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物种资源调查附表1

鱼类物种资源调查附表1
鱼类物种资源调查附表1

附表1 鱼类调查表

网格编号:水域名称:省州(市)县乡村(小地点)调查日期:记录表格编号:

—1—

—2—

附表2 渔获物分析表

网格编号:水域名称:省州(市)县乡村(小地点)调查日期:

分析日期:记录表格编号:

—3—

—4—

附表3 鱼卵鱼苗采集记录表

网格编号:水域名称:省州(市)县乡村(小地点)调查日期:记录表格编号:

—5—

—6—

附表4 鱼类物种资源访问调查表

网格编号:省市(州)县乡(镇)村日期:编号:被访谈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调查人:访谈地点:访谈时间:

—7—

附表5 鱼类物种名录

网格编号:水域名称:统计人日期

分类地位种名拉丁学名特有性经济用途利用现状备注

—8—

—9—

—10—

丹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丹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丹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1016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708公顷,实验区面积1460公顷。特别保护期为每年的4月1日—6月30日。保护区地处河南省淅川县南20公里的丹江口水库上游马蹬开阔带,范围在东经111°22′44″―111°33′04″,北纬32°53′35″―33°00′56″之间。核心区是由21个拐点连接172米水位线所组成的封闭区域,拐点坐标分别为:盛湾镇红庙码头(111°30′26″E,32°53′35″N)—陈庄(111°30′09″E,32°53′44″N)—鱼关(111°28′22″E,32°54′28″N)—陈营(111°28′46″E,32°55′12″N)—马岭(111°28′09″E,32°55′45″N)—贾湾(111°26′36″E,32°56′15″N)—宋湾(111°26′01″E,32°56′14″N)—盛湾(111°24′23″E,32°55′40″N)—马湾(111°23′49″E,32°55′54″N)—姚营(111°23′06″E,32°56′32″N)—单岗(111°22′44″E,32°57′11″N)—老城镇王家岭(111°25′58″E,32°59′19″N)—杨家山(111°26′53″E,32°58′18″N)—岵山(111°28′07″E,32°57′37″N)—官夫山(111°28′23″E,32°59′38″N)—姚湾(111°28′17″E,33°00′56″N)—武家洲(111°28′55″E,33°00′12″N)—马蹬镇向阳(111°29′55″E,32°58′39″N)—肖山头(111°29′59″E,32°56′44″N)—吴营(111°30′27″E,32°56′11″N)—白渡(111°30′43 ″E,32°54′20″N)。实验区是由9个拐点连接的封闭区域,其拐点坐标分别为:向阳(111°29′55″E,32°58′39″N)—高庄(111°31′43″E,32°58′08″N)—崔湾(111°31′27″E,32°57′20″N)—任沟(111°32′18″E,32°56′58″N)—寇楼(111°32′55″E,32°57′21″N)—桐柏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脊椎动物中,鱼类在种的数量上占优势。目前世界上有鱼类2万多种,其中圆口纲占%,软骨鱼纲占%,硬骨鱼纲约占%。我国近产2831种,分隶于43目,282科,1077属。圆口纲4种,软骨鱼纲162种。硬骨鱼纲2655种。其中海水鱼纲约72%,淡水鱼约28%。这么多的鱼,要全部认识,的确是个问题,所以,为了有利于鉴定和分类工作,必须对这些鱼类按照系统演化的规律加以分门别类。 所谓鱼类的分类和其它动物一样,是以形态生理、生活习性、胚胎发育、遗传等各方面的异同之处,找出它们的血缘关系,然后再分门别类,给每一个类群一个分类位置和适当的名称,这样排列成了一个自然系统,这就是所谓的鱼类分类学。 目前鱼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以鱼的形态结构为主(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还有鱼体外部和内部结构的主要特征(口的位置、形状、牙齿的形状,幽门垂等)。为了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还要了解鱼类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分布等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第一节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阶元和命名法 鱼类分类阶元和其它生物一样,在脊索动物门下分为纲、目、科、属、种六个基本分类阶元。 一、种的概念 种又称物种,它是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最重要的分类阶元。它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 二、种以上的分类阶元

(一)属的概念:它是一个聚合的分类阶元,是包括了一个种或一群在系统发育上来自于共同祖先的物种,它们具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即属的特征。分布局限于一个大陆或相邻的大陆,属与属之间有明显的间断。 (二)科的概念:它是比属更高一级的分类阶元。它由一个属或一群在系统发育上来自共同祖先的属组成。科有它的共同特征,科与科之间有明显的间断。它的分布是世界性的。 (三)目、纲、门的概念:它们是科以上的分类阶元。是分类系统中最稳定的分类阶元。相关的科归为一个目,相关的目归为一个纲,相关的纲归为一个门。 为了确切的确定一个种的分类地位,往往在上述的6个基本分类阶元之间增设了总级或亚级,如总纲、亚纲、总目、亚目、总科、亚科、亚属。举例说明:鲤的分类位置——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鲤形总目,鲤形目,鲤亚目,鲤科,鲤亚科,鲤属,鲤。 三、命名法:由于各地区的语言和方言不同,所以,同一种鱼,却名称不相同。会出现同物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如同物异名:真鲷在水分称加吉鱼,而浙江称铜盆鱼。同名异物:白鱼有些地区代表白鲢,有的地区代表翅嘴红鱼白。为了知识交流以及避免文字上的误会,所以国际上采用了瑞典科学家林奈提出的生物命名法。 (一)双名法:对每一种生物的名称采用双名法,即每一种生物的名称都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所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母应大写,种名在后,全部小写,另外在学名后面加上定种人的姓名(凭记名),第一个字母也是大写。如鲤的学名即Cyprinus carpio Linnaeus。若发现新种时,在凭记名方面属上或,若新种尚不能确定,则在属名后加sp。 (二)三名法:即亚种的定名法,由属名加种名+亚种名+凭记名。如果为亚属,则亚属名用括号写在属名后面。如刺鱼巴

