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道德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道德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课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四)》P93《道德经》第八章

【上课时间】45分钟

【课前学生准备】

1、课前熟背《道德经·道经》1—5章、8章,借用工具书和网络自学,初步疏通文意

2、分小组搜集水的哲学;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对水的认识;君子的诗歌警句;君子的故事。

【上课学生】九年级

【课型】讲读课、诵读课、综合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老子和《道德经》;

2、获取网络信息,整合资料,筛选历史名句、君子故事,感知善之美;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积累经典;

2、读中感悟经典;

3、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师生共享,分享感悟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上善若水”中水之德;

2、在生活中树立“七善”,用经典指导生活,经典、生活水乳相融。

【教学过程】

一、知水之力(5分钟)

1、你心目中的水是什么样的?

2、电影导入

电影导入:《太极张三丰》中太极宗师张三丰在水之力中悟出太极的片段:【导语】太极是道家的代表,提倡以柔克刚,无形胜有形。而在中国的国学经典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崇尚“水”,崇尚“不争”,崇尚“柔弱”、崇尚“无为”,崇尚“无私”。从道学演变出来的“武学”,诸如“太极”、“八卦”等文化符号,留给我们后人的启示:领悟到水的精神,修炼心境。无论处人或者处世,绝非易事,我们今天走近《道德经》中的“水”,去体悟水中深邃的思想。那么,老子心中的水究竟是怎样的?

3、出示学习目标

书法励志名言

书法励志名言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书法励志名言 1.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2.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3. 字怕练,马怕骑 4.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5.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6.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7. 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8. 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9.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 10.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 11.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2.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13. 若不给设限,则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14.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15.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声) 16.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17. 厚德载物 18.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 19.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20.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21. 每一个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3.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24.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25.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 26.?书法字画作品欣赏 27.??人生迢迢路坎坷勇往直前莫退缩装饰字画励志书法 28. 天道酬勤书房诗词书法客厅十字绣字画丝线精准印花 29. 天道酬勤十字绣精准印花十字绣大版励志书法字画 30. 学贵有恒客厅书房教室布置办公室墙贴字画励志书法?风 31. 陋室铭客厅大幅励志书法诗词房正品字画十字绣 32. 天道酬勤客厅书房办公室励志字画书法作品真迹行书 33. 有志者事竟成客厅办公室字画横幅?真迹 34. 天道酬勤客厅书房贴居家装饰背景墙贴纸画水墨书法文字 35. 静思客厅办公室装饰励志书法名人字画 36. 天道酬勤办公室字画励志书法真迹 37. 奋斗办公室客厅书房励志壁画书法装饰画原创字画 38. 奋斗书房办公室客厅字画中堂竖幅励志书法 39. 以诚为本客厅书房沙发公司学校办公室贴纸墙贴字画中国风 40. 二送一斗方客厅中墨国画人物书法名人真迹手绘佛祖像 41. 拼搏卧室客厅办公室励志书法名人字画 42.??客厅书房卧室办公室字画励志书法作品竖幅中堂手书真迹 43. 天道酬勤家居字画励志书法横幅手法作品真迹

