》一文中写道:《局外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类面对荒诞处境做出的努力。默而索是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他表现出冷漠,同时他用冷漠、无所谓、绝望和荒谬的方式来反抗当时的世界。 杜娟在她的《荒谬并幸福着——过客与莫尔索的精神对话》一文中写道:“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对荒谬的阐释, 荒谬伴随着人生, 所以人生就应该正视荒谬, 反抗荒谬。唯有对荒谬的反抗, 才能显示出‘生存的伟大’。莫尔索正是在感受到现实的荒谬后, 摆脱了被动, 放弃了模糊, 明确地对荒谬表示了‘不! ’, 以接受荒谬所给予的死亡的不妥协态度, 自觉地走上反抗荒谬的道路。”

局外人形象分析

局外人形象分析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伯人。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

出烦躁和不耐烦。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还是被控杀了人”的疑问后,莫尔索得到的罪名是“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了母亲”。 爱情的缺席

解读加缪《局外人》中的几个典型意象

解读加缪《局外人》中的几个典型意象 文学院09级2班李绍文 2009012781 摘要:加缪的《局外人》“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表达了自己同时代人的忧虑和希望。其中,“沉默”、“真实”、“阳光”、“时间”、“局外”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它们彰显了默而索坚守自我个性、渴求心灵自由、敢于反抗荒诞、保持生命真实、追寻生命意义的“默而索精神”。解读这些意象,有助于形成对《局外人》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深层意义上的理解。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意象 阿尔贝·加缪这个名字,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显得格外有分量。他是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并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为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 加缪于1913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丧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耳聋的母亲将加缪抚养成人。从小便在贫民区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生活困苦,非洲的烈日和地中海的海水却在童年加缪的身边勾勒出一幅幅自然的和谐的画面。然而,随着战争的继续,饥饿、疾病、死亡、荒诞使得人们的生活状态死气沉沉、麻木低迷,敏感的加缪日渐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人类生存的重重困境。17岁时,加缪又经历了肺结核的打击,因此而退学,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几乎是不治之症,他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机。令人震惊的是,肉体的疾病并没有击倒他,反而激发了他对人的精神领域的虚无、荒诞的疾病的思考。之后,又接连遭到贫困、离婚和政治信仰危机,种种经历和体验丰富了他作品“关于混沌世界中的关于人的生死问题的思考,突出了茫茫宇宙中人类的孤独与无助”。① 作为一个传染病患者,可以说,加缪一直处于一种被隔离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广泛地体现在他的“内在之我”与“外在之我”②的隔绝,个人处境与社会秩序的隔绝,以及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的隔绝,使得他更加关注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忧患而深沉的“生命存在之思”。而1942年,他来到法国疗养身体,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内心焦虑不安,孤单寂寞,这让他产生了自己被弃绝的感受,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的弃绝,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这一世界的审视和弃绝——也就是在这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 刘火雄 1913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孟多维。1933年,他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和古典文学。1957年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1935年,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负 责贝尔库工人区的支部工作。加缪在给良师益友让·格勒尼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把人们引向共产主义的,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求学之余,为了便于开展党务工作,加缪组织了劳工剧团。他改编了法国作家 马尔罗的《轻蔑的时代》,这是一部讲述营救德国共产党人的短篇小说。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硝烟笼罩欧洲大陆。加缪在日记中写道:“野兽 统治的时代开始了……”他曾报名参军,但因有肺结核病史身体虚弱未果。加缪继续在山顶一间面朝大海的出租屋里,夜以继日同时创作着“荒诞三部曲”——《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 1942年,《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先后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局外人》开篇所展现的冷漠、虚无,至今令人震惊。“局外人”默尔索过失杀人,对法庭罗织的罪名 淡然处之,这既折射了司法制度的荒谬,也成为二战后一代青年的写照。 外敌入侵,加缪投身地下报纸《战斗报》,担任主编,为法国抵抗运动鼓与呼。加缪接 连为《战斗报》撰写社论,号召人们为祖国而战。他写道:“一个渴望生活的民族不应该等 待别人给她带来自由,她得自己去争取自由。”“从巴黎少逃出一个德国人,便是向盟军战士和我们东部的法国同志少射一粒子弹。”  战争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一枚高于普通等级的玫瑰勋章。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我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在我身旁牺牲的战友们却没有获得勋章”。二战过后,加缪断断续续写了六七年的《鼠疫》正式出版发行,销量 突破十万册。《鼠疫》寓意了法西斯暴行肆虐与正义力量奋起抗争的趣旨。加缪曾说:“我 希望人们在几种意义上阅读《鼠疫》,但是它最明显的意义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抵抗。证据 就是,敌人虽未指明,但是,在欧洲所有的国家中,人人都认出了它。”  缘于共同的爱好,加缪经常与萨特、波伏娃、毕加索等人相聚于咖啡馆探讨文艺、哲学问题和社会事件。萨特的戏剧《禁闭》排演时,曾邀请加缪担任主角。二战期间,萨特、波 伏娃等也参与到加缪主编的《战斗报》中。加缪和萨特,惺惺相惜、其乐融融。然而,对于 共产主义特别是苏联极权统治的政见分歧,使得加缪与萨特的亲密关系出现了裂痕。1951