鱼类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嘉陵江古称阆水,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水系跨越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流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属于长江北岸重要的一级支流,它的水系主要由嘉陵江干流、涪江、渠江三大河流组成,流域内鱼类资源丰富。江中鱼类多达151种,属于7目19科83属,其中51种是长江流域特有种,居四川省各河之首。 近20年来,随着嘉陵江“全面渠化,梯级开发”综合水电工程的实施,嘉陵江水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鱼类资源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由于鱼类的外形特征易于呈现出随地理分布的变异, 是鱼类不同地理种群划分的重要依据 , 进而在鱼类种质资源的鉴定和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意义 嘉陵江流域渔业资源丰富,经实地考察整理分析发现:由于大量水利枢纽的建设,河段的人为阻隔,大部分水域环境发生了改变。其水域环境的变化对该区域鱼类组成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统计各方所得数据,并对比1980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发现,经济鱼类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在渔获物中消失或比例急剧减少。因此,为研究环境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加强对鱼类形态特征的认识十分重要。 不同形态的鱼类栖息在不同的生境下,江河鱼类形态特征与环境之间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形态特征是生物与环境

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鱼类对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必然会在其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适应性变化;其中,形态学特征的变化较之于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更为具体,易于比较观察,是探讨生物与环境间相适应的重要依据。 2.1环境分布的特点(嘉陵江):银飘鱼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不论静水、流水都能生活。喜欢漂泊于浅水地区,行动迅速,经常成群地在水面上来往漂游,故有飘鱼之称。冬季到深水层中越冬。以小鱼、浮游动物及植物碎屑为食。个体不大,但繁殖力强。 2.2相关形态学测量: 用游标卡尺测定鱼的全长、体长、体宽、眼后头长、头长、头高、体高、尾柄长、尾柄高、背鳍基长、臀鳍基长、吻长、尾叉长、眼径等14个形态指标 2.3数据分析 根据所测量的各项可量性状, 采用生物统计方法处理分析,对 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主要变化范围、形态特征的偏相关系数等。观察其变动范围,并与之前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近年来环境变化对银飘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 3.1 材料来源: 3.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等) 3.3 测量方法: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利用传统形态度量法对所选种类进行可量性状的测量,精确到0.01cm.

彭泽鲫水产种质资源可研报告

彭泽鲫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一、项目情况 以保护彭泽鲫种质资源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实现保护、科研、生产开发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成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加强太泊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证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二、项目内容 设立彭泽鲫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知识强的职工队伍,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通过建设和保护,使彭泽鲫原种种群数量逐步增加,鱼类产卵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具体实施如下: 完成保护区的总体实施方案; 建立管理机构,落实编制经费,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 完成保护区的勘界以及界标、界桩、界牌的设置;

完成保护区管理局选址征地和建设,购置办公、管理设备等; 建设彭泽鲫水产良种场,开展基础性科研工作; 配备科研仪器设备,建立完善标本室、资料室、化验室、病害研究防治室、技术培训室等; 完善整个保护区管理体系,行使保护、救护、执法、宣教等职能。 中、长期目标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科研监测站,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强对水产遗传种质资源、特别是珍稀水产遗传种质资源的保护,强化相关技术研究,促进水产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处理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进与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比较完善、科学、规范的彭泽鲫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和管理体制,以及保护区资源监测体系和法规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科教、综合利用等相互促进的科学体系。通过加强保护和管理,使太泊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争取使该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成为我国淡水优质水产种质资源的宝库 三、项目背景 XX是彭泽鲫的原产地,保存比较完整的适合彭泽鲫

渔业资源分类

渔业资源亦称水产资源,是具有经济性开发利用价值的水生生物资源。如鱼、虾、贝、藻和海兽类等,它是渔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 (一)按不同特性分类1)按食物生态特征分。 如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底栖生物食性鱼类、地 方性鱼类。 2)按鱼类洄游途径及性质分。如溯河性鱼类、降河性鱼类、大洋性鱼类。 3)按水层划分。底层鱼类、中下层鱼类、上层鱼类。 (二)按开发利用程度1)枯竭的渔业资源。 指资源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 平。 2)过度利用的渔业资源。是指资源已经衰退,但采取保护措施尚能恢复。 3)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 指能适应资源自然更新能力,能保持最大的持 续产量。 4) 未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 是指资源的利用尚有潜力,资源利用的数量小 于资源再生更新的数量 (三)按渔业资源蕴藏量分类1)总的渔业资源。 指在一定水域内渔业资源的蕴藏量,在目前条 件下已被确定可以利用的。 2)潜在的渔业资源。 指总的渔业资源的一部分,就其性质来说可以 利用但未完全查明,是制定渔业长期发展规划 的重要依据。 3)查明的渔业资源。 是潜在渔业资源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查明,可 以列入开发计划,是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的重要 依据 4)确定的渔业资源。 是指查明的渔业资源的一部分,从经济上看可 以在不损害其再生能力的情况下开发利用,并 且是安排年度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四)按渔业资源的生理习性分类1)产卵资源 指准备产卵或正在产卵的那一部分资源,是保 护渔业资源的重点。 2)索饵资源 指在水域中摄食的那部分资源,应分清是幼鱼 索饵还是成鱼索饵,幼鱼应保护,应控制成鱼 的捕捞量。 3)越冬资源 是指在冬季活动在水温较高的深水区的那部分 资源,可以捕捞,但不宜过度。 此外,还可按水温、品种和作业渔法等标准来分类。

