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模式下高层办公楼电梯调度改善方案(A较严谨)

高峰模式下高层办公楼电梯调度改善方案(A较严谨)
高峰模式下高层办公楼电梯调度改善方案(A较严谨)

高峰模式下高层办公楼电梯调度改善方案

田震李文鹏李媖

摘要

电梯调度方案是指在特定的交通状况下,电梯系统应遵循的一组确定控制策略的规则。对于配有多台电梯的现代高层办公楼,如何建立合适的电梯运行方式至关重要。本文的目的就是建立合理的调度方案,主要运用概率,运筹学等理论对问题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用matlab 等软件对问题进行求解,最终得出最合理的安排及优化方案,已解决高层办公楼电梯拥挤的情况。

本题的评价指标有三个,一是排队等待时间,二是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内等待的时间,三是6部电梯将全部员工运送到指定楼层所用的时间,三个评价指标中,排队等待时间与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内等待的时间可以综合为乘客的满意度。

对于问题一,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形建立模型一,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不考虑乘客到来的随机性,不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电梯每次都是满载的,且运送的都是同一层的员工。这样得到一个简化模型,此模型运送完员工所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同时求解出在确定的电梯数量确定的办公人数分布前提下电梯调度的最大运载能力。将所有的人都运到的最短的时间为:1955.5秒。

接着对于理想模型实际化建立模型二,以“最后被运送的乘客的等待时间最短”为评价标准,以“电梯运行周期与运行总时间之比等于电梯在一个周期内运送的乘客数与乘客总数之比”的“比例”云则为依据,对几种常见电梯运行方案建立数学模型,比较其运行效率,得出分段运行方案是符合要求的最优方案。

在极端假设条件下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建立模型三,对所有的楼层进行分段,每个电梯负责特定的楼层,以概率的方法,得出非线性规划方程组,求得最优的分段数,并求出一些表征参数如:总运行时间及运载能力。

确定方案的基本分段数后,对于分段运行方案的具体分段方式进行优化计算,建立模型四。由模型三的结果将楼层分为六段为最优,通过模型四可找出了各个区的具体分区点,以电梯运行一次的往返时间为目标函数,建立模型,通过matlab软件对于分段模型分段方法进行模拟运行,以枚举法求解,最终得出多组最优分区,但是各组分区方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问题二要求将数学模型进一步实际化首先应考虑电梯上行下行时的加速度最大速度、乘客上下电梯所用时间和开关电梯门的平均时间。运用物理基础在模型四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关键字:电梯分段运行方案;计算机模拟电梯运行;非线性规划;matlab软件

一、问题重述

1.问题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电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工具。然而,与此同时,在办公场所每天早晚高峰时期,拥挤的人潮中总能听到对电梯运行速度和调度安排的抱怨,也就是说人们对电梯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配套有多台电梯的商务楼,如何安排好各

电梯的运行方式,尽量使乘客排队等待时间以及在在电梯内等待时间最短、同时使电梯运送的总时间最短至关重要,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

2、实际问题探讨:

现商业中心有一写字楼,层高22层,设有6部电梯。员工上班前,上班的人员陆续到达,从电梯开始运行,等电梯的大厅非常拥挤,人们等电梯的时间明显增加,为此,写字楼的物业要求一个合理有效的电梯调度方案以满足写字楼内各层员工的需要。基本条件和待解决的问题如下:

表1:该写字楼各层办公人数

楼层人数楼层人数楼层人数

1 无9 236 17 200

2 208 10 139 18 200

3 177 11 272 19 200

4 222 12 272 20 200

5 130 13 272 21 200

6 181 14 270 22 207

7 191 15 300

8 236 16 264

基本条件:(1)、楼层参数:共22层;

(2)、电梯参数:该写字楼共设有6部电梯,每层楼之间电梯的平均运行时间为

3s,每部电梯的容量为20人;

(3)、在底层的停留时间为20s,其他楼层平均停留时间为10s,电梯在各层的相

应停留时间年内乘梯人员能够完成出入电梯;

(4)、分析每个楼层办公人数得出各层人数相差不是很大,假设各层楼办公人数相

等,均为218人。

问题:(1)、设计一个尽量最优的电梯调度方案,是得在上班前尽可能把各楼

层的人快速送到各个目标层楼,提高乘客满意度及电梯运送总时间;

(2)、将所建立的模型实际化,使其尽量适用于解决现实的电梯调度问

题。

二、问题分析

考虑到上班时人群由底层分别分散到其他各层的过程与下班时人群由各层集中至底层的过程对称,仅通过对上班高峰时段的电梯运行情况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即可。对高层楼宇人员流动高峰时段的几种电梯运行方案进行比较,找到电梯停靠楼层的最佳安排。

本题的评价指标有三个,一是排队等待时间,二是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内等待的时间,三是6部电梯将全部员工运送到指定楼层所用的时间,三个评价指标中,排队等待时间与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内等待的时间可以综合为乘客的满意度。

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形,不考虑乘客到来的随机性,不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电梯每次都是满载的,且运送的都是同一层的员工。这样得到了一个简化模型,此模型运送完员工所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同时求解出在确定的电梯数量确定的办公人数分布前提下电梯调度的最大运载能力。根据题目将最理想的条件实际化,分别对于生活中几个常见的电梯运行模式(即:随机运行方案、奇偶层运行方案、分段运行方案、随机与分段相结合)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优类别电梯运行模型。在人流高峰的时候,我们采用分段运行的方案。采用分段运行方案,我们需要将整个楼层分为多段,六部电梯依据服务时间大致相同的原则平均分配

到每个分段,这样花费的时间较少,而电梯运行一个周期的时间也将减少,这时乘客的满意度将大大提高,在各个组内每层都有乘客下的假设前提下,建立模型。

问题二要求将数学模型进一步实际化首先应考虑电梯上行下行时的加速度最大速度、乘客上下电梯所用时间和开关电梯门的平均时间。运用物理基础在模型四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因为是上班高峰期,假设员工以足够密集的时间到达;

2、早晨上班高峰期,所有乘坐电梯的员工均为从大厅上行;

3、当某一电梯到达时,电梯开门关门和所有准备下电梯的乘客全部走出电梯一

共需要10s(一楼20s),不考虑特殊情况发生;

4、电梯无任何故障,始终按额定参数运行;

5、进入电梯的乘客不存在个体差异,并且进入的乘客不超过额定得承载人数;

6、对于这6部同类型的电梯,每个电梯的运行相对独立。

四、定义符号及说明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一)问题一

1、模型一:极端假设方法下的极端理想模型

在电梯满载的情况下,影响电梯RTT 的主要因素是电梯的停靠次数和电梯运行一次的

高度。而且停靠的次数越少,耗费的时间越少。所以考虑电梯每次运行运载的乘客都为同一层的办公的员工,即:电梯每次只在某一层停靠,从而得出最简化模型。 (1) 求电梯运行从第一层到第r 层停靠,再下行到第一层所需的时间(2,...,22)r T r =: 上行与下行时间为t =02*(1)t r -,停留时间与共乘客出入时间为110t s =,

1012(1),r T t t t r t =+=-+(2,3,...,22)r =;

(2)每层楼需要运行的次数为(2,...,22)r d r =;r ,(2,3,...,22)r d r C

=

=第层的人数

Matlab 软件计算出的(2,...,22)r d r =,结果如下:

(3楼层的最短时间为1955.5s

2、模型二:常见电梯运行模式的比较

由模型一求得的将全部办公人员运送到指定楼层的时间的方法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

假设,而在实际生活中,很难保证每次乘坐电梯的乘客都是同一楼层,所以如何合理的调控使用现有电梯,提高电梯的效率,尽量较少人流的乘梯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是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电梯调度方案的首要任务。、

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首先对于目前常见的集中电梯运行方式进行比较。

为了简化描述各种电梯运行模式,我们仅考虑有两台电梯同时独立运行,假设该写字

楼每层的办公人数近似相等。

电梯调度的实际意义在于尽快疏散大厅等候电梯的办公人员,及时的将他们送往目的

地。因此我们将最后被运送的乘客等待时间T 作为评判标准,并根据“电梯运行周期与运行总时间之比等于电梯在一个周期内运送的乘客数与乘客总数之比”的“比例”原则,将常见运行模式的描述如下: (1) 随机运行方案

该方案允许电梯可以在任意层停靠,由于随机运行,两台电梯平均运行周期均为 (2*b*t 1+b*t 2),共运送乘客2*C 人,运送所有乘客共b*m 人,所用时间为T ,依比例关 系可得:

01

22bt bt C bm T

+= (1) 解得:

2

01(2)

2b m t t T C

+=

(2) (2) 奇偶运行方案

该方案要求两台电梯中一台停靠奇数层,另一台停靠第1层和偶数层,这里对b 的奇偶性进行讨论:

