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现状

碳排放现状
碳排放现状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与主要减排措施

时间:2006-11-8 原出处: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气候办提供作者:阅读:2859次

一、我国碳排放的现状

1)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将趋缓。

能源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伴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进入新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比重增加,能源密集度提高,能源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因此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这种状况使得减缓CO2排放量的增加既存在潜力,也面临很大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保持了持续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速率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那么这种快速下降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能否据此推测我国的能源强度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中国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03年间,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反而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我国三大产业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也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抑制作用,同样说明1995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我国能源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后提高能效仍然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一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及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却在向碳密集型发展,这一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2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能源消费迅速上升,能效提高的速率减缓。其直接结果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也相应减缓。通过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在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国进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趋缓的阶段可能难以避免。

2)未来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不可避免

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围绕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所以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能源需求,在考虑了人口、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城市化率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应用自行研制的中长期能源需求和CO2排放系统(CErCmA)[5]预测得知:我国2010年CO2排放为13.3~15.7亿吨碳,将比2003年提高57~85%;2020年CO2排放为15.43~21.74亿吨碳,比2003年提高82%~156%。这一预测结果已经考虑了可能的技术进步,包括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技术的提高。因此,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仍相当严峻,如果强制限排必将以牺牲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为代价。

3)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有较大潜力但不具比较优势

在能源利用释放大量CO2的同时,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从大气中吸收大量CO2。定位观测研究表明,我国的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在固定大气CO2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中CO2通量观测初步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如长白山温带阔叶混交林、千烟洲红壤丘陵人工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双版纳热带雨季雨林等)以及北方草地(如内蒙和青藏高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7]。目前,全国森林年固碳量约为0.60~1.26亿吨,草地和水土流失治理活动的年碳吸收分别为0.12亿吨和0.03亿吨,农作物年固碳量(净初级生产力)为5.2~6.5亿吨,近海年吸收大气CO2约为0.14~0.20亿吨。

我国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和一些不科学的生产方式,已经造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目前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如目前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44.3%,土壤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90%,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贮存潜力很大。

区域和全国尺度碳收支研究估计,我国全部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碳量可能在0.7到1.8亿吨之间,其中来源于自然要素变化(如大气CO2升高和气候变化等)的0.3-0.7亿吨,人工造林0.2-0.9亿吨,农业土壤固碳0.18~0.22亿吨。《议定书》目前仅计量森林恢复和造林所导致的森林碳吸收,以后可能包括各种农林活动(如农业土壤管理,草地管理)所造成的全部碳吸收。我国符合目前《议定书》规定的碳吸收大约是每年0.2亿吨,仅相当于同期中国工业CO2总排放量的5%左右。

另一方面,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地覆盖面积和生物量相对较低,全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较小,可能仅有美国的1/2到1/5。与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国家)相比,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用于造林的土地面积有限,环境条件较差,通过人工造林增加碳吸收的效益较低,成本较高,在CDM

项目竞争中缺少优势。因此,我国政府在气候公约谈判中,在承认生态系统碳汇在稳定大气温室气体中的作用,并支持应用其抵消碳排放配额的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劣势,优先开发其他领域的CDM项目。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我国短期内努力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的潜力有限,但可以在上述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开展CDM项目合作,以获得较多的减排资金与技术。

二、主要减排措施与减排潜力分析

与其他污染物不同,CO2的减排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目前主要有三种技术方向和选择。一是采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核能目前已经被排除在联合履约和CDM机制之外);二是提高能效,进而通过减少能耗实现削减CO2排放;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汇技术。此外,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术改造进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

1)能源结构调整对减排的作用明显但困难较大

从目前情况来看,短期内,通过能源替代技术改变能源结构的作用有限,人类存在采用低碳或无碳的替代能源技术的可能性,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我们重点研究了现有能源的相互替代的可能性与效果。

在考虑宏观经济系统各个方面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以减排政策为核心的一般均衡模型,应用这一模型对能源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征收碳税等进行了政策模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我国2003年能源消费中,煤的比重为67.1%,天然气的比重为2.8%。如果将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代之以天然气,CO2的排放量会减少0.74%,而GDP会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0%,各部门生产成本普遍提高,其中电力部门受影响最大,平均成本提高0.60%;如果“气代煤”的比例为5%,CO2的排放量会减少4.9%,而GDP会下降2.0%,居民福利减低2.0%,电力部门平均成本提高2.4%。

因此,能源结构调整的后果是,一方面CO2排量会显著降低,另一方面GDP增长速度会放缓,居民福利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此,即使在能源供给充分的条件下,能源结构调整的速度不应也不可能太快。

2)实施清洁生产

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最有效的途径。根据以上预测,即使采取较积极的能源政策,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油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仍占约60%。而碳埋存和相关碳汇技术因成本等问题难以推广。因此,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技术减排措施就是采取清洁生产等技术来提高能效,特别是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在未来15年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效技术不仅减少能源利用、减少排放、提高成本效益,还能通过技术转移发挥更大潜力,因此是CDM项目最优先的选择。