对《道德经》的“上善若水”的理解

《道德经》第八章,有一句话我们非常熟悉,就是四个字:上善若水。 居善地(居处最善于选择的地方), 心善渊(心非常沉静,就像深渊一样), 与善仁(跟别人相处,是最真诚和仁慈的), 言善信(遵守信用), 政善治(处理事情,为政,为人民服务,都很精简不复杂), 事善能(做事情,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动善时(任何的行动,都善于掌握时机)。 这七个善结合在一起就是:不争。 有的时候,我觉得我学习了,就要进步,就要不争。 看见不顺眼的事情,就安慰自己,不要争了,不要计较,我要提高境界,学习了就要比别人提高一个档次。 其实这种心里的本身就是在显示自己,和水的上善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水是真的不争,是连“不争”这个观念压根都没有。 《道德经》第八章说的很清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们经常这样:我想不争才能争到更多的东西,用不说来说,用不要来要,用散财来聚财...... 这只能说明我们脱离不了世俗, 但是没有好与不好。 水的不争是无心的,不是做给我们看的,也不是要求我们必须向水来学习。 如果水有这样的心思,它不会称为上善。 老子只是给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自然现象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要拿起一件东西,就必须放下;我们要想盛满东西,就必须先倒空;我们想擒就先要纵。 这就自然。 可能我们每次学习都有一大堆问题, 就是我们生活在各种“水深火热”之中呀, 这就是道, 道无时无刻不用所有的象和行动来演绎,至于我们人要怎么做,怎么学习,从来不干涉也不主宰。 当我每次较真、抱怨、委屈的时候,我都深知我在痛苦。 我是要继续痛苦还是像水一样变得豁达、上善了却烦恼得到轻松,我都要承担所有的后果。 我们需要学习,读《道德经》学习圣贤教育无非就是打开预见未来的能力,看清因果。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 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 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每次阅读、体验本章节的时候,都禁不住击掌咏叹:老子的这一章阐述,简直就像一首绝妙好诗,用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又像一个超然世外的浪漫诗人,面对着天下苍生,将他体验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实无华、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怀着一种深深的大爱厚爱,娓娓道来,言极近意极深又极远,极通俗而又极易懂。仿佛在不经意之间,老子就向天下万民透漏了了一个认识天下万物的天机诀窍秘密和道理:那就是大道虽然恍兮惚兮,看不见摸不着,渺然而若存,好像神秘莫测,深不可知,也无法知道。其实是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比如象水这样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去体察体认和了解的。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知道和懂得这一认识了解大道的方法和秘密的哪?这件事让我一直苦苦

老子道德经名言评析

老子《道德经》名言精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 2章——《道德经》第:“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翻译讲解】老子经常”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这样就有了不善。么样算是善,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章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2【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翻译讲解】 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看起来像是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人,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么能持续很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4 章8【翻译讲解】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5 11章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翻译讲解】“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所以‘有'给人才有房屋的作用。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三个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但如“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 1 “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道德经》第615:“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翻译讲解】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唯有镇定沉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章7、“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16:“‘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翻译讲解】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问题的时候,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章《道德经》第19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

厚德载物隶书书法

厚德载物隶书书法 厚德载物隶书书法欣赏: 厚德载物隶书书法1 厚德载物隶书书法2 厚德载物隶书书法3 隶书的出现及演化: 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

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至167年)至汉灵帝(168至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善若水读后感(一) 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

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 上善若水读后感(二) 课上,老师曾讲到老子的“弱者道之用”时,谈到上善若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让我对水进一步加深理解时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上善若水第八章有感