①当b 为偶数时,b+1为奇数.停靠奇数层的电梯的运行周期为(2*b*t 0+b*t 1/2),而停靠偶数层的电梯的运行周期为(2*(b-1)*t 0+b*t 1/2),故运送所有乘客所用时间即为完成运送至奇数层的乘客所用的时间,仿(1)式可得:

1

02

2bt Cm bt C

T

+=

(3) 即201(4)4b m t t T C

+= (4)

②当b 为奇数时,b+1为偶数.停靠奇数层的电梯的运行周期为(2*(b-1)*t 0+(b-1)*t 1/2),而停靠偶数层的电梯的运行周期为(2*b*t 0+(b+1)*t 1/2),故运送所有乘客所用时间即为完成运送至偶数层的乘客所用的时间,仿(3)(4)式可得:

011(4)4bm bt bt t T C

++= (5)

(3) 分段运行方案

该方案将以(b*n+1)(0

011

2()(1)bt b nb t C

n bm T +-=

- (6) 012

2nbt nbt C

nbm T +=

(7) 整理得

20111(1)(2)b m n t t nt T C

-+-=(8)

22012(2)b n m t t T C

+= (9)

12max(,)T T T = (10)

令n=n *时有T 1=T 2=T *,则T=T *.由于T 1是n 的减函数,T 2是n 的增函数,0n *时有T 2>T *>T 1,即T=T 2>T *,反之则有T=T l >T *,因此当n=n *时T 有最小值,即当

1

*n n == (11)

时方案达到最优

2011(1*)(2)b m n t t nt T C -+-=2201(*)(2)b n m t t C

+= (12)

(4) 随机与分段相结合的方案

该方案同样将以(b*n+1)(0

01

*2C b

nb bt bt bmn T

+= (13) 2

01(2)

b m t t T C

+=

(14) 由于总时间为运送目的地为第2层至第(b*n+1)层的乘客所用的时间,而这些楼层之间仅有一台电梯按“平均”原则运送乘客.故当b*n ≥1,即b*n+1≥2时,无论n 为何值,该电梯每运行一次可向第2层至第(b*n+1)层间的每一层运送(k/b)名乘客,运送总次数为 (m*b/k),运行一次所用时间为(2*b*t 0+b*t 1),故T 取(14)式之值,也易理解T 与楼层的分段情况,即n 无关。

(5) 电梯运行效率的比较

由222010101(4)(2)(2)

42b m t t b m t t b m t t C C C

+++<<

故220110101(4+)(2)(2)

42bm t b bt t b m t t b m t t C C C

+++<<

从运行效率角度比较有:奇偶层运行方案>随机运行方案>随机与分段相结合的方

案.又因为

22201012(2)(2)t t t t t ++>+

1220t t >+>

01

2

> 故1>n*>0.5,此时得:

2011(1)(2)b m n t t nt C -+-201(4)

4b m t t C +<

2011(1)(2)b m n t t nt C

-+-011(4)

4bm t bt t C ++<

综上考虑电梯的运行效率可得:分段运行方案>奇偶层运行方案>随机运行方案>随机

与分段相结合的方案.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分段运行方案是及时的将所有等待的乘客快速运至目的地,尽快地疏散等候区的乘客的最优方案。 3、模型三:极端假设方法下的极端理想模型改进模型

基于各个组内每层都有乘客下的分区优化模型,求解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电梯调控优

化模型,楼层的分区已经确定。

电梯的平均往返运行时间RTT ,某个电梯服务区域所含有的楼层数为n,某分区的最低层为b.如图2所示,包含了电梯从一楼出发到第一次停靠时的运行时间I(包括停靠时间),第一次停靠后电梯后续往上运行和停靠的时间Ⅱ,电梯往下运行的时间Ⅲ(包括停靠时间)。设时间I 、时间Ⅱ、时间Ⅲ大小分别为X ,Y ,Z ,则RTT=E(X)+E(Y)+E(Z),下面我们来得到E(X)、E(Y)、E(Z)的表达式。

图- 3 电梯运行示意图

在时间Ⅰ中,当运行距离为r 层楼时(其中1b r

b n #-+),也就意味着电梯从第b 层

到第1r -层都没有停靠而在第r 层电梯停靠,以1A 表示电梯在b 层和1r -层之间都没有停靠,以2A 表示电梯

在第r 层没有停靠,所以在时间I 中电梯运行距离为r 层楼的概率是:

121121()()()()()c c

n r b n r b P A A P A P A A n n

-+-+-=-=-;

()()()RTT E X E Y E Z =++;

1

11()(()())[()]n b c c r b

n r b n r b E X T r t n n

+-=-+-+-=

-+?

在时间Ⅱ中,电梯某次上行的运行距离为r 层楼时(其中11r

n #-),也就意味着电

梯在第k r -层和第k 层有停靠,而在第k r -层和第k 层之间都没有停靠,且满足

,1k r b k

n b -常+-,所以时间Ⅱ中电梯上行距离为r 层楼的概率是:

11111[(

)2()()]()[()2()()]n b c c c c c c

k b r

n r n r n r n r n r n r n r n n n n n n

+-=+-+----+----+=--+?

就有:

1

11

11()()[(

)2()()][()]n c c c

r n r n r n r E Y n r T r t n n n

-=-+---=

--++?

; 因为我们考虑的是乘客在等待条件下上班高峰期电梯的运行状况,不考虑下行乘客。

所以电梯下行时,运行距离为r 层楼时(其中1b r

b n #-+),也就意味着电梯在第r 层有停靠,而在第r 层以上都没有停靠,所以其概率为:1[(

)()]c c

r b r b n n

+---,也就有: 1

1()[(

)()]()n b c c

r b

r b r b E Z T r n n

+-=+--=

-?

;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电梯往返运行时间为:

1

1111

()()()

1[()(1)(1)()][()]1()[(1)2()(1)][()]

n b c c c c c

r b

n c c c c

r RTT E X E Y E Z n r b n r b r b r b T r t n n r n r n r n r r t n t +-=-==++=-+--+-++---++--+--+--+?

?

得到电梯的往返时间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确定电梯的调度方案。把能否以尽量少的时间把乘客运送完毕作为确定电梯调度方案优劣的标准,为此来讨论在各种调度方案下电梯运送完毕所有乘客的终止时间,以找出终止时间最早的调度方案。

从前文讨论知道,电梯往返时间是电梯服务区域的最低楼层b 、楼层数n 以及电梯平均每次搭乘人数为C 的函数,为此我们设电梯往返时间(,,)RTT f b n C = 当电梯采用不分区调度时,运送完毕M 个人,需要的平均运送时间近似为:

0(1,,)Mf N C T LC

= (1)

此平均运送时间护士电梯开始时刻和最后时刻的影响。

当电梯采用分区调度时,设分成I 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最低层为(1,...,)i b i I =,含有的楼层数为(1,...,)i n i I =,含有的电梯数目为(1,...,)i I i I =,则运送完毕去往区域i 乘客的时间

为(,,)

i i i i i Mn f b n C T Nl C

=

,于是整个电梯系统运送完毕所有乘客的终止时间T 。为各个分区中

运送时间最长的那个时间,即有

1(,,)

max

i i i m i I

i Mn f b n C T Nl C

#= (2)

从(1)(2)可以看出,(1)式其实是(2)中当1I =的一种特例。所以确定哪一种调度方案,其实就是确定,,,i i i I b I n 的值使得1(,,)max

i i i i I

i Mn f b n C Nl C #的值达到最小,1(,,)

max

i i i i I i Mn f b n C Nl C

#的值达到最小时对应的,,,i i i I b I n 的值为最好的调度方案,也即有如下数学模型,

1(,,)

max

i i i i I

i Mn f b n C Min

Nl C

1111121211,,2,...,......,,,i i i i i

I I i i i I L b b N b b i I b b n n n n N l l l N I l b n --ì#????= ???<=???

