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ICU诊疗指南

完整ICU诊疗指南
完整ICU诊疗指南

目录

1. 机械通气 (1)

无创机械通气 (4)

有创机械通气 (5)

2. 呼吸衰竭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8)

3.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常规 (11)

4. ICU成人患者持续使用镇静剂和止痛剂的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12)

5. 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与止痛流程 (14)

6. 重症患者的血糖监测与调控 (15)

7. 急性左心衰竭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17)

8. 心律失常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19)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9)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20)

心房纤颤 (21)

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2)

控制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23)

严重心律失常急救流程 (24)

9. 心脏骤停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25)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27)

11. 失血性休克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29)

1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31)

13. 癫痫持续状态诊疗流程 (33)

14. 有机磷农药中毒 (34)

15. 严重感染质控标准及诊疗流程 (35)

1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质控标准及诊疗流程 (38)

17. 重症急性胰腺炎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39)

18. 电解质紊乱 (43)

19. 气管插管操作常规 (51)

20. 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常规 (53)

21. 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术 (55)

22. 有创动脉压力监测术 (57)

23. 非同步电复律除颤术 (58)

24. 电击除颤操作流程 (59)

25. 休克急救程序 (61)

26. 多发伤复合伤急救流程 (62)

27. ICU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流程 (63)

附录

1.Ramsay镇静评分

2.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

3.镇静镇痛常用药物

4.胰腺炎Balthazar CT分级评分系统

5.MODS评分系统

6.危重病APACHEⅡ评分系统表

机械通气

【适应证】

1. 有下列导致呼衰的基础病,经针对基础病的积极治疗,仍有进行性低氧,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储留:

1) 神经肌肉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2) 镇静剂过量等导致呼吸中枢抑制而引起的呼吸衰竭。

3) 心肌梗塞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

4) ARDS或其它原因肺水肿及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引起的呼吸衰竭。

5) COPD患者慢性呼吸衰竭急性恶化。

2. 以下生理指标可作为参考,但任何一项指标都不是绝对的,应结合临床及动态观察。

1) 呼吸频率>35/min 或<5/min;

2) 肺活量<10~15ml/kg;

3) 潮气量<3ml/kg;

4) P(A-a)O2>6.67kPa (FiO2=0.21);

5) P(A-a) O2>40kPa (FiO2=1.0);

6)

7) 最大吸气压力<25mmH2O;

8) PaCO2>6.67kPa(COPD除外);PaO2(FiO2>0.5)<8.0kPa

9) 生理无效腔/潮气量(VD/ VT)>50%~60%;

10) 肺内分流(Qs/Qt)>15%。

3. 预防目的机械通气治疗:开胸术后或败血症、休克、严重外伤,估计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者。

【禁忌证】

1. 气胸、血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胸腔引流者。

2. 严重肺出血为相对禁忌证。

3. 肺大泡、低血管量休克未纠正者一般不宜应用机械通气。

【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

1. 面罩:适用于神志清醒,能合作,辅助呼吸间断使用。

2. 气管插管:严重呼衰,通过面罩不能有效地进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经口或鼻插入。

3. 气管切开:入置气管套管,可作长期机械通气治疗。

【参数调节一般原则】

1. 吸入氧浓度(FiO2):通气之初可吸纯氧,三十分钟后根据血气分析,减至0.55 以下,使PaO2维持在 8.0kPa以上,SaO2不低于90%。若0.55的FiO2不能维持SaO2>90%,可考虑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

2. 呼吸频率:8~20/min。

3. 潮气量:6~12ml/kg体重。

4. 分钟通气量:6~10L/min。

5. 气道内峰值压力:12~20cmH2O,以不超过30cmH2O为宜。

6. 呼吸比:1∶1.5~2,COPD可调至:1∶2~3。

7. 湿化:

8. 气体温度:32~34℃

9. 射流雾化液量:10~20ml/h。

【各类通气方式及意义】

1. 持续指令通气( CMV:Continuous Mandatory Ventilation)它又分为控制和辅助/控制二种方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目前临床上最常用,它既可提供与自主呼吸基本同步的通气,也能保证通气量。

