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述

1、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发展趋势

3、今后的研究重点

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持续生态系统

国内: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与管理的生态学基础生物多样性及自然保护生态生态学基础理论及方法

4、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研究意义生态学各分支学科实际上都在不同层次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中生理生态学是最基础的

(2)国内动态20世纪60~70年代昆虫、兽类——重点研究气候因子对生长发育、存活、迁移、群聚等行为生态的影响贝类、淡水鱼类——重点研究不

同发育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后淡水鱼类——重点研究生物能量学、营养生理(3)国际动态微观:组织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宏观:群体生理生态学

研究热点:

A生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特殊环境(不稳定)

高、低温,高盐,干旱

极端环境(稳定)

极地,高山,深海,荒漠

人为环境

大气、海洋、河流污染

B遗传生理学

生理生态学与遗传学、进化相结合,研究生物生理功能的个体变异和进化的关系C有机生物学

生理生态学与功能形态学、比较内分泌、行为生物学等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学科

第二章浮游动物

一概述

1、定义

浮游生物

个体一般很小,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大多数种类不能自主游泳而营浮游生活的生物2、分类

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简单)、浮游动物(复杂)

按体形大小:超微型(<2 um)、微型(2~20 um)、小型(20~200 um)、大型(0.2~2 mm)、巨型(>2 mm)

按生活史分:终生浮游生物、季节性浮游生物

3、重要性:初级消费者、经济鱼类的基础饵料、影响渔业资源和产量养殖生产、人工

育苗环境监测。

二漂浮机制

1、环境特征盐度、粘度、温度——密度——浮力

2、生物特性生物密度:密度越大越易下沉

表面积:表面积越大下降阻力越大

3、漂浮参数

4、减小沉降率

(1)改变表面阻力

改变体液成分、积累体内脂肪、身体带有气囊

(2)降低生物体密度

减小体积、增加表面积、改变身体外形

三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是浮游动物最典型的行为特征

1、距离和速度

迁移距离<1 m~10 m↑、100 m~400 m、>800 m(磷虾)与个体大小,游泳能力有关速度10~170 m/h(桡足类、蟹幼体)、100~200 m/h(磷虾)

2、迁移形式

昼夜迁移(为主)、晨昏迁移和反向迁移

3、昼夜迁移机制

逃避捕食、捕食需要、生产力和能量效率(间歇性的捕食压力有利于浮游植物繁殖。昼夜

垂直移动可以提高能量效率)

4、垂直迁移的意义

生物学上:有利于不同种群混合,增加遗传多样性

生态学上:促进垂直方向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四漂浮动物

1、环境特征

A高强度的紫外线抑制光合作用,浮游植物很少

B高光强度环境下,充分暴露在视觉捕食者(空中和海中)的视线中

2、摄食

僧帽水母:漂浮在水面的气囊,有下垂的触手捕捉到水面下较深的浮游动物和小鱼

桡足类:浪花破碎产生的气泡,聚积大量有机物,形成一层膜,含有大量的细菌(含量比下层海水高10~1000倍)和原生动物,成为啃食性桡足类的主要食物

3、捕食防御

A保护色:蟹、鱼幼体,帆水母

B行为:桡足类遭到攻击时会跳出水面

五挠足类

1、摄食

①桡足类占草食性浮游生物量的70~90%,研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时主要考虑因素

②浮游植物量的变化在不同水域有不同的规律,除光照、水温、营养盐等之外,浮游动

物的摄食也是重要因素

③浮游动物对饵料生物量变化的适应策略:储存脂肪和采用不同的繁殖期和幼体发育期

2、繁殖

(1)繁殖期与浮游植物丰产期的关系

a.繁殖期与丰产期基本重合,成体摄食,脂肪储量少

b.繁殖期在丰产期外;成熟个体不摄食;卵中卵黄多,孵化时间长,幼体发育慢;在丰

产期时幼体发育成长

c.全年繁殖,两者都无明显高峰,浮游动物每年多达十几代,个体小,发育快,体内很

少脂肪储存

六温度与盐度适应

1、遗传适应

不同种生态分布不同、热带种耐高温、寒带种耐低温、河口种广盐性、大洋种狭盐性2、非遗传适应

动物的温、盐驯化

同一种的不同地理种群的温度适应

同一种的不同季节的温度耐性

孵化时的盐度对幼体适盐性的影响

第三章潮间带动物

一潮间带的成因及划分

二潮间带的环境特征

温度、盐度、湿度、波浪、水坑

三潮间带的生物适应

1、藻类的抗失水性

对潮间带环境特征的适应:忍耐失水率60~90%

2、动物的温度适应

①行为适应:如招潮蟹挖洞

②形态适应:如贝类的体形、颜色和结构(如螺壳的各种突起)

③生理适应:如藤壶的蒸发散热等

3、动物的盐度适应

多数潮间带动物都是渗透压随变动物(如贝类),盐度适应方法之一是紧闭贝壳

4、动物的干燥适应

①行为适应:躲在海藻或岩缝阴凉处

②生理适应:耐失水能力比较强如石鳖可忍受75%的失水率

保湿能力比较强如弹涂鱼分泌粘液等

5、动物对风浪冲击的适应

①防止被冲走或击碎:如牡蛎有坚硬的贝壳、螺类靠足部附着、藤壶附着在岩石上

②沙滩底栖动物的适应:临时、较浅的洞穴--蛏子挖洞

固定、较深的洞--招潮蟹的洞

6、动物的繁殖和摄食适应

①摄食节律:大多数潮间带动物在退潮时不摄食

②繁殖周期:成熟期与产卵期随潮汐大小而改变

五影响潮间带动物分布的生物因素——捕食和竞争

第四章河口动物

一河口的定义

部分封闭的淡水和海水的交汇并混合的滨岸海湾

二河口的类型

正河口:径流量> 蒸发量

负河口:蒸发量> 径流量

三河口的水环境特征

盐度变化大:受潮汐和径流量影响,河口盐度有日、月及季节性变化

温度变化大:河口水容量小,表面积大,升降温快,温度有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

浑浊度高:河口有大量悬浮颗粒,混浊度高

水体富氧底质缺氧:

原因

●水较浅

●河水和海水不断流动

●风的混合作用

●底质有机沉积物多

基质:由于水流变缓和海淡水混合,大量悬浮颗粒沉降于河口

污染严重:

四河口动物的适应

①形态适应:对水体浊度大的适应如底栖生物边缘毛或刚毛保护呼吸腔

②行为适应:

1)挖洞洞中间隙水、温盐变化小,逃避敌害

2)关闭贝壳盐度、温度变化剧烈时关闭贝壳

3)上下迁移不同季节上下层水温、盐度变化不同,通过迁移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4)产卵洄游卵和幼体适应能力差,繁殖时游到河里或海里,成体返回河口

