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中国货币政策依旧宽松

当前,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于增长回落周期中,2010年前两

个季度经济的高增速在下半年难以为继,于是乎,政府的宏观调控动作在各种影响经济走势的因素中愈发显得令人注目。

近期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一个是中国央行提高了六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随着9月份信贷约6000亿的规模,前三季度信贷规模超出央行年初的设定值,市场普遍预期后续信贷将在一定程度放缓。第二个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中,以主席伯南克为首的六名成员支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成为定局。

这两个央行采取的行动不禁让我们产生两个疑问:第一,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与我国似乎正在收紧信贷的政策态度是否背道而驰?第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立场是否有所改变?

我们知道,如果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步调相反,会带来一些明显的问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汇率的影响。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有贬值压力,也就是说使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而我国如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无疑会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这将带来外贸上的窘境和热钱流入国内加速。

美国当前欲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失业率在9%左右徘徊,居高不下,这是美国政府不能忍受的;二是潜在通胀水

平低于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时的“合意”水平,这是美联储所不能忍受的,因为美联储最近几年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实际名义锚的趋势在逐步加强。这就很容易理解美联储的行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降低利率提高投资水平,扩大经济总需求,以提高产出减少失业率;另一方面,扩大货币供应量以提高潜在的通胀水平,推升资产价格。

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与美国相反,呈紧缩性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目前采取的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甚至比美国更加宽松。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实际利率的角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从表明上看,我国名义基准利率高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2个百分点之多,似乎紧缩性要强得多,但是,考察实际利率后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两样了。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在我国当前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压力渐增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得相当高,因此实际利率处于如此低的水平,可能为负数;而美国预期通胀率则要小得多,因此其实际利率也较高。因为决定企业投资增长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其名义值,因此,对实际利率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自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都是宽松的,这是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共同特征。之所以造成我们对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紧缩的误解是因为我们不能从一次性地上调准备金率或信贷可能的小幅收窄而得出货币政策开始趋紧的结论。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在于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中美两国所处的通胀预期环境是不同的:我国的通胀预期渐强,而美国的物价水平则有下行压力。在央行9月底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中,在管理通胀预期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增长的排序中,央行首次将“防通胀”提到了首位。因此,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正好体现了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政策工具对通胀预期管理的“灵活运用”。所以,通胀预期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当前中美货币政策上的细微差异。

潘正彦:控制通胀是当前货币政策最主要目标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管理好通胀预期与全力控制通胀,已经成为中国央行当前货币政策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因为目前国内通胀压力已超出市场预期,通胀有可能成为危及中国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央行有必要坚定不移地控制住通胀,防止通胀失控风险。

在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天后,日前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联想上月央行实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这些行动都表明,在10月份CPI数据公布后,应对和控制略超预期的国内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取向的选择确实既关键又微妙。这是因为,一方面,上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过剩流动性仍将继续泛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将给全球新增巨额的流动性,这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产生不利影响。据日前外管局公告称,主要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已导致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尽管这些资金未必是热钱。这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因为过多的流动资金有可能加大中国应对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政策调控难度。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国内正面临日益明显的通胀压力。由于年内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是目前中国货币政策设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这使得当前货币政策将不得不直面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面对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央行有关负责人近日明确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货膨胀,显示出央行对控制通胀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一旦通胀预期向实际通胀转变时,首要的事情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消除“钱过多”导致通胀的外因,然后是要管理好人们的通胀预期。其中,加息是防止通胀预期向实际通胀转变的有效手段之一,既有利于消除或减缓“负利率”现状,又可强化人们的实际通胀预期。另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加息也是防止通胀威胁和管理通胀预期的有力武器之一。

在权衡国内外各种压力的基础上,央行最终选择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在外部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上升及全球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央行采取加息的调控措施,反映了其明确和坚定的货币政策方向——管理通胀预期与控制通胀并举,已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之一。

确实,自今年6月19日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加大,而加息可能会增强“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尽管如此,央行的加息举措表明,中国宁可承受加息后“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要控制通胀的态度与决心。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央行连续两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又实施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则充分反映了当前通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威胁之一。或者说,控制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之一。

事实上,在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金融机构的健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等诸多货币政策目标之间需要有所平衡与取舍,这种平衡与取舍必定会产生矛盾,这表明要把所有的货币政策目标都一致起来是很难的,最后的取舍很难说是选对了包治百病的药方,当然谁都希望有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

