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仍按部颁的统编教学大纲要求执行。仅根据我校教学时数的具体情况,进行少数调整。

1.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2.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

绪言

1. 主要内容:

(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学习方法和要求。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方剂的概念。

难点:

(2)方剂的性质。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0.5学时

4.教学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总论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1. 主要内容:

(1)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2. 重点难点:

重点:

(1)《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1)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1. 主要内容:

(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难点:

(1)常用治法的基本内容.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1学时

4.教学要求:

(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1. 主要内容:

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2. 重点难点: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主要内容:

1.掌握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掌握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方剂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

难点:

(1)反佐的涵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1学时

4.教学要求:

(1)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剂型

1. 主要内容:

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及浸膏、冲

剂、胶囊剂、注射剂、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2. 重点难点: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1)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1. 主要内容:

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药量考证

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汤剂的服用时间。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0.5学时

4.教学要求:

(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各论

第七章解表剂

1. 主要内容:

1.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

(1)阐明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甘石汤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枝枝、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白术、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特别是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2)枝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配伍,组成解表和营法的组方原理,以及服法对该方功用的影响。进而阐明桂、芍的用量比例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3)九味羌活汤以辛温香燥之品发散风寒湿邪,配伍黄芩、生地以清里热,主治风寒夹湿而兼有内热之证。

(4)香薷散以辛温解暑之香薷配伍行气化湿之厚朴,功在祛暑解表,化温利中,主治夏月感寒之暑证。

(5)小青龙汤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意义,姜、辛、夏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尤其应阐明白芍、五味子在方中的重要作用。

(6)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和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剂。方中以止咳化痰药配以少量疏风解表之荆芥,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特点,加减得宜,可用于多种咳嗽。

(7)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石甘汤的主治病证。

(8)败毒散与参苏饮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以及二方组成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区别。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桂枝汤调和营卫的作用.小青龙汤的主治病机。

(2)银翘散的主治病机.

难点:

(1)桂枝汤如何调和营卫.

(2)麻杏石甘汤的配伍关系..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3)熟悉(二级方剂、下同):止嗽散、加减葳蕤汤

第八章泻下剂

1. 主要内容:

1.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

(1)通过三承气汤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具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之证;调胃承气汤中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入甘草,其功缓下,适用燥、实而无痞、满之证。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并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

(3)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用通于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4)黄龙汤中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5)十枣汤对使用大枣的意义及重视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的重要意义。

(6)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桃仁配伍,组成破瘀泻热的方剂,加入利湿排脓的冬瓜子和凉血消肿的牡丹皮,主治湿热血瘀的肠痈。

(7)麻子仁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肺,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大承气汤的配伍意义.

(2)大黄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

难点:

(1)三承气汤的比较.

(2)十枣汤的治疗病证。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3)熟悉:大黄附子汤、黄龙汤。

第九章和解剂

1. 主要内容:

1.1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注意事项。

1. 2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

(1)通过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的讲解,阐明柴胡与黄芩合用和解少阳,柴胡与白芍、枳实合用,疏肝解郁的配伍原理。小柴胡汤用人参以及四逆散治阳郁厥逆的道理;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及其临证运用。

(2)通过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分析,阐明疏肝理脾与培土抑木的组方配伍特点。

(3)分析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其功用、主治与小柴胡汤的异同。

(4)阐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证治要点。

(5)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症候。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小柴胡汤的配伍意义.

(2)大柴胡汤的病机及与小柴胡汤的关系。

难点:

(1)大柴胡汤的性味配伍用法.

(2)痛泻要方的配伍。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

(2)掌握: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3)熟悉:蒿芩清胆汤、痛泻要方。

第十章表里双解剂

1. 主要内容:

1.1表里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注意事项。

1. 2解表清里,解表温里,解表攻里的代表方剂。

(1)通过葛根黄芩黄连汤的讲解,理解表里同病的含义。

(2)通过五积散的分析,阐明表里俱寒的组方配伍特点。

(3)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症候。

(4)阐明防风通圣散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证治要点。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五积散的配伍意义.

(2)大柴胡汤的病机及与小柴胡汤的关系。

难点:

(1)大柴胡汤的性味配伍用法.