上善若水,人生之道 ——-—-—-—读《老子》第八章有感在本学期,我们通过《老子》精读这一课程,让我对老子及其思想又有了进步一的了解.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创办了核心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这一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让我对老子有了更多的崇敬之情。“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通过阅读老子的作品我逐渐了解到,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非指的是无所作为,而是反对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太多干涉,顺应道法积极去行事,在老子看来,是可以的。老子提倡一直提倡道任由世间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干涉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不过多干涉其他人或者事情,这是老子的期望所在。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作为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将道家的思想都汇入其中。其可以分为《道篇》和《德篇》。而《老子》精读这一课程,就是让我们细细阅读,慢慢品味这一文学的著作。《老子》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很多,但是大体都离不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而现在,我就选中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结合实际和自身体会,谈谈自己对第八章的理解和看法。学而用之,体会老子思想的精妙之处。 老子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篇说的大概意思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老子巧妙的将“上善”巧妙的比喻为水,并且将这一篇章中提到的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这几方面巧妙的与水的一些特征结合起来。例如,水川流不息,滋养万物,这便是功德。水只往低处流,遵循自然法则,这便是特征等等。水有着这些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遇水必然应该有所感悟,有所效仿。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润万事万物却不争求功绩,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及其吻合的。结合我们自身,虽然都提倡功成不居.但是,一个人的成就越大,那么他自我膨胀的几率也就越高。而且现在越来也多的人,会因为自己略有小成,便会觉得自己举世无双,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骄兵必败,居功自傲的结果便是引来自己的失败。所以,这一篇章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做人要像水一般,提倡做人的“不争”。当自己获得成功和成就的时候,也能够处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的宇宙观,我们发现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读书笔记及感悟赏析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库大学的同学们好?大家在相互砥砺前行中渡过十二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好,今天的学习节点是道德经第八章,大家已经完成道德经学习十分之一,恭喜大家开启一个全新人生历程。 最上等的善如同水,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作为。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善德渊深沉静,能和合万物。与人为善施予万物,都出于仁爱的心。法天无言以为教,四时有常以为则,所以能万方归心。滋润万物,好比处理政治一样能无为而自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所以能安和百姓而无名。在行事方面,能尽其所长,无所不能。在举动方面,合乎自然的天时,待机而动。水不与万物相争,涵养和气,才不犯过失。 “上善若水”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水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具有强烈的环境适应能力!你把它倒进方形的杯子,它是方的!你把它倒进圆形的杯子,它马上变成圆的;水同时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它的终极目标是大海,只要它锁定了这个目标,它就从来不曾放弃而最终“万川归海”;水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拼搏精神和包容力量,为了达成它追求的真理,它可以奔走在为

别人所不齿的山间小涧,它洗涤了世界却从不抱怨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最高道德修养标准就是象水一样!企业家的最高目标其实是回报社会!因此他“善利万物而不争”,并且能身体力行地做到以下七点。这样的企业家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接下来我为大家一一分解如下: 1,居善地 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善于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家想要成功,决不是天天出没于花天酒地的场所!哪怕“居众人之所恶”,也“几于道”。即使处在险恶困窘的环境里,他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依然接近于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 2,心善渊 成功的人士总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以及深厚的底蕴!《易经》中所谓的“潜龙在渊”,在渊的不仅仅是它的“身”,更在于它的“心”!他的心是宽广的,是有目标和理想的!企业家没有了运筹帷幄的能力,便不可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没有了揽容天下英雄豪杰的胸怀,就不可能奢望能够唯马首是瞻! 3,与善仁 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善于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一生!同时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都不忘记回馈社会! 我曾经在给企业家讲课时说:企业家成功有三个层次。一是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 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少字书法作品词句精选

