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同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和一年级其他专业同学所修学的课程“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相同之处。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导论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和信息技术导论,从课时量而言,两者比例约为4:1。总学时数为58,其中教学时数为30,学生上机实验时数为28,学分为3。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及Windows 7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等。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了解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2010的使用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实用文档的组织与处理;熟悉电子表格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Excel2010的使用;掌握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10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常识,熟练掌握电子邮件系统Outlook 2010和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的使用;了解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专业的特点和就业,信息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如数据挖掘等。

三、主要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与分类;计算机的工作特点与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掌握评价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构成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计算机使用的语言种类及其特点

重点: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难点: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每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第2章、信息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的主要领域;计数制的概念以及数制之间的转换;二进制及其计算;数值和文本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多媒体数据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基本要求: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领域

●掌握计数制的概念以及数制之间的转换

●掌握二进制及其计算

●掌握数值和文本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了解多媒体数据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重点: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中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二进制的各种基本运算;数值、文本和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难点:

计算机中计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数值和文本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第3章、操作系统基础

主要内容: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及类型;常用的操作系统(包括微机操作系统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基本要求:

●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了解操作系统的类型

●熟悉常用的操作系统

重点: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常用的操作系统。

难点: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第4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局域网与广域网;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知识。

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功能、分类与体系结构

●了解局域网的分类和组成、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了解Internet的由来、发展;理解Internet地址和TCP/IP协议及Interne的接入方法

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与体系结构;Internet 地址和TCP/IP协议。

难点:

Internet 地址和TCP/IP协议。

第8章、Windows 7操作

主要内容:

Windows 7基本操作;Windows 7文件和资源管理;Windows 7控制面板及系统设置;Windows 7实用应用软件。

基本要求:

●掌握Windows 7的启动、退出和界面的操作

●掌握Windows 7的文件和资源管理

●掌握Windows 7的控制面板及系统设置

●了解Windows 7实用软件的使用

重点:

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资源管理器的使用;快捷方式的建立;控制面板主要内容的设置。

难点:

快捷方式的建立;控制面板主要内容的设置。

第9章、文字处理Word 2010

主要内容:

编辑文档的一般操作步骤;文本录入与编辑的基本操作;字符、段落的格式化设置;表格和公式的插入和编辑;对象的插入及图文混排;Word 2010的高级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文档的建立、文档的修饰、页眉页脚的使用

●掌握文档的排版与目录的自动生成

●掌握表格及其制作

●掌握页面的设置与打印

●理解公式的输入与编辑

重点:

文档的修饰,文档的排版与目录的自动生成;表格及其制作;页面的设置与打印。

难点:

文档的排版与目录的自动生成;表格及其制作;页面的设置与打印。

第10章、电子表格Excel 2010

主要内容:

工作簿、工作表的建立及数据的输入与编辑;数据的基本运算、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数据的筛选、排序与分类汇总;数据图表的创建与编辑;工作表的格式化与打印输出。

基本要求:

●掌握Excel2010的基本操作

●掌握公式的输入和主要函数的使用

●掌握数据的分类、排序和筛选

●掌握统计图表的建立与设置

●掌握工作表的格式化与打印输出

重点:

公式的输入和主要函数的使用;统计图表的建立与设置;数据的分类、排序和筛选。

难点:

公式的输入和主要函数的使用;统计图表的建立与设置;数据的分类、排序和筛选。第11章、演示文稿PowerPoint 2010

主要内容:

文档的建立、编辑、保存;演示文稿的编辑、设计、视图操作;演示文稿动画效果与切换方式的操作;模板的制作与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演示文稿的编辑、设计、视图操作

●掌握演示文稿动画效果与切换方式的操作

●理解模板的制作与应用

重点:

演示文稿的建立与编辑;动画设置和动作按钮的使用;演示文稿的不同视图。

难点:

动画设置和动作按钮的使用;模板的制作和应用。

第12章、计算机网络应用

主要内容:

IE浏览器的常见应用;搜索引擎的操作方法;电子邮件系统和邮件客户端的使用方法;网上购物的一般流程。

基本要求:

●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和搜索引擎的操作方法

●掌握电子邮件系统和邮件客户端Outlook2010的使用方法

●了解并学会网上购物的一般流程

重点:

IE浏览器的使用;邮件客户端Outlook2010的使用方法。

难点:

邮件客户端Outlook2010的使用方法

●信息技术导论部分:

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讲座

数据挖掘讲座

四、教学实验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配备了30课时的上机实验。通过上机实验,使同学们比较全面地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10、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及电子邮件收发软件Outlook 2010等的操作与使用,并熟悉一些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

详见附件《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五、各章学时分配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赵建民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三版)》(Windows 7、Office2010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8月。

参考书目:帕森斯(June Jamrich Parsons)、奥贾(Dan Oja)著,吕云翔、傅尔也译,《计算机文化(原书第1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

参阅:《电脑报》、《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应用文摘》、《微型计算机》等杂志。七、课程考核办法

考核:理论考试占40%;上机考试占40%;平时成绩占20%。

(1)理论考试成绩低于50分,或上机考试成绩低于50分,总评为不及格。

(2)平时上课、上机考勤、课后作业、上机作业、课程设计作品、课堂表现等都记录平时成绩。

信息技术导论期末大作业

信息技术导论期末大作业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信息技术导论课程为专业考查课程,请各位同学选择一下所有题目中的任意4个题目进行答题,每题25分,总计100分。若同学们对本课程的教学有意见或者建议,请在最后提出,有附加分值10分,加满100分为止。 1、简述什么是信息?信息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25分) 2、什么叫信息活动?试举至少三个生活中信息活动的实例进行说明?(25分) 3、什么叫信息技术?试举至少三个信息技术实例并说明其原理与作用。(25分) 4、现代汽车技术是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典型实例,特别是无人驾驶骑车,请结合课程所学习的内容,至少找到五处现代汽车上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并简单说明原理。(25分) 5、试阐述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25分) 6、试阐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与微电子技术的关系?(25分) 7、自己查阅资料或文献,阐述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并说明其与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关系?(25分) 8、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就是微电子技术中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你认为正确吗?回答问题并讲述你的理解?(25分) 9、现代交通与信息技术有关系吗?请说出你的见解并阐述理由?(25分) 10、你听说过智能控制技术吗?查阅文献资料,回答什么是智能控制技术,并简单分析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25分) 11、你听说过机器人技术吗?查阅文献资料,回答什么是机器人技术,并简单分析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25分) 12、列举你身边有可能存在的信息技术,说明其为什么是信息技术?(25分) 13、简述信息、信号、知识、情报四个名词各自的含义,并分析信号、知识、情报与信息之间的关系。(25分) 请提出本课程教学的意见或建议!(10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及课程理念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内涵 信息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社会、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成为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类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将更多的集中在思考、学习以及系统建构等方面。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正是我们获得上述基本技能的关键途径。 1、什么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从古代的“边塞烽火”,到今天的“互联星空”,信息与信息技术,历来受到人们格外的重视。而今天——被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更是亘古未见!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不仅对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对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虽然人们一直在收集、传递和利用信息,但对于“信息”一词的确切内涵,却一直缺少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准确的界定。这是因为信息无处不在,它渗透到了大千世界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之中,因而“信息”是千姿百态的,人们在不同的地方会看到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又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素养,以及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不同的个性特征等,“信息”的又显得“因人而异”,在一百个人的心中往往会有一百种对“信息”不同的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把信息定义为“音信、消息”。包括由语言、文字、符号、数字、指令、代码、声音、图像、动画等等各种各样载体所表示出来的事物的特征、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等,都是信息。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事实上,信息是所有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的传递与贮存以物质为载体,以能量的消耗为基础,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世界以及人的思维之中,并以消息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 正是基于对“信息”的这一认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操作体系,也是一个认知体系,由信息技术所构成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形成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课。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的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整理)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信息安全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用性强,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学习有关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培养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了解现代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学习并了解有关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基本的密码知识和密码应用;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身份认证技术、网防火墙技术、病毒与黑客攻击的防御技术,通用系统的安全增强技术;了解信息安全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信息安全概述 4学时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现状、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掌握信息安全基本概念、信息安全主要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了解信息安全发展方向。 重点: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 难点:信息安全主要技术。 (二)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 4学时了解信息安全总体框架、ISO/OSI安全体系结构、PDRR动态网络安全模型,掌握分层网络安全体系、ESP企业安全计划及其模型。 重点:信息安全总体框架。 难点:ESP企业安全计划及其模型。 (三)计算机系统安全 4学时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掌握系统安全评估标准、身份认证技术、授权与访问控制、Windows系统安全。 重点:掌握系统安全评估标准、身份认证技术、授权与访问控制、Windows系统安全。 难点:授权与访问控制。 (四)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 4学时了解关于黑客的知识,掌握网络攻击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网络攻击防范。 重点:网络攻击防范技术。 难点:网络攻击技术与原理。 (五)病毒分析与防范 4学时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原理、蠕虫、特洛伊木马、恶意代码,掌握病毒防范的知识。 重点:病毒防范的知识。 难点:病毒工作原理的知识。 (六)密码技术基础与公钥基础设施 4学时掌握密码学基本概念、传统密码技术、公钥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 重点:密码学基本概念 难点:密码学的数学知识。 (七)防火墙技术与VPN 4学时了解防火墙的基本概念、防火墙的类型、防火墙的基本技术、防火墙的体系结构、防火墙产品、VPN技术、网络边界设计与实现。