另外,在农业方面,提高化肥利用率。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实现减少化肥消耗量,对于减少化肥生成过程中的CO2排放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有助于减轻我国潜在的减排压力

造林、林地恢复、丰产林管理、采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控制等可增加森林固碳量,减少碳排放。据初步估计,目前正在实施的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固碳潜力约200亿吨,持续时间约为100年。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包括平衡施肥、合理种植、增加秸秆还田、少耕免耕等)和减少土壤侵蚀能大大提高农业土壤固碳量。根据目前的野外定位研究成果,在施用有机肥的情况下,除东北部分地方外,土壤有机质均会增加,平均增加幅度为8.52-59.78 g/m2.yr。农作物秸秆的还田,类似于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幅度45.24 g/m2.yr。免耕和少耕可以分别平均增加土壤有机碳134.81和208.74 g/m2.yr。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积极施用有机肥及推广秸秆还田和免耕,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的固碳潜力是巨大的。初步估计目前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44.3%,土壤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90%。

增加草地固碳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种改良等。另外,我国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东北湿地以及分布在几大流域的湿地是个巨大的碳库,纳入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国符合《京都议定书》的生态系统碳汇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4-6%。到2020这个碳汇可提高2-4倍,占工业CO2总排放量的7-8%。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与碳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所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空间和时间。

4)征收碳税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如果采用征收碳税的市场手段实现5%或10%的减排目标,需要分别征收每吨碳90.71元和192.9元的碳税,如果将征收的碳税全部用于返还居民,其

税率还会略有提高。在征收碳税情形下,各部门的生产成本将增加,电力部门增加的成本分别为5.78%和12.07%,钢铁部门增加0.91%和1.94%,邮电运输业增加0.128%和0.263%。

如果把调整能源结构和征收碳税的措施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社会总成本略小的方案。例如:“气代煤”1%,征收碳税82.1元/吨碳,可以实现5%的总的减排目标,而居民福利下降0.78%,GDP下降1.51%。

总之,采用征收碳税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5)消费行为对节能与减排的作用突出

目前,对生产活动中的节能、提高能效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居民生活用能研究得比较少。事实上,1999-2002年我国每年全部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CO2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需求的经济活动造成的。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单是在住房、汽车、摩托车和家用电器节能这几项就可以节约能源2176.3万吨标准煤,占2002年居民生活行为用能的11.0%,相当于每年减少1628.8吨碳的CO2排放。

采暖、制冷、照明等在内的建筑节能有较大的节约空间。就2002年的水平来说,如果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增加100元/年,其引起的

间接能源消费将增加2000万吨标准煤,CO2排放将增加1418.0万吨

碳,占2002年城镇居民生活行为间接能源消费总量的10.15%,占城

镇生活行为的间接CO2排放总量的9.5%。如果将夏季室内空调设置调

高1℃,可节约用电5%-8%,按2002年家庭空调数量计算,可节约

用电56万千瓦小时;如果每天空调少用一小时,则可节约用电870万

千瓦小时,约占当年生活用电总量的0.07%,减少1.67万吨碳的CO2

排放。

交通节能方面,家用轿车和摩托车的节能潜力巨大。2002年和2003年我国家庭汽车的平均增长率为50.6%,如果按照这个增长速度,2010

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汽车的数量将达到23.24辆,按照目前

的小轿车百公里油耗、年均行驶里程及城镇的家庭数量,其能源消费量

将为2299.7万吨标准煤(1560万吨汽油),CO2排放为1248.7万吨

碳,是2002年家庭汽车的汽油消费量和CO2排放量的26.4倍。如果

按照美国能源部于1993年、德国环境保护部门于1994年先后制定的

汽车平均耗油量3升/百公里为标准,2010年我国家庭轿车的节约汽油

潜力为825.9万吨,可节约用能52.9%,减少661.1万吨碳的排放。

研究表明:2010年我国摩托车数量将达到4.47亿辆,年消费9829

万吨标准煤(6680万吨汽油),如果摩托车的平均百公里油耗下降1%,则2010年汽油消费量将减少98.29万吨标准煤,CO2排放减少53.37

万吨碳,相当于2002年私人交通用能的4.39%。

农村基本生活用能的效率有待提高。1999-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直接的生活用能(商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4%,其中煤炭的比例约为

68%,主要用于炊事和取暖,一般用于炊事的煤球热效率约是30%,

仅相当于欧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水平,所以我国农村的煤炭利用效

率也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气候办提供

全球碳排放的历史和现状

(2010-01-05 11:15:27)

根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和统计,大气中现存的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70%以上来自发达国家。从1850年至2005年的155年间,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11222亿吨,发达国家共排放了806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72%,其中欧盟占27.5%。从人均累计排放看,欧盟542吨,德国958吨,英国1125吨。世界人均173吨,中国仅71吨。根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的统计,1850 年至2004年美国累积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均历史累积排放达1105.4吨。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美国占世界总排放量的累计百分比高达41%。由于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排至大气后,少则50年长则200年不会消失,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对于历史上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并在《京都议定书》中进一步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应当承担的具体减排指标和相关责任。

