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中美货币政策实施及其效果比较(上)

金融危机下的中美货币政策实施及其效果比较(上)
金融危机下的中美货币政策实施及其效果比较(上)

金融危机下的中美货币政策实施及其效果比较(上)

国研网金融研究部

发布时间:2009-11-3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和中国在金融危机下的货币政策实行情况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在危机下都采取了利率工具和数量工具。但是,在数量工具方面,美联储的力度要明显大于中国人民银行。从货币政策的效果来看,美联储大规模增发货币没有引起货币总供给的大规模扩张,反而被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不断上升大部分抵消;而中国人民银行增发的基础货币不仅以乘数的作用形成巨大的货币供给,而且商业银行主动的降低超额准备金扩大了货币乘数,进一步放大了政策效果。在实体经济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也要比美联储的政策更为有效,表现为更快的拉动产出和价格的上升。最后,本文从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业结构和政策干预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

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每次金融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也不例外。经过各方争论之后,似乎达成共识,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美国经历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在格林斯潘主持下的美联储实行了一个低利率的政策。从2001年底开始一直到2004年底,有效联邦基金利率一直在2%以下,在2003年底一度下降到1%以下。长达3年的低利率政策,一方面把美国经济从低谷拉入繁荣,另一方面却给美国经济运行埋下了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在此期间,美国的金融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相关业务在低利率下发展迅猛。美国的银行为了不断扩大其业务规模,通过一种称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将抵押贷款出售给投资者,并将销售所得的资金进一步扩大其贷款业务。原本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金最低要求被这种金融创新突破了。因为,通过出售贷款,银行

的表内业务表外化,从而这些出售的贷款不再受到资本金要求的限制。因此贷款供给可以不断的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很低,居民贷款需求也比较旺盛。作为主要的消费者贷款项目——房屋贷款需求就膨胀起来。在供需两旺的局面下,美国的住房抵押金融业务急速膨胀起来。然而,利率水平不是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从2005年开始,在美国经济增长率超过4%的背景下,美联储持续提高利率水平。到2006年第三季度,有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超过5%的高水平。利率水平较大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对于具有长期性质的住房贷款来说更是影响巨大。具体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个直观的理解。假如一个年收入8万美元的美国一般家庭在2003年贷款100万美元购买了一栋住房,当时的贷款利率是1%。该家庭采用了一个30年的按揭贷款。以当时的利率水平,他们每年的还款额度是3.9万,占其年收入的48%。在这一还款数额下,该家庭能够维持。但是,假设利率上升到了5%,那么该笔贷款的年还款额度上升到6.5万,占其年收入的81%。我们看到,后一种情况对于该家庭来说是无法维持的。这就是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由于利率上升带来的债务负担超出了其支付能力,从而引发据此发行的金融证券价值大幅度贬值。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存在极大的联系,一个不利的货币政策会带来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甚至引发危机。但是,在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是一种危机救助政策,一个适当的货币政策能够帮助经济走出危机。下面我们对比美国和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实施的效果。我们将发现,在不同的环境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美货币政策特征和差异

(一)美国货币政策特征

长期以来,美国实行的都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目标是盯住通货膨胀率,通常设定目标通货膨胀率维持在1%至3%之间。在工具选择中,美国一直采用利率规则。对这一规则最好的一个总结来自于泰勒1993年一篇著名论文,他通过研究美国货币政策提出美国的货币政策遵循一种目前被称为泰勒规则的方式运行。该规则表述为,利率水平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做出反应,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或产出上升时,提高利率水平;反之,当通货膨胀率下降或产出下降时,降低利率水平。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中,特别强调利率对于

通货膨胀率的反应。一般认为,要实行一个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规则,通常要设定一个对通货膨胀更为厌恶的中央银行。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不少学者对于货币政策是否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的观点存在争议。但是根据伯南克的观点,货币政策不应该干预金融市场。他在2002年的一篇文章中通过比较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认为,过多关注金融市场的日本货币政策的效果比较差,而较少关注金融市场的美国货币政策的效果要相对好。

在这种货币政策哲学下,美联储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并没有采取非常积极的货币政策。2007年6月和7月,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基金破产和穆迪及标准普尔大规模下调次级债券评级为导火索,次债危机开始爆发。然而,直到2007年9月18日,即时隔两个月之后,美联储才开始有所行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维持超过14个月的5.25%的高水平下调了0.5个百分点,到4.75%。从通货膨胀目标规则的角度来看,在此期间,美联储确实没有调整利率的必要。因为2007年全年,美国的物价水平基本维持稳定,消费者价格指数各个月份的同比增长在2.5%左右,都没有超过3%的水平。

