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企业与会计

第一章企业与会计

一、案例导入与问题提出

小张、小王、小李、小赵和小习是就读于某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并同住一个宿舍,开学当天举行了开学典礼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各自介绍了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后,大家把话题转到了所学专业,各抒己见,争论热烈。

小张先说到:“什么是会计?其实特简单,会计就是一个人。例如,我爸爸所在企业的吴叔叔,人们都叫他吴会计,这里,‘会计’不就是一个人嘛”。

话音刚落,小王就大声说道:“不对,会计不是指人,而是一项工作。例如,前天我碰到一个今年刚毕业的老乡校友,我问他你在企业做什么?,他说‘我在企业做会计’,这里‘会计’当然是指工作了。”

小李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慢条斯理地说:“会计才不是一个人,也不是指一项工作,会计是企业的一个部门、一个机构,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企业办公室墙上挂的‘会计科’、‘财务部’等,这里的‘会计’是指会计部门,显然是一个机构嘛。”

不善于言辞的小赵终于忍不住了,他说道:“你们都错了,我们在报志愿时填的不就是会计嘛,会计是一个专业呀,你们说不是吗?”

“不对不对,都不对,你们把会计理解得太狭隘了!”,小习站起身来说道:“我在报志愿选专业时,征求在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大舅的意见时,他建议我学会计并告诉我说,‘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还给我讲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虽然我似懂非懂,但还是采纳了我大舅的建议。”

听了小习的话后,大家都陷入了深思。因为大家都有同样的经历,都是听从了有关师长、家长、朋友的建议,认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前途无量才选择了学习会计。但会计究竟是什么?以上大家的讲法是否正确?是否有“盲人摸象”之嫌?会计为什么与企业相关?

二、学习目标与收获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当:

认识企业是什么?了解企业的性质、分类及组织形式。

通过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熟悉会计与企业的关系,会计为什么与企业息息相关?

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内容与涵义,企业活动如何转化为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与经济决策的关系,了解企业的经济决策为什么需要会计?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有如下收获:

初步认识会计,对会计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激发会计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会计专业意识,对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有帮助。

第一节

一、企业的认识与了解

会计是什么?它如何产生又如何发展?要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先考察一个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概念——会计。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会计与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同时,无论会计目标的确立或研究的对象都主要围绕企业这一主体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并了解会计,就首先要对企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1、企业的概念(追根溯源:“企业”一词在英语中称为“enterprise”,由“enter-”和“-prise”两部分构成,前者具有“获得、开始享有”的含义,可引申为“盈利、收益”;后者则有“撬起、撑起”的意思,引申为“杠杆、工具”。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表示“获取盈利的工具”。)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服务、流通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企业”一词是在清末变法之际,由日本借鉴而来。而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引进西方的企业制度过程中,从西文翻译而成。日本在引进该词时,意译为“企业”,从字面上看表示的是商事主体企图从事某项事业,且有持续经营的意思。据此,可以认为,“企业”一词在语源意义上是作为权利客体存在的,它是“主体从事经营活动,借以获取盈利的工具和手段”或者“创制企业和利用企业进行商事营业活动并非商事主体的终极目标”,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谋求自我利益的极大化”。

2、企业的特征

企业作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智慧发展的结晶,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独资企业——最早出现的个体业主制企业,其资本归个人所有,业主既是老板也是管理者,还是劳动者;合伙制企业——由于生产的扩大,企业对资本的需求相应增大,于是出现了能够积聚较多资本的企业,但要维持合伙关系就会限制其他投资人的进入;合公司制企业——因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出资人要承担无限责任,从而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进一步扩大,股份有限公司便应运而生——能够广泛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并不受投资者个人因素影响的也组织形式,简称公司。目前,公司制企业称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要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是通过发行股票及其他证券来筹集经营资金,并依据公司法组织、注册

登记而成立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做出利己选择的经济实体,也就是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利用分工、生产、协作管理等技术,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以谋取更大的产出。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企业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企业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社会组织,也就是能够给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企业是以取得收入为目的,即以营利为目的;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自身的资产对外承担责任;

必须依法设立,在工商及税务等部门合法登记。

3、企业的类型

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具有多重属性与复杂形态。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行业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工业企业——亦称为制造业企业,以产品的加工制造和销售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商业企业——是商品流通企业的简称,不生产产品但通过向其他企业购买产品再销售给顾客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服务业企业——以给顾客提供服务而不是产品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2)按企业规模不同进行的分类。所谓企业规模,主要依据是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方面进行衡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因行业门类不同,其规模划分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具体划分请参看国家统计局2011年制定并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和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发改委、财政部2011年制定并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所列指标的下限,否则下划一档。(行业门类: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验、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等15类。)

(3)按所有制不同进行的分类。主要划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所有制企业。

二、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的组织形式反映了企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行为方式,规范了企业与出资人、企业与债权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等内外部的关系。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国际上通行的是按企业资产经营的法律责任分类,一般分为以下两大类:公司制企业;

非公司制企业。

3

非公司制企业的股东(或出资者)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包括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个人独立出资而建立的企业;合伙企业——是指两人以上按照出资协议、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企业。相对于公司制企业,非公司制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

非公司制企业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所拥有的财产和对外所负债务,在法律上被视为出资人(习惯上称之为业主、合伙人)个人的财产和债务,企业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业主、合伙人行为。包括在合伙企业的业务范围内,任何一个合伙人所执行的业务,均视为所有合伙人共同执行的业务,即各合伙人之间互为代理。

2、负有无限的债务清偿责任

非公司制企业在清算时,如果企业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则业主、合伙人应以个人的财产予以清偿。对于合伙企业,由于各合伙人之间互为代理,当某一合伙人的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应承担的相应份额的债务时,其他合伙人应以个人财产代为清偿。

3、不是纳税主体

由于非公司制企业不是法律主体,其个人负有债务的无限责任,企业的行为视为业主和合伙人个人的行为,因而企业的收益视为个人的收益,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不是缴纳企业所得税。

公司制企业是以自身的资产对外承担责任,股东(或出资者)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可以分为:国有独资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1、国有独资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是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部门投资设立的公司,属于投资主体单一的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除具有投资主体单一不存在资本或股本溢价,资本无论如何计价都不会改变资本结构等特点外,其余与有限责任公司相同。(特别理解:在我国公司法中,国有独资公司属于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特点如下:

(1)独立的法律主体和纳税主体。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具有自然人同样的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属于资合公司,实行资本金制度,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对公司负责,即公司在清算时,如果公司的全部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则股东不必以个人的财产予以清偿;公司是纳税主体,取得的收益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2)出资人数与法定资本最低限额。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者在50人以下,其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特殊情况:如属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3)资金筹集方式与转让。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公开募股,不能发行股票,公司应向投资者签发出资证明;投资者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出资,但如向其他人转让出资,需经超过半数的投资者同意;公司增资扩股时,新加入投资者缴纳的出资额大于其在资本总额中所占份额的部分,应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公司的财务不必公开,但编制的会计报表须按期报送各投资者。