③感觉器官:河口透明度低,视觉以外感觉器官发达

④生理适应:河口动物根据体内渗透压是否随环境而变,可分为

1)渗透压随变动物具有较强盐度耐受力,采用其他适应方法

2)渗透压调节动物转移水分、转移离子、调节体内水-离子平衡

包括体内外渗透压调节和细胞内外渗透压调节

●体内外渗透压调节

1)海洋动物

渗透压:体液 > 河口水

水:体外到体内

调节:

☆肾脏--排尿

☆鳃(吸盐细胞)--吸盐

☆食物--补充盐分

2)淡水动物

渗透压:体液 < 河口水

水:体内到体外

调节:

☆水,食物--补充水分

☆鳃(排盐细胞)--排出盐分

☆排泄物中盐分较高

●细胞内外渗透压调节

通过游离氨基酸进出细胞保持胞内外渗透平衡

但是,渗透压调节有一定的范围和极限

五河口动物的区系

1、区系特点

种类少:环境变化大、形成和地质年代短、小生境少

生物量大:食物丰富,竞争小

2、区系组成

1)海洋动物

狭盐性:局限在河口出海处分布,盐度大于30‰

广盐性:分布范围较广,盐度大于15‰

2)半咸水动物

真正的河口动物,生活在5~30‰的河口中部

3)淡水动物

生活在河口上区,盐度小于5‰

4)过渡型动物

只限在某个季节或某个发育阶段出现在河口,如洄游性鱼类,虾类,索饵的鸟类六河口生态系的食物网和能流

1、河口生态系的特点

1)初级生产力低

底质多淤泥,大型藻类不能固着,水体透明度低,浮游植物分布水层受限制2)次级生产力高

有机碎屑多,悬浮颗粒多,细菌多,以此为食的小型动物也多

3)微生物多

水体微生物比海洋多数百倍;底泥1~4亿个/g,比海洋高数千倍

4)海鸟、洄游性鱼类造成能量向系统外输出

第五章深海动物

一概述

1、深海的划分

一般指大洋中光线不能到达的海洋环境,或者比大陆架更深的地方。

如果以光照强度划分,则不同水域有一定差异热带水域起点较深(约600 m)

温带水域起点较浅(约100 m)。

2、深海的采样问题

1)采样时间长,一次约24 h

2)缆绳易打结缠乱,难伸到海底

3)水层拖网速度慢,许多生物漏网

4)定量难度更大

5)活体标本难以取得

二深海环境特征

光照:几乎黑暗、没有植物

压力:20~1000个大气压以上

盐度:恒定在35‰左右

温度:温跃层(上层水和深层水的过渡地带,厚度几百米~1千米)变化较大5~15℃温跃层以下变化较小,一般1~5℃

溶解氧:深海水团源自南北极水团的下沉移动,大多水层不缺氧。

影响溶解氧垂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生物量最低氧区水深500~1000 m,DO <

0.5 mg / L,其次是离海底20 m左右的区域。

食物:

●能直接利用

幼体在有光层,成体游到深处而成为

食物;大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尸体,

下沉快,有部分可到达深海;其他有

机碎屑,下沉慢,越往深越少

●不能直接利用(下沉中微生物分解,菌蛋白)

粪球和甲壳类蜕的壳;木头、纤维素

三深海动物环境适应

1、形态适应

①体色灰色、黑色;最深层的为无色或不鲜明白色

②眼睛大眼睛:栖息深海最上部,光极弱,大眼增强采光

眼睛退化:栖息深渊,完全黑暗,眼很小或退化

管状眼睛:眼呈圆柱体,有两个视网膜,分别看远处和近处

异形眼睛:两眼大小不同,分别收集上方的光线和下方的生物发光

③口口很大,朝上开,可以吞下很大的食物

④个体大小深海鱼类大多比中上层鱼类小,但深海甲壳类有“深海巨型化”现象

2、摄食适应

①食性广――不挑食

②断续摄食――无节律

③嗅觉灵敏

3、繁殖适应

①繁殖周期深海相对恒定的环境条件下,有些动物同样存在繁殖周期

原因

●与潮汐周期相关的近底层流的变化

●温跃层的季节变化

●上层水域的生产力变化引起深海食物的季节性变化

②繁殖行为

黑暗环境如何寻找配偶

●发达的嗅觉

●发声器

●小个体雄鱼寄生或附着于大个体雌鱼

③繁殖能力和胚胎发育

深海动物大多性成熟晚,鱼类产卵量少,卵体积大,孵化时已处于较高发育阶段

④生活史类型

●幼体在有光层,成体游到深处

●幼体和成体都在同一区域

4、生理生化适应

①呼吸和代谢适应

●垂直移动

在中下水层向下移动时,水温下降,呼吸减少,抵消压力增大引起的呼吸作用增强

狭温广深性种类在深海低温环境下,垂直分布广

●低氧适应甲壳动物鳃表面积大,通气率高

●代谢率低温下减少活动量,降低代谢率

②循环适应

●循环器官特征

深海糠虾与浅海甲壳类比较:心脏大,大动脉粗,血管短

●总血量大,血液流速大

③抗压的生化适应

●深海动物垂直分布极限

1995年日本“海沟号”深潜器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动物存在

●随深度增加,深海动物组织水含量增加(保持内外压平衡);脂肪和蛋白含量减少

●酶结构与酶活性

a与蛋白络合物有关如贻贝在强化钙海水中驯化后可提高抗压能力 b具有酶的保护剂如深海鱼类的FDPase(二磷酸酶)随压力增加而活性降低,但加入作用物FDP和Mg2+可保护酶活性

c酶调节剂如深海动物一磷酸腺苷的亲和力(对FDPase的抑制作用)与压力无关,而表层动物随压力增加而增加

5、深海动物的发光

发光器数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但最深处反而减少

发光器结构:

简单的由一系列发光腺状细胞组织

复杂的由一种或几种结构:水晶体、滤色器、色素细胞调节膜,甚至肌肉组织,可开

闭和调节发光

发光的意义:

●隐蔽身体,逃避捕食(中层鱼类、乌贼等)

●强烈闪光,逃避捕食(深海乌贼被捕捉时

不放墨汁,而放强烈光雾)

●照明与发光诱食

●识别同类

四深海动物区系与多样性

1、区系组成

●大型底栖动物海绵、海星、海参等

●同一类群,深海与浅海种类组成不同

深海甲壳类:小型甲壳类(端足类、等足类、异足类)多;

大型甲壳类(蟹、虾、龙虾)少

深海鱼类:种类稀少。拖网捕鱼最深纪录是北太平洋的

千岛-堪察加海沟(7230 m);利用深潜器

观察到10000 m水深有比目鱼和虾类

2、物种多样性

●深海动物分布特征:低密度(不过“底上雪橇式拖网”改变了过去认为深海物种多

样性低的看法)、低生物量

为什么深海仍具有高的生物多样性???