科学养护土著鱼类,发展特色渔业经济

基层农技推广 2013,1(7):47-49 经验交流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102234917.html, ·47· 科学养护土著鱼类,发展特色渔业经济 李 军 (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辽阳 111000;联系人E-mail: lj_nwafu@https://www.360docs.net/doc/102234917.html,) 摘 要:我国土著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经济价值。由于土著鱼类的栖息地不断减小, 其种群数量也不断减少,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所以有必要进行科学养护。保护栖息地以及建立保护区;在科学养护的基础上,进行土著鱼类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土著品种的弊端。 关键词:科学养护 土著鱼类 渔业经济 引言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此诗道出了渔民劳作的艰辛,但同时也反映了土著河鱼—松江鲈鱼的鲜美。赞誉土著鱼类美味的诗文颇多,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清人徐鹄庭在《汉口竹枝词》也写道:“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自古以来,土著鱼类就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久负盛名,这些赞美之词,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随同这些名家名篇而千古流传。 土著鱼类属于土著品种范畴,土著品种也称本地物种或当地物种,顾名思义,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区及其自然传播范围内(即在其自然占领的或无需人类直接或间接引种也能占领的分布区内)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的分类单元。 我国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按水系分主要有珠江水系、长江水系、黄河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七大水系,另外有内陆河流塔里木河和主要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灵渠。辽阔的水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鱼类因其特殊的生活史和栖息环境,生活习性不同,演化成品种众多的土著鱼类,如我国长江、黑龙江水系和钱塘流域 的蒙古红鲌,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白斑狗鱼,黄河水系的黄河鲶、黄河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澜沧江下游叉尾鲇、云南抚仙湖的抗浪鱼、澜沧江水系的丝尾鳠、云南滇池的滇池金线鲃、斑鳜、拉氏鱥、松江鲈鱼、兴凯湖翘嘴鲌、云南陆良鲇鱼、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秦岭细鳞鲑、长江鲥鱼、盛产于嘉陵江的中华倒刺鲃、我国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附属湖泊中的似刺鳊鮈、瓯江刺鲃等等。 1 土著鱼类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 1.1 生态效益 土著鱼类是庞大生物网络中重要的一员,是在特定的自然水域生态环境中长期进化的结果,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青海湖是以水生生物—鸟类—草原为主的湖泊生态,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土著鱼类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唯一的优势种类,青海湖裸鲤每年5~8月洄游到河流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了丰富食物条件,形成了青海湖独特的鱼—鸟共栖生态系统,其种群对鸟类群体繁衍、青海湖生态环境和青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不仅仅作为一种生物资源,更重要的是会对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影响。

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江鱼类资源调查组暑期三下乡服务队 蓝昭军2007年8月 引言 北江是珠江水系中第二大水系,鱼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在广东省的内河渔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酷渔滥捕,拦河水利工程没有配套过鱼设施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北江鱼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北江捕捞产量一直持续下降,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如唇鱼等已由盛而衰,由衰而竭,面临灭绝的危险;中华鲟、鲥鱼等自六十年代以来在北江已经绝迹;昔日重要的经济鱼类如桂华鲮、倒刺鲃等自九十年代以来在北江也面临濒危的处境。八十年代初期,北江渔业捕捞产量只有五十年代中期的约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对北江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但这些都必须以北江鱼类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为前提。 一、调查目的 了解如今北江鱼类资源具体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造成鱼类资源锐减的原因,为科学地恢复北江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1)、北江流域韶关与清远段渔民。大部分在40岁—70岁之间,文化水平较低,靠打鱼为生。 (2)、韶关市区及清远市区市民。选择买河鱼的市民进行调查,一般对河鱼有相对较多的了解。 三、调查方法