2、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与“募集设立”两种方式。

(1)发起设立——发起人应认购公司发行的全部股份,且发起人为2人以上200人以下,首次出资额不能低于其注册资本的20%。

(2)募集设立——发起人应认购公司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切不得低于35%,其余部分向社会公众募集。发起人一般不应少于5人,但如果为国有企业改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可以少于5人。

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比较,除具有上述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个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每股金额与股份数的乘积即为股本总额;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股票可以按面值发行,也可以溢价发行,但不可以折价发行;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股票可以交易或转让;财务须公开,以供股东查阅。

三、企业的注册步骤与税务登记

1、工商登记

工商登记——是政府在对申请人进入市场的条件进行审查的基础上,通过注册登记确

认申请者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资格,使其获得实际营业权的各项活动的总称。股东(出资人)确定投资项目、达成投资协议后,由全体股东(出资人)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在拟投资地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登记手续,一般按如下步骤操作:

(1)工商登记准备——到当地区、县工商局企业登记窗口咨询,领取注册登记相关

表格、资料。

5

(2)办理公司名称预先核准——取得《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企业名称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缺一不可。其中:①起主要识别作用的是“字号”;②需要冠以中国或大行政局名,如华北,则需要向国家工商局提出申请。(特别注意:非公司制企业,不能冠名为公司或中心,因为公司是法人,中心是非公司法人,可以在“厂”、“经营部”、“店”、“工作室”之间选择。)

(3)开设验资专户——以核准的名称到指定的银行开设银行临时账户;

(4)缴纳资本金——股东(出资人)将入股资金划入临时账户;

(5)验资——凭银行开具的存款证明和实物资产的评估报告到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办理验资证明;

(6)提交登记资料——将备齐的注册登记资料交工商局登记受理窗口受理、初审;

(7)领取营业执照——按约定的时间到工商局领取营业执照。①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②公司营业执照应当载明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项;③公司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发生变更的,公司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由公司登记机关换发营业执照,同时应在报纸上发布公告。营业执照的格式与具体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例1—1】内资公司创办流程(不含专业性前置审批)。(前置审批: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必须获得相应的主管部门的审批,如创办法律咨询公司要经过司法部门的资格审查。)(1)公司名称预先登记:①办理机构:市、区、县工商局;②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③办理内容:提交公司名称预先登记申请书、申请人身份证明或委托书、股东身份证明

等材料。

(2)指定银行入资。

(3)会计师事务所验资。

(4)企业登记:①办理机构:市、区、县工商局;②办理时限:10个工作日;③办理内容:提供登记申请书、公司章程、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书和身份证明、公司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公司住所证明等资料。

(5)刻制印章:①办理机构:市、区、县公安局特行科;②审批时限:5个工作日;

③办理依据:提供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印章大小: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印章皆为圆形,使用简化宋体字,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企业名称,自左而右环形,或者名称前段自左而右环形,后段自左而右横行。两者在尺寸上略有不同,前者直径为4cm,后者为4.2cm,圆边宽为0.12cm。)

(6)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①办理机构:市、区、县质量技术监督局;②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③办理内容:提供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公章等材料。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格式与内容如图1—2所示。

图1—2 组织机构代码证书

(7)统计登记:①办理机构:市、区、县统计局;②办理时限:即时办理;③办理内容:领取工商营业执照起15日内,持营业执照、公章、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等资料办理。

(8)开立银行账户:到所选择的商业银行办理。

(9)转账资金:将资金划入企业已开立的银行账户。

(二)税务登记的内容和程序

7

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法定制度,也是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手续。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是征纳双方法律关系成立的依据和证明,也是纳税人必须依法履行的义务。凡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从事生产、经营的公司等纳税人,都必须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1、税务登记的主要内容

从事生产经营的公司等纳税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办理税务登记的书面报告,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

(1)企业或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业主姓名及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合法入境证件号码;

(2)纳税人住所和经营地点;

(3)经济性质或经济类型、核算方式、机构情况隶属关系,其中核算方式一般有独立核算、联营和分支机构三种;

(4)生产经营范围与方式;

(5)注册资金、投资总额、开户银行及账号;

(6)生产经营期限、从业人数、营业执照号码及执照有效期限和发照日期;

(7)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

(8)记账本位币、结算方式、会计年度及境外机构的名称、地址、业务范围及其他有关事项;

(9)总机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主要业务范围、财务负责人;

(10)其他有关事项。

2、税务登记的程序

(1)领取统一印制的“税务登记表”并如实填写。先由企业经营者主动向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登记报告,领取统一印制的“税务登记表”并按“税务登记表”的内容逐项如实填写。

(2)提交“税务登记表”和有关证件或资料,接受税务机关的审查。《税务登记表》一式三份,一份由公司等法人留存,两份报所在地税务机关,在提交《税务登记表》时要携带下列有关证件或资料:营业执照;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项目建议书;银行账号证明;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合法入境证件;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证件和资料。

(3)核发“税务登记证”。税务机关对公司等纳税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报告、税务登记

表及其所应携带是有关证件和资料,进行审核后予以登记并发给税务登记证。

(4)亮证经营与补发。①税务登记证是企业经营者向国家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律证明,企业经营者应妥善保管并挂在经营场所明显易见处,即亮证经营;②税务登记证只限企业经营者自用,不得涂改、转借或转让;③如果发生意外毁损或丢失时,应及时向原核发税务机关报告,申请补发新证,经税务机关核实情况后,给予补发。

税务登记证的内容与格式如图1—3所示。

图1—3 税务登记证

【例1—2】税务登记。在我国税收分为国家税收和地方税收,征收机构设置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

(1)国税登记:①办理机关:区、县国税局;②办理时限:6个工作日;③办理内容:填写税务登记表,提供营业执照、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银行账号证明、居民身份证等材料办理国税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种类核定及发票购领。

(2)地税登记:①办理机关:区、县地税局及税务所;②办理时限:即时办理;③办理内容:填写税务登记表,提供营业执照、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银行账号证明、居民身份证、房产完税证明或租房协议等材料办理地税登记,发票核定及发票购领。

9

第二节

一、什么是会计交易或事项

1、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界定

企业作为一种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其日常的经营活动是纷繁复杂的,如筹集资金、购置设备、原材料采购、员工招聘与培训、产品设计与生产、战略规划与管理、组织与实施、谈判、修理、广告宣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法律纠纷等,统称为企业活动。由于学科的分工及不同的目的,这些活动并非都是会计的内容。基于会计的特点,会计人员需要处理的不是企业发生的所有活动,只有能够通过货币计量的活动,才是会计的内容,亦即会计事项。