●假设1:稳定性-时间假设 stability-time hypothesis

高度稳定的环境条件延续很长时期后,各种生物为适应其特殊的小生境及获得食物而演化成特化的物种。

★质疑:

深海的摄食环境及食物来源、性质相对于浅海很特殊,

但对于深海本身却很普遍

●假设2:“收割者” Cropper / “干扰理论” Disturbance theory

深海动物饥不择食,加上生物密度低,有效避免摄食竞争,因此各种动物都能生存下来而形成较高的多样性

★质疑:

强烈的摄食应该导致一定的生活史特征:如生长快、寿命短、

繁殖能力强等,但深海动物生活史类型却恰恰相反

●假设3:区域假设 area hypothesis

种类数与区域大小正相关,深海是很大的区域,所以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且随深度的增加,区域减小,多样性也随之减小

★质疑:

只适于大西洋;而在太平洋,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半深海

第六章生物能量学

一概述

1、定义

研究能量在生物体内转换的一门科学

生物能量学被用于三个相关的应用领域:

●研究生化过程及细胞活动中的能量转换(微观)

●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换(宏观,生态能量学)

●动物个体水平上的能量转换(中观,生理能量学)

2、研究概况

国外上世纪60年代兴起,国内上世纪80年代兴起

二能量收支基本模式

1 cal = 4.184 J

能量收支方程式:

C = F + E + M + G (+ P + Ev)

C――Consumption(食物能)

F――Feces(粪能)

E――Excreation(排泄能)

M――Metabolism(代谢能)

G――Growth(生长能)

P――Production(繁殖能)

Ev――Exuviation (蜕皮能)

生物能量学中心问题——阐述动物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定量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对

这些关系的影响

三水生动物的摄食

1、食性的划分

1)碎屑食性食各种动物、植物性有机碎屑

2)草食性草食性动物共同特征:消化管长,淀粉酶活性高,蛋白酶活性低

●水生维管植物食性:消化管长,淀粉酶活性高

●藻类食性:消化管长,淀粉酶活性高,具海藻酸分解酶

●浮游植物食性:消化管比体长大,淀粉酶活性高

3)肉食性共同特征是消化道较短,蛋白酶活性高,淀粉酶活性低

●浮游动物食性:以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等为食物

●底栖动物食性:以螺、蚌、小虾、多毛类、寡毛类等为食物

●游泳动物食性:以小鱼为食物

4)杂食性

●杂食性偏植食性

●杂食性偏肉食性

2、食性选择及食性变化

1)食性的稳固性和可塑性

稳固性:稳固性:食物组成比较稳定,很少变化

可塑性:食物组成不稳定,容易变化

●高稳固性低可塑性动物:浮游植物食性、浮游动物食性、肉食性、植食性动物

●高可塑性低稳固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2)食物的选择

食物的易得性——饵料的量及其分布

3)食性的变化

原因:动物自身的变化和外界环境变化

●不同发育阶段变化:

●不同体长的变化:同一发育阶段,体长不同,食性不同

★以上两种食性变化主要是动物自身的变化,引起对食物喜好性的变化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栖息地变化同一种动物因栖息地不同,食物组成不同

渤海湾小黄鱼:毛虾、虾蛄、褐虾

黄海小黄鱼:太平洋磷虾为主

★以上三种食性变化是由于环境中饵料的易得性发生了变化

3、食性与摄食器官的特征

鱼类摄食器官:口、牙齿、鳃耙

●口位

口上位:中上层,吃游泳生物

口下位:底层,吃底栖生物

●口裂和牙齿

肉食性鱼类:口裂大,牙齿尖利

草食性鱼类:口裂小,牙齿钝

●鳃耙

非滤食性鱼类:鳃耙粗而疏

滤食性鱼类:鳃耙细而密

4、动物的摄食过程:生物饵料――捕捉――摄食

视觉:感觉器官为眼睛(肉食性鱼类)

触觉:视觉不发达,只有当饵料生物与感觉器官相接触,才能感知饵料和摄食

嗅觉(距离感觉器):视觉不发达,以嗅觉发现食物(鲍鱼)。嗅觉也可作为靠视觉捕食的动物的辅助感觉器官

味觉(接触感觉器):一般用于食物选择

侧线:可协助视觉发现食物,甚至成为主要的感觉器官

5、摄食方式

●捕食:

吞食:主要是鱼类,食物大小受口裂限制

撕食:甲壳类和鱼类,牙齿发达

●采食:摄食水生维管束植物(草鱼)

●滤食:滤食浮游生物或悬浮有机颗粒(鱼类、贝类、小型甲壳类)

●舔食:底栖鱼类及贝类,吻部发达

●其他:吮吸

6、摄食影响因素

①生物因素

●饵料密度:大多数情况下,摄食量(r)与饵料密度(P)呈正相关关系

●饵料大小:饵料大小对摄食的影响与摄食方式有关

吞食:饵料大小 < 口裂

撕食:饵料大小 > 口裂,但影响捕食效率

●动物本身密度:动物本身密度(N)对摄食有影响,特别

是有群居性或领域行为动物

②环境因素

●光照:

光照强度:与生态习性有关(夜行性、昼行性、趋光性)

光谱(光波长):对不同动物影响不同,因不同动物的感觉光谱范围不同

●背景颜色:罗氏沼虾幼体在不同颜色背景下的摄食与游泳速度

第七章动物的饥饿与补偿生长

一饥饿对水生动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1、饥饿的定义

完全没有食物供应(狭义)

食物不足(限食)

食物营养缺乏(食物的营养素水平没有达到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2、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揭示动物适应饥饿胁迫的生理生态对策

指导意义:对渔业资源管理及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饥饿对水生动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①饥饿对代谢的影响

⏹水生动物在饥饿状态下将降低代谢水平以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

⏹饥饿过程中不同种类代谢率的变化特征有所不同:

1、代谢率变化为先下降而后稳定在一定水平

2、代谢率的变化呈波动状

3、代谢水平下降过程呈阶梯状

水生动物饥饿状态下的能量利用方式:

1、降低代谢水平以节约能量消耗

2、将代谢尽可能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

②饥饿对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

⏹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饥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被消耗。

⏹饥饿条件下,动物对机体能源物质的利用有先后次序,并且因种类而异。

⏹不同种类在饥饿阶段的主要供能物质有很大差异。

③饥饿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饥饿使消化系统形态和组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肠上皮细胞高度下降肝脏横切面萎缩,胃粘膜皱褶高度下降,肌纤维体积及横切面积减小

④饥饿对水生动物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通常采用不可逆点(PNR)来衡量动物体耐饥饿能力。