1、对渔民和普通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以由我们向对方提问并作记录的方式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 2、跟渔民出河捕鱼,或者到河里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直观了解北江鱼类资源的现状。 四、调查时间:2007年7月11日―2007年7月18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对渔民主要的捕鱼方法、捕获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造成鱼类资源现状的原因进行了调查。针对渔民和市民的问卷各一份,分别向渔民和市民提出了二十七个及十七个问题(见附录1、2)。 六、调查结果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以及结合我们跟渔民出去捕鱼的亲身感受,发现北江的渔业资源现状令人堪忧。 (一)鱼类资源现状 1、鱼类资源急剧下降 调查发现,37.93%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少于2.5kg,37.93%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在2.5kg—5kg之间,只有6.89%的渔民平时每天经常捕到10kg 的鱼,而这少数渔民用的是较大的渔船。另外,93.10%的受访渔民及53.57%的受访市民表示由于北江鱼类资源的剧减,北江上渔船和渔民的数量减少了很多。 在我们跟随清远市渔政支队清城大队的飞艇出河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渔民捕到的是一些个体很小的鲮鱼和赤眼鳟等,而且总量均不多。 渔民告诉我们,80年代的时候,一天一般都可以捕到25kg以上的鱼,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00kg,而且以大鱼为多。 由上可知,北江鱼类资源已经急剧下降,鱼类的种群数量大不如前。 2、名贵、特色鱼类越来越少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海洋鱼类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海洋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着重将其起源与进化予以综述,最后对今后海洋鱼类的主 要研究方向做一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鱼类起源进化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arine Fish QiXiaoYan [Abstract]: Marine fish has important economic value, its origins and evolution to be reviewed and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re made for th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marine fish,evolutionary,origin 引言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为低级的一个类群。目前鱼类共有21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1.2万种。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左右[1]。因此,海洋鱼类构成了我国海洋水产品的重要基础。目前,对于海洋鱼类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但对鱼类的起源与进化却鲜见报道,本文就其起源与进化做如下综述。 1、海洋鱼类的定义 以腮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 2、海洋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最早的鱼类进化可追溯到奥陶纪[2]。棘鱼化石发现于4.5亿年前,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绝灭于石炭纪。棘鱼具鲨鱼样牙和歪形尾,鲨鱼胚胎具棘鱼样成排小腹鳍,故棘鱼类接近软骨鱼,但具硬骨鳞、鳃盖和硬骨,跟接近硬骨鱼的祖先----古鳕鱼类。节颈鱼类(Arthrodira)、褶齿鱼类(Ptycoodondontida)等盾皮鱼类发现于志留纪,泥盆纪末大部分绝灭,少数延续至石炭纪,体被骨质甲板似甲胄鱼,但具下颌、成对鼻孔、偶鳍和歪行尾[3]。软骨和盾皮鱼类的一支演化为软骨鱼类,另一支演化为硬骨鱼类。化石鲨于同时的棘鱼、盾皮鱼解剖结构的比较表明,三者似乎是源自于共同祖先。 泥盆纪的造山、造陆运动形成了新的山系、高原和盆地,海陆分布、地貌和气候发生而来巨大的变化。大陆增加,气候干燥炎热,淡水鱼类常遭受湖沼枯竭、水域变小和变热的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合同书 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课题承担单位: 课题起止时间: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电话: 电子邮件:

共同条款 开放基金课题的设置是重点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完善开放课题管理,确保课题的顺利完成,经开放课题资助方(实验室,甲方)和课题承担方(乙方)共同协商,就如下共同条款取得一致意见: 1.甲、乙双方签订合同,并加盖公章后,合同即开始生效。 2.乙方必须遵守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之规定。 3.乙方应按年度计划开展研究,并按规定向甲方提交年度课题执行情况的书面材料。若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则甲方可视为乙方自动放弃课题,将终止拔款,并告其所在单位追究责任。 4.乙方凡无正当理由或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如灾害等)终止课题或未完成课题,甲方除告乙方所在单位追究责任与追回所拔经费外,并取消乙方及所在单位申请本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格。 5.若乙方承担一般开放课题,必须发表一篇学报级论文,承担重点课题必须发表一篇SCI论文,发表论文格式如下: 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XXX * 作者标注:申请人1,2,……,实验室固定人员 1 ? 单位标注:1)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 510300 2)申请人单位 内容:…… 脚注:* XXXX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乙方发表的其它文章只需脚注为甲方资助即可。 6.资助经费分两次拔付,合同签订后二个月内,甲方应及时拔付第一次资助经费。乙方提交第一年度执行情况材料后,甲方即拔付第二次资助经费。 7.课题结束后,乙方应及时向甲方提交工作总结、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经费使用报告。并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查、验收。 8.开放研究课题取得的成果,按有关成果监定管理办法,组织鉴定和申报,其成果属实验室和完成者单位共有。 9.在课题执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均不得单方面修改合同内容,若需修改某项内容,需向对方提出理由,经对方同意后由双方商定作相应修改。 10.本合同正式文本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 签约双方 开放课题设置方(甲方)开放课题承担方(乙方)(公章)(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字):单位负责人(签字): 课题负责人(签字): 财务负责人(签字): 开户银行及户名: 银行帐号: 年月日年月日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_鱼类调查方法_标准之浅谈