-=í??+++=????+++=??????其中都为非负整数

这是一个带整数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当分成一个区域(也即不分区)1I =时,由(1)式

子可以很容易求得电梯运送时间;当分成二个区域,也即2I =对,通过穷举的方法也可以比较快的得到模型的最优解,而随着I 的增大,穷举次数将以指数增长,因而我们有必要构造适当的算法以求解。

用Matlab 编程求解(程序见附录1),得到的结果如下: 分三段:运行总时间:T = 6825.7s 运载能力f =36.12% 分四段:运行总时间:T = 5152.0s 运载能力f =46.16% 分五段:运行总时间:T = 5076.5s 运载能力f =48.50% 分六段:运行总时间:T = 5073.8s 运载能力f =50.62%

结果分析:通过上述数据,以运行总时间最小,运载能力最大的原则。我们选择将楼层分为六个阶段的分区方案。

4、模型四:基于各个组内每层都有乘客下的分区优化模型 假设条件:假设一组的20个乘客分布在这一组所服务区域电梯的每一层,即电梯在所

服务区域每层都停靠。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将楼层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的分配若干个电梯,这这

种分配方式,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运送员工。 依题意,电梯到达r 层的时间函数

τ(r)=3(r -1), 122r ≤≤

可知,为了缩短乘客在大厅的等候时间,需要减少电梯的停靠次数。因此,对电梯进

行分区域调运是减少在大厅等候时间的有效方法,是可以达到提高乘客满意度缩短运送时间的目的的。如果有21部电梯,则每层分布1个,将成为最快的运行方式。因此,我们按照电梯的个数将楼层分为6个区域。

电梯往返一次所需时间的计算:

电梯往返一次的时间主要包括:

①电梯上行到r 层的时间

1()t r τ=

②电梯在其服务区域内的时间

2t =电梯停靠时间

③电梯下行到底层的时间

3t τ=(电梯最后停靠的楼层数-1)

第一个区域:12fd =到2fd ,此区域内停靠次数与其楼层数相等,即:11tk cs =,因此电梯在此区域内的往返一次的时间是:10221(1)2(1)10(1)RTT t fd fd fd τ=+-+-+ 第j 个区域:j fd 到1j fd -,此区域内停靠次数与其楼层数相等,即:j j tk cs =,因此,电梯在此区域内的往返一次的时间是:

011(1)2(1)10()j j j j RRT t fd fd fd τ++=+-+-

第6个区域是从6fd 到22层内,同理可得:

606(1)2(221)10(22)RTT t fd τ=+-+-

对应的区域内的人数:

1

,1,2,3, (6)

j fd j j i fd N po j ===

=∑

数学模型为:

min (,)max j J

N RTT f N RTT C ??

?=?

????

10221(1)2(1)10(1)RTT t fd fd fd τ=+-+-+ S.T 011(1)2(1)10()j j j j RRT t fd fd fd τ++=+-+-

606(1)2(221)10(22)RTT t fd τ=+-+-

1

,1,2,3, (6)

j fd j j i fd N po j ===

=∑

由于在编程时变量不能作为下标,所以不把人数N j 放在程序里只是让1j N =。

通过MATLAB 程序进行求解(程序见附录2),运行后得出多组最优解,如: 2-9,9-14,14-17,17-19,19-21 2-8,8-12,12-16,16-19,19-21 2-7,7-13,13-16,16-19,19-21 ……

虽然得出多组最优解,但是各组解的结果并不是相差很大。

(二)问题二

查阅资料,查得常用高层写字楼电梯的最大运行速度是304.8m /min ,电梯由速度0线性增加到全速,其加速度为1.22m /s2;每个乘客上、下电梯的平均时间分别为0.8s 和0.5s ,开关电梯门的平均时间为3s 。 1、 电梯的基本运行规律分析

2、同理于模型三,电梯的平均往返运行时间RTT ,如图所示,包含了电梯从一楼出发到第一

次停靠时的运行时间I(包括停靠时间),第一次停靠后电梯后续往上运行和停靠的时间Ⅱ,电梯往下运行的时间Ⅲ(包括停靠时间),以及所有乘客进出电梯的时间。设时间I 、时间Ⅱ、时间Ⅲ以及所有乘客进出电梯的时间大小分别为X ,Y ,Z ,S ,则RTT=E(X)+E(Y)+E(Z)+E(S),得到E(X)、E(Y)、E(Z)、E(S)的表达式。类比于模型三建模。

3、用Matlab 编程求解,尝试不同分区数,得出结果。

六、模型评价

1、模型优点:

①极端假设方法下的极端理想模型在极其简单的条件下,反映出上班高峰期电梯的最高运载

能力;

②运用matlab软件对数据的处理进行简化,提高了模型的效率,使结果更为准确;

③通过对常见电梯运行方式的比较,求取了合理的方案,是分析结果更具有可行性;

④改进模型(模型三)中利用概率建立模型,与实际比较接近;

2、模型缺点:

①建立模型过程太过繁琐

②本文根据上班高峰期的情况,没有考虑人员到达过程,而是假设办公人员均已到达,等待

调度。建立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偏差。

③本文在很多方面做了太多的约束,也忽略了很多客观因素,使得问题在求解时,问题趋于

简单化,使其可推广性不强;。

七、参考文献

【1】张海龙,高东红,《集中电梯运行模式的比较及应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5月38(10):65-71

【2】苏金明,张莲花,刘波等,《MATLAB》工具箱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3】蔡锁章,《数学建模原理与方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6

附录一

%μ?ìYé????¥ìY?ùó?μ???DDê±??μ?M???t£o

function Tr=T(x)

%ê±??1?ê?£o

Tr=3*(x-1);

function y=E(b,n)

%b?a?3ò?μ?ìY??DD·t??μ?×?μí2?£?n?aá?D?·t??μ?2?êy£?y?aμ?ìY??DDò?′?μ????ùê±??

EX=0;

p=0;

c=20;

t0=10;

for r=b:n+b-1

p=(((n-r+b)./n).^c-((n-r+b-1)./n).^c).*(T(r)+t0);

EX=p+EX;

end

EY=0;

p=0;

for r=1:n-1

p=(n-r).*(((n-r+1)./n).^c-2.*((n-r)./n).^c+((n-r-r)./n).^c).*(T(r)+t0);

EY=p+EY;

end

EZ=0;

p=0;

for r=b:n+b-1

p=(((r+1-b)./n).^c-((r-b)./n).^c).*T(r);

EZ=p+EZ;

end

RTT=EX+EY+EZ;

y=RTT;

%Step2μ?3ìDò:

%μ?ìYíù·μ??DDê±??μ?M???t£o

function y=f(b,n)

C=19;

N=29;

L=6;

EX=0;%μúò???ê±??μ?ê±???úí??μ

for r=b:n+b-1

EX=EX+(((n-r+b)/n)^C-((n-r+b-1)/n)^C)*(sj(r)+3*1.1);

end

EY=0;%μú?t??ê±??μ?ê±???úí??μ

for r=1:n-1

EY=EY+(n-r)*(((n-r+1)/n)^C-2*((n-r)/n)^C+((n-r-1)/n)^C)*(sj(r)+3*1.1);

end

EZ=0;%μúèy??ê±??μ?ê±???úí??μ

for r=b:n+b-1

EZ=EZ+(((r+1-b)/n)^C-((r-b)/n)^C)*(sj(r)+3*1.1);

end

ES=(0.5+0.8)*C;

RTT=EX+EY+EZ+1.1*ES;

y=RTT;

k=0;

M=4854;

for b=3:21

%??êy21-bμ???êy?£

for c=(b+1):22;

t(1)=RTT(2,b-2+1);

t(2)=RTT(b,c-b+1);

t(3)=RTT(c,22-c+1);

x=[0 208 177 222 130 181 191 236 236 139 272 272 272 270 300 264 200 200 200 200 207 207];

y=zeros(1,3);

for i=1:b-1

y(1)=x(i)+y(1);

end

for i=b:c-1

y(2)=y(2)+x(i);

end

for i=c:22

y(3)=y(3)+x(i);

end

p=y./19;

t1=2*2400./t(1);

t2=2*2400./t(2);

t3=2.*2400./t(3);

t1=min(p(1),t1);

t2=min(p(2),t2);

t3=min(p(3),t3);

tt=t1+t2+t3;

T=tt./(4854./20);%T?aμ?ìYμ??????üá|

k=k+1;

ttt(k,:)=[t(1)*y(1)/40 t(2)*y(2)/40 t(3)*y(3)/40];

TT(k,:)=T;

end

end

tttm=max(ttt,[],2);

a=min(tttm);

disp(a);

ab=find(tttm==a);

aa=ttt(ab,:);

disp(aa);

T=TT(ab,:)

k=0;

M=4854;

for b=3:19

for c=(b+1):20

for d=(c+1):21

t(1)=(E(2,b-2+1));

t(2)=(E(b,c-b+1));

t(3)=(E(c,d-c+1));

t(4)=(E(d,22-d+1));

x=[0 208 177 222 130 181 191 236 236 139 272 272 272 270 300 264 200 200 200 200 207 207];

y=zeros(1,4);

for i=1:b-1

y(1)=x(i)+y(1);

end

for i=b:c-1

y(2)=y(2)+x(i);

end

for i=c:d-1

y(3)=y(3)+x(i);

end

for i=d:22

y(4)=y(4)+x(i);

end

p=y./19;

t1=2400./t(1);

t2=2400./t(2);

t3=2.*2400./t(3);

t4=2*2400./t(4);

t1=min(p(1),t1);

t2=min(p(2),t2);

t3=min(p(3),t3);

t4=min(p(4),t4);

tt=t1+t2+t3+t4;

T=tt./(4854./20);%T?aμ?ìYμ??????üá|

k=k+1;

ttt(k,:)=[t(1)*y(1)/20 t(2)*y(2)/20 t(3)*y(3)/40 t(4)*y(4)/40]; TT(k,:)=T;

end

end

end

tttm=max(ttt,[],2);

a=min(tttm);

disp(a);

ab=find(tttm==a);

aa=ttt(ab,:);

disp(aa);

T=TT(ab,:)

k=0;

