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_二毛子_另类百姓_大清子民_邓常春

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_二毛子_另类百姓_大清子民_邓常春
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_二毛子_另类百姓_大清子民_邓常春

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

二毛子 、另类百姓、大清子民

邓常春

[摘要]晚清,天主教和基督教依恃武力大规模进入中国,在社会上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教民。教民不祀祖宗,不纳戏份,既违背中国固有的传统,又疏离现实的村社生活,还借助教会的权势而获得某些殊遇,对晚清传统的社会权势格局形成冲击,引发民教冲突。在晚清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氛围中,夹在华洋之间的教民,成为非教民眼里的 二毛子 ,官方眼里的 另类百姓 ,洋人眼里的 大清子民 ,身份颇为尴尬。

[关键词]晚清;教民;身份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6)05 0217 06

作者简介:邓常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四川成都 610064

引言

晚清,天主教和耶稣教(以下合称洋教)依恃武力大规模进入中国,在社会上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教民。教民是时人对信奉洋教的中国人的称谓。 教民 一词,不仅关涉到宗教信仰,而且标志着某种社会身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含义。

教民不祀祖宗,不纳戏份,既违背中国固有的传统,又疏离现实的村社生活。更重要的是,教民借助教会的权势而获得某些殊遇,对晚清传统的社会权势格局形成冲击,由此引发了数不胜数的民教冲突。在晚清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氛围中,夹在华洋之间的教民,身份显得非常尴尬。在平民眼里,教民是沾了 洋 气的 二毛子 ;在官方眼里,教民是疏离大清的另类百姓;而在洋人眼里,教民则是官府应该一视同仁,一体保护的大清子民。前此的晚清教案研究,对此几乎没有涉及,本文拟加以探讨,以求从一个侧面考察晚清洋教在华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平民眼中沾了 洋 气的 二毛子

在平民(即非教民,时人称之为平民,以和教民相对)看来,教民是一群身份特殊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与平民颇多差异。

首先,教民受到官员的殊遇或者仇视。

譬如,既无功名,亦无地位的教民,拿着主教的名片,就可以去求见地方长官,而地方官惧于教会的影响,常常不得不予以接见。1862年,川督骆秉章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下简称总署),说,习教之人, 恃法国为其教主,常有赴衙门求见,干预公事。拒之则在外喧嚷,接见则日不暇给。 地方官甚为难办。[1]可见此类现象并非少数。

又譬如,1873年,教民仝姓在重庆城中开设店铺,销售洋货,官府怀疑其有漏税之嫌,因顾忌可能有主教染指其中,竟然不敢前往盘查,只能 遵照条约所开,明察暗访,使其不敢公然违犯,庶几彼此相安耳 。[2]

有官员给教民以殊遇,同样,也有官员歧视和苛待教民。

1863年,法国公使哥士耆致函总署,称,川省劝捐军饷。有教民家中尚且殷实,按照产业,应捐银三百两。该教民 急公好义 ,愿意捐五百两,而地方官 有意加害,必派捐四千五百两 。该教民无力措缴,即被监押。[3]此事虽由法国公使说出,未必十分可信,但同治初年,地方官实有歧视或苛待教民之举。

1886年,川督刘秉璋将教民罗保之斩首枭示,更是地方官从严处置教民的著名案例。罗保之是重庆教民之首,与教中关系密切,势力很大。在民教纠纷中,虽然致毙多人,但起因在于闻听打教风潮,起而保护身家,情有可原。不但法使两度为之求情,总署亦倾向于从轻处置。就连刘秉璋的老上司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劝他 既已治罪,何必正法。既已正法,更何必枭示。实属办理太狠,为各

省所从来未有 。但刘秉璋不为所动,一意孤行,硬是将罗元义斩首,并将罗氏之首悬挂于巴县城头。一个多月后,在法使的一再抗议和总署的一再催促之下,方才取下掩埋。刘秉璋因此与教中及洋人结怨。嗣后,在1895年成都教案时,洋人遂强烈要求将刘秉璋处以革职永不叙用之处分。[4]清廷考虑再三,最后不得不允从。[5]罢职归田后,刘秉璋寿至八十。然终其一生,仇教态度未尝改变, 每论及此事,始终无悔 。[4]

无论殊遇还是歧视,总之,在许多官员那里,教民与平民所受待遇是不同的。并且,随着朝廷对办理教案不力之官员的惩罚力度越来越大,殊遇教民的官员越来越多,而歧视教民的官员越来越少,整个官场袒教抑民的色彩也日益浓烈。

其次,教民在诉讼中享有特权。

此种特权的第一个表现是,普通的民事案子,一旦涉及教民,立即变成教案,并且常常因为有洋教士出头帮忙而比一般未涉及教民的案子更能获得官员的重视。

第二个表现是在诉讼程序上。平民与平民构讼, 必先觅代书,取格式盖戳记而后递入门公,准驳不能自主。 而教民与平民构讼,不取讼状,不觅代书,只取 白纸一张,由主教帖送入衙,即行批准 。[6]1878年,江北教案议结后,川督丁宝桢主持议定的民教善后章程,列以专条,规定教民应该象平民一样照规定程序递交讼状。[7]正可见彼时教民诉讼,多半并不遵循一般的章程。

教民诉讼特权的第三个表现是,判决结果多半偏向教民,此类例子很多,鉴于篇幅,仅略举两例。

1864年的灌县戴高氏案,教民戴高氏骗赖平民张洪彦弟兄租谷两年之久,不但不交租,反而将张洪伦杀死,将张洪俊戳伤。而官府判决是:所欠租谷,全部归属戴高氏,不必偿还。而从前所交之押租银,张氏兄弟则全数退还给戴高氏。并且,此案虽然牵涉到华人人命,却未曾移交臬司衙门,而是由主管教务的将军衙门一手办理。下手正凶高世华(戴高氏为主谋)在逃未获,即告结案。[8] 1868年的第二次酉阳教案中,民教对峙之际,地方官出示晓谕,劝导民教双方均解散党羽。团民遵谕解散,而教方则有华人覃教士召集匪徒多人,于民团解散后,出而报复。两次烧毁民房100余户,杀毙民人200余命。[9]对于覃教士,官府竟不敢及时捉拿。酉阳教案即将办结时,主教范若瑟称奉罗马教皇之命,回国议事,并将覃教士带出洋。其所有应得之罪,不了了之。[10]与此相对照的是,打教之民团团首被就地处决。另一个涉案的酉阳乡绅,因与教方积怨甚深,在官方的劝导下不得不变卖田产,举家迁居湖北。[11]

再次是教民奉旨免交迎神赛会份钱。迎神赛会是彼时城乡(尤其是乡村)社会生活中一件大事,具有祈福、娱乐、商贸集会等多种功能。举办迎神赛会需要一定的费用,通常由村民凑集。会费依据赛会的规模和次数而多少不一,但对于村民始终是一笔开支。总有些人因家贫而无力交纳,甚至因拖欠或拒纳会费而兴讼。洋教传入后,教民以交纳迎神赛会与教义不合为由,请求准予免交此费。此举得到教会和法使的支持,并由总署行文各省督抚,规定教民免纳此费。[12]以教民的信仰而论,不纳戏份固然不无道理,但此举却引起非教民的强烈不满,常常由此发生冲突。

最后是教民可以拒绝加入团(练)保(甲)。举办团练是彼时地方上一项极为重要的公务,关系到一乡一地之安危存亡。最初的团练主要是为了防卫地方遭受匪患,后来功能逐渐扩大,担负起社会救济和教化等事务,如经理社仓,义仓,兴立乡校、义学等,成为晚清重要的基层社会管理机构。[13]但有些教民却拒绝参与此项公务,不交纳团费,不参与操练。这自然也引起非教民的不满。

对于教民享受的种种殊遇,平民当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教民的特殊身份有很深的认知。时人曰: 未入教,尚如鼠;一入教,便如虎。 此语勾画入教前后教民的身份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可谓入木三分。

多次类似的经历,使平民对教民渐渐惧让,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避免与教民生出交涉,以免惹火烧身。1878年,江北厅教民杨岐山在江北教案结案后悔教,称原来以做轿子为生,奉教后,没有人再请他做轿子,难以糊口,所以悔教。[14]同治年间的酉阳州民石长兴和光绪年间的江北厅民李春芳,[15]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先将房子出租给了教民或教士,后来发现了对方是教中人且租房是为了传教,便都要收回房子,不愿出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民对自己的特殊身份,亦有认识,并常常有意识地加以利用。1882年,巴州平民魏宗仁因其族侄魏绍龙向其索要清明会钱,发生口角抓扭,到州城控案,暂时住在教民郑含魁的店里。郑含魁令其诈称教民,并代作呈词,

称如此 包可全胜 。魏宗仁 听信允从 。[16]有些教民以迎神赛会有违教义教规为由,不肯交纳会钱。等到迎神赛会演社戏时,又照看不误[17]。明显是利用教民身份规避缴纳戏份钱。还有些教民,以入教可打赢官司,官府不敢过问等理由劝令别人入教,等等。

总之,教民具有特殊身份,在当时已是社会上一般民众(包括入教与未入教之人)的共识。

原本不起眼的人,一旦入教,就获得了特殊身份,不但在与平民的交往中可以占据上风,而且可以与地方名流甚至官府相抗衡。那么,为什么教民会有如此特殊的身份呢?