图1: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美联储,国研网金融研究部整理

然而,2007年下半年,次债危机开始扩大。各个金融机构都开始出现巨额亏损,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花旗集团2007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其巨亏65亿美元,次债损失达33亿美元;美林公司三季度报告显示次债亏损达到84亿美元。在英国,受次债影响,北岩银行发生挤兑风波而破产。美国的银行业也开始出现破产事件,2007年10月,

美国曼阿密山谷银行破产。在这一背景下,美联储开始意识到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自此,美联储开始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希望挽救金融业。图1显示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显示,2007年美联储密集的、大幅度的开始降低利率。在2007年最后四个月里,联邦基金利率降息次数3次,从5.25%下降到4.25%,下调幅度1%。

进入2008年,次债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联储的降息力度进一步扩大。在2008年全年,联邦利率连续进行了6次下调,使得联邦基金利率从4.25%直降到0-0.25%的水平。从此,美国进入了零利率时代。2008年的调整利率幅度之大是美联储历史上少有的。在一年时间内整整下调了4个百分点,并且还将利率水平降到0,其中,在2008年1月下旬短短的10天时间里,利率下调幅度达到1.25%。然而,尽管短期利率水平已经达到最低可能值,但是,金融危机一发不可收拾,并没有因为利率的下降而减缓。在2008年,美国最大的五家投资银行纷纷破产或转型。金融危机还引发实体经济的下滑,随着去杠杆化的加速,金融资产大规模缩水,财富效应引发的美国居民的消费快速下滑。美国经济开始停止增长,并转而出现负增长。在这种艰难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利率水平也已经降低到零,美联储还能做什么呢?不断扩张货币成为必然的选择。

其实,数量型的扩张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就已经出现。2007年8月,美联储就已经采取不断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的方式试图拯救金融业。2007年8月到9月的一个月时间里,美联储就向金融市场注入了1033亿美元的资金。在2008年3月份,美联储将短期标售(TAF)的金额增加了1000亿美元,向一级交易商出借28天期的美元国债最大规模上升到2000亿美元。在2008年9月份,美联储又分别在15日和16日分别注入700亿和500亿的美元,另外还为收购AIG出资850亿美元。在2008年7月底到9月底短短的3个月时间,美联储总计向金融系统注入了3970亿美的资金。

2009年,利率调整政策已经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美联储正式的提出了数量型宽松政策。2009年3月18日,根据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在2009年将继续维持0-0.25%的零利率政策;除此以外,为了给私人贷款和住房市场更大的支持,委员会与3月18日决定,进一步扩展联储的资产平衡表,额外增加7500亿美元的抵押支持证券的购入,使其增加到1.12万亿的规模;并增加私人债务的购买1000亿美元,使其增加到2000亿美元;另外,为了改善信

贷市场条件,联储还将在接下去的6个月中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这种数量型的货币政策构成了此次美国治理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的一个鲜明特点。而这种对数量型政策的回归,是在价格型政策工具已经发挥到极致,无计可施的极端情况下的选择。根据伯南克的观点,即使在零利率的环境下,仍然可以采用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继续实行积极的扩张政策,并认为这种政策同样具有效果。具有戏剧性的是,这一论点是伯南克在2002年没有上任联储主席时发表的观点,并且他在该文中指出美国几乎不会步入这种零利率的环境。不幸的是,正当他上任了联储主席这一关键职位时,他认为不可能发生在美国的政策环境出现了。也正如他所言,在此环境下美联储开始积极实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其效果如何呢?本文下面将详细分析。

(二)我国货币政策特征

在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之初,我国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局面。2007年是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过高的时期。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正积极努力的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我国货币政策一直以数量为主,价格为副的调整策略。在此次通货膨胀中,为了收回过多的货币发行,人民银行一面加快发行央行票据回收人民币,一面不断的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货币乘数。另外,利率水平也进行了多次上调,至2007年12月底,1年期的贷款利率上调到7.47%,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宽松态势。面临较高的CPI指数,2008年上半年,人民银行又前后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姗姗来迟。2008年下半年,由于外需的快速下滑,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急速的下降,外贸从之前的30%左右的增长率快速下滑,并出现负增长。2008年11月,进口和出口都开始呈现出负增长,同比分别下滑18.0%和2.2%,2008年12月,进口和出口的同比增长率分别跌到了-21.3%和2.9%。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上半年的紧缩政策快速转变为宽松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能继续提高,而要下降。2008年人民银行分别4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其从17.5%下调到14.5%(见图2)。