同样,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也较为复杂,无论是采取价格型工具还是数量型工具,都应考虑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例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央行比较成功地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有所提高。一年多来,央行不断使用包括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不断地吸收流动性,力争控制好通胀预期。并且,根据动态跟踪经济统计数据,适时调整各项政策工具内容,做到既要注意通胀不能失控,也要考虑中国在全球复苏中的积极作用,以此取得货币政策的平衡效应。

但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仅仅使用包括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似乎已经难以完成控制通胀的预期目标。此时,加息就成为应对通胀的有力武器。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通胀正在扑面而来。所以,积极应对通胀,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也就是说,要综合运用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适时调整各项政策工具,坚定不移地控制住通胀,防止通胀失控。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1、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或者说是放款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少,进而商业银行向市场可提供的贷款就会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或者说是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者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具支票,债券出售者会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会将该支票交给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中央银行可直接按照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存款。当中央银行售出政府债券时,情况则相反,但无论买进或者卖出债券,都会引起准备金的变动,而准备金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供给按照乘数发生变动。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总是想把尽可能多的存款放贷出去或者购买债券,但为了应付储户日常的提取存款,所以商业不可能把全部的存款放贷出去,而需要留取一定的金额以作为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准

备金。这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占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定义就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商业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实践中来说,货币政策的三种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显著。 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必须是以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变为前提。 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四,在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受到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 另外,从三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来看,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说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手段。这是因为,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第一,能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率政策那样只能通过变动贷款条件或者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来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 第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上。 第三,操作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的步骤也可以随意安排,从而有利于保证准备金率调整的精确性。 第四,不像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政策那样具有很大的惯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改变调节方向,业务也比较容易逆转。

中美货币政策与货币传导机制对比

中美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对通 货膨胀的影响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中美两国则是处于这个漩涡的影响下。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贸易交流将影响它们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走向。本文主要揭示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别及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了解当代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新方向。 关键字: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合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物价影响 正文: 一、经济结构分析 (一)中国经济结构概况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农业基础薄弱,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纯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等迅速发展。 (二)美国经济结构概况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工农业生产门类齐全,集约化程度高,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首位。美国工业发达,部类齐全,生产集中,垄断程度高,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美国的工业主要由制造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制造业分为耐用品工业和非耐用品工业。汽车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当前美国工业结构

公司的详细分类与区别审批稿

公司的详细分类与区别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公司分类 子公司与分公司 1、设立方式不同 子公司:一般由两个以上股东发起设立,,独立承担,在其自身经营范围内独立开展各种业务活动。 分公司:设立时不要求注册资金,属于总公司的,虽然也可以独立开展业务活动,但应在公司授权范围内进行,经营范围不能超过总公司的经营范围。 2、方式和名称不同 子公司在工商部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子公司的名称为xxx有限责任公司或xxx股份有限公司;

分公司则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的名称为xxx有限公司xxx分公司。 3、诉讼中的法律效果不同 子公司由于是独立法人,只能就其自身资产追究; 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不能履行债务的情形时,可以要求总公司承担清偿义务。在诉讼中,可以直接把总公司列为共同被告要求承担责任。 4、承担债务的方式不同。 子公司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有限责任; 分公司则先以自有资产承担,不足部分由总公司。 分公司和办事处 分公司可以从事经营活动,而办事处一般只能从事总公司营业范围内的业务联络活动,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办事处、代表处是不能申请领取营业执照的,是不具有经营资格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商业贸易合同进行营利性的贸易、投资活动,否则其签订的营利性协议是无效的。其职责仅仅是联络、了解分析市场行情、参与商务谈判。 根据工商法规要求,有经营行为的分支机构必须采取分公司形式,无经营行为可以设立办事处。在工商登记方面,办事处和分公司都属于公司分支机构,要求提交的材料基本相同。? 从分支机构职能上看,办事处只能做销售协调,不能经营。分公司能与客户签合同,开发票,全面展开业务,这是两种分支机构最重要的区别。?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办事机构从事业务活动的合法凭证是《外商投资企业

《西方经济学(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基本内容、政策工具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理论与政策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分析比较时包括相同与区别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内容后实施。 分值:满分20分。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 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