加缪局外人经典语录

加缪局外人经典语录 2、人有可能痛苦时间一长便再也不感到痛苦。——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 3、幸福本身就是长期的忍耐。——卡缪《笔记》 4、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 5、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加缪 6、通常情况下,选择献身艺术的人,都曾自视与众不同。然而他很快会发现,自己的艺术、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就扎根在与所有人的相似中。——阿尔贝·加缪《写作的光荣》 7、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加缪《局外人》 8、这个世界充斥着谎言和奴性,孤独的荒草到处疯长。无论我们每个人有怎样的弱点,作家职业的高贵永远植根在两种艰难的介入中:拒绝谎言,反抗逼迫。——阿尔贝·加缪《写作的光荣》 9、矛盾就在此,人拒绝现实世界,但又不愿意脱离它。事实上,人们依恋这个世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远非要忘记这个世界,相反,他们为不能

足够地拥有这个世界而痛苦。这些奇怪的世界公民,他们流-亡在自己的祖国。除了在瞬间即逝的圆满时刻中,整个现实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完善的。他们的行为躲开他们而进入其他行为中,回过来以意外的面孔来审视他们,并且像坦塔罗斯的水一样向着尚不为人知的河口流去。——阿贝尔·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10、“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加缪《鼠疫》” 11、于是我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决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12、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未来已经成为那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虚无缥缈。在没有未来的城市里,人们只能放弃忍耐和矜持,尽情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样的末世狂欢的场景实属必然。——阿尔贝·加缪《鼠疫》 13、革命是一种根据思想规范行动,在某种理论范围内改造世界的企图。而反叛的历史,即使是集体的也罢,总是一部投射于事实的无出路的历史,一部既不牵涉制度,也不涉及理性的阴暗的抗-议史。因此,反叛残杀圣灵,而革命则同时毁灭人和原则。但是鉴于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够说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 刘火雄 1913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孟多维。1933年,他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1957年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1935年,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负责贝尔库工人区的支部工作。加缪在给良师益友让?格勒尼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把人们引向共产主义的,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求学之余,为了便于开展党务工作,加缪组织了劳工剧团。他改编了法国作家马尔罗的《轻蔑的时代》,这是一部讲述营救德国共产党人的短篇小说。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硝烟笼罩欧洲大陆。加缪在日记中写道:“野兽统治的时代开始了……”他曾报名参军,但因有肺结核病史身体虚弱未果。加缪继续在山顶一间面朝大海的出租屋里,夜以继日同时创作着“荒诞三部曲”——《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 1942年,《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先后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局外人》开篇所展现的冷漠、虚无,至今令人震惊。“局外人”默尔索过失杀人,对法庭罗织的罪名淡然处之,这既折射了司法制度的荒谬,也成为二战后一代青年的写照。 外敌入侵,加缪投身地下报纸《战斗报》,担任主编,为法国抵抗