教民与平民相比,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入教与未入教,教民的特权正是源于其与洋教及洋人的关系,这是时人很容易得到的印象。而洋教士的诸多行为又不断地印证和加深了这一印象。

1862年,法国传教士艾嘉略写信给川督骆秉章,请其加意关照习教之人,严禁 不肖官员及不习教之人 凌辱欺侮教民。这一行为给中国官民的强烈信号是:洋教士(也就是洋人)是教民的保护伞,教民处在教会的保护之下。[18]

而实际上,洋人和洋教对教民也确实庇护有加。

譬如,引发民教冲突最多的教民免交迎神赛会钱一事,即由洋人力争而得。教民免交迎神赛会钱,最初本是教士的意见(当然,教民是极为赞成的),而总署认为此举必至引发民教冲突,表示反对。然而,法使坚持此项要求[19],甚至代拟好文稿,请总署照此通行各地督抚。[20]并要求总署将给各省的咨文先抄送一份给法使。[21]总署无奈,最后只好照办。

1875年,奉法使之命到四川办理黔江教案的法国参赞赫捷德,到重庆后,住在城内法国天主教教堂爱德堂里(而没有照常规住官方的驿所)。[22]该参赞到达成都时,主教 派令教民顶冠束带为之引导 ,以致 观者如堵,势颇汹汹 ,沿街还 间有揭贴 。[23]

前引刘秉璋斩枭罗元义案中,法使两度致函总署,亲自为罗求情,[24]并遣人将罗元义之子罗应祥的诉状面交总署。[25]罗元义被斩首后,法使又请求总署饬令川省不必将首示众。总署首肯后,法使又在两周之内两次催促总署致电川省,将悬挂于城门的罗氏之首取下掩埋。[26]

在时人看来,所有这些,无一不显示出洋人和洋教对教民的关照与庇护。另一方面,教民也常常表现出(有时甚至是炫耀)与洋教士的密切关系。

譬如,在教案中,教民常常充当中间人,在教士与官府间来回奔走,沟通消息。如李鸿章办结酉阳教案时,教士漫天要价,李鸿章摸不清对方的底线,便让教民去打听。打听结果是教士期望能够得到要价的一半,就行了,于是李鸿章照此办理。[27]又如,川东主教范若瑟被撤换回国后,曾传闻其又潜回重庆,川省大吏很是担心。于是,便派教民去教中探听详细的情况,最后知道范氏并未回来且不再回来,这才放心。[28]教民的此种沟通作用,一方面使之获得官方的倚重,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未奉教的人士对教民与洋教之间密切关系的认知。

除此以外,教民还在多种场合,代替教士出面办事,如1865年的酉阳教案中,主教派教民到堂听审,以免地方官判案不公。[29]1869年的酉阳教案,奉命办理该案的钦差大臣李鸿章庭审时,主教不但派教民到堂听供,而且由该教民当堂出具甘结,赔款银票也交由教民带给主教。[30]有时教士有些话,觉得不方便对官府讲,就会有意无意地通过教民转达。教士买房租屋,也多由教民出面,与平民达成交易。同治年间,重庆开埠之前,教民还与教士在城内合伙开店,销售洋货。[31]

教民、洋教士及洋人的上述表现,不断给时人造成一种印象,即教民加入洋教,洋教保护教民,洋人保护洋教。教民、洋教、洋人,三者密不可分,这几乎是时人普遍而一致的认知。不但如此,时人有时几乎把教民与教会及洋人混为一谈,不加分别。

1864年,成都将军崇实在给总署的一份咨文里,谈到一个教案的处理时,在同一份文稿里,对同一个人,先称其是法国传教士,后又称其是教民。通篇文稿,对此人究竟是法国传教士还是教民,既没加以区分,也没表现出想要加以区分。 教民 与 法国传教士 两个词根本在混用(不过,据上下文看,此人应该是中国教民)。[32]

1873年黔江教案中出现的匿名揭贴,以法国公使的名义,大谈侵吞中国的意图。[33]本来,要打击的目标是洋教,可是,用来制造舆论的匿名揭贴却盗用法国公使的名义,试图激发民众对法国(洋人)的愤恨,为打教制造理由。可见在揭贴作者的眼里,洋教与洋人原本是一回事。要报复洋人,方

式之一即为打击洋教,打击洋教就是打击洋人。

1876年的邻水教案中,民教争斗。团民攻占教民盘踞的山寨后,拾得小红旗九面,每一面旗帜上均注有 法国公务 字样。[34]教民与平民打斗,教民竟冠之以 法国公务 的名义,可见,教民也以为洋人即是洋教,洋教即是洋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与平民争斗,保护教民,就是在执行 法国公务 。

因此,在时人看来,洋人保护洋教,教民归属教中。教民的特殊身份,既不是源于功名,也不是源于财富,而是源于洋人和洋教的影响与庇护,源于教民与洋人和洋教的密切关系。教民正是因为与洋人洋教的密切关系,沾了 洋气 ,所以才会拥有特殊身份,才能够享受特权。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平民才把教民称为 二毛子 。

二、官方眼中疏离大清的另类百姓

对于身份特殊的教民,官方的态度,相当矛盾。一方面,从咸丰到光绪,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无论朝廷的谕旨,还是总署的咨文,都迭次明言,教民虽习外国之教,犹是中国之民,要求地方官但论事之曲直,不分人之民教,对平民教民一视同仁。然而,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教民是被官方打入另册的。

首先,在言语之间,官方常常将百姓(未奉教者)与教民相提并论。譬如,1863年8月,总署致函川省,称: 教民恃传教士为护符,而控诉不已。百姓目习教人为邪道,而水炭不投。若不两得其平,恐将来患有不可胜言者矣。 [35]同年10月,总署行文成都将军,称: 办理此案,不可屈抑良善,反致激怒舆情。又不可偏护百姓,遂令教人负屈 。[36]1865年,川督致函总署,称: 若公使不听范若瑟一面之词,则案可速结。地方不致受累,百姓与教民亦不致嫌怨日深,彼此均可保全。 [37]此三处均将教民(教人)与百姓对列,将教民与一般未奉教之百姓两相分立的意识相当明显。

其次,这种将教民打入另册的意识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见诸于行动。

1860年,署陕西巡抚谭廷襄奏称,要将 习天主教之户,另册密记。 对此,咸丰帝朱批: 只好如此办法。 [38]

1861年,署四川总督崇实奏称,要于 编查保甲时,将习天主教者暗为从托,随时严密稽查 。咸丰帝朱批为 依议 。[39]

1885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入奏,请注销教民籍贯,一律不准考试,理由是, 彼既自绝于圣门,岂容更列于士类? [40]此建议因总署的反对而作罢,[40]但可见时人对习教者(尤其是士子习教)的态度是比较深恶痛绝的。

同年,法国公使施阿兰致函总署,称川省藩司 近有察点教民之举。甚至凡有教民之乡里街坊,按户以红十字画之,以明其所在 。法使对此举十分不满。[41]

官方不但一直试图将教民 另册存记 ,视同另类,而且对教民十分猜忌。

譬如,1862年,法使向总署言及,川督骆秉章曾说过 此次所定条约,原无甚关系,稍迟必须复仇 等话。总署就此致函川中,称, 天主教现已弛禁,难免左右人等暗中习教。或将机密之事互相传播,转致贻误大局 。要骆秉章此后 与司道会议事件,必须慎密 。[42]

无独有偶,同年给江西巡抚沈葆桢的上谕里也有类似的话,称: 近来各省习教者甚多,虽左右之人亦不可不防。该抚于关涉外国事件所有谕旨摺奏,总宜自行经理。万不可假手他人,致有泄露。 [43]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1896年,川督鹿传霖密饬重庆府将奉教之生监、绅衿密查存记, 平时不令经管公事,而默观其优劣。设遇教案,择其明白公正者稍加词色,派令开导办理,似可得以矛陷盾之益。 并且,要 将书役及左右随从人等,严密确查。如系奉教者,借公设法斥退,尤可免伺察为奸之弊。 还切切嘱咐,府县各官务必亲手经办此事, 不得假手书吏 。且 勿庸发房 ,以免因左右随从或有奉教之人而 漏泄生事 。[44]官方对奉教绅士的猜忌可谓跃然纸上。

总之,在时人眼里,教民生为 大清子民 却信奉 西洋邪教 ,不但不供香火,不祀祖宗,而且依仗着教会的庇护,不纳戏份,不入团保,又抗衡官长,可谓背叛祖宗,自外于乡里,自外于朝廷。因此,晚清的官绅士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教民,是又恨又怕又无可奈何。在心里上和实际生活中,都相当排斥甚至仇视。可以说,教民在享受种种殊遇的同时,也因为与教会的密切关系而在实际上被打入另册,视同外人。