再从当前及未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责任仍然不可推卸。根据统计,2006年,全球人均碳排放量为4.48吨,中国为4.58 吨,美国高达19.78吨。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到2015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预计为5.2吨,只相当于届时美国人均19.3吨的1/4,或相当于整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对温室气体有着深入研究的德国普福尔茨海姆高等专业学院教授施密特认为,由于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很多二氧化碳排放是为生产在欧美国家消费的产品而产生的,如果考虑这种“外包”生产因素,中国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际上只有约3吨,而美国则有约28吨。

尽管如此,为充分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积极关心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中国政府仍郑重提出了自我加压式的减排目标。根据发达国家目前的承诺,如果都换算成碳强度来比较,2005年至2020年,发达国家碳强度下降幅度大都不超过30%至40%,美国大约在32%,均低于中国的40%至45%的承诺。同时,美国的17%还包含了国内的碳汇,包含了向发达国家购买减排量等。如果把这两项去掉,只计算与能源消费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那么美国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体上与2005年相当,基本上没有减排。

所以,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应天经地义地拿出行动来承担其排放责任。在过去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既积累了大量财富又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理应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即气候变化的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赔偿”,协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碳排放权交易的中国现状及湖北现状

碳排放权交易 1. 引言 严重依赖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以及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导致中国目前面临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近期极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无一例外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比如,据世界银行2012 年估计,污染导致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上升造成的全年经济损失估计在1000 亿美元到3000 亿美元之间。 中国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方面正发挥着领导作用。过去十年,中国在能源节约、能源安全、清洁空气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设立了一系列目标。在发展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中国也处于主导地位。“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性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肯定了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个手段来整合多项国家政策目标,如能源效率、低碳能源以及 PM2.5 浓度等。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一部分企业设置了碳排放上限,允许企业选择最经济的方法实现排放量目标,并允许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实现强制性的碳排放目标。 2.中国碳排放交易现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1 年10 月29 日发布了第2601 号文,宣布实施碳交易试点项目,以落实“十‘ 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2020 年我国控制温 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截至2015 年7 月31 日,五个试点地区的首个完整履约期结束。78 结果显示,深圳和上海100% 履约,而 天津、北京和广东的履约率从96.5% 至98.9% 不等。79 第二年的初步履约情况是:深圳(99.7% ),上海 (100% ),北京(100% ),广东(99.5% )和湖北(100% )。

碳排放现状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与主要减排措施 时间:2006-11-8 原出处: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气候办提供作者:阅读:2859次 一、我国碳排放的现状 1)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将趋缓。 能源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伴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进入新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比重增加,能源密集度提高,能源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因此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这种状况使得减缓CO2排放量的增加既存在潜力,也面临很大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保持了持续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速率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那么这种快速下降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能否据此推测我国的能源强度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中国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03年间,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反而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我国三大产业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也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抑制作用,同样说明1995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我国能源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后提高能效仍然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一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及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却在向碳密集型发展,这一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2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能源消费迅速上升,能效提高的速率减缓。其直接结果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也相应减缓。通过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在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国进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趋缓的阶段可能难以避免。 2)未来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不可避免 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围绕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所以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碳排放权交易的中国现状及湖北现状

碳排放权交易 1.引言 严重依赖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以及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导致中国目前面临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近期极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无一例外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比如,据世界银行2012年估计,污染导致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上升造成的全年经济损失估计在10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之间。 中国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方面正发挥着领导作用。过去十年,中国在能源节约、能源安全、清洁空气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设立了一系列目标。在发展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中国也处于主导地位。“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性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肯定了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个手段来整合多项国家政策目标,如能源效率、低碳能源以及PM2.5浓度等。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一部分企业设置了碳排放上限,允许企业选择最经济的方法实现排放量目标,并允许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实现强制性的碳排放目标。 2.中国碳排放交易现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2011 年 10 月 29 日发布了第2601号文,宣布实施碳交易试点项目,以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截至2015年7月31日,五个试点地区的首个完整履约期结束。78 结果显示,深圳和上海100%履约,而天津、北京和广东的履约率从96.5%至98.9% 不等。79 第二年的初步履约情况是:深圳(99.7%),上海(100%),北京(100%),广东(99.5%)和湖北(100%)。

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趋势 中国准备在试点后推出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然最终形式尚未确定,但官方的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会具备以下趋势: (1)重点放在八大行业,即电力和供暖、冶金,有色、化工、造纸、建材,国内航空及交通。 (2)排放上限为30-40亿吨。 (3)市场规模为每年96-640亿元人民币。 (4)政府表示项目可能在2017年之前启动,第一次履约可能定于2017年或2018年,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实。 4.湖北碳排放权交易现状 2011年10月,湖北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包括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自愿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法人机构、其他组织和个人。其中,纳入碳排放