信息技术导论---必考_共7页

信息技术导论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香农):信息是有秩序的度量,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是有组织化程度的度量。 2、数据、消息、信号与信息的区别: 一、数据是对客观实体的一种描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数据是未加工的信息,而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以后能为某个目的使用的数据,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或者诠释。 二、信息是包含在消息中的抽象量,消息是具体的,其中蕴含着信息。 三、信号是把消息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物理量。信号携带消息,是消息的运载工具。 3、信息技术四基元(核心技术):感测技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包括传感技术和测量技术。 通信技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光通信技术、无线技术。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思维感官功能的延长。包括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控制技术:效应感官功能的延长。包括线性控制。 4、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电子与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 5、信息技术的主要支撑技术:微电子技术,研究核心:集成电路或集成系统的设计制造 第二章 1、计算科学定义: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对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实现和应用等进行的系统研究。 2、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设计科学与方法论,软件工程基础理论,人工智能与知识处理,网络、数据库及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论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史。 3、计算机科学的领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学科知识领域:信息技术基础,人机交互,程序设计基础,信息管理等。 第三章 1、冯.诺依曼原理:一、计算机可以使用二进制;二、计算机的指令和数据都可以存储在机内;三、计算机系统由储存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 2、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CA研制成功。(电子管计算机) 3、现在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一、采用电子管计算机的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 二、采用晶体管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 三、采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 四、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1970至今) 4、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超强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实现自动控

高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高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1342字) 简介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有的放矢,特制定如下计划: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出现了另外一种网络,那就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和通信结合的产物。现在,它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产、流通、教育、科研、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特网的普及和持续发展使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如虎添翼。因特网已成为一个连接世界各地亿万人的通信系统。而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网络计算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必将使计算机网络真正无处不在。 一、学生情况分析 现在学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数量较多,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而且,电脑学习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计算机是比较特殊的学科,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比较热情,讨论和学习的气氛比较不错。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教材要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