三、洋人眼中一视同仁的大清子民

在平民及官方眼里,教民因为洋人和洋教的庇护而拥有了特殊身份,似乎已不能完全算大清子民了,但洋人(包括洋教士)却一直认为并多次

强调,教民仍然是朝廷赤子,是中国之民。官长应一视同仁,予以一体保护,不应歧视或苛待。

1863年,法国天主教川东主教范若瑟在转呈朝廷的奏折里称, 无分教(民)(平)民,均系朝廷赤子,官长理应持平保护 。[45]

1873年,法国领事官巴士栋到川游历,谈及酉阳教案,提出 此后当不分民教 。[46]

1876年,法国公使白来尼照会总署称: 民教两边起衅,如同兄弟相争。 民教两边异教而国同,若民灭教,譬如兄弟同室抄戈 ,[47]明确表示教民与平民是异教而国同。同年九月,白来尼又照会总署称, 所有教民亦是国家百姓,害教民者亦是百姓,不啻同室抄戈。 民教原为一视同仁,不可歧视,曰民曰教。 为民为教,皆是贵国之赤子,如强分民教,恐民教即相为仇视矣。

1899年,英国耶稣教驻川北主教盖士利照会保宁府知府,称: 民教交涉之案,无论奉教未奉教,同是中国的百姓,一体称民。既称一体,地方官不难公平处断,民教自然相安,天下永敦和好也 。嗣后,法国天主教驻阆中的张司铎,也向保宁知府呈词,称: 凡属教民,均系国家百姓。有案件,习教者不得呈写教民字样,地方官以便持平办理。 据此,保宁知府乃晓谕,此后民教涉讼,不准于词内缮写教民字样,以便地方官公平决断。[48] 1903年,寓居湖广等处的福音教教士杨格非等85人拟订教务七端,由领事官转呈署湖广总督端方。其中第一条即明言, 按福音教士意见,凡奉教之华人,虽属教会,仍为华民,应归地方官管辖。为此敬请华官于文告示谕等件,不再用民教字样,恐人误解其义,疑奉教者不复为华民也 。第三条则明确规定, 福音教切戒教内之人或有平常禀呈等件不得用教民字样。 [49]

总之,尽管洋人(包括洋教士)实际上常常干预词讼,袒护教民,但从未公开于口头或书面明确表示或暗示过,中国人一旦奉教便不再是中国之民。相反,为了使教民免受官绅民众的歧视,洋人一直明确表示并多次督促官府强调教民依然是大清子民,是中国百姓,中国官民对之应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结束语:消散为历史的记忆

依恃武力进入中国,这是 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易洗涤去的污点 ,[50]也是其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始终不能接入中国本土的重要原因。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

1906年,法国宣布放弃保教权。同时,无论天主教还是耶稣教,在经过义和拳一役后,亦多自收敛。洋的色彩渐淡而教的色彩渐浓,逐渐回归宗教之本位。且民国以后,政治、社会、思想等各方面的变革日新月异,教案遂不复为官方与民众关注的焦点。教民一词渐渐消失,而代之以教徒之称谓,其身份也仅仅指明其宗教信仰而不复承载许多社会含义。由是,教民的尴尬身份终于在进入民国之后逐渐消散为历史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同治元年五月十八日总署收四川总督骆秉章函[A].张永贵,吕实强,陆宝千编.教务教案档(第1辑)[Z].1975-1981年台湾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台北)据钞本影印:1136.

[2]同治十二年七月初九日总署收四川总督吴棠文[A].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册)[Z]:947.同治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总署收成都将军魁玉函[A].教务档教案(第3辑)[Z]:986.

[3]同治元年十二月五日总署收哥士耆函附川东范主教禀重庆府志巴县志祀典[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144.

[4]张秋雯.光绪二十一年成都等处教案[A].载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教案与反西教)[C].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5]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一日著将刘秉璋革职永不叙用事上谕[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2册)[M].中华书局,2000:604.

[6]光绪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总署收成都将军恒训等函附江北厅士民禀词并受害粘单[A].教务教案档(第3辑)[Z]:1278.

[7]光绪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总署收四川总督丁宝桢成都将军恒训等文[A].教务教案档(第3辑)[Z]:1355.

[8]同治三年二月初八日总署行四川总督文[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200.

[9]同治八年五月九日总署收四川总督等函[A].教务教案档(第2辑)[Z]:1110.

[10]同治八年十一月十六日总署收成都将军崇实等函[A].教务教案档(第2辑)[Z]:1163.

[11]同治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总署收成都将军崇实文[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150.

[12]同治元年三月初六日恭亲王奕讠斤等奏为请旨再饬各督持平办理教民事件摺[A].清末教案(第1册)[M]:214.

[13]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84~89.

[14]光绪四年三月初八日总署收四川总督丁宝帧函附清册

[A].教务教案档(第3辑)[Z]:1323.

[15]光绪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总署收四川重庆知府沈宏函

[A].教务教案档(第4辑)[Z]:775.

[16]光绪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总署收成都将军歧元等文附切结[A].教务教案档(第4辑)[Z]:888.

[17]同治十二年五月十四日总署给法国翻译官德微理亚节略[A].教务教案档(第3辑)[Z]:941.

[18]同治元年正月十二日总署收德尔位呈单[A].教务教案

档(第1辑)[Z]:1128.

[19]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法使为山西苛待教民及给还绛州天主堂事致奕讠斤照会[A].二十五日法使布尔隆为再陈晋省苛待教民各节事致奕讠斤照会[A].清末教案(第1册)[M]:206、210.

[20]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总署收法国代拟通行文稿

[A].教务教案档(第1辑通行教务)[Z]:4.

[21]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总署收德尔位函[A].教务教案档(第1辑通行教务)[Z]:5.

[22]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三日总署收四川总督吴棠函附委候补同知赵光燮等禀[A].教务教案档(第3辑)[Z]:1053.

[23]光绪元年八月初四日总署收成都将军魁玉四川总督吴棠函附黔江案议单四条[A].教务教案档(第3辑)[Z]:1072.

[24]光绪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总署收法国公使恭思当函

[A].教务教案档(第4辑)[Z]:982.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总署收法使恭思当函[A].教务教案档(第4辑)[Z]:991.

[25]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二日总署收四川总督刘秉璋函[A].教务教案档(第5辑)[Z]:1408.

[26]光绪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和三月初六日总署收法使恭思当函[A].教务教案档(第5辑)[Z]:1410、1411.

[27]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总署收湖广总督李鸿章函附酉阳绅士送呈民教纪事教民劣迹纪事告示稿[A].教务教案档(第2辑)[Z]:1199.

[28]光绪五年八月十八日总署收四川总督丁宝帧函附渝府密访范若瑟节略及法司铎入川传教清册[A].教务教案档(第4辑)[Z]:768.

[29]同治五年二月一日总署收成都将军崇实函[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248.

[30]同治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总署收湖广总督李鸿章文附教民甘结[A].教务教案档(第2辑)[Z]:1187.

[31]同治十二年七月初九日总署收四川总督吴棠函,同治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总署收成都将军魁玉函[A].教务教案档(第3辑)[Z]:947、986.

[32]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三日总署收成都将军崇实文[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198.

[33]同治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总署收法国照会[A].教务教案档(第3辑)[Z]:960.

[34]光绪二年十二月初五日总署收成都将军魁玉函附清溪知县唐彝铭并邻水县禀[A].教务教案档(第3辑)[Z]:1182.

[35]同治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总署致成都将军崇实四川总督骆秉章函[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170.

[36]同治二年十月二日总署行成都将军文[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172.

[37]同治四年十月十七日总署收四川总督骆秉章等函附董贻清邓清涛禀[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237.

[38]咸丰十年七月二十八日署陕西巡抚谭廷襄奏请密饬地方官留心访察习教民户片[A].清末教案(第1册)[M]:178.

[39]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八日署四川总督崇实奏陈法教士艾嘉略入川及川省天主教情形片[A].清末教案(第1册)[M]:192.

[40]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庆亲王奕劻等奏覆不应因士子习教而不准应试等情片[A].清末教案(第2册)[M]:420.

[41]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总署收法国公使施阿兰函

[A].教务教案档(第6辑)[M]:1207.

[42]同治元年正月二十七日总署致四川总督函[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130.

[43]同治元年三月二十七日,著江西巡抚沈葆桢确查省城法教堂被毁衅由事上谕[A].清末教案(第1册)[M]:226.

[44]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日重庆府奉到四川总督密饬将奉教之生监、绅衿密查存记札[A].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Z]:336.

[45]同治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总署收范若瑟递单[A].教务教案档(第1辑)[Z]:1169.

[46]同治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总署收四川总督吴棠函[A].教务教案档(第3辑)[Z]:928.

[47]光绪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总署收法国公使白来尼照会附巴领事函法白来尼公使[A].教务教案档(第3辑)[Z]:1126.

[48]四川布政使司周四川按察使司万礼房呈为出示谕事奉督宪札发电抄内阁奉谕各国商民在中国者甚多,均应一律照约认真保护仰通饬各属一律一体晓谕一体知行懔遵的右谕通知。四川南充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清全宗1,目录15,件号309[Z].

