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复合材料.

仿生复合材料.
仿生复合材料.

仿生材料研究进展(讲义)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mimetic materials 仿生学(Bionics)诞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是Bi(o)+(electr)onics的组合词,重点着眼于电子系统,研究如何模仿生物机体和感官结构及工作原理,而材料的仿生研究则由来已久。80年代后期,日本复合材料学会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材料仿生设计的论文[1],分析了部分生物材料的复合结构和性能,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6]。美、英等国合作在1992年创办了材料仿生学杂志(Biomimetics),Biomimetics意为模仿生物,着重力学结构和性质方面的仿生研究。但人们往往狭义地理解“mimetic”含义,认为材料仿生应尽可能接近模仿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近年来国外出现“Bio-inspired”一词,意为受生物启发而研制的材料或进行的过程。其含义较广,争议较少,似更贴切,因而渐为材料界所接受。通常把仿照生命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生物体材料的结构规律而设计制造的人工材料称为仿生材料(Biomimetic Materials)。这是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合衍生出三大研究领域:天然生物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狭义仿生)和仿生工程材料(广义仿生—即受生物启发而进行的材料仿生设计、制备与处理等)。

一、天然生物材料与生物医学材料

天然生物材料经过亿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通过天然生物材料的研究,人类得到了很多启示,开发出许多生物医学材料和新型工程材料。天然生物材料的主要组成为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各种氨基酸〈己知有20种〉组成的长链,改变氨基酸的种类及排列次序,便可以合成千差万别、性能各异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决定于遗传基因,即RNA〈核糖核酸〉中每三个碱基对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7]。在现代遗传工程研究中采用“基因定位突变技术”,可以改变某些碱基对的顺序和种类,以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利用DNA技术直接“克隆”出天然生物材料己有报导。可见蛋白质有机材料不仅性能优越,而且易于调整和控制,因此将会作为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得到应用。目前,蛋白质材料己在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神经网络计算机等领域派上用场[8]。

据统计,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迄今已超过一千多种,涉及到材料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医学临床上应用的就有几十种。用以和生物系统结合,以诊断、治疗或替换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被称为生物医学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9]。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Bioinert Materials)与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两大类。前者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后者则能诱发出特殊生物反应,导致组织和材料之间形成键接,或提高细胞活性、促进新组织再生。根据材料的组成又可分为:生物医学金属材料(Biomedical Metallic Materials),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Biomedical Polymer),生物陶瓷(Biomedical Ceramics),生物医学复合材料(Biomedical Composites),生物衍生材料(Biologically Derived Materials)等。生物医学材料要直接与生物系统结合,除应满足各种生物功能和理化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与生物体的组织相容性,即不对生物体产生明显的有害效应,且不会因与生物体结合而降低自身的效能和使用寿命。医学临床对所

用生物材料的基本要求包括:材料无毒,不引起生物细胞的突变和组织反应;与生物组织相容性好,不引起中毒、溶血、凝血、发热和过敏等;化学性质稳定,抗体液、血液、及酶的腐蚀和体内生物老化;具有与天然组织相适应的物理、力学性能等。为满足上述要求,生物医学复合材料是较佳选择。医用金属、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等均可作为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基体或增强体,经过适当的组合、搭配,可得到大量性质各异、满足不同功能要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此外,生物体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通过生物技术,把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等引入生物医学材料,给无生命的材料赋予生命的活力,并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成为一类新型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可吸收生物医学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复合材料开辟了途径。

二、 材料仿生与仿生工程材料

从材料学角度认识、模仿或利用某些生物体的显微结构、生化功能或生物合成过程来进行材料的设计、制造,以便获得具有特殊功能或优异性能的新材料是材料仿生的主要内容,也是设计制造新型复合材料的有效途径。材料仿生包括:结构仿生、过程仿生、功能仿生、智能仿生与综合仿生。材料仿生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即仿生分析,仿生设计,仿生制备。现有文献中关于仿生分析的研究较多,而涉及仿生设计与制备的研究较少。

1、结构仿生

天然生物材料几乎都是复合材料,不同物质、不同结构、不同增强体形态和尺度的复合使得天然生物材料具有远远超过单一常规材料的综合性能。结构仿生的目的就是研究天然生物材料这些天然合理的复合结构及其特点,并用以设计和制造先进复合材料。

1)增强体形态仿生:作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形态、尺寸对其性能有重要影[10-13]。由植物学可知,几乎所有的植物纤维细胞都是空心的。空心体的韧性和抗弯强度要高于相同截面的实心体。用CVD 方法制备空心石墨纤维,其强度与柔韧性均明显高于实心纤维。

竹纤维的精细结构如图所示,其中包含多层厚薄相间的纤维层,每层中的微纤丝以不同升角分布,不同层间界面内升角逐渐变化(图l ),据此提出了仿生纤维双螺旋模型(图2),实验证明其压缩变形比普通纤维高3倍以上[14-15]。文献[16]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竹纤维状Si 3N 4/BN 陶瓷复合材料,证明其断裂韧性和断裂功分别超过了24Mpa m 1/2和4000J/m 2。

图1竹纤维的精细结构 图2 增强纤维的仿生模型(a )和一

束传统增强纤维模型(b)

动物的长骨一般为中间细长、两端粗大、过渡圆滑的哑铃形结构,既有利于应力的减缓,又避免了应力集中,与肌肉配合使肢体具有很高的持重比。模仿这种结构[1],把短纤维设计成哑铃形,并计算出端球与纤维直径的最佳比值,用这种形态增强体制得的复合材料强度提高了1.4倍。

深扎在土壤里的树根和草根不仅可以吸收水分和养料,保证草木生长并树立于风雨中

不被吹倒或拔起,而且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加固河岸与堤坝。模仿树根和草根的结构,人们提出了分形树纤维模型(图3)。理论和实验证实,具有分叉结构的纤维拔出力和拔出功随分叉角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根茎分叉状形态的增强体可同时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甲壳的纤维片条中存在许多“钉柱”以及由“钉柱”支撑而形成的空隙,这样的结构形式使材料既较轻而又具有较好的刚度和面内抗剪强度, 满足了昆虫外甲壳自然复合材料对提高材料强度、刚度、减轻材料重量以及释放或减轻材料内应力的要求。在昆虫外甲壳中的传感器官和传输物质的管道及孔洞附近的纤维具有较高的密度及保持连续地绕过, 这与孔边的高应力场相适应, 当外甲壳发生断裂时在这些地方遇到强烈的抵抗而消耗大量的能量, 使材料在孔洞附近具有很好的强度和止裂能力。据此结构制备的复合材料有更高的强度和断裂韧性[17]。

图3 分形树纤维拔出模型(a)一级分叉纤维(b)二级分叉纤维

2)增强体与基体组合方式仿生

a.海洋贝类壳体的层片结构及其仿生

海洋贝类壳体可看成是一类天然陶瓷基复合材料,其组成较为简单,由近95%以上较硬的无机相一一碳酸钙和少于5%较韧的有机质(蛋白质、多糖)所构成。通常碳酸钙晶体的强度及弹性模量等比一般氧化物、碳化物晶体低,但当碳酸钙与有机质构成贝壳后,却具有很强的抗挠曲强度和抗压强度。尤其是断裂韧性,明显高于其它人造陶瓷。贝壳的性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即由碳酸钙晶体的规则取向及其与有机质的复合排列方式所决定。海洋贝类壳体常见的结构类型如图4所示[18],不同结构对应不同的性能。鲍鱼的壳体具有典型的珍珠层结构,碳酸钙薄片与有机质按照“砖与泥浆”形式砌合而成。碳酸钙为多角片状,厚度为微米量级:有机质为片间薄层,厚度为纳米量级。

图4 几种常见的贝壳的微观结构

(a)珍珠层(b)叶片层(c)陵柱层(d)交叉叠层(e)复合层片

海螺壳则为层片交叉叠合结构,层厚10~40μm,各层取向互成70°~90°的夹角。研究表明,碳酸钙晶体与有机基质的交替叠层排列是造成裂纹偏转产生韧化的关键所在。一般说来,珍珠层结构具有比交叉层片结构更高的强度和断裂能,而后者在阻止裂纹扩展方面更具优势。基于对海洋贝类壳体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可抽象出一种材料模型,即硬相与韧相交替排布的多层增韧模型。根据这一模型,人们开展了仿贝壳陶瓷增韧复合材料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见表1。

表1 仿贝壳陶瓷增韧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4]

陶瓷(硬相)软相(韧相)制备方法性能比较(叠层与整体)B4C Al B4C/Al叠层断裂韧性提高30%

SiC 石墨SiC石墨叠层热压成型断裂功提高100倍

SiC Al SiC/Al叠层热压成型断裂韧性提高2~5倍

Al2O3C纤维Al2O3/C纤维叠层热压烧结断裂韧性提高1.5~2倍SiN4C纤维SiN4/C纤维叠层热压烧结断裂韧性提高30~50%

Al2O3芳纶增强树脂Al2O3/树脂热压成型断裂功提高80倍

可见仿生增韧的结果还是非常明显的。金属Al能在一定程度上钝化裂纹尖端,但不能有效地阻止裂纹的穿透扩展;石墨层可造成裂纹在界面处偏转,但这种弱化界面的方法其止裂能力是有限的;纤维、高分子材料的止裂能力优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仿生增韧陶瓷的叠层尺度都在微米以上,而实际的贝类珍珠层则是纳米级的微组装结构,正是这种特定的有机—无机纳米级复合的精细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实际上,纳米复合材料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如植物和骨质)中,但直到80年代初才由Roy和KOEmmeni[19]提出纳米复合材料(Nanocomposites)的概念。这种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吉布斯固相至少在一个方向以纳米级尺寸(1~l00nm)复合而成,这些固相可以是晶态、非晶态、半晶态或者兼而有之,而且可以是有机的、无机的或两者都有。利用层状固体的嵌入反应特性来合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近年来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获得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特征和表观协同效应,既表现出无机物优良的强度、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又具备有机聚合物的断裂性能、可加工性和介电性能。聚合物的嵌入主要有三种途径:单体原位聚合,直接熔融嵌入及聚合物从溶液中嵌入。这些方法的特点是利用某些无机物晶体组分单元的可重排性得到纳米尺度的二维排列,再通过特有的加工将众多数量的晶层组装成高度有序的结构,并分布在聚合物相中,形成性能优异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20]。

b.竹材、骨质的外密内疏、外硬内韧结构及其仿生

天然竹材是典型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增强体一一维管束(Vascular bundle)的强度大约是基体的12倍,弹性模量是基体的23倍[14]。

图5 竹茎的横截面图6 竹的强度和密度随距

外表面距离的变化

在竹茎的横截面上维管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图5),外层竹青部分致密,内部竹肉部分逐渐变疏,内层竹黄部分又变为另一种细密的结构,即竹材从外表面到内表面增强体呈梯度分布。竹材横截面强度与密度的分布曲线如图6所示。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能提供与风力作用下径向弯曲应力相适应的强度分布的优化结构模式。按照这种复合模式设计制备的结构仿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平均弯曲强度比具有同样数量纤维但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的平均强度提高了81%~103%[21]。

