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础实验点拨

高中生物基础实验点拨
高中生物基础实验点拨

1

高中生物基础实验点拨

[目标要求]

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形成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理解探索性实验的一般方法。注重对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初步学会探索性实验的一般方法,能独立设计生物实验。

[解题规律]

1、 认真阅读题目,明确解题目的,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往往

在题目中已经给定)。

2、 为了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一般要设计对照实验,注重可比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关键是

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可变的控制因素(变量往往只允许有1项),并设立一个实验组或若干对照组。

3、 选好相应的器材及药品(值得注意的是,提供的药品多于实际需要)。要搞清材料的用

途,排除干扰,科学而全面地进行实验设计。

4、 写出实验步骤,对于“在后面的实验步骤中必需用到的材料而题目中又没有给出”这种

特殊情况,必需在前面的步骤中准备好(例如:实验中要用到蔗糖溶液,而题目中只给出蔗糖,我们就要首先配制好蔗糖溶液)。

5、 注意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6、设计实验的解题思路: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全面地领会实验要求;熟练地应用实验原

理;精心地策划实验方法;合理地设计实验过程;严格地设计对照实验;科学地预测实验结果;简明地组织语言文字。 [注意事项]

1、 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是否正确;

2、实验步骤是否科学,步骤是否完整、顺序是否颠倒;

3、 没有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4、有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5、有无更为简便的实验方案;

6、实验是否具有偶然性;

7、实验能否顺利完成;

8、实验的安全性能是否得到保证。 [要点点拨]

1、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1

[原理: CHO+Cu (HO )2 2O 砖红色 ]

排除色素对显色的干扰)约5克。

制备组织样液:加黄砂(充分研磨)、5ml 水(溶解可溶性糖)。 研磨 过滤

取2ml 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

加2ml 刚配好的斐林试剂(用前混匀,加入溶液时呈蓝色) 隔水加热 煮沸2 min

溶液中出现 (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苏丹Ⅲ(苏丹Ⅳ)

[原理:脂肪橘黄色(红色)]

制作花生子叶切片

染色:滴加苏丹Ⅲ(苏丹Ⅳ)染液2—3滴

洗去浮色: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1—2滴(溶解有机物)

显微镜观察:有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微粒

(3)蛋白质的鉴定:

[原理:-CO-NH- (类似双缩尿H2NOC-NH-CONH2结构)

与Cu2+作用形成紫色络合物——双缩尿反应]

制备组织样液:黄豆组织样液或鸡蛋白稀液

取样液2ml加入试管

加入双缩尿试剂A [0.1g/mlNaOH] 2ml [创设碱性条件]

再加入双缩尿试剂B [0.1g/mlCuSO4] 3—4滴[提供Cu2+]

溶液变紫色

[小结] (1)和(3)都用到NaOH 和CuSO4,(1)中必须在实验前先混合—使用的是Cu(OH)2;而(3)必须分开加,使用的是Cu2+。

2、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及细胞质的流动

(1)观察叶绿体装片:

取材:藓类小叶或水生藻类小叶或波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薄且有叶绿体)

制片:制作临时装片

显微镜观察:(先低后高)看叶绿体[光强度的变化与叶绿体的位置关系]

(2)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取材:将黑藻先放在光下、25℃左右的水中培养(生成足量叶绿体)

制片:制作临时装片

显微镜观察:细胞质呈环形流动[逆时针流动;适当增强光照、适当提高温度、

切伤等均可加速流动。]

2

3、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取材:洋葱根尖2—3mm(含分生区细胞)

解离:用质量分数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酒精(1:1)

[①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酥软为宜②杀死细胞固定各时期]

漂洗:用清水漂洗10min [去酸—防止干扰碱性染料染色]

染色:0.01—0.02g/ml龙胆紫(或醋酸洋红)[使染色体着色]

制片:载玻片中央—镊子弄碎—盖玻片—压片[使细胞分散开来]

低倍镜观察:找出分生区细胞[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先.把物像调中

..再换高倍物镜)

高倍镜观察:先找中期细胞,再找其他各期[间期最多?]

绘图:绘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简图

4、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

(1)高效性:

制备肝脏研磨液:用新鲜动物肝脏

加H2O2:在两只试管中各加入2ml 5%的H2O2

对照实验:分别加入等量肝脏研磨液、FeCl3溶液

观察:①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快而且多;

②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分别放入试管内,前者燃烧得更猛烈。(2)专一性: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可溶性淀粉、蔗糖溶液各2ml

分别注入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2ml

振荡在60℃水浴中保温5min

加斐林试剂

煮沸1min

观察现象:只有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3)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3

分别同时放入60℃、沸水、冰块中5min

分别各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摇匀维持5min

各滴入1滴碘酒

观察现象:60℃热水中的试管不变蓝,其余都变蓝

[绘出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曲线图]

(4)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分别同时放入5%盐酸、清水、5%NaOH各1ml

振荡

分别各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摇匀维持5min

各滴入1滴碘酒

观察现象:清水中的试管不变蓝,其余都变蓝

[注:先创设条件与后加酶的顺序不能颠倒]

[绘出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

5、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紫色—有紫色的大液泡)显微镜观察:①紫色大液泡②质壁紧贴在一起

滴、吸0.3g/ml的蔗糖溶液

(充分浸泡)

显微镜观察:质壁分离

滴、吸清水

显微镜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注:①鉴定细胞死活;②测定细胞液浓度等]

6、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取材:新鲜绿叶5g剪碎放入钵中

加入少放许二氧化硅(研磨充分)

碳酸钙(防色素受破坏)

5ml丙酮(溶取色素)

4

5

研 磨

过滤:收集到绿色液体[对光看绿色,背光看为红色]

制备滤纸条:1cm ×6cm ,一端剪去两角[两侧扩散均匀,分层效果好]

画滤液细线:细、齐、重复几次[分层清楚、清晰]

分离色素—纸层析法 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溶解度高—扩速快 (圆形由外向内)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 叶绿素b [注:丙酮、苯等有毒,层析时要加盖;实验中要通风;结束要用肥皂洗手。]

7、 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和观察

[原理:单侧光、重力作用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1) 茎的向光性实验:

取材:小麦胚芽鞘长出3—5cm (第一片真叶长出胚芽鞘之前)

①选五株幼苗其胚芽鞘尖端套锡泊小帽 ②选五株幼苗其胚芽鞘尖端下部套锡泊小帽 ③选五株幼苗将其胚芽鞘尖端0.5cm 切去 ④选五株幼苗作为对照

用单侧光照射24小时

观察胚芽鞘生长情况并得出结论[生长素来源、感光部、生长部、单侧光作用机理] (2)根的向地性实验:

选取4粒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的湿润棉絮中,

且种子尖端均朝向培养皿中央

固定: 使种子不发生移动

垂直培养: 把培养皿竖起来

观察: 几天后玉米的根都朝下长

[比较:不同因素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巩固(难点..:单侧光+重力作用)]

8、 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

[原理:DNA 在0.14mol/LnaCl 中溶解度最小;DNA 不溶于酒精;DNA 遇二苯胺在高温下呈蓝色]

设计实验

预先制备的鸡血细胞液5—10ml[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

提取细胞核物质:加蒸馏水20ml、用玻棒沿同一方向快速搅拌[加速血细胞破裂]

过滤取滤液

溶解DNA:40 ml2mol/L NaCl搅拌溶解

析出DNA黏稠物:加蒸馏水稀释,得黏稠物。

过滤取黏稠物

再溶解DNA:40 ml2mol/L NaCl搅拌溶解

过滤取滤液

提纯DNA: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50ml

玻棒卷取丝状DNA

试管1—0.015mol/LNal溶液5ml、二苯胺

DNA的鉴定:

[对照实验] 试管2—0.015mol/LNal溶液5ml、DNA、二苯胺

沸水热 5min

现象:试管1无色;试管2变蓝色

9、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取硬塑方框,同一侧两端各栓一根0.5m长的细铁丝

制脱氧核苷酸模型:用订书针将小方形、圆形、五边形塑料片连接好[意义、位置关系]

制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用细铁丝通过圆形塑料片依次穿成一条链[注意两链对应碱基顺序]再用订书针将两条互补链之间的对应碱基连接好

将两条细铁丝的末端分别拴到另一个塑料框一侧的两端。

10、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

取甲、乙两个小桶,每桶中各放两色小球10只[分别标上D和d ]

摇匀两只小桶,随机各抓取1球[相当于两配子结合成合子]

统计后将小球放回原桶

重复50—100次

填写实验报告

计算各组合比例[DD:Dd:dd=?]