《河南水产》2012年第3期综述·专论·调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我院陆续开展了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及多项涉渔评估项目,鱼类组制定了相应的鱼类调查方法,在进行诸类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再完善的方案都有不足之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完善。鱼类调查是一个多部门协作、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实施方法及标准,鱼类组参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制定出《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实施方案鱼类调查部分的实施方法、标准》。本文以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 —鱼类部分的调查方法、标准和实施之方案为基础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同行今后开展鱼类调查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鱼类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调查方法、实施标准、调查结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现将调查的组织形式、调查方法、实施标准展述如下。 1鱼类调查的组织形式 鱼类调查是在河南渔业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及技术实施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的一项科研工作,一切调查工作以《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渔调方案》)为工作基础。根据《省渔调方案》设定的采样断面(点),单靠鱼类组几人无法按《省渔调方案》要求完成鱼类调查工作,应该在进行鱼类调查时构建一个组织机构,即以鱼类组为骨干、其他调查小组协助及市(县)水产科(站)人员参加的一个鱼类调查工作组。鱼类组负责制定《省渔调方案》鱼类调查部分的实施方法、标准并把实施方法、标准打印成册,下发到鱼类调查工作组成员。在进行现场调查之前由院领导小组召开一次涉及有关市(县)渔业部门领导和鱼类调查工作组成员参加的工作协调会,在会上院领导进行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的动员报告,首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并把鱼类调查这项工作安排在当年度工作日程中;鱼类组负责《鱼类调查部分实施方法、标准》的释解,使市(县)水产科(站)鱼类调查工作组每一位成员统一认识、统一标准,按照《省渔调方案》要求圆满地完成鱼类调查任务。 鱼类调查组织形式:院领导小组→《省渔调方案》技术实施领导小组→课题鱼类组→市(县)水产科(站)鱼类调查工作组成员。 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分事前调查和现场调查两个步骤。2.1事前调查 从有关文献查阅和社会访问两方面进行调查,以便为现场调查做好充分准备。 2.1.1文献调查 主要参照《黄河流域(河南段)鱼类资源及黄河鲤鱼生物学调查报告》、《河南鱼类志》、《河南水产》杂志近20年登载的河南省自然生存、增养殖、引进移植的种类进行文献查阅,通过上述文献查阅查知目前在河南省自然水域内自然生存、增养殖、引进移植过的鱼类种类有130余种,比上一次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所记述的102种多20余种,有渔业经济价值鱼类主要有近30种,初步了解河南省的鱼类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状况、区系构成和演变情况。 2.1.2社会访问调查 目前我们进行的社会访问调查较少,在进行访问调查时我们应以省水产局领导、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及市县老水产工作者作为主要访问对象,征求他们对此次《省渔调方案》的意见,请他们谈一谈近几年河南省的鱼类种类组成、洄游鱼类的溯河·降河时期、禁渔区、禁渔期、稀有鱼类的分布状况、主要鱼类的产卵场、放流地点、渔获状况及相关水体重大变化情况并记录,为我们进行现场调查及实施标准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 2.2现场调查 鱼类调查的实施主要通过现场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现场调查包括调查时间设定、调查断面确定及渔获物采集方法三部分。 2.2.1调查时间设定 按照《省渔调方案》要求,调查时间设定在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的中月中旬,在鱼类繁殖季节临时增加或延长调查时间;在时间、条件许可情况下需要常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 —鱼类调查方法、标准之浅谈 屈长义(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450044) 6

乌江彭水电站沿河段库区鱼类资源调查

乌江彭水电站沿河段库区鱼类资源调查 摘要2004—2008年,对彭水电站沿河段库区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记载,查明沿河段库区有鱼类125种,分别隶属7目18科80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鲇形目次之,鲈形目第三,其他目相对较少。 关键词乌江彭水电站;沿河段库区;鱼类资源;调查 彭水电站是乌江干流第10个梯级电站,电站装机容量175万kW,年发电量61.24亿kW·h,是乌江干流大型水电站之一。电站2004年截流,坝址位于重庆市彭水县城上游11 km处,距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117 km,建库后电站正常蓄水位293m,库岸线长513.41 km,大坝截断急流乌江江水形成河流型水库,水库淹没重庆市彭水县、酉阳县、贵州省沿河县等3县23个乡镇,涉及沿河县11个乡镇69个村、305组,该段库区占水库的绝大部分面积,鱼类物种多样性丰富,尚有部分濒危物种,该区沿河段仅于1984年进行过鱼类资源调查,为摸清电站建设对沿河段库区鱼类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有必要对库区沿河段鱼类资源作调查整理。 1材料与方法 按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试行规范》于2004年4月至2008年9月对该区域段的淇滩、和平、黑獭、思渠、洪渡进行鱼类资源调查,采取现场采集标本和分年次询问渔民捕获鱼获物的方式。标本采集委托渔民电捕,并进行室内测定、鉴定、分析。询访捕鱼20年以上的专业渔民,捕获的活鱼浸入8%福尔马林溶液,个体大的在腹腔和背部注射福尔马林溶液,部分标本存放在沿河县渔业技术推广站。 2结果与分析 2.1鱼类资源种类 通过实地采集鱼类标本,询问渔民捕获的鱼类品种及查阅文献记载,彭水电站库区沿河段有鱼类125种(表1),隶属7目18科80属,其中鲤形目鲤科50属75种,鳅科8属14种,平鳍鳅科4属4种,胭脂鱼科1属1种;鲇形目鲇科1属1种,胡子鲇科1属2种,鲿科1属5种,鮠科3属8种;鮡科2属3种,科1属2种;鲈形目鱼旨科1属3种,鰕虎鱼科1属1种,鳢科1属1种,斗鱼科1属1种;鲟形目鲟科1属1种,鳗鲡目鳗鲡科1属1种;鳉形目青鳉科1属1种;合鳃目合鳃鱼科1属1种。 该段库区调查鱼类新增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新生种,比《贵州鱼类志》记载的6目多1目,品种占贵州