动物骨质可称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有机成分为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基质,约占骨重的35%;无机成分主要是控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约占骨重的65%。电镜下磷灰石晶体呈细针状,长约20~40nm,厚约4nm[22]。骨质中的胶原纤维成层状排列,同一层中互相平行,相邻两层互成一定角度。羟基磷灰石则排列于胶原纤维之间,由基质粘合在一起,形成坚韧强硬的骨板。骨多为外密内空,中间有骨髓。骨有松质骨和密质骨之分,二者同时存在时,疏密呈梯度变化。动物软骨由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和胶原纤维构成,关节软骨的研究表明,软骨细胞及纤维的尺寸、分布由外向内也呈明显的梯度变化。龟壳结构与动物骨质相似,也分为密质层和松质层两部分,密质层位于壳体的外侧,羟基磷灰石以柱状晶定向排列,中间由基质膜相连;松质层位于内侧,柱状晶成束聚集、无规则分布。密质层和松质层二者之间无明显界限,而是梯度渐变的[23]。这种逐渐过渡的复合结构不仅保证龟壳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断裂韧性,而且与本体肌肉结合良好。

C.生物体非光滑表面及其仿生

生物体表面普遍存在着几何非光滑形态,即一定几何形状的结构单元随机地或规律地分布在生物体表各部位,结构单元的形状有鳞片形、凸包形、凹坑形、波纹形、刚毛形及复合形等。仿荷叶的衣物面料,钢板的毛化(粗化、翅化)处理等都是对生物非光滑功能表面模仿的很好例证。汽车工业中使用的薄钢板经毛化处理后,变形均匀,成型性好,涂挂性好,冲压成型废品率大为降低,经济效益显著。虽然发明者可能未从仿生学角度出发,但其效果却与生物非光滑功能表面不谋而合。轧制毛化钢板的轧辗经激光毛化处理后,显微组织发生变化,可能产生微晶、纳米晶、非晶等,耐磨性提高;表面状态变化,凸起部支撑载荷,凹下部储存润滑剂,收集磨屑;非光滑表面还可对表面残余应力进行调节,使表面裂纹焊合、钝化,成形质量明显提高。

2.过程仿生

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功能,而这些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的研究对材料工作者是十分重要的。海洋贝类壳体的形成就是一个奇特的矿化过程,如能模仿,则可望在常温下合成、制造出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自然界生物从细菌、微生物到动物、植物的体内均可形成矿物[24],因此,人们对生物矿化过程、钙化过程的仿生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5]。各种生物体矿物矿化过程的详细机制尚不甚清楚,但一般认为,生物矿化是在有机基质的指导下进行的。特定的生物细胞分泌特定的基质,而特定的基质产生特定的晶体结构。基质作为一个有机高分子的模板塑造和生成矿物,不仅使矿化过程成核定位,而且控制结晶的生长。文献[7]认为矿化过程大致有四个阶段:有机大分子预组织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反应环境: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界面上发生由分子识别诱导的析出反应从而形成矿物相的晶核;无机物的定向生长和遗传控制;无机物在细胞的参与下同有机物组装成高级结构。其中有机基质及有机—无机界面的分子识别,在晶体的成核、生长以及微结构的有序组装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涉及到有机物的官能团排列和无机物晶格之间的匹配、静电作用、细胞的遗传和控制等问题,过程相当复杂。

Gillseppe Falini[18]通过研究贝壳的有机成分β-甲壳素、丝心蛋白及其它可溶性大分子(糖蛋白)对CaCO3结晶的影响,探讨了各成分在矿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CaCO3的结晶形态总是与被提取的原贝壳晶体结构相一致,即从文石结构贝壳中提取的大分子,可以使CaCO3以文石晶型结晶,对方解石亦然,当溶液中没有这种大分子时,则无结晶发生或只有一些球状晶体生成。蛋壳的钙化过程与海洋贝类矿化过程相似,有机质与钙离子的结合对结晶及钙化过程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有机质与钙离子最可能的结合机制是整和作用。有机质通过整和使钙离子固定在某空间位置上而成核,CaCO3在其上沉积,进行晶体生长。结晶体表面总是覆盖着一层致密的有机高分子层,它是产生下层晶体的基础。

利用有机大分子的模板来诱导和控制无机矿物的形成和生长,是人们从生物过程得到的

启示。某些高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依赖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而自发组装成结构稳定整齐的分子聚集体的过程被称为分子自组装(Self-assembly),该词于80年代初由Sagiv[15]首先采用。他把载玻片浸入三氯硅烷的CCl4稀溶液中,得到了一层在SiO2表面上自组装成的单分子膜,这可以说是生物膜的一种仿生,它有可能在室温下把分子一层层地从小到大装配成材料或器件。利用自组装膜的极性功能端头可以在金属表面“矿化”,达到材料表面改性的目的;如果把该技术与胶体化学方法结合,则可制备出纳米级的有机—无机层层相间的多层异质结构。Patricia.A.[26]用CdS在聚环氧乙烷(PEO)溶液中的合成反应来模拟生物矿化过程:CdCl2+S[Si(CH3)2]2→CdS+2Si(CH3)2Cl。其中PEO为有机相,生成的CdS为无机相,如同生物体中有机相与无机相离子的作用一样,形成晶体复合物。在含有CdS晶核的PEO膜上可生长出规则的CdS立方晶体,常温下由小晶粒规则聚集而成,这与自然矿化过程极为相似。有机高分子作为无机晶体生长的中介,并决定产物的形态。李恒德[24]等用乙二胺四乙酸在钛表面上自组装,目的是在金属钛表面构筑一层羟基磷灰石,制作带有生物活性涂层的人造关节。Mann[27]则用高分子模板组装方法得到了CaCO3的高层结构,结果与单细胞生物海藻的球壳十分相似。Guo Yuming[28]等人通过自然矿化的理论,模仿生物矿物中丙烯酸脂钠自我组装的过程,合成了CaCO3,在实验中发现CaCO3的形成和丙烯酸脂钠的聚合同时发生,结果显示丙烯酸脂钠自我组装的过程对CaCO3的结晶和生长有一个重要的影响。

目前生物矿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诱导分子膜作为分子模板的定向成核;利用超分子组装体系合成纳米材料;微结构的构筑等。过程仿生及生物矿化的研究使人们有希望获得既有确定大小、晶形和取向,又具有声、光、电、磁等功能的特殊晶体,为进一步合成性能优良的材料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天地。

3、功能仿生

为适应生存环境,天然生物材料除具有一般材料的承受载荷、耐磨防护等功能外,还有很多一般材料所没有的功能,如防粘、降阻、自洁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调节功能。作为有生命的器官,生物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身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修复、自愈合、自清洁等功能。

1)生物表皮防粘、降阻功能及其仿生

2)自洁功能及其仿生(荷叶—不脏衣料)

3)耐磨功能及其仿生(穿山甲鳞片、贝壳)

4)生物活性功能及其仿生(短基磷灰石及涂层)

4.智能仿生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到人类的高级智慧,自然界生物在自身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能力一一搜集、分析与处理环境信息,判断并调整自身行为模式,以改善其对于环境适应性的能力,即所谓生物智能。生物智能的实现则依赖于生物体材料的多种功能。对这些功能进行模仿,人们开发了很多具有声、光、电、热、磁等直接效应及其转换、偶合的功能材料,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复合、组装,就发展起来一类最先进的仿生复合材料一一智能复合材料。这是一类集成有传感、驱动、控制器及主体复合材料的主动材料系统,亦称之为智能复合材料结构(Smart or intelligent materials structure)。除了具有承载、感知、驱动功能外,还同时具有自动控制和计算学习的功能。其中主体复合材料类似于动物的骨架,作用是赋形并承受载荷等;智能复合材料结构中感受周围环境变化的一类材料叫传感器,它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驱使结构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材料叫驱动器,作用如同动物的肌肉一样;而控制器的作用则相当于动物的大脑。

用于制作传感器的材料主要有光纤、压电材料、电阻应变材料、疲劳寿命元件及半导体元件等;用作驱动器的材料包括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电流变体及磁流变体等;控制器则由一些微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构成。常见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包

括:

a.自诊断、自适应智能复合材料结构[29]。用来对结构材料的原始缺陷及使用中的应

力应变状态、损伤、疲劳、冲击、结构连接等情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作出诊断、

评价并自适应地改变结构的应力分布,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b.减震、降噪智能复合材料结构[29]。用来抑制工程构件在受到动态激励时产生的振

动和发出的噪音,这类智能结构可分为压电式和形状记忆合金两种,将其埋入结

构,感受振动信号后改变结构动态阻尼,实现减震降噪,达到减缓结构疲劳、延

长使用寿命等目的。此外还有形状自适应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及智能天线复合材料

结构等。

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己吸引了各国的研究者争相研究。美国国防部及国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向这项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美国陆军正在实施旋翼飞行器的自适应研究,包括减少飞行器结构部件的振动和损伤自诊断;美国海军科研署己拨巨款研究采用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对潜艇的振动和噪声进行主动控制,还提出了军用舰船智能表层的研究;美国空军则规划在2010年飞机整体实现自适应智能表层结构。日本也宣布将在2010年开发出具有识别、传递、输送与环境响应功能的自适应智能材料。我国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研究始于90年代,现己引起高度重视,并有专著出版[30]。该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传感、驱动器件的研究,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及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传感、驱动、控制等器件与主体复合材料的偶合方式及信息传输方法,以及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制造、修理技术等。

5.综合仿生

(1)~(4)中两种以上的综合。一般情况下结构仿生与功能仿生是密不可分的,功能仿生要靠结构仿生来实现。

三、结束语

今天,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都已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二者结合衍生出的材料仿生及仿生材料已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方向。在继续扩大仿效对象的同时,要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从宏观、细观的观测到微观分析探索,再回到宏观的实践中去,即从仿生分析、仿生设计逐步过渡到仿生制备和工程应用。不仅进行结构仿生,而且重视过程仿生、功能仿生、智能仿生和综合仿生,努力向实际工程应用方面发展。

本人在材料仿生方面的初步试验

1.耐磨锰钢TiC p内生复合材料的仿生设计与制备

天然生物材料经过亿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将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模仿或利用某些生物体的显微结构、生化功能或生物合成过程是设计制造新型复合材料的有效途径。广义地说,由若干种理化性能不同的组分材料按一定方式、比例、分布制成的各种人造复合材料实质上也是对天然材料的模仿,但这种模仿尚处于基体与增强体复合体系研究的初级仿生阶段。迄今为止,真正的复合材料仿生设计和制备尚未付诸实践[1]。本文试图在钢基耐磨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抗磨功能和复合工艺过程设计中与一些生物材料进行仿生类比,以便利用来自生物材料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合成过程的有用信息,指导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复合机理、制备工艺等研究,研制开发出性能优异的新型耐磨复合材料。

