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研究综述

彭 湃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关键词]因果关系;连接成分

[摘 要]本文从界定和分类、功能、历时研究和认知研究四个方面对关于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目标。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2-0044-05

狭义的因果关系连接成分是在逻辑上可以表达因果关系,并且具有连接功能的语法成分,而我们则把因果关系看成一种范畴、一种广义上的因果关系。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界定和分类、功能、历时研究、认知研究四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范围与分类

1.1范围研究

金兆梓(1922)在《国文法之研究》中认为,“联系虚字分为系词、联词、介词”,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涉及连接成分的概念。此后,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黎锦熙(1924)的“关系词”、王力(1943)的“联结词”、朱德熙(1982)的“关联词语”、邢福义(1985)的“关系词语”、廖秋忠(1986)的“连接成分”、黄国文(1988)的“逻辑联系语”,等等。因果关系范畴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关系聚合体,它在很多层面上都有所体现,如词、词组、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我们认为,可以充当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有:(1)连词,如“所以”;(2)副词,如“果然”;(3)介词,如“因为”;(4)助词,如“的话”;(5)超词成分,如“果不其然”。

1.2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分类

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类相应地也就不同。因果关系连接成分主要有两种分类标准:一是单一标准(如位置标准、功能标准、意义标准、形式标准、语气标准);二是双重或多重标准。

1.2.1按位置分类(形式标准) 因果关系连接成分按位置分类有四种原则:(1)小句分布定位原则,(2)主语定位原则,(3)主从定位原则,(4)篇章分布定位原则。小句分布定位原则是指根据连接成分在小句中所处位置来分类,它包括句首、句中和句尾三种;主语定位原则是指根据连接成分相对于主语的前后来分类,有主语前和主语后两种;主从定位原则是指根据连接成分所处主句还是从句来分类,有出现在主句、出现在从句和不在主从句出现的(如“超词成分”)三种;篇章分布定位原则是根据连接成分所处篇章中的位置分类,有篇章首和篇章中两种。

1.2.1.1吕叔湘(1942)、赵元任(1975)、太田辰夫(1987)、傅雨贤(1983)、林裕文(1984)、吴惠颖(1991)、邢福义(1996)、张斌(2001)、陈若君(2000)、张谊生(2000)、赵新(2003)都曾经讨论过连接成分在小句中的分布问题,如“因为”在句首,“果真”在句中,“的话”在句尾。

1.2.1.2吕叔湘(1942)、王力(1957)等在描述因果关系连接成分时,都曾用主语定位原则来描写。黄盛璋(1959)也运用主语定位原则区分了连词与次动词。王自强(1984)、赵元任(1979)、朱德

熙(1982)、武柏索等(1988)、李晓琪(1991)、屈承熹(1991)、吴惠颖(1991)、孙锡信(1992)、邢福义(1996)、张宝林(1996)、陆俭明和马真(1996)、俞士汶(1998)、侯学超(1998)、张斌(2001)、赵新(2003)等也对一些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主语定位进行了描写。

1.2.1.3黎锦熙(1924)指出:“凡表因果关系的复句,无论语气重在因或重在果,一律认表果的为主句,表因的为从句;也不论语气重在行为或重在目的,一律认表行为的为主句,表目的的为从句;这从句统叫原因句———因为行为的目的就是动机,就是动的原因。”此后,很多学者按主从定位原则对连接成分进行分类。但后来发现分句的主从地位并不完全按照因果关系来确定,主从句是根据句意中心来确定的,所以这种分类原则逐渐被放弃了。

1.2.1.4由于篇章语言学进入汉语学界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谈及连接成分时,按篇章分布定位原则作系统分类的只有廖秋忠(1986)、赵新(2003)和陆庆和(2000)等,他们只对单个连接成分进行了篇章分布定位描写。

1.2.2按逻辑意义分类(意义标准) 按逻辑意义分类是目前为止采用最多的分类方式,赵恩芳(1988)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此外,邢福义(1996)还根据复句中小句之间的关系和句群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给复句和句群进行了分类。

1.2.3其他标准 连接成分的分类标准还有:(1)形式标准(一般复句、紧缩复句);(2)标志标准(有标、无标);(3)层次标准(单层复句、多层复句);(4)语气标准(陈述、疑问、祈使、感叹);(5)单用套用原则。(赵恩芳1988)但是这些标准都属于辅助性标准,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内在联系,只有意义标准才是根据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意义标准相对于其他分类标准来说是比较科学的,这也正是它被众多学者所采用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常用的分类标准,如廖秋忠(1986)把因果类连接成分都归为顺接连接成分。还有一些学者同时使用几种标准来对连接成分进行分类,如何容(1937)是按位置原则和标志标准来分类的,廖秋忠(1986)是按照位置原则和功能标准来分类的。这种按多种标准所得到的分类较按单一标准所得到的分类有优势,按单一标准分类只能突出一种语义或语法特征,但按多种标准分类则可以同时突出连接成分的几种语义或语法特征。