图2: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研网金融研究部整理

央行票据作为重要的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在我国货币政策中扮演者重要的作用。图3显示了2006年以来我国流通在外的央行票据情况。在2007年5月到2008年6月这段治理通货膨胀时期,央行票据经历了一个V型变化:2007年下半年央行票据规模不断下降,与5月份相比,12月份央行流动规模下降了4970亿人民币。这时期央行票据下降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这种相反的操作反映了一种较为平稳的扩张货币政策。其目的是希望收回央行票据来部分减弱提高准备金率带来的过度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组合能够平稳过渡。但是,2008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放弃了这种相反组合。图3显示,进入2008年后,央行票据发行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08年6月,央行票据规模达到41802亿,比1月增加了9495亿元。这种同时采用公开市场收回流动性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使得国内货币快速收缩。而这种政策的出台主要是考虑到2008年初超过8%的同比CPI增长率,尚没有将国际金融危机纳入到考虑中来。

图3:中国银行银行发行在外的央行票据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研网金融研究部整理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行票据继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2008年下半年,央行票据进行了短暂的调整。但是,随着法定存款准金率的向下调整,央行票据发行规模继续提高了。这又一次展现了这两种工具的相反搭配。这似乎反映出当局试图减弱法定准备金率政策过猛的效果。然而,进入2009年,这种考虑完全被搁置。由于有了规模巨大的央行票据市场,货币政策无需依赖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底开始,央行票据稳步下降。数据显示,到2009年9月份,央行票据流动规模已经下降到39916亿元,比2008年10月的最高点下降了7514亿元。这意味着通过减慢发行央行票据,中央银行已经放出了7500亿左右的基础货币。

在利率工具方面,中央银行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2007年进行了6次提高利率,将1年期的基准贷款利率从6.12%提高到7.47%,1年期基准存款利率从2.52%提高到4.14%。在200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利率水平维持不变。因此,上半年的紧缩政策主要是一种数量型的政策,没有进行价格调整。但是,在2008年末,金融危机影响扩大之后,利率水平被数次下调,并且与美联储类似,不仅下调次数频繁,而且下调幅度也很大。到2008年底,1年期贷款利率和1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到5.31%和2.25%。随后,进入2009年,与美联储一样,我国的利率水平维持不变。所不同的是我国的利率水平并没有下降到零利率的局面。因此,进入2009年,我国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也是以数量型为主。

图4: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率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研网金融研究部整理

(三)两个货币政策的异同

从以上对美国和中国两个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选择和政策组合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国的货币政策存在较多地相似点,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同点。

首先,在时间选择上,两国所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别。美联储从危机爆发之后不久就开始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性政策,其开始时间是2007年9月份。但是,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2008年9月,整整比美联储晚了一年。这种滞后主要来源于金融危机传播的滞后。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的起源地和主要受灾区,其第一时间就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在第一时间推行。而我国资本账户不开放的制度为我国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设立了一面巨大的防火墙。在这次危机中,我国金融业受到的直接影响非常小,在次级债券投资中的损失有限,它不足以引起国内金融业衰退。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递,国际需求快速下滑,我国贸易受到重创。这时金融危机才通过贸易渠道开始影响我国的经济。这一间接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从数据上看,贸易直到2008年年中才开始展现出下滑趋势。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在此后开始转为扩张性。

其次,在工具选择上,两国都同时采用了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对比2008年之后两国同时采取扩张性政策的时段发现,在2008年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都采用了调低利率的价格型政策。并且,这种降息的力度都非常大,其中,美联储降低幅度为4%到4.25%,人民银行的降息幅度为2.16%(以1年期贷款利率计算)。降息的两个不同点是:(1)美联储降息时间跨

度要高于人民银行,(2)美联储的降息幅度是人民银行的两倍。这体现出,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上,美联储的力度要远远大于中国人民银行。这一点也与两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倚重点不同相一致。

在数量型工具方面,两国都采用了数量宽松的政策。但是不同的是,美联储是无法继续用利率工具条件下,不得已的选择;而我国是一种主要的政策工具,并在利率政策仍有空间的条件实施数量宽松政策。在实行数量宽松政策中,美联储主要依赖于扩大购买国债和购买金融债券实行,而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回收央行票据、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等方式放出基础货币。美联储此次数量政策的一个新特征是购买金融债券MBS,这是美联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这一政策似乎是在绕开国债利率的间接影响,而希望通过直接影响金融债券的收益率水平来调节金融市场。根据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使得国债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由于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是决定其他金融债券的基础价格,国债收益率的下降,就带动了其他金融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因此,这种政策传导是间接的。但是,在金融市场快速崩溃的环境下,等待这一机制发挥作用很可能让伯南克坐立不安。直接通过购买MBS这一方法变得非常诱人。在解决了制度问题之后,美联储就开始大规模购买金融债券。根据2009年3月18日发布的计划,美联储将金融债券的购买额外增加7500亿美元,使总量上升到1.12万亿美元,而6个月内的新增国债购买量仅增加了3000亿美元。这个制度一被突破,密集采用直接干预金融债市场的政策快速开展起来。在中国方面,人民银行无需直接干预金融市场,因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具有美国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并且它本身并没有出现危机。另外,央行票据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与银行间的紧密联系,使它成为一种理想的政策工具。但是,在2009年的货币政策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贴现和再贴现出现了异常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人民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非常低的水平,使得贴现贷款的资金成本远远低于直接贷款的成本。