二、指导思想: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能和其它课程一样上课,而应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重点,把计算机作为本门课的工具,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来处理日问题,可让结合其它学科来学习,并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加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完成上级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 三、教材分析: 由于上学期已经学完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学习完选修课程(网络技术应用),并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好成绩。高中信息技术必修部分的内容主要由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网络是如何工作的、新建主题网站、动态网页制作这五部分组成,其中每一部分都有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而建立主题网站和动态网页制作是难点,在考试中也是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花大时间,大精力来学习和练习。对于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只需要做几个专题练习就可以了。根据各班情况,适当给学生分类讲解一些难点。 (1456字)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100201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 参考书目: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2.7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5.张小平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亨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 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 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时数:46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32∕14 学分数:3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计算机上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 后续课程:无 教学参考书: 段云所等编,《信息安全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09-01。 步山岳等编,《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9-1。 考试方式: 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整体考核,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个人能力。多环节成绩评定包括作业、讨论、实习、测验、论文和笔试成绩等。综合定量评价: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开课部门:计算机系专业基础教研室 课程简介:(200~500字) 本课程可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加强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的理解;熟悉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理论;了解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培养学生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积累初步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经验。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知识实用、丰富,新颖为原则。教学的主导目标是通过学习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信息安全实用技能,为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学习、研究信息安全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从理论、技术和应用等全方面认识信息网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基础;掌握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防火墙、VPN、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常用计算机安全防御技术;掌握安全协议基本原理及IPSec、SSL、SSH,X.509等常见安全协议;掌握Windows和UNIX的常用安全防御技术;掌握端口扫描、窃听等系统与网络攻击及防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计算机安全防御的技能,并能够依据实际需求,设计

农业信息技术导论

一、判断 1、1985年开始,科技部把农业专家系统等智能农业技术列入了863计划的重点课题。(X) 2、W 3、W 4、R 5、R 6、R 7、W 8、R 9、W 10、W 二、填空 ①20世纪末,计算机在日本农业生产部门的应用已达到 93 %以上,美国则有 15 %的农户使用“精确农业”技术进行田间耕作。 ②常见的虚拟现实外部器件包括头盔显示器、图形眼镜、立体声耳机与数据服,数据手套及脚踏板等设备。 ③“精准农业”中使用的智能农机具主要包括可进行产量测量的联合收割 机、能控制播深和播量的变量处方播种机;控制施肥量的施肥机;控制剂量的精细变量喷药机等。 ④推理机工作时,针对当前问题的条件或已知事实出发,反复匹配知识库中的知识,获得新的结论,以得到问题求解方法。 ⑤在温室环境控制中,计算机主要控制光照、温度、湿度、O2、N2、CO2 等气候因子。 三、名词解释 ①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农业产业相结合的产物, 是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处理、通讯、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移植、消化、吸收、改造、集成的结果,是系统、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把农业资源、环境中大量有用数据采集并存储起来,通过分析整理发现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虚拟植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植物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过程,它以植物个体为对象,具有三维效果和可视化的功能。 ③VMRL:VRML是虚拟实境描述模型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的简称,是一种用来描述三维物体及其行为的建模语言。但更确切地说,VRML实际上是描述虚拟环境场景的一种标准,用于在INTERNET 上建立交互式的三维多媒体境界。 ④农业决策知识系统:是一种服务于农业决策工作的交互式知识信息系统,它以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基础,以数据库、知识库、决策模型为依托,对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问题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用于处理农业决策过程中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 ⑤L系统:L系统是美国生物学家Lindenmayer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形式语言。L系统是一种字符重写系统,它通过对公理应用产生式是进行有限次迭代后,对产生的字符串进行几何解释,就能生成非常复杂的图形。 四、简答 ①当前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哪些? 答:(1)田间生产管理 (2)设施栽培 (3)水产养殖和畜禽饲养 (4)农产品加工与储藏 (5)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人力资源】05GIS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执笔者:徐颂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

信息技术导论结课报告

信息技术导论结课报告 ——谈对计算机的认识信息技术导论这门课,改变了我以往对计算机的认识,让我明白了到底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使我对计算机有了更深的了解。 “计算机”,在我看来,顾名思义,就是计算的机器,这种计算不同于人的大脑的计算,但又与人的计算有着相似之处。首先,人是有生命的个体,而计算机终究还是一个机器,这是人与计算机根本上的区别,所以计算机的计算有别于人类大脑的计算。人是如何计算的呢?首先,人得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则:乘法法则、加法法则等等,记忆这些法则,然后根据这些法则,做人习惯的基于十进制的运算;那么计算机又是如何计算的呢?它说到底还是一个冰冷的机器,本身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必须要人们先给它一系列的指令,然后它根据这些命令去做基于01的储存记忆、逻辑运算,这样看来,计算机也是先习得一些规则(人给它的指令),然后根据这些规则,去进行储存、运算的。所以我说计算机和人类的计算有着相似之处。现在人们接触最多的大多数是微型计算机,比如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手机、工作生活中的电脑、甚至是小小的智能手表,都是计算机。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如此的普及,是与其“运算速度快、计算精确度高、有逻辑判断能力、