二、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功能研究

2.1在单句中的功能

通常副词性的因果关系连接成分都可以作状语。史金生(2002)把“果真、果然、果不其然”都称为语气副词,在单句中它们一般作状语,“果真”和“果然”还可兼作连词,用于假设小句。“果真、果然、果不其然”本身都不具有成句功能。

2.2在复句和句群中的功能

2.2.1连接功能 连接功能是指因果关系连接成分能够把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或多个成分连接起来的功能。连接功能是因果关系连接成分最基本的功能,其内部又分为承接功能、凸显预设功能、转接功能等。以“果真”为例,“果真”作副词时一般具有承接功能,但作连接成分时,除了具有承接功能外,还具有转接功能,在转接功能中还可以分为假转功能和寓转功能。假转功能是假设转折功能,而寓转功能是指“果真”出现在反问句中时,整个句意其实是肯定的。

2.2.2标记功能 因果关系连接成分对复句和句群有标记功能,只要有因果关系连接成分出现,复句或句群肯定有因果关系。同时,这个连接成分也能说明复句中的分句之间和句群中的子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些学者作了进一步分类,分成因标和果标,如邢福义(1996)等。

因果关系连接成分有时也具有语义弱化的标记功能。这种语义的弱化是连接成分的语法化,

它与连接成分的使用频率等因素有关。方梅(2000)指出,连词在语义弱化时,一般不表达真值语义关系。因果关系连接成分在语义弱化时同样也不表达真值语义关系,如“果真”有时具有提醒功能和凸显预设功能。例如:

不记得什么时候同一友人谈到青岛有几种苦老酒,而他这次竟从青岛带了两瓶来,立时打开一尝,果真是隔了很久而未忘却的味儿。(台静农《谈酒》)

上例中的“果真”不表达真值语义关系,它的语义已经虚化,但具有提醒他人注意后续事实的功能,说它具有弱化的标记功能是因为它虽然不表达真值语义关系,但仍然隐含着弱化的真值语义关系,只是没有真值语义关系那么强烈。赵元任(1979)也提到“结果”等连词有弱化主句的功能。凸显预设功能也是一种弱化的标记功能,有时“果真”出现,并不是表达真值语义关系,而是为了强调“果真”的预设,这时“果真”表示结果与所说或所做相符这一真值语义关系明显减弱。

三、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历时研究

3.1产生年代

学界对因果关系连接成分产生年代的研究多集中在“所以”一词上。刘冠群(1957)指出复音词“所以”应该产生于东周时期。此后,他和杨伯峻在《中国语文》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刘冠群(1980)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因果连词“所以”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老子》。

3.2产生机制

因果关系连接成分产生的机制大致有三种:(1)由其它词性虚化,如“那么”;(2)由词组虚化,如“所以”;(3)复合而成,如“因为”。其中由其它词性虚化的又分为:a.由指示代词虚化,如“因此”、

“那么”;b.由介词虚化,如“因”,而“因此”是由介宾词组虚化而成的。吕叔湘(1942)特别指出“那”、

“所以”是由表示结果的“此……所以……也”去掉“此……也”而来的,是由于“所以”的性质改变而用为关系词的,“因为”则是由古汉语连词“因”和“为”复合而成的。

吕叔湘(1942)、太田辰夫(1987)、张德萍(1989)、孙锡信(1992)、吴福祥(1996)、蒋冀骋(1997)、丁平(1997)都阐述了与因果关系连接成分产生机制相关的问题,其中吕叔湘、孙锡信、吴福祥和蒋冀骋的分析较为细致。

3.3虚化(固化)过程

很多学者都对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虚化过程有所关注,如吕叔湘(1942)、王力(1957)、刘冠群(1957)、杨伯峻(1957)、刘冠群(1980)、操观静(1984)、太田辰夫(1987)、申小龙(1988)、张德萍(1989)、孙锡信(1992)、何金松(1994)、吴福祥(1996)、蒋冀骋(1997)、丁平(1997)、俞光中(1999)等。但是由于连接成分处在虚化的最高层,无论是虚化的时间还是语义的弱化,都是相当复杂和难以确定的,因此这种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认知研究

关于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认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前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4.1预设研究

周刚(2002)指出预设的研究可以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来探讨。语义预设也称逻辑预设,是从语句的真值条件的角度来看;语用预设是语言交际活动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从语句关系的角度来看,预设与语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语义关系,如因果关系、存在关系、类属关系。我们认为这种语义关系的连接载体也就是连接成分,所以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预设研究对于分析因果关系连接成分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周刚没有对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作具体分析,