2. 呼气终末正压通气(PEEP):适用于ARDS、左心衰竭、肺水肿等病人可与IMV,SIMV等同用。

3.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用于撤离通气机前的准备。

4. 压力支持通气(PSV):用于清醒,有自主呼吸病人,可单独或与SIMV合用,作为撤机前的准备。

【上机前准备】

1. 呼吸道分泌物吸引。

2. 检查呼吸机管道连接。

3. 核准呼吸机参数。

4. 测定送气潮气量。

【撤机的指征及步骤】

撤机指征:

1. 引起呼吸衰竭的基础病得到控制。

2. 无明显的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3. 各主要脏器功能(心、肝、肾、胃肠等)稳定。

4. 最大吸气压力>1.96kPa。

5. 潮气量>5ml/kg。

6. 静态每分通气量<10L/min。

7. 最大每分通气量大于静息时二倍。

8. 呼吸频率<25/min。

9. 吸入氧浓度(FiO2)<0.4,PaO2>8.0kPa。

10. 气促指数(呼吸频率/潮气量)<105。

撤机步骤:

主要视病人的情况以及基础疾病和是否达到撤机指征而定,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 用SIMV模式:逐渐减少指令通气的次数,一般减至4~6次时,其血气分析达到脱机指标即可。

2. 间歇停机法:开始以停机15′~30′试验。然后根据动脉血气指标及临床情况(呼吸及心率等),逐渐延长脱机时间。先从白天开始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12小时,这样渐延长脱机时间,以至全天脱机。

3. 用PSV方式:逐渐降低PS水平,当PS降至0.5~0.8kPa时,能持续应用4~8小时而氧合正常,即可认为具备完全自主呼吸的能力。

【人工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及对策】

1. 气管插管、套管产生的并发症:

1) 误入一侧支气管:把插管往外移,末端距隆突上2~3cm处,牢固固定。

2) 导管或套管粘液栓堵塞:定时吸痰、气道湿化。

3) 气管粘膜坏死出血:用低压气囊。

4) 导管脱出或自行拔管:即时重插管,适当应用镇静剂。

5) 气囊漏气:如压力不够,可往气囊再少量注气,如气囊破损,即更换插管。

2. 呼吸机故障引起的并发症:

1) 电源未开启或脱落。

2) 回路内漏气:检查、接牢各接头或管道。

3) 管道接错:即行更改。

4) 吸入气湿化不当:调整湿化器温度,注意湿化器内水量。

3. 患者的并发症:

1) 通气不足:增加预置通气量。

2) 通气过度:减少预置通气量。

3) 低血压:适当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选择最佳PEEP,降低通气量或吸呼比值。

4) 气压伤:调整气道内压,出现气胸应即行引流。

5) 呼吸道感染:加强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每天更换通气机管道,抗生素治疗,加强排痰,避免食物反流。

6) 肺不张:体位排痰、拍背,必要时纤支镜吸引和冲冼。

7) 氧中毒:FiO2 应维持在0.55以下。

8) 自主呼吸与通气机不同步:短期增加通气量,改变通气方式,酌情应用镇静剂。

9) 消化道出血:应用H2受体阻断剂或洛赛克。

【床旁呼吸功能的监测】

1. 意识状态及基本生命体征;

2. 皮肤粘膜;

3. 胸、腹活动度;

4. 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否异常呼吸音;

5. 潮气量及肺活量;

6. 气道内压;

7. 死腔与潮气量之比(VD/VT)。

8. 血气分析;

9. (A-a)DO2;

10. 呼气末CO2分压;

11. 胸肺顺应性。

无创机械通气术

无创性正压通气(NPPV)是指无需建立人工气道的正压通气,常通过鼻、面罩等方法连接病人。

【适应证】

严重的呼吸困难。辅助呼吸肌的动用,而常规氧疗方法(鼻导管和面罩)不能维持满意氧合或氧合障碍有恶化趋势时。

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患者意识状态清晰。

咳痰能力可。

自主呼吸能力存。

血流动力学业状况稳定。

能很好配合的患者。

【禁忌证】

1.意识障碍。

2.呼吸微弱或停止。

3.无力排痰。

4.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大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5.未经引流的气胸或纵隔气肿。