[49]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日湖北巡抚端方为查照英美等教士所拟教务七端事咨呈外务部文附件:英美等教士所拟教务七端[A].清末教案(第3册)[M]:620.

[50]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320-321.

收稿日期:2005-11-20 责任编辑 杨春蓉

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_二毛子_另类百姓_大清子民_邓常春

晚清教民的尴尬身份: 二毛子 、另类百姓、大清子民 邓常春 [摘要]晚清,天主教和基督教依恃武力大规模进入中国,在社会上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教民。教民不祀祖宗,不纳戏份,既违背中国固有的传统,又疏离现实的村社生活,还借助教会的权势而获得某些殊遇,对晚清传统的社会权势格局形成冲击,引发民教冲突。在晚清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氛围中,夹在华洋之间的教民,成为非教民眼里的 二毛子 ,官方眼里的 另类百姓 ,洋人眼里的 大清子民 ,身份颇为尴尬。 [关键词]晚清;教民;身份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6)05 0217 06 作者简介:邓常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四川成都 610064 引言 晚清,天主教和耶稣教(以下合称洋教)依恃武力大规模进入中国,在社会上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教民。教民是时人对信奉洋教的中国人的称谓。 教民 一词,不仅关涉到宗教信仰,而且标志着某种社会身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含义。 教民不祀祖宗,不纳戏份,既违背中国固有的传统,又疏离现实的村社生活。更重要的是,教民借助教会的权势而获得某些殊遇,对晚清传统的社会权势格局形成冲击,由此引发了数不胜数的民教冲突。在晚清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氛围中,夹在华洋之间的教民,身份显得非常尴尬。在平民眼里,教民是沾了 洋 气的 二毛子 ;在官方眼里,教民是疏离大清的另类百姓;而在洋人眼里,教民则是官府应该一视同仁,一体保护的大清子民。前此的晚清教案研究,对此几乎没有涉及,本文拟加以探讨,以求从一个侧面考察晚清洋教在华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平民眼中沾了 洋 气的 二毛子 在平民(即非教民,时人称之为平民,以和教民相对)看来,教民是一群身份特殊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与平民颇多差异。 首先,教民受到官员的殊遇或者仇视。 譬如,既无功名,亦无地位的教民,拿着主教的名片,就可以去求见地方长官,而地方官惧于教会的影响,常常不得不予以接见。1862年,川督骆秉章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下简称总署),说,习教之人, 恃法国为其教主,常有赴衙门求见,干预公事。拒之则在外喧嚷,接见则日不暇给。 地方官甚为难办。[1]可见此类现象并非少数。 又譬如,1873年,教民仝姓在重庆城中开设店铺,销售洋货,官府怀疑其有漏税之嫌,因顾忌可能有主教染指其中,竟然不敢前往盘查,只能 遵照条约所开,明察暗访,使其不敢公然违犯,庶几彼此相安耳 。[2] 有官员给教民以殊遇,同样,也有官员歧视和苛待教民。 1863年,法国公使哥士耆致函总署,称,川省劝捐军饷。有教民家中尚且殷实,按照产业,应捐银三百两。该教民 急公好义 ,愿意捐五百两,而地方官 有意加害,必派捐四千五百两 。该教民无力措缴,即被监押。[3]此事虽由法国公使说出,未必十分可信,但同治初年,地方官实有歧视或苛待教民之举。 1886年,川督刘秉璋将教民罗保之斩首枭示,更是地方官从严处置教民的著名案例。罗保之是重庆教民之首,与教中关系密切,势力很大。在民教纠纷中,虽然致毙多人,但起因在于闻听打教风潮,起而保护身家,情有可原。不但法使两度为之求情,总署亦倾向于从轻处置。就连刘秉璋的老上司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劝他 既已治罪,何必正法。既已正法,更何必枭示。实属办理太狠,为各

“小姐”称谓的尴尬

那天我上公交,刚跨进车门就被一漂亮的姑娘堵住了。我很有礼貌的说了一声:小姐,请让一让。谁想那姑娘竟板着铁一样的面孔柳眉倒挂,杏眼圆睁,双手叉腰,粉面生嗔,大声质问起来,叫我什么?叫我小姐?我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劫生生地对她说:我这不是尊敬你吗。那姑娘仍拉长着死一般的脸严厉地对我说:有这么叫的吗?现在的小姐是什么你不知道吗?一连问了我几个为什么,问得我直打颤,好在那姑娘还很礼貌,没有破口骂人。我只好挠着头强装出一副可怜的笑脸说:我还真不知道呢。当时站在我们身边的乘客有几个在偷笑,还有几个在为我说好话安慰姑娘,但那姑娘早已转过头去不再搭理我们了。其实我当时心里窝着一肚子火呢,朝谁发?人家都这么叫的嘛。要怪也只有怪罪于古人了,是古人当初发明这个称谓的时候没有想到后果,就根本不关我的事,也不是我的错。 经过了这件事,我心里是老大的不舒服,难道我礼貌待人还有错?说给几个哥们听,哥们也都哈哈大笑起来,都说现在人家称女人都叫美女了,你还称人家小姐,人家不呛你才怪。真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我怎么都想不明白,后来上网查资料,对小姐这一称谓才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 小姐这一称谓是在宋元以前,在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并壮大后,出现的对年轻女子的称呼,只是并不算是尊贵的称呼,而是专指从事低贱侍奉职司的年轻女子的专称。元代以后,大凡官僚缙绅豪门富家的未嫁少女统统敬称为小姐了。以后没有什么改变,直到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小姐一词发生了变化,先是对年轻女子称呼不具贬义的小姐,后来迎合官吏富商的需求应运而生桑拿、洗发、浴足、按摩、会所、三陪的勃然兴起,对这一群外来从业的性工作者总得有个称呼吧,既不是淑女,又难称千金,直呼三陪女太嫌露骨,沿用野鸡不但不敬,于嫖客自己也未免有失身份,于是,带有贬义的小姐终于应运而生。就这样,本来正正经经的小姐,忽然变成了卖淫女的别称,新义附加上去,旧义依然保留,于汉语词义虽然丰富了,单义词变成了多义词,但意思的含混不清,这样就容易闹出一些人间纠纷来。 经过这么一查,我发现我真的孤陋寡闻了。

怪盗基德的末日之青子发现真实身份

星期一【早晨】 许多的同学都一起走进校园。只有快斗一人走进学校,一会儿工夫。一个女子叫住了他快斗,快斗等等我。那女子就是青子。 来的这么晚,多亏我在途中慢走了一会儿。不然,你可是追不上我的哦。快斗开玩笑的对青子说。 快斗,你又是这样开玩笑。 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什么日子啊? 当然是怪盗基德又要盗取宝石的日子。快斗说完这句话,旁边的同学都瞅着快斗和青子。纳尼?基德,基德又来偷宝石啊。青子伤心的说道。 嗯,网上、报纸、广告等各方面上都是写怪盗基德厉害的头条呢。快斗说。 哼,什么怪盗基德厉害啊,我老爸才厉害呢。青子生气的说。旁边的同学目光又投向了青子与快斗。 走进教室 教室里乱哄哄的,大多数都是讨论怪盗基德的事情。快斗和青子进了教室,坐上了座位后。小泉红子就走到快斗旁边小声的说我知道你就是怪盗基德,我不管你承不承认,今晚你偷盗之时,就是你的末日到来之时。快斗不承认的说;红子,你在说什么呢,我不是基德啊。红子说;我就知道你不会承认,那我们就今晚见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红子大声的笑了出来。青子在另一旁看着,看起来好像吃了红子与快斗的醋了。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 大家都马上回到了自己的位置。老师说;这节课我们上语文课,大家把语文书拿出来。大家把书拿出来之后,这时,一个清脆而响亮的声音传开了教室。老师恶狠狠的大声说;这是谁的手机,上课的时候我都说了不让开手机的,是谁的?第一排的其中一位同学小声的对老师说了声;老师那是你手机。老师马上看了看手机,还真是自己的手机响了。立刻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自己看了看收到了什么邮件,不由自主地大声说了一句;纳尼?怪盗基德!月光下的魔术师。报纸火爆卖,已抢空!大家又在底下纷纷议论起来。老师咳嗽了一下,底下又没有了声响。老师又开始说;现在继续上课,这个语文的题其实很简单。我们一定要这么底下有几名同学在下面小声的叨叨几声,樱井羽忝小声的对另一个同学说;看来老师也关注怪盗基德呀。另一位同学说;那可不,现在全班上下都开始议论纷纷,老师只不过是个初级基德粉丝罢了。羽忝说;恩恩。这些话被快斗听见了,他心想看来我在这里的人气很高的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快斗正想着美梦的时候,快斗在心里笑的声音实在太大了,全班都听到了。快斗看到大家都在看自己,只好站起来说;额,内个我是黑羽快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 快斗,你怎么回事啊。在课上笑的那么大声。青子说。 什么呀,你懂什么啊。这是男生的事情,女生不方便知道。快斗骄傲的说。 快斗,不和你说这个事了。对了,今晚7点可不可以,可不可以陪我去看电影。青子不好意思地说道。 青子,你。快斗心想,今晚7点是预告函上写的的时间,如果像上回去看电影那样,不行不行。快斗想了想对青子说;青子,内个,内个哦。今晚不是怪盗基德预告函上写的时间么。我还要看看基德到底是怎样偷得宝石呢。你那个老爸肯定又抓不到基德了吧。 快斗,我老爸一定是比那个怪盗基德强,哼。青子又生气的对快斗说。 放学了叮叮叮 (快斗和青子又开始吵架了,这样我就可以。)红子边出校门边想着美事。快斗前面就是红子,红子前面走着的那就是青子。青子想;快斗一定是生我气了对不对。青子啊,你到底怎么回