1)生物材料结构、性能的梯度特征与表层梯度强化

天然生物材料如:竹子、木材、骨头、牙齿、贝壳等均具有简单的组成、精细的微观构造和复合材料的所有特点,是自然界生物长期演变进化而成的高度优化了的天然复合材料,

其综合性能远远超过常规单一材料和人造复合材料。从材料学角度考察这些天然生物材料的构造和性能可以看到,其组成多为硬相与韧相组合,其结构多为外密内疏,其性能则多为外硬内韧,且密-疏、硬-韧从外向内是梯度渐变的[2],“原位自生”的增强体亦呈梯度分布。这就避免了由于构造和性能突变造成的界面结合差、应力分布不合理、结合部位性能不匹配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符合以最少的材料、最简单的结构发挥最大效能的原理。从仿生学和摩擦学观点出发,可以抽象出一种新型抗磨材料,即硬相与韧相复合,组织与性能在断面上呈连续梯度变化。工作表面一侧高硬度、抗磨损,而另一侧高韧性、耐冲击,其内部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等在宏观上是近似连续变化的。这样既可同时满足高硬度、高韧性的性能要求,又可大量节省贵重合金资源,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因此,本文对所研究的钢基耐磨复合材料做如下设计:选用碳化物中较硬的TiC p作为增强体,通用耐磨材料中韧性较好的奥氏体锰钢作为基体,采用原位自生TiC p梯度复合工艺制备。由于增强体是从金属基体中原位自生的热力学稳定相,不仅尺寸均匀细小、颗粒表面无污染、与基体润湿性好、界面结合强度高,而且省去了增强体单独合成、处理、和弥散加入等复杂工序,更易与工程化衔接。

2)生物自适应功能与材料磨损表面的加工硬化

天然生物体具有反馈控制及自我调节的自适应能力。如动物通过体液和神经系统能够自动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体温、血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受到损伤时,生物体内的内分泌系统会自动分泌出一定物质进行填充、修复、愈合或局部再生,即生物材料具有感知、信息加工(自我诊断),自我保护、自修复、自愈合、自清洁等功能。按照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的理论[3],自修复、自愈合的本质就是一个开放体系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自组织、自适应过程。奥氏体耐磨锰钢服役过程中的加工硬化与生物材料的这种自适应有一定的相似性。磨损过程中磨粒在对材料不断进行冲击、犁皱、显微切削等造成损伤的同时,两者亦产生热能、撞击能、变形能的交换,使材料表面产生加工硬化以抵抗磨粒的磨损。关于奥氏体耐磨锰钢加工硬化的机理至今尚无定论,最新的解释是冲击造成位错、堆垛层错、ε马氏体、α马氏体的强化作用,或位错、层错、形变诱发马氏体、形变孪晶和弥散析出微细碳化物等综合作用所致[4]。其中形变诱发马氏体的相变强化和第二相硬质点阻碍滑移、增殖位错的强化作用已为实验所证实。众所周知,普通高锰钢中奥氏体非常稳定,在强烈冲击工况下亦很难发生马氏体相变。因此,降低奥氏体的稳定性,促进服役过程中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对提高材料耐磨性有重要意义。对Fe - C- Mn合金固溶处理组织图的研究[5]表明,降低C、Mn含量可降低奥氏体稳定性、促进形变诱发马氏体的产生。在Mn 4~28%,C 0~3%范围内,随C 、Mn含量的变化铁碳锰合金经1000℃固溶处理后组织依次为αM+A残(双相锰钢),A介(介稳定奥氏体锰钢),A(稳定奥氏体锰钢)和A+(FeMn)3C(带有碳化物的奥氏体锰钢)。选择合适的基体合金成分,并于凝固过程中在耐磨一侧加入一定量钛铁合金使之与基体中的碳作用,一方面生成大量弥散分布的TiC颗粒作为增强相,另一方面降低该处基体的含碳量使其成分进入介稳定奥氏体区,服役过程中稍有冲击,就会诱发马氏体相变,使材料自身的强度和硬度提高。奥氏体稳定性越低,服役工况越恶劣,形变诱发产生的马氏体越多,材料抵抗磨损、保护自身的能力越强。从这种意义上讲,所设计的复合材料可以“感知”外部刺激应力的大小,并以形变强化积极响应,具有自我保护的自适应能力。

3)生物矿化过程与环瀑悬铸复合工艺

具有很高抗压强度及耐磨性的海洋贝类的壳体由较硬的碳酸钙和较韧的有机基质构成,其合成(矿化)过程一般被认为是在基质指导下进行的,基质作为“模板”使矿化过程定位形核,并控制碳酸钙的结晶生长方式及生长速度,特定的基质产生特定的晶体结构。基质的合成又是在细胞的指导下进行的,特定的细胞分泌特定的基质。而细胞的分裂又受空于基因,即生物体结构的成形属于一种基因生长型[6]。在各种基因控制下,细胞并行分裂发育

生长出各种结构,体现出遗传和变异。与上述过程类比设计了一种环瀑悬铸梯度复合工艺。生成TiC p增强体的钛铁颗粒作为“携带某种基因的细胞”,在钢凝固过程中弥散加入,并随充型凝固过程的进行不断改变其加入量。进入钢液的钛铁颗粒在高温作用下熔化、“分裂”,与钢中的碳、氮等生成化合物,弥散分布于钢液中。一方面,钛铁颗粒作为微型冷铁吸收热量,加快结晶速度,使钢液降温、增粘、保持调配出的成分梯度,并与固/液界面交互作用,影响晶体生长方式及其形态。另一方面,Ti与钢中的C发生冶金反应生成的TiC可作为奥氏体结晶的异质核心或形核基底,细化晶粒,产生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同时,加入的钛铁颗粒本身的状态对复合材料基体的形成有遗传效应,加入的数量亦可间接控制材料的凝固速度。对于奥氏体耐磨锰钢来说,TiC在凝固过程中的生成,要消耗钢中的碳,从而阻止MC3型晶界碳化物的形成,大大改善其铸态冲击韧性。

现有的TiC p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都是通过一个配制好适当成分的、能析出TiC颗粒的Fe-C-Ti合金熔体的凝固来制备,即Ti是在合金熔炼过程中加入的,其优点是可获得大体积分数的TiC p增强相。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是熔炼过程中加入,Ti的烧损严重,熔体粘度高、流动性差、充型困难,因此要提高熔化温度,不仅浪费能源而且进一步增加Ti的烧损。生成的TiC长大时间长、颗粒粗大,影响强化效果、降低材料性能。且只能整体复合、成本较高,难以在近期实现工程应用。而新工艺直接选取通用工程材料作基体,大部分Ti在合金充型凝固过程中弥散加入,解决了熔体粘度高、充型困难、TiC颗粒粗大等难题,并可进行表层梯度强化或局部强化,易于实现工程化。其缺点是TiC p的体积分数不可过高,否则易产生铸造缺陷。

4)新型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2.瞬态高能量非平衡仿生处理模具钢热疲劳恢复及损伤愈合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成果的预计去向

疲劳失效是工程构件最主要的破坏形式之一,据统计,机械零件的失效约有80%为疲劳损伤[1,2]。随着工业化规模的迅速扩大,服役于高温的材料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大,且变温边界向更高上限和更低下限温度发展,由此造成零件和结构由交变温度及循环载荷造成的热疲劳或热机械疲劳破坏现象日益严重。我国每年由各种疲劳失效所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损失是十分惊人的。金属材料疲劳损伤的微观机制非常复杂,多少年来,人们都在致力于疲劳损伤行为和失效机理的研究,并通过调整材料的化学成分、改进制造工艺和零件结构等方法来改善其微观组织和受力状态、提高力学性能、减缓和阻止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以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

如果说材料的疲劳损伤意味着失效,则其疲劳恢复及损伤愈合将导致复效,但迄今为止,对材料疲劳损伤失效的相反过程—材料的疲劳恢复、损伤愈合的复效过程却研究甚少。从材料仿生学的角度来看,生命体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其疲劳或损伤能够通过从外界补充能量和物质,经过自组织过程而修复或再生,因而寿命可比无补充时成千百倍地延长。工程材料虽无生命可言,但其承受载荷、遭受损伤时也可看成是与外界有能量交换的开放体系,当其中疲劳产生的微观缺陷还没有聚集到产生裂纹时就输入适当的能量,进行仿生处理,既不损坏正常结构,又可使疲劳部位驰豫恢复,损伤部位重组修复,以达到控制材料失效或延长部件使用寿命的目的。对比生物机体损伤愈合模式和金属材料疲劳时的结构转变特性,可知其物理本质都是一开放体系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进行自组织的过程。这一共同的物理过程使我们有可能通过适当处理来实现金属材料的疲劳恢复和损伤愈合。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从广义的过程仿生原理出发,以热作模具钢的热疲劳或热机械疲劳损伤恢复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态高能量仿生处理来消除疲劳,修复损伤,探讨超短时高能量电脉冲作用下固体金属材料中引发的一系列瞬时动态过程及其伴生现象和局部组织演变规律,

建立相关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模型,深入研究材料疲劳恢复和损伤愈合的作用机制,优化处理工艺,为大幅度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技术。

模具是机械制造业最重要的工艺装备,由于型腔复杂,加工困难、耗能费时,因此价格昂贵,有“黑色黄金”之称。我国每年消耗模具数万吨,价值数亿元。热作模具中由于热机疲劳而导致失效者占模具失效总量的60-70%[3],是模具失效报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直接面向模具行业,拟在模具疲劳失效之前,施以有效的处理,使疲劳者恢复,损伤者愈合,正常者改进,从而成倍地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本研究如获成功,将在模具制造和使用企业之间建立起“生态循环系统”,在模具制造、使用、失效、复效和再生等整个材料循环周期中节省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促进模具行业的绿色生态制造、回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与国民经济意义。

二、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科学领域,国内外达到的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的学术思想、理论根据、主攻关键及独到之处。

1.所涉及的科学领域,国内外达到的水平

本研究课题涉及材料、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学、电磁学、仿生学等科学领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具有重大科学理论意义和技术经济价值的研究领域。