(2)防风通圣散的配伍。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1)熟悉:表里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葛根黄芩黄连汤、五积散。

(3)熟悉: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

第十一章清热剂

1. 主要内容:

1.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热与火的关系、甘寒清热与苦寒清热的运用原则。

1.2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的代表方剂。

(1)白虎汤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阐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配伍的异同及其临证运用。

(2)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二方的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阐明“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关系。

(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其适应证为三焦火郁、凉膈散为清上泻下,以下代清之剂,主治中上二焦之郁热,阐明二方用药特点及主治之异同。

(4)普济消毒饮与仙方活命饮皆能清热解毒,治疗肿毒,阐明二者的组方特点及其主治病证。

(5)导赤散与泻白散是儿科常用方,导赤散清心火,又可清小肠,泻白散则专清肺经伏热,阐明二方的组方原理及用药组方要照顾稚阴之体及保护脾胃生发之气的特点。

(6)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要照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

(7)苇茎汤主治热盛于肺,痰瘀交结而成肺痈。方以苇茎为君药,配合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组合成方。集清热、排脓、逐瘀于一方,为治内痈成脓之常法。

(8)清胃散与王女煎均治胃火牙痛,一者苦寒泻火,一者清胃滋阴。阐明其配伍特点及功用、主治之各异。

(9)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通因通用之法则。方中用官桂,即增强调血之功,又能防止苦寒伤胃。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治热毒血痢之主方。

(10)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证,用于温病后期,阴津耗伤,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方中青蒿与鳖甲配伍,一者育阴退热,一者清透伏热,二者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的配伍意义.

(2)凉膈散的配伍意义及治疗病证。

(3)龙胆泻肝汤的配伍意义及治疗病证。

难点:

(1)清营汤的治疗病机。

(2)仙方活命饮的病证病机。

(3)青蒿鳖甲汤的病证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5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竹叶石膏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

(3)熟悉:导赤散、犀角地黄汤、芍药汤、白头翁汤、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凉膈散、苇茎汤、玉女煎、仙方活命饮。

第十二章祛暑剂

1. 主要内容:

1.祛暑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清热祛暑的代表方剂。

(1)六一散主治暑湿及湿热壅滞之小便不利,方以滑石六倍于甘草,旨在清利,唯虑滑石之沉寒,故少佐甘草以防伤正。

(2)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益气养阴之功,方中清热祛暑药与益气生津药配伍,主治暑热证属于气阴两伤者。

2. 重点难点:

重点:清暑益气汤的主治证。

难点:香薷饮的病机。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1)熟悉:祛暑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六一散、清暑益气汤。

(3)熟悉:桂苓甘露饮。

第十三章温里剂

1. 主要内容:

1.1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 2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

(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理中丸以干姜、人参配伍,温中补虚,治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之证。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而重用饴糖为君,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剂。

(2)吴茱萸汤以吴萸、生姜配伍,组成温中降逆之剂,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由于吴萸又有温肝、暖肾之功,故又可用于肝寒犯胃,肾寒上逆之呕吐。

(3)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散寒之功倍。但二者辛散燥烈之力较强,防其阳气暴散,而佐以炙甘草之甘缓补中,并制其燥烈之性。

(4)当归四逆汤以当归、芍药配伍桂枝、细辛,组成养血温经散寒之剂,主治血虚寒凝,肢冷脉细之证。

(5)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方取桂枝汤加黄芪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但去甘草之缓,倍生姜之散,意在使微风外出。

(6)阳和汤温阳补血,散结通滞,方中以熟地、鹿胶温阳养血,少佐麻黄,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为消散阴疽之主方。

2. 重点难点:

重点:

(1)小建中汤主治的病机.

(2)四逆汤的治疗病证。

难点:

(1)吴茱萸汤的配伍意义.