运动鼓与呼。加缪接连为《战斗报》撰写社论,号召人们为祖国而战。他写道:“一个渴望生活的民族不应该等待别人给她带来自由,她得自己去争取自由。”“从巴黎少逃出一个德国人便是向盟军战士和我们东部的法国同志少射一粒子弹。” 战争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一枚高于普通等级的玫瑰勋章。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我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在我身旁牺牲的战友们却没有获得勋章”。二战过后,加缪断断续续写了六七年的《鼠疫》正式出版发行,销量突破十万册。《鼠疫》寓意了法西斯暴行肆虐与正义力量奋起抗争的趣旨。加缪曾说:“我希望人们在几种意义上阅读《鼠疫》,但是它最明显的意义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抵抗。证据就是,敌人虽未指明,但是,在欧洲所有的国家中,人人都认出了它。” 缘于共同的爱好,加缪经常与萨特、波伏娃、毕加索等人相聚于咖啡馆探讨文艺、哲学问题和社会事件。萨特的戏剧《禁闭》排演时,曾邀请加缪担任主角。二战期间,萨特、波伏娃等也参与到加缪主编的《战斗报》中。加缪和萨特,惺惺相惜、其乐融融。然而,对于共产主义特别是苏联极权统治的政见分歧,使得加缪与萨特的亲密关系出现了裂痕。1951年10月,加缪酝酿、修改了近十年的《反抗者》刊行。这部有关政治、哲学和艺术理论的思辨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反抗故我存在”的核心命题,在萨特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刊出了一篇题为《阿尔贝?加缪或反抗的灵魂》的评论。文章经萨特授意,由杂志社编辑执笔,长达二十多页,极尽嘲讽之能事,对加缪的《反

加缪《局外人》赏析

生活在别处 ——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与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就是欧洲人,母亲就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她的一生中,无论就是她的作品还就是她的现实人生,她都在与荒诞作斗争。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与政治家之间。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她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她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她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与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1957年,她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与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与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瞧作就是存在主义者,尽管她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就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西西弗就是个荒谬的英雄。她之所以就是荒谬的英雄,就是因为她的激情与她所经受的磨难。她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她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她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就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加缪这样瞧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

《荒诞的人的反抗》——论加缪《局外人》(2009)

《荒诞的人的反抗》——论加缪《局外人》(2009)《荒诞的人的反抗》——论加缪《局外人》(2009)淡然远去 摘要:《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在《局外人》中,理性的社会是荒诞的象征,莫尔索则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追逐着本真的生活方式。充满激情地投入阳光、大海与女人的怀抱的方式是他对荒诞的自在的反抗,对道德、法律的冷漠是他自为的反抗。在这反抗中,他体验到了生命的幸福。 引言 《局外人》的研究专著很少,原因很简单,这部中篇小说的内涵比较容易把握,况且加缪在《局外人》的序言和《西西弗斯神话》中对此书作了注解。除去萨特在《局外人的诠释》中认为默尔索是一位荒诞的圣宠,而《局外人》只不过是类似于伏尔泰《老实人》的道德家的中篇小说之外,大多数研究者都赞同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为《局外人》做出的解释,比如我国当代法国文学研究专家郭宏安在《从蒙田到加缪:重建法国文学的阅读空间》中就认为默尔索乃是一个荒诞的人。 之所以选择这个论题,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大众的生存方式总是在适应历史发展的大潮流。在这大潮流中所忽略的往往是人的个体生命的自由,这尤其体现在工业化文明下的当代。莫尔索的意义不在于他用怎样的行动创造了怎样的价值,一味耽于肉欲并不是完全可取的。他的意义在于以一个否定者的姿态出现。对于理性泛滥的否定,对于道德虚假的否定,以至于对于整个社会虚假的否定,表达出一个独立的人在整个社会出现病态时所应当拥有的选择的自由。莫尔索否定的方式是拒绝说假话,拒绝虚假的行动,拒绝虚假的生活方式。在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中,他处处冒犯着虚假的社会,他是这个虚假的社会的局外人。莫尔索的全部命运是,因为母亲下葬时没掉眼泪而被判死刑。理性本来试图拒绝荒诞,但自身却处处携带着荒诞。本文试图先理清荒诞在小说中的显现,然后阐明莫尔索反抗荒诞的方式,及其意义。 一、荒诞的显现 按照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给荒诞下的定义,荒诞乃是人类的呼唤和世界的无理的沉默之间的对立。[1]它本质上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一种愿望与事实分裂的状态。人的理性总是要求他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但事物往往厚得瞥不透,在人无法赋予它以意义的时候,荒诞感就产生了。《局外人》是以莫尔索的视角来观察这个社会,从他拒绝虚假的行为考察社会,这个社会本身就是荒诞的。而莫尔索经历的三次死亡事件,则显示出了命运的荒诞。 (一)社会的荒诞 1.荒诞在道德中的显现 荒诞在道德中的显现。从这里开始,默尔索瞥见了一系列的荒诞。 为死者举行葬礼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人类有权利表达对生命的眷恋与对死亡的沉痛感,葬礼应当是庄严的,崇高的,然而在莫尔索的观察中,守灵及送葬过程中人们的种种举动,与葬礼应当有的氛围显得极为不符。在这个过程中,处处是人的本能在压抑之下所表现出的荒诞性:老头子们坐在灵堂门口,一言不发,审判似的盯着莫尔索;在一大片沉默之中嘬腮帮子,发出怪响。吐痰,强忍瞌睡走却睡的很死,早晨醒来面如死灰。在对种种人的本能反映的观察中,葬礼早已失去了它的庄严性。送葬的过程更为荒诞:一面是毒热的太阳,满头的汗,一面是黑沉沉的衣服,有条不紊的形式,但那个女护士长一语道破了人的心声: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太快,又要出汗;到了教堂会着凉。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2]