桂江鱼类资源调查研究

桂江鱼类资源调查研究 摘要经调查,桂江鱼类资源丰富,有鱼类162种,隶属于7目21科92属,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鱼类区系复合体由热带平原、江河平原、中印山区、上第三纪、北方平原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外来入侵物种4种;主要经济鱼类16种。拦河坝的大量建设,严重影响了土著鱼类的栖息、索饵及繁殖,取而代之的是适宜滤食性的鲢、鳙成为桂江鱼类的绝对优势种群。 关键词鱼类资源;调查;区系;类群;桂江 桂江是西江水系第三大支流,全长438 km,流域面积18 790 km2。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上游为漓江,流经灵川、临桂、桂林、阳朔、平乐等县市,汇恭城河后始称桂江,再经昭平、苍梧,于梧州市与浔江汇合入西江。桂江是广西内陆重要的渔业河流。2011年,笔者结合有关项目,以桂江干流为主开展桂江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现将本次调查及资料记载分析报告如下。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鱼类资源调查,于2011年5月在桂江的长滩、巴江、玉河、五将、金牛坪、福登、儒岩、桂江口8个江段进行。对采用不同渔具、渔法(主要为刺网和钓具、少量渔笼)捕鱼的渔民进行渔访,查看渔获物采集标本,鱼市场购买渔民捕捞上市野生鱼类制作标本,以及近几年不定时走访、调查沿江的农贸市场,将标本带回室内进行鉴定。对所有鱼类标本进行鉴定,并对标本进行体长、体重等常规生物学测定,对有鳞片的鱼类,取下鳞片带回实验室观察鉴定其年龄,对部分鱼类进行解剖观察,确定其雌雄性别,记录性腺发育分期情况。 1.2 标本鉴定及分类主要依据 主要依据有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鱼类)》各卷、《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广西淡水鱼志(第2版)》[1],并向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及渔民调查了解鱼类的资源和渔获量。 2 鱼类组成分析 2.1 鱼类种类组成 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1 600个以上,结合《广西淡水鱼类志》等有关调查材料[2-3],经检索、鉴定,目前桂江从平乐至梧州江段共有162种鱼类生活或洄游通过,隶属于7目21科92属。 2.2 鱼类区系组成及特点

(完整版)鱼类学试题集合

水养、生科鱼类学试卷及答案2004-12(04-05-1)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4分) 1.鱼类的皮肤由和组成,前者起源于,后者起源于。 2. 鳞片根据它的形状、构造和发生,分为、和骨鳞,骨鳞由产生,根据露出体外部分有 无棘刺可分为、。 3.从鱼类开始,脊神经的背根与腹根结合成脊神经,背、腹根的结合处位于椎弓之_____,然后分成三支,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 4.鱼类特有的内分泌器官是,它的作用可能是。 5.“左舌鳎右鳎”在分类学上的含义是指两眼均着生在____侧者为____科鱼,两眼均着生在____侧者为____科鱼。与 此相类似的有鲆科鱼,其两眼着生在_____侧,而鲽科鱼两眼则着生在____侧。 6. 在图上标出1、2、4、6、8哪些骨骼属于主轴骨骼、哪些属于附肢骨骼? 7. 注明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结构的名称。 图:鲨鱼的侧和感觉丘 8.鲢鱼(或白鲢)的腹棱自_______至______,鳙鱼(或花鲢或胖头鱼)的腹棱是自______至________。 9不少鱼类有辅助呼吸器官,辅助呼吸器官有、、。各举一例、、。 10.现已知全世界鱼类约有________种,其中我国约占_____%,我国的鱼类中,淡水鱼约有________多种,海鱼约 _______多种。 二.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7×3=21分)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 (2) 鳃耙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 (4)限制因子(5)洄游(6)繁殖力(7)不可逆点 三问答题(每题5分,共2×5=10分) 1. 简述鱼类的食性与消化管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2.简述鱼类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 四简述题(25分) 1.鱼类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几个时期?各发育期在形态和生长上有何特点?(6分) 2.请简述鱼类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及其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指导意义(6分) 3. 请简述鱼类日粮的确定方法和意义(6分) 4.在鱼类人工育苗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成活率?(7分) 五检索表(20分) 条纹斑竹鲨斑鰶刀鲚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鲈鱼鳜鱼蓝圆鯵蓝点马鲛

