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文天祥【练习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练习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练习题】

过零丁洋

(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

文天祥(1236--1282),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岁即中进士,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

[注释]

①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②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③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④絮:柳絮。

⑤萍:浮萍。

⑥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⑦丹心:红心,赤诚的心。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

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诗中第二联, 运用比喻的方法,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1分)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5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8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3分)

9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1 分)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2.(3 分)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 分),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 分),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 分) 。( 意思相近即可计分,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3儒家经典(1分)

4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

5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

6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

7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8比喻(1分)。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1分)。

9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1分)诗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1分)。

⑴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

元。

⑵“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⑶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⑷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

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①“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②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2分)

3、.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4.“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5、.写出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举例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等

6、、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8、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的感情。

9、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诗人在前三联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宕开一笔,留下这千古名言。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四: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答案: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A(首联是概述自己的身世)

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6.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2分)

答:诗人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孤独的心情(1分),地名与感情暗合(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1分)。

7.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①,该联表达了作者的②。(2分)

答:①史册(1分)②围绕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气节、决心、态度、精神等回答即可,示例:耿耿忠心、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决心、宁死不屈的精神等(1分)

《过零丁洋》文天祥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过零丁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主题思想】 这首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习题】 一、赏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

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5、下列关于《过零丁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领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

南安军文天祥教案精心整理

南安军 宋代: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注释 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突、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鉴赏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过零丁洋》拼音版 文天祥

guò líng dīng yáng 过零丁洋 wén tiān xiáng 文天祥 xīn kǔ zāo féng qǐ yī jīng , gān gē liáo luò sì zhōu xīng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shān hé pò suì fēng piāo xù, shēn shì fú chén yǔ dǎ píng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huáng kǒng tān tóu shuō huáng kǒng ,líng dīng yáng lǐ tàn líng dīng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 liú qǔ dān xīn zhào hàn qīng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文天祥过零丁洋全诗的意思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 文天祥过零丁洋全诗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

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词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鉴赏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崇相西初中张祥 教学目标: 1、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 2、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学情分析: 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感情碰撞,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诗中涉及的多个故事。 教具准备: 《二泉映月》配乐,渲染诵读气氛。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明确写作背景。 1、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一首能打动战场上兵戈相见的敌人,让千百年来无数国人为之动容的律诗,这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板书课题:过零丁洋] 2、请大家说说题目《过零丁洋》的意思。 明确:路过零丁洋. 3、激疑,解读插图明确写作背景: 文天祥仅仅是路过吗?为何会在零丁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8页插图,我想能从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明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浩淼的江水无边无际,那个站在船头衣着朴素、手带铁链的人就是文天祥,此时,他已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俘虏。《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这首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1279年,他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写下此诗严正拒绝,以死言志。 二、初读感悟,读正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律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抽一生读,请学生评价。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文天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文天祥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一课,被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事迹所感动。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杰出人物,他就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板书课题,图片) 二、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并自己读一读。 2、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个人读,全班读。) 3、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蒙古族向南宋发动进攻和南宋政权日趋腐朽的时代。蒙古汗国改称大元,并在之后的四年中,

大举南侵,先后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贪生怕死,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不战而降。一时间,朝廷内外惊慌失措。) 4、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天祥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划出来。(生读:在这危机时刻------抗元斗争之中。)师板书:变卖家产作军饷 征集义兵抗元 5、然而,(师读第四自然段)文天祥不幸被俘了。被俘后,他是怎样面对大元朝的威迫利诱的?(分组或叫人读5至8自然段) 6、面对大元朝的威迫利诱,文天祥是怎样做的?能用一个词概括吗?(生:宁死不屈)师板书:被俘后宁死不屈 7、交流:你觉得文天祥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说一说。(生:爱国、不贪生怕死、不贪图富贵、为民着想------) 8、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却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真可惜!不过,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板书:浩然正气,千秋常在 三、感悟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巩固练习

《过零丁洋》文天祥【练习题】

过零丁洋 (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 文天祥(1236--1282),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岁即中进士,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 [注释] ①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②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③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④絮:柳絮。 ⑤萍:浮萍。 ⑥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⑦丹心:红心,赤诚的心。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

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介绍 师:文天祥大家熟悉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1-2位学生介绍) 过渡: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译诗解说内容 师:回顾一下,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生齐读诗歌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课件展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有同学读过这首诗吗?朗诵一下。 师: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齐读)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过零丁洋》,走进文天祥,用心来倾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整体感知,品读诗味。 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下这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老师同大家一起尝试下这么一种学诗方法。第一步我们先来“译诗”。 (一)译诗——译诗解说内容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下吗? 预设(辛苦:辛辛苦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干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师:能不能将此联翻译一下。 预设:我熟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经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又为国事奔波,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师: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 PPT: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xin),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jin)。 2. 师:接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拿出笔与纸,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文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师:同学们不仅解说的准确,而且很有诗意化,想必同学们对“译诗解说内容”这个方法有所了解,我们一起总结下,译诗解说方法需要注意:释字,扩充。解说诗意。 (二)吟诗——吟诵传情达意