碳排放核查技术要点

碳排放核查技术要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要点解析 1、组织边界:报告主体应以企业法人为界,识别、核算和报告企业边界内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2、排放源边界:算:化石燃料燃烧、脱硫剂耗用、净购入电力; 不算:生活能耗、外购热力 什么算、什么不算判别原则是什么?“净”购入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物质、垃圾焚烧电站怎么处理? 3、化石燃料活动水平数据口径 “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应根据企业能源消费台账或统计报表来确定”表述不够清晰,发电企业统计口径复杂。 试点中的实践经验:煤炭的实践、燃料油和柴油的实践、天然气的实践。 3、化石燃料排放因子数据口径 (1)油、气、电、脱硫剂一般采用缺省值 (2)对煤的要求较高:含碳量必须实测、氧化率可实测 讨论:方法学关于煤炭缩分样本检验单位热值含碳量的操作性如何,样本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如何净购入电力数据口径:购入、净购入的区分为什么要强调“净”上网电量、直供电量怎么抵扣

发电企业碳排放核查技术要点 1、边界核查:包括企业的组织边界、地理边界和主要生产运营系统等;企业的组织边界、核算边界以及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设施与前一个年度以及基准年度相比是否有变化。 2、组织边界和地理边界: 可审核材料:(1)工商营业执照(2)组织机构代码证 (3)股权变更工商登记记录(4)房地产权证明(5)厂房租赁合同(6)财务审计报告 3、主要生产运营系统: 可审材料:(1)厂区(建筑)平面布置图(2)工艺流程图(3)重点设备清单(4)固定资产租赁、转让记录(5)能源统计表及能源利用状况 4、计量设备的检定: 皮带秤、热量仪、工业分析仪、电子天平、马弗炉等涉及计量和测量化石燃料的“量”、“质”的设备是否定期按规定检验、校验合格;涉及送交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机构的资质是否符合规定。

2018年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Architectural&Functional Glass No12019 落实一至两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做好示范引领。(二)完善标准化体系,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结合天津市气候区特点,编制相关的技术标准、导则及图集,形成完善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应用标准体系。(三)加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增强自主保障能力。鼓励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开展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研究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保障能力,降低建设成本,逐渐形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 政策支持方面,《意见》明确了三点措施:(一)在资金支持上,明确将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政策另行制定。(二)在建筑面积核定方面,对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外墙外保温层厚度超过7公分的.在工程建设领域和房产计算领域均按照厚度7公分计算建筑面积。外墙外保温层厚度超过7公分所增加的部分不计算建筑面积。(三)鼓励尚未开工建筑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已取得土地、规划等手续,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改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同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土、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配合办理变更手续。 福建新政:新建住宅二楼以上禁用玻璃幕墙 乐居财经记者元月1日从省住建厅获悉,福建省出台玻璃幕墙新政,要求新建住宅、党政机关办公楼、医院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中小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不得在二层及以上采用玻璃幕墙,并要求建设单位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按规定将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缴存至指定专户。 此外,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场所,临近道路、广场及下部为出入口、人员通道的建筑,严禁采用全隐框玻璃幕墙。以上建筑在二层及以上安装玻璃幕墙的,应在幕墙下方周边区域合理设置绿化带或裙房等缓冲区域,也可采用挑檐、防冲击雨篷等防护设施。 省住建厅相关人士表示,鼓励使用轻质节能的外墙装饰材料,从源头上减少玻璃幕墙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新规明确了幕墙玻璃的安全维护责任人。据悉,既有玻璃幕墙安全维护实行业主负责制,建筑物为单一业主所有的,该业主为玻璃幕墙安全维护责任人;建筑物为多个业主共同所有的,各业主要共同协商确定安全维护责任人,牵头负责既有玻璃幕墙的安全维护.或通过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承担幕墙安全维护责任。 据介绍,建设单位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按规定将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缴存至指定专户;玻璃幕墙建筑的业主,按规定逐年从物业维修经费中提取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直至达到规定缴存比例。既有玻璃幕墙保修期满后的安全性鉴定、维护与检修,可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 新规规定,玻璃幕墙竣工验收1年后,施工单位应对幕墙的安全性进行全面检查。竣工验收3年内,施T?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对玻璃幕墙实施保修。 2018年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 及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300元/吨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而目前我国主要的几个碳交易所的平均成交价仅为22元/吨,按照发改委所估计的标准去衡量,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还有超过10倍的发展空间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能源的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近年来我国不仅大力推进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调节机制,也是近年来的一个工作重点: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11月确认了7个试点省市;2013年6月.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2017年12月,正式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 经过5年试点以及1年全国性交易,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截止2018年底,我国碳排放交易量累计接近8亿吨,其中交易量最多的是湖北碳排放交 -36-

