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江鱼类资源调查组暑期三下乡服务队

蓝昭军2007年8月

引言

北江是珠江水系中第二大水系,鱼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在广东省的内河渔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酷渔滥捕,拦河水利工程没有配套过鱼设施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北江鱼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北江捕捞产量一直持续下降,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如唇鱼等已由盛而衰,由衰而竭,面临灭绝的危险;中华鲟、鲥鱼等自六十年代以来在北江已经绝迹;昔日重要的经济鱼类如桂华鲮、倒刺鲃等自九十年代以来在北江也面临濒危的处境。八十年代初期,北江渔业捕捞产量只有五十年代中期的约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对北江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但这些都必须以北江鱼类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为前提。

一、调查目的

了解如今北江鱼类资源具体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造成鱼类资源锐减的原因,为科学地恢复北江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1)、北江流域韶关与清远段渔民。大部分在40岁—70岁之间,文化水平较低,靠打鱼为生。

(2)、韶关市区及清远市区市民。选择买河鱼的市民进行调查,一般对河鱼有相对较多的了解。

三、调查方法

1、对渔民和普通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以由我们向对方提问并作记录的方式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

2、跟渔民出河捕鱼,或者到河里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直观了解北江鱼类资源的现状。

四、调查时间:2007年7月11日―2007年7月18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对渔民主要的捕鱼方法、捕获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造成鱼类资源现状的原因进行了调查。针对渔民和市民的问卷各一份,分别向渔民和市民提出了二十七个及十七个问题(见附录1、2)。

六、调查结果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以及结合我们跟渔民出去捕鱼的亲身感受,发现北江的渔业资源现状令人堪忧。

(一)鱼类资源现状

1、鱼类资源急剧下降

调查发现,37.93%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少于2.5kg,37.93%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在2.5kg—5kg之间,只有6.89%的渔民平时每天经常捕到10kg 的鱼,而这少数渔民用的是较大的渔船。另外,93.10%的受访渔民及53.57%的受访市民表示由于北江鱼类资源的剧减,北江上渔船和渔民的数量减少了很多。

在我们跟随清远市渔政支队清城大队的飞艇出河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渔民捕到的是一些个体很小的鲮鱼和赤眼鳟等,而且总量均不多。

渔民告诉我们,80年代的时候,一天一般都可以捕到25kg以上的鱼,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00kg,而且以大鱼为多。

由上可知,北江鱼类资源已经急剧下降,鱼类的种群数量大不如前。

2、名贵、特色鱼类越来越少

对渔民的调查发现,71.43%的渔民表示现在最常捕到的鱼是、鲮、银鮈、宽鳍鱲、马口鱼等小杂鱼,大眼鳜、斑鳜、石鳜、斑鳠、鳗鲡、桂华鲮、光倒刺鲃、倒刺鲃等名贵、特色鱼类已经难得一见,更加不可能捕到个体大的鱼了。通过与渔民的访谈,我们发现与过去的几十年相比,北江鱼类资源中资源量下降得最厉害的鱼类有大眼鳜、斑鳜、石鳜、斑鳠、鳗鲡、桂华鲮、光倒刺鲃、倒刺鲃、海南鲌、小口白甲鱼、南方白甲鱼、鳡鱼、鯮等,而以上这些都是北江的名贵、特色鱼类。渔民告诉我们,就在八十年代以前,以上这些鱼类在北江还有比较大的种群,经常可以捕到比较大的个体。一个仁化县大桥镇的渔民回忆说,以前曾经捕到200多斤重的中华鲟和50多斤的鳡鱼,而现在已经二三十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了。

3、鱼类小型化现象出现

本次调查中发现,渔民在平时最常捕到而且数量较多的是、鲮、银鮈、宽鳍鱲、马口鱼等小杂鱼,其他重要的、大型的经济鱼类难得一见。这表明北江出现了经济鱼类小型化的生态现象。所谓鱼类小型化指的是某些大型水体中天然鱼类区系成分组成的改变,少数性成熟早、个体小、经济效益低的小型鱼类大量繁衍,而许多重要经济鱼类在群落中所占有的比重都明显下降。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一旦生物群体结构低龄化、小型化现象严重后,将给生物资源再生和恢复带来困难,鱼类种群同样如此。北江鱼类资源的小型化,给北江鱼类资源的再生和恢复以及鱼类物种的多样性敲响了警钟。

4、外来物种入侵令人担忧

本次调查发现,由于引种的不合理以及引种后的措施不当,导致许多外来物种在北江形成了一定的种群,给北江土著鱼类带来较大的危害。

调查中,67.79%的渔民表示在北江曾经捕到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鱼类如下口鲇(俗称清道夫)、太阳鱼等,89.65%的渔民表示曾经捕到露斯塔野鲮(泰鲮)、尼罗非鲫等引进养殖的品种。

下口鲇(清道夫)是于1990年被作为热带观赏鱼引进我国,然后又被弃入湖中繁殖形成种群的。原产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生存能力特别强,以水中死尸、藻类、落叶、青苔等为食物。最初是人们引进的热带观赏鱼,它能吸食鱼缸内的残留垃圾,保持水质清洁,因而十分畅销。据资料显示,清道夫下口鲇繁殖

力极强,每次产卵300—500颗,孵化率几乎达100%。一旦逃逸,由于缺乏天敌制约,将会发展为种群而严重危及本地鱼类。目前,下口鲇在我国台湾、广西江河湖泊中已经泛滥成灾,专吃其它鱼卵,致使当地不少“土著”鱼类断子绝孙,与食人鱼一样危害极大。该本次调查中,我们在跟随渔民出去捕鱼的时候就捕到一条下口鲇,而渔民表示平时也经常捕到此种鱼,这表明下口鲇已经在北江某些江段形成了一定的种群。

另外,韶关水产研究所的钟良明所长告诉我们,如果尼罗非鲫等在北江形成种群,同样会对北江土著鱼类造成很大的威胁。而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尼罗非鲫已经在北江随处可见。