6

1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原理:样方法(样方是指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个体的集合)—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1)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例: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

方法:标志重捕法

过程:捕捉一部分个体,标记、计数(P)后放回原环境;

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计数总捕获数(N1)和重捕中标记个体数(P1)。

求种群数量(N):N:P== N1:P1

[说明]:应尽量防止种群内有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2)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方法:等距取样法。

确定调查对象:[例:荠菜或蒲公英]

选取样方:在分布着某种植物的一块长方形地;按长度分成10等分,在每份的中央划出一个1M2的样方。

计数:将每个样方中内的个体数填入预先计设的表格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x株/m2,x可以是小数]

12、设计计制作小生态瓶

[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必须考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平衡。]

方法步骤:

瓶子处理:取250ml或500ml的平底广口瓶,将其洗净,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放砂注水:加入1cm厚的洗净细砂,再注入河水[占溶积的4/5—仿河流生态系]

投放生物:将一棵长势良好的金鱼藻、螺丝1—2只(或一只小虾)放入瓶中,

加盖封口: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盖紧瓶口

粘贴标签:贴上标签,填写姓名,日期等,放在阳面阳台上[光不能直射]。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一次并作记录,直至瓶中生物全部死亡为止,即为生态系保持相对稳定性的时间。

巩固:①分析该生态系的营养结构、非生物因素;

②简析该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

7

13、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原理:Na2SO3+H2SO4== Na2SO4+SO2+H2O;SO2由气孔进入,浓度越高,受害越严重] 取材:三株长势相同的盆栽植物黄瓜幼苗[对SO2敏感、阔叶,便于观察]

三个大小相同的钟罩,测出钟罩容积[注水法—溢水法]

计算并称量配制14mg/m3、28mg/m3的SO2所需的Na2SO3

在两只烧杯中各加入2ml 稀H2SO4

将三株盆栽植物分别放在三块玻璃板中央;

在1号、2号放盛H2SO4的烧杯

将2份Na2SO3分别加入到1号、2号的烧杯中,罩上钟罩并用凡士林密封钟罩边缘。将装置移至向阳处[光下气孔开放,SO2能迅速进入叶片]

[2

受害顺序:成熟叶—老叶—幼叶;叶片—叶柄—整个植株

受害症状:叶片褪绿呈黄白—叶脉间现黄白烟斑—叶萎蔫—植株萎蔫死亡。

受害程度:与SO2浓度、接触时间、温度、敏感性等成正比。]

14(1)、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

配制培养基:称量—溶化—调pH值—分装—加棉塞—包扎

灭菌:高压蒸气灭菌锅[98Kpa、20分钟]

搁置斜面:50℃、斜面≤1/2试管长度

接种:无菌操作、画蛇形细线、不破面

培养:恒温箱中25℃—5∽7d[37℃—24h]

8

9

观察:菌落最初在蛇形细线上呈点状分布,最后布满整个斜面。 (2)、自生固氮菌的分离

[原理:在无氮培养基上只有自生固氮菌才能生长繁殖] 制备泥浆:pH >6.5表土10g+5ml 无菌..水放入无菌研钵,用无菌..

玻棒搅匀

点接泥浆:用无菌..接种环蘸取少许泥浆,轻点在无氮培养基的表层,点接15—20处。

培养:恒温箱—28℃∽30℃下3—4d

观察现象:泥浆周围培养物粘液[无色透明—乳白色—褐色]

取材:用无菌接种环蘸取少量粘液涂在载玻片中央无菌水滴中; 染色:滴加一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 ; 推片:左 右(附着) 向左推出—均匀菌膜; 干燥:自然干燥[加热破坏荚膜]

显微镜观察:先低后高....

,可看到染成紫色的自生固氮菌

15、生物工程产业信息调查[示例] 调查对象: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调查目的:了解第二代基因工程α—2b 干扰素的生产情况 调查时间:2000年9月13日

调查过程与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包括报道、产品介绍等] ;参观、走访。 调查结果:公司概况;产品介绍;生产情况;效益与前景预测等。

16、设计生态农业

[原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对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方法步骤: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获得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确定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家禽家畜养殖等]

选优实施

相互交流[优缺点,改进措施] 17、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查阅资料、分组调查[“三废”、农药、化肥对河流、池塘、农田的污染及其

对生物的危害]

对调查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写出书面材料,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建议

制 涂 片 镜 检

10

18、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原理:倒立虚像,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线性倍数:长度或宽度)] [长-低,短-高] [短-低,长-高] 取放:实验桌左前方[左眼观察,右眼画图],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低倍镜下,将视野亮度调匀[过亮可用平面反光镜或不光圈;

过暗可用凹面镜或大光圈]

固定装片

镜筒上升中找物像[右看:逆.水而上.,顺.流而下.]

将物像调.至视野中.

转动物镜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调细准焦螺旋.....

—物像清晰 调大光圈—视野明亮

绘图:右眼配合右手,边看边绘。 整理装箱

[例题分析]

1、以变形虫为材料,结合DNA 和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设计实验验证“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并简述其理由。

2、请根据下列材料和实验原理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1)实验材料:5%的NaOH 溶液、3%的CuSO 4溶液、鸡蛋、人的口腔唾液(酶)、 水、小烧杯、玻璃棒、试管和滴管、镊子、脱脂棉。

(2)实验原理:鸡蛋的蛋清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CuSO 4反应能产生红紫色物质,即蛋白质双缩脲反应。如果通过实验证明,酶能发生双缩脲反应 即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

3、某课外活动小组拟用下列步骤测定植物种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a.按如图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

b.向250 mL的锥形瓶中加入20.0 mL 0.02mol/L Ba(OH)2溶液;

c.称取刚萌发的小麦种子W g,装于尼龙小篮内,并塞紧瓶塞;

碱石灰

尼龙小篮

Ba(OH)2溶液

d.每10 min左右,轻轻摇动锥形瓶;

e.1小时后,打开瓶塞,取出小篮,向Ba(OH)2溶液中加入1~2滴酚酞指示剂。用0.01 mol/L草酸H2C2O4溶液进行中和滴定。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小麦种子的呼吸作用时,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

①细胞质基质②核糖体③高尔基体④线粒体⑤内质网

A.①⑤

B.②④

C.④

D.①④

(2)实验过程中,种子呼吸作用的产物主要是________,温度计上的读数将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10 min左右,轻轻摇动锥形瓶,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干燥管中的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滴定时,消耗V mL的0.01 mol/L H2C2O4溶液,则该条件下小麦种子的呼吸效率(单位mg /h)为________。

4、有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以测定光照强度与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将若干小球藻、水草及一条小鱼,各一份放在黑白两种盛有水的玻璃容器内,使之处于气密状态。实验处在一定适宜温度的暗室中,并从距玻璃0.3m处用不同的功率的灯泡分别给予光照1小时。其间用仪器记录了该容器的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浓度单位为g/m3),结果如下。请据表分析

(1)该系统(白瓶)在光照25W时产生氧量________ g/m,消耗氧量________ g/m。光照强度大于________W时表明这个生态系统能维护平衡状态,因为此时整个系统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水保持一定的氧气浓度。

(2)实验中黑玻璃容器的作用是用来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5、某同学考察“发育着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并促进了房发育成果实”这一结论,她选择了发育正常的黄瓜雌花,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注:套袋能避免异花传粉,从而不能形成种子)

编号(雌花) 套袋处理人工处理预期结果

1号不套袋-正常结果

2号未开花前套袋-?