由于疲劳损伤造成工程构件失效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金属材料疲劳损伤行为和失效机理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与材料寿命相关的热应力分析、力学行为、疲劳损伤的微观机制及疲劳寿命预测等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并取得了很好效果[4]。但这些研究多注重于材料疲劳损伤失效中裂纹的萌生与扩展及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对材料疲劳损伤失效的相反过程——材料的疲劳恢复、损伤愈合的复效过程却研究较少。已见报道的材料损伤愈合方法主要包括电场、磁场处理[5],中途加热回火[6]等,后者效果较好,但需长时间加热,耗能费时,且有可能损害材料其它性能,有一定局限性。1963年苏联学者O.A.Troitskii和V.I.Likhtman 报导了电流能够改变金属晶体中位错运动的迁移率,随后他们研究发现对材料进行电脉冲处理可产生电塑性效应,有利于提高材料疲劳寿命[7.8]。美国学者H. Conrad等[9]和赖祖涵等[10]发现脉冲电流处理有利于提高多晶铜的疲劳寿命,降低沿晶断裂倾向,并探讨了电流处理对固态相变的影响[11]。周本濂等研究发现脉冲电流处理可改善铝箔的强度和塑性,阻滞钛合金裂纹扩展,使碳钢中疲劳损伤恢复等[12-14]。脉冲电流在材料电致塑性、裂纹愈合、晶粒细化和非晶晶化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报道[15-18]。上述研究为材料的疲劳恢复及损伤愈合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瞬态高能量非平衡仿生处理。目前利用脉冲电流提高材料疲劳寿命的研究多集中在损伤的修复、愈合方面,主要是利用脉冲电流产生的瞬态能量使裂纹尖端钝化止裂或使裂纹愈合,在这个领域中国科学院金属材料研究所、燕山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中心、吉林大学等做了较多研究工作[19~35],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上述研究均处于微小样品试验探索阶段,根本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系统地研究;而直接针对工程构件中未发生明显损伤的疲劳组织的机能恢复、进而提高其使用寿命方面的研究尚鲜见报道。2.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属材料疲劳损伤的微观机制非常复杂,而由载荷及温度循环叠加造成的热疲劳或热机械疲劳损伤机制则更为复杂。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室温机械疲劳裂纹钝化、止裂与损伤愈合方面,对瞬态高能量电脉冲作用下固体金属材料中引发的一系列瞬时非平衡动态过程及其伴生现象和局部组织演变规律均缺乏深刻的了解,相关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模型尚需建立和完善。瞬态过程可能产生的焦耳热效应,磁压缩效应,集肤效应,收缩膨胀效应,电子风冲击和电迁移效应以及这些效应综合作用产生的瞬时高温、高压、输运过程等如何影响材料的位错组态、应力分布、组织回复、再结晶以及损伤部位的组织变化等作用机制和变化规律均不清楚。申请者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还发现,不同工艺参数的电脉冲处理(脉冲电

压、电流密度、脉冲电流的脉宽和作用时间等)对热作模具钢热疲劳寿命的影响有所不同,处理得当将使材料的疲劳寿命成倍提高,若处理不当则无任何效果,甚至会促进热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使寿命降低。因此处理工艺参数的选取原则和优化方法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本课题的学术思想、理论根据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能从原来无序状态变成时间、空间、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条件下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生命体在运动中消耗、补充和发育,其疲劳与休息、损伤与愈合都表现出开放体系耗散结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种种特征。与此类比,无生命的工程材料在其承受载荷、遭受损伤时也发生了与外界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并以晶格畸变、位错滑动和攀移、回复与再结晶、局部相变或塑性变形等来进行自我调节。疲劳损伤是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材料内部的能量非平衡升高、细微结构的劣化及各种缺陷的积累,裂纹的萌生则是大量位错缺陷产生和塞积,造成应力集中的结果。当其中疲劳产生的微观缺陷还没有聚集到产生裂纹时,体系处于一种非平衡的不稳定状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以适当方式输入达到一定阈值的能量,进行仿生处理,既不损坏正常结构,又可使疲劳部位驰豫恢复,损伤部位重组修复,即可达到控制材料失效或延长部件使用寿命的目的。材料的电导率具有强烈的结构敏感性。当金属材料内部发生微小的结构转变产生缺陷时,由于局部电阻率增大和绕流作用,脉冲电流将迅速阻止并消除这种转变,同时对正常组织影响很小,体现出一种自动选择、智能化修复的特征。这种疲劳恢复、损伤愈合的驱动力正是来自瞬态高能量电脉冲非平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效应、磁压缩效应、集肤效应、收缩膨胀效应、电子风冲击和电迁移效应以及这些效应综合作用产生的瞬时高温、高压、输运过程等。

4.本课题的主攻关键

1)超短时高能量电脉冲作用下固体金属材料中一系列瞬时动态非平衡过程及其伴生

现象的表述,瞬态高温、高压、电迁移等综合效应对热疲劳组织中热量、动量、质

量传输过程的影响规律;

2)在脉冲电流瞬时作用下热疲劳未失效组织中位错组态、应力分布、回复与再结晶等

变化规律,不同电脉冲处理参数对模具钢热疲劳过程中裂纹萌生、扩展与形态演变

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材料疲劳恢复的本质;

3)脉冲电流瞬时作用时损伤部位或裂纹尖端温度场与应力场的变化关系、裂纹愈合过

程的热力学、动力学条件,脉冲电流促使裂纹钝化止裂和损伤愈合的作用机制以及

非平衡处理引起的微区相变、局部失效组织演变规律;

4)脉冲电流对模具钢正常与非正常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相关理论体系、结构

模型的建立和热疲劳损伤程度的物理表征,动态过程模拟,脉冲电流作为瞬态能量

输入促使所选模具钢材料热疲劳恢复和损伤愈合的临界阈值的计算,工艺参数的优

化以及材料组织结构种类、热疲劳损伤程度与脉冲能量补给三者之间关系的建立。5.本研究的独到之处

1)从广义的过程仿生原理出发,以热作模具钢的热疲劳或热机械疲劳损伤恢复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态高能量非平衡仿生处理来实现材料疲劳失效的相反过程——材料的疲劳恢复及损伤愈合;

2)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模型,重点研究超短时高能量电脉冲作用下固体金属材料中引发的一系列瞬时动态过程及其伴生现象和局部组织演变规律,揭示瞬态高温、高压、电迁移等综合效应对热疲劳组织中热量、动量、质量传输过程的影响规律和不同类型材料疲劳恢复、损伤愈合过程中呈现的共性规律;

3)通过学科交叉、动态模拟等建立热疲劳损伤过程、损伤程度及疲劳恢复、损伤愈合过程和程度的物理表征方法,研究超短时瞬态加热金属材料中的非平衡固态相变动态回复、再结晶、裂纹愈合等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条件以及非平衡处理引起的位错组态、应力分布变化、微区相变、局部失效组织演变、疲劳恢复、裂纹钝化、愈合等作用机制;确定瞬时高能量电脉冲处理工艺参数的选取原则和优化方法,优化处理工艺,为大幅度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技术。

十大仿生技术:新干线列车模仿鸟喙

据美国《心理绒毛》杂志报道,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从大自然吸取灵感。维可牢尼龙搭扣即是研究人员受野蓟钩刺启发开发出来的,而第一代道路反射镜也是模仿猫眼结构制造的。今天,模仿大自然的科学(即生体模仿学)已成为一个产值达十亿美元的行业。以下是我们人类从动物王国“偷学”的十大技术。

1. 塑料涂层(偷学对象:鲨鱼)

基于鲨鱼皮开发出的一种塑料涂层,目前正在医院患者接触频率最高的一些地方进行

实验

细菌感染恐怕是最令医院头疼的一件事,无论医生和护士洗手的频率有多高,他们仍不断将细菌和病毒从一个患者传到另一个患者身上,尽管不是故意的。事实上,美国每年有多达10万人死于他们在医院感染的细菌疾病。但是,鲨鱼却可以让自己的身体长久保持清洁——长达一亿多年。如今,正是由于鲨鱼这一特性,细菌感染可能会重蹈恐龙的覆辙——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与其他大型海洋动物不同,鲨鱼身体不会积聚黏液、水藻和藤壶。这一现象给工程师托尼·布伦南(Tony Brennan)带来了无穷灵感,在2003年最早了解到鲨鱼的特性以后,他多年来一直在尝试为美国海军舰艇设计更能有效预防藤壶的涂层。在对鲨鱼皮展开进一步研究以后,他发现鲨鱼整个身体覆盖着一层层凹凸不平的小鳞甲,就像是一层由小牙织成的毯子。黏液、水藻在鲨鱼身上失去了立足之地,而这样一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样的细菌也就没有了栖身之所。

一家叫Sharklet的公司对布伦南的研究很感兴趣,开始探索如何用鲨鱼皮开发一种排斥细菌的涂层材料。今天,该公司基于鲨鱼皮开发出一种塑料涂层,目前正在医院患者接触频率最高的一些地方进行实验,比如开关、监控器和把手。迄今为止,这种技术看上去确实可以赶走细菌。Sharklet公司还有更宏伟的目标:下一步是开发一种可以消除另一个常见感染源——尿液管——的塑料涂层。

2. 音波手杖(偷学对象:蝙蝠)

音波手杖

这听上去就像一个糟糕玩笑的开头:一位大脑专家、一位生物学家和一位工程师走进了同一家餐厅。然而,这种事情确实发生在英国利兹大学,几个不同领域的专家的突发奇想最终导致音波手杖(Ultracane)的问世:这是一种盲人用的手杖,在靠近物体时会振动。这种手杖采用了回声定位技术,而蝙蝠就是利用同样的感觉系统去感知周围环境。音波手杖能以每秒6万个的速度发送超声波脉冲,并等待它们返回。

当一些超声波脉冲回来的时间超过别的超声波脉冲时,这表明附近有物体,引起手杖产生震动。利用这种技术,音波手杖不仅可以“看到”地面物体,如垃圾桶和消防栓,还能感受到头顶的事物,比如树杈。由于音波手杖的信息输出和反馈都不会发出声音,使用者依旧能听到周围发生的事情。尽管音波手杖并未出现顾客排队购买的热卖景象,但美国和新西兰的几家公司目前正试图利用同样的技术,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3. 新干线列车(偷学对象:翠鸟)

日本的高速列车都具有长长的像鸟喙一样的车头,令其相对安静地离开隧道。

日本第一列新干线列车在1964年建造出来的时候,它的速度达到每小时120英里(约合每小时193公里)。但是,如此快的速度却有一个不利方面,列车驶出隧道时总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乘客抱怨说有一种火车挤到一起的感觉。这时,日本工程师中津英治(Eiji Nakatsu)介入了这件事。中津英治还是一位鸟类爱好者,他发现新干线列车总在不断推挤前面的空气,形成了一堵“风墙”。

当这堵墙同隧道外面的空气相碰撞时,便产生了震耳欲聋的响声,这本身对列车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中津英治在对这个问题仔细分析之后,意识到新干线必须要像跳水运动员入水一样“穿透”隧道。为了获取灵感,他开始研究善于俯冲的鸟类——翠鸟的行为。翠鸟生活在河流湖泊附近高高的枝头上,经常俯冲入水捕鱼,它们的喙外形像刀子一样,瞬间穿越空气,从水面穿过时几乎不产生一点涟漪。

中津英治对不同外形的新干线列车进行了实验,发现迄今最能穿透那堵风墙的外形几乎同翠鸟的喙外形一样。现在,日本的高速列车都具有长长的像鸟喙一样的车头,令其相对安静地离开隧道。事实上,外形经过改进的新干线列车的速度比以前快10%,能效高出15%。

4. 风扇叶片(偷学对象:驼背鲸)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西切斯特分校流体动力学专家、海洋生物学家弗兰克·费什(Frank Fish)教授表示,他从海洋深处找到了解决当前世界能源危机的办法。费什注意到,驼背鲸的鳍状肢可以从事一些似乎不可能的任务。驼背鲸的鳍状肢前部具有垒球大小的隆起,它们在水下可以令鲸鱼轻松在海洋中游动。但是,根据流体力学原则,这些隆起应该会是鳍的累赘,但现实中却帮助鲸鱼游动自如。