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2018年到底会不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美这两位老人说了算

2018年到底会不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美这两位老人说 了算 成功的人只需具备两种能力:预测危机的能力和前瞻趋势的洞察力! 012018年会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吗? 最近针对2018到2019年会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预言越来越多。这些预言最主要的依据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缘起,导致整个世界经济进入危机。2008年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离我们最近的这两次全球经济危机都是10年为一个周期,到2018年正好又是10年,这些预言者据此推理,全球经济危机在2018年或者是2019年会再次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可以说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对有些人甚至是毁灭性打击。但是,我个人认为按照周期来预测危机并不精准,不过,我也知道有极少数人他们凭接自己独特的技能,的确能提前预知经济危机的发生,并且采取措施在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公司和个人的财富迅速增长到达了顶峰。02这两个人凭什么成功预测全球经济危机 在中国和美国就有这么两个人,他们成功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不仅化解了危机给公司和自己带来的影响,而且“转危为机”成为各自领域的世界

第一。 这位美国人叫瑞·达利欧,是美国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很多公司遭受重创,甚至倒闭,但是,桥水因为瑞·达利欧成功预测金融危机,并且及时采取措施,在其它公司亏损的时候,反而盈利不断增加。现在桥水管理资金超过1 500亿美元,年盈利超过450亿美元。经过42年的发展,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第五位。瑞·达利欧也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另外一位是中国人,叫曹德旺。曹德旺是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目前公司不仅是中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美国为首的汽车业也受到重创。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因为曹德旺成功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而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汽车不行了,但是福耀的汽车玻璃却非常热销。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获得有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 中美两位企业家都成功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他们能不能成功预测下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呢?2018年到底会不会 发生全球经济危机呢? 要找到这个答案,我们先看这两位企业家是如何预测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03瑞·达利欧:“原则”让我预测出世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1、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或者说是放款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少,进而商业银行向市场可提供的贷款就会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或者说是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者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具支票,债券出售者会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会将该支票交给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中央银行可直接按照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存款。当中央银行售出政府债券时,情况则相反,但无论买进或者卖出债券,都会引起准备金的变动,而准备金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供给按照乘数发生变动。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总是想把尽可能多的存款放贷出去或者购买债券,但为了应付储户日常的提取存款,所以商业不可能把全部的存款放贷出去,而需要留取一定的金额以作为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准

备金。这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占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定义就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商业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实践中来说,货币政策的三种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显著。 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必须是以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变为前提。 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四,在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受到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 另外,从三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来看,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说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手段。这是因为,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第一,能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率政策那样只能通过变动贷款条件或者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来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 第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上。 第三,操作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的步骤也可以随意安排,从而有利于保证准备金率调整的精确性。 第四,不像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政策那样具有很大的惯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改变调节方向,业务也比较容易逆转。

中美货币政策与货币传导机制对比

中美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对通 货膨胀的影响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中美两国则是处于这个漩涡的影响下。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贸易交流将影响它们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走向。本文主要揭示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别及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了解当代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新方向。 关键字: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合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物价影响 正文: 一、经济结构分析 (一)中国经济结构概况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农业基础薄弱,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纯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等迅速发展。 (二)美国经济结构概况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工农业生产门类齐全,集约化程度高,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首位。美国工业发达,部类齐全,生产集中,垄断程度高,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美国的工业主要由制造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制造业分为耐用品工业和非耐用品工业。汽车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当前美国工业结构