3号未开花前套袋成熟的雌蕊柱头上涂

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1)在上表中完成预期结果。2号______________;3号______________。

(2)对比2号与1号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3号与2号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青蛙体色的变化与环境的明暗有关,若将普通的深色青蛙放在明亮处,肤色变浅,再放到暗处,肤色又变深。若明亮处,向青蛙注射一种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体色将逐渐变深,但不久后又慢慢恢复浅色。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以验证青蛙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眼睛而不是身躯部分。

步骤:①把一只青蛙的眼睛用黑纱蒙住,放在亮处及暗处一段时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在明亮处切除此蛙垂体,再把此蛙放在暗处,蛙体将保持____________。

(3)青蛙这种随环境明暗而变化的体色,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证明蛙的体色变化是受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

7、草履虫、小球藻和细菌的代谢类型是我们所熟悉的,它们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Ⅰ:根据生长曲线设计实验:

⑴在灭菌的含多肽培养液的锥形瓶中放入哪一种生物进行培养,可得到如A图所示的个体数目变化曲线?

答:。试说明并分析曲线变化的原因。

⑵在灭菌的含多肽培养液的锥形瓶中放入哪两种生物进行培养,可得到如B图所示的个体数目变化曲线?

答:。试分析图中a代表的生物应图A 图B

12

是,b代表的生物应是,a与b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

⑶灭菌的含多肽培养液的锥形瓶中放入哪两种生物进行培养,可得到如C图所示的个体数目变化曲线?

答:

试分析图中曲线所代表的生物a与b之间

的关系是,它们能不断增加个

体数目的原因是。

实验Ⅱ:利用显微镜研究:

取上述实验⑵中5d后的培养液在显微镜

下观察:若你的实验是正确的,你看到的现象

[或实验Ⅱ:培养液酸碱测定:]

单独培养小球藻获得培养液,用酚酞指示剂(遇碱变红)进行研究如下:

小球藻培养液条件酚酞分析暗处()色

光下()色

实验Ⅲ:小结及应用:

通过上述实验研究,对各生物所属的代谢类型及营养关系应有一定了解,若给出两类被污染的水样请你分析:一类是由无机物氮、磷引起的,应可推测出里面生活着大量生物会有你刚研究过的,另一类是由有机物引起的,应可推测出里面生活着大量生物会有你刚研究过的。

8、据药理研究,一种茅草的根内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将它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鉴定报告。

(1)实验目的:鉴定一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

(2)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试剂、淀粉可用试剂来检测。

(3)实验器材:一种茅草的根、所需试剂、刀片、载玻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

(4)实验步骤:

①鉴定还原性糖:

②鉴定淀粉:

(5)实验现象:

(6)结果分析:

(7)在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操作中应注意:

9、某农科院研究种子的贮存,做了以下实验,并得到相应数据,请分析回答:

图C

13

(1)实验一①设置和实验三设置②的目的是———————————————————————————————;

(2)根据上述实验指出保存种子的有效措施及相关的实验代号:[ ]——————————,I[ ]——————————, [ ]——————————。

(3)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10、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略)

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进行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

③饥饿处理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取一叶片,放人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一碘化钾溶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的特异颜色反应出现。

该实验方案有几项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

11、给你未萌发的小麦种子、广口瓶、橡皮塞、凡士林、烧杯、小试管、氢氧化钠、细玻璃管等材料和药品,试设计一个实验,达到验证“生活着的种子不萌发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的目的。

(1)实验过程(略)

(2)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14

①A、B实验装置中,使用NaOH的目的是————————,设计B实验是起————————

作用;②C烧杯中将放人————————,D烧杯中将放人——————————————。

③A实验中有色液滴将向———————方向移动,B实验中有色液滴移动的方向是————————。

12、某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探究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他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了某种细菌(记作R)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把R 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他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在这个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R细菌与其周围细菌之间的关系,叫做————————;

(2)该同学假设了以下“造成R细菌的周围其他细菌不能生长和繁殖”的可能原因你认为哪项是最有可能的 ( )

A、R细菌占据了其他细菌的生存空间

B、R细菌吞噬了其他细菌

C、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

D、R细菌更容易吸收培养基中的物质

(3)参照上述题目中给出的有关材料,设计你对第(2)题所选择的验证实验:

A、方法步骤:————————————————————————————————————————————————————————————————————————————————————————————————————————————————————————————————————————————————————————————————————————;

B.结果结论:————————————————————————————————————————————————————————————————————————————————————————————————————————————————————————————————————————————————————————————————————————。

13、某实验小鼠适宜生活在25℃左右的环境中,为探究低于适宜温度的环境(如lO℃)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的强弱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表示),请依据所给的实验装置(如图)、实验材料和用品,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探究实验,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并回答问题。

15

实验室温度:25 ℃左右

材料和用品:小鼠、冰袋、秒表等

方法和步骤:

步骤1:将小鼠放入广口瓶的笼子内,加塞密闭。打开夹子(A)、(B)、(C),片刻后关闭夹子(B),用注射器抽取10ml氧气备用。关闭夹子(C),打开夹子(B),使水检压计液面左右平齐。

步骤2:——————————————————————————————————————————————————————————————————————————————————————————————————————————————————————————————————————————————;步骤3:——————————————————————————————————————————————————————————————————————————————————————————————————————————————————————————————————————————————;结果预测和结论:①————————————————————————————————————————————————————————;

②——————————————————————————————————————————————————————————————————————;

③———————————————————————————————————————————————————————————————————————。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是——————————————————————————————————————————;

原因是——————————————————————————————————————————————————————————————。

14、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附近的一个温带湖泊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项目是测量在冬天和夏天不同水层的氧气含量和温度,根据测量结果和湖泊的情况绘制成两张曲线图,如下图所示。请你对该图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对该湖泊调查时,发现夏天湖中的不同水层中分布有不同的藻类,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中的绿藻和蓝藻在亚显微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比较冬、夏两个季节中表水层的氧气含量,根据物理学原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成

16

反比关系,但在夏天,表水层中的氧气含量比冬天要多,其原因是————————————————————————————————————;在冬天下水层的氧气含量比夏天高的原因是—————————————————————————————————————————————————————————————————————————————————————————————;

(2)在一个生态环境比较好的湖泊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你认为底泥层中分解者的代谢类型在夏天主要以————————————————————————————为主;

(3)某小组在冬季和夏季分别取该湖泊6米水深的等量水养殖数量相同、大小一致的鱼,在各种非生物因素保持原状的条件下,请预测鱼成活时间长的季节是———————————————;请说出你作此推测的理由:————————————————————————————————————————————;

(4)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很多湖泊周围的森林已开垦成农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水患不断,这说明森林具有————————————————————的功能,而农田中的虫害频繁发生,从生态系统的结构看,是因为——————————————————————,现提出高效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方案,从食品安全性的角度看,你选择的一种方案(举一例)是————————————————————————————————————————————————————————————————————————————————————————————————;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该地区几个小池塘进行调查时发现:在山里小森林中的池塘水比较清澈,藻类数量少,而在山外的农田中的池塘中藻类的数量明显多.请你分析其原因:————————————————————————————————————————————————————————————————————————。