(二)造成北江鱼类资源现状的原因

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当地渔民和市民,我们认为北江鱼类资源严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对水电、控制水、旱、潮、咸、渍等自然灾害起到了肯定的作用,但水利工程对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严重的。水利工程对江河的水文环境等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水文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部分鱼类正常的生活活动受到影响。比如干流上的水利枢纽切断了洄游鱼类的通道,直接影响生殖和生长,使洄游鱼类濒临灭绝。根据目前调查,在武江中的倒刺鲃、光倒刺鲃等经济鱼类,都因孟州坝等一批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致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在武江流域已极为少见。

第二,人类的破坏性捕捞。因为流域人口与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上人们可持续发展观的淡薄,不考虑长远利益,只考虑眼前利益,从而出现了对鱼类的滥捕,出现了一些灭绝性的渔法,如炸鱼、电鱼、毒鱼等。滥捕除了直接使鱼类资源遭受到破坏外,对亲鱼和幼鱼的滥捕会对鱼类资源起到非常严重的且不可挽回的破坏作用。如桂华鲮在繁殖季节,常在武江的上游的激流滩上产卵,当地人在其时大量捕捉,加上电站的建设,桂华鲮种群数量在北江已急剧下降。

第三,水体污染。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入北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部分江段水体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第四,不合理的采砂。采砂对水生态的破坏不可忽视,其直接影响了贝类生长,致使河蚬产量将下降,使依赖小贝为食物来源的鱼类减产。其它生态影响是砂床消失、贝类失去生长场所,江河生物净化链断裂,加剧河水污染,造成水生态系统改变,鱼类生存环境受到多重胁迫。在去仁化县大桥镇的途中,我们见到浈江(北江的一级支流)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河边便是堆积如山的河沙。

第五,引种不合理以及引种后所采取的措施不到位,导致在当地没有天敌的外来鱼类物种大量繁衍,对土著鱼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致使土著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七、调查体会

面对北江鱼类资源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北江的鱼类资源的保护,通过本次调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力宣传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人民群众对鱼类资源的保护意识。鱼类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生态系统中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北江的鱼类资源现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使其得到恢复,维持北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

第二,减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在兴建水利工程的时候,要经过充分的论证,论证其对流域内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对流域内的鱼类的影响降到最小。

第三,严禁利用破坏性渔法进行捕捞。为更好的保护鱼类资源,保证鱼类资源增值,我们应该科学制定捕捞强度,严禁电、毒、炸等绝灭性的渔法,应严禁小口径渔网的使用,使许多未成熟的幼鱼免遭捕杀。严格禁捕繁殖群体和集群仔幼鱼,对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均能起到良好作用。如长江葛洲坝坝下江段形成较大规模的中华鲟产卵场,在繁殖期实行禁捕,中华鲟受到有效保护;云南的滇池、洱海均划定了常年禁渔区,并在鱼类繁殖季节坚持 4—5个月封湖禁渔,取得较好效果。

第四,保护流域环境,严格污水排放。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体系,严格控制工厂和居民区污水的排放质量,加大对乱排乱放的惩罚力度,建立有效

的污水处理管理体系等。综合治理北江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北江流域水体的污染,使水体质量得到恢复,恢复适合鱼类的生存的生态环境。

第五,严禁滥采河沙。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有关商业活动的审批力度,规范开采河沙活动,严禁对河沙的不合理开采,还鱼类一个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第六,开展人工繁殖和放流。人工增值和放流是保护濒危鱼类的有效措施。对已经消失或者现在种群数量稀少的重要经济鱼类,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人工增值和放流使其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第七,谨慎引种,合理治理外来入侵鱼类。在引进外来入侵鱼类的时候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及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防止其对北江土著鱼类造成灾难性后果。对已经在北江形成一定种群的外来入侵物种一定要大力治理,将对土著鱼类的危害降到最低。

丹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丹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丹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1016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708公顷,实验区面积1460公顷。特别保护期为每年的4月1日—6月30日。保护区地处河南省淅川县南20公里的丹江口水库上游马蹬开阔带,范围在东经111°22′44″―111°33′04″,北纬32°53′35″―33°00′56″之间。核心区是由21个拐点连接172米水位线所组成的封闭区域,拐点坐标分别为:盛湾镇红庙码头(111°30′26″E,32°53′35″N)—陈庄(111°30′09″E,32°53′44″N)—鱼关(111°28′22″E,32°54′28″N)—陈营(111°28′46″E,32°55′12″N)—马岭(111°28′09″E,32°55′45″N)—贾湾(111°26′36″E,32°56′15″N)—宋湾(111°26′01″E,32°56′14″N)—盛湾(111°24′23″E,32°55′40″N)—马湾(111°23′49″E,32°55′54″N)—姚营(111°23′06″E,32°56′32″N)—单岗(111°22′44″E,32°57′11″N)—老城镇王家岭(111°25′58″E,32°59′19″N)—杨家山(111°26′53″E,32°58′18″N)—岵山(111°28′07″E,32°57′37″N)—官夫山(111°28′23″E,32°59′38″N)—姚湾(111°28′17″E,33°00′56″N)—武家洲(111°28′55″E,33°00′12″N)—马蹬镇向阳(111°29′55″E,32°58′39″N)—肖山头(111°29′59″E,32°56′44″N)—吴营(111°30′27″E,32°56′11″N)—白渡(111°30′43 ″E,32°54′20″N)。实验区是由9个拐点连接的封闭区域,其拐点坐标分别为:向阳(111°29′55″E,32°58′39″N)—高庄(111°31′43″E,32°58′08″N)—崔湾(111°31′27″E,32°57′20″N)—任沟(111°32′18″E,32°56′58″N)—寇楼(111°32′55″E,32°57′21″N)—桐柏