中美GDP分析对比

从这些年中国、美国的GDP增长情况来看,中国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追赶美国,以至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预测或者已经预测了中国GDP总量何时会超越美国,这样的预测似乎像是一种经济学界部的游戏,无论预测的结果是什么,中国、美国的经济照样发展,中国目前依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美国依然强大。 GDP作为一种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状况的指标,除了被用来预测之外,还有另外的积极的用处,比如通过分析GDP各个组成部分对总体的贡献来指导经济改革,以确定其重心放在哪一方面。下面,从总量、人均GDP以及四个组成部分几方面来了解一下我国与美国从2000以来的GDP的情况。 首先,给出2000年到2014年两国的详细数据。 中国总GDP及各组成部分(单位:现价1美元) 年份GDP 消费投资 2000 91.96 0.72 7.74 2001 89.82 6.64 7.76 2002 57.92 3.56 2.29 2003 34.59 7.78 3.64 2004 65.09 5.36 1.57 2005 16.28 9.33 7.73 2006 06.09 29.89 54.19 2007 20.90 12.46 89.71 2008 38.20 00.64 95.38 2009 67.41 61.86 08.07 2010 85.59 90.92 33.54 2011 10.11 04.50 95.16 2012 14.07 06.60 17.17 2013 48.49 55.41 60.09

中国总GDP及各组成部分(单位:现价1美元) 年份净出口政府购买人均GDP 2000 .38 0.58 954.55 2001 .31 5.13 1047.48 2002 .57 7.53 1141.76 2003 .98 2.87 1280.60 2004 .57 6.06 1498.17 2005 0.58 3.27 1740.10 2006 4.38 1.28 2082.18 2007 6.86 2.90 2673.29 2008 6.62 8.68 3441.22 2009 0.37 0.61 3800.47 2010 6.06 7.32 4514.94 2011 7.03 9.74 5574.19 2012 3.44 33.12 6264.64 2013 6.40 42.45 6991.85 2014 4.68 82.47 7590.02 美国总GDP及各组成部分(单位:现价1美元) 年份GDP 消费投资

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分析

金融危机后的美元霸权与美元走势 自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所谓的“牙买加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美元扮演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因此该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美元并未与任何实物资产挂钩(例如黄金或者商品篮),但其他国家依然对美元币值保持着高度信心,这或许是其他国家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规则能够维持较低的国内通胀率有信心。然而,正是因为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实物资产的约束,在牙买加体系中,周期性的美元超发、全球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就成为常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与美元本位制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美国获得大量实体商品与资源的注入,通过经常账户赤字输出美元。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并未完全花掉出口收入,而是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将出口收入储存起来。这就导致外围国家持有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换句话说,在第一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换来实体商品与资源。在第二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金融资产换回美元。以上双重循环意味着美国利用金融产品换回实体商品与资源,同时能够把美元数量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国获得了征收铸币税以及避免恶性通胀的双重好处。 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导致美国净对外负债不断上升。一般而言,投资者对美国净对外负债与GDP之比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这比率超过一个阚值(例如100%),投资者将对美国偿还外债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拒绝继续对美国提供融资。因此美国不得不通过美元贬值来降低贸易赤字以及净对外负债规模。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经济学家们都对未来美国经常账户的可持续性忧心忡忡,认为未来的美元大幅贬值将引发全球国际收支危机。 除了鲁比尼这样的“末日博士”之外,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危机会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问题并没有出在美元贬值上,而是出在美国金融产品的质量上。随着房价下降与利率上升,建立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基础上的若干衍生产品(例如MBS、CDO和CDS)的违约率上升、信用等级下调、市场价值瞬间蒸发。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不仅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而且拖垮了全球实体经济。美国政府出台的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尽管在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却给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埋下了若干不确定性。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政府的巨额开支造成财政赤字高居不下。2009财年的联邦财政赤字高达1.84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这远高于3000-4000亿美元的历史平均水平(约为GDP 的2-3%)。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增发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问题在于,当东亚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下降导致外汇储备累积速度放慢,当美国居民投资者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了13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当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追逐风险,美国国债市场可能出现持续的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意味着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未来可能显著下滑。美国国债的潜在风险,使其对外围国家的吸引力下降,这就意味着美元霸权的基础受到削弱。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的定量宽松政策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由危机前的800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目前的2.2万亿美元左右。在负债方,增长最快的是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一旦美国金融市场回暖、实体经济反弹,而美联储出于维稳考虑而未能及时实施退出策略,那么这些银行准备金将在旦夕之间转变为广义货币和信贷,这意味着潜在的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难以避免。美元贬值的潜在风险,使得外围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动机下降,美元霸权的基础被进一步削弱。 为了维持美元霸权,美国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美元汇率大跌,从而永久性地损害外围投资者的信心。为了防止美元汇率大跌,美国政府就必须一方面及时实施退出策略,另一方面将经常账户赤字维持在可控范围内。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由2007年的6%以上下降到目前4%左右。推动经常账户赤字缩小的主要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该指标已经由危机前的负值上升至目前的6%左右,并且可能继续上调。然而,一方面美国居民储蓄率