土著经济鱼类--华鳈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

土著经济鱼类--华鳈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 华鳈是我省的土著经济鱼类之一。因其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好、易饲养、经济价值高,以及体色鲜艳、观赏性好、可作为土著“水族清道夫”等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长期以来,由于水体污染等原因,使华鳈种质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一些地方甚至已濒临灭绝;而目前观赏鱼市场上大多数为引进的热带鱼类,养殖与维护成本高,并具有潜在的生物入侵风险等。 本项目通过调查华鳈在浙江及周边地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水质、光照、温度、营养等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旨在明确野生华鳈人工驯化饲养的主要条件,确定人工促熟和人工催产繁殖的技术要点;据此开展野生华鳈的人工驯化、饲养和人工繁殖,并培育出适宜生产和观赏需要的苗种,力求建立一套对该鱼类进行有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的技术模式。为促进我省水产养殖业和观赏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镉污染土壤修复利用与白菜镉低积累品种筛选项目 项目从适合本地种植的80种小白菜品种和30种大白菜品种中,筛选出4种高积累小白菜品种和4种高积累大白菜品种。利用这些品种在污染土壤中种植可带走较多的镉,从而为土壤修复提供可能。同时使用合适的螯合剂和合适的氮肥可使土壤中镉活性增加,更多进入白菜体内,结合高积累性白菜,有利于更快修复污染土壤。 项目的研究结果可带来其他社会效益:①合理利用轻度镉污染土壤。②降低食用白菜的镉污染程度,提高白菜的食用安全性,降低人类镉中毒的风险。③利用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降低土壤镉污染程度,修复土壤。并为其他重金属污染改善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南美白对虾桃拉病毒的高效检测及防治研究 对虾桃拉病毒(TSV)基因组为单链RNA病毒,该病毒主要感染西半球的对虾品种,如凡纳对虾(P.vannamei,南美白对虾))、蓝脚细对虾(P.setiferus)、褐对虾(P.aztecus)和桃红对虾(P.duorarum),其中以南美白对虾最为敏感,对虾感染病毒后死亡率高达40%~95 %,曾引起美洲对虾养殖业的巨大损失。近几年由于我国成功引进南美白对虾,大规模养殖已开始,为了避免我国对虾养殖业悲剧的重现,必须尽快建立灵敏、准确、快速的早期诊断技术,加强检疫、监测,杜绝TSV的大规模流行爆发。本研究通过建立快速、特异的TSV的RT-PCR方法,对采自绍兴地区养殖场的疑似病样进行了TSV检测,希望了解这些地区TSV的流行情况,并建立该病的防治体系。 钱塘江黄尾密鲴种质资源保护及修复技术研究项目简介 黄尾密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隶属于鲤科、鲴亚科、鲴属,是一种中小型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及闽东南各溪流,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易捕捞等特点,且该鱼易养殖,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增养殖前景,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中首选的优良品种之一。该项目运用鱼类分类学、形态学、繁殖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及数理统计等方法,摸清钱塘江水域黄尾密鲴种质资源的本底情况;突破黄尾密鲴人工繁殖技术;弄清

鱼类增养殖复习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 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淡水、海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学科。 2.漂浮性卵:是鱼类的雌性生殖细胞,它的特性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密度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 3.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食物的鱼类。又可分为伏击式猎食性、追捕式掠食性和吮吸式猎食性。 4.生理生态产卵:将生态法与生理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的产卵方法。 5.胚前期:是精、卵细胞发生和形成的阶段。 6.混合性营养期:随着鱼体内鳔的充气,消化道、眼、鳍等初步发育,鱼苗一边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食外界食物。 7.摄食效率: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 8.养殖周期:是指饲养鱼类从鱼苗养成食用鱼所需要的时间。 9.主养鱼类:又称主体鱼,也就是主要的养殖鱼类。 10.合理放养:包括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理的放养数量和良好的鱼种规格。 11.养殖容量:在特定水域和养殖对象条件下,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保持环境友好,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手段,实现养殖生物学安全,保证水域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单位水体对增养殖对象的最大承载量。 12.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 13.经营管理:包括经营和管理两部分内容。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实现企业的长远性总目标所进行的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组织活动。管理是对企业的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按市场和生产要求进行有效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利企业总目标的实现。14.经营决策:为了解决企业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民主化、科学化的手段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以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 15.鱼类增养殖:包括养殖和增殖两个部分。鱼类增殖是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促使其生长发育繁殖,最终培育成满足市场需求的食用鱼的过程;鱼类增殖是指对天然水域鱼类资源进行繁殖保护以及鱼苗、种苗人工放流,增加鱼类资源数量的过程。 16.产卵率:实际产卵量和理论产卵量的比值。 17.全人工繁殖: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按计划大量生产鱼苗的繁殖方法。 18.鱼苗培育:将初孵仔鱼经一段时间的饲养,培育成3cm左右的稚鱼的过程。 19.摄食量:鱼类在一定时间内摄食的食物数量或生物量。 20.饥饿期:仔鱼在卵黄囊耗尽时没有从内源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就进入了饥饿期。 21.口开饵料:大多数鱼类的鱼苗只能依靠吞食方式来获取食物,而且其食谱范围也十分狭窄,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生物,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 22.不可逆点:指仔鱼因饥饿抵达某一时间点,尽管还能生存一段时间,但其身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进展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进展 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日期: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进展 摘要:鱼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主要涉及卵和仔鱼的发育,仔鱼最佳饲养条件、饲料密度、营养、生长、临界期、饥饿、捕食、环境耐力和毒性反应等和渔业密切相关的诸因子,是鱼类自然资源繁殖保护和养殖业菌种培育的基础。近二、三十年来,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已成为水产科学的一个崭新领域,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鱼类早期生活史一般可划分为胚胎期、仔鱼期和稚鱼期;但在鱼类早期生活史划分中,由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对鱼类早期生活史发育时期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鱼类早期生活史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 一、鱼的胚胎发育期 鱼类早期生活史一般可划分为胚胎期、仔鱼期和稚鱼期;但在鱼类早期生活史划分中,由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对鱼类早期生活史发育时期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 胚前发育在卵膜内进行,从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一个活动的幼体,最后破卵膜孵出,这个时期常称作孵化。 胚后发育指从孵出到能够开始摄食外界营养的时期或主要器官分化为止。