云南省玉溪市三大高原湖泊鱼类资源调查

云南省玉溪市三大高原湖泊鱼类资源调查 摘要:目的调查玉溪市三大高原湖泊鱼类多样性。方法于2010年11月 --2011年4月到抚仙湖采集、调查。采取环湖线路、点面结合的方式采集;从养殖场、饭店采集、购买;访问、查阅文献统计等方式辅助调查,之后进行鉴定、分类、最后进行分析。结果玉溪三大高原湖泊(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中,抚仙湖的鱼类多样性丰富度最高,星云湖次之,杞麓湖在三者中最低。同时调查发现三个湖泊的鱼类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土著鱼类减少,特有种减少,外来鱼类增多。并针对这一结果提出一些保护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鱼类资源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 1.概述 鱼类[1]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借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除极少数地区外,无论是从两极到赤道,还是从6000 m的高原山溪或湖泊到水深超过万米的深海均有其广泛的分布和存在。许多鱼类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种类,如常见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是主要的食用鱼类,鲤科鱼类也是一些比较常见的食用鱼类。另一些鱼类还有观赏价值,如金鱼,热带鱼等。鱼类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并不遥远,我们生活中就经常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鱼类。 现在的鱼类在经历了长久的进化过程中的辐射适应阶段后,演变为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是脊椎动物中最多的一个类群。云南野生淡水鱼类种类异常的丰富多样,根据杨宇明、王娟等人资料[2]记载,迄今为止云南已经记录淡水鱼类432种,分属9目27科143属占中国淡水鱼类(约800种)的54%。并且云南所分布的淡水鱼类中有290种为云南特有或者说在国内只有云南才能见到的种类,占云南鱼类的67.1%。这么高的鱼类种数和特有种数很显然和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丰富度和特殊性紧密相关,这其中湖泊水域面积共计1080Km2,各个湖泊有土著鱼类150种,占全省土著鱼类的35.5%。查阅陈银瑞等主编的《云南鱼类志》和其它相关文献[3]可知,截止1994年该调查结束抚仙湖共计有土著鱼类25种,特有鱼类12种;星云湖有土著鱼类15种,特有鱼类3种;杞麓湖有土著鱼类11种,特有鱼类3种。是我国鱼类资源的宝库,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如果开发保护得当还能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相信大家很多人都听过大头鱼(学名大头鲤C.pellegrini)、金线鱼(学名抚仙金线鲃S.granami tingi)、抗浪鱼(学名鱇浪白鱼A. graham t)这些昂贵却不常见的

鱼类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嘉陵江古称阆水,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水系跨越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流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属于长江北岸重要的一级支流,它的水系主要由嘉陵江干流、涪江、渠江三大河流组成,流域内鱼类资源丰富。江中鱼类多达151种,属于7目19科83属,其中51种是长江流域特有种,居四川省各河之首。 近20年来,随着嘉陵江“全面渠化,梯级开发”综合水电工程的实施,嘉陵江水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鱼类资源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由于鱼类的外形特征易于呈现出随地理分布的变异, 是鱼类不同地理种群划分的重要依据 , 进而在鱼类种质资源的鉴定和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意义 嘉陵江流域渔业资源丰富,经实地考察整理分析发现:由于大量水利枢纽的建设,河段的人为阻隔,大部分水域环境发生了改变。其水域环境的变化对该区域鱼类组成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统计各方所得数据,并对比1980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发现,经济鱼类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在渔获物中消失或比例急剧减少。因此,为研究环境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加强对鱼类形态特征的认识十分重要。 不同形态的鱼类栖息在不同的生境下,江河鱼类形态特征与环境之间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形态特征是生物与环境

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鱼类对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必然会在其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适应性变化;其中,形态学特征的变化较之于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更为具体,易于比较观察,是探讨生物与环境间相适应的重要依据。 2.1环境分布的特点(嘉陵江):银飘鱼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不论静水、流水都能生活。喜欢漂泊于浅水地区,行动迅速,经常成群地在水面上来往漂游,故有飘鱼之称。冬季到深水层中越冬。以小鱼、浮游动物及植物碎屑为食。个体不大,但繁殖力强。 2.2相关形态学测量: 用游标卡尺测定鱼的全长、体长、体宽、眼后头长、头长、头高、体高、尾柄长、尾柄高、背鳍基长、臀鳍基长、吻长、尾叉长、眼径等14个形态指标 2.3数据分析 根据所测量的各项可量性状, 采用生物统计方法处理分析,对 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主要变化范围、形态特征的偏相关系数等。观察其变动范围,并与之前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近年来环境变化对银飘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 3.1 材料来源: 3.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等) 3.3 测量方法: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利用传统形态度量法对所选种类进行可量性状的测量,精确到0.01cm.

彭泽鲫水产种质资源可研报告

彭泽鲫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一、项目情况 以保护彭泽鲫种质资源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实现保护、科研、生产开发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成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加强太泊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证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二、项目内容 设立彭泽鲫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知识强的职工队伍,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通过建设和保护,使彭泽鲫原种种群数量逐步增加,鱼类产卵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具体实施如下: 完成保护区的总体实施方案; 建立管理机构,落实编制经费,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 完成保护区的勘界以及界标、界桩、界牌的设置;

完成保护区管理局选址征地和建设,购置办公、管理设备等; 建设彭泽鲫水产良种场,开展基础性科研工作; 配备科研仪器设备,建立完善标本室、资料室、化验室、病害研究防治室、技术培训室等; 完善整个保护区管理体系,行使保护、救护、执法、宣教等职能。 中、长期目标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科研监测站,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强对水产遗传种质资源、特别是珍稀水产遗传种质资源的保护,强化相关技术研究,促进水产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处理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进与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比较完善、科学、规范的彭泽鲫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和管理体制,以及保护区资源监测体系和法规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科教、综合利用等相互促进的科学体系。通过加强保护和管理,使太泊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争取使该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成为我国淡水优质水产种质资源的宝库 三、项目背景 XX是彭泽鲫的原产地,保存比较完整的适合彭泽鲫