(2)当归四逆汤的治疗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3)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十四章补益剂

1. 主要内容:

1.1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说明补气与补血、补阴与补阳的相互关系,结合脏腑生理特点说明补益脏腑的组方原则。

1.2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的代表方剂。

(1)四君子汤以参、术、苓、草组成,为补气健脾的基础方,以此加味而成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都是临床常用方,阐明其组方原理及功用、主治。

(2)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方中参、芪、术、草配伍,补一身之气,佐以升麻、柴胡具升阳举陷之用。该方具有“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之功。为治疗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的代表方。

(3)生脉散以人参、麦冬、五味子配伍、大有益气补阴之功.不仅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主方,而且是气阴两伤的急救之剂。

(4)玉屏风散功专补气固表止汗,方以黄芪、白术配防风,使固表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其与桂枝汤所治之“表虚自汗”应作区别。

(5)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将熟地易生地可用于血分虚热证,将白芍易赤芍可用于血瘀证。方中药量增损与药味加减,可化裁成治疗各种血分证的诸多方剂。

(6)当归补血汤与归脾汤都是补气生血之剂,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是使气旺血生,主治血虚发热的代表方,与补中益气汤之治气虚发热有别。归脾汤方中补气与补血、健脾与养心并用,故为补气生血,健脾养心之方,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以及脾不统血证。

(7)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代表方。诸多滋补肾阴的方剂,如知柏地黄九、杞菊地黄丸、都气九、麦味地黄丸等都是此方加味而成。

(8)左归丸于大队补阴药中加入补阳之品,体现了“阳中求阴”的配伍意义,主治真阴不足,精髓内亏之证。

(9)大补阴丸滋阴降火之主方,方中以熟地、龟板填补真阴,知母、黄柏滋阴除火,具有培本清源,两者兼顾的特点。

(10)炙甘草汤重用生地为君,配以炙甘草、桂枝、麦冬,具有阴阳气血并补之功,为主治脉结代、心动悸之主方。

(11)一贯煎以生地、枸杞滋补肝阴,少佐川楝以疏肝理气,组成滋阴疏肝之方,滋阴而不腻,理气而不燥,为阴虚气滞的代表方。

(12)肾气丸于大量补肾药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是于阴中求阳,有“少火生气”之意,为后世补肾阳的代表方。

(13)右归丸是肾气丸减去“三泻”,加入补阳养血之品,减少用“泻”妨补之力,功专于补,主治肾阳不足诸证。

(14)地黄饮子具有阴阳并补,水火既济,化痰开窍之功,主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之喑痱证,阐明其用药特点及配伍意义。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甘温除热的意义.

(2)四物汤的配伍关系及其附方。

(3)肾气丸治疗病证。

难点:

(1)补中益气汤的配伍意义。

(2)当归补血汤的治疗病机。

(3)六味地黄丸的配伍关系。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5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归脾汤、六味

地黄丸、炙甘草汤、一贯煎、肾气丸。

(3)熟悉:大补阴丸、当归补血汤、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第十五章固涩剂

1. 主要内容:

1.1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的代表方。

(1)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主,配伍补脾温中之品,主治脾肾虚寒,久泻久痢,滑脱失禁之证。

(2)四神丸以补骨脂与肉豆蔻配伍,具有温肾涩肠之功,主治五更肾泻。

(3)金锁固精丸与桑螵蛸散均为涩精止遗之方,金锁固精丸专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故方中以一派补肾涩精之品以固其精;桑螵蛸散主治心肾两虚,水火不交之遗精、遗尿,故方中以桑螵蛸为君,配伍远志、茯神等交通心肾之品,使心肾交养,遗精自止。缩泉丸亦止遗尿,方以益智温肾固涩为君,配伍乌药疗肾间之冷气,而主治下元虚冷之遗尿及小便频数,应与桑螵蛸散区别运用。

(4)固冲汤重用白术配伍黄芪、山萸与固涩止血之品,能补脾益气,固冲止血,主治脾气虚弱,冲任不固所致之崩漏。

2. 重点难点:

重点:

(1)真人养脏汤的配伍意义.

(2)固冲汤的配伍意义.

难点:

(1)四神丸的病机.

(2)易黄汤的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2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固冲汤。

(3)熟悉: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

第十六章安神剂

1. 主要内容:

1.1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重镇安神、补养安神的代表方。

(1)朱砂安神丸以重镇安神的朱砂配伍清心泻火的黄连,佐以滋阴养血的生地、当归,主治心

火亢盛,阴血不足的心悸、失眠之证。

(2)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为君,配伍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品,主治心经阴亏血少,心悸、失眠之证。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疏肝之川芎,酸收与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虚烦不眠之证。

2. 重点难点:

重点:

(1)天王补心丹的主治证.

