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理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生态学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生态学所属实验室:植物生理学

实验学时、学分:32学时1学分

一、实验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旨在使学生对生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加深理解,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在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获得基本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二、实验教学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学会使用各种仪器,明确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并能独立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性实验,培养科研素养。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对每个实验的原理、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从玻璃仪器的洗涤、药品的配制、称量及仪器的操作等方面都要严格规范。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查

五、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植物的缺素培养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掌握植物溶液培养法的原理,从完全溶液中减去必需元素培养植物,观察植物缺素的症状。

(4)主要仪器:

天平、量筒、烧杯和光照培养箱等。

实验项目(二):植物生长特征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任意选取一种生态因子,分组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处理间植物幼苗地上、地下部生长特征及生理特性,探讨该元素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该实验,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主要仪器:

烘箱和培养箱等。

实验项目(三):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掌握根系活力测定的原理及方法,理解植物根系活力的内涵,了解根系活力测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4)主要仪器:

分光光度计、天平和烘箱等。

实验项目(四):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掌握叶绿素a和b含量测定的原理,学会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4)主要仪器:

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天平、剪刀、研钵、漏斗和移液管等。

实验项目(五):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掌握测定植物呼吸强度的原理,学会用小篮子法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

环境学院教学大纲2015-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学院教学大纲

目录 理科大类平台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6) 《普通物理B:热学》教学大纲 (7) 《普通物理B:光学》教学大纲 (10)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12) 学科公共课程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16) 《环境学》教学大纲 (20) 《生态学导论》教学大纲 (23)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26)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8)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30)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32)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34)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36)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38)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41)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42)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4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47)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49)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51)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 (54)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57) 《环境伦理学》教学大纲 (59) 《环境与社会》教学大纲 (61) 《生态与社会》教学大纲 (62) 《创新与创业训练1》教学大纲 (63) 《创新与创业训练2》教学大纲 (64) 《职业规划讲堂》教学大纲 (65) 《地学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68) 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地理学》教学大纲 (70)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76) 《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80)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83) 《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85) 《环境管理学》教学大纲 (87) 《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教学大纲 (94) 《区域环境规划》教学大纲 (97) 《环境科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100) 《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104)

生态学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概论 Conspectus Ecology 课程编号:D51001Q0教学学时:30 学分:1.5学分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开课层次:本科课程类别:公共必选课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生态学概论》作为一门大学本科各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依托泛义生态学的知识链,形成一种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首先对生态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包括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形成过程、生态学发展现状,以及学习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以形成对生态学学习的兴趣;重点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主要是系统论的基本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生态学基本原理,关键是构建自己从生态系统高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治理,了解目前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的生态后果及科学防治的路径,进而强化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了解生态经济形态构成、运行机制及运作效果优于传统经济基础上,初步掌握用生态学理论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路线,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学会用生态文化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进而在言行上自觉融入生态文化,并努力成为生态文化的推荐人;生态社会部分主要介绍生态社会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生态文明内涵和前景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堂理论教学为20学时、室内实训教学为4学时、室外现场教学4学时,复习与考核2学时,共计3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表1。 表1 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学的角度讲,生态学概论是一门抽象而具体的课程,加上多数学生宏观感性认识较少,因此,教学中教学方式应以教师启发式讲述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应以多媒体教学方法为主,因时制宜地结合现场教学。无论按何种教学方式或方法,都必须尽力联系生产实践展开教学内容。 五、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言 (一)基本内容 1、生态学的定义 2、生态学的形成过程 3、生态学发展现状 4、开设生态学概论的动因 5、生态学概论的内容设置 6、生态学概论的学习方法 (二)基本要求 1、了解生态学形成与发展 2、了解生态学概论课程定位 (三)教学重点