科学养护土著鱼类,发展特色渔业经济

基层农技推广 2013,1(7):47-49 经验交流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718001410.html, ·47· 科学养护土著鱼类,发展特色渔业经济 李 军 (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辽阳 111000;联系人E-mail: lj_nwafu@https://www.360docs.net/doc/718001410.html,) 摘 要:我国土著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经济价值。由于土著鱼类的栖息地不断减小, 其种群数量也不断减少,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所以有必要进行科学养护。保护栖息地以及建立保护区;在科学养护的基础上,进行土著鱼类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土著品种的弊端。 关键词:科学养护 土著鱼类 渔业经济 引言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此诗道出了渔民劳作的艰辛,但同时也反映了土著河鱼—松江鲈鱼的鲜美。赞誉土著鱼类美味的诗文颇多,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清人徐鹄庭在《汉口竹枝词》也写道:“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自古以来,土著鱼类就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久负盛名,这些赞美之词,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随同这些名家名篇而千古流传。 土著鱼类属于土著品种范畴,土著品种也称本地物种或当地物种,顾名思义,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区及其自然传播范围内(即在其自然占领的或无需人类直接或间接引种也能占领的分布区内)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的分类单元。 我国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按水系分主要有珠江水系、长江水系、黄河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七大水系,另外有内陆河流塔里木河和主要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灵渠。辽阔的水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鱼类因其特殊的生活史和栖息环境,生活习性不同,演化成品种众多的土著鱼类,如我国长江、黑龙江水系和钱塘流域 的蒙古红鲌,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白斑狗鱼,黄河水系的黄河鲶、黄河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澜沧江下游叉尾鲇、云南抚仙湖的抗浪鱼、澜沧江水系的丝尾鳠、云南滇池的滇池金线鲃、斑鳜、拉氏鱥、松江鲈鱼、兴凯湖翘嘴鲌、云南陆良鲇鱼、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秦岭细鳞鲑、长江鲥鱼、盛产于嘉陵江的中华倒刺鲃、我国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附属湖泊中的似刺鳊鮈、瓯江刺鲃等等。 1 土著鱼类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 1.1 生态效益 土著鱼类是庞大生物网络中重要的一员,是在特定的自然水域生态环境中长期进化的结果,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青海湖是以水生生物—鸟类—草原为主的湖泊生态,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土著鱼类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唯一的优势种类,青海湖裸鲤每年5~8月洄游到河流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了丰富食物条件,形成了青海湖独特的鱼—鸟共栖生态系统,其种群对鸟类群体繁衍、青海湖生态环境和青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不仅仅作为一种生物资源,更重要的是会对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影响。

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北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江鱼类资源调查组暑期三下乡服务队 蓝昭军2007年8月 引言 北江是珠江水系中第二大水系,鱼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在广东省的内河渔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酷渔滥捕,拦河水利工程没有配套过鱼设施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北江鱼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北江捕捞产量一直持续下降,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如唇鱼等已由盛而衰,由衰而竭,面临灭绝的危险;中华鲟、鲥鱼等自六十年代以来在北江已经绝迹;昔日重要的经济鱼类如桂华鲮、倒刺鲃等自九十年代以来在北江也面临濒危的处境。八十年代初期,北江渔业捕捞产量只有五十年代中期的约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对北江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但这些都必须以北江鱼类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为前提。 一、调查目的 了解如今北江鱼类资源具体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造成鱼类资源锐减的原因,为科学地恢复北江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1)、北江流域韶关与清远段渔民。大部分在40岁—70岁之间,文化水平较低,靠打鱼为生。 (2)、韶关市区及清远市区市民。选择买河鱼的市民进行调查,一般对河鱼有相对较多的了解。 三、调查方法

1、对渔民和普通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以由我们向对方提问并作记录的方式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 2、跟渔民出河捕鱼,或者到河里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直观了解北江鱼类资源的现状。 四、调查时间:2007年7月11日―2007年7月18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对渔民主要的捕鱼方法、捕获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造成鱼类资源现状的原因进行了调查。针对渔民和市民的问卷各一份,分别向渔民和市民提出了二十七个及十七个问题(见附录1、2)。 六、调查结果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以及结合我们跟渔民出去捕鱼的亲身感受,发现北江的渔业资源现状令人堪忧。 (一)鱼类资源现状 1、鱼类资源急剧下降 调查发现,37.93%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少于2.5kg,37.93%的渔民平时一天的渔获量在2.5kg—5kg之间,只有6.89%的渔民平时每天经常捕到10kg 的鱼,而这少数渔民用的是较大的渔船。另外,93.10%的受访渔民及53.57%的受访市民表示由于北江鱼类资源的剧减,北江上渔船和渔民的数量减少了很多。 在我们跟随清远市渔政支队清城大队的飞艇出河寻找正在捕鱼的渔民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渔民捕到的是一些个体很小的鲮鱼和赤眼鳟等,而且总量均不多。 渔民告诉我们,80年代的时候,一天一般都可以捕到25kg以上的鱼,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00kg,而且以大鱼为多。 由上可知,北江鱼类资源已经急剧下降,鱼类的种群数量大不如前。 2、名贵、特色鱼类越来越少

太湖野生鱼类知识普及

太湖野生鱼类知识普及 银鱼 银鱼是太湖重要经济鱼类,位太湖特产太湖三白之首。太湖银鱼分为四种,分别为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陈氏短吻银鱼Salangichthys tangkahkeii (Wu)、乔氏短吻银鱼S. jordani (Wakiya et Takahasi)、短吻间银鱼Hemisalanx brachyrostris (Fang),其中前两者产量最大。 【生物学特性】 中文名:陈氏短吻银鱼,曾用太湖短吻银鱼、太湖新银鱼等名 英语名:White Bait, Ice Fish, Glass Fish 学名:Salangichthys tangkahkeii (Wu) 俗名:面丈鱼、面条鱼 银鱼,体细长,近圆简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营养价值】 银鱼属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对高脂血症患者食之亦宜。中医上认为其味甘性平,善补脾胃,且可宣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虚劳诸疾。 新鲜银鱼可食部分每百克含:水分89.0克,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物1.4克,灰分1.0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5毫克,尼克酸0.2毫克。 晒干后的银鱼干每百克含:蛋白质72.1克,脂肪13.0克,热量1709.4千焦,钙761毫克,磷1000多毫克。 【食用方法】 银鱼干不可直接食用,请参照连家船菜谱烹饪熟制后方可食用。 【连家船菜谱】 银鱼干炒青椒 配料:银鱼干、青椒丝 辅料:白糖、精盐、啤酒、油、味精、胡椒粉、姜、大蒜、葱。 烹饪方法: 1、先将银鱼干放入啤酒中浸泡30分钟,然后取出沥水。 2、先往锅内倒入油烧热,然后倒入青椒丝翻炒几下再放入银鱼干继续翻炒几下,倒入少许啤酒、盐、糖、姜、大蒜稍微翻炒几下,盖上锅盖烧2-3分钟。 3、起锅前放入味精,胡椒粉,葱,装盘。 红烧银鱼 主料:太湖银鱼或连家船冻银鱼 辅料:青椒、食用油、酱油、料酒、精盐、白糖、胡椒粉、姜、大蒜、葱。 烹饪方法:

增殖资源学复习资料

有关名词概念: 1.渔业资源增殖:指用人工措施放流苗种或人工栽培、科学管理、收获以及对渔场环境改造与保护等方法,使水产资源再生产类似于农牧业的一种渔业方式。 2.栽培渔业:一面增殖,一面捕捞,使渔业资源永久延续。或将对象生物按人的意志加以增殖后再进行捕捞的渔业方式。 3.潮间带:落潮时定期暴露于空气中,而涨潮时又淹没于水中的沿岸区。具有岩岸、沙滩和泥滩,甚至是珊瑚礁和红树林等多种生态系统。 4.河口湾:除真正的河口外,还包括半封闭的沿岸海湾、潮沼(tidal marshes)和沿岸沙坝后面的水体。 5.寒流:指水温低于流经海区水温的海流,通常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如千岛寒流。寒流一般低温低盐,透明度较小。 6.暖流:指水温高于流经海区水温的海流,通常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如黑潮暖流。暖流一般高温高盐,透明度较大。 7.人工鱼礁:是一种人为设置在水域中的构造物,它是以捕获水生生物或增殖保护为目的的渔场设施。 8.鱼礁性:鱼对礁石的行为反应和相对位置关系,不同鱼种和各成长阶段而有差异,这种差异即称之为鱼的鱼礁性。 9.单位人工鱼礁:(≥400m3) 10.马尔萨斯增殖:假设环境因素一定时,种群的瞬时增殖速率与该时刻的个体数成正比。 11.逻辑斯谛增殖: 12.标志放流:研究鱼类的洄游和鱼类资源的一种方法。将天然水域中捕获的鱼类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水域,重新捕获时可据以研究鱼类的洄游、分布、生长和资源等状况。 13.生物学零度:生物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14.有效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15.矶烧:由于环境恶化(如高水温、低营养盐海况)造成海藻群落荒漠化的现象。 16.异型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上孢子体和配子体外表悬殊。根据两个世代的形态、大小和有无独立生活机能,又可分为:苔藓型的世代交替、蕨类型的世代交替和种子植物型的世代交替。 17.同型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上孢子体和配子体外表形状、大小、构造和显著性完全一样,没有区别,并且都能独立生活,只是两个个体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上有二倍体(2n)和单倍体(n)的区别,称为同型世代交替。 18.阴干刺激:人工诱导贝类(如虾夷扇贝、鲍鱼等)产卵方法,将亲贝阴干加冷风吹15小时左右。 问答题 1.对虾、鲍鱼、扇贝、海参、海带、海蜇的生活史 对虾:受精卵-无节幼虫-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幼虾-成体 鲍鱼:受精卵-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初期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上足分化幼虫-稚鲍-幼鲍-成鲍 扇贝:受精卵-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稚贝-幼贝-成贝 海参:受精卵-耳状幼虫-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幼参-成体 海带: 海蜇:受精卵-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幼体-成体 2.增殖放流的一般方法与主要步骤(主要是对虾、海蜇、梭子蟹) 对虾:中间培育→体长≥3cm→测量称重→放流→海上放 →开闸放 海蜇、 梭子蟹 3.真鲷、对虾、鲍鱼、扇贝、海参、海藻增殖方法的异同 增殖的两方面:1.种苗、亲体的放流2.增殖环境的改造,对虾只有1 4.人工礁诱集鱼虾等的一般机理(底鱼礁、浮鱼礁) 底鱼礁的集鱼原理:鱼礁的波流效应(礁区周边常形成较复杂的流态)、鱼礁的生态效应(为鱼、虾、贝、藻类提供附着基形成鱼;虾、贝类及其幼体的庇护所;为鱼、虾、贝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浮鱼礁的集鱼原理:阴影诱集、声波诱集、食饵诱集、刺激诱集、流场诱集 5.海流的生态意义及其与海洋渔业的关系 生态意义: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海流对海洋生物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于海流散播和维持生物群的作用。包括:(1)暖流可将南方喜热性动物带到较高纬度海区;而寒流则可将北方喜冷性动物带到较低纬度海区。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海洋鱼类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海洋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着重将其起源与进化予以综述,最后对今后海洋鱼类的主 要研究方向做一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鱼类起源进化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arine Fish QiXiaoYan [Abstract]: Marine fish has important economic value, its origins and evolution to be reviewed and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re made for th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marine fish,evolutionary,origin 引言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为低级的一个类群。目前鱼类共有21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1.2万种。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左右[1]。因此,海洋鱼类构成了我国海洋水产品的重要基础。目前,对于海洋鱼类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但对鱼类的起源与进化却鲜见报道,本文就其起源与进化做如下综述。 1、海洋鱼类的定义 以腮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 2、海洋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最早的鱼类进化可追溯到奥陶纪[2]。棘鱼化石发现于4.5亿年前,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绝灭于石炭纪。棘鱼具鲨鱼样牙和歪形尾,鲨鱼胚胎具棘鱼样成排小腹鳍,故棘鱼类接近软骨鱼,但具硬骨鳞、鳃盖和硬骨,跟接近硬骨鱼的祖先----古鳕鱼类。节颈鱼类(Arthrodira)、褶齿鱼类(Ptycoodondontida)等盾皮鱼类发现于志留纪,泥盆纪末大部分绝灭,少数延续至石炭纪,体被骨质甲板似甲胄鱼,但具下颌、成对鼻孔、偶鳍和歪行尾[3]。软骨和盾皮鱼类的一支演化为软骨鱼类,另一支演化为硬骨鱼类。化石鲨于同时的棘鱼、盾皮鱼解剖结构的比较表明,三者似乎是源自于共同祖先。 泥盆纪的造山、造陆运动形成了新的山系、高原和盆地,海陆分布、地貌和气候发生而来巨大的变化。大陆增加,气候干燥炎热,淡水鱼类常遭受湖沼枯竭、水域变小和变热的