于是,费什决定对此展开调查。他将一个12英尺(约合3.65米)长的鳍状肢模型放入风洞,看它挑战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这些名为结节的隆起使得鳍状肢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

理。费什发现,它们排列的方位可以将从鳍状肢上方经过的空气分成不同部分,就像是刷毛穿过空气一样。费什的发现现在叫做“结节效应”(tubercle effect),不仅能用于各种水下航行器,还应用于风机的叶片和机翼。

根据这项研究,费什为风扇设计出边缘有隆起的叶片,令其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标准设计提升20%左右。他还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这种叶片,不久将开始申请使用其节能技术,用以改善全世界工厂和办公大楼的风扇性能。费什技术的更大用途则是用于风能。他认为,在风力涡轮机的叶片增加一些隆起,将使风力发电产业发生革命性变革,令风力的价值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要。

5. 在水面行走的机器人(偷学对象:蛇怪蜥蜴)

蛇怪蜥蜴(basilisk lizard)常常被称为是“耶稣蜥蜴”

蛇怪蜥蜴(basilisk lizard)常常被称为是“耶稣蜥蜴”(Jesus Christ lizard),这种称呼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能在水上走。很多昆虫具有类似本领,但它们一般身轻如燕,不会打破水面张力的平衡。体形更大的蛇怪蜥蜴之所以能上演“水上漂”,是因为它能以合适的角度摆动两条腿,令身体向上挺、向前冲。2003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技术教授梅廷·斯蒂(Metin Sitti)正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重点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机械力学。当他在课堂以蛇怪蜥蜴作为奇特的生物力学案例时,他深受启发,决定尝试制造一个具有相同本领的机器人。

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发动机的重量不仅要足够的轻,腿部还必须一次次地与水面保持完美接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斯蒂和他的学生终于造出第一个能在水面行走的机器

人。尽管如此,斯蒂的设计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个机械装置偶尔会翻滚,沉入水中。在他克服了重重障碍以后,一种能在陆地和水面奔跑的机器人便可能见到光明的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用它去监测水库中的水质,甚至在洪水期间帮助营救灾民。

6. 太阳能电池板(偷学对象:马勃菌)

橙黄色的马勃菌海绵(puffball sponge)并不多见,它基本上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碰

碰球”

橙黄色的马勃菌海绵(puffball sponge)并不多见,它基本上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碰碰球”。马勃菌海绵并没有任何的附肢、器官、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过滤水体。然而,这种并不招摇的生物或许会是未来技术革命的催化剂。马勃菌海绵的“骨骼”是由众多格子状的硅钙物质构成,事实上,它类似于我们用以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微芯片和电池的材料,但有一点不同:我们在制造这些材料时需要大量能量和各种各样的有毒化学物质。

海绵显然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它们只要向水中释放特殊的酶,从中吸收硅钙,就能把这两种化学物质变成需要的外形。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生物技术教授丹尼尔·摩斯(Daniel Morse)研究了马勃菌海绵酶的特性,并在2006年成功进行了复制。他通过清洁、效率很高的海绵技术制出大量电极。当前,多家公司将投资数百万美元创建一个企业联盟,将类似产品推向市场。几年以后,当太阳能电池板忽然出现在美国每家每户的屋顶上,微芯片只卖几美元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感谢让这一切成为现实的不起眼的马勃菌。

7. 多刃锯(偷学对象:树蜂)

不要害怕树蜂屁股上两根像鞭子一样的大大的针状物。它们不是刺儿,而是“钻头”。树蜂利用这些针状物(有时比整个身体还长)在树上钻洞,然后在里面“寄存”幼仔。多年来,生物学家一直不清楚树蜂“钻头”的用法。与需要外力的传统钻洞方法不同,树蜂可以从任

何角度毫不费力地钻洞。经过几年的研究,科学家最终发现,树蜂的两根针状物可以深入木头,然后像拉链一样锁起来锯东西。

英国巴斯大学的天文学家认为,树蜂的“钻头”在太空大有用武之地。长久以来,科学家为了在火星上寻找生命,他们必须在火星表面凿洞。但是,在几乎没有重力的火星环境下,他们不清楚是否能找到可以在坚硬表面凿洞的压力。受树蜂的启发,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一侧有多余刀刃的锯子,让它们像树蜂的“钻头”一样互相推。从理论上讲,这套装置可以用于在无任何重力的流星的表面凿洞。

8. X光透视机(偷学对象:龙虾)

X光透视机大而笨重是有原因的,与可见光不同,X光不喜欢弯曲,所以难以操作。我们对机场包裹以及医院患者进行扫描的唯一途径是,用一连串放射物同时轰击他们——这便需要仪器的个头很大。但是,生活在水下300英尺(约合90米)处的龙虾却具有“X光视线”,而且性能远远超过我们的X光透视机。与人眼(必须由大脑解读所折射的图像)不同,龙虾可以直接看到反射的图像,将其聚焦于某一个点,全部在此聚集以后形成图像。

科学家多年来就试图找到“偷学”龙虾这种技巧的方法,用于制造新型的X光透视机。“龙虾眼X光成像仪”(LEXID)是一种便携式“手电筒”,可以看穿3英寸(约合8厘米)厚的钢板。这套仪器可以射出一串细细的低功耗X光穿透物体,无论碰到什么东西,都会在另一端恢复原状。正如在龙虾的眼睛一样,返回的信号通过小管中转生成图像。美国国土安全部已投资100万美元用于“龙虾眼X光成像仪”的研发,希望用它去探测违禁物品。

9. 保存疫苗(偷学对象:还魂植物和水熊虫)

当事情不妙的时候,装死显然是不错的选择。这是大自然两种最具耐力的生物——还魂植物和水熊虫——的座右铭。科学家或许会利用这两种生物的惊人生物化学特性,用于拯救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条生命。还魂植物(Resurrection plan)是指在干旱时节枯萎,看上去枯死一样的沙漠苔藓。可一旦下雨,它们会再次生机勃发,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似的。水熊虫具有类似的装死本领,这种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动物会在某一段时间内停止一切活动,承受对人类来说最为残酷的环境。

它们可以在接近绝对零度和300华氏度以上的极端温度下存活,一滴水不喝也能活上十年,承受辐射的能力是地球上其他动物的1000倍,甚至还能在真空状态下存活。在正常条件下,水熊虫看上去就像是四肢胖乎乎的睡袋,可一旦遭遇极端条件,它们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枯萎。如果环境重新回归正常,小家伙只要一点儿水就又能焕发生机。还魂植物和水熊虫生存之道在于冬眠。在此期间,它们会用一种糖(最终变得如玻璃般坚硬)替代体内所有水分,结果令其陷入一种假死状态。

尽管这种方法不适于人类——用糖取代血液中的水分会令我们一命呜呼,但的确可以用于保存疫苗。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儿童死于疫苗本身可以阻止的疾病,如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因为疫苗具有一些活物质,一旦遭遇温度过高的环境会立即死去,所以,将疫苗安全送达需要它们的地方极为困难。这也是英国一家公司从还魂植物和水熊虫的生活习性吸取经验的原因。他们开发出一种特殊的防腐剂,可以将疫苗内的活物质变成盖玻片水珠,令疫苗在酷暑中也能存活一周多的时间。

10. 汽车车板(偷学对象:巨嘴鸟)

“巨嘴鸟山姆”(果脆圈品牌的吉祥物)

巨嘴鸟的喙大而厚重,本应该让这种鸟儿不堪重负。但是,正如果脆圈(一种谷类早餐)爱好者告诉你的一样,“巨嘴鸟山姆”(果脆圈品牌的吉祥物)只会因此感到幸运。这是因为巨嘴鸟的喙简直是工程学上的奇迹。它十分坚实耐用,可以啄穿最硬的水果外壳,还是对付其他鸟类的有力武器,而它们的密度却与保丽龙杯(Styrofoam cup)一样。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工程学教授马克·梅耶斯(Marc Meyers)为揭开巨嘴鸟的喙特性之谜花费了大量心血。乍看上去,它好像是包了一层硬壳的泡沫,如摩托车头盔。然而,梅耶斯发现,所谓的“泡沫”其实是由小脚手架和细细薄膜构成的复杂网络。脚手架本身由厚重的骨骼构成,但它们的间隔十分有序,使得整个喙的密度只有水的十分之一。梅耶斯认为,通过模仿巨嘴鸟喙的特性,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坚实、更轻便、更安全的汽车车板。今天的汽车已经广泛采用了这项技术。

英科学家称有望制造出可与真人媲美的超级仿生人北京时间11月20日消息,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科学家们在1959年首次提出了一个大

仿生复合材料.