M=4854;

for b=3:17

for c=(b+1):19

for d=(c+1):20

for e=(d+1):21

t(1)=(E(2,b-2+1));

t(2)=(E(b,c-b+1));

t(3)=(E(c,d-c+1));

t(4)=(E(d,e-d+1));

t(5)=(E(e,22-e+1));

x=[0 208 177 222 130 181 191 236 236 139 272 272 272 270 300 264 200 200 200 200 207 207];

y=zeros(1,5);

for i=1:b-1

y(1)=x(i)+y(1);

end

for i=b:c-1

y(2)=y(2)+x(i);

end

for i=c:d-1

y(3)=y(3)+x(i);

end

for i=d:e-1

y(4)=y(4)+x(i);

end

for i=e:22

y(5)=y(5)+x(i);

end

p=y./19;

t1=2400./t(1);

t2=2400./t(2);

t3=2400./t(3);

t4=2400./t(4);

t5=2*2400./t(5);

t1=min(p(1),t1);

t2=min(p(2),t2);

t3=min(p(3),t3);

t4=min(p(4),t4);

t5=min(p(5),t5);

tt=t1+t2+t3+t4+t5;

T=tt./(4854./20);%T?aμ?ìYμ??????üá|

k=k+1;

ttt(k,:)=[t(1)*y(1)/20 t(2)*y(2)/20 t(3)*y(3)/20 t(4)*y(4)/20

t(5)*y(5)/40];

TT(k,:)=T;

end

end

end

end

tttm=max(ttt,[],2);

a=min(tttm);

disp(a);

ab=find(tttm==a);

aa=ttt(ab,:);

disp(aa);

T=TT(ab,:)

k=0;

M=4854;

for b=3:10

for c=(b+1):18

for d=(c+1):19

for e=(d+1):20

for f=(e+1):21

t(1)=(E(2,b-2+1));

t(2)=(E(b,c-b+1));

t(3)=(E(c,d-c+1));

t(4)=(E(d,e-d+1));

t(5)=(E(e,f-e+1));

t(6)=(E(f,22-f+1));

x=[0 208 177 222 130 181 191 236 236 139 272 272 272 270 300 264 200 200 200 200 207 207];

y=zeros(1,6);

for i=1:b-1

y(1)=x(i)+y(1);

end

for i=b:c-1

y(2)=y(2)+x(i);

end

for i=c:d-1

y(3)=y(3)+x(i);

end

for i=d:e-1

y(4)=y(4)+x(i);

end

for i=e:f-1

y(5)=y(5)+x(i);

end

for i=f:22

y(6)=y(6)+x(i);

end

p=y./20;

t1=2400./t(1);

t2=2400./t(2);

t3=2400./t(3);

t4=2400./t(4);

t5=2400./t(5);

t6=2400./t(6);

t1=min(p(1),t1);

t2=min(p(2),t2);

t3=min(p(3),t3);

t4=min(p(4),t4);

t5=min(p(5),t5);

t6=min(p(6),t6);

tt=t1+t2+t3+t4+t5+t6;

T=tt./(4854./20);%T?aμ?ìYμ??????üá|

k=k+1;

ttt(k,:)=[t(1)*y(1)/20 t(2)*y(2)/20 t(3)*y(3)/20 t(4)*y(4)/20 t(5)*y(5)/20 t(6)*y(6)/20];

TT(k,:)=T;

end

end

end

end

end

tttm=max(ttt,[],2);

a=min(tttm);

disp(a);

ab=find(tttm==a);

aa=ttt(ab,:);

disp(aa);

T=TT(ab,:)

附录二

rrt=zeros(1,10000);

FD=zeros(10000,6);

for i=1:10000;

RRT=zeros(1,6);

fd=round(20*rand(1,6))+2;

fd(1)=2;

fd= sort(fd);

FD(i,:)=fd;

RRT(1)=20+2*3*(fd(2)-1)+10*(fd(2)-fd(1)+1);

for j=2:5

RRT(j)=20+6*(fd(j+1)-1)+10*(fd(j+1)-fd(j));

end

RRT(6)=20+6*(22-1)+10*(22-fd(6));

rrt(i)=max(RRT);

end

a=min(rrt);

disp(a);

b=find(rrt==160);

c=FD(b,:);

%disp(c);

群控电梯调度算法

一)、弄清群控电梯调度算法的评价指标 由于乘客心理等待时间的长短、电梯响应呼梯的快慢、召唤厅站客流量的大小、轿厢内乘客人数的多少等均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很难用确切的数量关系定义,也难以用普通的逻辑规则综合描述。 近年来,人们借助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来表述,将复杂的模糊问题转化为简单清晰的形式进行求解和控制.模糊控制通过模糊逻辑进行推理,有效地对电梯运行状况作出判断,但对于非常复杂的多变量系统,要建立正确的模糊规则和隶属函数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通过大量实验建立的隶属函数和规则有时也很难保证十分精确与合理。此外,其隶属函数中的加权系数是确定的,不能根据客流改变而相应改变。 为了解决模糊控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新发明将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应用于电梯控制中,无需建立精确数学模型,可以提供准确的控制策略,以减少候梯时间,降低乘客的焦急等待心理,节约能源,合理有效地调度电梯最佳运行。 (二)、理解上行高峰模式、下行高峰模式、双路运行模式等概念,并找出根据一系列输入手段间接算出运行模式的算法: 上行高峰交通模式:当主要的客流是上行方向,即全部或者大多数乘客从建筑物的门厅进入电梯且上行,这种状况被定义为上行高峰交通状况。 下行高峰交通模式:当主要的客流是下行方向,即全部或者大多数乘客乘电梯下行到门厅离开电梯,这种状况被定义为下行高峰交通状况。 二路交通模式:当主要的客流是朝着某一层或从某一层而来,而该层不是门厅,这种状况被定义为二路交通状况。二路交通状况多是由于在大楼的某一层设有茶点部或会议室,在一天的某一时刻该层吸引了相当多的到达和离开呼梯信号。所以二路交通状况发生在上午和下午休息期间或会议期间。 四路交通模式:当主要的客流是朝着某两个特定的楼层而来,而其中的一个楼层可能是门厅,这种交通状况被定义为四路交通状况。当中午休息期间,会出现客流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的高峰状况。午饭时客流主要是下行,朝门厅和餐厅。午休快结束时,主要是从门厅和餐厅上行。所以四路交通多发生在午休期间。四路交通又可分为午饭前交通和午饭后交通模式。此两类交通模式和早晨与晚上发生的上行、下行高峰不同,虽然主要客流都为上行和下行模式,但此两类交通模式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层间交通和相反方向的交通。各交通量的比例还与午休时间的长短,餐厅的位置和大楼的使用情况有关。四路交通时不但要考虑主要交通客流,还要考虑其他客流,与单纯的上、下行高峰期不同。 平衡的层间交通模式:当上行和下行乘客数量大致相同,并且各层之间的交通需求基本平衡时,此时的交通模式是处于一种普通的双向层间交通状况,它存在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乘客通常要求最小的候梯时间和乘梯时间。 空闲交通模式:空闲交通模式通常发生在假日、深夜、黎明等情况下,此时大楼的客流稀少、乘客的到达间隔很长,在这种状况下群控系统中仅仅有部分电梯进行工作,而其余电梯轿厢则空闲等候。 基于神经网络的交通模式识别 基于统计规律的交通模式识别 (三)、不同的运行模式各自适用什么样的调度算法? 1、基于专家系统的电梯群控调度算法[8] 电梯群控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不确定和不完整信息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系

电梯井操作平台施工方案[]

电梯井平台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施工图纸 2、施工组织总设计 3、《实用高层建筑施工手册》 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5、《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 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二、工程概况 重庆顺祥.壹街商业广场一号地块1#楼、2#楼、3#楼、4#楼、6#楼及地下车库工程位于江津区李市镇顺祥.壹街商业广场,本工程建设用地14859.82m2,地上18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48955.72 m2,其中1#楼为12097.43 m2;2#楼为11668.55m2;3#楼为8586.45 m2;4#楼为8764 m2;地下车库为4958.97 m2;±0.000=294.45m。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基础形式为挖孔灌注桩基础,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四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四级,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乙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二级,耐火等级一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工程名称:重庆市顺祥·壹街商业广场1、2、3、4、6号楼工程 结构形式:框剪结构 建设单位:江津区壹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监理单位:重庆市建永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重庆市渝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电梯井平台通过用8#槽钢焊制的三角支撑来承受荷载。此次所设计的架体仅供±0.000层以上结构施工阶段使用,电梯井平台搭设原则:安全第一,满足文明施工的要求,密切配合其它工种施工。 三、技术准备 1、施工技术人员熟悉图纸,根据结构特点、施工进度要求、物资供应,施工工艺等情况确定脚手架形式,并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2、施工前,由工长进行书面技术、安全交底及班前讲话,说明施工方法、路线布置、技术要点及质量标准并对平台的各部构件进行检查。 3、项目管理部设专业架子工长1名,持证上岗,对脚手架的安装、拆除进行检查和管理; 4、设安全监督检察人员1名,持证上岗,确保脚手架的搭设和使用符合方案要求,监督检查工人各项安全操作项目; 5、施工队成立专业脚手架班组,由专业架子工5人组成,并设置专业工长负责管理; 6、架子工须体检合格并经《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管理规则》考核和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办公楼电梯规划规范建议