生态学A教学大纲

生态学A教学大纲 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60 03.课程名称:生态学04.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 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选修 07.课程学时:48学时08.课程学分:3 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3学期(春季) 10.选用教材: 杨持,《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主要参考书: 1、《生态学》,李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普通生态学》,孙濡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3、《普通生态学》,郑师章、吴千红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版。 4、《普通生态学》,尚昌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大纲执笔人: 12.课程中文简介: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及技术的开展,生态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分别从环境因子、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四个层次,旨在向环境科学专业介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为解决相关生态学问题储藏一定的理论。15.课程英文简介:Ecology is the science relat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ecological theory would contribute to provide the principles for resolving them. This course tries to introduce the basic ecological principles consisting of four parts of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population,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respectively. The course is suitable fbr the majo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16.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 (1)教学任务 让学生通过生态环境及生态因子概述、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生态对策、种内及种间关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结构以及群落动态掌握环境因子、种群生态以及群落生态各章的主要理论。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Ecology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能力目标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素质目标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 1 —

三、基本要求 (一)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各组织层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生态学在科技发展、尤其在环境科技和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理。 (三)掌握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应用程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生态学的定义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重点: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 难点: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思考题: 1.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作业: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4学时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2学时 1.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4.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第二节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学时 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2.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 2 —

3.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本章小结 重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 难点: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思考题:1.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现状的分布与地球历史变化过程有什么联系? 2. 在引种驯化中应该注意光照和温度的哪些因素? 作业:1. 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2. 光在时空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 3. 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 4.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陆生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6学时 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4学时 1. 种群的概念 2. 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的动态 4. 种群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种群调节2学时 1. 气候学派 2. 生物学派 3. 自动调节学说 本章小结 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空间分布类型,种群统计学参数,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种群调节理论; 难点: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 3 —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林文雄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 《生态学》课程(ECOLOGY) (学时60) 一、简要说明: 本课程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指定选修课,总学时为60学时(理论45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实习0.5周,共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从分子生态学到全球生态学),时间跨度长,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外来物种和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这门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了课堂多媒体授课,双语教学,学生利用参考教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和野外实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J. L. Chapman and M. J. Reiss (eds). 清华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年9月. 2.参考教材: [1]Ecology(Fifth Edition),Charles J.Kerbs. 科学出版社,Copyright 2001 by Benjamin Cummings,2003年1月. [2]《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尚玉昌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基础生态学》,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4]《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陶芸等编著,复旦大学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50 课程名称: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y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时:27 学分:1.5 适用对象: 非环境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40%,课程论文占60%)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大学本科非生态学专业学生为普及生态学知识,以满足其不断提高的生态环境意识需要而开设的。它对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在地球环境强烈变化的今天,公众对人类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共中央15大文件中已经将生态学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要求把生态学知识普及到每一个人。尽管目前生态这个名词已经在各种媒体上经常出现,但生态学的知识和思想还远远没有普及。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同时,因为生态学研究要涉及到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学特有的宏观思维方式、处理复杂事物的方法甚至是“纯生态学的”理论和事实也在为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甚至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提供理论、方法论和知识的支持。非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而获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院园林、生物工程、工商、食品、市场、国贸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2)全球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变化,以及人类在全球系统中的作用和责任;(3)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对外部环境的改造;(4)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结构和动态、种间关系及物种进化对策等;(5)生物个体的结构、功能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6)生态学各个组织层次的共同规律以及生态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研究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学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副生物圈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GAIA学说等概念; 2.熟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简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教材:《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阅读文献: 第一章:绪论 必读文献:《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必读文献:《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Mackenzie, A., A.S. Ball, S.R. Virde著. 《生态学》.(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0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必读文献:尚玉昌, 蔡晓明编. 《普通生态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参考文献 钟章成,曾波.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必读文献:《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群落生态学》李振基,陈圣宾编著.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必读文献 Integrative ecology : from molecules to ecosystems. Author Woodward, Guy. Call Number Q/1015783 Publisher Edition Publishing Date 2012. 参考文献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美) F. Stuart Chapin Ⅲ, Pamela A. Matson, Harold A. Mooney 李博, 赵斌, 彭容豪等译Author 蔡平, F. S. (Chapin, F. Stuart) 著Call Number P9/12 Publishe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六章:生态系统服务 必读文献

1340099《微生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推荐文档)