难点:

(1)酸枣仁汤的主治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1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

(3)熟悉:酸枣仁汤。

第十七章开窍剂

1. 主要内容:

1.1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凉开、温开的代表方。

(1)安宫牛黄丸为清热开窍之剂,主治热闭心包之证。紫雪、至宝丹亦为清热开窍之常用方,但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且安宫牛黄丸长于解毒豁痰,紫雪长于镇痉熄风,至宝丹长于化浊辟秽。

(2)苏合香丸集辛温芳香药于一方,既长于开窍辟秽,又行气温中止痛,为温开的代表方,方中配伍白术、诃子补气收敛,防止香散耗气。

2. 重点难点:

重点:

(1)三宝的区别.

难点:

(1)苏合香丸的主治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1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安宫牛黄丸。

(3)熟悉:苏合香丸。

第十八章理气剂

1. 主要内容:

1.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行气与降气的代表方。

(1)越鞠丸为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的常用方,临证须随诸郁的主次而变更其君药与加味用之。

(2)半夏厚朴汤与厚朴、茯苓、苏叶配伍,具有理气化痰、散结解郁之功,为主治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梅核气的代表方。

(3)柴胡疏肝散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成,功善疏肝解郁,为主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之常用方。

(4)瓜蒌薤白白酒汤以理气宽胸之瓜萎配伍辛温通阳之薤白,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作用。为主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所致胸痹的基础方。

(5)枳实消痞丸以行气之枳实、厚朴与补气健脾之四君子汤配伍,具有行气消痞,健脾和胃之功。方中佐以黄连与少量干姜,组成消补兼施,辛开苦降之剂。

(6)厚朴温中汤以厚朴行气为君,配伍温中除湿之品,具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作用,主治寒湿气滞、脘腹胀痛之证。

(7)加味乌药汤以香附为君药,配以理气活血止痛之品,具有理气调经作用,治疗经期腹痛,胀甚于痛之证。

(8)天台乌药散以温中与行气之品配伍,功专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中用巴豆炒川楝,既能增强川楝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而主治寒客肝脉之疝痛。

(9)暖肝煎中以肉桂、茴香温暖肝肾为主,又以当归、枸杞补肝肾之不足,乌药,沉香散寒行气,主治肝肾不足,寒凝气滞之疝气或少腹疼痛。

(10)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剂。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配以下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在治疗上实的同时,又可助肾纳气,所以治“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定喘汤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方.主治素有痰热,外感风寒,肺失宣降之哮喘。

(11)旋覆代赭汤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其方以旋覆花为君,配伍半夏、生姜与少量代赭石,又佐以参、草,化痰降逆而不伤胃。

(12)橘皮竹茹汤以橘皮与竹茹为伍,理气清热和胃,加人参、甘草益气、共成益气清热和胃之剂,主治胃虚夹热,气逆呕吐之证。

2. 重点难点:

重点:

(1)半夏厚朴汤的病机.

(2)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的病机.

难点:

(1)胸痹的含义.

(2)生姜在旋覆代赭汤中的含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小半夏汤。

(3)熟悉:瓜蒌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第十九章理血剂

1. 主要内容:

1.1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活血化瘀、止血的代表方。

(1)桃核承气汤是破瘀泻热,治疗血热互结之蓄血证的代表方,大黄桃仁配伍入血分破瘀泻热。方中于寒凉破血之中少佐辛温之桂枝,以助通经活血、更可防止寒凉凝血之弊。

(2)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治胸中瘀血之主方,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佐以桔梗、柴胡,引药上行入胸走两胁,又以牛膝引血下行,枳壳理气,柴胡疏肝。膈下逐瘀汤则配伍下行活血之品,专治腹中瘀血;少腹逐瘀汤以活血祛瘀药配伍温中散寒之品,主治少腹寒,血瘀阻诸证。身痛逐瘀汤则配伍祛风湿,通经络之品,主治痹证而以瘀血阻络为主者。

(3)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是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的方剂,主治中风属于气虚血瘀之证。