但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对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认知研究是一个贡献。

4.2管界(辖域)研究

朱德熙(1982)在讨论连词时曾提到了连词的管界问题。廖秋忠(1992)给管界范围下了定义:连词所支配、修饰或统领的范围。赵新(2003)在讨论“因此、于是、从而”时提到了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管界范围,并且区分了句子管领词语和篇章管领词语。我们可以据此进一步区分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管辖能力。

4.3逻辑研究

韩礼德和哈桑(1976)指出因果关系是四大基础逻辑关系之一。林裕文(1984)在讨论偏正复句的分类标准时区分了逻辑标准和语法标准,并提出了逻辑学上关于因果关系的定义。廖秋忠(1986)也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对连接成分加以界定和分类。陈宗明(1993)提出了关联词语的逻辑标准,并且真正从逻辑学的角度对连接成分进行了分析,提供了连接成分逻辑研究模型,给出了一些连接成分的逻辑表达式。此后,张谊生(1996)、邢福义(1996)、蒋冀骋(1997)、王祖姝(1999)、李宏(1999)、方梅(2000)、陆庆和(2000)、邢福义(2001)、赵新(2003)等也都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对因果关系连接成分进行了分析。

五、结语

应当看到,以往关于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句法层面研究的相对较多,从段落、篇章等跨句层面研究的相对较少;对单个连接成分研究的较多,成类、成范畴的系统分析较少。

在借鉴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当区分广义因果和狭义因果,并且在狭义因果中,参照吕叔湘的说法分为释因和纪效两类。释因是强调原因的连接成分,纪效是强调结果的连接成分,这两类着重强调因果关系。在广义因果中,条件、目的、推断、假设和让步等关系虽也蕴含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并不是它们强调的重点。我们可以参照邢福义(1996)的分类,按照逻辑意义重新给现代汉语中的因果关系连接成分进行分类。

今后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研究的目标:一是在具体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性的分析,对因果关系连接成分作全局性的把握;二是吸收和借鉴认知、功能、话语分析、篇章以及类型学等理论和方法,拓宽研究角度和视点;三是加强对比与应用研究,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操观静.“所以”的过渡阶段[J].中国语文,1984,(4).

[2]陈宗明.汉语逻辑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丁 平.敦煌变文的连词系统[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4]范开泰.关联词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5]方 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6]傅雨贤.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分布[J].汉语学习,1983,(3).

[7]陆俭明,马真.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A].现代汉语虚词散论[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8]何金松.虚词历时辞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9]何 容.中国文法论(汉语语法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0]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8.

[11]黄盛璋.论划分连词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59,(9).

[12]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3]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汉语语法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汉语语法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5]李 宏.副词“反正”的语义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

[16]李晓琪.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17]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J].中国语文,1986,(6).

[18]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9]林裕文.偏正复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0]刘冠群.论先秦以“所以”为连词的因果叙述句[J].中国语文,1980,(6).

[21]刘冠群.说“所以”[J].中国语文,1957,(1).

[22]刘冠群.再说“所以”的上古用法[J].中国语文,1957,(6).

[23]陆庆和.“于是”与事理承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6).

[2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吕叔湘文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25]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26]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7]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28]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9]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0]王 力.汉语史稿(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1]王祖姝.论连词“于是”的承接方式及其作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

[32]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33]吴惠颖.句首“那么”的词性[J].中国语文,1991,(5).

[34]武柏索,许维翰,陶宗侃,阎淑卿.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5]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6]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7]杨伯峻.答《再说“所以”的上古用法》和其它[J].中国语文,1957,(6).

[38]杨伯峻.论“所以”的上古用法———驳《说“所以”》[J].中国语文,1957,(3).

[39]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0]张宝林.连词的再分类[A].词类问题考察[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41]张德萍.先秦复音连词初探[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

[42]张谊生.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J].语言研究,1996,(1).

[4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4]赵恩芳,唐雪凝.现代汉语复句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5]赵 新.“因此、于是、从而”的多角度分析[J].语文研究,2003,(1).

[46]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M].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赵元任卷)[S].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中国话的文法)(吕叔湘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8]周 刚.连词与相关问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_相关句式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_相关句式 论文导读::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兼语式的类别。兼语式与相关句式的比较。论文关键词:兼语式,概说,类别,相关句式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特点是一个动宾结构套在一个主谓结构上。两个谓语不连系同一主语。(吕叔湘,1979) 所谓的“兼语式”用符号可以表示为:(S)V1N V2。其中,S表示动词可能存在的主语,外加括号表示可有可无,V1表示动词,V2表示谓语,N表示V1和V2之间的那个名词性成分。各成分的语法关系是N 是V1的宾语;N 是V2 的主语;V2是N的谓语,不是其他成分。一、兼语式研究概况 汉语语言学界明确地对兼语结构进行的研究已经很多相关句式,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这种研究经历了由提出到论争,最后趋向统一的过程。第一阶段:兼语式命名及其定义 兼语式问题由来已久。最早是由王力(1955)提出的“递系式”,并将其定义为:“凡句中包含两次连系,其初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丁声树(1963)首次使用“兼语式”:“兼语式的特点是两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吕叔湘(1979)称为“递谓式”。名称虽然不同,但基本精神是想同的,都存在一个名词性成分既是前边动词的宾语或表位,又是后边成分的主语。后来才逐渐采用“兼语式”这个名称。即便是语法学家把它看作独立的句式,他们对其范畴的界定也不尽相投。主要有两类观点:“肯定说”和“否定说”。