加缪作品_局外人_中的荒诞之美

文本研究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45 加缪作品《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 ◎孔令笛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阿贝尔·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更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而他的成名作《局外人》也是当时20世纪西方文坛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局外人》所讲述的是主人公莫尔索的一种思想以及行为上的荒诞性与分裂性,用他不同于常人的思考方式以及生活行为来烘托小说所构建的一种荒诞意象图式,主人公冷漠、断裂、无聊,并永远存在一种莫名的焦虑与追索。通过他的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书中人物形象与其生活世界的脱轨游离状态,也能感受到这种生活状态的荒诞性。而加缪在书中所传达的这种局外人的生存态度,不仅仅蕴涵着加缪对于当时社会民众生存常态的质疑与思考,也衍生出了一种超越于众生生活常态的孤独之感。本文将从该小说的荒诞性入手,探讨其艺术创作上的荒诞之美。 一、荒诞美学 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变迁与发展,人们对于美学的认识不断被重新定义,就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艺术美学而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迸发出了新型的美学标准与美学观念,而荒诞美学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传统的艺术审美中,荒诞往往只是一种创作元素,而后期随着艺术的开放性,则逐渐从艺术表达手法变成一种思潮流派,进而成为美学的一种,在文学创作中被称为荒诞美学而正式存在。 就西方的文学作品来看,加缪的《局外人》、萨特的《恶心》等都是体现荒诞美学的小说代表作。在这类小说中,主人公往往都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常态的生活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并且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着世界的常态。如马尔克斯在他的作品《百年孤独》里的表达方式,他通过对神魔鬼怪进行描写,将现实与魔幻结合起来揭示荒诞现实的内容。很多作家为了避免传统小说创作的固定思路,而选择以荒诞的艺术形式来进行一种崭新的内容表达,于是荒诞美学在文学界中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具备荒诞美学的文学作品总是极力通过主人公的表面荒诞与不可理喻来揭示一种对于社会本真的思考与探索,在表面消极与阴暗的背后,实则潜藏着对于美好社会生活形态的追求。 在初期,荒诞作为一种创作元素往往局限于戏剧创作中,而后来随着人们对于荒诞之美的接受以及荒诞审美的建立,荒诞性的艺术创作开始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作家们开始学会用一种表面不合逻辑实则充满感性的文字语言来表达自己,使读者从表面的痛感与孤独感中体会到一种特有的审美快感。我国学者周来祥曾在他的著作《文艺美学》中对于荒诞之美作出这样的表述:“后现代主义艺术以荒诞为追求的理想,荒诞的审美模式规范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因而,我们可以发现荒诞已经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手法,已然成为一种美学定义,往往借助于黑色幽默小说以及一些新兴小说的独特表达来展现其具体的美学特征。 二、《局外人》中的荒诞意识 (一)面对死亡的荒诞意识 在社会现实中,几乎人人都畏惧死亡,但是在《局外人》中,主人公莫尔索却以默然的态度选择了死亡。在庭审中,莫尔索放弃了向法官说谎而挽救自己的机会,他近乎于以主动的态度来选择了死亡,而他的这一行为在一般人看来便是一种荒诞,一种不理性。特别是当莫尔索被宣判死刑之后,当民众询问他对于这一宣判结果的心理感受的时候,莫尔索的冷漠态度让众人都觉得无法理解,觉得他不正常。特别是在牢狱中,当预审官询问莫尔索是否信仰上帝的时候,莫尔索坚决否定的态度,更加肯定地将他归于荒诞角色中。在莫尔索看来,“反正总是我去死,现在也好,二十年后也好”“出路是没有的,活着是不值得的”“怎么死,什么时候死,这都无关紧要”,而这些心理的真实想法正是他一切默然表情背后的真正原因。在外人看来,当莫尔索选择死亡、拒绝神甫的时候,他的行为是那么荒诞可笑,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莫尔索的这些荒诞性的思想与言行中体会到作者所赋予的思考内涵。 (二)主人公面对母亲死亡的荒诞意识 小说中,当莫尔索得知自己的母亲在养老院过世的时候,他并没有哭泣,而当人们询问他母亲具体年龄的时候,他也模棱两可地回答,甚至当房客问他是否想再看母亲最后一眼的时候,他也回答了“不想”。就社会的道德标准来看,当自己的母亲过世的时候,其儿女内心都应该是悲痛万分的,对于母亲的过世应当是依依不舍的,因而必然不会拒绝看最后一眼的提议,更不会回答不出自己母亲的年龄。而这些在莫尔索这里却全部发生了,他甚至还在自己母亲的灵堂上显得疲倦渴睡,并在送葬的过程中内心焦急万分地希望尽快结束这一切好回家。另外,在母亲下葬之后的第二天,莫尔索就与自己 184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它以主人公默尔索为主线叙述了西方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被殖民地区的矛盾,并成功地围绕着这一角色刻画了“局外人”这样一种身份,同时还随着矛盾的不断演变缓缓地向众人阐释了这一名词所暗含的各种意义,以及作者对于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自由的追求。本文试从《局外人》中形象的塑造入手,首先分析这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概况,进而分别针对默尔索的形象刻画以及整部作品形象所含有的意义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加缪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加缪《局外人》文本概况分析 作为出生于被殖民地区的浪子作家,加缪的整个人生处于极大的思想矛盾中,他为阿尔及利亚殖民地人民的困苦生活感到痛苦,存有莫大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望着救赎。而他同时又是法国移民者,内心中充斥着白种人的种族优异性,对阿尔及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情结,认为被殖民者是低劣的民族。但是加缪在回到法国之后,面临着全部都是正宗白种人的法国人族群,他自己又被人所轻视,其内心的那种帝国主义的骄傲情结遭遇了深刻的打击,其灵魂中又产生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自卑感。这些思想情感的交杂纠结,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的灵魂,所以他不得不将自己寄身于作品,在其中无拘无束地倾吐自己所有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动机便促使他写成了《局外人》、《鼠疫》、《第一个人》等影响深远的作品。本文主要谈论他的作品《局外人》,下面首先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文本故事