(4)复元活血汤中重用大黄逐瘀活血,配伍柴胡疏肝并引药至胁下,故本方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之证。

(5)温经汤以温经散寒药与养血活血、止血、滋阴之品配伍,组成温经活血、养血止血、调补阴阳之剂,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以及宫冷不孕等证。

(6)生化汤中重用当归为君药,是养血活血温经之剂,主治产后瘀血腹痛。因产后多虚,易于受寒,故方中少佐炮姜。

(7)桂枝茯苓丸以温经通脉之枝枝,配伍活血化瘀、消痰利水之品,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作用,主治妊娠宿有癥块而病漏下不止之证。

(8)十灰散与小蓟饮子皆为凉血止血之剂,十灰散以大队凉血止血药配以清降、收涩、化瘀之品,炒炭应用,其止血之力更强,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血热出血证。小蓟饮子重用生地,配伍小蓟与利水通淋,凉血化瘀之品,主治血淋、溺血。

(9)咳血方以清肝泻火青黛、山栀子、配伍清热化痰之瓜蒌、海蛤,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

(10)槐花散中以槐花清肠凉血为君,配伍荆芥穗以疏风,枳壳以宽肠,主治肠风、脏毒属血热之便血。

(11)黄土汤以灶心黄土配伍附子、白术、阿胶。组成温阳止血之剂,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之

大便下血。方中佐黄芩、生地,既能加强止血之功,又可防止燥伤阴血和热药动血之弊。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桃核承气汤的病机.

(2)温经汤的配伍意义.

(3)黄土汤的配伍意义.

难点:

(1)补阳还五汤的含义.

(2)生化汤的配伍特点.

(3)槐花散的配伍特点.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4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

(3)熟悉:复元活血汤、枝枝茯苓丸、咳血方、槐花散。

第二十章治风剂

1. 主要内容:

1.1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外风、内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

1.2疏散外风、平熄内风的代表方。

(1)川芎茶调散中一派上行疏风止头痛之品,为主治风邪头痛的代表方,用清茶调用,既能清利头目,又可以其苦凉之性以防止诸药之辛散大过。

(2)独活寄生汤是于搜风祛湿之中伍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用于邪伏正虚之久痹,本方邪正兼顾,有扶正驱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特点。

(3)大秦艽汤中以祛风药配伍养血活血清热之品,具有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功,并有邪正兼顾,标本同治之义,主治风中经络。

(4)牵正散中为白附子与全蝎、僵蚕配伍,功能祛风化痰止痉,适用于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

(5)消风散以祛风药为主,配伍祛湿、养血、清热药,既有养血疏风之意,又有制其过燥伤津之弊,主治风湿或风热,浸淫血脉之风疹、湿疹。

(6)羚角钩藤汤以羚羊角配伍钩藤,重在清热熄风;配以生地,白芍养阴柔筋,为治肝热生风之代表方。

(7)镇肝熄风汤重用怀牛膝,代赭石重镇潜阳,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伍以滋阴潜阳之品,以治其本。因方中一派镇潜之品,故少佐茵陈、麦芽、川楝疏肝清热,以顺肝喜条达之性。

(8)天麻钩藤饮以平肝熄风药,配伍补养肝肾、清热活血之品,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

(9)大定风珠以大量滋阴之品配伍三甲,组成滋阴熄风之剂,主治热灼真阴,神倦瘛疭,有时时欲脱之势者。

2. 重点难点:

重点:

(1)镇肝熄风汤的病机.

难点:

(1)大定风珠的配伍意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3)熟悉:大秦艽汤、牵正散、消风散、天麻钩藤饮。

第二十一章治燥剂

1. 主要内容:

1.1治燥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外燥、内燥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大法。

1.2轻宣外燥,滋阴润燥的代表方。

(1)杏苏散是轻宣凉燥的代表方,方以苏叶、杏仁配伍止咳化痰药,主治凉燥伤肺的咳嗽。凉燥即属小寒,故本方亦可用于风寒伤肺咳嗽。

(2)清燥救肺汤是轻宣温燥的代表方,方中以桑叶宣肺为君,伍以麦冬、石膏润肺清热,主治温燥伤肺的燥热咳嗽。

(3)麦门冬汤重用麦冬配伍半夏,组成润燥降逆之剂,用于肺阴虚,虚气上逆,亦可用于胃阴虚、虚气上逆之证。麦冬得半夏滋而不腻,半夏得大量麦冬则燥性去而降逆之性存,虽燥而不碍阴虚之本。

(4)养阴清肺汤以一派养阴清肺之品,辅以凉血散结之丹皮、贝母,少佐疏散外邪之薄荷,组成滋养肺肾,凉血散结之剂,主治肺肾阴虚,复感疫毒所致之白喉。

(5)增液汤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乃助水行舟之计,主治温热伤津,大便不通之证。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清燥救肺汤的病机.