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摘要 充分就业是基础,财富是由人在工作中制造的,只有保证就业才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充足的物质生活也就保证了物价的稳定。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也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由于各种经济体系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个经济中出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要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增长率,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问题。 关键词: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摘要 充分就业是基础,财富是由人在工作中制造的,只有保证就业才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充足的物质生活也就保证了物价的稳定。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也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由于各种经济体系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个经济中出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要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增长率,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问题。 关键词: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一、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经济复苏和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但未必会带来就业增长。由于就业增加必然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需求,因而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以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不仅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上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而且要形成全社会促进就业政策落实的合力机制,另外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也受到很大的波动和影响。 二、经济增长和就业相互影响 腹有诗书 气自华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中国货币政策依旧宽松 当前,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于增长回落周期中,2010年前两 个季度经济的高增速在下半年难以为继,于是乎,政府的宏观调控动作在各种影响经济走势的因素中愈发显得令人注目。 近期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一个是中国央行提高了六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随着9月份信贷约6000亿的规模,前三季度信贷规模超出央行年初的设定值,市场普遍预期后续信贷将在一定程度放缓。第二个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中,以主席伯南克为首的六名成员支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成为定局。 这两个央行采取的行动不禁让我们产生两个疑问:第一,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与我国似乎正在收紧信贷的政策态度是否背道而驰?第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立场是否有所改变? 我们知道,如果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步调相反,会带来一些明显的问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汇率的影响。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有贬值压力,也就是说使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而我国如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无疑会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这将带来外贸上的窘境和热钱流入国内加速。 美国当前欲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失业率在9%左右徘徊,居高不下,这是美国政府不能忍受的;二是潜在通胀水 平低于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时的“合意”水平,这是美联储所不能忍受的,因为美联储最近几年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实际名义锚的趋势在逐步加强。这就很容易理解美联储的行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降低利率提高投资水平,扩大经济总需求,以提高产出减少失业率;另一方面,扩大货币供应量以提高潜在的通胀水平,推升资产价格。 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与美国相反,呈紧缩性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目前采取的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甚至比美国更加宽松。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实际利率的角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从表明上看,我国名义基准利率高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2个百分点之多,似乎紧缩性要强得多,但是,考察实际利率后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两样了。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在我国当前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压力渐增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得相当高,因此实际利率处于如此低的水平,可能为负数;而美国预期通胀率则要小得多,因此其实际利率也较高。因为决定企业投资增长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其名义值,因此,对实际利率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自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都是宽松的,这是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共同特征。之所以造成我们对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紧缩的误解是因为我们不能从一次性地上调准备金率或信贷可能的小幅收窄而得出货币政策开始趋紧的结论。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在于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中美两国所处的通胀预期环境是不同的:我国的通胀预期渐强,而美国的物价水平则有下行压力。在央行9月底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中,在管理通胀预期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

最新最全国开(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考任务5(理论对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 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 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 1.双扩张政策。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运用时应慎重,其适用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双紧缩政策。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比较分析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题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理清二者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二者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协调裕兴才能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政策的基本内容; 3.分析比较时既要分析比较二者对经济运行相同作用,也要分析比较不同作用。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容后做本次作业(约第十五周左右)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 2.政策工具;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4. 结合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描述调控的效果; 5.二者的协调运行。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得措施。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和国债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经济增长 4、公平分配 5、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的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 财政乘数是、、的统称。 政府支出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率。政府支出对GDP起扩张作用。增加(减少)政府支出可扩大(缩减)总需求,增加(减少)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对的影响是扩展性的。 其公式表达式为;Kg=△Y/△G 式中:Kg代表;△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额;△Y代表由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 税收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率。税收对GDP起收缩作用。增加(减少)可缩减(扩大)总需求,减少(增加)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该乘数的大小。政府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收缩性的。 乘数的公式为: Kf=ΔY/ΔT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学号:0905010234 姓名:陈逸山班级:工商管理本科2班 摘要 货币政策市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1]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品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等。[2]本论文着重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1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 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打到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成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加以直接控制,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使之进入中央银行的目标区。由于这个工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如果中央银行等到这些影响和效果在最终目标上反映出来后再对政策进行修正,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因而其错误也将是难以挽回的。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中央银行需要有一套便于决策和控制的中介指标,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1.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1.2.1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架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维持金本位制度,是稳定货币的基础。因此,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师姐经济大危机震撼了世界。在这场大危机仲,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0%,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31%,失业率高达22%。各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开始怀疑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系统地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以解决失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正式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从此,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后,各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此期间,美元出现了两次大危机。在许多国家密切注意这种态势的发展,相应提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纷纷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相应的发展成四个,即: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金融危机前后中美财政、货币政策比较