GDOU-B-11-213 课程简介: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多用来进行 生态系统的调控、推动工农业的生产发展、保护人类生存和环境等方面。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等自身特点,给研究微生物生态学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直到60年代以后才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 的主要领域包括5个方面:(1)正常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分布规律、微生物的代谢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对这些代谢的影响,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极 端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生命机理和这些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污染环境中的微 生物学,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和污染物的处理中的作用。(4)微生物生态模型。(5)微生物生态学的数据处理。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微生物生态学》是面向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系统介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 的分布、行为、数量变化及其作用,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工艺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微生物生态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应用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国内外研究的近期进展、如何 为人类生活、生产、经济建设服务等。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及生活和活动的规律、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及环境修复中的机制。学习微生物生态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使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学生树立起为保障人类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三、面向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 四、先修课程: 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工程、普通生态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建立在普通微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的基础上延伸的一门课程,修完本课程为其他课程如 生物技术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 (2学时)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内容、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国 民经济的关系。(B) 思考题:什么是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关系、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的三要素是什么?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第一章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4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学时)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生态作用(A)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 (B)

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生理生态学是一门涵盖了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知识的学科,主要研究动植 物生理变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多为动植物等生物个体,本文将就其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阐述。 一、研究方法 1.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理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方法在设计方面有较大 灵活性,能够控制环境因素并控制被测生物个体的状态,因此可以研究生态环境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例如,通过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试验,可以得出生物对于某一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 2. 统计方法。生理生态学领域的数据来源是多方面的,统计方法在处理大量数 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生态学家确定生态学模型的可行性、确定模型的参数、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 3. 模拟方法。研究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时,难以得到足够的 实验数据,因此需要借助模拟工具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构建数学模型,预测生物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 4. 遗传方法。当生态因素发生改变时,生物个体表现出的适应策略往往是基于 个体基因组选择的产物。因此,利用遗传方法研究生态适应进化策略的基础和机制,是理解生物环境适应策略的关键所在。 5. 志愿者方法。志愿者法是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对健康 人进行代谢、神经、运动等方面的检测,通过这些结果来说明训练、药物或环境改变对人体生理影响的变化。 二、应用

1. 以环境监测为目的的应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生理生态学可以通过研究动植物在不同时空中的适应性变化,来对环境变化进行精准地监测。例如,研究动物实验室环境对实验动物类固醇激素影响,实验动物环境条件的优化,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野生环境,提高我们对野生动物的了解。 2. 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应用。面对全球环境威胁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情况,生 态保护显得异常重要。在生态保护方面,生理生态学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一些特定保护物种的适应性等,了解并确立特定物种适宜生存的环境因素,提高野生动物的保护经验。二是通过研究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可以更好的了解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使得资源管理者和自然保护机构更精确、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3.以饲料研究、药物研发为目的的应用。人类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食品和制药公司也需要对其产品进行生理生态学研究。研究生物适应能力和机制,探索食品和药物对人体的影响,使得产品研发更符合人体生理特征。 4.以休闲旅游、户外运动为目的的应用。现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自然环境,因此,开展户外运动和旅游度假成为了新的时尚和消费主题。以此为基础,生理生态学研究可以为观光旅游等休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比如研究旅游地的气候和天气,找到最佳旅游季节,研究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因素,深入到生态生理方面的研究,使得人们的旅游和户外运动更加安全、健康。 综上,生理生态学对于人类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生物在适应环 境时的变化和机制,能更好地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从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在未来,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将越来越深入实际生活,助力于人类更加健康地生活。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基础概念:学生能够熟练理解和运用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 术语。 2. 理解生命的层次结构:学生了解生命的层次结构,包括分子、 细胞、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等层次。 3. 掌握基本原理:学生熟悉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进化、继承、适应、发育等。 4. 熟悉实验方法: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和科研方法,能够进 行生物学实验并分析结果。 5. 提高科学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增加科学素养,培养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细胞生物学: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与遗传、细胞信号传 导等。