㈠“肯定说”:在兼语式这一特殊句式被提出来之后,承认兼语式的存在的代表人物有: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1955),他们将兼语式的第一动词限定在致动意义这一范围内论文提纲怎么写。陈建民《记兼语式和一些有关句子分析法问题》(1960)从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分析兼语式。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1982)认为兼语式符合切分三原则,承认兼语式的存在。邢欣《论兼语式的生层结构》(1984)借用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深入这类结构的深层结构中去,认为兼语式是站得住的。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1980)着重分析了兼语句式的主要句法成分及于相关句式如宾语分句、紧缩句的不同之处。 ㈡“否定说”:如:史存直《论递系式和兼语式》(1954)提出质疑,认为一个句子不能有两个叙述,这类句子大都为主谓补结构(少数为连环句)。李临定、范方莲《语法研究应该依据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1961)中认为“所谓兼语,它或者是前边动词的定语,或者只是后面词语的主语,不能一身二任。”萧璋《论连动式和兼语式》(1956)应该将兼语式和连动式划到主从词组和复句中去。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1977)也持有相同观点。张礼训《从层次分析作业方法的要求看兼语结构分析上的矛盾》(1977)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建议用“谓词性结构的连用”来取代兼语结构。朱德熙《语法讲义》中把“兼语式”和“连动式”并未一类相关句式,叫做“连谓结构”。 第二阶段:随着语言学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及应用,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兼语式进行分析。吴竞存、侯学超(1982)以结构、功能、

(完整版)现代汉语句子成分

现代汉语 主语 1.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或说明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例如:⑴(中国人民)定(志气)主(高)谓。 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3.符号:双行线═。 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例如: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⑵树叶黄了。 ⑶小王今年十六岁。 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⑸明天星期日。 ⑹什么书他都看。 3.符号:单行线_____。 4.谓语(predicate),是句子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谓语是由简单动词或动词短语(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要动词)构成.谓语分为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 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现代汉语连词

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关系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亦、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条件关系连词:... 现代汉语连词 一、连词的性质、特征和类别 汉语的连词是一种具有多层级连接功能的虚词,既可以连接词和短语,也可以连接小句和句子,还可以连接句子和句组。而且,连词除了具有连接的语法功能之外,还兼有修饰的语义功能和表述的语用功能。例如:长期以来,“钻石男”一直是许多女人梦寐以求的择偶对象。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和“钻石男”组建家庭需要面对太多不安定因素,高风险下未必获得高回报。“牛奋男”虽然暂时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却拥有可靠的人格魅力和信得过的品质;不乏上进心,能够为家庭努力奋斗;对爱情忠诚度高,像牛一样执着。《比钻石男靠谱的牛奋男长啥样?》2010-09-07中国日报网) 前一个“但”连接句子构成句组,后一个“但”连接分句,构成复句。 连词在句法功能上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a连词是粘附的,本身不能单说,也不能同被连一方一起单说。比如:儿子和女儿或快或慢只有亲自去一趟,才能了解实际情况。 [* ]和女儿 [*]或慢只有亲自去一趟,[* ] 在对话中,会话一方单用的连词其实是配合关系的合用。比如:路上出车祸了,塞车了。-----哦,难怪好多人到现在还没来到呢。 你去通知他们一声。-----要是他们不同意提前呢?-----那就不等他们了。 上面“难怪、可、要是”看似是同所连接的成分单用,其实都是在对话中,从会话双方所组成的整个话轮看,上面的“连词X”是整个复句的一部分。 b连词不能被其他词语修饰。也就是说连词前面出现的修饰语,都不是修饰连词本身的,而是修饰整个由连词引导的分句的。比如: 正因为这一带饭店太多了,所以大家生意都不好。 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也不论你是否已作好准备,现在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马上行动。 显然,“正因为、也不论、更为了”在汉语中单用都是不能成立的。 c同类连词不能在同一层次上连用。比如: *要是如果明天早晨下大雨,他们可能就不会来了。 *因为由于这两天他身体不太好,其他事情又多,所以没有接受我们的邀请。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一、引言 不同国、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交往接触,必然有语言的接触,而言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必然导一定程度上的语言变化。自17纪始,尤其是“五”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学东渐,印欧语言特别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其汉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汇上,而且在词法和句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冲传统汉语语法规范的言变异现象。所谓欧现象,就是以印欧语言文化为照系,并吸纳其某些特的语言演变倾向。力(2000:335)为,“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德意西等语言的人多得,拿英语研究是更趣的事。”贺阳(2004:83)指出“这一概念既指汉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限制的……我们不敢现在欧化已经到了境”(王力,1955:348)。汉语的发确实如此,欧化已经渗透到现代汉的各个层面,但汉语化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面语上。 二、汉语与印欧语在语构文化的差异 语构文化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模式和思维方式。汉是孤立语,它的最大特点就缺乏词形变化。它主由语义和次序来表达意。汉语遵照一定的结构规则,在下文中只要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以合在一起组成句子。汉语分句结合