碳排放发展历史及现状

1.碳排放交易发展历史及现状 1.1.碳交易市场定位 一个标准化,规范运作的市场 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和体系 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摆脱目前国内碳交易所分散,规模小的局面。由于没有真正意义的碳交易市场,导致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需要政府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撑。 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整合各种资源信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企业的单兵作战。而统一的交易市场的成立则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 交易的模式也非常简洁,即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从而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同时,统一的交易市场还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因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还能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可以设想,在现有的多家碳交易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自动报价系统,将所有区域性交易所合并为国家级碳排放交易所,从而建立一个与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以及金融期货交易所相似的碳排放交易所。 1.2.碳排放现状 1)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世界碳 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2010成交1198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成交额的 84%。 2)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占全球交易总量的73.15% ,其中EUETS的交易额占总 量的72% ,仍占主导地位;第二大交易市场是二级CDM市场。 3)主要国家和地区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根据发达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承诺,发达国家需要实施比第一承诺期大得多的减排量,未来全球碳交易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1.3.碳交易历史起源 1)1990年,国际碳交易之父Richard Sandor大力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 案修正案”,开始了二氧化硫的cap and trade (覆盖交易,衡量交易),20年来 效果显著,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50%,产生了substantial positive effects. 2)2003年,Sandor凭借着多年来运作二氧化硫市场的经验,创办了CCX(芝加哥气 候交易所)。可是由于后来美国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便没有强制的cap(总量限 定)。于是Sandor选择将CCX主要进行自愿减排碳交易,经历了诸多困难后取得显 著成功。 3)2004年,Sandor又创建了ECX,在欧洲建立了碳交易平台。 4)二氧化硫交易与碳交易,本质都是气体的减排量交易,以相互借鉴。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估算及结果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e6616185.html, 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估算及结果分析 作者:丁长安田红 来源:《对外经贸》2015年第02期 [摘要]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对旅游交通碳排放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使用“自下而上法”估算了2000—2013年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游客人均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航空交通和公路交通是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从征收碳税,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广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旅游等方面降低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交通;碳排放;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052-03 [作者简介]丁长安(1989-),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通讯作者]田红(1967-),女,山东济宁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3CJJJ01)。早在2000年,山东省就确定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山东省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旅游业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次都已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旅游业虽然先天具有低碳性,但其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也不容忽视。旅游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旅游交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全球看约占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的90%。山东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路建设具有通车里程长、通车密度高、路面等级高的特点,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更是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山东省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初步形成以公路、航空、铁路、水运相互连接的立体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鉴于山东省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和旅游交通的快速发展,其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低碳化的旅游方式,而对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估算是探明其旅游业节能减排潜力的重要前提,提出旅游交通碳减排对策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旅游交通碳排放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才逐渐增多。魏艳旭等(2012)[1]发现近三十年来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中公路和民航的碳排放最多,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 区相对集中。肖潇等(2012)[2]研究了不同景区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结果发现旅游 平均距离偏低的景区碳排放结构最不均衡。窦银娣等(2012)[3]基于生命评价理论,评估了

中国碳排放总量及行业结构

表1:中国碳排放总量及其行业结构分解(1980—2007)(单位:万吨)年份排放总量第一产业排放第二产业排放第三产业排放1980 40502.99 1502.64 29209.39(72.11)9790.96 1985 51713.34 1805.24 36895.30(71.34)13012.80 1990 66477.80 1974.31 49848.38(74.98)14655.11 1991 69803.64 2018.94 52954.44(75.86)14730.26 1992 72628.48 1833.22 56497.55(77.78)14297.71 1993 77425.51 1737.27 60688.99(78.38)14999.25 1994 81704.41 1854.86 65731.80(80.45)14117.75 1995 87510.87 1989.15 71102.78(81.25)14418.94 1996 92442.54 2038.42 75031.02(81.16)15391.10 1997 91472.85 2070.76 74993.58(81.98)14408.51 1998 86440.26 2100.82 71080.43(82.23)13259.01 1999 85898.42 2107.43 69596.60(81.02)14194.39 2000 90202.34 2123.15 73604.55(81.59)14474.64 2001 92297.31 2157.33 75327.69(81.61)14812.29 2002 97535.49 2257.77 79792.91(81.80)15484.81 2003 114420.01 2295.97 95197.46(83.19)16926.58 2004 131500.90 2864.21 109713.14(83.43)18923.55 2005 144884.06 2957.90 121661.89(83.97)20264.27 2006 223098.05 3267.56 189832.17(85.08)29998.32 2007 317776.11 4643.38 272343.62(85.78)40789.11 表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迁(1990—2007)(单位:万吨) 年份消费总量煤碳石油天然气新能源1990 66477.80 1974.31 49848.38(74.98)14655.11 1996 92442.54 2038.42 75031.02(81.16)15391.10 2000 90202.34 2123.15 73604.55(81.59)14474.64 2001 92297.31 2157.33 75327.69(81.61)14812.29 2002 97535.49 2257.77 79792.91(81.80)15484.81 2003 114420.01 2295.97 95197.46(83.19)16926.58 2004 131500.90 2864.21 109713.14(83.43)18923.55 2005 144884.06 2957.90 121661.89(83.97)20264.27 2006 223098.05 3267.56 189832.17(85.08)29998.32 2007 317776.11 4643.38 272343.62(85.78)40789.11