胚胎期是指从受精的瞬间至转为外元营养时期,这个时期内鱼类依赖其母体提供的营养物质生存。此期可分为三个时期:卵裂期、卵壳内发育的胚胎期和卵壳外发育的自由胚胎期,自由胚胎期又称为前期仔鱼。 由于胚胎期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到胚体从卵膜中孵化出为止,在此期间,胚体在卵膜的保护下,完成从细胞分裂到心脏搏动、肌肉效应发育过程。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卵裂期、细胞分化期、器官初步分化期、孵出期。卵裂期内受精卵从动物极、植物极分化到细胞逐渐分裂直到形成桑椹胚;细胞分化期内胚盘开始向植物极下包形成胚环和胚盾;器官初步分化期内,胚体逐步分化出眼囊、嗅囊、听囊、心脏原基,血管贯通,开始血液循环;孵出期肌肉效应,胚体摆动直至孵出。但由于胚胎没有独立活动的能力,其生存取决于外界条件。 二、仔鱼期 仔鱼期是是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其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尚未具有成鱼特征的时期。这种划分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方法的依据是鱼类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概括性强,可适用于各种鱼类。但是由于鱼类早期各个阶段各个时期发育持续时间长,形态变化大,不可能把所有的特征都描述清楚,因而不易筛选识别特征。 卵性硬骨鱼类的仔胚从卵膜中孵出,便进入了仔鱼期;而当仔鱼期发育到体透明等仔鱼特征消失,各鳍鳍条初步形成,特别是鳞片开

介绍一下海洋生物资源

介绍一下海洋生物资源: 它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如1981年世界海洋渔业捕获量为6670万吨,鱼类为5757万吨,占89%。鱼类中以中上层种类为多,占鱼类捕获总量的70%左右。主要是鳀科(Engraulidae)、鲱科(Clupeidae)、鲭科(Scombridae)、鲹科(Carangidae)、竹刀鱼科(Scomberesocidae)、胡瓜鱼科(Osmeridae)和金枪鱼科(Thunnidae)等的种类;底层鱼中,产量最大的是鳕科(Gadidae),其次是鲆鲽类。经济鱼类中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约10种。这10种中,除狭鳕(明太鱼;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为底层或近底层种外,其余8种都是上层鱼类,它们是远东沙瑙鱼(Sardinops melanosticta)、沙瑙鱼(S.sagax)、毛鳞鱼(Mallotus villosus)、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i)、秘鲁鳀(Engraulis rigens)、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大西洋鲱(Clupea hareugus)。在1981年,这10种鱼的产量占海洋鱼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见它们在渔业上的重要地位。从捕获鱼类的食物对象划分:以食海洋浮游生物的鱼类比例最大,约占75%(其中食浮游植物的鱼类约占19%);食海洋游泳生物的鱼类约占20%;食海洋底栖生物的鱼类约占4%;剩下的1%则食各种类群的生物。海洋鱼类资源由于管理不当、利用不合理,有许多种的产量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狭鳕、大西洋鳕、大西洋毛鳞鱼、太平洋的鲐鱼和秘鲁鳀等。这说明世界传统鱼类的资源开发已经比较充分,有些种的开发已经过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扩大鱼获量寄希望于发现和开发远洋、深海的鱼类资源。 软体动物资源 是鱼类以外最重要的海洋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世界海洋软体动物资源采捕量约为469万吨,占海洋渔业捕获量的7.0%。其中头足类(枪乌贼、乌贼和章鱼)的年产量约为130~150 万吨。头足类在大洋中(甚至近海区)常有极大的数量,能够形成良好的渔场。但因对其种群结构及栖息移动规律了解较少,资源尚未很好开发利用,仍有较大潜力。自70年代后期以来,双壳类的产量增长很快,仅牡蛎、扇贝、贻贝的年总产量就约200万吨,各种蛤类约120万吨。 甲壳动物资源 1981年其产量为310万吨,在海洋渔业捕获量中仅占5%。但在经济上很重要,特别是对虾类(主要是对虾、新对虾、鹰爪虾等属)和其他游泳虾类(主要是褐虾和长额虾科),1980年的产量已达170万吨,比1976年的130万吨,增长三分之一。蟹类产量也稳步增长,1975年约为40万吨,1981年已超过80万吨。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主的浮游甲壳类每年约产45万吨,可望有大的增长。虾、蟹的市场价格超过鱼类的很多倍,是目前颇受重视的一个类群。由于它们的寿命短,再生力强,因而已成为人工增养殖的对象。 哺乳类动物 包括鲸目(各类鲸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鳍脚目(海豹、海象、海狮)及食肉目(海獭)等。其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炼工业用油。其中鲸类年捕获量约2万头;海洋植物 以各类海藻为主,主要有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和绿藻等11门,其中近百种可食用,还可从中提取藻胶等多种化合物。当前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捞对象仅限于少数几种,而大型海洋无脊椎动物、多种海藻及南极磷虾等资源均未很好开发利用;捕捞范围集中于沿岸地带,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7.4%的大陆架水域,却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0%以上。据估计,海洋中有机物平均单产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亿吨碳转化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鱼产品约2亿吨,迄今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为一开发远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资源。二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三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海水养殖和增殖业(如放养鱼、贝类和虾等),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