仿生材料研究进展(讲义)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mimetic materials 仿生学(Bionics)诞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是Bi(o)+(electr)onics的组合词,重点着眼于电子系统,研究如何模仿生物机体和感官结构及工作原理,而材料的仿生研究则由来已久。80年代后期,日本复合材料学会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材料仿生设计的论文[1],分析了部分生物材料的复合结构和性能,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6]。美、英等国合作在1992年创办了材料仿生学杂志(Biomimetics),Biomimetics意为模仿生物,着重力学结构和性质方面的仿生研究。但人们往往狭义地理解“mimetic”含义,认为材料仿生应尽可能接近模仿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近年来国外出现“Bio-inspired”一词,意为受生物启发而研制的材料或进行的过程。其含义较广,争议较少,似更贴切,因而渐为材料界所接受。通常把仿照生命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生物体材料的结构规律而设计制造的人工材料称为仿生材料(Biomimetic Materials)。这是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合衍生出三大研究领域:天然生物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狭义仿生)和仿生工程材料(广义仿生—即受生物启发而进行的材料仿生设计、制备与处理等)。 一、天然生物材料与生物医学材料 天然生物材料经过亿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通过天然生物材料的研究,人类得到了很多启示,开发出许多生物医学材料和新型工程材料。天然生物材料的主要组成为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各种氨基酸〈己知有20种〉组成的长链,改变氨基酸的种类及排列次序,便可以合成千差万别、性能各异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决定于遗传基因,即RNA〈核糖核酸〉中每三个碱基对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7]。在现代遗传工程研究中采用“基因定位突变技术”,可以改变某些碱基对的顺序和种类,以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利用DNA技术直接“克隆”出天然生物材料己有报导。可见蛋白质有机材料不仅性能优越,而且易于调整和控制,因此将会作为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得到应用。目前,蛋白质材料己在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神经网络计算机等领域派上用场[8]。 据统计,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迄今已超过一千多种,涉及到材料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医学临床上应用的就有几十种。用以和生物系统结合,以诊断、治疗或替换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被称为生物医学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9]。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Bioinert Materials)与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两大类。前者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后者则能诱发出特殊生物反应,导致组织和材料之间形成键接,或提高细胞活性、促进新组织再生。根据材料的组成又可分为:生物医学金属材料(Biomedical Metallic Materials),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Biomedical Polymer),生物陶瓷(Biomedical Ceramics),生物医学复合材料(Biomedical Composites),生物衍生材料(Biologically Derived Materials)等。生物医学材料要直接与生物系统结合,除应满足各种生物功能和理化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与生物体的组织相容性,即不对生物体产生明显的有害效应,且不会因与生物体结合而降低自身的效能和使用寿命。医学临床对所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功能材料按使用性能分,可分为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传感器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能源材料和机敏(智能)材料。由于我们已把电子信息材料单独作为一类新材料领域,所以这里所指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除电子信息材料以外的主要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 85 %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特种功能材料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是二十一世纪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空间等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材料,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领域研究发展的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 鉴于功能材料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技术的研究。 1989年美国200多位科学家撰写了《90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报告,建议政府支持的6类材料中有5类属于功能材料。从1995年至2001年每两年更新一次的《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特种功能材料和制品技术占了很大的比例。2001年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第七次技术预测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影响未来的100项重要课题,一半以上的课题为新材料或依赖于新材料发展的课题,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功能材料。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和韩国的国家计划等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种类与性能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种类与性能 摘要:金属基复合材料科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材料科学,仅有40余年的发展历史。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备是航天、航空、电子、汽车以及先进武器系统的迅速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日益增高的性能要求,除了要求材料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外,还要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复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单一的金属、陶瓷、高分子等工程材料均难以满足这些迅速增长的性能要求。金属基复合材料正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而诞生的。 关键词:金属;金属基复合材料;种类;性能特征;用途 1.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按增强体类型分 1.1.1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弥散的增强相以颗粒的形式存在,其颗粒直径和颗粒间距较大,一般大于1μm。 1.1.2层状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是指在韧性和成型性较好的金属基材料中含有重复排列的高强度、高模量片层状增强物的复合材料。片曾的间距是微观的,所以在正常比例下,材料按其结构组元看,可以认为是各向异性的和均匀的。 层状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大尺寸增强物的性能比较接近,而与晶须或纤维类小尺寸增强物的性能差别较大。因为增强物薄片在二维方向上的尺寸相当于结构件的大小,因此增强物中的缺陷可以成为长度和构件相同的裂纹的核心。 由于薄片增强的强度不如纤维增强相高,因此层状结构复合材料的强度受到了限制。然而,在增强平面的各个方向上,薄片增强物对强度和模量都有增强,这与纤维单向增强的复合材料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1.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一维增强体根据其长度的不同可分为长纤维、短纤维和晶须。长纤维又叫连续纤维,它对金属基体的增强方式可以以单项纤维、二维织物和三维织物存在,前者增强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第二种材料在织物平面方向的力学性能与垂直该平面的方向不同,而后者的性能基本是个向同性的。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是指以高性能的纤维为增强体,金属或他们的合金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纤维是承受载荷的,纤维的加入不但大大改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而且也提高了耐温性能。 短纤维和晶须是比较随机均匀地分散在金属基体中,因而其性能在宏观上是各向同性的;在特殊条件下,短纤维也可以定向排列,如对材料进行二次加工(挤压)就可达到。 当韧性金属基体用高强度脆性纤维增强时,基体的屈服和塑性流动是复合材料性能的主要特征,但纤维对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强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按基体类型分 主要有铝基、镁基、锌基、铜基、钛基、镍基、耐热金属基、金属间化合物基等复合材料。目前以铝基、镁基、钛基、镍基复合材料发展较为成熟,已在航天、航空、电子、汽车等工业中应用。在这里主要介绍这几种材料 1.2.1铝基复合材料 这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应用最广的一种。由于铝合金基体为面心立方结构,因此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再加之它所具有的易加工性、工程可靠性及价格低廉等优点,为其在工程上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制造铝基复合材料时通常并不是使用纯铝而是铝合金。这主要是由于铝合金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

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研究概况)

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研究概况 曾立英 邓 炬 白保良 赵永庆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安710016) 摘 要 重点介绍了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3种复合方法,即箔材-纤维-箔材法、等离子喷射涂层法和物相沉积法。开发的强化纤维有SiC纤维和Al2O3单晶纤维,并介绍了它们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一些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复合材料的损伤评价技术。 关键词 连续纤维 钛基体 横向蠕变 损伤评价 中图法分类号:T G14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85X(2000)03-0211-05 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具有比钛合金更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1],并比钛合金更耐热,可在高于600℃的环境下使用。连续 -SiC纤维增强的T i-6-4中,轴向UT S可达1.8GPa;弹性模量是基体的1.3倍[2]。这些均使其有望用作未来先进航空航天飞机的蒙皮、刚性件和高性能发动机部件。若用作发动机转子、风扇叶片和盘件,以取代N i基或Co基超合金,发动机可减重30%[3]。近20年来,材料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5],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随着SCS-6等SiC纤维的改进与商品化,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产业化。如美国国防部和NASP资助建立的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生产线,为单级直接进入轨道航天飞机提供机翼和机身的蒙皮、支撑衍梁、加强筋等构件[4]。近年来又开发了一些新的制备方法,如三极管溅射和磁控溅射技术。所研究的基体合金范围扩展为近 , , + 和 合金。为使一些复合材料工程化,对它们的疲劳裂纹扩展、断裂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6-8]。本文阐述了一些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介绍了近年来制备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方法、开发的强化纤维与基体合金研究概况,并给出复合材料损伤评价技术。 1 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1.1 复合方法 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分为复合和固化压实2个步骤。该材料的复合非常困难,只能用固相法合成。开发的方法以固化压实前纤维与基体的不同排列方式来区分,通常称为箔材-纤维-箔材(FFF)法、等离子喷射涂层法(M CM)和物相沉积法(PVD)。图1为3种方法的示意图。表1比较了3种方法的优缺点。物相沉积(PVD)法分为2类:电子束蒸发沉积(EBED)和溅射技术(三级管溅射,TS;磁控溅射M S)。它们都是在固化压实之前在单根纤维上涂覆一层均匀的基体。基体以涂层形式出现,减少了加工成箔材或粉末的昂贵的加工费。该工艺的主要优点为:纤维分布均匀;每一纤维被基体包围,纤维间不接触,纤维损伤小;纤维体积分数可用涂层厚度来控制; 利于近净形加工。 图1 3种复合方法的示意图 F ig.1 Schemat ic diagr am of t hree kinds o f co mposite pr ocess 1.2 固化压实 常用热等静压(HIP)或真空热压(VHP)来固化压实复合材料[11,17]。但最近研究表明:用锻造法代替HIP或VHP,复合材料的室温拉伸性能和疲劳性能与HIP法制备的相当,既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加工时间[9]。PVD+HIP法制备的 -SM1240/T i-6-4的压 第29卷 第3期2000年 6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RARE M ETAL M A TERIALS AND ENGINEERING Vol.29,No.3  J une2000 联系人:曾立英,女,30岁,硕士,工程师,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钛合金研究所,西安710016,电话:029-*******,传真: 029-*******

仿生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概论》期末小论文 浅谈仿生功能材料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人们的生活对各种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许多科技产品的发展都需要新型材料的支持,而新型功能材料正好能为科技提供发展基础。什么是功能材料?功能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功能,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效应,能完成功能相互转化,主要用来制造各种功能元器件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材料。功能材料市场将很快转化为充满勃勃生机的现实市场,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下面我想谈谈功能材料的一个分支-----仿生功能材料 一、什么是仿生功能材料? 仿生功能材料指模仿生物的各种特点或特性而开发的材料。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材料有着人工材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我们通过研究他们的特点特性,制造我们能使用的材料,例如研究萤火虫发明人工冷光、研究电鱼发明伏特电池;研究苍耳属植物发明尼龙搭扣、研究鲨鱼发明特质泳衣…… 二、仿生功能材料的基本原理 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动物与植物,例如屹立几百年而不倒的大树;几乎不发热量的冷血昆虫,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些简单且廉价的无机和有机材料通过组装而形成,他们仅仅利用极少的几种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等组合而成,便能发挥出多种多样的功能,这实在令人叹服!在高分子化学世界里,我们已经制造出了聚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脂、聚酰胺等人工材料,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但是,人类所创造的材料与自然界生物体的构成材料还有很大的不同,迄今为止,再高明的材料科学家也做不出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动物牙釉质;海洋中长出的色彩斑斓、坚固又不被海水腐蚀的贝壳。如果我们眼光投向生物体的材料构造与形成过程,在充分的理解生物现象之后,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设计与制作适合人类生活所需的材料。 三、仿生功能材料的运用举例及原理 1、自清洁玻璃

钛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钛 基 复 合 材 料 的 应 用 10级金属(1)班 刘超凡 1007024101

钛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高温钛合金的使用温度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难以满足日益苛刻的综合性能要求。于是,钛合金向钛材料的新一族——钛基复合材料(TMCs)发展的转移趋势也应运而生。近年来,由于其相对钛合金更为优异的综合性能,钛基复合材料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目前,钛基复合材料最重要、最有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是在航空航天结构材料以及航空航天发动机材料。为提高高温钛合金的性能及使用温度,钛基复合材料应该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更为重要的是,应在高温条件下有高的强度、优异的抗蠕变性能、可靠的热稳定性、抗氧化性以及高的疲劳强度。为争夺钛材料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世界各国纷纷开始进行了钛合金复合材料的开发研究。 钛基复合材料是指在钛或钛合金基体中植入刚硬陶瓷增强体的一种复合材料。它把金属的延展性、韧性与陶瓷的高强度、高模量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剪切强度和压缩强度以及更好的高温力学性能。TMCs极具吸引力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诸如高模量、高强度、抗氧化,已经许多研究证明。 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在80年代中期,美国航天飞机(NASP)和整体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IHPTET)以及欧洲、日本的同类发展计划的实施推动了钛基复合材料的发展。例如美国Dynamet技术公司开发的CermeTi系列TiC/Ti-6Al-4V复合材料,用作半球形火箭壳、导弹尾翼和飞机发动机零件。日本丰田公司利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TiB短纤维增强Ti-7Mo-4Fe-2Al-2V复合材料,成功应用在丰田引擎中,作为进气、出气阀的材料。在航天航空、军用和民用领域获得实际应用,体现出研究和开发钛基复合材料的重要价值。 钛基复合材料主要分为两大类: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早期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以碳化硅纤维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可显著提高基体合金的机械性能,但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碳化硅纤维价格昂贵、加工工艺复杂、各向异性。此外,钛基复合材料中SiC纤维与钛基体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容易在制备和服役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热应力,且在高温条件下与钛基体发生界面反应而生成TiCx、Ti5Si3(C)等产物,严重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上述几个因素严重地限制了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应