太湖水质与太湖水产养殖(调研报告)

太湖水质与太湖水产养殖(调研报告) 摘要:由于太湖水质的污染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出台了关于拆除西太 湖围网养殖,东太湖围网养殖压缩的政策,但是这一政策将影响太湖周边大部分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只要通过调节水产养殖的比例和改善各种养殖的饲料配方,最大限度的减少水产养殖对太湖水质的污染以扩大养殖面积,缓解水产养殖户的经济压力和长三角地区如蟹等水产的供应。 关键词:太湖水污染、蓝藻、水产养殖、太湖蟹 一、太湖的重要地位 水是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现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维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纽带。我国水资源短缺,需求量较大,生态系统也需要水来维护。城市是人口分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集中区域,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及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水资源质量对城市发展的约束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水资源不仅具有生活利用功能,还有灌溉、工业利用、生态环境利用等功能,水资源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太湖,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打开地图会发现,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体的话,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血管”。 二、太湖附近的现状 1.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湖水域受纳了大量污(废)水,水体污染严重,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区。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十五”期间,太湖湖体水质比2000年有所好转,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指标均达到“十五”计划目标,湖体西部沿岸区和湖心区的总氮、综合营养指数指标有所改善。太湖的总体水质基本达到水域功能类别III类水要求但反映富营养化程度的总氮和总磷指标存在超过III类水质标准现象[1]。(详细分析见表一) 但是,2007年5月份,无锡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水体变色发臭。5月28日前后,居民用水开始感觉到明显异味,其后,情况愈加严重,居民家中的自来水腥臭难闻,不仅无法正常饮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问题[2],这场突如其来的水危机给城区100多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太湖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010年4月17日,我们驱车去了苏州市东山镇,东山镇三面被太湖环绕,经我们实地考察,采集水样(如图二所示)并拍摄了相关照片并且对采取的水样进行研究(如图三),发现东山附近的太湖的水质并没有受到太多蓝藻的影响,在太湖的中央位置,水是很清澈的。太湖和与太湖相连的内河的水质的差别较大,连接其的桥便成了明显的分界线。在桥的内侧是渔船的聚集地(如图一),有部分的是纯粹的渔民,生活都在船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所以在太湖的边缘有渔民的地方蓝藻的数量较多。桥的外侧是太湖,相较于河内,蓝藻的数量明显下降。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合同书 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课题承担单位: 课题起止时间: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电话: 电子邮件:

共同条款 开放基金课题的设置是重点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完善开放课题管理,确保课题的顺利完成,经开放课题资助方(实验室,甲方)和课题承担方(乙方)共同协商,就如下共同条款取得一致意见: 1.甲、乙双方签订合同,并加盖公章后,合同即开始生效。 2.乙方必须遵守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之规定。 3.乙方应按年度计划开展研究,并按规定向甲方提交年度课题执行情况的书面材料。若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则甲方可视为乙方自动放弃课题,将终止拔款,并告其所在单位追究责任。 4.乙方凡无正当理由或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如灾害等)终止课题或未完成课题,甲方除告乙方所在单位追究责任与追回所拔经费外,并取消乙方及所在单位申请本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格。 5.若乙方承担一般开放课题,必须发表一篇学报级论文,承担重点课题必须发表一篇SCI论文,发表论文格式如下: 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XXX * 作者标注:申请人1,2,……,实验室固定人员 1 ? 单位标注:1)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 510300 2)申请人单位 内容:…… 脚注:* XXXX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乙方发表的其它文章只需脚注为甲方资助即可。 6.资助经费分两次拔付,合同签订后二个月内,甲方应及时拔付第一次资助经费。乙方提交第一年度执行情况材料后,甲方即拔付第二次资助经费。 7.课题结束后,乙方应及时向甲方提交工作总结、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经费使用报告。并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查、验收。 8.开放研究课题取得的成果,按有关成果监定管理办法,组织鉴定和申报,其成果属实验室和完成者单位共有。 9.在课题执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均不得单方面修改合同内容,若需修改某项内容,需向对方提出理由,经对方同意后由双方商定作相应修改。 10.本合同正式文本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 签约双方 开放课题设置方(甲方)开放课题承担方(乙方)(公章)(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字):单位负责人(签字): 课题负责人(签字): 财务负责人(签字): 开户银行及户名: 银行帐号: 年月日年月日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_鱼类调查方法_标准之浅谈