2、会计交易或事项的定义

会计交易或事项——也叫交易事项,或经济业务,是指企业与信息用户相关,并且导致经营实体的各项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的经济事项。①所谓“交易”——是指企业与外部主体之间发生的价值交换行为。如收到投资者的投资、购进材料物资、销售产品等;②所谓“事项”——是指企业内部发生的价值转移行为和一些外部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影响。如生产产品领用材料、产品完工入库、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等。

3、会计事项的特点

会计上所称的交易,其含义与通常讲的交易解释略有不同。假如企业因火灾烧毁房屋一栋,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不属于交易行为,但就企业本身来说已引起损失之发生而减少了企业资产,所以,就会计观点而言,它属于会计交易事项。相反,如果企业与他人订立购货合同或与外单位签订销货合同,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一种交易行为,但是,此种事项并未引起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发生变化,就会计观点而言,不属于会计交易事项。因此,会计上的交易事项,即会计事项的特点有:①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能引起企业(会计主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经济事项。

二、企业活动与会计事项

对企业事项以“能否进行货币衡量”进行“筛选”或“辨认”的程序,称为“会计确认”。(形象比喻:“辨认”,就如同大门的“警卫”或“识别证”筛选的功能,通过辨识者,才是会计交易或事项,辨认就是判断企业活动“能否用货币量化”的初步筛选机制。)通过会计

确认的企业活动,统称为会计交易事项。虽然企业的经济活动各式各样,但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融资活动、投资活动、营业活动、分配活动。

(一)融资活动——钱从哪里来?

融资活动——亦称筹资活动是指企业资金的筹措或取得之交易。钱从哪里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庭如此,公司企业更是如此,没有钱(资金)将一事无成。所以,筹集资金的融资活动,乃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

图1—4 融资活动内容

正如“企业融资活动图”(图1—4)所展示的那样,企业资金提供者有二:一为业主,一为债主。①业主所提供的资金,属于自有资金,其对企业所拥有的权益(请求权),称之为业主权益(或股本)(形象比喻:股本,乃公司经营之骨本也);②债主(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为外来资金,其对企业所拥有的权益(求偿权),称之为负债。因此,如何筹措足够的资金,供日后投资及营运活动之用,乃企业经营首要之务。(超链接:融资活动形成的负债和业主权益,构成了会计六要素其中的两个要素,其概念特征参见本书第三章第二节的有关内容。)

不同的筹资方式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企业应当选择适合于自身条件的方式筹措资金,以降低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以求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当前金融体系发达、资本市场机制健全的时代,为资金的筹措提供了便利条件。

1、自有资金(或资本)的筹措

自有资金(或资本)——也就是企业的资本金,因此又称注册资本。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自有资本金的筹措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吸收直接投资——是指企业以合同、协议等形式吸收国家、法人、个人和外商等主体直接投入资金形成企业自有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①吸收直接投资是企业注册资本的

11

重要组成部分,非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采用这种方式筹措主要的资金。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实收资本制,即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要求一致,注册资本在企业经营期间只可转让,不可撤出。吸收直接投资的方式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实物、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并以投资双方确认的价值入账(注意:价值不公允的除外。),但吸收的货币资产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吸收的无形资产要注意不能超出规定的无形资产出资限额。

(2)发行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为筹措自有资金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持股人拥有公司股份的书面证明。股票的发行人是股份有限公司,而不包括其他的任何公司,且股票的发行必须经有关部门的批准。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法人股必须采用记名股票,而对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可以是记名股票,也可以是无记名股票,在股票转让时,记名股票在转让时需背书转让并办理所有者变更登记,而无记名股票在转让时,不需上述手续。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筹措的资金是一种永久性的自由资金,除公司转入清算外,无需还本,公司对着部分资金可以长期占用并拥有充分自主的使用权。

2、借入资金的筹措

借入资金——是指企业为了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而向金融机构、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借入资金要适度并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同时要考虑借款的成本效益问题。借入资金有以下几种筹措途径。

(1)银行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取得是借款。根据借款期限的长短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般是为某一特定项目筹措的资金,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短期借款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偿还期限在一年及其以下的借款。

(2)发行公司债券——是指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向债权人承诺按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书面证明。

(3)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进行的购销活动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商业信用是商品交易中由于钱与物在时间与空间上发生分离而产生的,且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特别理解:如果从资金进入企业的角度出发,商业信用属于企业如筹资活动的一部分,如果从其产生的环节上看,它产生于企业的营运环节,则属于企业营业活动的一部分。)

1、投资活动的定义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将所筹措的资金,转换成企业营运上所必要的资产之交易。(超

链接:投资活动形成的资产,构成了会计六要素其中的两个要素,其概念特征参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的有关内容。)①广义的投资活动乃泛指资源形态的转换或资金配置如图1—5所示。②狭义的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主要是指交易性金融资产)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银行贷款等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即钱有了,接下来就属钱的用途了。

图1—5 投资活动内容

2、投资活动的界定范围(特别提示:本书对投资活动的界定是狭义的投资活动。对于用筹措到的资金购买原材料、商品存货等属于企业营业活动的一部分。)

企业筹措资金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投资活动,即利用筹措到的资金购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经济资源,通过恰当的资源组合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通过融资活动取得的资金,从狭义的投资活动上讲有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之分:

(1)对内投资——以取得长期性营运资产的投资。投资目的是为企业营业活动提供劳动手段上的支持。包括:①实物资产投资,如固定资产的购建活动。通常企业在进行营业活动之前,必须先投资或取得某些供营业活动使用的资产,如厂房、仓库、机器设备、办公场所等。例如要经营一家百货公司,至少要先盖或租用一栋大型建筑(包括停车场),以及安装电梯、冷气、装潢等设备,一应俱全后,才能开张营业。②非实物资产投资,如无形资产购买及其研发活动等。现代社会资金筹措及厂房设备等实物资产投资相对容易的情况下,无形资产投资、人力资源投资、专利技术研发投资等,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超级作用: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人力生产方式,而迈入工业革命时代;飞梭的发明,将纺织业带入新的纪元;计算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信息革命的时代。)

(2)对外投资——是指企业出于不同目的而对企业外部的投资活动。包括:①以赚取

13

收益为目的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以其交易性为主要特征,再如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金融债券等,以其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为主要特征。②以取得对方控制权为目的或对其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如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股权投资、具有共同控制关系的对合营企业的股权投资、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对联营企业的股权投资等,以其长期持有为主要特征。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之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其筹措到的资金得以更加充分的利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如投资绩优股股票以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具有上下游之关系的上游原料厂商、下游的加工、销售商……,掌握垂直整合之竞争优势;达到横向多元化经营目标,即所谓“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等。(老话新谈:选对投资对象非常重要,正所谓“母以子贵”。)

(三)营业活动——钱如何回收并获利?