6.严重腹胀。

7.上气道或颌面部损伤、术后、畸形。

8.不能配合NPPV或面罩不适等。

【连接方式】

应准备不同大小型号的鼻罩以供不同患者使用。鼻罩和口鼻面罩都能成功地用于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应用NPPV的初始阶段,口鼻面罩应首先考虑应用;患者病情改善24小时后,若还需较长时间应用NPPV则可更换为鼻罩。

【通气模式与参数调节】

持续气道正压(CPAP)和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是常用的两种通气模式,以后者最为常用。BiPAP有两种工作方式:自主呼吸通气模式(S模式,相当于PSV+PEEP)和后备控制通气模式(T模式,相当于PCV+PEEP)。因此BiPAP的参数设置包括吸气压(IPAP)、呼气压(EPAP)及后备控制通气频率。当自主呼吸间隔时间低于设定值(由后备频率决定)时,即处于S模式;自主呼吸间隔时间超过设定值时,即由S模式转向T模式,即启动时间切换的背景通气PCV。如果存在高碳酸血症或呼吸困难不缓解可考虑换用BiPAP。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骨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

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鉴别诊断】 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需同肘关节脱位及其他类似损伤相鉴别,如肱骨远端骨骺分离、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

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修订版)

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117.股骨颈骨折 上转指南 经X 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Ⅱ-Ⅳ级的股骨颈骨折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18.股骨粗隆间骨折 上转指南 GAGGAGAGGAFFFFAFAF

经X 线摄片确诊为Evans分型Ⅱ-Ⅳ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不稳定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Evans分型Ⅰ型,骨折稳定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患肢伤前不能行走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19.股骨远端骨折 上转指南 经X线拍片发现股骨远段骨折(股骨远段7cm以内)Seinsheimer分型Ⅱ-Ⅳ型,需手术治疗者,经患者同意, GAGGAGAGGAFFFFAFAF

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 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Seinsheimer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或经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好,骨折固定可靠,需住院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0.胫骨平台骨折 上转指南 GAGGAGAGGAFFFFAFAF

骨科疾病诊疗规范

2014 .1.26

精品 一、骨、关节创伤 (一)、上肢 1、肱骨外科颈骨折 【定义】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肱骨解剖颈下2-3cm处骨折,肱骨外科颈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又称为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是应力上薄弱点,常易发生骨折。 【诊断依据】 一、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二、临床症状体征: 1、伤后肩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上臂内侧可见瘀血斑。 2、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肢不能抬举。 3、肱骨外科颈局部有环形压痛及纵轴叩击痛。非嵌插型骨折可出现畸 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外展型骨折肩部下方稍呈凹陷,在腋窝可触 及移位的骨折端或向内成角。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x线正轴位片或正位穿胸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 移位情况。 五、鉴别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及影响检查,可明确诊断。 感谢下载载

创伤:上肢 【证侯分类】 一、无移位裂纹骨折 外科颈无移位骨折,多位骨膜下损伤,多为肩部直接暴力所致,有环形压痛及纵轴叩击痛。 二、外展型骨折 受外展暴力所致。跌到时患肢处于外展位,骨折近端肱骨头内收,远端骨干外展,两折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或两者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位于骨折近端内侧,两折端形成向内成角畸形或向内前成角畸形。 三、内收型骨折 受内收暴力所致。跌到时患肢处于内收位。骨折近端肱骨头外展,骨折远端肱骨干内收,两折端内侧嵌插外侧分离,或两折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位于骨折近端外侧,两折端形成向外成角畸形或向外向前成角畸形。 四、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受外旋外展传达暴力所致。肱骨头多向盂下脱位。 【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 1、适应证 肱骨外科颈无移位骨折。 2、操作方法 患肢肩关节处于中立位,肱骨超肩夹板固定即可。 (二)牵引治疗(皮牵引或骨牵引) 第 2 页共763 页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闭合性骨折 【诊断要点】 1. 病史:外伤史。 2. 体征:具有骨折专有体征:异常活动、局部畸形、骨摩擦音(感)等。 3. X线照片。 【治疗原则】 1. 凡疑有骨折者,一律按骨折处理。 2. 有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有内脏损伤者,先处理内脏损伤,然后再处理骨折。 3. 疼痛剧烈,可给予镇痛药物。 4. 在恰当的麻醉下,早期手法复位。复位时要按X线片所示纠正骨折移位,动作要轻柔。 5. 不稳定型骨折,应用牵引术或切开复位。 6. 切开复位时机按具体情况决定。局部肿胀严重、伤后超过48小时者,可消肿后手术。 7. 四肢长骨干骨折复位后,应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8. 复位后及时进行X线正侧位摄片或透视,复查治疗效果。 9. 早期指导病人作主动性功能锻炼。 10. 骨折应固定到临床愈合为止,一般时间是:锁骨4~8周,肱骨干5~6周,尺桡骨干6~ 8周,股骨7~9周,胫腓骨8~10周。颈椎4~6周,胸椎6~8周,腰椎10~12周。 11. 去除外固定前,必须摄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为止。 小夹板固定术 【适应证】 1. 四肢闭合性骨折,但骨折不稳定型者,应配合应用皮牵引或骨牵引。 2. 四肢开放性骨折已进行内固定者,如股骨髓内针固定后。 【注意事项】 1. 所选择夹板长短、宽窄应当合适。太宽不能固定牢靠,太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夹板应占 肢体周径五分之四。 2. 应合理放置固定垫,并且位置要准确。 3. 应用夹板前应准确判断病人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以利于观察。 4. 缚带要松紧合适,要求缚后所打的结可以上下移动1厘米。 5. 有计划指导病人作功能锻炼,并嘱病人随时复诊。 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 1. 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 色笔。 2.患者的准备: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2017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 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 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