《文天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朗读感悟、引导体会。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二、新课: 1.学习生字词: ①师读课文,故意读错部分字音,让学生仔细听并订正。 脍(kuài huì)炙铿锵(qiāng jiāng)蒙(měng méng)古日趋(qùqū) ②读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脍炙人口、日趋腐朽、被俘、铿锵、关押、刑具、囚室 ⑴同桌中一个说词语意思,另一个说词语,互查互记。 ⑵这些词中,你认为哪个最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给同学。 2.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试着分段,填空) 文天祥是()的人(第1自然段) 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的爱国青年。(第2自然段)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第3、4自然段) 文天祥拒绝劝降,()(5—8自然段)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常在,鼓舞着()(第9自然段) 3.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阐述。 汇报、交流:围绕“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来抓重点语句感受。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2、全班齐读。

《文天祥》教案

《文天祥》名师教案 深度解教材 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讴歌了他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文天祥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本文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六年级的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快速默读,讨论交流课文的脉络。由于故事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所以要补充一些宋元时期的历史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天祥的精神品质。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脍、趋、俘、铿、锵、押、刑、囚”,理解“脍炙人口、大义凛然、浩然正气”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突破重难点 重点: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突破方法:朗读是学生走近文本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和标注知道文章分五个部分叙述文天祥的斗争、正义的一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文天祥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热情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难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突破方法:在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哪些段落和事例表现文天祥的精神品质,从而体会到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是利用具体的事例来实现的,进而学以致用,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采用朗读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采用讨论法互助合作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采用课件演示法,展示文天祥的生平资料。 学法:先利用朗读然后用快速默读的方法,分析文章脉络,然后联系文天祥的历史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精神品质;抓住重点字词,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进而体会文章的主题。 师生齐准备 教师:文天祥资料及图片、生字词、讨论提纲。 学生:搜集文天祥的历史资料。 课时巧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导入法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一课,我们被詹天佑的爱国思想所感动,今天我们认识一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板书课题)导入法二:1.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岳飞吗?谁了解他的事迹呢? 2.教师明确并导入:他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在南宋的抗金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南宋的另一位反抗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刚刚学过的课文,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学生熟知的人物岳飞,自然导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同学们阅读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思考:课文讲了文天祥的哪些事? 阅读提示:(1)利用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边看边总结。 (3)可以边看边标注,再用连接段意法总结主要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质疑问难。 3.班内讨论收获。

《过零丁洋》文天祥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主题思想】 这首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与我们学习过文天祥的“?。”这两句诗同样表达以死明志的决心。 2、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

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文天祥为什么过零丁洋

文天祥为什么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是我们以前都学过的一篇古诗 ,那么大家知道文天祥 为什么过零丁洋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文天祥为什么过零丁洋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人物,他官拜右丞相,是宋末的重要政治人物。南宋末 年,蒙古崛起,面对强大的蒙古军队,宋朝军民顽强抵抗半个世纪,最终被元军 渡过长江,攻陷了杭州,南宋中央政府的主战派逃走。文天祥被任命为留守和谈 代表,进入元军大营与敌人谈判。文天祥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但敌人并不会因 为一个文人的说辞而退兵。 文天祥逃离元军大营后组织了南方宋朝军民的抗元斗 争,但失败被擒。 元军主将把文天祥带在身边, 文天祥全程目睹了元军追杀南宋逃亡集团的全 过程, 一直到惨烈无比的崖山之战。 崖山之战是南宋最后的一个有组织的军事政 治集团的覆灭之战,宋朝末代皇帝死在这里,南宋最后的宰相陆秀夫也死了,十 万精英全部投海殉国。而文天祥在元军战船上目睹了这一切,他悲痛欲绝,几乎 自尽。 皇帝宰相自尽,身死国破,文天祥在这种绝望中被元军带到了“零丁洋。” 所谓“零丁洋”又叫“伶仃洋”, 乃是广东珠海口外的一处海湾, 这里在当时算 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海湾,这代表,整个中国大陆已经被元军占领,这世上再也 没有可以扭转乾坤的力量了。 元朝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 命令将文天祥送到北方 的北京,打算劝降文天祥。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音
1/6

寥(liáo)惶(huáng)遭(zāo)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 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注释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 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 祥写了这首“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 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 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 近尾声。 干戈, 两种兵器, 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 荒凉冷落。 南宋亡于本年 (1279) , 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 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 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 1275 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 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山河”句: 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 一起, 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 挽回。 风飘絮: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 雨打萍: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身世”就是说人生经历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 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 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丹心:红心,比喻忠 心。汗青:因竹片水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特指史册。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 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 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 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2/6

《过零丁洋》 优秀教案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文中注解,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手机APP教学。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诗歌大意; 2、查找文天祥相关文学常识与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活动: 成语积累——“舍生取义”(学生讲解成语) ppt展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大意: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舍生取义的古今英雄吗? 生:……文天祥! 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英雄写下的诗歌!请大家一起齐读诗歌。 师:请同学为大家介绍文天祥的相关文学常识: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文天祥 (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多种形式朗诵,整体感受诗歌情感 ①学生齐读诗歌(教师先不点评) ②手机APP范读(正字音、把握节奏) 请学生评价示范朗读。明确朗读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指导朗读: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一、导入新课 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 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 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2、写作背景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朗读诗歌 南安/军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字词注释 【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5、翻译诗歌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6、分析诗歌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颔联:自我反问,行程孤单。 1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译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 【原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赏析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 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背景简介: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是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2、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