概况。 《局外人》是加缪所有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部,也是成就加缪这个大作家的开端之作,整部作品蕴含了作者深深的存在主义情感,有效地诠释了“荒谬”这一词语的含义。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为线,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默尔索母亲之死为起点,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他因为内心莫名奇妙的感觉,而在海滩上暴晒的烈日和闷热的狂风中扣动扳机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然后,作者紧接着在第二部分叙述了默尔索进入牢房,而司法机构没有经过精确的调查,便任意地对默尔索编制罗列了一系列虚构出来的罪名,以及各种罪名的证据,将默尔索肆意地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甚至于这个处理后的形象已经不能够使被告认出。默尔索无从辩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自己推入的这样一种境地,最终在对于社会的迷茫感和无所依归的情感中完成了局外人的身份塑造。加缪并没有在作品中直接插入自己的话语来描写默尔索的心理情感,而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结合外部环境与主人公内心的转变逐步地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勾勒,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强有力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 研究者以及读者倾向于直接将《局外人》中描写的孤寂、冷漠、痛苦、无奈的默尔索当作加缪的原型,虽然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甚至遭到了加缪本人对于这种认同的极力反驳,但是不得不说,默尔索这一角色展现了加缪自身的各种复杂、混合的情感,体现了加缪对于那种生活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的生命姿态的刻画。这部小说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思维的困境与险地,给予读者的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