企业已通过股本及负债等筹资活动取得必要之资金,并进行投资而拥有营业获得所需要的资产或资源,万事俱备,营业活动即将开始。营业活动——是指企业运用资产,从事生产、制造、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产品(商品)或劳务的提供,以实现创造利润之目标。简而言之,营业活动就是获利活动,进一步讲就是投出去的钱如何收回并收回更多的钱。如图1—6所示。(理论高度:如何用钱来赚取更多的钱?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资本循环公式表示:G一W…P…W’一G’。)

图1—6 企业营业活动内容图

获利是企业设立的主要目标之一。融资与投资只是手段而已,惟有通过营业活动而将投资资金收回并获利,才是企业营运的真正目标。前述将企业界定为“营利性经济组织”,其中:“营”就是营业活动;“利”就是利润。营业活动除了获利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资金回收,投资活动所投入的资金,必须通过营业活动逐年收回,获利与资金回收与企业营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如图1—6所示,企业的营业活动包括新产品的研发活动、产品的

生产活动、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的物流活动、推销与售后服务的营销活动、收入与费用的结算活动等并各有其特点。但就其制造业企业而言,按照营业活动的不同内容、所处环节和特定目的,可以将其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原料采购活动;产品生产活动;产品销售活动;其他活动。(超链接:营业活动形成的收入、费用与利润,构成了会计六要素其中的三个要素,其概念特征参见本书第三章第二节的有关内容。)

(1)原料采购活动,处于企业营业活动的最初环节,包括原料市场的调研、原料的购买、运输与验收、款项的结算等等,其目的是为产品生产做必要的准备。

(2)产品生产活动,是企业营业活动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劳动对象——原料的领用和消耗;劳动手段——机器设备的磨损和车间厂房的自然侵蚀;劳动力——车间职工工资的结算与实际支付;产品完工入库与成本计算——当产品生产的全部工序完成后会形成产成品并将其验收入库,同时,将发生的各种耗费对象化到产品上去的过程与结果,称为“成本计算”。

(3)产品销售活动,大多处于企业营业活动的末端,产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只有当产品销售实现时,才能将投出的钱(资金)收回。主要包括:市场的调研与推广、与产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与客户的货款结算与收取活动等等。当然还包括产品的售后服务活动,因为许多商品价值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售后服务中体现的,如计算机的培训服务、汽车的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服务等等。

(4)其他活动,企业的营业活动除以上主要交易或事项内容以外,还包括其他一些交易或事项,如,新产品的研发活动、因转产多余或不需用材料的销售、房屋机器设备的租赁活动、因企业管理等方面而支付的各项费用等,

公司是为股东创造盈余而存在,且使股东权益最大化。通过企业的营业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的组织,付出去很多钱,同时也收回来很多钱,简单或非严格地讲,收回来的钱扣除付出去的钱,就是盈余(或称经营成果),当前者大于后者的差额为利润,当后者大于前者的差额为亏损。(特别提示:至于收回来的钱扣除付出去的钱,如何界定和衡量,有“现金制”和“应计制”之分,将在以后章节在介绍。)钱如何多出的计算在会计上是有一定技巧的,这一技巧就是损益的计算。

虽然公司是为股东创造盈余而存在,但企业创造的盈余不一定全部分配给业主或投资者。按照《公司法》之规定,企业之盈余:首先,要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其次,应提

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实质:法定盈余公积,犹如之个人储蓄,说穿了,就是法律强迫

15

企业储蓄。)最后,向股东分派股息或红利,股息或红利之发放,乃企业盈余最主要的用途,也是股东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企业利益相关者与决策

通过以上企业活动的描述,我们会发现出于不同之目的和要求,会形成以下一些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同时,这些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其关注点也不相同,即所需求的信息也不一样。主要包括:

(1)投资人——是指公司的权益投资人即股东。股东将资本投入到企业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财富能够保值、增值,因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分享企业的利润,在现代社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是股东们要关心的。

(2)债权人——是指借款给企业并得到企业还款承诺的人。债权人期望在一定时间里偿还其本金和利息,自然要关心企业是否有偿还债务的能力。

(3)经理人员——是指被所有者聘用的对公司进行管理的人。他们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息息相关并存在被解雇和公司被收购的威胁,他们不得不从债权人和权益投资人的角度关心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履行其受托责任。

(4)供应商与销售商——是指企业劳动对象的供应者和劳动产品的购买者。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总是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链条”上的一个中间环节,其前一个环节是材料供应商,后一个环节是产品销售商。所以“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与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甚至是其关键。

(5)政府机构——是指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的部门。为检验他们制定的法律、制度、政策是否有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劣和业绩的大小是其验证的标准,是评价他们履行其监管职能是否到位的尺度,甚至决定着有关人员升迁。

(拍板定案:不能简单地将决策理解为“拍板定案”,实际上决策是一系列的判断过程或活动。)

通过以上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其所需信息的描述,虽然其关注点或所需要的信息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以保证其利益最大化。

决策就是“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以最低成本或最有效的方法,实现既定的目标。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与否与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相关,而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与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有关,包括信息的质与量。因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企业利益相关者”,所以“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就是企业的“上帝”。由于企业活动的复杂性及内容的广

泛性,如何为“上帝”提供有用的并便于他们利用的信息的职业,就是会计。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就是为了讨好“上帝”,(深入思考:既然你离不开“上帝”,那你就要“讨好”他。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即将企业活动加工成“上帝”进行决策需要的信息并如实向他们表达,也正是从“表达”的角度出发会计被称为“企业语言”或“商业语言”。

因为“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也就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因而可以将会计信息划分为内部使用使者和外部使用者两大类。①前者包括董事会、总经理(CEO)、财务经理(CFO)、人事经理、供销经理等,其经济决策与企业未来的营运有关,所以其会计信息的价值注重攸关性;②后者主要是指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政府等,其经济决策大多与授信、投资、供销、政策制定等有关,其会计信息较强调可靠性。对会计信息与经济决策的关系可通过图1—7加以理解。

图1—7 会计信息与经济决策

会计数据加工存储与

输出之有机整体第三节会计信息系统

一、对会计的形象认识或描述

语言者,沟通交流之工具也,通过沟通交流,使双方得以互相了解并达到沟通交流之目的。(形象比喻:信息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双方之鸿沟。)会计既然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就存在一个语言如何组织、表达方式和表达目的之问题。①所谓

“语言的组织”,就是将企业活动如何按照会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组织和加工成信息使用者

17

能够听懂、有用的“言语”——会计信息;②所谓“表达方式”,就是将会计信息如何经由特定的格式——“财务报表”提供给信息使用者;③所谓“表达目的”,就是让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信息,据以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其最终目的是协助其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语言差异:会计还不等同于一门新的外国语,学习它的问题更像一个美国人在学习英国英语。比如,同样是小麦,美国人称为wheat,英国人称为corn;而英国人把美国人称作corn 的东西叫做maize。)