少字书法作品词句精选(繁体) 飛、舞、道、忍、家、和、花、德、夢、蓮、鴻、荷、鶴、佛、茶、遠、海、武、劍、師、空、新、筆、藝、鷹、禪、笑、神、緣、情、愛、軍、竹、福、濤、風、蝶、寒、雪、泉、發、拳、梅、寶、壽、真、香、鵝、舒、藏、豐、盛、泰、廉、霞、靈、秀、野、超、越、鼎、慧、通、諧、凝、聚、為、麒、麟、思、凱、容、榮、清、運、氣、勢、成、威、輝、路、麗、鵬、展、翔、盼、歸、雄、奇、流、鳳、凰、悟、磐、基、普、度、眾、鳴、瀑、誠、敬、恭、讓、謙、奮、潤、豪、欣、馨、鑫、觀、美、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書、畫、謙、淡、儉、自、禮、正、志、時、勤、實、專、慎、小、銳、創、通、言、寬、信、敬、交、堅、謀、屈、靜、樂、靠、愚、退、圓 抱朴、百忍、博雅、步月、奔騰、補勤、暢神、暢懷、蒼潤、傳神、粹美、翠微、澄懷、藏珍、長樂、 長慶、春歸、獨醒、獨樂、頓悟、滴翠、多福、達觀、達智、飛雪、飛霜、扶疏、浮翠、阜康、福壽、 福祿、奮擊、奮發、歸真、歸樸、孤高、孤貞、國香、廣博、廣裕、瑰富、耕雲、弘毅、懷德、寒碧、 寒煙、惠風、含芬、鶴壽、華旦、華英、合歡、厚福、鴻福、鴻禎、精誠、居德、濟世、靜觀、雋雅、 寄情、極致、吉祥、吉慶、錦繡、嘉祥、曠達、空翠、樂道、樂天、勵精、流輝、流風、凌雲、凌霜、 蘭馨、蘭芝、爛漫、靈犀、靈慧、靈辰、臨眺、龍昇、龍光、龍虎、龍鳳、妙境、妙善、墨痴、墨緣、 墨趣、墨狂、夢蝶、鳴謙、鳴翠、魔韻、弄月、凝霜、清曠、清心、清真、清芬、清暑、清陰、清梧、 求索、瓊枝、謙和、鵲喜、慶祥、仁壽、肅慎、守拙、神德、慎獨、慎思、尚志、似錦、舒暢、舒揚、 素澹、素秋、隨風、隨緣、書緣、師心、升恆、天趣、天香、天祉、天祿、聽雨、聽月、聽濤、圖強、 騰飛、踏浪、正祥、至誠、貞仁、無我、無逸、萬福、萬壽、五福、舞翠、雪影、薰風、嘯風、銜月、 寫心、真純、真趣、制怒、心畫、洗心、逍遙、笑傲、馨遠、雪浪、祥瑞、祥禎、戲浪、雄飛、薪傳、 致遠、造極、醉墨、養拙、養真、養性、怡心、雅趣、雅集、雲龍、雲游、吟雪、吟秋、吟風、幽馥、 逸翮、逐鹿、醉舞、爭春、早芳、祝福、中瑞 常無欲、春之聲、催春回、德潤身、德不孤、達心志、道無窮、道心清、得天趣、東籬菊、獨暄妍、 奮則勤、龜鶴壽、廣陵濤、觀滄海、華而實、翰墨緣、和為貴、寒徹骨、喚春歸、金石壽、靜者安、 淨無塵、江南好、解語花、將進酒、苦寒香、樂逍遙、隴頭春、凌雲飛、凌雲竹、天行健、天如水、 甕頭春、物外遊、舞春暉、無雙品、梅花雪、穆以溫、滿庭芳、南山壽、平蕪碧、平常心、癖於斯、 不容易、抱赤心、碧連天、白玉脂、伴君醉、度秋聲、慶雲集、清且儉、清入骨、千秋月、千杯少、 全無敵、強其骨、人長壽、仁者壽、如椽筆、四時春、四海春、思無邪、師造化、水竹居、說豐年、 少則得、守靜篤、蝶戀花、致虛極、下水船、惜寸陰、惜分陰、惜秒陰、香滿座、香如故、香風遠、 香盈袖、閒自香、雪霜枝、瀟湘雨、一枝春、一段香、養其拙、藝無涯、意自如、游於藝、飲清露、 欲凌雲、雁影遙、雁南飛、志於道、知不足、醉春風、醉歌行、正氣歌 八面威風、把酒臨風、白髮學童、百忍成金、百花齊放、百福具臻、半生若夢、抱朴含真、抱璞藏真、 抱璞守拙、博學篤志、博學篤行、博學濟世、博學慎思、博學悠遠、博古通今、博覽精思、博愛向善、 筆走龍蛇、筆精墨妙、筆情墨趣、筆歌墨舞、比翼雙飛、碧雲黃葉、冰清玉潔、冰心玉壺、草情篆韻、 彩筆凌雲、慘澹意匠、呈祥獻瑞、寵辱不驚、澄心清神、澄懷觀道、長風破浪、長樂無極、長風萬里、 長繩繫日、長笑放歌、長毋相忘、春和景明、春華秋實、春風化雨、春風得意、春風雨露、春風桃李、 春在天涯、春樹暮雲、春池洗硯、曾經滄海、誠毅和愛、誠樸雄偉、從善如流、啜菽飲水、吃虧是福、 寸陰是競、叱吒風雲、椿萱並茂、丹桂飄香、大巧若拙、大愛無疆、敦厚周慎、敦品修學、砥節勵行、 淡泊明志、澹定自若、澹定從容、道法自然、道履曼茀、對酒當歌、疊雲長風、登雲釣月、登高望遠、 淡懷卓識、達者為師、度德量力、篤行有為、篤靜悟初、防微杜漸、法貴天真、風花雪月、風華正茂、 風調雨順、風鵬正舉、風雨同舟、風雨雞鳴、風神灑落、泛水約風、繁花似錦、飛花點翠、飛舉沖霄、 飛鴻越海、飛雲含碧、飛黃騰達、奮發踔厲、奮圖精進、敷析淵微、福域同登、福滿人間、福如東海、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1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