金融危机下中美应对措施的比较2008年秋季,随着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自美国华尔街蔓延开来。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对于全球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许多国家经济陷入低迷。迄今为止,此次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他们如何应对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回复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就来对比分析一下中美各自的危机应对措施。 一、危机起因 要想应对危机,首先要分析一下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于金融创新风险估计不足,滥用金融杠杆 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造就了它极其丰富的金融产品,从各种期货期权到资产证券化,长期以来对于这些产品的风险估计不足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涌入,一旦市场脱离预期,就使

得大量投资亏损。此外,美国投资者普遍采用杠杆投资,举例来说,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假设它盈利与亏损的机会各为一半,那么期望值是45*0.5+(-15)*0.5=15,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决策。但是一旦危险真的来临,投行们是完全没有能力来避免损失的。 2、资产流动性过剩 2000年左右美国的房地产行业相当热门,涌入大量炒房者。炒房者钱不够便向贷款公司借贷,并以住房为抵押。而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于是贷款公司为分担风险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进行融资。投资银行为分担风险发放CDO债券(利率极高)给避险基金,让债券的持有人——避险基金的投资者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2020年(金融保险)金融危机前后中美财政货币政策比较

(金融保险)金融危机前后中美财政货币政策比较

金融危机下中美应对措施的比较2008年秋季,随着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壹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自美国华尔街蔓延开来。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对于全球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许多国家经济陷入低迷。迄今为止,此次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他们如何应对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回复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就来对比分析壹下中美各自的危机应对措施。 壹、危机起因 要想应对危机,首先要分析壹下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于金融创新风险估计不足,滥用金融杠杆 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造就了它极其丰富的金融产品,从各种期货期权到资产证券化,长期以来对于这些产品的风险估计不足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涌入,壹旦市场脱离预期,就使得大量投资亏损。此外,美国投资者普遍采用杠杆投资,举例来说,壹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仍欠

15亿。假设它盈利和亏损的机会各为壹半,那么期望值是45*0.5+(-15)*0.5=15,从数学角度来见,这是壹个很合理的决策。可是壹旦危险真的来临,投行们是完全没有能力来避免损失的。 2、资产流动性过剩 2000年左右美国的房地产行业相当热门,涌入大量炒房者。炒房者钱不够便向贷款X公司借贷,且以住房为抵押。而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于是贷款X公司为分担风险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进行融资。投资银行为分担风险发放CDO债券(利率极高)给避险基金,让债券的持有人——避险基金的投资者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避险基金为分担风险,找到AIG为代表的保险X公司购买CDS保险,且且创立CDS基金,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壹路飙升,CDS基金相当赚钱,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仍贷款,然后贷款X公司倒闭,避险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AIG保险X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避险基金的各大投资银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