中美关系分析

中美关系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美关系分析 回眸中美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因素以及台湾、人权、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在美国新政府任内,中美关系总体趋势仍可望是积极的,中美关系的基础日益牢固。 就如何看待当前中美关系的问题,中美关系虽然有合有分,有聚有散,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维系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终归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缔造新的中美关系,需要登高望远,着眼大局,以图开创新的局面。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中美关系,似乎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割舍不开又带有一定排斥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很独特,它不同于昔日的英美关系,也不同于冷战时代的美苏关系,它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中国倡导和平图强理念的必然产物。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西方经济学(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基本内容、政策工具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理论与政策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分析比较时包括相同与区别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内容后实施。 分值:满分20分。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 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

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

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美博弈

广西财经学院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金融学》课程期末论文 适用班级:法学1342 课程开课:金融与保险学院 考查课程 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现状分析 2、 分红保险在我国发展现状分析 3、 我国股票市场交易策略探讨 4、 广西与东盟地区人民币结算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与防范 6、 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与投资的作用分析 7、 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影响探讨 8、 中国货币供给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9、 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策略 10、2008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影响分析 二、写作要求:选课学生在上述选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进行撰写论文,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切忌抄袭,一经发现成绩为零分。 三、正文格式要求:论文一律使用A4纸,按照统一的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各部分样式设置要求:(1)论文题目:宋体三号字居中。(2)正文:宋体五号字 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外,不得再使用其它任何样式;单倍行距,段落间距都为零;不得对整篇文章使用表格嵌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3)参考文献、尾注:宋体五号字。

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美博弈引:因为父亲从事的是金融行业,而自小便听父亲口述美国是如何用货币打赢战争的,因此自中学起就对经济之学充满了兴趣。但因高考成绩不及,故被调剂到法学院,与兴趣之学科失之交臂,所幸图书馆内以经济类书籍居多,课间之余便可偶有一览,也算解兴趣之痒。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从2008年开始,中美金融战就拉开了序幕。美国的思路便很明确,就是用美元换中国的实物,然后,让美元贬值,以达到逼迫中国通货膨胀的目的。一开始,美国期望用当年压垮日本的招数,把中国压垮,总的思路就是: 1,让中国买美国债。 2,控制中国的汇率和利率走。 3,美国热钱流入中国。 4,把中国的各个资本市场炒出泡沫。 5,卖空各个资本市场。 6,赚走巨额利润。 7,股价、地价暴跌、中国的银行破产,政府债台高筑。这就是美国准备给中国的剧本。 事实上,2011年,美国已经进展到了第三步和第四步了。第一步中国不但走了,而且走的很远。中国手持1.6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可以说把很大一部分的外汇资产买了美债。而第二步,美国走的有点悬,并没能像当年日本那样逼着中国签署《广场协议》,而中国确实在美国的压力下,开放了人民币的浮动汇率,并且在2011年初,也确实开始了加息。 当2009年,中国第一次使用减持美国国债的办法向美国施压之后,美国人突然意识到,这次遇到中国人,是一个远比日本鬼子要难缠的对手。当年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人,上至日本各大商业银行甚至大藏省,下至平民百姓。一群散户。但中国不同,中国的买家只有一个,那就是外管局。当中国买了美国8千亿美债的时候,奥巴马志得意满的还以为中国比日本人还傻,因为当初日本人买美国债,美国颇费口舌,才推销成功,而希拉里去了一趟北京就带回了8千亿。奥巴马放心大胆的开启印钞机,开始印钱。而察觉到美国人印钞机全速开启的中国人,就开始出售自己刚买来的美债了,言外之意,就是:你不是想让美元贬值么?我可以帮你啊!。 美元下跌速度远超奥巴马意料,顿觉情况不对,立刻停止了印钞。仔细权衡之后,奥巴马发现中国握住了一个美国的大把柄:如果中国不计后果的抛售自己手里的美国债,将使得全世界美元泛滥,并带动其他所有持美元债务的国家纷纷抛售自己的美债,到时候美国通货膨胀率是能翻几番的,美元霸权也将终结,这是美国所不允许的。当然,中国如果这么做,自己也要受重伤的。于是奥巴马开始筹划,用别的方式解决掉中国。 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就有1万亿美元。2011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了3.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3年间,美国输入给中国的美元账面上的,就有 2.4万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