常见病临床诊疗规范指南规范常见病.doc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诊疗指南 前言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

医疗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势在必行,而《医疗事故处理条约》、《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又为《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赋予了新的内容。 《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和面世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与治疗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我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利于为广大群众与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 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相关专业众多疾病的诊疗与技术操作规范,以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主旨,供我院各级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遵循。 为了高质量完成该书的编写,我院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2015年版的基础上,积极查阅国内相关疾病指南及规范,结合院、科工作实际,积极讨论,反复修改,力求使该书既能反映目前国内外医疗技术发展的水平,又能符合我院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修订,让该书籍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促进我院医疗工作的更快更好发展。 本《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2015年版废止。 2015年12月 目录 一、内科各系统常见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3) 2、支气管哮喘 (12) 3、呼吸衰竭 (18) 4、肺炎 (26) (1)社区获得性肺炎 (34) (2)医院获得性肺炎 (39)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人工髋关节置换 围手术期康复 1 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的评定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peri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the hip arthroplasty 人工髋关节置换主要用于治疗髋关节毁损性疾病[1]。 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遵守卫生部发布《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WS/T335-2011)标准: 3.1适应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患髋关节疾病而引起慢性不适和显著功能障碍的患者,包括:a)原发性或继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b)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髋关节;d)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e)髋部创伤骨折的老龄患者;f)骨关节肿瘤;g) 血友病性关节炎等多种疾患。 此外,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对活动量的需求、职业情况以及对手术的期望等。 3.2禁忌证:分以下两类:a)绝对禁忌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绝对禁忌证包括髋关节或其他任何部位的活动性感染以及患者同时患有可能显著增加后遗症发生危险或死亡率的疾病等;b)相对禁忌证:对于其他如神经源性疾患、骨质破坏快速的任何病变、髋关节周围肌力不佳或同时合并有其他脏器疾患等患者,可视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相对禁忌证,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应慎重,须术前对手术可行性进行充分评估。 4 髋关节置换的类型 4.1 根据是否使用骨水泥固定关节假体分为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无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髋关节部分使用骨水泥而部分不使用骨水泥称为混合型。 4.2根据是否包括髋臼置换分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较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主要运用于高龄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和粗隆间骨折患者。 5 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评定 5.1人工髋关节位置评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评定主要依靠X线来评定,康复治疗前,应对人工关节假体的位置进行评定。理想的假体位置是髋臼前倾15°±10°,外展40°±10°,股骨柄旋前5°~10°。假体位置合适,术后关节较稳定,可按常规康复程序进行康复;否则人工关节假体容易脱位,康复治疗要十分小心。注意不同手术入路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后外侧入路较少出现髋关节伸展外展位时不稳,但术后发生后脱位概率较高;前方入路较少出现髋关节屈曲时不稳;侧方入路关节囊完整者,髋关节屈伸活动时最为稳定。 5.2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临床评估手段,用来评估髋关节炎的的程度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该评分包括了量化疼痛、功能和物理检查发现。患者的功能评估包括了行走能力、支撑能力、上下楼梯的能力、坐的耐力、使用交通工具的能力和穿鞋袜的能力。物理检查包括了跛行和活动度。满分100分,得分90~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 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 辅助检查: (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 具有外伤史。 2. 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 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 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 急症手术适应证: (1) 开放性骨折。 (2) 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 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 择期手术适应证: (1) 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 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 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 关节内骨折。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 对儿童慎重考虑。 4. 手术方法选择: (1)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 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 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 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 辅助性治疗: (1) 抗生素。 (2) 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9年版)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节退行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四大致残性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担。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发布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对我国OA 的诊断及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为了及时反映当今OA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OA诊疗策略,规范骨科医生诊疗行为,自2017年6月开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关节领域相关专家,根据近年OA药物及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参考国内外OA诊疗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对原指南进行更新。 一 定义 OA指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退行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因素等有关,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病变、关节囊挛缩、韧带松弛或挛缩、肌肉萎缩无力等。 O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OA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无明确的全身或局部诱因,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继发性OA可发生于青壮年,继发于创伤、炎症、关节不稳定、积累性劳损或先天性疾病等。 二 流行病学