公司和企业的区别

第二章 公司和企业的区别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企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的,按照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等。从公司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司是企业中的一种。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可以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企业中还包括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例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这两种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属于企业的范畴。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设立方式不同只能以发起方式设立既可以发起设立,也可以募集设立 股东人数上下限规定不同股东人数为50人以下发起人人数为2人以上200 人以下,且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出资证明形式不同以纸面记名方式的出资证明书为出资证明以纸面或无纸化的股票为出资证明,既可以采取记名方式,也可以采取无记名方式 股权转让方式不同股东间可以自由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之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除法律限制外,股票可以自由转让。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票时,其他股东无优先购买权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不同为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为10万元为人民币500万元;上市公司为3000万元 组织机构不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并非必设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为必设机构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不同两权分离程度较低,其股东往往通过出任经营职务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决定公司事务两权分离程度较高,法律对其规定较多的强制性义务 信息披露义务不同无限制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等要依法进行公开披露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因此货币政策作为各国央行的政策工具箱对于各国调控宏观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方面建设颇有成就。但面对我们的邻国日本同样在面临经济大环境和GDP下行的条件下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内阁政府对内大力推广“安倍经济学”加大力度在QE政策发生作用的同时,促使日元快速贬值。对外加快TPP战略谈判,企图与美国一起在国际贸易上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 经济较量的背后必然会带来货币及财政政策的较量于对比,因此将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中国的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每一时期的介绍中包含经济状况简介、当期货币政策制定、传导,特点及运行效果分析。从横向纵向两方面穿插比较货币政策决策影响,总结货币政策决策中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浅谈几点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中央银行日本中国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之一,对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但货币政策的影响大小及影响方式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还存在很大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日本作为亚洲最具代表性的 经济实体,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几次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的制定背景及实施效果全面地分析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从中得到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 一、日本货币政策的简述及特点 (一)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决策。“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为防止日元过快升值日本还投放大量干预性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长,日本央行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公定贴现率不断调低,从1985年底的5%下调至1986年底的2.5%。1987年到1990年期间,日本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了10%。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1989年和1990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8% 和5.1%。资金过剩的银行和企业为了找到高回报投资项目,纷纷把资金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1986年1月,日本股市进入大牛市,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4年间上涨了3倍;同时地价飞涨,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该项货币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泡沫把日本经济拖入一 个更大的泡沫之中,房市暴跌,银行在巨额坏账、呆账下纷纷破产,相关产业也受到重创,日本经济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进入十年萧条期。 (二)日本迷失的十年。日本90年代迷失的十年期间经济增长持续走低,GDP从1990年的5.2%下降到1998年的-1.2%。该时期,日本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参与货币市场的各种交 易活动来影响货币市场的利息率,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和公众的经济生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内容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内容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当代各国政府调节宏观经济最主要的两种手段,两大政策各有特点,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它们的协调机制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内容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当代各国政府调节宏观经济最主要的两种手段,两大政策各有特点,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它们的协调机制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摆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协调配合使用两大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的结构是第一部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两大政策的协调问题,第三部分指出本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两大政策调节的领域不同。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财政收支,主

要通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两大政策对收入分配,利率,产出的影响不同。财政政策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等各种政策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货币政策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 表1:两大政策对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两大政策的效应时滞不同。从扰动出现到经济政策产生作用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时滞。这些时滞可以分为两种时间层次:外部时滞,即政策行为对经济影响的时间;内部时滞,即着手制定政策所花费的时间。 表2:两大政策的时滞效应 两大政策调节的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控制。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表明,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并诱发通货膨胀。 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此种组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 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这种组合方式可以在不提高产出

公司详细分类与区别

公司详细分类与区别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公司分类 子公司与分公司 1、设立方式不同 子公司:一般由两个以上股东发起设立,,独立承担,在其自身经营范围内独立开展各种业务活动。 分公司:设立时不要求注册资金,属于总公司的,虽然也可以独立开展业务活动,但应在公司授权范围内进行,经营范围不能超过总公司的经营范围。 2、方式和名称不同 子公司在工商部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子公司的名称为xxx 有限责任公司或xxx股份有限公司; 分公司则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的名称为xxx有限公司xxx分公司。

3、诉讼中的法律效果不同 子公司由于是独立法人,只能就其自身资产追究; 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不能履行债务的情形时,可以要求总公司承担清偿义务。在诉讼中,可以直接把总公司列为共同被告要求承担责任。 4、承担债务的方式不同。 子公司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有限责任; 分公司则先以自有资产承担,不足部分由总公司。 分公司和办事处 分公司可以从事经营活动,而办事处一般只能从事总公司营业范围内的业务联络活动,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办事处、代表处是不能申请领取营业执照的,是不具有经营资格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商业贸易合同进行营利性的贸易、投资活动,否则其签订的营利性协议是无效的。其职责仅仅是联络、了解分析市场行情、参与商务谈判。 根据工商法规要求,有经营行为的分支机构必须采取分公司形式,无经营行为可以设立办事处。在工商登记方面,办事处和分公司都属于公司分支机构,要求提交的材料基本相同。? 从分支机构职能上看,办事处只能做销售协调,不能经营。分公司能与客户签合同,开发票,全面展开业务,这是两种分支机构最重要的区别。?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办事机构从事业务活动的合法凭证是《外商投资企业办事机构注册证》,依据该《注册证》,可以刻制公章,开立银行帐户,从事业务活动。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