办公楼电梯规划规范建议 在高层和超高层办公楼日益增多的今天,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物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因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这种关注中,候梯时间和乘梯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两个问题。据统计,现代高层办公楼高峰期普遍的候梯时间都在10-15分钟,有些旧式办公楼甚至达到20分钟,不仅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便,而且浪费了人们宝贵的时间。除此之外,乘梯时的拥挤和失重感也往往被人所诟病。怎样做到建筑物内电梯的舒适性和人性化设置,尤其是缩短乘客的候梯时间,以让电梯更快捷高效地为我们服务,不仅是建筑设计师、电梯商、开发商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法律工作者所要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用法制来规范和引导社会发展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有法必依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电梯的数量跟电梯服务的优质高效密切相关,但高昂的电梯成本以及电梯对楼内建筑空间的占用往往让开发商对安装多数量的电梯望而却步。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电梯数目以让办公楼能够正常运作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个良好的综合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办公楼电梯设置的规范有以下条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4.3.1:电梯 1、电梯不应计作安全出口,设置电梯的建筑物仍应按防火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 2、电梯井不易被楼梯环绕。 3、在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每栋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内每个服务区,乘客电梯的台数不宜少于2台。 4、电梯不应在转角处紧临布置,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得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得超过8台。 5、电梯候梯厅的深度应符合表4.3.1的规定,乘客电梯≥最大轿厢深(B)住宅电梯单台≥1.5B;单侧4台≥2.40m;双侧多台≥相对B之和,井≥4.50m。病床电梯单台、单侧多台≥1.5B;多台双侧≥相对B之和。 6、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宜与主要用房贴邻布置,否则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 7、机房应为专用的房间,其转户结构应保温隔热,室内应有良好通风、防潮和防尘;不应在机房顶板上直接设置水箱及在机房内直接穿越水管或蒸汽管。 8、电梯井道和机房的安全要求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消防电梯设置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 另外,在《办公建筑设计规范》3.1.3 六层及六层以上办公楼应设电梯。建筑高度超过75m的办公建筑电梯应分区或分层使用。

电梯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电梯安装工程 一、前期准备 施工前期准备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 现场施工人员暂舍安置、备件仓库协调; 2 机房和井道建筑工程勘查验收(机房及井道顶面的施工、曳引机混凝土基础及构架的强度、井道内建筑模版及脚手架的拆除,施工垃圾清除); 3 脚手架按相关规范搭设和验收; 4 施工用电准备; 5 电梯设备到达工地及保管情况; 6 土建总体进度及施工管理情况; 7 现场总包单位施工安全管理要求; 8 确认具备向特种设备主管部门办理电梯施工告知的必需材料。 二、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需做好以下工作内容: 1 确认本公司具备本次所装电梯的安装资格,所承担安装的电梯是具有合法资格制造商正式出具产品合格证的产品。本公司亦已充分了解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且已向当地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了安装告知手续。 2 确认已从电梯制造商处获得了本次所安装该类类型电梯最新版本的相关技术文件,按电梯的型式、规格配备了完整的安装工艺文件、企业标准以及自检规程、国家标准以及安全技术规范。

3 确认已办理好或办理所有施工人员的用工手续,备齐所有人员相应有效的特种设备操作证。 4 检查确认现场施工中所需的计量、测量器具已备齐且具有有效的检测合格证书。 5 确认已制订或制订施工中须执行的质量保证措施,包括材料进场管理措施、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措施、施工操作管理措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措施等。 6 确认已制订或制订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包括组织管理措施、临时用电管理措施、井道门洞防坠落安全措施、现场消防管理措施、施工机具管理措施等; 7 确认已制订或制订文明施工措施,包括环境保护措施、生活卫生管理措施、施工现场卫生管理措施等。 三、施工方法 1 施工主流程如下: 样板架安装、挂基准线→导轨架及导轨安装→机房机械设备安装→对重安装→轿厢安装→层门安装→井道机械设备安装→钢丝绳安装→电气装置安装→整机调试 2 施工方法 本项目安装的电梯无特殊要求,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3 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3.1 脚手架搭设方法

电梯调度算法

课程设计报告 电梯调度算法 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 年级 2008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7-12 电梯调度算法设计报告

一.LOOK(查找)调度(电梯)电梯算法,操作系统学术名为SCAN算法。磁臂仅移动到请求的最外道就回转。反方向查找服务。 1.问题描述: 说明:电梯调度算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如果在电梯运行方向上有人要使用电梯则继续往那个方向运动,如果电梯中的人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则继续向原方向运动。具体而言,如果电梯现在朝上运动, *如果当前楼层的上方和下方都有请求,则先响应所有上方的请求,然后才向下响应下方的请求;如果电梯向下运动,则刚好相反。 *设计要求:模拟多人在不同楼层同时要求到各自目的地时电梯的响应顺序,要求使用C语言编程,定义合适的数据结构。最后,需要说明设计思想,同时给出能够运行的源程序,并给出对应的程序流程图。 * 设计提示:可以用一个结构体表示乘电梯的人,其中内容包括人的姓名、起始楼层、目的楼层;建立一个结构体的数组模拟当前所有需要乘电梯的人。把这个结构体数组作为程序的输入,*通过对数组中每个人的起始楼层和目的楼层进行分析,确定每个人进出电梯的顺序,并打印输出。 2.算法设计: 本程序用java语言、eclipse平台编写。 (1)算法思想:本算法只设计了一辆电梯,通过往返寻找方法,即先查询电梯运行方向的楼层是否存在有其他键被按下,有就继续往该方向运行,如果没有就查询电梯运行反方向的楼层是否有按键被按下,如果有电梯就改变方向,反方向运行。如果没有电梯就停止在该楼层,30秒后如果没有任何键被按下,电梯就自动返回1楼驻停。同时,电梯乘客所去的楼层方向与电梯当前方向一致的话,则电梯优先搭载该乘客。随后再搭载去反方向的乘客。实现电梯的升降操作。 二.1.总程序流程图如下

电梯井操作平台施工方案

电梯井操作平台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万科金域蓝湾F组团施工组织设计》 2、万科金域蓝湾F组团结构施工图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建筑施工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6、《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手册》 7、武城安字[2011]5号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房山区长阳镇起步区3#地北侧4#、16#楼及1#车库工程,位于房山区长阳镇起步区3#地北侧经二南路东侧,北临京良路和地铁房山线,紧邻地铁长阳站。建设单位为北京首开荣泰置业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北京金海城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施工单位为中国对外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功能为停车、商场、办公综合办公楼,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为56368.14㎡,其中4#楼总面积为7746.61㎡,16#楼总面积为37095.00㎡,1#地下车库总面积为11526.53㎡。 本工程的电梯井道有四种尺寸:16#楼消防电梯:2200*2200,16#楼客运电梯:2200*2700;4#楼消防电梯:1900*2200,4#楼客运电梯:2100*2200。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本工程采用槽钢加脚手板的方式制作电梯井操作平台。 三、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 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工程特点,考虑经济技术合理性讨论、论证操作平台搭设方式,达成共识。根据论证意见编制施工方案,并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学习,向操作班组详细交底。

3.2材料准备 3.2.1型钢: 采用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中的牌号Q235钢标准的钢材。 3.2.2钢管: 钢管应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中规定的Q235普通钢管,其材质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有关规定。 钢管规格Φ48×3.5mm,壁厚最小值不得小于3.0mm。钢管外涂刷防锈漆并定期复涂以保持完好。禁止使用有明显变形、裂纹和严重锈蚀的钢管。 3.2.3扣件: 采用可锻铸铁或铸钢制造,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的有关规定。有裂纹、气孔的严禁使用。 扣件与钢管的贴合面必须严格整形,应保证与钢管扣紧时接触良好,当扣件夹紧钢管时,开口处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3mm。 扣件活动部位应能灵活转动,旋转扣件的两旋转面间隙应小于1mm。 3.2.4脚手板: 脚手板应采用木板制作,厚度不小于50mm,宽度大于等于200mm,长度为4--6m。其材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木结构设计规定》(GB50005)中对II级木材的规定,不得有开裂、腐朽、横透疖的木板。脚手板的两端应采用直径为4mm的镀锌钢丝各设两道箍。 3.2.5注意事项:制作平台前应对进场的材料及进行严格检查,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 3.3、人员准备 平台的加工制作要用专业焊工加工制作。塔司、信号工、架子工