OA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率高,65岁以上的人群50%以上为OA患者。累及部位包括膝、髋、踝、手和脊柱(颈椎、腰椎)等关节,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膝关节症状性OA(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评分≥2分,同时存在膝关节疼痛)的患病率为8.1%;女性高于男性;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即西南地区(13.7%)和西北地区(10.8%)最高,华北地区(5.4%)和东部沿海地区(5.5%)相对较低。从区域特征来看,农村地区膝关节症状性0A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在城市人口中,手部关节OA的患病率为3%(男性)和5.8%(女性;髋关节影像学OA(采用Croft等的标准,即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存在以下影像学征象中的任意一条:关节间隙最窄处≤1.5mm;≥2分的骨赘,及上外侧关节间隙狭窄≥2分或上内侧关节同隙狭窄≥3分;其他≥3分的OA影像学征象)的患病率为1.1%(男性)和0.9%(女性),农村地区髋关节0A患病率为0.59%。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OA的发病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OA可导致关节疼痛、畸形与活动功能障碍,进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尤其是症状性膝关节OA,研究认为可导致全因死亡率增加近1倍。导致OA发病的相关因素较多,女性、肥胖和关节损伤与膝关节OA发病有关;年龄、性别及某些特殊职业是手部OA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是髋关节OA发病的相关因素。髋、膝关节0A的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三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关节疼痛及压痛:关节疼痛及压痛是OA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36.8%~60.7%疼痛在各个关节均可出现,其中以髋、膝及指间关节最为常见。

骨科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 医院编辑委员会名单 主任:马爱群吕毅 副主任:贺大林薛武军刘正稳秘书:王彬翀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诊疗分册 编辑委员会名单 主编:王金堂 秘书:白斌 编写人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民马巍白斌 邱希江张小卫张银刚 李曙明李新友周双利 杨康平赵卫公韩学哲

目录 第一章上肢骨折 (1) 第一节锁骨骨折 (1) 第二节肱骨外科颈骨折 (2) 第三节肱骨干骨折 (4) 第五节尺桡骨骨折 (7) 第六节桡骨远端骨折 (9) 第二章手外伤 (11) 第三章下肢骨 (14) 第一节股骨颈骨折 (14) 第二节股骨转子间骨折 (16) 第三节股骨干骨折 (17) 第四节髌骨骨折 (18) 第五节胫腓骨干骨折 (19) 第六节踝部骨折 (20) 第七节跟骨骨折 (21) 第四章脊柱脊髓损伤及骨盆骨折 (23) 第一节脊柱骨折 (23) 第二节脊髓损伤 (25) 第三节骨盆骨折 (28) 第四节髋臼骨折 (30) 第五章关节脱位 (33) 第一节肩锁关节脱位 (33) 第二节肩关节脱位 (34) 第三节肘关节脱位 (35) 第四节桡骨头半脱位 (36) 第五节髋关节脱位 (36) 第六节髌骨脱位 (38) 第六章周围神经损伤 (40) 第一节总论 (40) 第二节桡神经损伤 (43) 第三节正中神经损伤 (43) 第四节尺神经损伤 (44) 第五节股神经损伤 (44) 第六节坐骨神经损伤 (45) 第七节胫神经损伤 (45) 第八节腓总神经损伤 (46) 第七章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47) 第一节概论 (47) 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 (48) 第三节腰肌劳损 (50) 第四节狭窄性腱鞘炎 (51)