有自动控制能力”的特点密不可分的。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那么计算机最初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现代计算机的划代原则主要是依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不同来划分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代。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维修复杂,但它奠定了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第二代(晶体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的发明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逻辑元件采用了晶体管以后,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耗电减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还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应用以科学计算和各种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逻辑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能和其它课程一样上课,而应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重点,把计算机作为本门课的工具,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来处理日问题,可让结合其它学科来学习,并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加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完成上级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 二、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上学期已经学完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学习完选修课程(网络技术应用),并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好成绩。高中信息技术必修部分的内容主要由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网络是如何工作的、新建主题网站、动态网页制作这五部分组成,其中每一部分都有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而建立主题网站和动态网页制作是难点,在考试中也是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花大时间,大精力来学习和练习。对于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只需要做几个专题练习就可以了。根据各班情况,适当给学生分类讲解一些难点。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采取知识题目化,任务驱动的方式,把各知识点以练习题的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2、并在学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关注后进生。 四、时间安排: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供高职专科、中职医学各专业用) 一、课程任务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与临床有关的病人、医生、疾病、药物、诊断、治疗、护理、检验等信息的管理与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影响,建立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门基本工具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常用的医学信息技术基本理论。 2.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常识。 3.熟悉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4.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方法。 5.熟悉医学信息技术各系统的操作流程。 6.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各系统的操作方法。 7.熟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流程 8.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构成,熟悉计算机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功能和用法,能熟练地进行英文和汉字录入;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了解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理解其作用,重点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任务管理操作;重点掌握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掌握Excel中工作表、数据库、图表的应用;掌握Powerpoint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主要服务、基本概念,能使用网络传递、查找资料,了解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掌握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掌握医学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理论。掌握计算机在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熟悉医院信息系统,掌握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社区卫生系统、区域、远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了解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卫生行政办公信息系统、卫生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财会管理信息系统、政策与法规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

信息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同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和一年级其他专业同学所修学的课程“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相同之处。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导论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和信息技术导论,从课时量而言,两者比例约为4:1。总学时数为58,其中教学时数为30,学生上机实验时数为28,学分为3。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及Windows 7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等。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了解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的使用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实用文档的组织与处理;熟悉电子表格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Excel 2010的使用;掌握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10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常识,熟练掌握电子邮件系统Outlook 2010和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的使用;了解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专业的特点和就业,信息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如数据挖掘等。 三、主要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与分类;计算机的工作特点与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计范文1 学科:信息技术任课教师:高存波任教班级:高二(14、16、23--26) 学生状况分析: 高一学年度系统学习了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掌握程度较好。本学期主要做好复习工作,迎接12月份的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工作。 教学目标: 1、本学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工作,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习的内容,为2011年12月的学业水平测试准备。 2、继续保持实验优势,为课改实验积累经验,为今后的信息技术课开展做好准备。 重点工作: 1、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训练 2、信息技术特长生培养 教学策略: 1、突出上机操作,精讲多练; 2、把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 3、充分灌输21世纪学习的核心理念:合作与交流,不但要给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还让他们把加工好信息以各种形式输出过来; 4、作业布置适量,难易适中,有针对性,及时反馈,做好总结。 5、在上学期基础上,将继续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技术技能训练、规划设计能力培养、技术思想文化理解等方面重点实施,整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课堂学习效率。 7、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特长学生,鼓励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竞赛,通过课外