成复句也很灵活,间常常不加连词。比如“明天有雨,出不去了。”强调意合的句子中,联词语大量省略,很多成分如语、修饰语、中心词甚动词也都可省略。而印欧语系语如英语等屈折语,有着丰富形态变化。其结构特征以外形式标志来表明语句中的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它是形合的言,句中的词语和分句通过介、连词等形式标志来接。这种“结构型”言,通常一个完整的法结构就表示一个完整的句子。力就说过,“西洋人做文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王力,1995:290)。朱光潜为“中文以简练直接见长西文以繁复绵密见长。”因而先生说,“西文长句所包含的思用中文来表达,往往要几个单句才行。” 三、欧化长句 汉语和印语生成词句的方式不同。随着民关系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的进一发展,语言系统内部发生在位、音节构造、构词规乃至句法规则各个层面的借用是必然的,但同时也应多层地考虑汉语欧化的程度及用的方式。 一方面,重意合汉语在表达逻辑严密的思想方面,之重形合的英语,欧化确实能使语显得更加精密、准确、辑性更强。“五四”动以来,汉语欧化成了对话文革新的有效途径。接词在汉语的使用由自然到必然是一种明显的、普遍欧化现象,“所谓连词的欧化,就是由随便变为必须,此而已”(王力,1955)从下面的这些译文实例可以看出语结构连词对汉语的影响 (1Despitescientificassurancesthat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

黄廖版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 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1.语音的属性 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4页 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