2. 遗传学:基因与遗传、基因工程、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等。 3. 生理学:动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体内环境调节、人体免疫系 统等。 4. 生态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种群生态学、生态环境保护等。 5. 进化论:进化概论、进化机制、人类进化等。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传授基本知识和原理。 2. 实验教学:进行生物学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 能力。 3. 讨论与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 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 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针对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进 行考核。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生态学 Ecology 课程编号:09410029 学分:2 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 )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教材:《普通生态学》,尚玉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生态学》是生物技术类专业选修课程之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是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性学科,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生态学又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广阔应用的学科。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基础知识内在系统性和学科整体框架的把握;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生态学理论的初步能力,对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较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突出对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对外部环境的改造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自然界的生命的兴趣。 课程目标3:掌握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全球生命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在全球系统中的作用和责任;培养和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 课程目标4:掌握生态学各个组织层次的共同规律以及生态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任务。生态学的历史、对象和范围。生态的分支学科。 (二)教学要求

《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基础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细胞生物学: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细胞分裂和增殖 - 细胞的功能调控 2. 遗传学: -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的复制与表达 3. 生物进化论: - 进化理论的基本概念 - 进化的证据与机制 - 物种形成与多样性 4. 生态学: -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 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研究,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进行课程相关的报告撰写和演讲,提高其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3.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形式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 1. 《生物学教程》 2. 《生物学基础》

3. 《生物学导论》 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生态学的教学显 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生态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 探讨。 一、教学目标 生态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具备辨别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最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和创新精神,为生态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 生态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 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等内容。其次是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替,包括自然选择、竞争、共生等内容。最后是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包括气 候变化、生物入侵、生态修复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 生态学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 技能。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 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 生态学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报告、课堂展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的评价,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改革与创新 生态学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其与最新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 六、生态学教学的意义 生态学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此外,生态学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最重要的是,生态学教学能够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总之,生态学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与创新是生态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态学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生 态 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 教学大纲 【说明】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够应用生态学的有关知识去认识生物在环境中作用,解决实际当中涉及生态方面的问题,树立良好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教材选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这套教材是国家推荐的教材,能够体现当今生态学领域的先进成果;根据生态学的特点,采用讲授和实践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又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各章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次章名教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4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4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2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4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 第七章生物群落的动态 3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4 第九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3 第十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合计30 【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发展。 内容要点:首先简单叙述地球上的生命,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圈。生态学

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讲授式 ●教学手段建议 授课时数:1课时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教学目的: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环境的特点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内容要点: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和环境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作用,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因子和土壤因子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讲授式 ●教学手段建议采用幻灯等教学工具 授课时数:4课时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种群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内容要点: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动态,理解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的统计。种群的增长及其模型、自然环境下种群的变动。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调节:气候学派、生物学派、食物因素和自动调节学说。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建议图表、幻灯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 授课时数:4课时

环境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n11091040 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 课程属性:选修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开课学期:3学时:18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学分:0.5 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考核要求:考查 课程简介: [课程定位]环境生态学是高等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原理,能够从不同水平认识客观有机界的组织形式、结构功能、生态效应、动态平衡等基本原则和生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教学方法]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考察等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增加感性知识,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体系]专业基础课。 一、实验项目设置及学时分配

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植被密度测定 1、教学内容 通过植被密度测定训练,掌握植物量的测定方法 2、教学目标 (1)了解植被测定的基本原理; (2)熟悉最近邻体法、最近个体法、中心点四方法等测定方法; (3)掌握最近个体法、中心点四方法等测定方法及结果分析。 实验项目2:植被盖度估计 1、教学内容 通过植被盖度估计训练,了解校园草坪的生长及演替动态。 2、教学目标 (1)了解植被盖度估计的基本原理; (2)熟悉植被盖度估计方法; (3)掌握校园草坪盖度估计方法。 实验项目3:生物多样性测定 1、教学内容 通过生物多样性测定训练,掌握林地树木多样性测定方法。 2、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测定的基本原理; (2)熟悉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3)掌握林地树木多样性测定方法。 实验项目4:生态学统计分析基础 1、教学内容 数据标准化处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层次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 2、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学统计分析原理; (2)熟悉数据处理方法; (3)掌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