办公楼设计要点

一、写字楼的核心筒: 问题出在写字楼的核心筒里。写字楼的使用面积,大致是70%,这是大家知道的。但要做到70%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超高层,电梯占用面积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把30%的核心筒设计好,才能保证70%的使用面积。核心筒的内容是什么?除必要的疏散楼梯及消防电梯在规范里很明确地说清楚:就是要两个防烟楼梯,其前室面积是6平米,每1500平米要一个消防电梯,前室也是6平米,当两种前室合并的话,其合用前室是10平米,这方面大家都知道。但其他内容书上找不到,在审查图纸时就没根据了,尤其是客梯。 二、写字楼的客梯数量: 说到客梯,电梯的数量是根据人数、高峰等候时间来决定的。但人数的根据又是多少?一时查不到根据,而电梯商可以提供你很多假设,人数有10、11、12平米使用面积/每人不等,高峰等候时间40秒,50秒,60秒或者40秒以下的35-30秒等,电梯载重从1000kg-1150kg-1350kg-1600kg之间又是很多种,再加上电梯速度的变化,所以他们用“电脑计算”来使人们认为是一种很复杂的计算公式,吓唬得使我们的设计人从此就不想去弄懂,我遇到的绝大多数境内外很有名的建筑师都声称需另请电梯专家来咨询,看来大家都被电梯商给唬住了。其实所谓人数,就你自己这一层办公室的人数除以这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体就有数了。我们的一层设计室40多人,700多平米,大体是15平米/人。北京市曾在报纸上公布过一个公务员标准是16.5平米/人。电梯商实际也是根据15平米/人,但他们有时用10平米/人(使用面积),有时用11平米/人(使用面积),实际就是使用系数67%-73%之间,也就是70%这个数。是一个定数。为什么是定数呢?本来一栋建筑物还没有建成,还没有使用,即使使用以后,一栋高层

施工电梯操作平台施工方案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绿城华府住宅小区二期工程施工电梯操作平台搭设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脚手架防护平台 (2) 3.1 脚手架的搭设 (2) 3.2 脚手架搭设的注意事项 . (3) 3.3 拆除施工工艺 (3) 3.4 脚手架使用注意事项 (4) 4、电梯层门 (4) 附件:楼层门大样图 电梯架子平台示意图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绿城华府住宅小区二期工程施工电梯操作平台搭设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3、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4、吊笼有垂直导向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GB26557-2011 5、 SC200/200施工升降机使用说明书 二、工程概况 1、介休绿城华府住宅小区5#-9# 住宅、2#车库、幼儿园及会所由介休市鸿瑞房地产 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建材太原地质工程勘察院勘察,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山西 经新技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监理,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工程位于晋中介休 市北河沿街以西,金华路街北。 2、本工程 5#住宅总建筑面积为14931 ㎡,该住宅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一层,地下 一层为储藏室,地上均为住宅。6#住宅总建筑面积11523 ㎡,该住宅地下一层,地上二 十四层,地下一层为储藏室,地上均为住宅。7#住宅总建筑面积11523 ㎡,该住宅地下一层,地上二十四层,地下一层为储藏室,地上均为住宅。 8#住宅总建筑面积14260 ㎡, 该住宅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七层,地下一层为储藏室,地上均为住宅。9#住宅总建筑面 积 16529 ㎡,该住宅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七层,地下一层为储藏室,地上均为住宅。 2# 地下车库总建 筑面积 7506 ㎡,层高 3.5 米,属二类汽车库,泊车 205 辆。会所总建筑面积 1027 ㎡,地下一层,地 上二层,地下一层为储藏室,地上为会所。幼儿园总建筑 面积 2315 ㎡,地上二层,每层均为幼儿活动单元及办公等。首层设有厨房、洗衣房、 晨检室等,二层设有音乐室、办公室等。 3、工程为介休市高档住宅小区,施工质量控制及安全保障要求十分严格,施工中 保证周边行人安全、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职业健康的措施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制 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管理工作,严格把握施工中每道关键环节,才能确保 工程质量、安全、环保、工期等目标顺利实现,为此特制定本方案。 4、本工程每个住宅楼均配备 1 台 SC200/200 双笼外用施工升降机, 5#住宅布置在北侧 15 轴-17 轴之间; 6#住宅布置在北侧 1 轴 -4 轴之间; 7#住宅布置在南侧 1 轴 -5 轴之间; 8#楼住宅布置在南侧 17 轴-20 轴之间; 9#住宅布置在南侧 2 轴-7 轴之间。电梯 基础设置在肥槽回填土后钢筋混凝土基础上(地耐力、混凝土试压均符合规范要求)。

高层办公楼电梯问题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高层办公楼电梯问题 摘要 繁华的都市和人口密度的高度集中使得电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办公场所,每天的上下班时间都会在拥挤的人潮中听到对电梯运行速度和调控安排的不满和抱怨,然而在电梯运行速度既定的情况下,合理的安排电梯停靠楼层的方案变成了提高电梯运行效率的唯一出路。 对于问题一,要设计一个较优的电梯调运方案,我们首先建立一个模型,对电梯调运可使用的随机运行方案、奇偶层运行方案、分层运行方案、随机与分层相结合这四种方案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得出分层运行方案为运行效率最高的调运方案。针对问题中有6部电梯的情况,采用上述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即分层运行方案。在负责低层、高层运送任务的电梯数均为3部,且低层三部电梯负责的各楼层总人数不少于高层三部电梯负责的各楼层总人数的原则上,对分两层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得出三部电梯负责低层(2-15层)运送任务,另外三部电梯负责高层(16-30层)运送任务的方案为最优方案。考虑到最优方案的运行总时间过长,我们对其进行优化,即考虑乘客可步行1-2层楼梯,对该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得出6部电梯不可能满足运送要求的结论,为问题二的解决做铺垫。 对于问题二,通过问题一最优模型的计算结果可知,6部电梯无法满足运送要求,在重新安装改造电梯时考虑增加电梯的数量以满足要求。运用问题一中建立的最优分层模型来确定需要电梯的型号及数量,不仅考虑要在40min内将所有乘客运送至目的地,还要考虑到电梯的安装成本。对低层可安装低速或中速电梯、高层可安装中速或高速电梯的五种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电梯安装的最优方案,即负责低层(2-15层)运送任务需12部低速电梯,负责高层(16-30层)运送任务需12部中速电梯。 关键词:分层运行运行总时间调运方案候梯时间

办公楼施工电梯安装、拆除施工方案

建安工程 施工电梯安装、拆除方案 编制单位: 编制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审批人:日期

审批页

一、编制目的 根据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现场工期进度的实际安排,墙体砌筑、粉刷等二次结构工程计划于8月25日开始进行施工,为了解决二次结构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及相关水电暖通专业的材料设备运输需要,所以需要尽快安装施工电梯。为保证施工升降机安装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充分发挥安装用起重设备的性能,合理组织人力、物力,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如下安装方案。 二、编制依据 2.1《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2.2《施工升降机安全操作规程》(GB5144-2007); 2.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2.4《施工升降机性能实验》(GB/T5031-2008); 2.5《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2.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9本工程全套结构图纸; 2.10《施工升降机使用说明安装手册》 2.11本工程《创文明工地计划》及其相关文明安全管理规定 2.12本工程《应急程序计划、应急预案》 三、工程概况 3.1工程概况 XXXX集团客服中心(西安)建安工程是一幢集办公、培训、活动及住宿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物。由XXXX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建筑面积99162平方米;建筑层数地下一层,两栋综合办公楼为地上十一层,住宿楼为地上六层,培训楼为地上五层,活动楼为地上两层;建筑高度综合办公楼为47.65米,宿舍、培训和活动楼为23.95米。地下室楼层高度6.30米,办公楼地上楼层高度4.2米,宿舍楼地上楼层高度3.5米。 3.2设备概况 本次安装的外梯型号为SC200/200,即双笼,传动机构在吊笼上方。该型外

电梯井操作平台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1主要规范、规定、标准 1.2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图纸 2.工程概况 2.1 地理位置 本工程名称为金玉五园住宅小区A区项目,工程包括12栋住宅楼,部分地下车库,1栋配套公建,1栋变电站;位于天津市宝坻区南三路与宁海路交叉口东南角,地块北临南三路,东临东环路,南至裕和家园,西临金玉四园。项目总占地面积44579.24㎡。总建筑面积94179.18㎡;结构类型:地上剪力墙结构、地下车库部分框架结构。本工程±0.000相当于大沽高程6.850m。如下图: 2.2 主要参建单位

2.3设计概况 注:1、2、3、5、6、8、11、12#楼尺寸为2000mm×2150mm、2000mm×2500mm; 4、7、9、10#楼尺寸为2000mm×2150mm、2000mm×2650mm。 3.施工部署 3.1施工部署原则 为满足木模板施工需求,电梯井内需设置供木模板支设的操作平台,操作平台只能作为施工所用,严禁堆料。 3.2项目部管理人员机构