⏹处于某个发育关键阶段的仔幼鱼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饥饿导致幼体发育、变态时间的延长。

⏹饥饿对水生动物存活的影响程度因不同种、同一种的不同种群或发育阶段而异。

⑤饥饿对形态行为的影响

⏹饥饿使动物外部形态产生某些特定变化。

⏹饥饿使某些鱼类的集群性减弱。

⏹饥饿还会影响动物的游泳速度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二水生动物的补偿生长

1、补偿生长的定义

动物继饥饿后恢复摄食时其生长速度加快并超过未受饥饿胁迫的正常个体的现象

2、研究意义

⏹了解动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理生态对策

⏹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缩短养殖周期

⏹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降低饲养成本

⏹降低动物排泄物导致的环境污染

3、补偿生长的分类

1)超补偿生长:指动物经过饥饿或限食后再恢复投喂一段时间,其体重净增量超过了

相同时间内持续投喂的个体。

2)完全补偿生长:饥饿或限食后恢复投喂的个体体重净增量接近或达到持续投喂体。

3)部分补偿生长:动物在饥饿或限食后恢复投喂时生长速度加快,但最终体重不能赶

上在相同时间内持续投喂的个体。

4)不能补偿生长:指动物在恢复投喂后,不仅体重赶不上持续投喂个体,连生长速度

也不及正常水平。

4、补偿生长的生理机制

⏹提高食物转化率

⏹增加摄食量

⏹增加摄食水平同时改善食物转化率

5、影响补偿生长的因素

⏹饥饿时间或限食程度

⏹食物的营养性质

⏹恢复投喂时间

⏹动物的发育阶段和性成熟程度

6、补偿生长的实验设计

1)就食物的限制程度来分

研究完全断食之后产生的补偿生长

限制摄食水平后产生的补偿生长

限制食物中某种营养成分后产生的补偿生长

2)就饥饿时间和恢复投喂时间来分

处理组饥饿和恢复投喂的时间相等,采用饥饿和恢复生长交替循环的方法,对照组持续喂食。

各处理组饥饿时间不等,而恢复投喂时间相等,对照组持续喂食。

各处理组饥饿时间相等,而恢复投喂时间不等,对照组持续喂食。

各处理组饥饿和恢复投喂的时间都不相等。这种设计可以有多种组合,比较复杂。

7、补偿生长研究存在的问题

⏹研究资料比较零散,不系统

⏹一些研究方法尚待探讨

⏹关于补偿生长的机制问题

8、补偿生长现象的应用前景

⏹利用补偿生长原理,改变投喂方式,提高食物转化率。

⏹利用饥饿期间排粪排泄量减少以及恢复生长期间食欲的增加来减少养殖过程的残饵

量,从源头上控制自身污染。

9、研究展望

⏹重要经济种类饥饿后是否有补偿生长效应、补偿生长的程度以及各种因素对补偿生

长的影响。

⏹饥饿对动物免疫力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1、真光层:也称透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2、海洋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一般认为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所谓“最适光强”假说即认为浮游动物是停留在最适光强区,当光照超过其最适光强时,动物表现为负向光性;低于最适光强时,表现为正向光性,从而引起动物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行为 3、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4、密度制约机制:这类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动,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有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而且种群受到影响部分的比例也与种群大小有关。 5、r-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r-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6、K-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环境所受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K-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适应与稳定的栖息生境。 7、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8、如何理解捕食者-被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①捕食者调节被食者种群的动态,防止被食者种群产生剧烈波动,维持被食者种群的相对稳定。②当捕食者捕食被食者种群中那些体弱或有病的个体时,不仅对被食者的繁殖和增长无损害,反而可以提高被食者的种群素质。③广食性种类有利于被食者的共存。 9、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等)的争夺,通常在同一地域内,种类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0、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1、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总称为共生现象。这些组合关系有的是对双方无害,而更多的是对双方或其中一方有利。 12、群落的优势种、关键种和冗余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关键种和优势种不同,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冗余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从群落中被去除时,由于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在保护生物学实践中常常未被关注。 13、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富有生活的结构。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名词解释 1、(现代)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 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 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机制的自然整体。 3、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4、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 5、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 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6、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相 对稳定的状态 7、环境(environment):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8、生境(habitat):小环境是范围小的区域性环境,是某些特定生物钟群或群落栖息地 的生态环境,这类小环境也称为生境。 9、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所有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 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 况的必需物质”。 12、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 最大量,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 1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 态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所谓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4、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耐受限度表示某种生物对于环境改变有一定的适应能 力,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15、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diel vertical migration)现象:光照条件是引起垂直分布的一 项重要生态因子。总的规律:白天,每一个种集中靠近一特定水层,临近黄昏时,它们开始上升并持续整个黄昏时间,到达表面后,在完全黑暗的夜间,种群趋于分散。临近天亮时再集中于表层,然后迅速下降,直到原先白天栖息的水层。 16、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 17、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Marcet ”原则):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 主要离子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着影响,此即所谓“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称“Marcet ”原则 1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 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水生生物学复材料 - 养殖1014班 绪论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其中,浮游生物是一类不能主动水平移动的微小生物,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而自游生物则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 第一篇:水生植物 第一章:藻类的概述 藻类是一群营自养生活的低等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其中,一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而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此外,隐

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蛋白核,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某些藻类具有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称为囊壳,内含物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藻类的生殖方式包括营养生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其中,营养生殖的单细胞是细胞分裂,群体和多细胞是断裂生殖。无性繁殖包括动孢子、不动孢子、似亲孢子和厚壁孢子。有性繁殖则包括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配生殖和接合生殖,其中接合生殖是绿藻门接合藻纲特有的生殖方式。 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真核细胞的特征,细胞大小为1- 10微米,形态多样,有球形、椭圆形、棒形等。蓝藻细胞内 含有叶绿素a和蓝藻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蓝藻具有厚壁孢子和异形胞等特殊结构,能够适应不良环境下的存活和繁殖。湖靛、假空泡和段殖体是蓝藻的特殊形态。蓝藻是淡水和海水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人类食品、药品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硅藻的细胞壁由硅质和果胶质组成,外层为硅质,内层为果胶质。细胞壁上有花纹等构造,其中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而间生带和隔片具有增强细胞壁的作用。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水生生物学:广义上说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各个方面。 浮游生物:在水层区营浮游生活,个体微小,缺乏或仅具微弱游动能力的生物。 自游生物: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游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漂游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底栖生物:指生活于水底区的一类生物。可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按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固着生物、周丛生物、钻蚀生物、底埋生物、水底匍匐动物和水底游泳动物。 潮间带: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 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随水的透明度而不同。 生物圈:地球表面的全部生物及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水华:藻类在条件适宜时,有些种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赤潮:有些种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 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无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红色的囊壳。 蛋白核(造粉核和淀粉核) 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所以称淀粉核,其构造、形状、数目以及存在于色素体或细胞质中的位置等,因种类而异,故也常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壳套: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 相连带:与壳套相连且与壳面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 间生带: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生带,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 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 假隔片:隔片的一段是游离的 壳缝: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 假壳缝:壳面上的拟纵沟即为假壳缝 管壳缝: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龙骨点:管壳缝向外有1条纵裂的狭裂缝,向内侧有1列大孔和内部相通,有一打孔就是1 个龙骨点 龙骨突:位于壳缘,在管壳缝下 复大袍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在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已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水华,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象在水面盖上一成厚厚的油漆,人们称它为湖靛. 假空泡:具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能透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细胞内压力增大到709.275kpa以上,可使假空泡破裂,细胞开始下沉.下沉后内压