第4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4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4.1碳交易市场现状综述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排放权经济时代到来,还为全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权,并且被迅速商品化。通过《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趋势来看,2012年以后将会继续延续,发达国家会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管布什政府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但不排除下一届美国政府加入的可能性。 4.1.1全球碳贸易市场综述 当前,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在国际市场发展非常快,例如《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的2004年底,在联合国注册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仅有1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200件,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据世界银行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作为新兴的市场宠儿,2008-2012年全球每年的需求量达到7亿-13亿吨,由此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贸易市场[116-117]。 从其发展的特点看,排放权交易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更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因为绝大部分发达国家不仅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而且近年来排放量每年都还在大幅递增。 发达国家通过《京都议定书》允许的三种方式来达成履约任务: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权额度的买卖。二是实行联合履约模式,例如所有欧盟成员国可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内部调控,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三是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根据《京都议定书》,各签字国有义务对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出限制,而发达国家更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分解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每分解一吨,发达国家就可以获得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可以把通过分解温室气体获得的减排指标,出售给必须履约的国家,因此,CDM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后者削减排放量,有关项目在获得该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有关部门的认证后,可以抵扣发达国家的排放量。表4-1是1998年-2004年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基本情况的简单小结。 43 - -

环保论文中国碳排放现状与发展

中国碳排放现状与减排 15 化学工程与工艺宇琪 目录 概要 (1) 一、发现问题 (2) 1.1 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 (2) 1.1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 1.2 对海岸带及低地的影响 (2) 1.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 1.4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1.5 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3) 二、我国与外国CO2历史排放对比。 (3) 三、解决问题 (4) 3.1 CO2性质 (4) 3.2 固碳 (4) 3.2.1.土壤固碳 (4) 3.2.2.海洋固碳 (5) 3.3 CO2资源化利用 (6) 3.3.1 物理利用 (6) 3.3.2 化学应用 (6) 3.4国家政策 (7) 概要 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降低碳排放将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持久战,相应的,“低碳”一词也被社会各界广泛引用。“低碳”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它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既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应遵循的发展道路。 如何实现“低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问题,解决方法涉及政治、经济、法

律、技术、人文等多个学科。总体来说,碳减排途径可分为两类:控制排放源头(通过提高能源系统各个环节的能源效率或引入低碳元素,以及降低终端能源需求,实现降低含碳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和碳排放后处理(针对能源系统产生的碳排放,采取后处理方式延缓或阻止CO2排入大气中,如CO2资源化利用。 一、发现问题 1.1 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 气候变化是关乎地球人类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问题,涉及水资源、农业、能源等敏感部门,并对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以及近海生态脆弱地区构成重大威胁,对全球产生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1.1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环境要素的灾变趋势 全球气候异常导致一系列环境要素的激变,如酷热、飓风、水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降水分布格局也在改变,冰川减退、冻土消融、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疫病频发等。所有这些都不是猜测,因为这些状况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在可预计的未来只能比现在更加严重。 ②自然生态系统的激变 全球气候异常将导致干旱地区的旱灾情况更严重,容易诱发更多的森林和地区性火灾,而森林火灾的增加更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温室效应。 环北极地区,如加拿、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一些永久冻土会因气温上升慢慢消融,当地的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土壤中的细菌活性将提高导致该地区由碳元素的存储地区变为碳素的释放源。 全球绝大部分淡水资源以固态方式储存在冰川中。冰川在世界围的大面积融化将根本改变全球的水循环系统并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冰川融化加快使得夏季冰川减少,从而降低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并可能导致中下游地区更频繁的水涝干旱灾害。 气候变化首先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而;其次,对受灾地区农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迫使国家的粮食产业结构作出调整,草原承载力和畜牧量的分布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且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1.2 对海岸带及低地的影响 气候异常变化已经导致南极、北极冰冠融化和海平面升高,据估算,