15、空气中含菌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为了检测学生宿舍、教室、校门口、小树林等四处空气中的含菌量,请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项简单实验。

(1)请用100ml量筒、4副培养皿和煮过的洗碗水,设计取样的实验步骤(用①②③……表示,下同):————————————————————————————————————————————————————————————————————————————————————————————————————————————————————————————————————————;

(2)请用五支试管、5支滴管和0.01%亚甲基蓝溶液,设计检测的实验步骤(提示:好氧细菌会使甲基蓝溶液褪色):————————————————————————————————————————————————————————————————————————————————————————————————————————————————————————;

(3)分析实验结果:———————————————————————————————————————————————————————————————————————————————————————————————————————————————————————————————。

16、(1)下面是验证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和特点的实验,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①向已经抗凝处理的新鲜血液加入少量的K+,。血浆中K+的浓度升高,但不久就迅速下降,

证明K+被————————————;②重复①实验的同时,加入足量的抑制酶活动的药物后,血浆中K+的浓度————————————;③在②的基础上,再加入一定量的ATP溶液后,血浆中K+的浓度————————————;④上述的②和③共同证明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

⑤在上述血液中,同时加入少量的Na+和K+血浆中K+的浓度浓升高后迅速下降,而Na+度浓升高后几乎不下降,证明————————————————————————;⑥根据上述实验原理,在农业生产上,要促进农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应采取的措施是——————————————————————————————。

(2)秋天,树叶开始脱落。

①由于大量树叶的脱落,使得这株树运输无机盐离子的速度————————————————————;

②树叶脱落后和脱落前相比,无机盐的含量减少,其原因是——————————————————————;

③落叶一般呈黄色,主要是由叶片中的——————————————————————色素所体现;

④据报道,北京整个冬天有上百万吨的落叶,对落叶的处理困扰着环卫部门,目前对落叶的

17

处理一般采用焚烧、填埋两种方式,但均有缺陷。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将树叶通过某些细菌的发酵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用作能源,同时有利于保护环境,这种可燃性气体的主要成分是———————————————,它是细菌在———————————条件下分解落叶中的————————————而产生的。

17、在盛有稀葡萄糖的A、B玻璃管内加入不同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敞口放在光亮处,每隔1 h测定葡萄糖液的浓度和pH值,前3h数值变化如下图所示。再撤去光照,重复上述测定又经历3h。请回答:

(1)液面呈绿色的是——————————管,理由是——————————————————————————。

(2)在最初3h内,A管中的葡萄糖浓度不下降的原因是———————————————————。

(3)在撤去光照后的3h内,两支玻璃管中葡萄糖浓度和pH值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用画图表示(在原图中用铅笔画出)。

18、下图是某同学为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本质而设计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上图,在密封容器中放一只青蛙和一株长势良好的植物。

(1)将此装置放在阳光下,青蛙会很快死去吗?———————————————;原因是————————————————————————————————————————————————————————————————。

(2)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青蛙会很快死去吗?———————————————;原因是————————————————————————————————————————————————————————————————。

(3)只用绿光照射此装置,青蛙情况如何?——————————————————————————————;

原因是————————————————————————————————————————————————————————————————。

(4)使可见光通过滤光片,用能透过什么光的滤光片照射此装置才会使青蛙存活时间较长?————————————;原因是——————————————————————————————————————————————;

18

实验二:为探究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从磨碎的叶子里提取叶绿体,加到草酸铁钾溶液中,光照后放出大量氧气,同时草酸铁钾溶液中的Fe3+变成了Fe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其实验意义是——————————————————————————————————————————————————————————————。

19、某同学为了解污水对水质的污染情况,做了如下的实验:取3只大烧杯,分别标记A、

B、C,各盛5000ml清水。在A烧杯中注入4ml10%氨水,在B烧杯中注入2ml10%氨水,C 烧杯中不加氨水。然后分别放入两条小金鱼,观察各烧杯中金鱼的活动情况,并记录其结果。(1)过一段时间后,三个烧杯中的金鱼生活情况是:A————————————————————;B————————————————————;C————————————————————。

这说明——————————————————————————————————————————————————————————————。

(2)实验中设置C的烧杯的目的是——————————————————————————————————————;

(3)家畜的排泄物含有氨的成分,则下列哪项措施是必要的()

A、对家畜进行放养,任其在自然条件下生活

B、不允许家畜饮水,以降低其排泄物的量

C、管理好家畜的粪水,防止其污染水体

D、对所有家畜进行训练,让其在指定地点排泄

20、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面列出了两大研究课题的名称。请选择其中之一,并回答有关问题。

课题一:某地区遗传病的调查研究

课题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请你拟定一个较小的具体课题名称:———————————————————————————————————————;(2)简述`你研究该课题的两点主要意义:————————————————————————————————————————————————————————————————————————————————————————————————————————————————;(3)对所选课题提出一种假设:—————————————————————————————————————————————;(4)你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5)你的研究报告中应含有的主要内容是:—————————————————————————————————————————————————————————————————————————————————————————————————————————————————————————————————————————————————————————————————————————————————————————————————————————————————————————————————————————————————————————————————————。

21、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1)依据下面“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系统图,在右侧方框内填出恰当文字,揭示其物质循环过程。

19

(2)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进入鱼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

(3)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

22、长势、质量相等的玉米(C4植物)和小麦(C3植物)幼苗分别种在质量相等的两个小容器内,如下图甲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分别做下面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将图甲装置放在各种条件均适宜的环境中种植7夭,天平两边始终基本保持平衡。

第二个实验:用一个大型玻璃钟罩罩住图甲装置并密封,其他条件不变,如图乙。第五天起,发现天平开始向玉米一边倾斜;随时间的推移,倾斜程度逐渐增大。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从第二个实验的结果看,造成质量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阳光

B、矿质元素

C、水

D、 CO2

(2)CO2进入玉米叶肉细胞,首先被固定生成————————,然后再形成——————————————,最后被还原为(CH2O)。

(3)在第二个实验中,天平向玉米一边倾斜,说明玉米在(钟罩内)——————————的环境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此时,为玉米积累有机物提供的碳素来自于——————————————作用。

(4)为了排除玉米和小麦的这种质量变化不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请你再设计一个简单的对照实验并预测其结果。

————————————————————————————————————————————————————————————————————————————————————————————————————————————————————————————————————————————————。

(5)根据你设计的对照实验的启示,为了使大棚蔬菜增产应采取什么措施?