传记电影的尴尬身份

传记电影的尴尬身份 有一种电影类型,既限制着创作者的想象力,不能任其天马行空;又要求创作者的创造性,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精彩的情节和故事。它摇摆于真实和虚构之间,挑战着创作者游刃于两者之间的能力。它就是真实人物的传记电影。 虚构不等于杜撰 即便再伟大的人物,其大部分生活恐怕也和平常老百姓一样,无非是些柴米油盐的日子。传记片创作者必须要做的,就是要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精华,加以戏剧性的改编。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电影虽然是造梦机器,但也经常会遭遇真实性的质疑。观众总对电影的“穿帮”戏津津乐道,因为“拆穿

戏法”可以同时满足人性对真相以及恶作剧快感的双重渴求。对大部分电影来说,一句“本片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就可以帮助它们避免很多麻烦。不过这件“防弹衣”,传记电影却穿不上身。传记电影难免会涉及到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越是著名的人物,其经历越是众人皆知,万一影片与史实出入甚大,难免会引起口诛笔伐。更为复杂的问题是,有些传记片中涉及到的人物或存于世,或亲眷子嗣众多,万一影响到其人声誉和形象,难免会引得官司上身。近年来在业界最知名的案例,当属影片《霍元甲》。 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上映后,引发霍家后人不满。有自称是霍元甲孙子的天津老人霍寿金因不满该片虚构霍元甲遭遇灭门等情节,一纸诉状将中国电影集团、李连杰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虽然确认了霍寿金为霍元甲之孙的身份,但仍驳回了他对电影《霍元

甲》的侵权指控。法院认为影片《霍元甲》中的某些细节描写虽与历史不符,但基调仍为褒扬霍元甲的爱国精神及表现中华武术,所以该片并未对霍元甲的名誉造成侵犯。 自《霍元甲》之后,国内影人拍传记片为避免纠纷,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涉及到近现代历史人物的影片,需要获得其家人的“豁免权”才能拍摄。这个过程对传记片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情节及人物设置。电影《梅兰芳》为取得梅家后人梅葆玖的许可,选择与其唯一授权制片人杜家毅合作,而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真实婚姻生活也被巧妙规避掉。香港影人文隽为拍摄传记片《李小龙》,曾与李小龙的家人进行长达数年的沟通,最终因李小龙家人和其妻女不能达成共识,无奈放弃拍摄李小龙在美国的经历,转而将故事集中到李小龙十八岁

怪盗基德的末日之青子发现真实身份

怪盗基德的末日之青子发现真实身份 星期一【早晨】 许多的同学都一起走进校园。只有快斗一人走进学校,一会儿工夫。一个 女子叫住了他“快斗,快斗等等我。”那女子就是青子。 “来的这么晚,多亏我在途中慢走了一会儿。不然,你可是追不上我的哦。”快斗开玩笑的对青子说。 “快斗,你又是这样开玩笑。” “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什么日子啊?” “当然是怪盗基德又要盗取宝石的日子。”快斗说完这句话,旁边的同学 都瞅着快斗和青子。 “纳尼?基德,基德又来偷宝石啊。”青子伤心的说道。 “嗯,网上、报纸、广告等各方面上都是写怪盗基德厉害的头条呢。”快 斗说。 “哼,什么怪盗基德厉害啊,我老爸才厉害呢。”青子生气的说。旁边的 同学目光又投向了青子与快斗。 走进教室 教室里乱哄哄的,大多数都是讨论“怪盗基德”的事情。快斗和青子进了 教室,坐上了座位后。小泉红子就走到快斗旁边小声的说“我知道你就是怪盗 基德,我不管你承不承认,今晚你偷盗之时,就是你的末日到来之时。”快斗 不承认的说;“红子,你在说什么呢,我不是基德啊。”红子说;“我就知道 你不会承认,那我们就今晚见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红子大 声的笑了出来。青子在另一旁看着,看起来好像吃了红子与快斗的醋了。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 大家都马上回到了自己的位置。老师说;“这节课我们上语文课,大家把 语文书拿出来。”大家把书拿出来之后,这时,一个清脆而响亮的声音传开了 教室。老师恶狠狠的大声说;“这是谁的手机,上课的时候我都说了不让开手 机的,是谁的?”第一排的其中一位同学小声的对老师说了声;“老师那是你 手机。”老师马上看了看手机,还真是自己的手机响了。立刻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自己看了看收到了什么邮件,不由自主地大声说了一句;“纳尼?怪盗基德!月光下的魔术师。报纸火爆卖,已抢空!”大家又在底下纷纷议论起来。

保险营销员的这一“尴尬”身份

保险营销员的这一“尴尬”身份 工作感言: 工作上虽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但是每次自己努力去解决完的时候,得到顾客的认可和肯定。特别的开心快乐, 因为我从中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感觉自己也成长了。 同时坚信周到的售后服务是永续经营的基础! ——海南海口太平洋保险周欣 在与朋友聊天的时候,自己作为保险营销员的身份总是莫名的让我陷入很是尴尬的局面。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和一个保险营销员聊天,就一定要聊保险或是说让别人买保险呢? 其实我的本意很简单,只是想告诉他们,我从事保险营销工作,如果以后在保险上有需求或在保险上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想起我,和我联系,希望自己可以利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帮助到身边的人而已!理由很简单,是因为我之前自己开个店,知道当别人强向你推销东西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不舒服。只是现在作为保险代理人的我,与朋友之间的聊天都被扣上了推销保险的帽子,挥之不去,出现了谈“保险”色变的情况。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彼此之间不信任的问题,更多的是大家对于保险的排斥与恐惧。 尽管身边的人不能充分的理解保险营销员的工作性质,但是作为一名保险营销员,心态必须摆正,只有先说服自己接受保险,才有可能在保险营销的时候说服消费者,让更多的人通过保险获得保障,以此来增强身边的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解。虽然很多时候想要放弃,但是还是一直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因为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能坚持到最后才是最后的赢家,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天在忙碌中度过,便是保险营销带给我们充实的享受。 别人无法理解或拒绝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先理解自己,自己先接受保险这个行业。因为保险不是保证不发生风险,而是当风险发生时能得到帮助(补偿),就像飞机上的降落伞、轮船上的救生圈、居家的防盗门,虽然未必用到,但这一份保障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旦发生不幸,家庭的大厦瞬间就会垮掉,亲人们在哀悼的同时,那漫漫人生路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财务的透支严重影响着亲人们的尊严和脸面,唯有透过保险才能为让你感觉到就算发生意外,也不会遭受经济损失,才难够放心的工作,舒心的生活! 做人一天到晚拼死拼活的图个什么?不为别的,确实是为了全家人能过上好日子!买保险绝不是为了出险,第一个重要的意义其实是把这份对亲人的感情通过和约的方式给固定下来,一家人就更亲、更和睦了。

研究金庸十年终于知道扫地僧的真实身份只可能是他

研究金庸十年,终于知道扫地僧的真实身份,只可能是他! 金庸笔下世外高人非常多,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高人,说他是世外高人他又不是,算半个世外高人吧,因为他并未完全置身事外,甚至还影响着整个江湖的战局,此人便是《天龙八部》第一高手——扫地僧。关于扫地僧的猜测非常多,到底他的真实身份是谁?今天小编也来为大家推测一番。小编认为他应该是……这个人!看完再喷!先来看看时间,天龙的时间大概在1094年前后,而小编推测的这个人大概出 现在1040年左右,就是他影响江湖的时候,比天龙早50年左右。50年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大半生了。据历史记载此人的活动时间差不多在1043到1127年,江湖都有他的传说,但是很少人看到他现身于江湖。射雕中,老顽童周伯通说过这样一段秘辛:“此人退隐江湖,在蛮荒之地练功40几年。” 蛮荒?应该是别人不知道地点所以胡编的一个地点。而无名神僧在少林扫地扫了四十二三年,这个是时间上的证据。小编推测的这个人,退隐江湖是为了破解招式。既然要破解天下各门派的招式,肯定要找一个天下最大的图书馆来查阅,那还能是哪里?绝对是少林寺的藏经阁。这又和扫地僧对上。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为了破解自己的招式!这点很重要!再来看看武功方面的印证。原文:“不料指力甫及那老僧身前三尺之外,便似遇上了一层柔软之极,却又坚硬之极的屏障,