养殖水域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养殖水域生态学 复习题 (课程代码222216) 一、名词解释 1. 限制因子:。 2. 临界氧量: 3. 拥挤效应: 4. 生态位: 5. 水呼吸: 6. 赤潮生物: 7. 内禀增长率: 8.窒息点: 9.营养级: 10.生态学: 11.生态系统: 12.生态因子: 13.生境: 14.阈: 15.生态幅: 16.指示生物: 17.种群: 18.环境容纳量: 19.生物群落: 20.群落演替: 21.库: 22.积温: 23.有效积温: 24.生物群落: 25.生态平衡: 二、选择题 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生态学定义是由首次_______ 提出 的。 A. Odum E.P. B. Haeckel E. C. Forel D. Tansley 2.水体光照特点之一是透入水层光的光照强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A.指数式递减B.指数

式递增 C.不变 D.算术级数递减 3.鱼类和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 A. B型B.C型C.A型D. 其它型 4.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 。A.熊猫B.鲸鱼 C.鲤鱼 D.人 5.以下哪种生物更倾向于K-对策者。A.轮虫B.枝角类C.桡足类D.原生动物 6.海洋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A.等渗调节 B.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7.淡水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A.等渗调节 B.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8.天然淡水温带湖泊中氧气的主要由消耗。A.鱼类呼吸B.逸散入空气C.底栖生 物呼吸 D.水呼吸 9. 林德曼定律生态效率一般是 ___________ 。A. 10% B. 10-20% C. 50% D. 15% 10.两物种间相互作用彼此得利但缺少另一方不能继续生活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 。 A. 互利共生 B. 原始合作 C. 竞争 D. 中性作用 11.个体水平的生物能量学方程一般是指___________ 。A. C=P+R+F+U B. PG= PN+RA C.P = PNC +R D. PNC = PG - RA-RH= PN-RH 12.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 。 A. D = KCL B. D = K-C+L C. D = KC/L D. D = K+L -C 13. "Q10=2-3”所表示的生态学意义符合。A. 10%规律B. Vant Hoff law C. R.Q. D. 发育温度 阈 14.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A.D = KCL B.D=K-C+L C.D=KC/L D.D = K+L—C 15.生物多样性可用______________ 指标而数量化。A.生长曲线B.种群转变速率C.香 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D.能量转换效率 16. __________ 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 C.溶氧 D.盐度 17.表示化学耗氧量的是______ 。 A . BOD B. COD C.TOD D.TOC 18.下面不属于水体生态因子中的自然因子的是_________ 。 A.降水量 B. 土壤深度 C.微生物 D.溶解盐 19.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 。 A.熊猫 B.鲸鱼 C.鲤鱼 D.人 20.被水分子强烈散射的是__________ 。 A.红光 B.蓝光 C.紫光 D.黄光 21.光合作用的最适光强,在淡水藻类中__________ 最高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 2、水域生态学的定义什么?养殖水域生态学与水域生态学有什么不同? 3、水产养殖与水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章:个体生态学 1. 解释名词:个体生态学、生态幅、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耐受性定律、限制因子、最适度、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补偿点、补偿深度、真光层、适应性、乔丹定律、有效积温、活动积温、离子系数、临界氧量、窒息点、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 简述水体的光照特点。 3. 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有何关系? 4. 何谓极限温度? 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水生生物对极限温度有那些适应? 5. 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何积极意义? 为什么? 6. 水体的化学分类体系如何? 对淡水的含义有几种观点? 7. 试述水生生物对盐度的适应机制。 8. 何谓呼吸系数(R.Q.)? 何谓二氧化碳平衡系统? 9. 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对水生生物有何作用? 10. 水生生物怎样适应呼吸条件的变化? 11. 水中悬浮物有何生态作用? 12. 简述水体降氨措施和氨毒性利用。 13. 水中溶解有机质有何生态作用?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1.解释名词:阿利氏原理、领域制、内禀增长率、生态对策、拥挤效应、环境容纳量、最小种群原则、社会等级。 2.何谓种群?说明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3.决定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哪些?试予以说明。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5.什么是存活曲线?它有那几种基本类型?举例说明。 6.简述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效应和生态学意义。 7.什么是r-对策者和K-对策者?试比较两者种群动态特征的区别。 8.什么是内禀增长率?它与周限增长率有何关系?为什么? 9.种群数量变动的方式有哪几种形式?什么原因? 10.试述北温带湖泊浮游生物种群的季节消长规律。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一、填空题 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2、群落的稳定性包含弹性(resilience )或恢复力和抗性(resistance)或抵抗力两层含义。 3、海洋生态系统两类最典型的食物链是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4、游泳动物的洄游类型主要包括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5、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 200-2000um 。 6、生物学过度捕捞的三种类型包括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 生态系统型过度捕捞。 7、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 型。 8、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9、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生殖)洄游、索饵(育肥)洄游和越冬洄游三 种类型。 10、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 200-2000um ,大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2-20mm 。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因子调节三种 学说。 二、名词解释 1、动态生命表:又称股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 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 2、补偿深度: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 所产氧的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强度。补偿点所在的深度即称为补偿深度。 3、饱和光强: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随着光强的继续增 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 4、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