—————————————————————————————————————————————————————————————————————。

20

生物工程与技术基础实验和工程实训中心实验废弃物品的处置惩罚办法

南京工业大学文件 南工中心[2005]16号 生物工程与技术基础实验和工程实训中心 实验废弃物品的处理办法 一、减少化学废弃物品的产生和数量 通过正确管理化学物质的储存,把化学废弃物品减少到最低限度: 1.建立集中购买、总量管理、跟踪检测和合理储存制度。 2.根据需要,购买和使用合适的量,合理储存,防止化学物质过期而无法使用。丰 富的经验就是订购一年内要使用的量。 3.在所有储存化学物质的容器上贴上标签,并正确贮藏这些容器以防化学污染或化 学物质变质。 4.保持实验室和设施的清洁。 5.制定和实施实验室操作程序,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正确管理实验室产生的废弃 物质。 6.减少仪器里的使用量和增加仪器的使用。 7.定期检查实验室或设备;如果可能的话,使用危险化学物质的替代品或循环使用 化学物质。 8.把产生最少废弃物品的过程写进现有的实验草案,以此来减少废品的最终的量。 在实验过程中,尽量中和一些中间产物、附带物质,使它们的毒性消失。把处理 或破坏掉危险物品作为实验的最后一个步骤。 9.重复和循环使用余溶液,从余催化剂中回收金属。 二、实验室中化学废弃物品的储存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有一个指定用来储存危险废弃物品的空间。这个地方应有标识,并且不影响正常的实验活动,但它又很容易接近和容易被环境卫生与安全部门工作人员识别。不要把放射性废品和化学废弃物品放在同一个场所。 所有的废弃物品必须储存在辅助容器里,并根据其危险级别分开存放(如,高锰酸钾和

过氧化氢之类的氧化剂应和有机物或腐蚀性的物质分开存放)。实验室托盘、橱柜、试管、戽斗和搬运箱都是一些辅助容器,它们的容积是普通最大容器容积的110%。 三、标识存放的废弃物品 使用由有“危险废弃物品”字样的标签来标明装有危险废弃物品的容器。 为了避免延误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品的收集和处理,每个储存废弃物质的容器上必须有“危险废弃物品”字样的标签;所有的危险废弃物品必须用以下信息标明: ●“危险废弃物品”字样; ●产生危险废品的地址和人员姓名; ●危险废弃物品的储存日期(第一滴危险废弃物质滴入容器日期); ●危险废弃物质的成分及其物理状态; ●危险废弃物质堆放的时间; ●危险废弃物质的性质。 化学废弃物品的名称必须具体。 四、存放废弃物品的容器 容器必须是防漏的。液体废弃物质必须放在拧紧盖子的容器里,因此,即使容器被弄翻了液体也不会漏出来。用软木塞或胶带密封的容器和立不稳的容器也不会被接受。假如废弃物质没有存放在适当的容器里,请换掉容器里的物质。 受到污染的实验室垃圾(如玻璃器皿,手套,薄毛巾等)不能被液体浸湿。必须把它们放入干净的双层塑料袋里并贴上“危险废弃物质”字样的标签。 不能把玻璃或塑料试管、吸管或搅拌棒放在装有液体废弃物质的容器里,因为固体物质容易阻塞烟囱和水泵。 废弃物质必须和容器是不反应的,因此,不能把酸或盐基装在金属容器运输,不能把氢氟酸装在玻璃容器里运输。 五、分离废弃物质 分离废弃物质的方法: ●把卤化溶剂和非卤化溶剂分开; ●不要把金属和流体废溶液放在一起; ●把丙酮、二氯甲烷等和其他溶剂分开。 六、空容器的处理 在试剂瓶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清洗干净前,绝对不能扔到普通垃圾里去,不能用清水清洗

基础生物学期末复习问题综合.doc

《基础生物学》课程问题综合 2017-1-03 1、生命的概念与特征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生命的组成: ?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的组成与含量; ?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在生物体中的含量;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共通性; ?糖类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脂类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蛋白质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蛋白质的研究方法你了解的有哪些; ?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 3、细胞起源: ?细胞学说的内容有哪些?它的每一个阶段及其特征是什么? ?细胞起源有哪些特定的阶段,各进化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Lynn Margulis和她的内共生学说主要内容是什么; ?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殖和遗传的基础与桥梁,具有相同的遗传语言; 细胞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的生长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细胞是生命起源的归宿,是生物进化的起点;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的活动离不开细胞。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形式有哪些:病毒(真病毒、类病毒及阮病毒) ?原核生物界和真核生物界含有哪些生物界;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形态学差异: 原核细胞的特性与性质(起源最早的生命形式); 真核细胞的性质、结构与功能(真核细胞细胞器的简单结构与功能); 骨架系统(骨架原始概念的提出) ?细胞增殖以及意义: 细胞增殖屮单细胞与多细胞的增殖; 细胞周期,根据细胞增殖类型的分类(连续分裂、休眠、终末分化); ?免疫细胞/干细胞/肿瘤细胞的结构和特点 ?细胞的分类:免疫细胞和干细胞属于哪一类别细胞? ?免疫细胞/干细胞/肿瘤细胞的分裂特点? 4、A TP与能源: ?ATP分子的结构和其生理学意义? ?生物体获得能量的细胞呼吸包括?哪些呼吸类型? ?生物氧化的特点是什么?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大全共14个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大全共14个实验 https://www.360docs.net/doc/10855883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高考备考“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植物组织应该选择苹果、梨等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近于白色的组织,而不能选择西瓜; 鉴定的糖类为可溶性还原糖,故不能选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若鉴定材料中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则实验结果的现象应该为蓝色,而非无色,答题时切忌描述为“无色”; 斐林试剂的配制为“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须现配现用”,注意与双缩脲试剂的先加A液,后加少量B液区分开来。鉴定结果为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实验: 材料选取得是富含脂肪的花生子叶,鉴定过程中须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故而需要制片操作,若切片厚薄不均,会导致显微镜视野明暗不一; 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前,须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便于我们区分被苏丹Ⅲ、苏丹Ⅳ染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鉴定实验: 材料选择:豆浆或者鸡蛋清(鸡蛋清须稀释,以避免试验后鸡蛋清粘附于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试剂配制:先加1~2mL A液,再加1~2滴B液。 实验原理:Cu(OH)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而加热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物质,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络合反应)

实验拓展:将蛋白质与蛋白酶混合使其充分反应过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仍能够发生紫色络合反应;将蛋白质+蛋白酶+多肽酶混合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实验结果依旧为紫色。【原因】 (4)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材料:黑藻(它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为什么) (5)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不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试剂:健那绿试剂(染成蓝色) 细胞活性: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活性,故而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须滴加生理盐水(等渗溶液),而不能滴加蒸馏水; (6)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重要操作:HCl的作用:①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②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染色; 试剂:吡罗红(RNA,故而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甲基绿(DNA,故而细胞核被染成绿色) (7)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实验材料:植物的成熟细胞(不能选用根尖分生区和动物细胞)【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细胞壁;第二有成熟大液泡】课本选用的实验材料为洋葱鳞茎外表皮(其液泡含有紫色色素,易观察);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贵州省青少年认识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知识竞赛试题(小学组

(生物科技行业)贵州省青少年认识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知识竞赛试题(小学组

贵州省青少年认识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知识竞赛试题(小学组) 1、生物入侵是指的现象。 A.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B.某种生物从外地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且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壹定危害 C.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后成为野生状态,且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壹定危害 D.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且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壹定危害 2、外来入侵种是指的外来物种。 A.已经在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成为改变和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 B.已经在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成为改变和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 C.已经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成为改变和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 D.已经在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未改变和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 3、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如果温度、湿度、海拔、土壤、营养等环境条件适宜,就会自行繁衍。造成生物灾害的外来入侵种往往具有等特点: A.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 B.生态适应能力弱;繁殖能力弱;传播能力弱 C.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弱;传播能力强 D.生态适应能力弱;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 4、依据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以及入侵种和生态系统的特点,预计在我国外来种容易入侵的区域有。 A.重要的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俩侧;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物种多样 性较低、生境较为简单的岛屿、水域、牧场;受突发性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和干旱等破坏后的生态环境;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好的地区