《河南水产》2012年第3期综述·专论·调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我院陆续开展了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及多项涉渔评估项目,鱼类组制定了相应的鱼类调查方法,在进行诸类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再完善的方案都有不足之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完善。鱼类调查是一个多部门协作、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实施方法及标准,鱼类组参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制定出《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实施方案鱼类调查部分的实施方法、标准》。本文以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 —鱼类部分的调查方法、标准和实施之方案为基础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同行今后开展鱼类调查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鱼类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调查方法、实施标准、调查结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现将调查的组织形式、调查方法、实施标准展述如下。 1鱼类调查的组织形式 鱼类调查是在河南渔业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及技术实施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的一项科研工作,一切调查工作以《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渔调方案》)为工作基础。根据《省渔调方案》设定的采样断面(点),单靠鱼类组几人无法按《省渔调方案》要求完成鱼类调查工作,应该在进行鱼类调查时构建一个组织机构,即以鱼类组为骨干、其他调查小组协助及市(县)水产科(站)人员参加的一个鱼类调查工作组。鱼类组负责制定《省渔调方案》鱼类调查部分的实施方法、标准并把实施方法、标准打印成册,下发到鱼类调查工作组成员。在进行现场调查之前由院领导小组召开一次涉及有关市(县)渔业部门领导和鱼类调查工作组成员参加的工作协调会,在会上院领导进行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的动员报告,首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并把鱼类调查这项工作安排在当年度工作日程中;鱼类组负责《鱼类调查部分实施方法、标准》的释解,使市(县)水产科(站)鱼类调查工作组每一位成员统一认识、统一标准,按照《省渔调方案》要求圆满地完成鱼类调查任务。 鱼类调查组织形式:院领导小组→《省渔调方案》技术实施领导小组→课题鱼类组→市(县)水产科(站)鱼类调查工作组成员。 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分事前调查和现场调查两个步骤。2.1事前调查 从有关文献查阅和社会访问两方面进行调查,以便为现场调查做好充分准备。 2.1.1文献调查 主要参照《黄河流域(河南段)鱼类资源及黄河鲤鱼生物学调查报告》、《河南鱼类志》、《河南水产》杂志近20年登载的河南省自然生存、增养殖、引进移植的种类进行文献查阅,通过上述文献查阅查知目前在河南省自然水域内自然生存、增养殖、引进移植过的鱼类种类有130余种,比上一次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所记述的102种多20余种,有渔业经济价值鱼类主要有近30种,初步了解河南省的鱼类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状况、区系构成和演变情况。 2.1.2社会访问调查 目前我们进行的社会访问调查较少,在进行访问调查时我们应以省水产局领导、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及市县老水产工作者作为主要访问对象,征求他们对此次《省渔调方案》的意见,请他们谈一谈近几年河南省的鱼类种类组成、洄游鱼类的溯河·降河时期、禁渔区、禁渔期、稀有鱼类的分布状况、主要鱼类的产卵场、放流地点、渔获状况及相关水体重大变化情况并记录,为我们进行现场调查及实施标准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 2.2现场调查 鱼类调查的实施主要通过现场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现场调查包括调查时间设定、调查断面确定及渔获物采集方法三部分。 2.2.1调查时间设定 按照《省渔调方案》要求,调查时间设定在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的中月中旬,在鱼类繁殖季节临时增加或延长调查时间;在时间、条件许可情况下需要常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 —鱼类调查方法、标准之浅谈 屈长义(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450044) 6

苏州水产资源状况调查

苏州水产资源状况调查 王宇 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渔业生产现状 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2.7%。地处亚热带北缘,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摄氏16度上下,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地理环境优越,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东靠上海,南与浙江省的嘉兴、湖州等市接壤,北临长江,西傍太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境内有张家港、常熟、太仓3个国家一类长江口岸。下辖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等5个区,以及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86个镇(街道),现有总人口590.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0.89万人。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水域结构适宜水产养殖。 水域资源状况 全市水域总面积360.9千公顷,有大小湖泊300多个,各类河道2.1万多条。境内长江水域面积46千公顷(水岸线长138公里),太湖155.3千公顷,大型河道(泄洪)26千公顷,宜养殖水面148.7千公顷,实际已养殖水面91.82千公顷(137.73万亩)。 水文气候条件 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常年平均日照1965小时,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年平均气温为16℃上下,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 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年降水日125天。春季常年降水总量为278毫米,夏季为420毫米,秋季为220毫米,冬季为144毫米。 初雪日为12月24日,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但也有年无积雪日出现。生物资源状况 (1)饵料资源 ①浮游植物 9门134属,浮游植物总密度为2500—16000万个/升,总平均生物量为1.6毫克/升。生物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②浮游动物 四大类30属122种,浮游动物总平均的密度为1700个/升,总平均生物量 1.3毫克/升。生物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③底栖动物 软体动物68种,主要为河蚬、螺蛳、三角帆蚌等;环节动物主要为尾鳃蚓、蛭类等;水生昆虫主要为蜉蝣科幼虫和摇蚊科幼虫。尤以螺蚬类资源丰富,浅水

乌江彭水电站沿河段库区鱼类资源调查

乌江彭水电站沿河段库区鱼类资源调查 摘要2004—2008年,对彭水电站沿河段库区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记载,查明沿河段库区有鱼类125种,分别隶属7目18科80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鲇形目次之,鲈形目第三,其他目相对较少。 关键词乌江彭水电站;沿河段库区;鱼类资源;调查 彭水电站是乌江干流第10个梯级电站,电站装机容量175万kW,年发电量61.24亿kW·h,是乌江干流大型水电站之一。电站2004年截流,坝址位于重庆市彭水县城上游11 km处,距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117 km,建库后电站正常蓄水位293m,库岸线长513.41 km,大坝截断急流乌江江水形成河流型水库,水库淹没重庆市彭水县、酉阳县、贵州省沿河县等3县23个乡镇,涉及沿河县11个乡镇69个村、305组,该段库区占水库的绝大部分面积,鱼类物种多样性丰富,尚有部分濒危物种,该区沿河段仅于1984年进行过鱼类资源调查,为摸清电站建设对沿河段库区鱼类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有必要对库区沿河段鱼类资源作调查整理。 1材料与方法 按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试行规范》于2004年4月至2008年9月对该区域段的淇滩、和平、黑獭、思渠、洪渡进行鱼类资源调查,采取现场采集标本和分年次询问渔民捕获鱼获物的方式。标本采集委托渔民电捕,并进行室内测定、鉴定、分析。询访捕鱼20年以上的专业渔民,捕获的活鱼浸入8%福尔马林溶液,个体大的在腹腔和背部注射福尔马林溶液,部分标本存放在沿河县渔业技术推广站。 2结果与分析 2.1鱼类资源种类 通过实地采集鱼类标本,询问渔民捕获的鱼类品种及查阅文献记载,彭水电站库区沿河段有鱼类125种(表1),隶属7目18科80属,其中鲤形目鲤科50属75种,鳅科8属14种,平鳍鳅科4属4种,胭脂鱼科1属1种;鲇形目鲇科1属1种,胡子鲇科1属2种,鲿科1属5种,鮠科3属8种;鮡科2属3种,科1属2种;鲈形目鱼旨科1属3种,鰕虎鱼科1属1种,鳢科1属1种,斗鱼科1属1种;鲟形目鲟科1属1种,鳗鲡目鳗鲡科1属1种;鳉形目青鳉科1属1种;合鳃目合鳃鱼科1属1种。 该段库区调查鱼类新增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新生种,比《贵州鱼类志》记载的6目多1目,品种占贵州