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异同:中国货币政策依旧宽松 当前,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于增长回落周期中,2010年前两 个季度经济的高增速在下半年难以为继,于是乎,政府的宏观调控动作在各种影响经济走势的因素中愈发显得令人注目。 近期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一个是中国央行提高了六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随着9月份信贷约6000亿的规模,前三季度信贷规模超出央行年初的设定值,市场普遍预期后续信贷将在一定程度放缓。第二个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中,以主席伯南克为首的六名成员支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成为定局。 这两个央行采取的行动不禁让我们产生两个疑问:第一,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与我国似乎正在收紧信贷的政策态度是否背道而驰?第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立场是否有所改变? 我们知道,如果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步调相反,会带来一些明显的问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汇率的影响。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有贬值压力,也就是说使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而我国如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无疑会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这将带来外贸上的窘境和热钱流入国内加速。 美国当前欲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失业率在9%左右徘徊,居高不下,这是美国政府不能忍受的;二是潜在通胀水 平低于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时的“合意”水平,这是美联储所不能忍受的,因为美联储最近几年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实际名义锚的趋势在逐步加强。这就很容易理解美联储的行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降低利率提高投资水平,扩大经济总需求,以提高产出减少失业率;另一方面,扩大货币供应量以提高潜在的通胀水平,推升资产价格。 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与美国相反,呈紧缩性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目前采取的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甚至比美国更加宽松。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实际利率的角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从表明上看,我国名义基准利率高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2个百分点之多,似乎紧缩性要强得多,但是,考察实际利率后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两样了。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在我国当前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压力渐增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得相当高,因此实际利率处于如此低的水平,可能为负数;而美国预期通胀率则要小得多,因此其实际利率也较高。因为决定企业投资增长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其名义值,因此,对实际利率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自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我国央行和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都是宽松的,这是中美当前货币政策的共同特征。之所以造成我们对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紧缩的误解是因为我们不能从一次性地上调准备金率或信贷可能的小幅收窄而得出货币政策开始趋紧的结论。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当前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在于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中美两国所处的通胀预期环境是不同的:我国的通胀预期渐强,而美国的物价水平则有下行压力。在央行9月底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中,在管理通胀预期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一、综合国力1、经济规模从GDP总量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的GDP为11.20万亿,居世界第二,美国为18.57万亿,尚有7.37万亿的差距,我们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常用的单一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中美两国的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分别为6895美元和52195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中国的7.6倍。根据我们的预测2027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000美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但是距离发达国家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987年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而对于第三步目标今年有新的表述。今年,我们提出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人均GDP从8千美元到4万美元,美国用时约26年,日本用时约31年,中国需要多久?根据普华永道的测算,2050年中国GDP为49.85万亿美元,美国为34.10万亿美元。基于世行估计的人口数据估算人均GDP,中国在2050年的人均GDP为3.73万美元,美国为8.78万美元,差距仍然巨大。 3、经济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生产的效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规模经济;三是效率改进。从CTFP(按目

我看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

我看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记不清到底是从哪里看到的一种观点:所谓国家关系,主要是指政府间关系,尤其涉及介入外交关系的某些人士:领袖人物、政府官员、外交人士,以及非官方的幕僚(主要是学术界人士)和新闻记者。两国间关系越多,相互依赖也就越深。然而不管深到何等程度,两国关系的实际发展总是无法预测的。于是自己也开始思考中美关系的种种现象与其背后的原因。经过在网上进行的有关资料的查找,我对中美关系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并开始思索中美关系的未来。 从历史记载以及当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来看,中美关系在近几十年内的确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双边关系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中美关系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姿态。那么中美关系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我认为,中美双方始终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还令我记忆犹新,但更令我吃惊的是,美国事实上已经多次秘密派遣侦察机侵入我国领海上空进行间谍侦察,这些飞机利用先进的装备,在别国的阻截机达不到的高空飞行,并偷窥我国的重大机密。那架EP-3军事侦察机上竟然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监听设备,能够根据监听到的人的声音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据说甚至能够分辨出是谁打的喷嚏。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