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2 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反思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时候说某某人真厉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

书法作品●常用联句集锦

书法作品?常用联句集锦 腾飞归真玉满堂金石寿仁者寿思无邪云鹤逰 天风清气正思逐风云道德为师山鸣谷应靖海碧天收藏 以心博古通今旷朗无尘随缘放旷淡泊明志翰逸神飞 鸿鹄凌云仁者不忧为善最乐厚德载物见贤思齐天道酬 勤海阔天空练心畅神业精于勤志存高远舞文弄墨书 以载道万法唯心四字联尧天舜日晏海清河清虚淡泊归之自然茶烟禅韵天风海涛云蒸霞蔚虎啸龙吟虚 心直节激浊扬清诗情画意琴韵书声兰风梅骨 剑胆琴心源洁流清形端影直疾如惊鸿矫若游龙 观鱼变秋听鹿鸣厚德平和哲思唯文尊酒相娱 书是乐金石养寿翰墨陶情蕉下抚琴庭前赏月秦风流韵汉法凝神友天下士读古今书素琴横月短笛吟风五字联惟善以为宝能仁是吾师留心千古事放眼 九天云明月照积雪平畴交远风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读史知进退修德守方圆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 平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 修身如执玉种德胜遗金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海 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雄心开伟业妙手普春秋虎啸 松声远龙腾海浪咼听暮鼓晨钟看松烟云涛乳鹿依 花卧幽禽遇竹啼静闻鱼读月笑对鸟谈天云开千里

月风动一天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思飘云物外诗入图画中鹤语寄春秋松龄长岁月云霞出海曙 柳渡江春暗飞萤自照松吼觉风来金石響高宇桂松比真风墨研清露月琴響碧天秋落笔撼五岳成诗凌九州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鹰翼搏千里松风荡九秋推窗观日月挥笔起云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陶情诗书画怡性梅兰竹 源无风雨浩气养乾坤读书能见道入世不求名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山静松声远秋咼泉气香志与秋霜洁心随朗月高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养天地正气极风云大观书道出新意翰墨生古香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有益书常读亏心事莫为文武兴社稷诗书颂仁德岁壮犹存志事频 不弃书书风通道义墨海见情素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道德千古事文章六经来青松含古姿竹露滴清 響雨过千山碧云开万里清明月从容出行云自在流 林间春有信竹外水生风厚德纳人物大道载江河愿持山作寿常与鹤为群敦行表风俗树德遗子孙大论 能倾海奇才会补天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流泉依 山转远树接天青莲清何妨淡梅瘦岂畏寒飞文何洒落援笔起风烟天晴山吐月风起水浮花江汉龙蛇卧 楼台云鹤归松经严冬翠枫染仲秋红积照涵德镜素

道德经名言解读

道德经名言解读 [标签:栏目] ,道德经名言解读 1、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小而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人生真正的快乐。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3、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4、不自见,故明。——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想高人一等,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稳的;想迈开步子再大一点,把胯部打开的人,是无法走路的。人生