现代汉语兼语句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句综述 【摘要】:兼语句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本文从兼语句的定义、分类、结构以及与其他句式的比较和区分来说明兼语句的特性,也是我结合书本知识和个人对其内容的理解而对这一句式展开的综述。【关键词】:兼语短语语义特征结构区分 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兼语句是我不太熟悉,理解也不透彻的一个句式,在经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后,我对兼语句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以下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个人的一点理解对现代汉语兼语句进行综述。 一、兼语句的定义 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在《现代汉语》中所下的定义是:由前一动词的宾语兼做后一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重叠,形成一个宾语兼主语的兼语。兼语句就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齐沪扬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下的定义是: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叠在一起,而且述宾短语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中的“主语”,这样的短语为兼语短语。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称作兼语句。 结合上述两种定义,我们可以把兼语句的定义概括为:兼语句是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和由兼语短语构成的非谓语句。比如说:爸爸鼓励我学英语。 二、兼语句的分类 从广义上分,兼语句可分为一般兼语句和特殊兼语句两种。 (1)一般兼语句 在一般兼语句中,名词兼宾语、主语双重身份,且在语义上名词是前一个动词的受事,同时又是后一个动词的施事。 比如说:老师叫我告诉你这件事。“我”是前半部分“老师叫我”的宾语,是受事;同时也是后半部分“我告诉你这件事”的主语,是施事。并且,两个动词“叫”和“告诉”之间也具有目的关系。 (2)特殊兼语句 特殊兼语句包括第一个动词是“有”的兼语句和第一个动词是“是”的兼语句。 比如说:我有朋友去法国留学。“朋友”是“我有朋友”的宾语,是“朋友去法国留学”的主语,也就是说名词“朋友”兼宾语和主语双重身份。 从狭义上来分可以根据兼语句第一个动词的语义特征分类。 (1)表示使令意义的兼语句。在这种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如“请、使、叫、让、派、催、逼、求、托、命令、吩咐”等。第一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是兼语句所发出的行为动作的原因,也就是说,兼语后面的词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状态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主语谓语(名词) 她‖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三、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递进、条件、目的等关系。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所以动词、介词、连词需要区别。 和 =跟、=与、=及、=同<方>。表示并列关系、联合关系。 车上装的是机器和材料。他的胳膊和大腿都受伤了。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工业与农业。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同你一起去。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注意: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词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以及 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 既=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他不愿意,那就算了吧。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紧纠正。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既然这样,还不去做?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他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既然。。。就。。。既然。。。也。。。既然。。。还。。。 继而=既而 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先是一个人领唱,继而全体跟着一起唱。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而 1、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分句。 (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此种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有转折的意思。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过、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三十而立。 而且 表示更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跟它呼应:性情温和而且心地善良。他不仅会开汽车,而且会修汽车。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而且获得了丰收。 因而=因此 表示结果。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因为 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因为今天事情多,所以没去成。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何况他又是新手。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even)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2007年3月第15卷 第1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X i’an In terna tiona l S tud ies U n iversity M ar.2007 V o l.15N o.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郭鸿杰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本文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7)0120021204 Abstract:T he p resent study offers a comparatively tho rough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Europeanizati on in modern standard Ch inese.In additi on,li m itati on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suggesti ons fo r future research are investigated. Key words:M odern Ch inese;Europeanizati on;tho rough review 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演变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 ,也就不可能对语言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英汉语言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科技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白话文运动一日千里之际,翻译作品如潮涌来。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成为一种语言事实。这种影响不仅表现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贺阳(2004:83)认为,“这一概念既指汉语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模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出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欧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近百年来,该研究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 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1919年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说,“我们造词的方法,不得不随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表示的意味。而最终就是要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这是最早提倡汉语欧化的文章。1921年陈望道一面提倡欧化,一面提出要加以限制。1922年陈独秀做《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书“国语的欧化”。后来,鲁迅也表示“支持欧化式的文章”,他认为使用带有印欧印记的句子,不仅可以介绍新事物、新思想,而且可以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现代文更加丰富、清晰和精密。当然,也有学者反对白话文欧化。Ke(1928,转引自H su, 1994)从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也注意到了白话文的欧化现象,文章用的是汉语词汇,却套用了西方的文法模式、性、标点符号、长句子、同义词或短语的连用、以及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偏句后置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污染了汉语,因而提倡汉语纯净化。梁实秋旗帜鲜明地反对欧化,他认为汉语欧化跟硬译 有直接的关系。 汉语欧化的主张提出以后,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很多研究多是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使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论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或直觉,而不是细致的观察,所以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王力是中国第一位最为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1954:258)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大量欧化语法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关于欧化的讨论在翻译界重新展开。赞成一方主张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汉语更加丰富,因而他们提倡借用外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可以丰富汉语。而排斥汉语欧化的一方则呼吁汉语的纯洁性,特别指出了一些误译和欧化很浓的译文。 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亦不断提高。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的预言“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这对于认识非双语环境下的间接语言接触的特点、以及语言接触理论的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汉语欧化研究的主要状况 2.1外来词研究 在词汇平面上,中国学者对借词进行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个对外语借词进行分析并划定借词范围的是罗常培(1950)。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尽一致。吕叔湘(1942)叫“外来语”,罗常培(1950)称“借字”,孙常叙(1956)叫“外来语词”,周祖谟(1959)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1958,1984)叫“外来词”,其他如史有为、符淮青、葛本仪、刘叔新等也采用“外来词”一说。“借词”术语的使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将它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除了广义的借词定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这主要是围绕着意译词是不是借词展开的。 有些学者主张把借词局限于音译词,如吕叔湘(1942)、高名凯、刘正 (1958)、王力(1958)。他们坚持“语素原则”,认为将其他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音译词才是借词。

现代汉语 简答题

现代汉语简答题 第一章;简答题: 1.普通话为什么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就是北京话吗? 2.请简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3.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4.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什么特点? 5.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是什么? 第二章;简答题 1.什么是语音?它具备哪些性质? 2. 语音声音的四要素是什么?语音四要素在汉语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怎样理解语音的社会性?为什么说语音的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4.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二者有什么异同? 5、元音和辅音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声母?举例说明声母与辅音的关系。 7.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之中的“前、中、后”含义是什么? 8.什么是韵母?举例说明韵母与元音的关系。 9.请你说出普通话中各个单韵母的发音条件。 10.什么是“四呼”?普通话韵母在四呼中各有多少? 11.汉语拼音方案为什么能用一个字母“i”代表三个音素? 12.什么是押韵?诗歌中的“韵”和普通话中的韵母有什么不同? 13. 举例说明普通话音节结构的主要特点。 14.什么是音变?音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普通话音变主要包括哪些现象?