嗤嗤几声响,指力便散得无形无踪,却也并不反弹而回”,扫地僧功夫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柔克刚,其次,扫地僧用意念控制慕容博和萧远山,帮他们治好了病魔,大家不觉得奇怪吗?纵观金庸所有武功,用意念发功的可不多啊!只有一种!大家回忆下《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想起来没?“迷魂大法”! 出自于……猜到了吗?还不行?好,继续看轻功!原著:“那老僧轻功之奇,实是生平从所未见,宛似身有邪术一般。” 金庸大侠怎么能用“邪术”一词来形容武林正宗少林寺的轻功呢?遍览金庸武侠,轻功能如此妖艳绝伦能和“邪术”沾边的 只有三种:逍遥派凌波微步,还有一个就是葵花宝典的邪乎,最后一个就是小编推测的答案……猜到了吗?好吧,最后一段总结大揭密!其实,扫地僧就是《九阴真经》的创始人黄裳!《九阴真经》是金庸武侠里头最全面的一本秘籍,包括 内功心法,还包含各种拳脚掌法、兵器暗器、气功轻功的修炼的方式,可以说《九阴真经》是武学经典中的《本草纲目》。黄裳为了精研武术,退出江湖,隐身出家少林寺。一则是想用佛法化解自己在江湖中所造的仇恨,二者是要研究能破解《九阴真经》的绝世武功,他认为《九阴真经》太强大了,万一落到坏人手里就麻烦了!所以他认为自己挖的坑,要自己来填!当然,扫地僧也成功了,《九阳真经》的作者应该 也是他!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九阳真经》会出现在佛经的夹页里头。这就是小编的推测,扫地僧就是黄裳,而黄裳就

称呼的尴尬

与西人在人与人的称呼上相比较,国人的称呼,似乎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据我所知,西方人统称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例如演说前的第一句话,就是按性别,称呼听众为先生和女士,即先生们、女士们。国人好像没有统称,只有细称,分门别类的细称。诸如有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同志们等等,称呼直指听众的身份,或者是特定的人群。 不过,西方人在称呼里,也是有细分的。所不同的是,西方人的比较简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称呼。假如是称呼男性的,直呼其名以外,好像只有先生一个词汇。对于女性的称呼也许多了一些,可是不过也诸如小姐,太太,夫人等,数个而已。 过去帝皇专制的时代,我除了知道皇帝自称朕,并且是朕管辖国民。朕统称国民为百姓。朕所属的官员,以及社会的上层人员,也把国民统称为百姓以外,其它的基本上是空白。甚至连百姓与百姓之间的称呼,也是知之甚少。或许这是因为国人的称呼比较复杂,或许是我不了解古人称呼的缘故。 可是,到了民国以后,直至今日,除了官方的,民间的称呼,还是知道了一些。其实,知道的仅仅局限于上海地区而已。除此之外,也是知之甚少。这是因为我们的街坊邻居中,父母辈们都是民国过来之人,其次我是生长在上海的缘故。 虽然民国以后,新中国新气象了,用新的称呼替代了旧称呼。又因为留下来的旧称呼一时半刻难改口,所以听到过一些旧称呼。记得的有,成年的男人不论婚否,统称先生,假如要细分的话,充其量只是估摸其年纪的大小,细称老先生,或者小先生;而女人则是统称为小姐,很少有人称呼太太的,尽管太太也是一种称呼。这是因为按传统,只有出嫁了的小姐,才称为太太,否则永远是小姐。一个年纪已经很大了,走路也蹒跚了的女人,不一定是太太。所以,对于年纪大的女人,称呼阿姨是最好的了,因为阿姨不一定嫁过人,又符合了她的年龄特征。除此之外,熟人之间的妻子,不分年龄统称为师母,例如:邻居或朋友姓张的先生的妻子,称呼其为张师母,如此等等。先生、小姐、太太、阿姨、师母等称呼,都是从前留下来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国人的称呼都用同志了,上海也不例外。同志这一词,辞海的解释之一是:我国公民彼此之间的一般称呼,但没有指出始于何时。

董永的真实身份

董永的真实身份 凡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有个名叫“天仙配”的神话传说,这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另一说是牛郎织女;还有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因为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而家喻户晓;近几年还有几部同一题材的新版电视剧、电影。 凡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有个名叫“董永卖身葬父”的远古故事,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而“天仙配”的神话传说,正是以此故事为蓝本。 该故事说的是东汉董永,其生卒年不详,千乘董家庄(今山东青州博兴)人;小时母亲死了,与父亲一同度日,相依为命。家中以农为业,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常让父亲坐在小车上,推着他去田间劳作。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山东青州黄巾起义,渤海骚动,董永父子为避祸乱迁至汝南(今属河南),后又流寓到安陆(今湖北孝感)。 几年以后,董永父亲死了。他无钱埋葬父亲,就在一富家卖身做了奴隶。主人家知他孝顺长辈,便给了他1万文钱,并打发他回家办丧事。于是,董永护送亡父灵柩回到家乡,葬于城北。 董永在家守了3年丧,期满后便要回主人家去,为他服务。那天走在路上,在一棵大槐荫树下,他遇到一个美丽动人的陌生女子。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主动问了董永不少情况,最后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跟着董永一同到了主人家。 主人对董永的到来有点出乎意外,说:“我不是将钱给你了吗?”董永说:“是的,承蒙先生好意资助,我父亲早就顺利埋葬了。我虽是贫穷没见识的小人,但我懂得知恩必报,所以愿意来您家做苦力,一定勤劳服侍您,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主人说:“既然这样,那么这女子能干什么?”董永说:“她能纺织。”主人说:“你们若一定要答谢我的话,那就请你妻子织100疋丝绸吧。”董永答应了,妻子就开始纺织。谁也想不到,100疋丝绸,她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 主人欣喜万分,便打发董永夫妇回家。在路上又见到了那棵大槐荫树。那女子说:“我是天帝之女,因你十分孝敬父亲,所以天帝派我下凡来帮你还清债务。如今债已还清,我也不得不归天了。”说罢凌空飞去。董永呆呆地望着那浩渺的天空,不知仙女一眨眼到哪去了。因此,槐荫所在之地就改名孝感。 这真是:“葬父将身卖,仙姬陌上迎。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听此故事,今人会想起黄梅戏《天仙配》里那婉转动情的歌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其实这个故事早在三国曹植《灵芝篇》中就有记载:“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慵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后来在干宝《搜神记》、明朝传奇《织锦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至于地方戏《天仙配》,则又不断丰富和演绎着这一动人故事。 董永故事的发生地,一直被认为是湖北孝感。而“孝感”这个地名于公元924年确定,就是来自董永因孝行感动上天的传说。《孝感县志》里有记载:董永年幼丧母,家庭贫寒,佣耕而事养父亲,

高考语文作文:《尴尬的身份危机》素材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尴尬的身份危机 点拨关键词1 变迁 题记导引水上生活,不再是疍家人的名片。 曾经在一个时代中,疍家人是生活在船上的,他们以船为家,也以船为家产,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袭,成为一种生存模式。他们身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特质——不穿鞋子,这甚至是一种群体的象征,因为他们以上岸谋生为耻,他们的根深扎在海里,盘根错节的感情将他们的船靠在一起,组成了一座浮动的城池,他们在其中生活,也在其中记录下那个时代。 然而,英国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疍家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得不逐渐放弃水上的生活,到陆地上去谋生存。因为不适应和被歧视,他们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 主人翁布华泉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中。 素材点读生活方式是一个群体最普遍也最深刻的文化形态,殖民者的到来,使疍家人被迫放弃“浮家泛宅随处好”的水上生活,这其实是斩断了他们的文化命脉。海洋和陆地,都已不再接受他们。他们将何去何从? 适用话题改变、生活方式、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接纳 点拨关键词2 我是谁 题记导引层层标签掩盖了真实的身份。 布华泉曾不只一次问“我是谁”这个问题。“我系鹦鹉鱼,我系番仔,我系半生熟,我系布华泉,仲会唔会再多的?”这些身份,都是他人加在他身上的。因他的样子与其他人不同,表妹就说,我们是黑眼鱼,他是鹦鹉鱼;“番仔”(洋杂)则是社区中人给他的别号,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东家,都在暗示他不属于布氏家庭:“半生熟”是洋人上司给他的名字,这固然是指明他低下的身份,也点出他混血的身世。他曾试着在洋人上司面前重申他叫布华泉,但从没有人当真,直至麦柯道把他晋升并点名,他才成为布华泉,成为自己。 “你以为你和他们是一伙的吗?你有伦敦口音吗?你和他们是大学同学吗?”给他起名“半生熟”的前上司的这种诘问,表明布华泉不可能真正被英国贵族所认可、接纳,出人头地后,他还必须继续追问“我是谁”……素材点读虽然这些身份标签是外人强加给布华泉的,但是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是现实的无奈。然而。这些标签却让他终生难安,那个真实的他到底是什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我们的身上不也被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吗? 适用话题身份焦虑、真实自我、标签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支付宝的身份尴尬