难点:

(2)麦门冬汤的配伍意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2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

(3)熟悉:玉液汤、增液汤、益胃汤。

第二十二章祛湿剂

1. 主要内容:

1.1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1.2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的代表方。

(1)平胃散以苍术为君配伍厚朴,重在燥湿行气,为治疗湿邪困脾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广泛用于湿阻气机之证。

(2)霍香正气散以藿香为君药,配以解表、化湿、和中之品,组成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之方,主治内伤湿滞,外感风寒之吐泻,为夏日常用之方。对于山岚瘴气,水土不服者,亦可加减用之。

(3)茵陈蒿汤是治湿热黄疸之主方,方中以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配以山栀、大黄通利二便,使湿热从二便出。

(4)八正散集诸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方,主治湿热下注之淋。方中用大黄意在泄热。

(5)三仁汤是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方剂。方中以三仁配伍,宣上焦肺气,畅中焦脾气,利三焦湿邪。佐以厚朴与半夏合用,清利之中寓以温化,有气化则温化之用。

(6)甘露消毒丹以滑石、茵陈与菖蒲、藿香、连翘等药配伍,组成清热利湿与芳香化湿解毒之剂,主治湿温时疫属湿热并重之证。

(7)连朴饮中以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化湿,配伍芦根止呕,组成清热利湿,理气和胃之剂,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者。

(8)当归拈痛汤以四苓配伍羌活、苦参等药,组成清热利湿与发散风湿并用之剂,主治风湿热痹,湿邪偏重之证。

(9)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淡渗利水之剂,五苓散重用泽泻,少佐桂枝,组成化气利水之方。桂枝入膀胱经可温阳化气,化气以行水,若服后取汗,亦可解表,猪苓汤猪苓、泽泻、茯苓用量相等,佐以滑石则清热利水,阿胶则养阴,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剂。

(10)防已黄芪汤中黄芪与防已配伍,既益气固表,又祛风行水,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主治风湿、风水属于表虚证者。

(11)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白术、一派脾胃药,组成温中阳,化水饮之方剂,其主治重在中焦。与五苓散相比,虽均用苓、桂温阳化饮,但五苓散重用泽泻,则主治偏于下焦。

(12)真武汤与实脾散,皆以附子为君药,配以温阳利水之茯苓白术,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

治脾肾两虚,水气内停之证。真武汤中又佐以白芍,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缓急、止腹痛。实脾散去白芍加干姜与行气之品,主治阳虚水肿而见有脘腹胀满之证。

(13)萆薢分清饮以萆薢为君药,配伍菖蒲、益智仁,组成利湿化浊,温暖下元之剂,主治下焦虚寒所致的淋浊,《医学心悟》之萆薢分清饮则以萆薢配伍菖蒲、黄柏、车前子等,而主治湿热淋浊。

2. 重点难点:

重点:

(1)藿香正气散、三仁汤的病机.

(2)五苓散的病机.

难点:

(1)茵陈蒿汤的配伍意义.