B.重要的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俩侧;人为干扰小的森林、草场;物种多样性 较低、生境较为复杂的岛屿、水域、牧场;受突发性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和干旱等破坏后的生态环境;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好的地区 C.重要的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俩侧;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物种多样 性较低、生境较为复杂的岛屿、水域、牧场;受突发性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和干旱等破坏后的生态环境;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好的地区 D.重要的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俩侧;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物种多样 性较低、生境较为简单的岛屿、水域、牧场;受突发性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和干旱等破坏后的生态环境;干燥气候的地区 5、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A.动物迁移 B.风吹扩散 C.鸟类活动 D.人类活动 6、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 C 的物种。 A.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没有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 B.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很好存活,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 C.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 D.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很好存活,没有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 7、生物防治是指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是依据有害生物-天敌的生态平衡理论,在有害生物的传入地通过引入原产地的天敌因子重新建立有害生物-天敌之间的相互调节、相互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基本原理 1 有效数字计算(结合电子天平的应用等) 加减法: 进行数字加减时,最后结果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其尾数“四舍五入”。如:0.124+1.2345+12.34=13.6979,应取13.70。 乘除法: 进行数字乘除时,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为准,而与小数点的位数无关,其尾数“四舍五入”。如:1.23×0.12=0.1476,应取0.15。 2 误差分析 误差为实验分析的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误差越小,测定值越准确,即准确度越高。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 测定值- 真实值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真实值×100% 一般用相对误差表示结果的准确度,但因真实值是并不知道的,因此实际工作中无法求出分析的准确度,只得用精确度来评价分析的结果。 3 偏差分析(结合“可溶性蛋白或赖氨酸实验”要求掌握) 精确度表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的测定值相近的程度。一般用偏差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偏差也有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两种表示方法。 绝对偏差= 单次测定值- 算术平均值(不计正负号) 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算术平均值×100%

例如:分析某一材料糖含量,共重复测定5次,其结果分别为:16.1%,15.8%,16.3%,16.2%,15.6%,用来表示精确度的偏差可计算如下: 分析结果算术平均值个别测定的绝对偏差(不计正负) 16.1% 0.1% 15.8% 0.2% 16.3% 16.0% 0.3% 16.2% 0.2% 15.6% 0.4% 平均绝对偏差=(0.1%+0.2%+0.3%+0.2%+0.4%)÷5 = 0.2% 平均相对偏差= 0.2÷16.0×100% = 1.25% 在实验中,有时只做两次平行测定,这时就应用下式表达结果的精确度: 两次分析结果的差值÷平均值×100% 4 实验结果的表述:实验结果可用列表法(“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常用)和作图法(综合实验用)表示。 第1章分光光度技术 分光光度技术是光学(光谱)分析技术的一种,它是利用物质的特征吸收光谱来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项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讨论的波长范围:200~400nm的紫外光区和400~760nm的可见光区。 人肉眼可见的光线称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60nm;

生物基础知识

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 -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生物实验室简介

生物实验室简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我校的生物实验室位于综合楼三楼北面第一个教室。实验室面积70平方米,实验台20台,实验凳40个,灭火器1个,水桶2个。室内配置有教师实验演示台,每桌配置有桌面辅助光源,以便使用显微镜,并且配有电源。实验室备有固定资产明细帐及安全防盗防火措施,并建立健全的学生实验守则,仪器使用制度等,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有效。所有仪器完好率达95%,学校还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观察,自己动手,亲历实验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学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及时增添实验仪器。目前生物实验室所拥有的均能基本满足初中阶段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开设。并且周一到周五学生在校时间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实验室学习和探究。

我校的生物仪器室位于综合楼三楼南面第一个教室,实验室对面。仪器室占地约70平方米,生物仪器柜15个,地理仪器柜4个,数学仪器柜1个。生物仪器依据使用范围可分为:通用、测量、专用、模型、标本、挂图、玻璃仪器、药品及其他实验材料和工具。其中通用有13种,共计156件;测量有8种,共计150件;专用仪器有4种,共计75件;模型有21种,共计53件;标本有44种,共计1224件;;玻璃仪器有26种,共计1510件;药品有10种,共计10件;其他材料有22种,共计650件。实验室仪器共有173种,共3865件,这里是常规准备室兼做试剂配置准备室和实验准备室。这些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初中阶段所有学生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正常进行,我们实验的开出率达百分之百。实验室备有教学设备管理明细账、实物流水账等账册及安全防盗措施,并建立健全的仪器使用制度,管理制度等,确保各个实验安全进行。所有仪器完好率达百分之九十。 实验教师理念现代化,经验丰富,熟悉教材,具有较强的维护、维修动手能力,工作细致规范,管理严格。实验教师事业心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精心设计,改进实验仪器及装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基础生物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及参考书 第一篇生命的基本构成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概括地介绍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生物科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了基础。尽可能结合讲述一些生物科学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 【教学内容】 1.生物科学(生命科学).有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 2.生命的层次性.生物科学的分科.发展简史及发展动向.生命科学世纪展望 3.物种概念与命名法,生命起源及多样性概述 4.研究生命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 研究生命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章生命大分子 【目的要求】 概括介绍组成生命的化学基本物质,使学生了解生命分子的特性,认识细胞组成物质的特性及功能;掌握细胞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元素组成 第二节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糖类 二.脂类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四.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 蛋白质的结构;核酸的结构 第三章细胞膜系统和物质运输 【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学说,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内膜系统各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了解信号传递及信号转导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知识 一.细胞的基本概念. 二.细胞的共性 三.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及与细胞的关系 四.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五.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

第二节细胞膜与细胞内膜系统 一.细胞膜与细胞膜表面特化结构 二.细胞内膜系统 1.内质网 2.高尔基复合体 3.溶酶体与过氧化物体 4.细胞蛋白质分选与细胞结构装配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一.细胞跨膜运输 二.细胞信号传递 【重点难点】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内膜系统各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信号传递和信号转导 第四章细胞能量代谢(一)光合作用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光合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其作用;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机理;了解光合产物在体内运输与分配原理;了解光合作用规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合色素 一.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 二.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第二节光合作用的机制 一.原初反应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三.碳同化 第三节光呼吸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第四节. 【重点难点】 光合作用的机制、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以及光合单位和光能的转化、电子传递链和光合磷酸化、光合碳代谢。 第五章细胞能量代谢(二)呼吸作用 【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意义和主要历程,了解完整的呼吸作用过程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几个相互衔接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能量——ATP 第二节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 一.糖酵解 二.三羧酸循环 三.戊糖磷酸途径 第三节代谢途径及其调控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复习资料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列举五种蔬菜主要害虫,,,,。 2、IPM是指。(1分) 3、害虫防治的方法包括、、 和。 4、列举五种入侵有害生物、、、、。 5、根据寄主范围的大小,寄生性昆虫分为、、。 6、滞育是 7、我国的植保方针是 8、澳洲瓢虫能较好地控制吹绵蚧的原因是能在田间自然越冬,每年随吹绵蚊发生的盛衰而消长,有效地控制着吹绵蚁的为害 9、写出可利用其趋光性进行防治的害虫(四种以上)中文名称 。 10、我国在棉花上防治棉铃虫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原因是种植了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我国五大蔬菜基地的是: A 广东湛江南菜北运生产基地 B云南元谋等地反季节菜生产基地 C环渤海山东、苏北大路菜生产基地 D 张家口地区大白菜生产基地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广义生物安全所涉及的方面的是: A人类的健康安全 B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 C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D 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生态系统安全