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8364029 课程学分:1 课程总学时:28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普通生态学实验是一门验证生态学理论、原理和规律以及开展研究设计和综合调查的实践性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直观地加深理解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和规律,掌握生态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巧,为开展生态学教学、生态研究、生态设计创新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为: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普通生态学等。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理解生态学理论、原理和规律;掌握开展生态学室内研究、野外调查和实践应用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巧;学会使用生态学研究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初步具备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本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 28 课时 本课程是根据普通生态学领域的共性技术和技能入手设计实验内容。把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等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进行整合,按以下几个模块进行设计:一、生态因子的识别及测定方法(包括光、温、水、气、热等环境因子的测定与综合分析,渗透压及其对生物细胞的影响等);二、样品的取样与制备技术(包括各种生物与非生物样品的的取样,含野外取样样点的布设、取样的方法、样品的制备处理、样品的分析等); 三、样方技术(包括样方的形式的选择、拉样方、样方调查与记录、样方数据的统计分析等)。 评价方式: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70%+考试成绩×30%。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普通生态学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生态学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手段,熟悉生态学研究的常规技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生态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该课程的设计以方法、技术为核心,旨在要求学生较好地把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现实世界中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生态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性学科,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建立关爱生命、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目标: 1.掌握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和学科整体框架; 2.了解生态学知识前沿,领会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学提出的任务; 3.逐步形成生态观,提高生态学专业素养。动态发展、适应进化、系统协调、多态稳定、时空尺度和层次等级的界定原则是生态观的中心内容。生态学的专业素养就是在生态观的指导下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把握生态学知识进入并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分析生态学基本信息和理论方法有效地影响社会决策,避免发展中的破坏问题,是专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要重视基础,将生态学的基础内容,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框架教给学生,为学生打下生态学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后续的相关课程中有良好的生

《生态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普通生态学实验》 一、实验课名称:普通生态学实验 Experimentation of Basic Ecology 二、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专业必修课 三、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四、采用教材及参考书 1.杨持主编.生态学实验与实习(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 2.荣恕,刘林德主编.生态学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 3.W. 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 五、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36;课程总学分:2;实验课总学时:36; 本门课程拟开设14个实验,共计48学时,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从中选做8-10个内容。 六、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本门实验课是与生态学理论课紧密相关的课程。通过本门实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实地体验和了解生态学过程及其结果,掌握有关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

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要 求学生联系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能准确理解实验原理,正确使用相关的仪器、工具和图 件等,达到能综合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所见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思路的目的。 八、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 实验一、野外调查常用的仪器设备及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①野外用陆地生态学调查所需工具,包括各类尺、测高仪、采集和取 样工具、样方框架、称重用具、样品容器等的类型和基本使用方法;②了解部分生态因 子测定仪器,如袖珍经纬仪、GPS、电子天平、照度计、环境温湿度仪等的使用方法。 实验要求:学生应基本掌握各类工具的使用与保存方法,各类仪器的使用条件、 操作规程及使用方法。 实验二、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水分测定 实验内容:①筛法和比重计法测定土壤机械组成;②烘干法测定土壤的吸湿水含量 实验要求:了解土壤机械组成的性质、等级分类,了解土壤水分含量的意义, 初步掌握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和水分含量的方法

生态学教学大纲

附件1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44 课内实验时数:1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念, 微生 [1]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的概念[3] 科体系 重点:生态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意义 难点:生态学的性质及学科体系 作业:1.课外查阅生态学有关的期刊,主要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问题? 思考题:1.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环境的的概念与类型[3];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3];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3];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3]; 重点: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的概念;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难点: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光的生态作用 光照强度[2];光质[2];光照周期[3]; 重点:光照周期的定义;光照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难点:生物对光照强度、光质、光照周期的适应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三节温度的生态作用 温度的变化规律[2];温度的一般生态作用[3];温度与生物类型[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3];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3];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1]; 重点:有效积温法则;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难点:有效积温法则;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态作用 [3]; 难点:防火管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1.最小因子定律法则?2.耐受性定律?3.什么是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的光周期现象表现在哪几方面?4.有效积温的概念,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及应用意义?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3];种群的基本特征[3]; 重点:种群的概念;影响种群数量的变量;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的类型;哈迪——魏伯格定律 难点:年龄结构的意义;空间分布格局的检验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