(2)五苓散的配伍意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5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3)熟悉:连朴饮、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猪苓汤、防已黄芪汤、萆薢分清饮。

第二十三章祛痰剂

1. 主要内容:

1.1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的代表方。

(1)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配伍,化痰与理气合用,组成燥湿化痰之主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2)温胆汤为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组成清胆和胃化痰之剂,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悸癫痫等证。

(3)清气化痰丸以胆南星为君药,配伍黄芩、瓜蒌仁,组成清热化痰之刘,为治疗热痰证之常用方。

(4)小陷胸汤以瓜蒌为君,配伍苦寒之黄连,辛温之半夏,不仅有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之功,而且有辛开苦降之配伍特点,主治痰热互结的小结胸病。

(5)滚痰丸以硝煅礞石与大黄、黄芩配全,具有泻火逐痰之功,为攻坠实热顽痰之峻剂,主治实热老痰,久积不去所致诸证。

(6)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配伍天麻、白术等,组成化痰熄风之剂,为主治风痰眩晕头痛之主方。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增强活血祛瘀药的功效,常配伍哪类药( D ) A.温里药 B.补虚药 C.泻下药 D.理气药 2.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为妇科经产药要指( B ) A.红花 B.益母草 C.三棱 D.桃仁 3.下列哪味治疗黄疸常用药属活血瘀药为( D ) A.茵陈 B.栀子 C.金钱草 D.郁金 4.既能补血又能通络的活血化瘀药(D ) A.丹参 B.牛膝 C.川芎 D.鸡血藤 5.活血止痛药中,与乳香功效相似且常与之配伍的药为( C ) A.莪术 B.三棱 C.没药 D.桃仁 6.除何项外均为牛膝的功效(C ) A.活血通经B.利水通淋 C.通经下乳D.补肝肾 7.活血调经药中多与红花相伍为用,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为(D )A.丹参 B.牛膝 C.泽兰 D.桃仁 8.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为下列何药的功效( A ) A.丹参 B.牛膝 C.郁金 D.姜黄 9.功效为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与三棱相伍为用的药为( A ) A.莪术 B.穿山甲 C.水蛭 D.虻虫 10.既能强筋健骨,又能引血下行的药物是( B ) A.杜仲 B.牛膝 C.续断 D.五加皮 11.下列何项不是活血祛瘀药的适应证( D ) A.癥瘕积聚 B.跌打损伤 C.心腹刺痛 D.脘腹胀痛 12.肺痈、肠痈初起属淤热互结,在使用清热药同时,常佐用( D )A.贝母B桔梗C白芨D桃仁

13.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D ) A.川芎、赤芍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川芎、延胡索 14.具有破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 C ) A.水蛭、虻虫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蟅虫、水蛭 15.川芎与红花的共同功效是(B ) A.祛风止痛 B.活血止痛 C.行气止痛 D.散寒止痛 16.延胡索与木香的共同功效是( A ) A.行气止痛 B.活血止痛 C.消肿 D.通经止痛 17.川芎与姜活皆可治疗( D ) A.风寒表证B血瘀经闭C跌打损伤D风湿痹痛 18.下列哪味药不用于癥瘕积聚( B ) A.穿山甲 B.王不留行 C.水蛭 D.三棱 19.用于活血止痛,五灵脂常配伍(B ) A.茜草 B. 蒲草 C.乳香 D.延胡索 20.牛膝与王不留行的相同功效是( C ) A.通乳 B.补肝肾,强筋骨 C.利尿通淋 D.引血下行 (二)多项选择题 1.活血化瘀药包括( ABCD ) A.活血止痛药 B.活血调经药 C.活血疗伤药 D.破血消瘕药 E.活血行气药 2.能治疗痹证的药有(ABDE ) A.姜黄 B.牛膝 C.骨碎补 D.独活 E.桑寄生 3.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是(AE ) A.乳香 B.青皮 C.沉香 D.鸡血藤 E.五灵脂 4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药物有(ABCDE ) A.川芎 B.郁金 C.乳香 D.延胡索 E.姜黄 5.可治疗疮疡肿毒的活血化瘀药有(BCDE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的味是( D ) A.辛 B.苦 C.酸 D.咸 E.甘 2.根据方剂组方原则,下列关于使药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B.消除君臣药烈性 C.协助君臣要加强治疗作用 D.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E.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想成作用 3.莪术药材的事宜采收期是( A ) A.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菱后 B.春末夏初时节

C.桓物光合作用旺盛期 D.花完全盛开时 E.花冠由黄变红时 4.宜用酸水提取,加碱调至碱性后可从水中沉淀析出的成分是( C ) A.香豆素类 B.黄酮类 C.生物碱类 D.蒽类 E.木质素类 5.川乌经炮制,其生物碱类成分结构改变,毒性降低。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C )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水解反应 D.聚合反应 E.加成反应 6.含有吡咯里希啶类生物碱,且有肝、肾毒性的中药是( C ) A.防已