3、小菜蛾属于: A夜蛾科 B菜蛾科 C天蛾科 D豆蛾科 4、以下不属于侵染小菜蛾的病毒是: A PXGV B CLMVP C NOB D CLMNPV 5、膜翅目中一些寄生性天敌,如卵寄生蜂赤眼蜂属于: A 植食性昆虫 B肉食性昆虫 C 腐食性昆虫 D 杂食性昆虫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物防治等于自然控制 ()2、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3、寄生昆虫成虫生活在寄主体内称为内寄生 ()4、重寄生包括原寄生、二重寄生和三重寄生 ()5、寄生性强的病原物其致病性也一定强 ()6、捕食螨生物学特点是无孤雌生殖现象 ()7、小菜蛾的幼虫就是俗称的菜青虫 ()8、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 ()9、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 ()10、外来入侵中对本地物种的影响小于对该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1、稻纵卷叶螟的药剂防治时间应安排在幼虫的2-3龄期。 ().12、三化螟只为害稻,仅以稻桩作为唯一的越冬场所。 ()13、斜纹夜蛾是典型的杂食性害虫,为害极为严重。 ().14、三化螟的幼虫仅取食水稻的绿色部分。 ()15、褐稻虱的寄主仅是水稻。 ()16、杧果横线尾夜蛾为害杧果的新梢引起枯梢。 ()17、柑橘潜叶蛾主要为害柑橘夏梢和秋梢。

本科生六个基本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原理: 当实验室获得了一个新的质粒时,而这个质粒并未转化到宿主菌体内,则需要该技术进行细菌的转化,以大量获得这一质粒。转化细菌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电转化法、脂质体转染法、显微注射法、CaCl2处理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等。一般的实验室都应用CaCl2处理细菌,改变细胞膜的结构,使质粒DNA能穿过细菌细胞膜进入细胞。然后在选择培养基中培养转化处理过的细菌,转化成功的细菌可在抗菌素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这一方法是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 2.1LB液体培养基 2.20.1mol/L CaCl2溶液:称取1.1g无水CaCl2,溶于90ml双蒸去离子水中, 定容至100ml,用0.22μm滤器过滤并装入灭菌试剂瓶中,4℃保存。 2.3 DH5α菌株,冰,牙签,无菌滤纸,50ml离心管,枪头(以上需灭菌); 移液器,摇床,冷冻离心机,涡旋震荡器,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普通冰箱,-70℃冰箱 3.操作方法 3.1从37℃培养12—16h的平板上,用无菌牙签挑取一个单菌落,转移到含有3ml LB培养基的试管内,37℃振摇过夜。次日取菌液1ml,接种到含有100ml LB培养基的500 ml烧瓶中,37℃剧烈振摇培养约2—3h(振摇速度为200—300r/min),待OD600值达到0.3—0.4时,将烧瓶取出立即置冰浴10—15min。 3.2自该步骤起皆需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转移到一个灭菌处理过的、冰预冷的50 ml离心管中。 3.34℃离心,4000g×5min回收细胞。 3.4弃去培养液,将离心管倒置于滤纸上1min,以使最后残留的培养液流尽。 3.5加入冰预冷的0.1mol/L CaCl2溶液10ml重悬菌体,置冰浴30min。 3.64℃离心,4000g×5min,弃去上清液,倒置于滤纸1min。 3.7再加4ml用冰预冷的0.1mol CaCl2重悬菌体(重悬时操作要轻)。 3.8置4℃冰箱置12—24h,即可应用于转化。 思考题: 制备感受态细胞时加入CaCl2的作用是什么? 钙离子结合于细胞膜上,使细胞膜呈现一种液晶态。在冷热变化刺激下液晶态的细胞膜表面会产生裂隙,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使外源DNA进入。

高中生物基础实验点拨

1 高中生物基础实验点拨 [目标要求] 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形成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理解探索性实验的一般方法。注重对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初步学会探索性实验的一般方法,能独立设计生物实验。 [解题规律] 1、 认真阅读题目,明确解题目的,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往往 在题目中已经给定)。 2、 为了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一般要设计对照实验,注重可比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关键是 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可变的控制因素(变量往往只允许有1项),并设立一个实验组或若干对照组。 3、 选好相应的器材及药品(值得注意的是,提供的药品多于实际需要)。要搞清材料的用 途,排除干扰,科学而全面地进行实验设计。 4、 写出实验步骤,对于“在后面的实验步骤中必需用到的材料而题目中又没有给出”这种 特殊情况,必需在前面的步骤中准备好(例如:实验中要用到蔗糖溶液,而题目中只给出蔗糖,我们就要首先配制好蔗糖溶液)。 5、 注意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6、设计实验的解题思路: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全面地领会实验要求;熟练地应用实验原 理;精心地策划实验方法;合理地设计实验过程;严格地设计对照实验;科学地预测实验结果;简明地组织语言文字。 [注意事项] 1、 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是否正确; 2、实验步骤是否科学,步骤是否完整、顺序是否颠倒; 3、 没有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4、有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5、有无更为简便的实验方案; 6、实验是否具有偶然性; 7、实验能否顺利完成; 8、实验的安全性能是否得到保证。 [要点点拨] 1、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1 [原理: CHO+Cu (HO )2 2O 砖红色 ] 排除色素对显色的干扰)约5克。 制备组织样液:加黄砂(充分研磨)、5ml 水(溶解可溶性糖)。 研磨 过滤 取2ml 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 加2ml 刚配好的斐林试剂(用前混匀,加入溶液时呈蓝色) 隔水加热 煮沸2 min 溶液中出现 (砖红色)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桔小实蝇的风险分析

文章编号:1001-9499(2006)05-0033-03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桔小实蝇的风险分析Ξ 吴广超 (上海市林业病虫防治检疫站,上海 200072) 摘要:桔小实蝇是我国对外的二类检疫性害虫。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桔小实蝇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结果认为,桔小实蝇综合评判值(R)为2102,属高风险有害生物,在我国很多地区易定殖,对我国的水果、蔬菜种植业威胁很大,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桔小实蝇;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S763141 文献标识码:A 桔小实蝇(B actorocera dorsalis)俗称果蛆,属双翅目实蝇科,为杂食性昆虫。成虫体长7~8mm,全体黑黄相间;幼虫蛆形;蛹椭圆形,长约5mm,黄褐色,被列入我国二类检疫性害虫[1]。在美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该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检疫性害虫,并通过对进口的易感果蔬实行检疫限制,以防止这种害虫的传入。据报道,该虫的寄主范围多达250多种[2],大多数为水果类。为遏制该虫继续传播蔓延,确保农林业生态安全,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桔小实蝇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以便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6],为防范该虫提供科学依据。 1 桔小实蝇的分布 111 世界分布 国际昆虫学研究所以及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对该虫在全球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在亚洲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南部、印度、日本、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北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越南。1945年美国的夏威夷就有该虫的报道,此后美国加州和佛罗里达州也有发生。此外,太平洋诸岛亦是桔小实蝇的适生区,包括马来亚纳群岛、瑙鲁、法属玻利尼西亚以及小笠原群岛、琉球全岛等地[7]。112 中国分布 目前,桔小实蝇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香港、海南、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而根据基于CL IM EX的桔小实蝇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6]显示,桔小实蝇在大陆能够定殖的地方至少还有湖北、福建、江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7个省(区)。 2 桔小实蝇的风险分析 211 定性分析 对于桔小实蝇导致的风险,可按顺序分解为:国内分布状况(P1),潜在经济危害性(P2),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P3),定殖传播扩散的可能性(P4),危险性管理难度(P5)[8~11]。 21111 国内分布状况(P1) 参照112。 21112 潜在经济危害性(P2) 桔小实蝇可危害热带及亚热带多种果树、蔬菜。它将卵产于水果内,卵孵化为幼虫后取食果肉,进而导致次级微生物侵染水果组织而造成水果腐烂,且以其中幼虫的为害最为严重。据在广东调查显示,该虫可造成桃、芒果等果园产量减少80%以上。近年来,由于各地区贸易发达,水果调运频繁,加之我国农村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以种植水果、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该虫在我国具有严重的潜在经济危害性。 第31卷 第5期林 业 科 技Vol.31 No.5 2006年9月FO RES T RY SC I E NC E&TEC HNOL O GY Sep. 2006Ξ基金项目:上海市青年课题项目(QN0504)资助;上海市建委项目(ZX061210)资助