如果将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财务报表”理解为“产品”的话,那么企业活动就是“原材料”,会计程序和方法就是生产“工艺流程”。因而我们可以将会计形象地描述为:会计就是将企业活动这一“原材料”,按照会计的程序和方法这一生产“工艺流程”,加工成财务报表这一“产品”的会计信息加工与供给并协助其决策的活动,或曰: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产品”的外观结构及功能解读

既然会计之目的在于通过其“产品”——财务报表,以协助其了解评价企业活动内容和经营绩效,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首先,对财务报表这一“产品”的外观形式及内部结构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要知道财务报表这一“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最后,要清楚财务报表这一“产品”的功能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之效果。财务报表这一“产品”按其编制顺序和功能,可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深入思考:财务报表就是企业经营的故事,解读财务报表了解企业之重要性,尤胜于财务报表之编制。)(一)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产品”之一

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项目——一张简易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表达某一特定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报告。所谓财务状况,笼统地讲,就是资产与负债、业主权益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8所示。

图1—8 资产负债表构成要素关系图

所谓财务状况,具体而言,是指企业资金取得之渠道与运用形态之分布,即资产负债表

各要素的构成项目。以下可以通过一张简易的资产负债表来了解其基本结构与具体项目,如

表1—1所示。

资产负债表

2、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功能与初步解读

上述资产负债表之基本结构,是由资产、负债及业主权益三大要素构成。管理层既然接受了债主及业主的资产托付,除了对债主及业主有所交代,反映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包括所托付资产的现状及增值情况并对自己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因此,资产负债表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解读来观察其基本功能。

(1)负债与资产之比——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即企业偿还到期债务之能力。对债权人来讲,偿债能力强意味着收回本息的安全性较高,风险较低;偿债能力弱意味着收回本息的安全性较低,风险较高。而偿债能力又是基于资产的流动性之强弱,偿债能力与资产的流动性互为因果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指标:①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该指标代表企业依赖外来资金的程度,资产负债率愈高,表示企业财务风险愈高,债务到期债主收不回本息的可能性越大。②流动比率=流动负债∕流动资产。简单而言,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较短(一般不超过一年)的负债,流动资产是指变现较容易及变现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一年)的资产。之所以要考量流动比率,是因为负债总是要以货币性资产来偿还,而不能依靠诸如变卖固定资产等不易变现的长期资产来偿还负债。(请思考:如果将长期资产通过变现来偿还负债,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2)净利润与资产之比——资产报酬率,用以评估管理者的绩效。资产报酬率代表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资产报酬率高:表明在净利润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运用较少的资产取得

了较多的利润;或者在资产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表示企业的获利能力较

19

强。(请思考:如果资产报酬率低于借款利率,说明了什么问题?)

(3)净利润与业主权益之比——业主权益报酬率,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终极指标,据以评估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为股东创造财富的能力。该指标代表企业运用业主托付的资本为业主创造利润的水平,既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它亦总结了企业管理层的表现。就管理者、债主及业主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业主是企业最后风险的承担着,当然也是最终利益的享有者;债主仅就其本息部分有优先请求权而已,并无享有超额利益之权利;管理者乃受业主之托,负有资本之保值与增值之责任并将创造之利润回归于业主。资产报酬率和业主权益报酬率,虽然都可以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但前者侧重于资产的使用效率,后者侧重于为股东创造了多少财富;(再思考:如果A、B两个企业资产总额与净利润相等,但其业主权益报酬率相差较大,说明了什么问题?)

1、利润表的基本结构与项目——一张简易的利润表

利润表——是表达某一特定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经营绩效的报表。所谓经营绩效,简单地讲,就是企业赚钱或者赔钱?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就是赚钱,反之就是赔钱。赚钱或赔钱的经营结果虽然是投资者最为倚重的信息,但投资者除了关心结果之外,还需要了解赚钱或赔钱的内容和过程,这一赚钱或赔钱的项目和计算过程就是利润表的结构与项目。以下可以通过一张简易的利润表来了解其基本结构与具体项目,如表1—2所示。(特别提示:我国现行利润表的结构中,不反映销货毛利指标,但作者认为,这一指标非常重要,应予以反映。)

利润表(简易格式)

2、利润表的基本功能与初步解读

(1)销货收入——市场成长能力与现金流量之预测。销货收入金额的大小及持续的增长或保持与否,代表市场或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可程度和成长能力。因为,销货收入是企业获利的火车头,也是企业盈余的总源头。同时,销货收入的增加及持续稳定的增长,一般来讲就意味着有较多的和持续增长的现金流量,可以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估其投资及授信资金收回之金额、时间与风险,因为投资及授信资金之收回取决于企业的现金流量,没有现

会计第一章总论知识点

会计第一章总论 结合后面章节出题,2分左右 理解为主,结合书本 第一章总论 财务报告目标 1.财务报表-四表一附注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附注 2.财务报告使用者 银行-股东-投资者=管理者3.财务报告目标两种观点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会计主体假设 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分公司不是法律主体,但是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可以是企业-集团公司-合伙企业-独立核算的部门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会计的基本前提,也是会计确认,计量及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 企业固定资产可以按照其价值和使用情况进行折旧,它所依据的假设前提是持续经营假设 当有确凿证据证明企业已经不能再持续经营下去的,该假设会自动失效 会计分期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对企业资产的计量单位除货币计量以外还有数量重量。货币计量假设并不表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唯一的计量单位我国境内企业一般要求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但也允许采用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收付实现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 我国一般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依据的基本假设是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 现金流量表采用收付实现制编制 可靠性 实际发生 不得虚构将没有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与计量 相关性 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 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会计信息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可理解性 某项会计信息,如其本身或会计处理比较复杂,但对使用者的经济决

策相关的,企业应予以充分披露 可比性 鉴于开始执行新准则,将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有后进先出发改为先进先出法 对于无法合理分割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的自用房地产,企业应统一在固定资产中核算 实质重要形式 租入资产(短期租赁和低值资产租赁除外)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企业可将其不拥有所有权但能实质控制的资源确认为资产 重要性 重要性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对于前期差错,一般情况下重要的需要追溯调整,对于不重要的简化处理,直接调整发现当期的相关项目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出租业务属于企业不重要的业务,作为其他业务核算 低值易耗品通常价值较小,为简化处理,采用一次转销法核算,体现重要性

会计基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 (一)定义: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二)四个特点: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的本质; 会计一直被理解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核算)和监督,是一种管理工具。 实质上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它要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全面的计算和计量,进行微观管理。(1)连续是指按照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记录和核算每一项经济业务。 (2)系统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加工处理,以生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3)综合是指借助统一的货币计量,将大量、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的反映。 (4)全面是指将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全部记录下来。 会计只有连续、系统、综合、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才能为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 2.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利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数量上的记录、计算来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资料,这是核算职能(反映职能)。 利用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这是监督职能。