仿生材料

仿 生 材 料 专业无机非金属_______班级 09-01____________学号310906010129_____姓名姚自强___________

仿生材料 一.仿生材料的起源. 在高分子化学世界里,我们已经制造出了聚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脂、聚酰胺等人工材料,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但是,人类所创造的材料与自然界生物体的构成材料还有很大的不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海鳗的发电器瞬间可以发出800 伏的电压,足以电死一头大象,但是它的发电器不是金属等导电器材,而是蛋白质的分子集合体;深海里有一种软体动物,其身体无疑也是由细胞材料所构成,但是却可承受很高的海水压力而自由地生存着。这些例子说明,许多生物体的某些构成材料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这些材料大多数是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形成,并能发挥出特有的性能。当人们对这些生物现象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把它们应用于材料科学技术方面,就形成了仿生材料学。因此,仿生材料学的研究内容就是以阐明生物体的材料构造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一.定义和研究范围 1.1定义 受生物启发或者模仿生物的各种特性而开发的材料称为仿生材料 1.2研究范围 材料仿生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微结构、生物组织形成

机制、结构和过程的相互关系,并最终利用所获得的结 果进行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二.仿生材料的分类 2.1从仿生材料的使用的场合来看可分为医用材料、工程材料和功能材料等。从材料学的角度可以把材料仿生分为几大方面:成分和结构、过程和加工制备仿生、功能和性能仿生。 三. 仿生材料的成果. 3.1雌蛾求爱-防治害虫我国科学家破译了雌蛾的化学语言后,研制出“仿生诱芯”,即人工合成雌性飞蛾吸引雄性飞蛾的激素的气味. 然后将其加入一种硅橡皮塞中,置于诱捕器中,使其缓缓释放,引诱大量的雄蛾自投罗网,既杀虫,又可根据诱捕量预测害虫的发生期。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已研制成功60多种“仿生诱芯”,对我国主要农林害虫的测报和防治起了重要作用。 3.2鲨鱼皮肤-泳衣一件泳衣,在悉尼奥运会上改变了世界泳坛的格局。几乎大半金牌得主都穿上一种特殊的泳衣———连体鲨鱼装。这种鲨鱼装仿造了海中霸王鲨鱼的皮肤结构,泳衣上设计了一些粗糙的齿状凸起,能有效地引导水流,并收紧身体,避免皮肤和肌肉的颤动。 此后,仿生泳衣越仿越精。第二代鲨鱼装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加入了一种叫做“弹性皮肤”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减少4%。此外,还增加了两个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钛硅树脂做成的缓冲器能使

仿生复合材料

) 讲义仿生材料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biomimetic materials 的组合词,重点着眼于Bi(o)+(electr)onics60年代,是仿生学(Bionics)诞生于二十世纪电子系统,研究如何模仿生物机体和感官结构及工作原理,而材料的仿生研究则由来已久。[1],分析了部分生80年代后期,日本复合材料学会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材料仿生设计的论文[2-6]1992。美、英等国合作在物材料的复合结构和性能,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着重力学结构和性质方Biomimetics意为模仿生物,年创办了材料仿生学杂志(Biomimetics),”含义,认为材料仿生应尽可能接近模仿面的仿生研究。但人们往往狭义地理解“mimetic”一词,意为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近年来国外出现“Bio-inspired因而渐为材料其含义较广,争议较少,似更贴切,受生物启发而研制的材料或进行的过程。通常把仿照生命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生物体材料的结构规律而设计制造的人工材料界所接受。这一结合衍。这是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称为仿生材料(Biomimetic Materials)生出三大研究领域:天然生物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狭义仿生)和仿生工程材料(广义仿生—即受生物启发而进行的材料仿生设计、制备与处理等)。天然生物材料与生物医学材料一、 通过天然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天然生物材料经过亿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天然生物开发出许多生物医学材料和新型工程材料。物材料的研究,人类得到了很多启示,组成的长种〉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各种氨基酸〈己知有20材料的主要组成为蛋白质, 便可以合成千差万别、性能各异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合链,改变氨基酸的种类及排列次序, 〈核糖核酸〉中每三个碱基对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RNA成决定于遗传基因,即[7],可以改变某些碱基对的顺序和种酸。在现代遗传工程研究中采用“基因定位突变技术”技术直接“克隆”出天然生物材料己有报导。可见DNA类,以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利用因此将会作为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得蛋白质有机材料不仅性能优越,而且易于调整和控制,[8]。目前,蛋白质材料己在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神经网络计算机等领域派上用场到应用。据统计,被详细研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 势 周奎 (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佳木斯 154007)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的有效途径。重点阐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在综述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学者未来研究呈现的趋势进行了简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特性应用发展趋势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interfa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ZHOU Kui (jiamusi university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musi 154007) Abstract:Interface of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effective ways to optimize. Expounds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rious fields. Finall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interface status quo,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for scholars in the future the trend of the present carried on the descrip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spected. Keywords: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pplication Interface featu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1前言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是以金属、合金或金属间化合物为基体,含有增强成分的复合材料。 研究金属基复合新材料是当代新材料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品种繁多,有碳(石墨)、硼、碳化硅、氧化铝等高性能连续纤维增强铝基、镁基、钦基等复合材料,碳化硅晶须、碳化硅、氧化铝颗粒、氧化铝短纤维增强铝基、镁基复合材料,以及牡钨丝增强超合金等高温金属基复合材料等.但它们的发展和应用并不迅速。主要原因是存在界面问题,制备方法较复杂,成本高。学者们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有效制备方法、金属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界面反应规律、控制界面反应的途径、界面结构、性能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界面结构与制备工艺过程的关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推动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但随着金属基复合材料要求的使用性能和制备技术的发展,界面问题仍然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发展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特别是界面精细结构及性质、界面优化设计、界面反应的控制以及界面对性能的影响规律等。尚需结合材料类型、使用性能要求深入研究。

仿生复合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研究与应用

仿生复合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研究与应用① 龚?林素君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功能性纺织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 越大的比重。本文介绍了仿生技术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研究与应用,并初步探讨了仿生复合 材料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难题。 关键词仿生复合材料;功能性纺织品 1功能性纺织品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及自身的健康。为了适应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扩充人类的活动空间,功能性纺织品在人们的流行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功能性纺织品开发呈现出持续高涨的态势,并以对全球的纺织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持续高涨的开发热情来自两方面的推动力:一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产品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一部分纺织品生产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开发功能性纺织品,以满足这种消费需求;二是由于通过对花式、组织结构、新型纺织染工艺的创新或新型纤维原料的开发和应用来开发新型纺织产品,已经有些黔驴技穷了,促使一部分企业转而关注功能性纺织产品的开发,以期在利润微薄的传统产业大背景下,寻求更高的附加值。 目前,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领域主要集中在内衣、家用纺织品和防护用纺织品等三个方面,涉及的功能包括抗菌防臭、远红外、抗紫外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拒油防水、负离子、防火阻燃、抗沾污、易去污、防水透湿、免烫、高吸湿等。与其他新产品的开发一样,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中国的功能性纺织产品开发也经历了因一哄而上、鱼龙混杂而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度下降,到市场秩序逐渐规范的过程,并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功能日趋完善、发展相对稳定的功能性纺织品产业格局。 2功能性纺织品的新进展———仿生技术在纺织中的研究和利用 近年来,我国相关生产企业以及一些跨行业、跨系统的高校、科研单位在功能性纺织品开发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应用仿生技术、纳米技术的功能性纺织产品应运而生,如防水、防污、透湿的功能性服装、发射远红外线的保健服、防弹服以及具有防紫外线、抗菌、阻燃、抗静电、超双疏等功能的纺织品均有报道。现将仿生技术在纺织中的应用情况归纳如下。 ①基金项目: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编号:(2008ZK-01)。

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研究发展

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相关工作, 就多种仿生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 并概要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仿生合成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智能材料浸润性离子通道 1.光子晶体材料 光子晶体,这是一类特殊的晶体,其原理很像半导体,有一个光子能隙,在此能隙里电磁波无法传播。蛋白石是其中的典型,它的组成仅仅是宏观透明的二氧化硅,其立方密堆积结构的周期性使其具有了光子能带结构,随着能隙位置的变化,反射光也随之变化,最终显示出绚丽的色彩.模仿蛋白石的微观结构,可以合成人工蛋白石结构的光子晶体. 矿物或生物结构色中光子晶体的分子结构、微/纳米结构、周期性结构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将为开发新一代光学材料、存储材料及显示材料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2.仿生空心结构材料 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采用了多通道的超细管状结构, 例如: 许多植物的茎都是中空的多通道微米管, 这使其在保证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可以有效节约原料及输运水分和养料; 为减轻重量以及保温, 鸟类的羽毛也具有多通道管状结构; 许多极地动物的皮毛具有多通道或多空腔的微/纳米管状结构, 使其具有卓越的隔热性能. 3.仿生离子通道材料 生物膜对无机离子的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顺离子浓度梯度)和主动运输(逆离子浓度梯度)两种方式. 被动运输的通路称为离子通道, 主动运输的离子载体称为离子泵. 离子通道实际上是控制离子进出细胞的蛋白质, 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膜上, 具有选择透过性. 生物纳米通道在生命的分子细胞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生物能量转换, 神经细胞膜电位的调控, 细胞间的通信和信号传导等[26]. 纳米通道在几何尺寸上与生物分子相近, 利用纳米通道作为生物传感器或传感器载体, 在分子水平上对组成和调控生命体系结构和运行的离子、生物分子和小分子进行检测和分离, 甚至在人工合成的纳米通道体系内模拟某些生物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已成为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学及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4.仿生超强韧纤维材料 天然蜘蛛丝由于具有轻质、高强度、高韧性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 因此在国防、军事、建筑、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蜘蛛丝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进一步揭示, 利用不同的合成技术, 国内外许多课题组已成功制备了多种仿蜘蛛丝超强韧纤维材料. 纳米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 重量轻, 具有良好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 这为仿生合成具有类似蜘蛛丝性能的功能材料提供了可能并已经得到了验证. 研究发现, 自然界某些生物体中(如昆虫角质层、下颌骨、螫针、钳螯、产卵器等)含有极为少量的金属元素(如Zn、Mn、Ca、Cu等), 以增强这些部位的刚度、硬度等力学性能. 受此启发, 采用改进的原子层沉积处理技术,提高天然蜘蛛牵引丝的抗断裂或变形能力, 增强蜘蛛丝的韧性. 该研究对制造超强韧纤维材料及高科技医疗材料, 包括人工骨骼、人工肌腱、外科手术线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仿生特殊浸润性表面 自然材料的多尺度微/纳米多级结构赋予其表面特殊浸润性能, 如植物叶表面的自清洁性、滚动各向异性; 昆虫翅膀的自清洁性、水黾腿的超疏水性等. 通过对生物体表面的结构仿生可以实现结构与性能的统一.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混合而成的材料,合成材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混合发生反应后而成的材料。前者是物理现象,后者是化学现象 合成材料 合成材料又称人造材料,是人为地把不同物质经化学方法或聚合作用加工而成的材料,其特质与原料不同,如塑料、玻璃、钢铁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卤素化合物、棚化物以及硅酸盐、铝酸盐、磷酸盐、棚酸盐等物质组成的材料。是除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的统称。元机非金属材料的提法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的硅酸盐材料演变而来的。元机非金属材料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并列的三大材料之一。在晶体结构上,元旦主企是材料的元素结合力主更主Af键、共价键主豆子-共价混合蟹。这些化学键所特有的高键能、高键强赋予这一大类材料以高熔点、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损、高强度和良好的抗氧化性等基本属性,以及宽广的导电性、隔热性、透光性及良好的铁电性、铁磁性和压电性。元机非金属材料品种和名目极其繁多,用途各异,因此,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完善的分类方法。通常把它们分为普通的(传统的)和先进的(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类。传统的元机非金属材料是工业和基本建设所必需的基础材料。如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耐火材料与高温技术,尤其与钢铁工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各种规格的平板玻璃、仪器玻璃和普通的光学玻璃以及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和电瓷等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它们产量大,用途广。其他产品,如搪瓷、磨料(碳化硅、氧化铝)、铸石(辉绿岩、玄武岩等)、碳素材料、非金属矿(石棉、云母、大理石等)也都属于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元机非金属材料是20世纪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材料。它们是现代新技术、新产业、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现代国防和生物医学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主要有先进陶瓷(advanced ceramics)、非晶态材料(noncrystal material〉、人工晶体〈artificial crys-tal〉、无机涂层(inorganic coating)、无机纤维(inorganic fibre〉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 (1)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等硅酸材料。 (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超硬耐高温材料、发光材料等。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l 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材料为增强体组合而成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复合材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至今沿用的稻草增强粘土和已使用上百年的钢筋混凝土均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20世纪40年代,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从此出现了复合材料这一名称。50年代以后,陆续发展了碳纤维、