支付宝的身份尴尬 套现应该是商业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范畴内讨论的问题,而支付宝的最大问题,仍然是“非金融机构”的身份尴尬。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用支付宝,成功套现25000元》的帖子,称只要两人以买家、卖家的身份默契配合,将支付宝作为中介,买家利用卖家的信用卡付款,卖家再利用和支付宝绑定的另外一家银行的借记卡,即能提现,并能进行多次雷同操作。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进行信用卡套现,在电子支付行业内已是公开秘密,但这一次通过媒体报道之后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和关注,焦点在于“支付宝是否已经成为违规套现工具”,并将这一质疑扩大到整个电子支付行业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上面。 事实上,套现的风险问题从信用卡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但首先需要认识清楚的一点是,这好像更应该是商业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机制范畴内讨论的问题,而不能把首要责任推给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和其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以非金融机构的身份,做了经营钱的生意。身份屏障一直以来牵制着互联网、电信等“非金融机构”布局电子支付的脚步。 早在两年前,当中国移动野心勃勃地成立金融业务部门,希望藉由现有的预付卡(相当于银行的借记卡)和全球通(相当于银行的贷记卡)业务,借助移动POS概念,进入支付清算市场时,曾在银行业内部引起巨大震动,这一事件最后成为电信和金融两大阵营的口水官司,闹到了国务院,直到现在仍不知结果。这一案例背后引发的争议在于非金融机构是否有资格进行相关银行业务的运营。在央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出台之前,这也是整个电子支付行业内部人士在面对外界质疑时尽量回避的问题。 在过去爆出客户沉淀资金和信用卡套现等问题时,支付宝和其母公司阿里巴巴都一直强调自己没有做银行业务,但2006年10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透露,现在拥有100多人的支付宝团队已经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就能独立运营。现在的问题是,在支付宝一直免费的情况下,即使不盈利,支付宝的运营成本如何抵冲?如果不在沉淀资金上下功夫,马云该怎样解释支付宝的收入来源? 但如果就此指责支付宝和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似乎有点过了。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物流和资金流一直是两大瓶颈,没有人能够否认,电子支付手段是目前电子商务解决资金流问题的最佳方式,也不能抹杀电子支付推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巨大作用。 即便是最有可能受到冲击的商业银行,也认为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银行在业务层面的良性改革。而央行某位权威人士也认为,国家正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增值业务转型,包括电子支付在内的第三方金融公司和机构将在这一场巨大变革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包括酝酿中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在内的央行各种政策法规,基调都定位在支持电子支付这样的金融创新上,而来自互联网的创新精神也正是金融行业所缺乏的。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产业的创造性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有目共睹。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在全球都普遍存在,我们不能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做了所谓“灰色地带”的事情就去否定它们,更何况简单地将“能够帮助完成信用卡套现”这种指责扣在电子支付公司头上,本身就存在错位。 但与此同时,更不能由于创新就放松行业规范。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主体的虚拟性,直接导致了大部分交易是非实名的,由此引发的洗钱、信用卡套现等问题,以及支付结算和虚拟帐户资金沉淀风险尤为突出。能否做好风险管理控制,这对于所有从互联网起家的支付公司都是一大考验,也是能否通过政策监管的关键。 据悉2006年底,央行多次延迟出台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已经临近出台底线。《办法》将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营业资质及业务范围作出明确规定,符合资

蜗居中那个老外马克的真实身份是宋思明的信托人

《蜗居》中那个老外马克的真实身份是宋思明的信托人 《蜗居》中那个老外马克是干什么职业的为什么和宋思明关系那么好,又为什么最后照顾海藻有人说那是洋雷锋,——只能说明他们根本没有看懂《蜗居》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其实马克的职业应该是财产信用托管(信托)人,这在欧洲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行业,甚至是银行业的始祖和前身。就是有钱人把财产托付给一个专门的信得过的人,以备不时之需。当然在某些时候,还可以受委托去经营这些资产,称为信托投资。前一阵被炒的很热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央视的访谈节目中就宣称已经退出传统的银行业了,现在就在做一行。 看过《黑皮书》这部电影的人一定还记得瑞秋.斯坦恩在遇到困难准备逃亡的时候去找律师威姆.思马尔,得到一笔其父亲存放的资产。这个律师还为其他许多犹太人保存了财产。后来瑞秋怀疑其出卖了犹太人客户,这个律师认为受到了极大侮辱,并拿出黑皮书(实际上是个笔记本)。他为了他的信誉也一直要追查真凶,并因此被杀。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其实宋思明还有大把的海外财产,而马克这个财产信托人(其背后应该还有一个公司或机构)应该也不止宋思明一个客户。马克开始对海萍不满意但仍然听从宋思明的意见,让海萍教汉语,只是他尊重客户;后来又对海藻那么照顾,只是他在忠实地执行客户的信托。当然马克的其他中国客户看到、知道了此事以后,只会对其更加信任。这就是信誉的本质。 更精彩是后面,海萍后来在马克投资的支持下开办了一个汉语培训机构,按照马克的说法,还要到纳斯达克上市呢。这在中国真的很具有代表性事情呀。可以设想,海萍在开办了这个培训机构后,不仅不会受到各个部门的刁难、罚款,还一定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非常顺风顺水,可能连海萍自己都会觉得奇怪。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马克的投资,实际上就是他的那些中国客户的投资,这些和宋思明同样重量级的中国‘匿名股东’一定会在背后默默的支持她。

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影响

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影响.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别人我不放心 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影响(2007-08-03 16:41:24)转载标签:知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虚拟性匿名性分类:个人平台 【内容提要】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在日益持续和深入的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将会逐渐被肢解,传播主体的个人真实身份属性也将随之逐渐显现出来,这是传播主体的需要,也是传播动机的需要,更是传播效果的需要。网络人际传播最终摆脱不了人际传播的本质,因此,传播主体的个人身份属性依然是影响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因素。 网络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其传播主体依然是具有真实物质存在的人,其传播内容依然是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新的传播媒介没有改变其人际传播的本质,因此,影响现实人际传播的各种因素在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网络人际传播主体所具有的个人真实身份,依然是我们在研究网络人际传播的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因素。在现实的人际传播中,个人的身份属性,如性别、年龄、职业、住址、性格、兴趣爱好、社会地位、个人财富等属性,对人际传播的内容、过程及效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在网络人际传播中,个人的真实身份属性是否依然是影响传播内容、过程及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呢?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引用了一幅漫画: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身边的另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形象地体现了网络的虚拟性特征。现有的网络人际传播研究认为,网络的隐匿性特征,使得传播主体得以在网络互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塑造虚拟角色及其身份,而传播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络互动传播的过程中将被隐匿,更有学者认为,个人的真实身份属性对网络人际传播效果的影响是极其微弱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李芳在《网络传播与受众人格心理的重构》一文中认为,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现实社会倍受关注的种种特征如年龄、性别、相貌等都省去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符号和另外一个符号在交流。博玫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心理代偿功能》一文中也指出,网络文化参与者都只是一介网民,世俗社会的地位、身份、权威都不再起作用。 一、个人真实身份的表露与识别 传播主体的个人真实身份属性真的随着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特征而在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销声匿迹了吗?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意义)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在这里,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网络人际传播的非面对面传播的特性,使得语音、语调、语速、表情、姿态、仪容仪表等等多种只有在面对面传播条件下才能使用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被基本屏蔽掉了。虽然也可以通过在线语音和在线视频等网络技术手段部分地达到面对面传播的效果,但这些手段与现实中的面对面传播相比,其传播效果依然是乏力的。于是,语言交流自然成为了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 语言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精神内容互换的效果取决于传播主体对语言符号的运用能力。因此,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技巧、使用习惯以及语言符号所表述的意义,我们完全可以识别对方的某些真实身份。从语言符号的使用技巧来看,仅受过小学教育的人与大学教授的文字功底是不同的;从使用习惯来看,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从意义的表述来看,根据字里行间对于行业、专业术语的运

尴尬身份惹争议党校学历淡出历史讲解

尴尬身份惹争议“党校学历”淡出历史? 来源:人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09123385.html,/GB/28320/80575/80577/8173306.html 日前,“党校学历”与“国民教育待遇”等字眼最近成为教育界人士热议话题。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将此前“党校学历可以享受同等国民教育的有关待遇”的规定删去,“党校学历不再享受同等国民教育待遇”,不少网民拍手称快。 “党校文凭”常被笑称为“五不文凭”,指的是“不用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不用上课”、“不用做作业”、“不用写论文”(以上都可由人代劳)、“不用私人交学费(可报销)”的文凭,这种说法固然有些偏颇,但并非没有道理。全国目前拥有各级党校学历的人多达320万人之多,依这样低的门槛和这样的学风,它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会有多高? 如果其充满水分,势必损坏执政党的形象。 “五不文凭”中国党校学历二十年身份尴尬 核心提示:党校学历虽不等同于国民教育学历,但它是历史的产物,并不等于党校学历不具备应有的法律地位,“党校文凭”的效力之争不断,尽管有着“可以享受同等国民教育的有关待遇”的规定,但是,“党校文凭”在社会上还是遭冷遇。 媒体称党校学历不再享受同等国民教育待遇 记者谢庆裕 2008年10月08日08:29 来源:《南方日报》 昨日,国内著名媒体《财经》杂志报道说“党校学历不再享受同等国民教育待遇”,引起广泛关注。文章称,“多年来关于‘党校文凭’的效力争议有了结论”———“日前,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将此前“党校学历可以享受同等国民教育的有关待遇”的规定删去。据了解,全国目前拥有各级党校学历的人多达320万。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和广东省委党校的相关人士,他们均表示,原《暂行条例》中语句删