3.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是说明会计的主要特点;(判断)会计反映的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及供产销的变化,若用实物度量不能加总,只能用货币度量来综合反映。 以货币度量为主,并不排除同时用实物度量、用劳动度量反映。 凡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都不是会计所反映的内容。 4.会计具有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 这种专门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偿、编制会计报表,这是会计管理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会计的产生 大脑记忆、“绘图记事”、“结绳记事”、“刻契记事”等记事方法都是一些原始简单的计量、记录行为,它是会计的起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社会有了剩余产品,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之后,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职人员从事的工作。 2会计的发展

会计基础笔记 (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 CEO是管企业战略; ● CFO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人 二、会计产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古代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阶段 第一阶段:现代阶段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归纳为: ●1.生产职能附带部分→独立职能→独立学科 ●2.简单的实物计量单位→以货币计量综合反映 ●3.记录财物收支→单式记账→复式记账→目标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 信息反馈) ●4.手工操作→电算化 三、会计职能 (一)会计职能的概念: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二)会计职能的内容: 核算职能 (基本职能)、监督职能 (基本职能)、预测、决策、控制、分析(新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反映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通过核算(记账、算账、报账),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成果,为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 第一、主要利用货币记量,提供会计信息 第二、不仅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未未来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第三、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全面是指企业全部经济活动。 连续是指按经济活动发生时间前后顺序不断地核算。 系统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进行科学分类成体系。 综合是指各种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数据加以汇总为总括的信息资料。 2、会计的监督职能(控制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按目标要求、指导、调节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和检查。监督内容: (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 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1)事后监督;(2)事中监督;(3)事前监督。 3、会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的职能 预测职能:依据会计已有的核算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会

企业财务会计 第一章第一节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第一节企业财务会计概述 一、填空题 1、会计是一个总体的范畴,它包括、、等若干个分支。 2、相对于预算会计来讲,企业财务会计所服务的对象是以为目的各类____________。 3、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拥有的。 4、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首先必须以拥有一定量的为前提。 5、企业财务会计必须正确核算与反映不同渠道所筹集的资金,以确保其__________。 6、在企业的筹集资金和运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资金耗费,从而构成企业的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企业财务会计是一种() A、生产活动 B、记账活动 C、专门的经济管理活动 D、计算活动 2、管理会计属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计,它()报告信息。 A、侧重于对内 B、侧重于对外 C、只对内 D、只对外 3、下列不属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的是() A、资金筹集 B、资金运用 C、资金结存 D、资金耗用,收入与分配 4、支付工资及其他费用属于() A、从货币资金到储备资金 B、从货币资金到生产资金 C、从货币资金到成品资金 D、从储备资金到生产资金 三、多项选择题 1、企业财务会计的特点有() A.服务对象的盈利性 B.工作目标的对外性 C.核算规则的统一性 D.核算内容的一致性 2、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外部关系人提供相关信息 B、财务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 C、管理会计侧重于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D、管理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 3、下列属于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的有() A、投资者 B、职工 C、职工亲属 D、国家税务机关 4、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 A、货币资金 B、储备资金 C、生产资金 D、成品资金 四、判断题 1、会计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2、会计一开始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 3、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实际上是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4、一个企业所需经营资金只能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 ) 5、对企业实现的利润,要依法在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1、第一章 企业与会计

第一章企业与会计 1.下列关于企业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以自行设立的一种组织 B.以取得收入为目的,即以营利为目的 C.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D. 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 2.企业利害关系人中,投资人(股东)的关注点主要是()。 A.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B.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及资产的流动性 C.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D.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关税赋是否合理 3.对会计交易或事项采用货币衡量的基础.标准或工具的选择,就是()。 A.会计确认 B.会计计量 C.会计记录 D.会计报告 4. 下列会计方法体系中,其基本方法是( )。 A. 会计分析方法 B.会计核算方法 C.会计监督方法 D.会计决策方法 5.下列关于非公司制企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是纳税主体 B.股东负有有限的债务清偿责任 C.是独立的法律主体 D.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6.下列关于公司制企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公司制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B.国有独资公司属于有限责任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公开募股,也可以发行股票 D.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不一定必须认购公司发行的全部股份 7.企业经济活动的核心环节是()。 A.融资活动 B.投资活动 C. 分配活动 D.营业活动 8.财务会计处理过程的最终“产品”是()。 A.会计凭证 B.会计账簿 C.会计要素 D.财务报告 9.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按行业性质划分企业类型的是()。 A.工业企业 B.服务业企业 C.商业企业 D.集体所有制企业 10. 下列选项中,符合会计基本含义的是( )。 A.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活动 B.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解析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与目标 一、会计的概念与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统称。未特别说明时,本教材内容主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会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各种数据资料,而且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参与经济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化为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相

关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经济活动中通常使用劳动计量单位、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三种计量单位。劳动计量、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三种计量单位。劳动计量、实物计量只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计量结果通常无法直接进行汇总、比较;而货币计量便于统一衡量和综合比较,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因此,会计需要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1)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2)实施会计监督。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会计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方法具体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等。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等主要是在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检查所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

第一章会计概述

第一章概述 一、什么是会计 说法1: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他说的是会计人员,这是一种职业。 说法2: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说法不全面,他只看到了会计人员所做的一些具体 工作,没有涉及会计的本质。 二、会计的历史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下来”。Eg:堆积石块、刻木记事、结绳记数等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1.会计的产生(最原始的会计或会计的萌芽) 堆积石块、刻木记事、结绳记数、刻契记数、图画、象形文字、文字、数 2.会计的发展 (1)远古——印度的农业记账员,簿记独立地成为一个公社官员的专职。 (2)西周——出现“司会”官职,“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3)西汉——出现“计簿、薄书”的账册 (4)宋代—--官厅会计(四柱清册) 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5)明末清初——“龙门账”进-缴=存-该(合龙门) 进(收入)、缴(支出)、存(资产)、该(负债) 进缴表(利润表);存该表(资产负债表) (6)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复式记账法 1494年意大利卢卡.巴其阿勒《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提出 (7)清代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从国外引入借贷复试记账法,又产生了“四脚账(天地合账)” 对每一笔业务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 (8)清后期——借贷记账法 (9)二十世纪——电算化会计 (10)现代会计产生的标志:二战后——成本会计出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化(11)二十世纪——计算机应用于会计

初级审计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概论知识点

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概论 【考试要求】 1.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 2.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会计计量 5.会计等式 6.政府会计(仅中级) 以下知识点,中级资格与初级资格的考试要求不同: 第一节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 知识点:会计目标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 2.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3.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知识点: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概述 1.会计要素的含义——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1)会计对象: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2)会计要素:对会计核算对象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做的基本分类,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是构成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本框架。 2.会计要素的分类