高级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概念与术语 1、河流连续体(river continuum concept):1980年,Vannote等以水生昆虫为基础对河流生物群落结构和上下游逆变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即河流连续统概念。他们根据外源性物质进入河流后的变化,即上游为粗有机质颗粒(CPOM,>1mm),至下游降解为细小或超微颗粒(FROM,50um-1mm;UPOM,0.5-50um)这一事实,认为群落中的优势类群因利用相应颗粒亦自上而下依次为利用CPOM的撒食者,利用着生生物的刮食者和利用FROM-UPOM 的收集者,收集者又可分利用悬浮颗粒的过滤收集者和利用沉积颗粒的直接收集者。 2、洪水(河流)脉动概念FPC:洪水脉冲理论是继河流连续统理论之后的第4个河流生态理论,主要阐述洪水脉冲驱动下,河流与其洪泛区之间的横向水力联系对河流洪泛区系统进程的重要性,强调洪水脉冲的重要性及河流洪泛区系统的整体性.本文论述洪水脉冲理论的概念模型、主要观点及其在河流洪泛区系统的应用进展.洪水脉冲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在洪水塑造河流洪泛区系统地貌进程方面,侧重于河流形态的"主导径流"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上,以对氮的研究为主,提出洪水脉冲是河流洪泛区新陈代谢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力;在生物进程上,集中在对大型植物和以水鸟和鱼类为代表的动物研究上.文中提出要提高河滨生物量,并重建全局的生物多样性,应提倡人为的洪水脉冲.对于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水鸟的保护核心是洪水发生频率和淹没范围对水鸟繁殖及避难的作用,以及水在湿地景观中的分配,这一点对于中国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洪水脉冲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热带亚马逊河的观察实验,随着其在其它类型区域的推广应用,除洪水脉冲以外的其它因素的作用突现出来,人类干扰洪水脉冲的生态效应亦愈来愈显现.因此,有必要加强洪水脉冲与其它环境因子的耦合作用,及这种作用在人类干扰活动下,导致的河流洪泛区系统进程变化的研究,提出更具有普适性的洪水脉冲理论. 3、r-K连续谱r-K continuum:r选择和k选择是进化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K选择者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环境容纳量),其特点是出生力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低,一般具有较弱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稳定的栖息生境。r选择者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维护在S型曲线的上升段。其特点是出生力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高,一般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选择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称为r-K连续谱r-K continuum。 4、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其作用是衡量群落规模和重要性的基础,也是比较不同群落的重要参数,不同的环境中物种多样性差异很大(环境多样性,物种的适应性)。 5、群落演替:生物群落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断由新的物种组合取代旧的物种组合,使群落的类型不断更新,这种按一定顺序出现新旧交替的现象称群落演替,或称生态演替。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叫做演替。例如,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辟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发育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类草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在这里,原来的森林群落被农业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发生原因而论是一种人为演替。此后,在撩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继出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养殖1014班 绪论 1、水生生物学:阐明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包括形 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 2、浮游生物:是一类不能主动地作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形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它们没 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 3、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 自由行动。 第一篇:水生植物 第一章:藻类的概述 1、藻类(特征):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营自养生活,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以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又叫孢子植物、叶状体植物。 2、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3、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4、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 5、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6、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结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绿藻门接合藻纲特有) 7、同配生殖:指形态上和生理上均相同的两个配子相结合的生殖方式。 8、异配生殖:异配的两个配子在形态和结构上不同,大的1个较不活动,为雌配子,小的一个较活动,为雄配子。 9、卵配生殖:卵与精子相结合的生殖方式,卵配结合的两个配子在形态上差异明显,大的不动为卵,小的游动为精子。大多在专门的精子囊和卵子囊中形成。 10、藻类的生殖方式: (一)营养生殖:单细胞是细胞分裂,群体和多细胞是断裂生殖。 (二)无性繁殖:①动抱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②不动抱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③似亲抱子:在形态结构上和母细胞相似的不动抱子。④厚壁抱子。 (三)有性生殖:①同配生殖;②异配生殖;③卵配生殖;④接合生殖。 11、藻类分类:蓝藻、硅藻、黄藻、金藻、甲藻、隐藻、轮藻、裸藻、绿藻、红藻、褐藻。其中轮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是大型藻类。 12、生活在海洋中的硅藻、甲藻及蓝藻的浮游种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海洋牧草。淡水浮游藻类中种类最多的是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 13、藻类细胞形态、构造及分类依据: 形态:球形、椭圆形、圆盘形、卵圆形、多角形、三角形、圆筒形、纤维形、棒形和弓形等。构造:由原生质体组成。原生质体包含细胞质和细胞核等主要部分,细胞外围有细胞壁。 分类依据:细胞有无色素体,具有何种色素和贮存物质,细胞壁的形态,植物体的形态,是否具有鞭毛及鞭毛的数量。 14、藻类在养殖上的重要意义: ①可供人类食用药用的藻类:海带、紫菜、螺旋藻等;②大型藻类既是鱼类的饵料,又是鱼类极好的产卵、避难场所;③有些藻类能引起赤潮、水华,给水产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及人类的食品和饮水卫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水生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2、藻类: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营自养生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以单细胞的孢子和合子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 3、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4、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5、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6、藻殖孢:是蓝藻无性繁殖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短丝体,与藻殖段不同之处是外部具有厚而有层理的胶鞘包围着,形如含一藻殖段的孢子,位于母株分枝顶部,萌发时胶鞘的一端或二端破裂,发展成新个体。 7、假空泡:又称伪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特征:在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具有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能透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8、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9、复大孢子:硅藻特有的一种繁殖细胞。硅藻细胞进行分裂繁殖时,所产生的2个子细胞中,一个以母细胞的上壳为上壳,故与母细胞同大,一个以母细胞的下壳为上壳,故略小于母细胞。所以,经过多代细胞分裂后,部分后代细胞变得越来越小。但有时可形成特殊的孢子而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 10、似亲孢子:某些藻类进行无性繁殖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动孢子。因其形态和母细胞相似而得名。见于绿球藻属、小球藻属等。 11、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结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12、生活史:藻类生长、繁殖的整个过程。 二、填空 1. 藻类具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同化产物绿藻为淀粉、裸藻为副淀粉、硅藻为脂肪. 2.易形成赤潮的海洋藻类主要有蓝藻,硅藻,金藻,甲藻。 3.因蓝藻的细胞中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所以称它为原核生物;其色素均匀的散步在周围的原生质中,也就是说它是一类 有色素而没有色素体的藻类。 4.主要分布于淡水中的羽纹硅藻纲分为( 5)个目,其中最常见的是无壳缝目,单壳缝目,短壳缝目,双壳缝目,管壳缝目。 5.轮藻门雌性生殖器官为藏卵器,雄性生殖器官为藏精器. 6.能行接合生殖,细胞壁上具有微孔的属于结合藻纲鼓藻目。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09海渔《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一、是非题 1、海洋硅藻被称为“海洋牧草”,在海洋初级生产力中具显赫地位。(√) 2、褐藻的生长方式有毛基生长、居间生长和散生长。(√) 3、紫菜的主要生长方式为顶端生长。(×) 4、许多海洋甲藻是赤潮种类,夜光虫便是其中之一。(×) 5、开放性水域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高密度区理论上是不会相互重叠的。(×) 6、刺细胞和刺丝囊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捕食、抗敌武器,也是本门动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7、水螅虫纲和钵水母纲的生殖细胞来源于外胚层,而珊瑚虫纲的则来源于胚层。(×) 8、海蜇是具世代交替的种类,其无性世代是水母型,而其有性世代则为水螅性型。(×) 9、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三胚层;腔肠动物仅为两胚层,其外胚层间为中胶层。(√) 10、许多腹足类动物的贝壳都是左旋的。(×) 11、鹦鹉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有活化石之称。(×) 12、漏斗是乌贼类排泄物、生殖产物与墨囊中墨汁主要的排出通道,它与闭锁器共同完成各 种运动。(√) 13、剑额上的齿式是对虾科种类的重要分类依据之一。(×) 14、头足纲的长蛸腕长,且长度相差甚悬殊,短蛸腕较短,长度近似。(√) 15、中国对虾的排泄器官在幼体时为触角腺,成体则为颚腺所替代。(×) 16、藤壶跟牡蛎都营固着生活,均为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动物。(×) 17、生殖板的特征是对虾科的重要分类依据之一。(×) 18、节肢动物与软体动物的显著差异是前者体制为同律分节而后者则为异律分节(×) 19、端足类中仅脚绒亚目为海水种,其代表种细长脚绒是竹荚鱼的主要饵料。(√) 20、生物的发光现象是因为生物本身能够发光的缘故,并非借助外援。(×) 21、棘皮动物均呈辐射对称,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水管系统为该门动物所特有。(×) 22、开展水生生物生物学测定,材料的来源(取样方式、地点与时间)、数量(次数和每次 采集的数量)以与合理的测定方法是致关重要的。(√) 二、填空 1、原生动物门的摄食方式可分为(用胞口进行摄食)、(非胞口形式的摄食)和(渗透和胞饮)三种,其中(草履虫)为纤毛虫纲的代表种,其体的大核主司(营养代),小核主司(生殖)。 2、各门生物的幼体期对于追溯其发生的进化关系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浮浪幼虫是(腔肠动物)门的幼虫期,环节动物发生中出现了(担轮幼虫)幼虫;软体动物除(头足纲)纲动物为直接变态外,其余动物的幼虫期依次有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后期)幼虫,节肢动物门中中国对虾的幼体期依次有无节幼体、(溞状)幼体和(糠虾)幼体,棘皮动物门中幼体多种多样,海星纲的幼体期主要为(羽腕)幼体、海参纲的幼体期主要为(耳状)幼体和(樽形)幼体,海百合纲的幼体期为()幼体、海胆纲的幼体期为(海胆)幼体、海蛇尾幼体是()纲的幼体期。 3、海洋生物按系统分类可分为海洋植物、海洋动物和(海洋微生物);按生态类型来分可分 为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游泳生物)和海洋底栖生物;其中海洋浮游生物按其浮游生活周期 特征可分为(暂时性浮游生物)、(永久性浮游生物)和阶段性浮游生物,按其个体大小可分 为(轻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海洋浮游生物、(小型海洋浮游生物)、(中型海洋浮游生物)、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水华:水华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 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赤潮:在特定的环境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繁殖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蛋白核(Pyrenoid):又称淀粉核、造粉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与淀粉形成有 关,故又称造粉核。其形状、数目和排列的位置是分类上的依据。 3.同形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迭,由于孢子体和配 子体的植物体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叫同形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不同 异形胞heterocystis:是丝状蓝藻(除颤藻目)产生的一种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的特殊类型细胞;球形或椭圆形,比营养细胞大,光亮透明,胞内无色素和贮存物质;与营养细胞相连处有钮状增厚部,称极节球(polar-nodule)。 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于水中的水生动物。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浮游生物Plankton :为悬浮在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运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不能做长距离运动,而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 5.复大孢子(auxospore):当细胞分裂到一定大小后,在某种环境下,可产生一种孢子, 以恢复到原来大小,增强生命力,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家畜生态学:研究家畜与其环境之间在不同层次上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及其他物理条件) 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表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3、生态学研究内容 ⑴、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⑵、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生态学发展趋势 ⑴、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⑵、系统理论在生态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⑶、定量化研究进一步发展⑷、向多学科方向发展⑸、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 1、名词解释 适应:动物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形态变化或遗传反应,称为适应。 表型适应:动物对所受刺激产生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称为表型适应。 遗传适应: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淘汰了不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保留了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使群体获得了可以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遗传特征,称为遗传适应。 光周期现象:动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