外交部战斗力爆表部长王毅真实身份背景首次曝光震惊

外交部战斗力爆表!部长王毅真实身份背景首次曝光,震惊! 2016-12-08 沧海拾贝 点击上面沧海拾贝免费关注珍贵精彩内容!锁定前沿信息!外交部这两天战斗力爆表!在昨天下午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我们的发言人放了个大招,嘲讽力MAX!首先,在回答“日本首相安倍即将访问美国珍珠港”的提问时,他说:如果日方想深刻反省,真诚道歉,其实中国也有很多场所可向安倍开放... 网友纷纷表示66666。不过,对接下来问题的回答才是当日最佳。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他的回答极为霸气,其背后还有一个更加精彩的故事! 最后,想以下面这张图,为这两天外交部发言人和我们联合国大使的表现,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北大荒知青文化节一师六团展板 王毅虽身在高层,但仍心系荒友,仍然以一位普通知青的身份参加昔日战友的聚会从北大荒知青到外长——王毅的锐 意人生 1953年,王毅出生于北京。1969年,中学毕业后他去东北建设兵团做了一名战士。兵团所在地是紧邻俄罗斯的黑龙江

省黑河市,是一座知青印迹鲜明的城市,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国资委主任王勇以及作家梁晓声、棋手聂卫平等人,也是在此度过了上山下乡的青春年华。其中,王毅曾在公开场合称呼同时期也在北大荒的叶克冬是自己的“荒友”。 2012年7月29日,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哈尔滨闭幕,时任国台办主任的王毅在会上透露,40多年前,他从北京来到哈尔滨,再转车一整夜到北大荒,黑龙江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在兵团时,王毅就喜欢书法,练得一手好毛笔字。2009年,当他再次回到黑河,参观完知青博物馆后,提笔写下:赤子之诚。在兵团做战士的8年中,北京青年王毅身上有着明显的“首都烙印”,与其他地方的年轻人相比,他对政治更敏感,也很有兴趣,对国家前途命运多有忧虑,对国际大事也特别关心。即便在兵团学习氛围不够理想的条件下,王毅劳动之余也阅读了很多文史书和外语书,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史基础与文学素养。生活的磨砺开拓了王毅的视野,增加了他的阅历,使得王毅的文笔在求学以及后来的工作中广受赞扬。 1、“他是一个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与成千上万的同龄人相比,与我那些朝夕相处的伙伴们相比,我是幸运的,有机会站在了这条新的起跑线上,人生的轨迹也随之变化。但我深知,这绝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更是一个时代的

23个尴尬瞬间

23个尴尬瞬间…。1.初中时暗恋隔壁班的一女生,写了个表白字条装在口袋里,课间看到她正靠着栏杆聊天,快步“路过”,掏出字条塞她手里。心里忐忑了两节课,后来发现,字条居然还在口袋里!原本在兜里的1块钱不见了…… 2.小时候被狗咬了要死要活非得去咬那只狗,被我爸我妈死死拽住了…我永远忘不了周围乘凉老大爷老大妈呆住的眼神! 3.考语文,问李清照是______派诗人(婉约)实在不会写,写的峨眉派,后来我和同桌一起被赶回家了,他写的蛋黄派 4.去年纹了个蝎子在肩上,结果一年胖了40斤,现在人家一看见我的纹身就会说:哥们,你这龙虾挺不错啊。 5.小时候忘带钱坐公交车,师傅一脸扭曲的叫住我:“人家没带钱投个游戏币也就算了,你投个奶片什么意思?” 6.坐公车时人很多,被挤在刷卡的位置,公交卡在背包里,然后每次刹车我都会听见:滴……学生卡…… 7.有一天我蹲大便突发奇想从隔板底下看看隔壁的哥们,那是我一生中最尴尬最恐怖的一次对视…… 8.看《京城十八号》的时候林心如吓得躲到吴镇宇怀里吴镇宇抱着她我朋友在旁边幽幽地来了句“oh 爸爸love you”我当时正在喝可乐听到这个一下喷出来重点是全喷在前面那个人头顶了 9.班主任自习课喜欢站在窗口看我们但是正好拉了窗帘我坐在窗口突然想调整一下班上的氛围就拉开窗帘大喊看我大变活人!!!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班主任的表情 10.高一开学,我本在八班,结果走到七班,都不认识,就随便找了个位做了,和周围人聊得火热,上晚自习前,班头来了,结果有一个同学没位子坐,现在讲台上,我就在下面说,不知哪个傻冒肯定跑错班,来我们八班了,那同学幽幽对我说老兄这是七班,我就在所有人的注目下,淡定的拿着包走出了教室 11.教室里没开灯,以为没有人,就一边大声唱“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一边走进教室开灯,开完灯后,才发现一男的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我,接了一句“嘿嘿嘿嘿,参北斗哇”,然后我俩就在教室里唱完这首歌了...... 12.我洗澡习惯,先把洗发水抹头上,有天下班回家就很自然地把洗发水抹头上准备去洗澡,但是停水了,以前也有过,过不了多久就会来水的。于是我就趴在床上玩手机过了十几分钟,朋友来喊我去吃饭,我想也没想就直接出门了,外面下着小雨,走着走着我的头上就起沫了…… 13.切洋葱的时候我总是闭着眼睛以为这样就不会流眼泪了,但当我切到手的那一瞬还是哭了 14.和闺蜜出去旅游,累了在树下休息。突然几滴鸟屎滴到我脸上了,我还没反应过来,闺蜜就拿手帮我抹匀,边说,你的防晒霜没摸匀呢...... 15.小学的时候,忘记是什么课了,红笔用着用着断墨了,就对着笔芯猛吹,吹着吹着不知道抽什么疯,猛吸了一口,那味道,当时也是醉了... 16.初中的时候做防火演习,学校给每人发了一条手绢捂鼻子,结果我同桌(男的)一拿到手绢就跑到楼上对着我喊:“大爷~快来玩儿啊!”我一时把持不住,风情万种地应了一声“诶~~! 17.公交车坐到最后一排那个中间,前面无任何遮挡物,一个急刹车,直接从最后冲到司机那。。。。伴随一路杀猪的尖叫 18.当我把头伸进课桌抽屉里却无法伸出来的时候→_→ 19.和小伙伴去办身份证小伙伴拉着我去了民政局我们两个在那默默地排队轮到我们的时候那些人的眼神真是醉了(我们两个都是女的)后来被告知是去隔壁的公安局才对我俩以风速跑出去感觉没脸见人 20.还有一次上楼梯。我爸我俩一前一后上的。我脑子一抽,对着我爸的菊花捅了一下,说:“爆菊。”我永远忘不了我爸扭头看我那个无奈绝望的眼神... 21.坐最后一排上课自拍然后班主任在后面摆出了嘟嘴萌萌哒的表情 22.小的时候,吃了炒猪肚,然后那天感冒,一个劲地咳嗽,后来咳出了一片猪肚,以为把自己的肺给咳了出来,那几天一直以为自己要死啦,哭了好几天,这真是人生中最傻逼的时候了。 23.小时候被我爸推到门外罚站,自己给自己讲了两个小时的故事,爱恨情愁国破家亡死而复生生不如死……我爸躲在门后面肠子都笑断了也不提醒我嗯,我也是醉了收起

见招拆招,告别尴尬复试

见招拆招,告别尴尬复试 【摘要】复试时,有些小伙伴面对考官意想不到的招式,直接就懵圈了,可以想象那时考研宝宝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脑袋早已开启了弹幕模式--"这考官怎么不按套路出牌","我方了"。 如何见招拆招,帮帮来给你支招。 招式一:你在流利地背诵自我介绍时,考官可能看出你是有备而来,会打断你,针对提及的内容问一些其他问题,这就尴尬了。 【帮帮提示】: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是保持冷静,深呼吸,认真仔细听考官的问题。没有听清楚可以礼貌地要求考官重复(1-4) 或者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阐释一下考官的问题(5-6),以便获得考官补充和解释的机会,同时为自己争取时间。 参考句式如下: 1. I beg your pardon? 2. Sorry, pardon?

3. Excuse me. I didn't get it. Would you mind asking the question again? 4. Sorry, I didn't catch, could you repeat the question? 5. Could I explain your question in this way…? 6. I think this question is a kind of …, is it right? 其次,复试前,要对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扩充,比如你介绍爱好是看书的同时,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最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印象最深刻的书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个作家的作品"等等。 最后,最好可以把自己准备的回答写下来,以便考前再复习翻阅。 招式二:在复试问答环节,如果被考官问到不擅长的领域,尴尬了。 【帮帮提示】:考生一定要谦虚诚实,不要不懂装懂。但是也不能太直接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这样回答,比如"我对这问题不了解,面试完会对这一领域的内容及时补充和学习(7-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