最新骨科诊疗指南(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目录 第一章上肢骨折 (1) 第一节锁骨骨折 (1) 第二节肱骨外科颈骨折 (3) 第三节肱骨干骨折 (7) 第五节尺桡骨骨折 (12) 第六节桡骨远端骨折 (15) 第二章手外伤 (18) 第三章下肢骨 (24) 第一节股骨颈骨折 (24) 第二节股骨转子间骨折 (27) 第三节股骨干骨折 (29) 第四节髌骨骨折 (31) 第五节胫腓骨干骨折 (33) 第六节踝部骨折 (34) 第七节跟骨骨折 (37) 第四章脊柱脊髓损伤及骨盆骨折 (39) 第一节脊柱骨折 (39) 第二节脊髓损伤 (43) 第三节骨盆骨折 (49) 第四节髋臼骨折 (53) 第五章关节脱位 (57) 第一节肩锁关节脱位 (57) 第二节肩关节脱位 (59) 第三节肘关节脱位 (61) 第四节桡骨头半脱位 (62) 第五节髋关节脱位 (63) 第六节髌骨脱位 (65) 第六章周围神经损伤 (69)

第一节总论 (69) 第二节桡神经损伤 (74) 第三节正中神经损伤 (75) 第四节尺神经损伤 (76) 第五节股神经损伤 (77) 第六节坐骨神经损伤 (77) 第七节胫神经损伤 (78) 第八节腓总神经损伤 (79) 第七章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80) 第一节概论 (80) 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 (83) 第三节腰肌劳损 (86) 第四节狭窄性腱鞘炎 (88) 第五节肱骨外上髁炎 (90) 第六节髌骨软骨软化症 (93) 第八章颈,腰椎退行性疾病 (97) 第一节颈椎病 (97) 第二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105) 第九章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14) 第一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114) 第二节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115) 第三节化脓性关节炎 (117) 第十章骨与关节结核 (119) 第一节脊柱结核 (119) 第二节髋关节结核 (122) 第三节膝关节结核 (123) 第十一章非化脓性关节炎 (125) 第一节强直性脊柱炎 (125) 第二节骨关节炎 (129) 第三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132) 第四节大骨节病 (136)

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诊疗指南

前言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医疗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势在必行,而《医疗事故处理条约》、《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又为《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赋予了新的内容。 《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和面世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与治疗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我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利于为广大群众与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 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相关专业众多疾病的诊疗与技术操作规范,以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主旨,供我院各级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遵循。 为了高质量完成该书的编写,我院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2015年版的基础上,积极查阅国内相关疾病指南及规范,结合院、科工作实际,积极讨论,反复修改,力求使该书既能反映目前国内外医疗技术发展的水平,又能符合我院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修订,让该书籍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促进我院医疗工作的更快更好发展。 本《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2015年版废止。 2015年12月

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1]

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诊疗指南 前言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医疗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临床科室医务 人员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势在必行,而《医疗事故处理条约》、《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又为《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赋予了新的内容。...感谢聆听... 《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和面世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与治疗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我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利于为广大群众与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感谢聆听... 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相关专业众多疾病的诊疗与技术操作规范,以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主旨,供我院各级医 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遵循。 为了高质量完成该书的编写,我院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在2015年版的基础上,积极查阅国内相关疾病指南及规范,结合院、科工作实际,积极讨论,反复修改,力求使该书既能反映目前国内外医疗技术发展的水平,又能符合我院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各级卫生管理 部门和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 年版)》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修订,让该书籍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促进我院医疗工作的更快更好 发展。 本《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自201 6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2015年版废止。 2015年12月

骨伤科科室建设与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骨伤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第四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 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1/ 18

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1

骨科前20种疾病诊疗指南(脊柱部分)