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工艺设计

目录摘要1 1 引言1 1.1 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应用前景1 1.2 复合材料体系的选择2 1.2.1 基体的选择2 1.2.2 增强体的选择3 1.3 本工艺设计的研究内容与目标3 2 纤维及基体的表面处理3 2.1 SiC纤维的表面处理3 2.2 基体Ti-6Al-4V合金箔的表面处理4 3 箔一纤维一箔法(Foil-fiber-foil method) 制备SiC/Ti-6Al-4V复合材料工艺设计4 3.1 工艺原理4 3.2 优缺点4 3.3 工艺流程图5 3.4 具体步骤5 3.4.1 材料预处理5 3.4.2 编制纤维布5 3.4.3 热压复合5 3.5 热压复合工艺5 3.5.1 温度5 3.5.2 压力5 3.5.3 保温保压时间6 4 浆料带铸造法(Sluny tape casting method) 制备SiC/Ti-6Al-4V复合材料工艺设计6 4.1 工艺原理6 4.2 优缺点6 4.3 工艺流程图6

4.4 具体步骤7 4.4.1 选择粘结剂7 4.4.2 细化纯Ti粉7 4.4.3 编制纤维布7 4.4.4 制备预制体7 4.4.5 真空除气及热压复合8 5 纤维涂层法(Matrix eoatednber method) 制备SiC/Ti-6Al-4V复合材料工艺设计8 5.1 工艺原理8 5.2 优缺点8 5.3 工艺流程图9 5.4 具体步骤9 5.4.1 靶材的制作与增强体纤维的缠绕9 5.4.2 溅射涂层9 5.4.3 涂层纤维的堆垛与填装9 5.4.4 真空封焊和热等静压10 5.5 溅射工艺10 5.5.1 反溅射时间10 5.5.2 溅射功率10 5.5.3 工作气压10 5.6 热等静压工艺11 6 总结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工艺设计 摘要:本文进行的材料工艺设计选择Ti-6Al-4V合金作为基体,SiC作为增强体,以材料的结构性能要求确定了设计目标。首先介绍了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前景。通过大量查

仿生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仿生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研究背景 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经历了数千年, 然而至今仍然不能对生命的运作施加任何控制。人体内的细胞按照遗传既定的程序运做着。这种自发性从6 亿年前的单细胞组合开始, 造就了海藻、水母、昆虫、鸟兽, 直至人类这样的多细胞生物体,生物化石等等。因而就激发了今天的人类仿造天然的灵感。材料科学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一起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四大支柱。从材料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体的规律,进行仿生设计,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开辟了新的途径。仿生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已成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医学、矿物学、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并在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一切充分说明仿生材料这门年轻学科正在成熟,其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天然生物材料及仿生材料研究的重视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目前, 国际上一流大学都已把生物材料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中国生物与仿生材料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自1988 年中国生物无机化学家王夔院士和材料学家李恒德院士将生物矿化的概念介绍到国内后, 中国的生物矿化研究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学习矿化材料合成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并实施新的材料制备策略。而深入进行这些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表征天然生物矿物的分级结构及探索生物矿化的基本机理。 3。仿生材料相关介绍 3。1仿生材料学定义 仿生材料是指模仿生物的各种特点或特性而研制开发的材料。通常把仿照生命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生物材料的结构规律而设计制造的人工材料称为仿生材料。仿生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分支称为仿生材料学(biomimetic materials science) , 它是指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材料的结构特点、构效关系, 进而研发出类似或优于原生物材料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地球上所有生物体都是由无机和有机材料组合而成。由糖、蛋白质、矿物质、水等基本元素有机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复合材料。仿生设计不仅要模拟生物对象的结构, 更要模拟其功能。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仿生学相结合, 对于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然进化使得生物材料具有最合理、最优化的宏观、细观、微观结构, 并且具有自适应性和自愈合能力。在比强度、比刚度与韧性等综合性能上都是最佳的。 3。 2仿生材料化学 著名的生物矿化和仿生纳米材料学家, 英国Bristol 大学S。Mann 教授在2002 年美国Gordon 会议上有一个题为“基质诱导成核: 一个矿化过程的介观现象?”的精彩报告。报告指出, 生物矿物通常在有机的模板如大分子框架、脂膜或细胞壁表面合成。因此, 第一需要理解生物源的矿物生长和形态发生,例如, 磷酸钙、碳酸钙和氧化硅如何在有机分子和有机表面存在时发生沉积过程。第二, 利用生物结构和系统, 在实验室内模拟矿化过程, 从而在有机组分如病毒和细

仿生材料

仿生材料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材料按其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其强度、韧性、力学及热力学等性质。功能材料则主要利用其光、电、磁、声、热等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能。材料科学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民经济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许多国家都把新材料的研究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经过45亿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 使它们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而得到生存和发展, 其结构与功能已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自古以来, 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思想、工程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道法自然, 向生物学习, 向自然界学习, 利用新颖的受生物启发而来的合成策略和源于自然的仿生原理来设计合成有机、无机、有机-无机杂化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是近年来迅速崛起和飞速发展的研究领域, 而且已成为化学、材料、生命、力学、物理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虽然仿生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但通常认为, 1960 年美国召开的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是仿生学诞生的标志。仿生学一词是1960 年由美国斯梯尔(Jack Ellwood Steele)根据拉丁文“bion”(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ic”(“具有……的性质”的意思)构成的。1963 年我国将“Bionics”译为“仿生学”, 它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质、原理、行为以及相互作用, 从而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的技术科学. 简言之, 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 仿生学是生物学、数学和工程技术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而结合成的一门新兴科学。随着化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 仿生学向微纳结构和微纳系统方向发展已成为仿生学前沿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仿生合成(biomimetic synthesis)一般是指利用自然原理来指导特殊材料的合成, 即受自然界生物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启示, 模仿或利用生物体结构、功能和生化过程并应用到材料设计,以便获得接近或超过生物材料优异特性的新材料,或利用天然生物合成的方法获得所需材料。目前仿生材料的制备方法可简单地归纳为以下两种:⑴通过制备与生物结构或形态相似的材料以替代天然材料, 如光子晶体材料、仿生空心结构材料、仿生离子通道、仿生物体骨骼等;⑵直接模仿生物的独特功能以获取人们所需要的新材料, 如仿蜘蛛丝超韧纤维、仿荷叶超疏水材料、仿贝壳高强材料、仿壁虎脚高黏附性材料等。 1.光子晶体材料 自然界中的某些矿物或生物经过进化形成了非常绚丽的结构色。例如, 蛋白石色彩缤纷的外观并不是色素产生的, 而是与蛋白石的微观结构有关。蛋白石是由亚微米SiO2 堆积形成的矿物, 是一种天然的光子晶体, 几何结构上的周期性使某一波段的光在其间发生干涉、衍射或散射等, 从而过滤出特定波长的光, 呈现美丽的色彩。Parker等人首次在甲虫(Pachyrhynchus argus)身上发现与蛋白石一样的光子晶体结构类似物, 使其具有在任何方向都可见的金属光泽。模仿蛋白石的微观结构, 可以合成人工蛋白石结构的光子晶体,如利用单分散无机胶体粒子(SiO2)、聚合物乳胶(聚苯乙烯)及其他胶体粒子的稀溶液通过自发沉积可以得到人工蛋白石。以SiO2、聚苯乙烯等人工蛋白石为模板, 通过煅烧、溶剂溶解 等方法除去初始模板, 可以得到排列规整的反蛋白石结构材料.顾忠泽等人将聚苯乙烯微球与SiO2纳米粒子超声分散, 然后用玻璃片在其悬浮液中提拉成膜, 空气中晾干后于450℃下煅烧除去聚合物, 经氟硅烷修饰后可得到具有构造显色功能和超疏水特性的反蛋白石结构膜。最近, 李垚研究组在离子液体中, 以聚苯乙烯胶体粒子为模板, 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高度有序反蛋白石结构锗三维光子晶体, 离子液体中的电沉积技术有望用来制备其他活泼

07370300+仿生复合材料

仿生复合材料 Biomimetic Composites 课程编号:07370300 学分:2 学时:30 (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力学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 教材:无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仿生复合材料》是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网络选修专业课程,它建立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丰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仿生复合材料》是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应用问题,强调材料设计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不同类型仿生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特点、性能及应用; 2.掌握仿生复合材料的基本设计思路,探索设计新型仿生复合材料的途径。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仿生学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 (1)仿生学的概念及发展; (2)仿生学及其研究内容; (3)仿生学在材料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学习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任务; (2)掌握仿生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 (3)了解仿生复合材料设计的基本思路; (4)了解仿生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复合材料的几个基本概念; (2)难点是了解仿生复合材料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仿竹材复合材料

1.教学内容 1)竹材的结构特点; 2)仿竹材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3)仿竹材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4)仿竹材复合材料的应用。 2.学习要求 1)了解竹材的结构特点; 2)掌握仿竹材复合材料的设计思路与制备方法; 3)了解仿竹材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4)了解仿竹材复合材料的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仿竹材复合材料的设计思路; 2)难点是了解仿竹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三)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教学内容 1)植物纤维的分类及特点; 2)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 3)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4)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5)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 2.学习要求 1)了解植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的分类及特点; 2)掌握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3)了解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4)了解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 3.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2)难点是了解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四)贝壳珍珠层仿生复合材料 2.学习要求 1)了解贝壳珍珠层仿生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 2)掌握贝壳珍珠层仿生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3)了解贝壳珍珠层仿生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4)了解贝壳珍珠层仿生复合材料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