【例题·多项选择题】下列会计要素中,侧重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有: A.资产 B.费用 C.收入 D.负债 E.所有者权益 『正确答案』ADE 『答案解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三大指标。 3.会计要素的核算——确认、计量、记录 (二)资产 1.定义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特征 (1)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示例】 企业有购买某存货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2)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①拥有:企业享有某项资产的所有权(产权)。 ②控制: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示例】 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由于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表明企业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

《基础会计学》知识点注释:1、第一章 企业与会计

第一章绪论 1、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服务、流通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我们可以归纳出企业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企业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社会组织,也就是能够给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企业是以取得收入为目的,即以营利为目的;?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自身的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必须依法设立,在工商及税务等部门合法登记。 2、企业的类型与组织形式 (1)企业的分类: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具有多重属性与复杂形态。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行业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按企业规模不同进行的分类、按所有制不同进行的分类。 (2)企业的组织形式:①公司制企业;②非公司制企业。(3)企业的注册步骤:(1)工商登记;(2)税务登记的主要内容;(3)税务登记的程序。 3、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界定 (1)会计交易或事项的定义——也叫交易事项,或经济业务,是指企业与信息用户相关,并且导致经营实体的各项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的经济事项。 (2)会计事项的特点:?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能引起企业(会计主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经济事项。 4、融资活动——钱从哪里来? 1

融资活动——亦称筹资活动是指企业资金的筹措或取得之交易。钱从哪里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庭如此,公司企业更是如此,没有钱(资金)将一事无成。所以,筹集资金的融资活动,乃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 (1)自有资金(或资本)的筹措——也就是企业的资本金,因此又称注册资本。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 (2)借入资金的筹措——是指企业为了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而向金融机构、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借入资金要适度并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同时要考虑借款的成本效益问题。借入资金有:银行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取得是借款。?根据借款期限的长短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般是为某一特定项目筹措的资金,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短期借款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偿还期限在一年及其以下的借款。发行公司债券——是指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向债权人承诺按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书面证明。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进行的购销活动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5、投资活动——钱到那里去?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将所筹措的资金,转换成企业营运上所必要的资产之交易。?广义的投资活动乃泛指资源形态的转换或资金配置。?狭义的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主要是指交易性金融资产)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银行贷款等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即钱有了,接下来就属钱的用途了。 (1)对内投资——以取得长期性营运资产的投资。投资目的是为企业营业活动提供劳动手段上的支持。 2

第一章会计概述

第一章会计概述 第一节会计概念、职能与目标 一、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应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 本课程主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介绍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二、会计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职能。 基本职能:核算、监督 拓展职能: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 (一)核算职能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的内容就是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具体包括: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其他货币资金包括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外埠存款和存出投资款; (2)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和支配权的证券,包括国库券、企业债券、股票等; (3)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1)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货和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 【提示】无形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应收预付款项不是财物。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1)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利息、预付账款等应收及预付款项。 (2)债务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主要包括:各种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交款项。 4.资本的增减 (1)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 (2)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3)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非日常活动的资金流入叫利得 (2)支出是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各项支出和损失。 (3)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非日常活动的资金流出叫损失 (4)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耗费,是按一定产品和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的费用。 6.财务成果的计算与处理 (1)财务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基础会计》(李占国)(第四版) 知识点注释 1. 第一章 企业与会计

第一章企业与会计 1. 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服务、流通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我们可以归纳出企业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❶企业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社会组织,也就是能够给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❷企业是以取得收入为目的,即以营利为目的;❸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自身的资产对外承担责任;❹必须依法设立,在工商及税务等部门合法登记。 2. 企业的类型与组织形式 (1)企业的分类: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具有多重属性与复杂形态。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行业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按企业规模不同进行的分类、按所有制不同进行的分类。 (2)企业的组织形式:①公司制企业;②非公司制企业。(3)企业的注册步骤:(1)工商登记;(2)税务登记的主要内容;(3)税务登记的程序。 3. 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界定 (1)会计交易或事项的定义——也叫交易事项,或经济业务,是指企业与信息用户相关,并且导致经营实体的各项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的经济事项。 (2)会计事项的特点:❶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❷能引起企业(会计主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经济事项。 4. 融资活动——钱从哪里来? 融资活动——亦称筹资活动是指企业资金的筹措或取得之交易。钱从哪里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庭如此,公司企业更是如此,没有钱(资金)将一事无成。所以,筹集资金的融资活动,乃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 (1)自有资金(或资本)的筹措——也就是企业的资本金,因此又称注册资本。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 (2)借入资金的筹措——是指企业为了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而向金融机构、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借入资金要适度并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同时要考虑借款的成本效益问题。借入资金有:银行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取得是借款。❶根据借款期限的长短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❷长期借款一般是为某一特定项目筹措的资金,偿还期限在

第一章企业财务会计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选 1、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A.实质重于形式B。谨慎性 C.相关性 D.及时性 2、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这体现的是()。 A.及时性 B.相关性 C.谨慎性 D.重要性 3、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其所体现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A.及时性B.相关性C.谨慎性D.重要性 4、强调某一企业各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A.可靠性B.相关性C.可比性D.可理解性 5、企业有权利将所有权尚未转移但能实际控制、支配的资源确认为资产,所依据的会计原则是( ) A、重要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谨慎性 D、相关性 6、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体现了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可理解性D。可比性 7、企业的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这满足了()的要求. A.历史成本B。明晰性C。可靠性 D.相关性 8、“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能够使提供信息收益大于成本”体现了()原则. A、可比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重要性 D、可理解性 9、某企业2009年8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在10月份才入账,这违背了()要求。 A。相关性B。及时性 C.客观性D。可比性 10、企业会计核算时将劳动资料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是基于()信息质量要求. A。重要性 B.可比性 C.谨慎性 D.权责发生制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A、会计政策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B、会计处理应当注意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C、会计处理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D、会计处理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的界限 12、下列事项中体现了可比性要求的是() A、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确有需要改变的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B、对赊销的商品,出于对方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没有确认收入 C、对资产发生的减值的,相应计提减值准备 D、对有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13、下列说法中,能够保证同一企业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可比的是()。 A.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在同一会计期间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比较B.存货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需变更,应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C.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D.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 14、在会计核算中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 A。会计分期假设 B.会计主体假设 C。货币计量假设 D.持续经营假设 15、关于货币计量假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货币计量假设并不表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唯一的计量单位 B。假定货币的币值是基本稳定的 C.存在多种货币的情况下,我国境内的企业均要求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D。货币计量假设为历史成本计量奠定了基础 16、下列有关会计主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 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会计第一章知识点