骨科前20种疾病诊疗指南(脊柱部分) 1、过伸性颈椎损伤 2、腰椎间盘突出症 3、腰椎椎管狭窄症 4、颈椎病 5、胸腰椎骨折 兴义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2013年12月28日

过伸性颈椎损伤 [定义] 颈椎过度伸展性暴力造成的颈脊髓损伤,常伴有轻微或隐匿的骨损伤,X 线多无异常表现,故易被疏漏,影响治疗。该损伤可占全颈椎各类损伤的29~50%,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脊髓中央管综合征。 [诊断] 一、症状 额面及鼻部擦伤和皮肤裂伤是最明显、多见的临床表现,系损伤时额面部或鼻部撞击物体或遭受打击所致。该特征常能提示颈椎损伤的外力作用机制,是判断颈椎过伸性损伤较有价值特征之一。因神经系统损伤程度不一,临床表现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别。 二、体征 局部压痛及活动机能受限。损伤节段椎前压痛明显,而后结构压痛少见。神经系统损伤多表现为脊髓中央综合征和前脊髓综合征,少数表现为部分和严重脊髓损伤。脊髓中央综合征典型表现为:上肢瘫痪重于下肢,手部重于臂部,触、痛觉损害重于深感觉。严重和部分脊髓损伤无明显的脊髓中央管损伤的特征。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X线表现:颈椎过伸性损伤以软组织损伤为明显,骨性损伤小而隐匿,需仔细观察,以免漏诊。其主要X线征象有: (一) 伤椎体前下缘三角形撕脱骨折片,需与前纵韧带节段性骨化鉴别。 (二) 损伤节段颈椎间盘和椎前软组织影的变化。颈椎椎前损伤出血或水肿时,造成损伤处椎前软组织影肿胀,椎间隙增宽。 (三)中老年患者常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及椎管矢状径缩小,损伤多发生于C4~5、C5~6节段。 MR检查是必要的,可明确脊髓损伤程度和范围,以及脊髓受压的程度和致压物的来源和性质。 [鉴别诊断] 颈椎过伸性损伤易漏诊,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详尽病史的采集,常能提供损伤机制;颅脑伤患者,也应设法了解损伤时姿势和暴力。 二、颅面部损伤均应常规摄颈椎X线片,以免因其他部位损伤而掩盖颈椎损伤。 三、侧位X线片必须清晰显示上下颈椎结构。上颈椎损伤而神经症状表现低位时,需注意观察低.位颈椎有无变化。伸屈侧位X线片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必须慎用,以免加重脊髓损伤。 四、典型脊髓中央综合征,常能提示颈椎过伸性损伤;而其他类型脊髓损伤,必须结合上述各项再作判断。 五、考虑其他机制引起的颈脊髓伤,如椎体垂直压缩骨折也可造成脊髓中央综合征。

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修订版)

精选文档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股骨颈骨折117.上转指南分型Ⅱ-Ⅳ级的股骨颈骨折病人。需GardenX 线摄片确诊为经要手术治 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 往二级以上的医院。下转指南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 线摄片确诊为Garden经X经患者同意,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 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病多,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管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118.上转指南骨折,Evans分型Ⅱ-Ⅳ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X 经线摄片确诊为不稳定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下转指南分型Ⅰ型,骨折稳定或年老体弱,全身线摄片确诊为Evans经X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患肢伤前不能行走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股骨远端骨折119.上转指南Seinsheimer以内)(股骨远段经X线拍片发现股骨远段骨折7cm分型Ⅱ-Ⅳ型,需手术治疗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下转指南15 / 1 精选文档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线摄片确诊为XSeinsheimer 经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或经手术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好,骨折固定可靠,需住院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

理。 120.胫骨平台骨折上转指南线拍片发现粉碎性的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移位超过2-X经,或者伴有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需手术治疗者,经患者同mm3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下转指南胫骨平台骨折,单纯的线性骨折,无移位,或经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好,骨折固定可靠,需住院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121.踝关节骨折上转指南线摄片发现踝关节有骨折,双踝或三踝骨折,踝关节损伤,经X 踝关节不稳定,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下转指南线摄片等检查,发现无骨折或单纯的内踝或X 踝关节损伤,经外踝骨折,无移位,仅需石膏固定,或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内固定可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经患者同意,需要进一步康复者,靠,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跟骨骨折122.15 / 2 精选文档上转指南分型Ⅱ-Ⅳ型,骨折移位明GandersX 线摄片发现跟骨骨折,经显,波及跟距关节面,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下转指南线摄片等检查,发现无骨折或骨折无移位,关节面平整,经X 仅需石膏固定,经患者同意,内固定可靠,需要进一步康复者,或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床位在60张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当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 床诊疗指南 前言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医疗技