光周期现象。 动物生物学周期:动物受自然界许多周期性变化因素影响,在行为、生理及数量分布、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称为动物生物学周期。 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过动物等热区,动物的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议测定,故称潜热或非可感热 阿伦规律: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动物,其外露部分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为阿伦规律。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地区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为贝格曼规律。 约旦规律:鱼类的脊椎骨数在低温水中比在暖温水中多,此现象称为约旦规律。 格罗杰法则:生活在温暖潮湿地区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其皮肤中的黑色素比寒冷干旱地区的同种动物多,此现象称为格罗杰法则。 威尔逊法则:动物绒毛的含量与温度呈反比,粗毛含量与温度呈正比,此规律称为格罗杰法则。 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2、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 ⑴、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⑵、影响畜禽换羽、换毛 ⑶、影响畜禽的生殖时间⑷、影响动物冬眠和滞育 3、动物生物钟的概念、生理作用及其意义 概念:控制动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的某种内部计时功能。 生理作用及其意义: ⑴、动物的生物行为计时器 ⑵、其调节机制能将一些生理过程和环境条件紧密结合,使动物更容易适应环境 ⑶、医学上可用来鉴别诊断周期性疾病、控制给药时间、掌握病

07水本生态学复习题1.doc-1

!!!1、生态对策:生物适应于不同栖息环境并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叫生态对策。 !!!2、补偿点: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恰好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这时的光辐射强度叫补偿点。!!!3、生态幅:又称生态价,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及生态因子最高或最低之间的范围。 !!!4、牧食链:以活的生物为食,即从绿色植物开始经草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如小球藻——轮虫——鱼苗——乌鳢。 !!!5、原生演替:以水声群落为例,水声群落的演替如果是从新生的水体开始就成为原生演替。 @#¥生物量:指水体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有机质的重量。 @#¥生态位: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或作用。 @#¥鱼产力:指水体在不施肥、不投饵、指依靠天然饵料的条件下,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后,在生物群落的结构上和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通常处于相对未定的平衡状态。 @#¥种群:指栖息在一定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它和生物种内的一个生物学单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态和生理学特性。 @#¥!!1、什么是r-选择?这类生物有哪些特征? r-选择:这类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环境所能负载的最高负荷量-K值。一般保持在“S” 型生长曲线的上升段。 特点:这类生物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但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于不稳定的生活环境。 @#¥2、什么是k-选择?这类生物有哪些特征? K-选择(K-selected):它们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 特点:这类生物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持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但一般扩散能力也较低。它们适应于稳定的生活环境。 @#¥3、简述生态平衡的标志及其表现。 生态平衡时群落与生境融洽,能量流动和物质虚幻较长时间的保持平衡状态,其他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恒定,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并具有典型的食物链关系和符合能量流动规律的金字塔营养阶梯。。 标志:生态平衡是群落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 @#¥ 4、水域生态系统有哪两种基本群落?生物组成。 有水层区、水底区。水层区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各种浮游性微生物。水底区包括沿岸水生植物、低生藻类低栖动物、各种低生微生物 @#¥ 5、!!简述高斯原理的基本内容 两个生态要求有差异的种群可以共存,而生态要求越接近的两个种群,竞争程度越紧张,终将有一个较弱的种群被排斥掉。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地共存,这就是高斯原理,又称竞争排斥原理 @#¥6、种群间相互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种间关系表现在营养关系上,有竞争与中立,捕食与寄生,共生互利与原始合作,偏利和偏害。 @#¥7、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水、气体、无机盐、太阳辐射。 2、生产者,指自养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3、消费者,指异养生物,包括草食、肉食动物 4、分解者,也称还原者。 @#¥!!8、生物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外貌。 3、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 4、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5、具有一定的结构。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一定的时间分布, 8、具有一定的边界特征。