15、普通话声母与韵母配合的规律主要有哪些? 16、什么叫轻声?轻声为什么不是一种独立的声调?轻声有什么作用 17、举例说明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 18.请你举例说明y、w的用法。 19. 举例说明轻声在物理属性上的变化。 20.什么是儿化?请举例说明儿化的作用。 21.什么是儿化韵?儿化与儿化韵是什么关系? 22.什么是变调?普通话的变调主要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23.上声最主要的变调有哪些?请你举例说明。 24.“一”“不”的变调有哪些?请你举例说明。 25 . 汉语拼音规定ü行的韵母与j、q、x相拼时,ü上的两点可以省略,但是和n、l相拼时,ü上的两点不能省略,为什么? 第三章;简答题 1.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2.汉字形体演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有哪些?为什么说总趋势是简化? 4.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方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5.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汉字的功绩与局限性? 6.我们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7.新时期汉字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8.简化汉字的方法有哪些?请你举例说明。 9.汉字标准化的内容是什么?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及练习

精心整理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现代汉语连词

现代汉语连词 一、连词的性质、特征和类别 汉语的连词是一种具有多层级连接功能的虚词,既可以连接词和短语,也可以连接小句和句子,还可以连接句子和句组。而且,连词除了具有连接的语法功能之外,还兼有修饰的语义功能和表述的语用功能。例如:长期以来,“钻石男”一直是许多女人梦寐以求的择偶对象。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和“钻石男”组建家庭需要面对太多不安定因素,高风险下未必获得高回报。“牛奋男”虽然暂时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却拥有可靠的人格魅力和信得过的品质;不乏上进心,能够为家庭努力奋斗;对爱情忠诚度高,像牛一样执着。《比钻石男靠谱的牛奋男长啥样?》2010-09-07中国日报网) 前一个“但”连接句子构成句组,后一个“但”连接分句,构成复句。 连词在句法功能上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a连词是粘附的,本身不能单说,也不能同被连一方一起单说。比如:儿子和女儿或快或慢只有亲自去一趟,才能了解实际情况。 [* ]和女儿 [*]或慢只有亲自去一趟,[* ] 在对话中,会话一方单用的连词其实是配合关系的合用。比如:路上出车祸了,塞车了。-----哦,难怪好多人到现在还没来到呢。 你去通知他们一声。-----要是他们不同意提前呢?-----那就不等他们了。 上面“难怪、可、要是”看似是同所连接的成分单用,其实都是在对话中,从会话双方所组成的整个话轮看,上面的“连词X”是整个复句的一部分。 b连词不能被其他词语修饰。也就是说连词前面出现的修饰语,都不是修饰连词本身的,而是修饰整个由连词引导的分句的。比如: 正因为这一带饭店太多了,所以大家生意都不好。 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也不论你是否已作好准备,现在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马上行动。 显然,“正因为、也不论、更为了”在汉语中单用都是不能成立的。 c同类连词不能在同一层次上连用。比如: *要是如果明天早晨下大雨,他们可能就不会来了。 *因为由于这两天他身体不太好,其他事情又多,所以没有接受我们的邀请。 如果是在不同的层次上,非同类连词共现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因为宁可空缺,也不能降低标准,所以后来真正入围的名额比原定的少了许多。 虽然总经理已经口头答应了,但是如果到时候他又改变主意的话,还是办不成。 d连词可以位于主语之前,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后。比如: 情况如果属实,那就应该坚决予以制止。→如果情况属实,那就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虽然我当时不在场,但是案情基本了解。→我虽然当时不在场,但是案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静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二、虚词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探究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的全新审视