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势在必行,而《医疗事故处理条约》、《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又为《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赋予了新的内容。 《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和面世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与治疗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我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利于为广大群众与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 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相关专业众多疾病的诊疗与技术操作规范,以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主旨,供我院各级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遵循。 为了高质量完成该书的编写,我院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2015年版的基础上,积极查阅国内相关疾病指南及规范,结合院、科工作实际,积极讨论,反复修改,力求使该书既能反映目前国内外医疗技术发展的水平,又能符合我院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修订,让该书籍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促进我院医疗工作的更快更好发展。 本《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2016年版)》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2015年版废止。 2015年12月 目录 一、内科各系统常见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3) 2、支气管哮喘 (12) 3、呼吸衰竭 (18) 4、肺炎 (26)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 闭合性骨折 【诊断要点】 1. 病史:外伤史。 2. 体征:具有骨折专有体征:异常活动、局部畸形、骨摩擦音(感)等。 3. X线照片。 【治疗原则】 1. 凡疑有骨折者,一律按骨折处理。 2. 有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有脏损伤者,先处理脏损伤,然后再处理骨折。 3. 疼痛剧烈,可给予镇痛药物。 4. 在恰当的麻醉下,早期手法复位。复位时要按X线片所示纠正骨折移位,动作要轻柔。 5. 不稳定型骨折,应用牵引术或切开复位。 6. 切开复位时机按具体情况决定。局部肿胀严重、伤后超过48小时者,可消肿后手术。 7. 四肢长骨干骨折复位后,应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8. 复位后及时进行X线正侧位摄片或透视,复查治疗效果。 9. 早期指导病人作主动性功能锻炼。 10. 骨折应固定到临床愈合为止,一般时间是:锁骨4~8周,肱骨干5~6周,尺桡骨干6~ 8周,股骨7~9周,胫腓骨8~10周。颈椎4~6周,胸椎6~8周,腰椎10~12周。 11. 去除外固定前,必须摄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为止。 小夹板固定术 【适应证】 1. 四肢闭合性骨折,但骨折不稳定型者,应配合应用皮牵引或骨牵引。 2. 四肢开放性骨折已进行固定者,如股骨髓针固定后。 【注意事项】 1. 所选择夹板长短、宽窄应当合适。太宽不能固定牢靠,太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夹板应占 肢体周径五分之四。 2. 应合理放置固定垫,并且位置要准确。 3. 应用夹板前应准确判断病人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以利于观察。 4. 缚带要松紧合适,要求缚后所打的结可以上下移动1厘米。 5. 有计划指导病人作功能锻炼,并嘱病人随时复诊。 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 1. 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 色笔。 2.患者的准备:

骨科前十位病种诊疗指南

骨科前十位病种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史采集】 1.发病时间,是否有外伤史或慢性积累性受伤史。 2.腰腿痛的位臵、性质、持续时间、与运动的关系。 3.每次发作的诱因,既往的治疗情况。 4.是否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体格检查】 1.腰椎侧凸。 2.腰部活动受限。 3.压痛及骶棘肌痉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5.感觉异常:腰5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退;骶1神经根受累者,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6.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者,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者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7.反射异常:骶1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肛门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 1 摄X光片、CT、MRI、X线造影,B型超声,电生理检查等。 2 手术的病人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

心电图、B超、有必要时行风湿三项或者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 3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诊断及分型】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常见分型: 1.膨隆型。 2.突出型。 3.脱垂游离型。 4.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鉴别诊断】 1. 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病的鉴别 (1)腰椎结核,腰椎肿瘤,常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利用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 (2)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以第3腰椎横突尖压痛为典型表现,局部封闭效果好。 (4)椎弓根峡部不连。 (5)脊椎滑脱:从X线侧位片上可了解椎体的滑脱情况并据此计算其程度。注意近1/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椎滑脱。 2. 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的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