会计第一章知识点 会计是一门重要的商业学科,它涉及到财务信息的记录、分析和报告,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学中,第一章的内容是关于会计基础知识的介绍和核算规则的概述。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会计第一章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第一节:会计的定义和目的 会计是指通过记录、分析和报告财务信息,为内外部用户提供决策依据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信息。 第二节: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假设 在会计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和假设对于理解会计核算规则和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货币计量、实体独立性、会计期间、历史成本原则等。 货币计量概念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该以货币单位为计量基础。这意味着会计只关注那些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事件和交易。 实体独立性是指会计应该将企业与其所有者和其他实体区分开来,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会计期间是指会计信息应该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记录和报告,以提供对企业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估。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会计应该将资产和负债按照其获取成本或形成成本计量和报告,而不是按照市场价值或估计值计量和报告。 第三节:会计的核算规则和方法 会计核算规则是会计的基本规范和标准,用于指导会计记录、分析和报告的过程。常见的会计核算规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收入确认原则、费用匹配原则等。 权责发生制是指会计应该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记录和确认有关收入和费用的项目,而不是基于收款或付款的时间。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会计应该根据交易的实际经济性质和经济实质予以记录和报告,而不仅仅根据交易的法律形式。 收入确认原则是指会计应该在货币计量的基础上确认企业实现的收入,并将其列入财务报表中。 费用匹配原则是指会计应该将与特定期间相关的费用与收入相配比,以准确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本和盈利能力。 第四节:会计的财务报表 会计的核心成果是财务报表,它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和汇总。常见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 资产负债表是对企业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展示。 损益表是对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收入和费用的总结和展示,以

《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会计概述(一)

《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会计概述(一) 第一章会计概述 前四节讲的是会计工作的基础理论,后三节讲的是会计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工具。在此分成上下两篇进行分享。 一、会计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本质: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职能★ 《初级会计实务》当中主要讲解的是“核算职能”,“核算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初级考试中,两个基本职能是最核心的。 (一)基本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会计监督职能: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提供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二、会计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 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而非实际收支作为确认的标准。 1.收入的归属期间:计入创造收入的期间,不管款项是否收到。 例如:10月的销售款,可能在9月、10月、11月收到? 结论:9月预收不确认收入,10月应收未收确认收入。 凡是属于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无论款项是否收到,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

会计基础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节: 知识点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了解]: 会计以货币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与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⑴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⑵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⑶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⑷会计具有核算与监督的基本职能 ⑸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与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知识点二、会计对象及目标[了解]: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过程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与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负债。 资金的运用即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经法定程序减少资本等。 3.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

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信息主要应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需要: 第二节: 知识点一、基本职能[了解]: 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 基本内涵 ⑴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与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要的会计资料,为有关各方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⑵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与重点。 ⑶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的内容 (1)款项与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与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与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与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该职能的特点有: (1)会计的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

《基础会计》(李占国)(第四版) 教案 1. 第一章 企业与会计 教案

第一章企业与会计 一、本章教学时间安排 二、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作为会计学基础的导言,将介绍有关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架构与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主要包括:❶了解企业并初步认识会计以及会计功能;❷能够用货币量化的企业活动及其抽象概括;❸会计信息输入、转换、输出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体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实际操作手段或工具,以及系统运行的环节或程序。 三、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企业的利害关系人及其关注点 2、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界定及其归纳的类型 3、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四个环节及其所对应的方法体系 四、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开篇应简要介绍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介绍不同会计含义的学术观点,强调本教材的基本观点 3.简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方法,具体内容待后续章节展开 五、课堂提问的问题 1.企业资金的来源途径主要有哪些?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2. 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 会计作用与会计任务的基本关系是怎样的? 4. 会计的方法与会计核算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本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企业利害关系人及其关注点? 2. 如何形象理解地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 3. 如何理解经济环境对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4. 根据“管理活动论”的观点,会计的含义是如何理解? 七、本章作业题 《基础会计项目实训与习题集》(第4版),李占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2,978-7-04-047037-6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用书 《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第4版),李占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8,978-7-04-046305-7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八、本章应讲授的主要内容 (一)开篇 1. 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 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2. 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 教学方法决定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对部分操作性强的章节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要讲授的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所需的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仿真练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

会计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会计实际工作内容分析: 公司→发生各种经济业务→记录→账簿→记账 记账的前提:有发生、完成经济业务的证明,即“原始凭证”,是记账的依据。做账:以“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登记账薄: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财务报表(月底编制)→申报(税务)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概念 1.核算:按专门的记账、做账方法来核算。 监督:使经济业务合理、合法、真实、可行。 会计的对象是:必须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用实物计量或用劳动计量的经济业务,不是会计的对象。 2.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3.会计分类: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总结: 1.会计→工作内容(基本职能)→核算、监督→内容(会计对象)为经济活动且以货币计量→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 2.会计资格→考试→三门:会计基础(学会记账、算账、报账)、财经法规(监督的依据)、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的手段之一)。 3.核算→记账(记凭证)、算账(记账薄)、报账(做报表)→结果:反映“利润” 监督=控制,监督方法:事前、事中、事后。 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 (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七类:①款项与有价证券②财物③债权、债务④资本增减⑤收入、支出、费用、成本⑥财务成果⑦其他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 上课时间: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主讲:徐万涛 助教:杨敏红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第一节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对象→基本分类→会计要素:(六类)①资产②负债③所有者权益④收入⑤费用⑥利润

1.资产:过去形成、企业拥有或控制、具经济利益。可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短期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负债:过去形成、利益流失、现时义务。可分为: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等。3.所有者权益:即股东权益,是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资产一负债。 注意:企业是有限责任,所以所有者权益不会小于零。 所有者权益=投入资本+利得损失+留存收益 4.收入:日常活动形成,所有者权益增加。 5.费用:日常活动形成,所有者权益减少。 利得:非日常收入。 损失:非日常支出。 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企业→收入→日常活动形成→营业范围:主营(主营业务收入)、辅营(其他业务收入)。 费用(支出)→日常支出→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销售部门发生的费用、销售人员发生的费用、与销售有关的费用。(如广告费)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管理人员发生的费用、公司统一承担的费用。财务费用:与理财、融资相关的费用。(如利息、汇兑损益) 6.利润=收入-费用(如果大于零,代表盈利;如果小于零,代表亏损。) 非业务利润=利得-损失 营业外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会计基础》第三课 上课时间: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主讲:徐万涛 助教:杨敏红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六要素→货币计量→金额=数量*单价 会计要素货币计量的五种方法:①历史成本②现行成本(重置成本)③可变现净值④现值⑤公允价值 1.“重置成本”可用于“盘盈的固定资产” 2.“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相关费用(税费等) 3.“现值”:现在价值、变现价值或折合到现在的价值;“终值”:将来可以达到的价值。 4. “公允价值”:公众认可、承认的价值。 三.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分为两种:权责发生制(按费用理应归属的月份为准)、收付实现制(按费用实际支付的月份为准)。 第二节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 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五类:损益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 本类。 2.按详细程度,分两类:总分类科目、明细分类科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