最新最全国开(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考任务5(理论对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 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 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 1.双扩张政策。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运用时应慎重,其适用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双紧缩政策。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趋势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趋势 ——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综合研究室肖炼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次贷合同一般在30年),正处在发酵期。从2004年到2007年的四年时间里,美国银行大约发放了1500万个不良抵押房贷,这些不良贷款中大约有2/3 可能出现违约。金融行业的未偿还债务从2002年的10万亿美元增加到16万亿美元。1980-2008年,全球金融资产上升到140万亿美元,增长了1166%;金融资产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00%上升到2008年的325%。 次贷危机使全球虚拟资本大大超过实体资本。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猛增到2007年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50多万亿美元的10多倍。其中,一半以上(近300万亿美元)在美国。 美国政府对付金融危机的措施无非是以下五种方式:①减息;②减税;③增加支出;④发行的债券;⑤印刷钞票。在前四种措施无效的情况下,美联储终于开动印刷机,出动1.2万亿美元的资金购买财政部的国债,为此,美联储资产负债达到3万亿美元。开动印刷机将导致美元贬值和全球通货膨胀,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信誉和秩序受到空前的伤害和挑战。 危机使美联储的功能发生变化:从降低资金成本转化为信贷提供者。美联储取代私募市场购买大量债券、商业票据、资助私人借贷者。2008年年底,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超过7000亿美元,银行对放贷没有信心,而对“去杠杆化操作”感兴趣。花旗银行资产负债2万亿美元,政府仅注资250亿美元,实在是难解其燃眉之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都是“无追索权”的贷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仅房产抵押和按揭就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被蒸发掉了。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形势与政策)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治、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边关系向战略高度发展。2009年美国信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以密切同中国的联系。此举本外界普遍认为是中美关系新发展阶段到来的前奏。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将更加凸显。美国对中国是“既爱又恨”,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后,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事实上,美国对华的大政策没变,可中国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得日益强大了,而中国的强大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都会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国利益。但另一个方面,美国和中国的依存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美国不敢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由于这种“萝卜加大棒”的情况的存在,在暂时的时期内萝卜被时局推到最前沿,但也应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渐强硬起来。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关系必须在前进与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比较分析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题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理清二者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二者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协调裕兴才能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政策的基本内容; 3.分析比较时既要分析比较二者对经济运行相同作用,也要分析比较不同作用。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容后做本次作业(约第十五周左右)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 2.政策工具;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4. 结合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描述调控的效果; 5.二者的协调运行。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得措施。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和国债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经济增长 4、公平分配 5、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的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 财政乘数是、、的统称。 政府支出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率。政府支出对GDP起扩张作用。增加(减少)政府支出可扩大(缩减)总需求,增加(减少)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对的影响是扩展性的。 其公式表达式为;Kg=△Y/△G 式中:Kg代表;△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额;△Y代表由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 税收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率。税收对GDP起收缩作用。增加(减少)可缩减(扩大)总需求,减少(增加)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该乘数的大小。政府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收缩性的。 乘数的公式为: Kf=ΔY/ΔT

金融危机 中美救世 比较

聚焦金融危机一周年路径回放:中美救市貌似而神不同(有图) 本次金融危机几乎横扫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欧洲、澳洲、北美、亚洲无一幸免。然而,仔细分析后发现,不同地区和国家在此次危机中,受伤程度不同,疗伤手段不同,而其复苏的进程也各有不同。在此,我们只选择中、美两个救市读本,和读者一起回望金融危机一年来这两个全球最受瞩目经济体救市路径及其内在逻辑。 比较发现,中美两国救市有很多共同点:都是采用了政府干预,都是为确保经济而“输血”,政府为此均投入很大资金规模,基本目的和内容就是阻止市场崩溃性下跌,防止资金链断裂和企业群体性破产,另外二者经济刺激年限也差不多,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实施周期是到2010年,而美国的实施截止期则是2009年底。然而,从内里剖析,二者有救市方案却貌似而神不同。 关键词:救市时机看点:亡羊补牢式拯救VS未雨绸缪式预防 危机急叩门,中美出手的时机各有不同。 美国的次贷危机大概是在2007年底始现端倪,而其真正的救市则是在次贷危机持续恶化并最终演化成金融危机后,才开始出手的:美国国会在10月4日通过白宫提出了价值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而中国则是在出口在外围经济不好的情况下,为力阻沿海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果敢打出重拳:2008年11月9日,中国国务院宣布了一项让全球瞩目的经济刺激方案,将在两年内采取十项措施,投资4万亿人民币,至此,以扩大内需为主、消费与投资拉动相结合的中国式救市高调启动。 正因为是未雨绸缪式预防,中国救市相较美国,虽出手很急却能一路瞻前顾后,一环紧扣一环更显从容:可以消费与投资拉动相结合;可以将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可以既保增长、又惠民生…… 关键词:救市思路看点:救金融VS救实体 在资金投向上,按照白宫最初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美国财政通过发债募集7000亿美元用于购买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资产;而中国则是投入4万亿用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显见,中美发展模式上的本质差异造成二者在救市思路上的不同:作为全球最为庞大的经济体,虚拟经济在美国经济中份量很重,金融业是美国的经济支柱,而其又恰恰是此次危机的始作俑者和受伤最重的领域,美国救市第一步棋就落子金融业,完全是对症下药;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资本市场相对封闭,金融业在此次危机中受伤甚微,倒是在中国经济中所占份量更重的实体经济受伤明显,中国的4万亿之所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保障体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力阻危机。 关键词:救市重心看点:先求快后求好VS先求好再求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