探究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的全新审视 汉语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汉语语法也呈现出欧化的特点。但从现代汉语语法形式分析,现代汉语语法欧化更多是停留在书面上,对口语并无直接影响。本文重点以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作为讨论基础,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是由于社会时代变迁;二是受其他文化影响,吸收其他语言文化的优点,进而方便人们日常交流。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来说,汉语欧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封建大门被迫打开,由于列强的压迫,使得我们被迫吸收外来文化,大量的外来词的引入逐渐使得我国汉语语法出现了一些变化,由此出现了汉语语法欧化现象。而真正的汉语语法的欧化则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白话文更容易直接接受西方语法的影响。 一、欧化论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一)汉语词类功能与布局 五四运动带动了白话文推广工作,也逐渐将欧洲语言的词汇和完全不同的语法表达方式引入中国,使得欧洲语言文化对我国汉语语法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随着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汉语产生了新的词类---区别词;我国传统的形容词分为基本式和复杂式,基本式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例如“高”、“矮”、“胖”、“瘦”等,而复杂式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天苍苍野茫茫”等带有叠词的形容词,在传统的复杂式中,汉语语法中没有将复杂式作为状语,但在欧洲语言影响下,复杂式形容词有了状语功能。 (二)语体分化扩大 五四运动倡导的国语运动使我国的书面语从文言文逐渐过渡为白话文,但这一过程也是步履艰辛,人们使用白话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确立白话书面语的过程,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很多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印歐系语言的语法和书面语言表达方式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使现代汉语语法也呈现出模仿欧洲语法的现象,但在欧化之处主要体现在书面语上,现代汉语口语语法变化不大,汉语语体上也出现了很大差别,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的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造成汉语语体分化。 二、现代汉语语法欧化方式解析 (一)引用欧洲语法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 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类。学界主要从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标签:趋向动词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动词小类。趋向动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其语义功能及句法特点也相当复杂,所以在词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20年代起,汉语学界就开始对趋向动词进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范围、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趋向动词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概述。 二、趋向动词的性质 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语法学界持有不同的认识。黎锦熙(1924)的《新著国语文法》、太田辰夫(1958)的《中国语历史文法》把它们归为“助动词”。吕叔湘(1942)的《中国文法要略》、陆志韦(1956)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却把它们归为“副词”。陆宗达、俞敏(1954)的《现代汉语语法(上)》认为趋向动词是动词词尾,符合词尾的四个条件,所以归为“词尾”。张志公主编(1959)的《汉语知识》、丁声树等(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它们作为动词的附类,称作“趋向动词”。张静(1961)的《谈汉语副词的范围》则归为“词素”,陆志韦(1964)的《汉语的构词法》也持这种观点。房玉清(1981)的《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徐静茜(1983)的《“趋向动词”应归属何种词类?》认为趋向动词符合“轻读”和“粘附”两大特征,应看成是“动态助词”。刘叔新(1981)的《关于助词的性质和类别问题》把“起来、下来、下去、起、来、去、过来、过去”看作“形态词”。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王力(1985)的《中国现代语法》、陈昌来(1994)的《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刘月华主编(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认为趋向动词具有“多重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趋向动词的性质多半和它所表示的意义有关。趋向动词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来命名的。然而,语义本身是一个相当模糊、抽象、包容性较大的概念,所以我们认为不应该把“趋向”意义理解得过于实在、过于狭窄。“趋向”不仅表示人或事物在空间上位移的方向,而且还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状态的开始、持续等等。可见,这种种“趋向”意义实际上表现了其语义从空间领域到时间领域的转变,涵盖了趋向动词由实到虚的用法。尽管趋向动词的“趋向”有实在的趋向意义、虚化的趋向意义等多种理解,但其各种意义、用法之间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关系。因此,我们比较同意趋向动词的“多重性”的说法,把趋向动词看作能够表达各种“趋向”意义的动词。 三、趋向动词的范围

现代汉语兼语式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式综述 摘要:兼语式结构在现代汉语的语法中一直被当做特殊的结构,对这一结构的论证也是由来已久。兼语式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兼语”部分,它担当着双重身份。在句子单位中,兼语句中的两个谓语中心也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不少学者已对“兼语式”这个特殊的结构作了很多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从兼语式存废问题、句法特征、与其他特殊句式的辨析等方面对兼语式已有的研究进行叙述。 关键词:兼语式;语法;句法特征;辨析 正文: 简单地说,兼语句是指句子的谓语由兼语短语充当的句子叫兼语句。兼语短语往往是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构成,如“使、叫、让”等。兼语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自出现以来就受到诸多争议,许多语言学家都不赞同“兼语式”作为一种单独的句式存在。下面我将由兼语式的存废问题逐步深入探讨兼语式的特点。 一、兼语式的存废问题 自“兼语式”提出之后,取消这种句型的观点层出不穷,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兼语式可以与其他句型,如或复句、或宾语句、或连谓句、或紧缩句等归为同一类。以下便是几种主张取消兼语式句型的观点①:1、补语说:史存直(1954)以句子的意义做基点,认为承认“兼语”就等于承认两个叙述的结合。这不符合一个单句只有一个叙述的要求。而兼语式只是一个叙述,没有必要单独成立“兼语式”,可把V2看作是句子的补语成分。 2、复句说:萧璋(1956)从结构形式出发,认为V2部分不读重音,并且可以倒置,可看作V1的补足语,V1和V2分别构成两个分句。因此可以吧兼语式归到“扩大的主从动词词组”和“复句”里去。 3、双宾语句说:张静先生(1977,1981)认为,“兼语式”破坏了单句只有一套中心的分析法,不能成立。其中“使、让、叫”等动词意义虚化,已成为介词,不再分析为动词。由这几个构成“兼语式”,其V1不是兼语,它与V2合起来组合成介词结构做V2部分的状况;而有其他动词构成的“兼语式”可归入双宾语句或紧缩句里。 4、连谓句说:朱德熙(1985)认为N2在语义关系上是V1的受事和V2的施事,但结构形式上只作V1宾语不作V2主语。而在“连谓结构”中许多做谓语动词V1宾语的名词N2都可以与V2构成各种语义关系。因此也把“兼语式”归入连谓结构。 5、小句宾语说:吕翼平(1979)主张把“兼语式”里的“V1+V2”当作V1的宾语,即N2+V2是小句宾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