623基础生物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基础生物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23) 学院名称(盖章):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2012年7月30日

《基础生物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23) Ⅰ、《植物学》 一、考核要求 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揭示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生长与发育、生理与代谢、遗传与进化、分类与分布,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普通生态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物技术、细胞生物学、进化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 二、考核评价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植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动态,受到从事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以满足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植物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考核内容 第1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物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基本任务、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同时了解植物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以及植物在自然界、人类活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明确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方法、目的和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掌握植物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基本任务、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领会植物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以及植物在自然界、人类活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第2章植物细胞和组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植物细胞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的基本构造及化学组成、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细胞质的结构及细胞器的种类及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正确辨别植物细胞分裂、分化的特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细胞形态特征,搞清植物体生长、发育的内因。 了解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真核和原核细胞、动物和植物细胞之间的区别。 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分类和各类组织的结构特点;搞清各类组织在植物体中的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017·全国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①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②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③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④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⑤) 审题关键 信息①:病毒营寄生生活,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核酸是DNA或RNA,只含有二者中的一种,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如下: 信息②:强调了碱基,二者碱基的区别:DNA特有T,RNA特有U。 信息③: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指用放射性同位素替代某化合物中的特殊元素,来追踪该化合物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回忆相关内容: 信息④:联想T2噬菌体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和病毒的寄生特点,标记病毒需要先用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培养基培养宿主细胞,再让病毒去侵染标记的细胞,子代病毒就会被标记。 信息⑤:甲、乙两组要形成对比,结合信息①、②、③、④可判断出,应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成分中的T和RNA成分中的U。 参考答案 (1)实验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错解例析 错例: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培养基培养病毒。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错因分析:没有分成甲、乙两组,而是用同时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培养基来培养,不能形成对照。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这样设计不科学。 实验设计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以便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科学性原则: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1.已知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验证唾液中含有蛋白质的实验,要求写出(1)基本的实验步骤,(2)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材料用具: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蛋清稀释液(含有丰富蛋白质)、水、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和滴瓶、镊子、脱脂棉。 答案(1)步骤: ①用清水漱口后取适量唾液到小烧杯中,备用; ②取2 mL蛋清稀释液和2 mL唾液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中; ③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振荡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振荡均匀后静置; ④观察并对照两支试管的颜色。 (2)预期结果和结论:甲、乙两支试管都呈现紫色,说明唾液中含有蛋白质。 解析要验证唾液中含有蛋白质,可采取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取两支相同的试管,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唾液,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蛋清稀释液作为对照,经过相同的处理后,根据

中国外来入侵害虫的危害及防治

中国外来入侵害虫的危害及防治 摘要:随着21世纪全球变化的加剧,全球国际贸易、旅游和交通迅速发展,为外来物种远距离的迁移和入侵、传播与扩散到新的生境中创造了条件,大陆间外来物种的交换与迁移随之加快,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危险性也日益增加从而使得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成为不同大陆生态系统间生物与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防范外来生物入侵成为全球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一个自然与生物灾害频繁多变的国家。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与国家利益,对我国农、林、牧、渔、水产及养殖业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农业、林业、草原、草场、湿地、河流、岛屿和自然保护区等各种生态系统,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危及野生生物资源;污染公共卫生,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揭示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机制与生态过程,明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系统响应机制,是发展和创新外来入侵物种预防预警、监测检测、控制管理新技术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介绍中国外来有害昆虫入侵的现状、发生与发展趋势以及新入侵物种安全性评估的基础上,剖析外来有害生物成功入侵的因素以及评估生物入侵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影响。在介绍中国生物入侵研究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对生物入侵的挑战的防控技术的发展建议;在总结现阶段中国生物入侵在基础理论与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创新防控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需求。 关键词:物种入侵中国危害防治 Abstrac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change, global international trade, tourism and transport rapid development of long-distance migration and species invasion, dissemination and spread to new habitats create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exchange and migration between the mainland with alien species the accelerated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risk of allowing the invasion of exotic pests between different continents become a serious threat to ecosystems,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security.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is a natural and biological disaster-prone countries varied.Exotic pest invasion has seriously affected China's economic security, ecological security, social secur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farming,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fisheries, aquaculture and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the de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grasslands, grassland ecosystems, wetlands, rivers, islands and nature reserves, leading to serious ecological disaster, endangering wildlife resources;

基础生物学实验方案模板

基础生物学实验方案 指导教师: 9月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 实验目的 1. 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 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实验内容 学习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四大类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 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各类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尽相同, 因而培养基的种类繁多。培养细菌常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培养放线菌常见高氏I号培养基, 培养霉菌常见蔡氏培养基或马铃薯培养基, 培养酵母菌常见麦芽汁培养基或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另外还有固体、液体、加富、选择、鉴别等培养基之分。在这些培养基中, 就营养物质而言, 一般不外乎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及水等几大类。琼脂只是固体培养基的支持物, 一般不为微生物所利用。它在96℃以上熔化成液体, 而在45℃左右开始凝固成固体。在配制培养基时, 根据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就能够配制出适合不同种类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培养基。培养基除了满足微生物所必须营养物质外, 还

要求有一定的酸碱度和渗透压。霉菌和酵母菌的pH偏酸; 细菌、放线菌的pH为微碱性。因此每次配制培养基时, 都要将培养基的pH 值调到一定的范围。 以下配方选第三种实验中进行实验 ( 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方 牛肉膏 3.0 g 蛋白胨10.0g NaCl 5.0g 水1000mL pH 7.4~7.6 ( 2) 高氏I号培养基配方 可溶性淀粉20g NaCl 0.5g KNO31g K2HPO4·3H2O 0.5g MgSO4·7H2O 0.5g FeSO4·7H2O 0.01g 琼脂15—25g 水1000mL pH 7.4~7.6 ( 3) 马铃薯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 去皮) 200g

生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

生物制药技术中心实验室 建 设 方 案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水平,推进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验室工作“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引入有效的竞争激

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平台,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目标 2006年12月学院为了适应21世生物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资源共享理念的需要,在学校高校中率先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详详细细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将原生物科学系中心实验室更名为生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室并隶属该实验实训中心管理。 生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室下设化学、生物化学、畜牧业生产技术应用、生物化学制药与检测技术、园艺技术应用、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等6大类18 个实验室,承担我院生物制药、食品营养与检测、畜牧兽医、园林和园艺5个专业、多层次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任务。并利用该中心实验室,开展了食品检验工、花卉工、园艺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验检疫员、药物分析工和药物制剂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每年接纳学生约2000人,年均总实验人时数在109500万左右。 中心实验室累计投入170万元购置了一大批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增强了实验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实验技术水平,为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建设与社会 发展需要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实践性生物技术人才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技术平台。 中心实验室形成了独立设课与管理的运转模式。各实验室由生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仪器设备共享,全面负责生物科学系各专业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和各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鉴定工作。同时,不断增加从事实验教学的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优化实验教学体系、调整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技能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综合技能能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院系的共同建设和发展,先后取得了具有积极示范推广意义的科技成果,即xxx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xxx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 和创新,获xxx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突出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促进了畜牧兽医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xxxx》和《xxxx》于2004年和2006年分获省级精品课程)。本中心设施齐全先进、实验教学团队优秀、管理体制规范高效、环境人文安全,实验教学成绩显著,2004年和2006年度被评为xx省优秀实验室。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生 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将向海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目标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