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_林云华

Vol.9No.4 2012年4月 第9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12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的根本母法,1997年《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用10款文字“确定一种清洁发展机制”。从2004年起,以各种排放(减排)配额为主的交易、以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同时逐渐做大,催生了一个年交易规模达1000 亿多美元的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 本文介绍国际碳排放市场的由来和机制,分析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和预测全球碳排放交易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际碳排放市场的由来和机制 碳排放交易,又称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来源于两个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承诺期,即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 (一)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一个发达国家缔约方,可以将其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指标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并同时从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中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 (二)联合履行机制 发达国家缔约方之间通过项目层次的合作,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但是,必须同时从转让方的“分配数量”配额中扣减相应的额度。 (三)清洁发展机制 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唯一一个包括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弹性机制。发达国家缔约方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开展项目层次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c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议定书中的承诺。二、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发展现状(一)交易机制的设定和交易平台的搭建 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水平全球领先,其发展相对采取了谨慎的步骤,都遵循着分步走的原则,尽量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交易机制的设定和交易平台(气候交易所及一些开发了碳金融产品的能源交易所)的搭建。 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例,为了帮助成员国履行减排任务,在原25成员国范围内,对大规模点源都设定了二氧化碳排放上限,点源部门包括能源、有色金属生产和加工、建材、纸浆和造纸等,并于2005年1月正式启动。该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交易的温室气体仅限于二氧化碳;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除了二氧化碳,还选择性地加入其他温室气体。其制度安排与《京都议定书》国际排放交易机制相一致:每一个工业排放实体都被分配了一定数量的EAU (欧洲排放单位);1个EUA 为1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权,即为一个碳信用;超标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需要从拥有富余排放量的企业购买碳信用。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 ,CCX )是全球第一家规范的、带有期货性质的气候交易市场,是美洲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其目标有:促进温室气体交易,价格透明,设计合理、环境友好的交易;建立成本效益分析的技巧和制度;促进公共和私营部门减排能力建设;增强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知识框架;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公共讨论。其第一阶段目标是:在2003~2006年间,将六种温室气体每年减排1%(基于1998~2001年水平),如果会员不达标,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并保证截止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 (二)全球碳交易的参与主体 发达国家的碳交易参与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政府主导的碳基金,私人企业,交易所,也包括国际组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政府的参与主要是协助交易机制的设定和交易平台的搭建,也通过设立政府碳基金的形式直接参与,如意大利碳基金、荷兰碳基金等;私人企业则完全基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它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碳排放权或者出售富余的碳排放权,自愿加入到这个市场;交易所的设立或者其碳金融产品的设计、流通,是政府和私人共同推动的结果;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则推出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碳基金;金融机构最初只 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林云华,何聆溪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 要: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自《京都议定书》2005 年生效以来获得了飞速发展。介绍了国际碳排放市场的由来和机制,分析了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和预测了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碳交易;低碳经济;温室气体;趋势 50··

山东省商务办公建筑能耗限额及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I II 第1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我国能源发展形势 (1) 1.1.2 商务办公建筑能耗概况及影响因素 (2) 1.1.3我国碳排放情况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2.1国内研究现状 (4) 1.2.2国外研究现状 (6) 1.3 研究内容 (7) 1.4 本章小结 (8) 第2章山东省商务办公建筑能耗调研 (9) 2.1山东省商务办公建筑能耗调研方案 (9) 2.1.1 调研方法 (9) 2.1.2调研内容 (9) 2.1.3调研数据的复核 (10) 2.1.4关于能耗调研问题探讨 (12) 2.2 山东省商务办公建筑能耗调研结果 (12) 2.3 本章小结 (20) 第3章山东省商务办公建筑能耗模拟 (21) 3.1 建筑能耗模拟技术 (21) 3.1.1建筑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21) 3.1.2 DeST-c动态热过程模型 (21) 3.2 建筑模型的建立 (23) 3.2.1建筑描述及气象参数 (23) 3.2.2建筑围护结构及其他输入条件 (26)

3.2.3空调系统及其他能耗系统 (30)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2) 3.3.1建筑全年逐时冷热负荷模拟结果 (32) 3.3.2建筑能耗模拟结果及分析 (36) 3.4 本章小结 (38) 第4章山东省商务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标准 (40) 4.1山东省商务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制定过程 (40) 4.1.1制定依据 (40) 4.1.2制定原则 (40) 4.1.3统计定额与技术定额 (41) 4.1.4技术路线 (42) 4.2基于统计数据能耗定额的确定 (42) 4.2.1统计定额的编制方法 (42) 4.2.2建筑能耗限额指标计算方法 (44) 4.2.3定额水平确定能耗限额 (47) 4.3 山东省商务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指标 (49) 4.4山东省商务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指标修正 (51) 4.5本章小结 (52) 第5章建筑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53) 5.1 建筑生命周期 (53) 5.1.1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53) 5.2 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55) 5.2.1碳排放系数法 (54) 5.2.2建筑碳排放系数法的计算过程 (56) 5.3 山东省某商务办公建筑运营阶段的碳排放量计算 (58) 5.4本章小结 (59)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0) 6.1 结论 (60) 6.2 展望 (61)

中国碳排放增长机理分析

中国碳排放增长机理分析 作者:李江苏;张雷;程晓凌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来源:资源科学 ISSN:1007-7588 年:2010 卷:032 期:011 页码:2059-2065 页数: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碳排放因子;能源;碳排放增长;增长机理 摘要:中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准确认识碳排放增长的机理为挖掘碳减排路径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四大碳排放影响因子分为放大因子、双向拉动因子以及缩小因子三类,并分析各因子自1953年-2006年的变化特征.其次,本文按照各因子的变化特征将1953年-2006年分解为:1953年-1977年、1978年-1992年、1993年-2006三个不同的研究时段,并采用相关分析法以及绘制散点图来研究不同时段各因子与碳排放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在三个不同的研究时段里,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一直拉动中国碳排放增长.能源结构变化在1953年一1977年以及1993年-2006年对抑制碳排放量的作用较小,在1978年一1992年能源结构变化增加碳排放量;②在过去几十年里,产业结构演进处于拉动

碳排放增长的局面,在诸多碳排放影响因子中,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子.最后,本文基于对中国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能源结构演进的基本态势的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碳减排的主要潜力在于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节能减排.