《道德经》:上善若水,为而不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道德经》:上善若水,为而不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牛士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七章》。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为万物生命之本源,其给予万物生命为仁者之善,其生存之道为处世之善(两者之善,字同意不同),所以此便接近于道。人在自然界的顶端,之本质即为善,善于生存而进化,善于生活而快乐,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

水之品性,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做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乐善好施而不图回报。水善而谦卑,自高远流向低洼之地,所到之处育万物却从不索取,此谓周济天下。淡泊明志谦如水,学水之善,上善若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逝者如斯乎。

水,遇寒则成冰,越是寒冷,它越坚如钢铁;遇热则成雾,自由飘忽于天地之内,仙踪不定,无形无味亦无求;遇形则变其形,遇势则化为瀑,无论在何种环境中形态如何变化,其原生纯朴本质依然未变,依然为水,此亦为“不忘初心”。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乐。云淡方得悠闲,水淡方育万物。淡然于心,方可自在于世间。水,因静而平,人,因静而从容,因有从容而有优雅。人生看淡的诱惑越多,貌似缺少了许多做人的欢乐,却因心的简单而少去更多的烦恼。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芳;梅花开于墙隅,不因阳光不照而不香;流水绕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这就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情怀。为人处世,就应淡泊荣辱、随缘得失。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有” 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 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 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 还 可以做多种横截面视图,都是玄的方法。司法断案要搜集多种证据互相印证,这也是玄的方法。老子把多视角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字——“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概括,对于人们认知事物极有启发意义。 这一章结尾提到“玄之又玄”,怎样理解?我们可以把前面的逻辑构架画成下图: 这个图式的解读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无和有两个视角去观察,而无和有还可以各自从两个视角去观察。这两个视角是“可名”与“常名”。 可名常名 无万物之始欲以观其妙 有天地之母欲以观其徼 看来,“玄之又玄”里面还包含个“可名、常名”的道理。可名的意思是,对事物,是可以做出知识表述的。对词语的解释,给概念下定义,都属于可名。常名的意思是,可名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需要探究,不能停留在咬文嚼字上,要变成

刘炳森书法作品欣赏

刘炳森书法作品欣赏 为筹办第二十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我专程赴京拜访了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刘先生温文谦和,言谈风趣。观其书布局和谐,结体严谨,中和典雅,端庄俊逸,真乃字如其人。先生人品修养与书艺水平完美统一,达到了“中和美”的至高境界。 刘先生,字树,号海村,室署瑞德草堂。祖籍天津市武清县海自洼村,1937年8月生于上海市,后随父母寓居北京东花市。父英年早逝,1942年随母移居故里。先生家学渊远,幼承母训,临帖习书,从魏碑唐楷入手,11岁即名播乡里。读私塾时,塾师儒学知识和楷书功底都很深厚,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杨巨仁和崔世廉。先生谈及此还动情地说“二位都有雄厚的孔学基础和楷书功力,我很幸运先后承蒙他们的教诲,从小喜欢上古文诗词和书法。”应该说,从那时起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先生青年时已文采拔萃,书法超俗,19岁即为中国书法研究社最年轻的社员,蜚声海外。 刘先生1962年夏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山水画本科,师从白雪石、董寿平、张安治、溥松窗诸师,系统接受了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他的山水画朴茂纯厚,传神超物,深得恩师赏识。他画山水自题诗文,平仄有章,动情有律,情景交融,相互映辉。他13年前在一幅山水画上题诗云:“山上幽居白日暇,云中出没似仙家。烟波浩渺岚光远,异景奇观天际崖。”由此,可窥一斑。 刘先生毕业后,供职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直从事古书画国家一级藏品的临摹、复制、修复和研究。遍临名家真迹,尤对“华山”、“乙瑛”、“张迁”、“石门颂”等碑帖情有独钟,临摹不辍,百习不厌,手摹心追,倾注了全部的爱恋,深得汉隶之神韵。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闻鸡起舞,悬腕临帖,夜晚则一灯莹然,攻读诗文书论。特别是在“十年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