项目负责人 权增山 项目经理 高鹏 生产经理 张文举 项目总工 郭宇 经营经理 陈艳国 项目书记 李来喜 安全经理 郭兰海 生产助理 王大勇 技术助理 翟永兵 水电 施工员 施工员 王大勇范 亚 龙 技 术 员 纪 润 秋 资 料 员 丁 小 娥 试 验 员 杨 希 燕 质检员 朱 强 郭 金 海 测 量 员 朱 强 计 量 员 丁 小 娥 预 算 员 韩 艳 松 雷 茹 荣 王 硕 预 算 员 统 计 员 高 雁 水 财 务 安 全 资 料 机管员 郭兰海 安 全 员 庞 红 水 岳 建 英 材料员 魏 延 赵 爽 消 防 保 卫 李 宝 国 劳 务 员 王 硕 行 政 后 勤 冉 卫 东 李 宝 国 文 明 施 工刘 伯 云 韩 树 国 李 振 勇 胡 铁 铮 安 全 员 石 玉 峰 3.3安全管理目标 坚决贯彻住总集团“0123”安全管理模式,达到伤亡事故为零。 3.4设计总体思路 为确保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该工程的1-12#楼电梯井采用随层槽钢脚手板操作平台施工,下挂随层网。平台支撑采用抽拉式短工字钢支撑,随施工需要逐层周转施工。为方便安拆,钢制操作平台制作尺寸较电梯井道每边缩尺100mm。操作平台每部电梯井道制作1套,向上周转使用。 4.施工准备 4.1管理准备工作 组织协调各类管理人员、相应的机械设备和材料陆续进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组织施工力量,做好施工队伍的工种编制及其施工分工,做好进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操作技术培训,审核劳动岗位技能情况。落实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制定管理制度。 4.2技术准备工作 项目部技术组进行电梯井施工操作平台的设计和计算,编制电梯井施工平台施工方案。方案审批后,主任工及时组织对工长进行二级交底。工长及安全员在施工前认真学习施工方案及有关电梯井施工平台施工安全技术交底规程,对外包队专业技术工长、专业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技术、质量、安全、消防、文施及环保交底。外包队专业技术工人按工长下达的交底及质量标准和其它要求进行施工。

北京某办公楼施工电梯施工方案_secret

1编制依据 ****大楼工程,总建筑面积31986平方米,地下二层,为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地上八层,为钢框架结构,檐口高度为40.870~46.500米。 根据工程施工需求,地上二次结构及装修施工期间,在4区地下室结构顶板上、D-E/6-7轴线位置处安装1台施工升降机,最终安装高度为48米,安装5道锚固。第一次安装48米,安装5道锚固,外梯上到8层。 3 电梯技术性能 本工程采用SCD200/200型双笼施工电梯,由北京慧鑫建机厂制造,建委编号为怀·BS08591。

主要性能参数见下表: 表3.1 SCD200/200施工电梯主要技术参数 施工升降机安装在主楼南侧D-E/6-7轴线处地下车库顶板上,外梯纵向中心线距锚固点3.5米。具体位置见附图。 5 施工准备 5.1 人员准备:确定具备拆装资质的安装队,确定拆装人员名单,拆装人员安装施工升降机需持证上岗。 5.2 机具准备:用5米板车运送梯笼及标准节,根据现场选择2#塔吊将梯笼吊装到地下室顶板上。 5.3 材料、构件准备:配齐安装施工升降机所需的标准节、附墙架,配齐连接标准节及附着架所需的螺栓。配带吊装标准节所需的电机。 5.4 技术准备:安装前,施工升降机拆、装方案经相关部门审批、签字,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5.5 现场熟悉:安装前组织安装工人了解现场情况,检查基础准备情况。 6 工作原理 SCD200/200外用电梯是单导架、双笼、齿轮条式升降机,吊笼分左右两个,被提升的人员及物料乘放于吊笼内,吊笼各自都有平衡重(对重),平衡重布置在导轨架的前后两侧,吊笼和平衡重通过绕过天轮的钢丝绳连结起来。吊笼内各装有一套驱动机构。驱动机

磁盘移臂调度过程模拟设计-电梯算法最短寻道时间优先

学号: 课程设计 题目 磁盘移臂调度过程模拟设计 --电梯算法、最短寻道时间优先算法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吴利军

2013 年 1 月15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吴利军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题目: 磁盘移臂调度过程模拟设计——电梯算法、最短寻道时间优先算法初始条件: 1.预备内容:阅读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章节内容,理解有关文件组织形式、存储设备的概念。 2.实践准备: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使用。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编程序模拟磁盘调度的过程,采用指定算法,模拟并输出存取臂的移动顺序,并计算存取臂移动的磁道总数。能够处理以下的情形: ⑴可根据需要输入当前磁头的位置,磁头移动方向; ⑵能够输入柱面数,磁道访问序列等参数,并能够显示调度结果(磁盘访问请求的磁道号 以及磁头移动的总磁道数)。 2.设计报告内容应说明: ⑴课程设计目的与功能; ⑵需求分析,数据结构或模块说明(功能与框图);

⑶源程序的主要部分; ⑷测试用例,运行结果与运行情况分析; ⑸自我评价与总结: i)你认为你完成的设计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或比较出色; ii)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以后如何改正; iii)从本设计得到的收获(在编写,调试,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iv)完成本题是否有其他的其他方法(如果有,简要说明该方法); v)对实验题的评价和改进意见,请你推荐设计题目。 时间安排: 设计安排一周:周1、周2:完成程序分析及设计。 周2、周3:完成程序调试及测试。 周4、周5:验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注意事项: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抄与被抄的一律按0分记)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磁盘移臂调度过程模拟设计 ——电梯算法、最短寻道时间优先算法1 课程设计目的与功能

高层办公楼交通核设置要求

高层办公楼的垂直交通 ——浅析电梯系统在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 发布时间: 2012-04-12 来源:畅言网 | 作者:冯琪 | CCDI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高层办公建筑得到了急速成长,越来越多的高层办公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在城市街区毗邻而立,尤其在各大城市商务区,由于用地紧张,办公楼的竖向发展已成为必然。一栋栋高层,超高层办公建筑,不但为都市的办公提供舒适高效的场所,同时也往往成为该地域的地标建筑,一道亮丽的风景,例如上海金融环球中心,北京的国贸三期,天津的中钢国际广场等。 从左至右:上海金融环球中心(KPF建筑事务所)、北京国贸三期(SOM建筑事务所)、天津中钢国际 广场(MAD建筑事务所&CCDI中建国际) 在一个大型办公楼项目中,建筑设计师必须面临诸多交通问题。从场地内外的立体交通衔接,到场地内各种功能、性质交通的分流,从地下停车库的出入交通,到地上办公大堂的交通组织等等。这些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办公建筑运行的效率及楼宇的品质。在诸多交通课题中,高层、超高层办公楼中的垂直交通,无疑是此类建筑的极其重要的特殊命题之一。如果说建筑结构是高层办公楼的骨骼,那么垂直交通就是让建筑充满活力的血脉,而现代电梯的发明和运用,促成了构筑物向高层建筑物的转变,使人们的活动空间从地面扩展到了高空。高层办公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统—--电梯,无疑是垂直交通的生命线,承载着日常成千上万办公人员及外来访客的出入上下,成为评价现代办公楼宇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筑师如果能在办公建筑设计初期,即对电梯交通系统有所了解,可以有助于建筑师尽早对电梯

系统的选择做出正确判断,并为形成高效、便捷的垂直交通创造有利条件。以下将对高层办公建筑,超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中面临的电梯系统选择,电梯转换层位置安排,电梯数量的计算等问题作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1、电梯系统的组织方式: 我们日常乘坐的普通电梯一般都是逐层停靠,但随着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建筑高度的攀升,楼层数不断增多,如果电梯依然每层都停,那么电梯往返一次的周期将变得极其漫长,乘客不光要在电梯厅等候很久,而且要在拥挤的电梯轿厢里呆上太长的时间(一般不宜长超过90秒)。为此必须采用不同的电梯组织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筑师将根据项目中办公楼的高度来决定所采用何种电梯系统。 1)分区式:(图表1.a) 当建筑物的高度超过约75米,层数超过25层时,宜采用分区的方式组织电梯,即电梯分成若干组,每组电梯服务50米左右,约8~12层。这样整个办公楼按电梯的服务分区被划分成2-3段,分别为低区、中区和高区等。服务于中区,高区的电梯由于有相当一段距离无需停层,可以保持高速运行,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人们候梯的时间。低区电梯因为要不断加速启动,连续密集的停层,所以无须采用高速电梯,即便是采用了高速电梯,也发挥不出其高速的性能。所以,一般低区电梯速度在2.5米/秒以下即可,而中区则要2.5~5.0米/秒,高区5米/秒以上。 2)分段式:(图表1.b) 随着建筑楼层越来越多,电梯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电梯井道所占的辅助面积随之增加,导致标准层的有效使用面积严重降低。电梯分区布置虽然通过分组管理电梯,使各组电梯能够更好的服务其负责的楼层,但对减少电梯井道面积并无太大帮助。于是产生了分段的电梯组织方式。其具体的组织方法是:超高层办公建筑在竖向上先划分为若干段,每段约25~35层,各段又包含各自的若干个电梯分区,在每段之间设置电梯转换层。乘客先从大厦底部乘坐快速穿梭电梯到达电梯转换层,再换乘各段内的区域电梯抵达所要到达的楼层。这种组织方式的优势在于:通往转换层的快速穿梭电梯,因没有中间停靠层而能以最快的速度运行;更重要的是,不同分段里面的区域电梯可以上下在同一个垂直投影面上运行,为办公标准层节约了大量的可用面积,当然代价是带来了换乘的麻烦。这种组织方式在超过300米的超高层建筑里被广泛使用,比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它有3个空中转换层,每段中又各有2组区域电梯。