培训等方式吸收特长学生参与活动。 8、精选历年考试内容,做成网页,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 教学安排: 1、继续实行间周分组上机、上课的模式; 2、探索小组网上合作学习的新模式; 3、坚持考勤,做好学习情况、作业情况的记录。 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备注 1-----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Word专题复习一) 1课时-----2-----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Word专题复习二) 1课时-----2-----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Excel专题复习一) 1课时-----3-----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Excel专题复习二) 1课时-----3-----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Excel专题复习三) 1课时-----4-----网页制作模块复习一 1课时-----4-----网页制作模块复习二 1课时-----5-----HTML、java script、CSS样式表等代码设置 1课时-----6-----国庆假期----- 1课时-----7-----网页代码、IIS、IP设置测试 1课时-----7-----网页代码、IIS、IP设置测试二 1课时-----8-----必修理论梳理 1课时-----8-----必修理论梳理二 1课时-----9-----选修理论梳理- 1课时-----9-----模拟练习一、讲评 1课时-----10-----模拟练习二、讲评 1课时-----10-----模拟练习三、讲评 1课时-----11-----模拟练习四、讲评 1课时-----11-----模拟练习五、讲评 1课时-----12-----模拟练习六、讲评 1课时-----12-----模拟练习七、讲评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71600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牢固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3.一般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转化的计算过程和具体应用; 4.一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数学模型推演。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环境及其组成 §2、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 本章重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任务。 本章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类和组成。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3、我国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平衡 §5、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生态平衡。 本章难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范围: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代码:09140041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必修课 学分:2.5学分 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 先修课程:管理学、物流学、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教材:《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版,王道平,张大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 开课单位:经济贸易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同时也是理论性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分析运用各物流环节当中的信息技术,根据物流的功能和特点,阐述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正确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基本概念,了解现有的物流信息技术以及掌握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对物流信息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物流管理人员的要求。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物流信息技术概述 1.课程教学内容 (1)信息与信息技术 (2)物流信息与物流信息技术 (3)我国物流信息化的任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2.课程重点难点 重点: 物流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难点:信息技术相关概念 3.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及构成要素; (2)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3)了解物流信息化的任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物流条码技术

信息技术导论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导论心得体会 对于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尤其是对大学的课程,更是一无所知。我学的是测控专业,,连最基本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都不知道,所以很是烦恼。而通过上信息导论课,让我在上专业课之前奠定了一些知识基础。学到了许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让我觉得计算机也不是特别的神秘,只要多学习知识,多动手练习,就会有所提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计算机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不再那么迷茫,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通过导论课的学习让我知道了计算机的发展史:世界上第一台投入运行的电子计算机,ENIAC,1946.2,美国。现代计算机重要奠基人物美藉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von Neumann)。计算机的类型有:PC机,工作站,大型通用机,巨型机,服务器。我还知道了计算机是采用二进制编码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五大模块: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内存储器包括RAM(随机存储器):是用户程序和数据使用的存储器,断电后,RAM中的信息随之丢失。和ROM(只读存储器):是用来存放固定的程序(如:BIOS)和信息,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保持不变。外存储器(简称外存或辅存) :外存储器又称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 常用的外存有磁盘、磁带、光盘等。内存和外存本质的区别是能否被中央处理器(CPU)直接访问。CPU不能直接执行外存中的程序,处理外存中的数据。总线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计算机中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UNIX、语言处理程

序Turbo C 、连接程序LINK、诊断程序QAPLUS、WINTEST、数据库系统FoxPro、Oracle。和应用软件:文字处理软件WPS、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等。常见的微机操作系统有:MS-DOS:字符型单用户操作系统。MS-DOS的组成(4个模块):BOOT、IO.SYS、MSDOS.SYS、https://www.360docs.net/doc/0e4747637.html,。Windows:Windows 95/98有图形用户界面的多任务的操作系统。Windows NT/2000是图形界面的网络操作系统。UNIX:是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系统本身采用C语言编写。Linux :是运行在PC机上的免费具有UNIX 特性的操作系统。有了这些知识的积攒,使我对计算机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它的结构、组成,明白了许多。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电气信息专业未来的培养方案和大二以后要学的知识。我觉得对我们新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对将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规划更加明确了。一、培养目标 1.信息工程专业 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地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应用于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软、硬件相结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沟通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IT行业(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嵌入式系统研究、设计、开发、测试、维护、销售、教学、培训等工作。 2.软件工程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