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

浅析碳排放现状_成因及管理对策

2010年12期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NO.12,2010 285 浅析碳排放现状、成因及管理对策 □杨波 (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全球暖化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碳排放为主要原因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挽救自身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碳排放现状,进一步 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碳排放管理策略,以期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关键词:碳排放管理对策一、引言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由于消耗化石燃料而导致大量碳排放,引起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植被破坏、生物锐减,致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生存面临威胁。环境污染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2007年,"巴厘路线图"的通过,各方表示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就202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目标和发展中国家减缓排放行动达成协议;2009年12月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如何在发展经济和环境污染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碳排放现状分析 18世纪后期, 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从此,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消费也迅速增长,由此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长。196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仅为9439551千吨碳,到2008年增长到了30377313千吨碳。总体而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行业分布来看,由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据《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分析,1970-2004年间全球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工业(不包含水泥行业)、交通运输部门,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63.09%-72.96%,并且电力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增长也较快,总体来说,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量较大。 从地区分布来看,由于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早,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国家,据《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分析,1900-2004年间,工业化国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累计总量的80%。其中,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全球累计排放总量的58.98%,美国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累计总量的28.03%,是中国的3.5倍,非洲累计排放量最少,仅占2.56%。但从2008年数据来看,中国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2%,俄罗斯占6%,印度占5%,巴西占1%。"金砖四国"总计占全球碳排放的34%。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有快速上升之趋势。 三、碳排放原因探析 碳排放量的多少是由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经济发展、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作用不同。刘强、庄幸等(2008)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的46种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出口产品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4.4%。究其根本,也是经济发展导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只是国际分工的原因,导致了碳排放的转移。 朱勤、彭希哲等(2009)综合考虑了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的贡献率最高,达到152.73%,其他各因素贡献率值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出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 朱勤、彭希哲等(2010)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因素对碳排放总量影响明显,且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大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对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碳排放增加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其次,人口规模、人口城市化率、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等对碳排放影响较小。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效率提高,技术水平进步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 四、碳排放管理对策分析(一)政府碳排放管理对策研究为了减少碳排放量,世界各国推出了碳排放管理对策,英国的"低碳 城市"模式与日本的"低碳社会"模式走在前列。英国的低碳城市规划有 以下特点:(1)低碳城市规划目标单一,即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量降低,并为此提出了量化指标。(2)低碳城市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3)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4)低碳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性和实用性相结合。(5)低碳城市建设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并重。 日本提出的"低碳社会"模式,具体来说,有如下特征:(1)低碳社会规划目标的灵活性。日本低碳社会规划考虑了两种情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低碳社会实现途径中体现了各部门共同参与。(3)低碳社会规划重点领域的多元化。(4)低碳社会建设的政府主导性。 法国制定了一系列结合税务和投资的环保措施,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能源运用等方面入手,制定积极应对策略,如计划在2020年把有机农业所占土地面积比例从现在的1%提高到20%;政府计划对旧车增收保险附加费,对购买节能型新车给予优惠;在2020年前,将空运的碳排放量减少到50%;考虑征收碳税;从2010年起,降低所有新建住房的能源消耗,并对旧房进行改造,最大幅度地降低旧房的耗电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减少碳排放,颁布了一系列规划方案,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 能耗比2050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各省、地区也全面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编制和实施工作。设计了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目标,拟题了碳税征收策略,改善出口贸易结构,引导企业生产出口低碳产品,鼓励并支持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引导居民消费模式转变,完善国际碳市场交易机制。 (二)学术界碳排放管理对策研究在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对碳排放管理做了大量研究,龙惟定、白玮(2009)认为主要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不断增大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比例,调整产业结构,抑制"三高"产业发展,制定节能标准,鼓励节能技术引用,倡导节能行为。 段红霞(2010)阐述了低碳经济的实质和内涵,分析了低碳发展的驱动力,并提出了以下碳排放策略:(1)建立能效标准和排放规章制度。如建筑节能标准、高效率的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用电器和商业能效标准等等,以促进能效提高达到排放效果。(2)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排放。比如征收碳税、制定总体排放限额,授予企业按照规定数量排放的权利。(3)制定信息相关的政策,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改变,生产者生产节能产品,消费者偏好低排放的产品。 解振华(2010)分析了气候变化问题及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研究了我国现阶段发展低碳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拟题了以下碳排放管理措施:(1)继续深入开展节能排放工作,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2)加快发展低碳技术,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3)发展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消费。(4)加强林业建设,增强森林碳汇。(5)加强能力建设,加快促进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人员队伍建设,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检测和考核体系。 李旸(2010)研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提出了下面的碳排放对策:(1)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2)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排放。(3)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4)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5)开发碳汇管理,推进生物固碳。(6)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对于碳排放策略,政界、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发展低碳城市为多数推崇,这只是排放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本,有以下有效策略值得推荐:明确碳排放目标;提高能源效率;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制定节能标准;创新低碳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低碳发展思想宣传,引导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增强森林固碳,生物固碳;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统计,检测和考核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