水生生物学习题汇总

水生生物学习题汇总 (植物篇) 1.名词解释 1藻类2叶状体植物3原核生物4真核生物5同化产物6异丝体7多核体 8营养繁殖9厚壁孢子10似亲孢子11外生孢子12同配13异配14卵配15假空泡16异形胞17藻殖段18藻殖孢19赤潮20水华21冬芽22 水媒花23 异叶现象24 微管束25 结合生殖26 间核生物27 (甲藻)板式28 管状体29膜状体30内生孢子31外生孢子32间生带33隔片34壳环带35纵沟36复大孢子37 休眠孢子38 藏卵器39藏精器40挺水植物41浮叶植物42漂浮植物43沉水植物 二、是非题 1.硅藻门的种类主要靠产生复大孢子进行繁殖。 2.淡水藻类有性繁殖方式之一-------(静配子)结合生殖系绿藻门结合藻目所特有。 3.蓝藻门的种类因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4.硅藻门羽纹藻纲中有单壳缝和双壳缝的种类均能运动,而只有假壳缝和管壳缝的种类不能运动。 5.所有的藻类均有叶绿素A和β胡罗卜素两种色素。 6.蓝藻门中所有种类无论营养细胞还是生殖细胞均没有鞭毛。 7.藻类一旦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必将危害渔业生产。 8.大多数运动型金藻因没有细胞壁难于固定保存。 9.蓝藻门的种类没有色素体,其色素位于细胞中央区。 10.甲藻门纵裂甲藻亚纲以细胞纵分裂进行繁殖,横裂甲藻亚纲则以细胞横分裂进行繁殖。 11.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植物和动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类群。前者包括藻类,后者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种类繁多。 12.藻类均具有色素体,色素体的形状、大小、数量、分布等是重要的分类依据之一。 13.藻类一般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性繁殖常在环境适宜时进行,环境不宜时则多行营养繁殖和无性繁殖。 14.硅藻细胞壁由许多小板片组成,多具一条纵沟和一条横沟,横沟位于细胞中部,将细胞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称上壳,下半部称下壳。 15.隐藻是一类重要的鞭毛藻类,多不具纤维素细胞壁,细胞前端有一条鞭毛伸出。16.大多数甲藻含一个特殊细胞核,在整个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不消失,不形成纺锤体,有的种类核不含碱性蛋白,故被有的学者称为是介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所谓间核生物。 17.夜光藻是一类无壳、细胞呈囊状的营自养生活的甲藻。 18.板式一般自右向背向左排列,随种而异,是甲藻的一个分类依据。 19.飞燕角藻广泛分布于淡水水体中,其体型有明显的季节变异,冬型个体具二个底角,夏型个体具三个底角。 20.赤潮是指海水中微生物大量繁殖高度密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在淡水中称为水华。21.硅藻的细胞壁仅由硅质组成,壳体由上下两壳套合而成。 22.硅藻细胞表面有多种多样的突出物,有突起、刺、毛、胶质线等,有增加浮力和相互连接的作用,角毛藻的细胞就是借助突起相互连成群体的。 23.硅藻门分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前者花纹呈放射状排列,均营浮游生活;后者花

水生生物学试题库

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学名:由林奈提出的生物命名法,一种生物在国际上通用的以按拉丁文命名的科学名。 2、双名法:林奈提出的生物命名法,即每一种生物的名称都有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表示方法: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命名年份,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3、优先律:任何一种生物的学名都以最早订立的一个种名为准,其余后订的种名均为同物异名。 4、检索表:是分类鉴定生物标本的必要工具,它是将各种生物的性状分离分档,构成简短扼要的表格。 5、藻类(Algae):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营自养生活,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生殖器官是单细 胞的,以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又叫孢子植物、叶状体植物。 6、赤潮:在海洋藻类中,有许多单细胞微小生物,由于异常地急剧繁殖,并高度密集在一起,从而引起 海水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 7、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或由单细胞动物集合而成的群体。 8、辐射对称:即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切面可以 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9、同律分节:环节动物身体除头部与体末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为同律分节。 10、异律分节:身体前后体节不仅形态上不同,而且在生理机能上也不相同。 11、海洋底栖生物:是一类主要生活在海底或近底层,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类生物。 12、海洋游泳动物:是一类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或游泳能力很强的海洋动物,一般不受外界风浪、海流 的影响,可以随意的游动。 13、海洋浮游生物:是指那些生活在水中,一般个体比较小,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运动能力微弱或没有 运动能力,全受水流支配,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浮生活方式的水生生物的总称。 14、左右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这种对称形式叫 左右对称。 15、齿舌:贝类口腔底部的角质齿状咀嚼器。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 16、孢子体:有世代交替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二倍体个体。果孢子体:是指真红藻类中所看到的特 殊的生活世代。例如梅索面目的大部分种类,果孢受精后,由受精核分生出来的细胞,经伸长而形成短丝状细胞群,其全部或仅其顶端细胞转变成果孢子,然后脱离母体。这个丝状体就是果孢子体。 17、逆行变态:如海鞘通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简单 18、相对繁殖率:绝对繁殖率: 19、蛋白核:其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 20、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原口 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二、填空题: 1、常见检索表的类型有双歧括号检索表、对选并靠检索表和退格检索表。 2、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 3、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营自养生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以单 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 4、藻类的体制有单细胞、群体、胶膜状和丝状体。 5、硅藻的繁殖方式有细胞分裂、增大孢子、休止孢子和小孢子。 6、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和混合性 营养。 7、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三种,即伪足、鞭毛和纤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