电梯施工方案模板

电梯施工方案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版本: 文件编号: 电梯改造 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电梯有限公司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本方案依据土建井道布置图、产品随机文件、国家有关电梯安装的技术文件、标准、规范《电梯安装验收规范》、《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电梯技术条件》、《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梯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 等而编制。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台数: 楼层: 速度: 速度: 开工日期: 工期: 本工程工序多, 工艺较复杂, 要求高, 需搞好各方面关系, 各有关单位要互相配合, 确保施工安全, 提高安装质量, 按期交付高质量电梯。 三、施工布置: 1 施工准备 1.1施工准备工作流程, 见图 熟悉安装合同 ↓ 熟悉安装工艺文件 ↓ 施工现场以及建筑工程进度了解

↓ 编制施工计划 管理人员施工机具准备暂舍及库房建设电梯开箱编制施工材 料 计 划技术交底机房井道临时用电敷设验收入库加工定货 施工人员验收入库及保管 1.2 前期准备 a) 开工前必须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安装告知手续并获得批 准。 b) 现场施工人员的安置。进场前需要总承包商协调提供一个或多个 足够面积的场地, 供我公司搭设备件仓库和暂舍, 同时我公司向工地管理 单位提供各种进场资料。 c) 机房和井道建筑工程的完成。其具体要求: ①结束机房以及井道顶面的工作。 ②曳引机混凝土基础及构架应达到允许安装的强度。 ③井道内建筑部分的模版、脚手架应拆除, 清除废料。 d) 施工用电。由甲方提供符合要求的机房电源及照明。 e) 每台电梯提供一个灭火器、机房通风良好、安装向外开启的防 火门。 f) 电梯设备货物存放以及二次运输。电梯包装箱运至施工现场前, 甲 方提供足够面积的临时周转场地, 以便卸车及转运用。

模拟电梯调度算法,实现对磁盘的驱动调度。

操作系统实验 (第三次) 一、实验内容 模拟电梯调度算法,实现对磁盘的驱动调度。 二、实验目的

磁盘是一种高速、大容量、旋转型、可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它作为计算机系统的辅 助存储器,担负着繁重的输入输出任务、在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往往同时会有若干个要求访问磁盘的输入输出请求等待处理。系统可采用一种策略,尽可能按最佳次序执行要求访问磁盘的诸输入输出请求。这就叫驱动调度,使用的算法称为驱动调度算法。驱动调度能降低为若干个输入输出请求服务所需的总时间,从而提高系统效率。本实验要求学生模拟设计一个驱动调度程序,观察驱动调度程序的动态运行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驱动调度的职能。 三、实验题目 模拟电梯调度算法,对磁盘进行移臂和旋转调度。 [提示]: (1)磁盘是可供多个进程共享的存储设备,但一个磁盘每时刻只能为一个进程服务。 当有进程在访问某个磁盘时,其他想访问该磁盘的进程必须等待,直到磁盘一次工作结束。当有多个进程提出输入输出要求而处于等待状态时,可用电梯调度算法从若干个等待访问者中选择一个进程,让它访问磁盘。选择访问者的工作由“驱动调度”进程来完成。 由于磁盘与处理器是可以并行工作的、所以当磁盘在作为一个进程服务时,占有处理 器的另一进程可以提出使用磁盘的要求,也就是说,系统能动态地接收新的输入输出请求。为了模拟这种情况,在本实验中设置了一个“接收请求”进程。 “驱动调度”进程和“接收请求”进程能否占有处理器运行,取决于磁盘的结束中断信 号和处理器调度策略。在实验中可用随机数来模拟确定这两个进程的运行顺序,以代替中断四、处理和处理器调度选择的过程。因而,程序的结构可参考图3—1

电梯井操作平台施工设计方案

WORD格式整理版 电梯井平台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施工图纸 2、施工组织总设计 3、《实用高层建筑施工手册》 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5、《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 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二、工程概况 重庆顺祥.壹街商业广场一号地块1#楼、2#楼、3#楼、4#楼、6#楼及地下车库工程位于江津区李市镇顺祥.壹街商业广场,本工程建设用地14859.82m2,地上18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48955.72 m2,其中1#楼为12097.43 m2;2#楼为11668.55m2;3#楼为8586.45 m2;4#楼为8764 m2;地下车库为4958.97 m2;±0.000=294.45m。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基础形式为挖孔灌注桩基础,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四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四级,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乙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二级,耐火等级一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工程名称:重庆市顺祥·壹街商业广场1、2、3、4、6号楼工程结构形式:框剪结构 建设单位:江津区壹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监理单位:重庆市建永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重庆市渝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梯井平台通过用8#槽钢焊制的三角支撑来承受荷载。此次所设计的架体仅供±0.000层以上结构施工阶段使用,电梯井平台搭设原则:安全第一,满足文明施工的要求,密切配合其它工种施工。 三、技术准备 1、施工技术人员熟悉图纸,根据结构特点、施工进度要求、物资供应,施工工艺等情况确定脚手架形式,并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2、施工前,由工长进行书面技术、安全交底及班前讲话,说明施工方法、路线布置、技术要点及质量标准并对平台的各部构件进行检查。 3、项目管理部设专业架子工长1名,持证上岗,对脚手架的安装、拆除进行检查和管理; 4、设安全监督检察人员1名,持证上岗,确保脚手架的搭设和使用符合方案要求,监督检查工人各项安全操作项目; 5、施工队成立专业脚手架班组,由专业架子工5人组成,并设置专业工长负责管理; 6、架子工须体检合格并经《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管理规则》考核和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四、材料机具准备

高峰模式下高层办公楼电梯调度改善方案(A较严谨)

高峰模式下高层办公楼电梯调度改善方案 田震李文鹏李媖 摘要 电梯调度方案是指在特定的交通状况下,电梯系统应遵循的一组确定控制策略的规则。对于配有多台电梯的现代高层办公楼,如何建立合适的电梯运行方式至关重要。本文的目的就是建立合理的调度方案,主要运用概率,运筹学等理论对问题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用matlab 等软件对问题进行求解,最终得出最合理的安排及优化方案,已解决高层办公楼电梯拥挤的情况。 本题的评价指标有三个,一是排队等待时间,二是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内等待的时间,三是6部电梯将全部员工运送到指定楼层所用的时间,三个评价指标中,排队等待时间与电梯运行时乘客在电梯内等待的时间可以综合为乘客的满意度。 对于问题一,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形建立模型一,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不考虑乘客到来的随机性,不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电梯每次都是满载的,且运送的都是同一层的员工。这样得到一个简化模型,此模型运送完员工所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同时求解出在确定的电梯数量确定的办公人数分布前提下电梯调度的最大运载能力。将所有的人都运到的最短的时间为:1955.5秒。 接着对于理想模型实际化建立模型二,以“最后被运送的乘客的等待时间最短”为评价标准,以“电梯运行周期与运行总时间之比等于电梯在一个周期内运送的乘客数与乘客总数之比”的“比例”云则为依据,对几种常见电梯运行方案建立数学模型,比较其运行效率,得出分段运行方案是符合要求的最优方案。 在极端假设条件下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建立模型三,对所有的楼层进行分段,每个电梯负责特定的楼层,以概率的方法,得出非线性规划方程组,求得最优的分段数,并求出一些表征参数如:总运行时间及运载能力。 确定方案的基本分段数后,对于分段运行方案的具体分段方式进行优化计算,建立模型四。由模型三的结果将楼层分为六段为最优,通过模型四可找出了各个区的具体分区点,以电梯运行一次的往返时间为目标函数,建立模型,通过matlab软件对于分段模型分段方法进行模拟运行,以枚举法求解,最终得出多组最优分区,但是各组分区方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问题二要求将数学模型进一步实际化首先应考虑电梯上行下行时的加速度最大速度、乘客上下电梯所用时间和开关电梯门的平均时间。运用物理基础在模型四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关键字:电梯分段运行方案;计算机模拟电梯运行;非线性规划;matlab软件 一、问题重述 1.问题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电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工具。然而,与此同时,在办公场所每天早晚高峰时期,拥挤的人潮中总能听到对电梯运行速度和调度安排的抱怨,也就是说人们对电梯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配套有多台电梯的商务楼,如何安排好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