(九年级生物教案)鱼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鱼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九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鱼类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意在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激学导思,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 引议释疑,联系生活 实际研讨 →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 保护 2.教学过程说明: 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此,教师在上此课时应注意渗透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鱼类资源的利用 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的鱼类资源利用的情况在课堂上谈一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用途: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教师提出问题印发学生思考,如:鱼类的用途很广,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保护渔业资源。

(2)放录像片,我国沙尘暴由20世纪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急剧上升到90年代的23次,北方沙尘暴正以每年2490km2的速度南侵,直达河北丰宁,距北京仅70km,____年珠江口发生的赤潮造成香港渔民损失达一亿港元,大陆渔民的损失超过4000万元,____年9月爆发的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5.6亿元,并且由于毒素的富集作用,还发生了摄食被藻毒污染的贝类,而致人死亡的事件。通过以上录像让学生分析发生赤潮的原因。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广开思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鱼类资源的紧迫性、重要性。 (3)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市场上为什么出现鱼类的品种在减少。有些鱼的价格在上涨的情况。 谈一谈该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必须采取哪些有利措施,通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合理利用并保护好鱼类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已从____年7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在学生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一下在本地区如何保护好鱼类资源,努力学习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鱼类资源的利用  

桂江鱼类资源调查研究

桂江鱼类资源调查研究 摘要经调查,桂江鱼类资源丰富,有鱼类162种,隶属于7目21科92属,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鱼类区系复合体由热带平原、江河平原、中印山区、上第三纪、北方平原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外来入侵物种4种;主要经济鱼类16种。拦河坝的大量建设,严重影响了土著鱼类的栖息、索饵及繁殖,取而代之的是适宜滤食性的鲢、鳙成为桂江鱼类的绝对优势种群。 关键词鱼类资源;调查;区系;类群;桂江 桂江是西江水系第三大支流,全长438 km,流域面积18 790 km2。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上游为漓江,流经灵川、临桂、桂林、阳朔、平乐等县市,汇恭城河后始称桂江,再经昭平、苍梧,于梧州市与浔江汇合入西江。桂江是广西内陆重要的渔业河流。2011年,笔者结合有关项目,以桂江干流为主开展桂江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现将本次调查及资料记载分析报告如下。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鱼类资源调查,于2011年5月在桂江的长滩、巴江、玉河、五将、金牛坪、福登、儒岩、桂江口8个江段进行。对采用不同渔具、渔法(主要为刺网和钓具、少量渔笼)捕鱼的渔民进行渔访,查看渔获物采集标本,鱼市场购买渔民捕捞上市野生鱼类制作标本,以及近几年不定时走访、调查沿江的农贸市场,将标本带回室内进行鉴定。对所有鱼类标本进行鉴定,并对标本进行体长、体重等常规生物学测定,对有鳞片的鱼类,取下鳞片带回实验室观察鉴定其年龄,对部分鱼类进行解剖观察,确定其雌雄性别,记录性腺发育分期情况。 1.2 标本鉴定及分类主要依据 主要依据有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鱼类)》各卷、《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广西淡水鱼志(第2版)》[1],并向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及渔民调查了解鱼类的资源和渔获量。 2 鱼类组成分析 2.1 鱼类种类组成 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1 600个以上,结合《广西淡水鱼类志》等有关调查材料[2-3],经检索、鉴定,目前桂江从平乐至梧州江段共有162种鱼类生活或洄游通过,隶属于7目21科92属。 2.2 鱼类区系组成及特点

(完整版)鱼类学试题集合

水养、生科鱼类学试卷及答案2004-12(04-05-1)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4分) 1.鱼类的皮肤由和组成,前者起源于,后者起源于。 2. 鳞片根据它的形状、构造和发生,分为、和骨鳞,骨鳞由产生,根据露出体外部分有 无棘刺可分为、。 3.从鱼类开始,脊神经的背根与腹根结合成脊神经,背、腹根的结合处位于椎弓之_____,然后分成三支,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 4.鱼类特有的内分泌器官是,它的作用可能是。 5.“左舌鳎右鳎”在分类学上的含义是指两眼均着生在____侧者为____科鱼,两眼均着生在____侧者为____科鱼。与 此相类似的有鲆科鱼,其两眼着生在_____侧,而鲽科鱼两眼则着生在____侧。 6. 在图上标出1、2、4、6、8哪些骨骼属于主轴骨骼、哪些属于附肢骨骼? 7. 注明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结构的名称。 图:鲨鱼的侧和感觉丘 8.鲢鱼(或白鲢)的腹棱自_______至______,鳙鱼(或花鲢或胖头鱼)的腹棱是自______至________。 9不少鱼类有辅助呼吸器官,辅助呼吸器官有、、。各举一例、、。 10.现已知全世界鱼类约有________种,其中我国约占_____%,我国的鱼类中,淡水鱼约有________多种,海鱼约 _______多种。 二.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7×3=21分)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 (2) 鳃耙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 (4)限制因子(5)洄游(6)繁殖力(7)不可逆点 三问答题(每题5分,共2×5=10分) 1. 简述鱼类的食性与消化管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2.简述鱼类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 四简述题(25分) 1.鱼类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几个时期?各发育期在形态和生长上有何特点?(6分) 2.请简述鱼类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及其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指导意义(6分) 3. 请简述鱼类日粮的确定方法和意义(6分) 4.在鱼类人工育苗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成活率?(7分) 五检索表(20分) 条纹斑竹鲨斑鰶刀鲚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鲈鱼鳜鱼蓝圆鯵蓝点马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