B.延胡素 C.何首乌 D.千里光 E.王不留行 7.《中国药典》规定,以苦杏仁苷为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中药是( C ) A.益智 B.薏苡仁 C.郁李仁 D.酸枣仁 E.沙苑子 8.丹参中的脂溶性有效成分是( E ) A.丹参素 B.丹参酸甲 C.原儿茶酸n向 D.原杀醛 E.丹参酮ⅡA 9.《中国药典》规定顿含量指标成分是( A )

B.阿魏酸 C.莪术醇 D.柴胡 E.葛根素 10.《中国药典》规定,以总黄酶为含量测定成分的中药是( B ) A.三七 B.槐花 C.五味子 D.细着德弦画 E.天仙子 11.具过氧桥结构,属倍半萜内酯类的化合物是( E ) A.青萨碱 B.天麻素 C.常山碱 D.小檗碱 E青蒿素 12.含胆酸的中药是( B )

《中药学》课程标准-张世文

《中药学》课程(项目)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 (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四)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五)所属系部:药学系 (六)编制教研室:社区教研室 (七)编制者:张世文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中药的基础知识理论和453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药理作用。学生能对临床常用中药进行基本的处方分析,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药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一类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和现代药理作用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熟悉二类中药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了解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能力。 2.具有对常见中药进行简单的处方分析能力。 3.教材中增设了指导自学内容,通过指导自学,以培养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和持续发展能力,使之毕业后,通过自学及时获取自我所需的知识能力,以适应今后岗位的需要。 (三)素质目标: 1.明确职业定位,热爱中药专业。 2.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心里素质和职业道德。 四、参考学时 72学时,理论48学时,实践24学时 五、课程学分 4学分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及答案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中医理论,“病”“证”“症”的概念不同,下列表述电暴“病”的是( A ) A.厌食 B.嗳气 C.脘痞 D.腹胀 E.便溏 2.治阳虚证,使用补阳药时常佐用少量补阴药的法称为( E ) A.阴阳置制 B.阳病治阴 D.阳中求阴 E.阴中求阳 3.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D ) A.营气 B.宗气 C.卫气 D.元气 E.真气 4.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D ) A.带胁 B.沖脉

C.任脉 D.督脉 E.阴维脉 5.体质骗阴者,受邪发病后评表现为( A ) A.寒证、虚证 B.热证、虚证 C.里证、虚证 D.里证、实证 E.里证、寒证 6.根据七!内伤致病理论,思虚本过可导致( B ) B.气结 C.气消 D.气下 E.气乱 7.中医诊断用以分辨病位与病势深浅的纲领是( A )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C.气血 E.阴阳 8.某男,25岁感受外邪后出现发热,微恶风,头胀痛咳嗽少痰,咽痛口渴。舌红榃簿黄,脉浮数。应选用的中医治法是( B ) A.宣肺驱邪解表

B.清热宣肺解表 C.益气宣肺解表 D:清热解表化痰 E.养阴清肺解表 9.某男,65岁,因心悸自汘,神疲乏力,伴见胸痛。就诊,医生检查见淡苔薄白,脉弱而涩,诊断为胸痹,辨证为气虚血瘀,其主要症状特点是( C ) A.胸痛胸闷,胸胁涨满 B.胸闷如室,痛有定处 D.胸痛背,感寒痛甚A圆 E.胸痛彻背,腰酸肢肿 10.某女,48岁,平素喜食辛辣,烦躁易怒,进来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疗应选用的中成药是( A ) A.加味左金丸 B.沉香舒气丸 C.附子理中丸 D.枳实导滞丸 E.香砂养胃丸 11.某男,53岁。患头痛多年,3天前因受情志刺激而加重。现头痛目眩,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吧舌红苔薄費,脉弦有力。治宜选用的方剂是(D) A.芎菊上清丸 B.川芎茶调散 C.通窍活血汤 D.羚角钩藤汤

2017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中医药法》将于()正式施行 ? A.0025, December 25, 2016 ? B.0001, May 01, 2017 ? C.0001, July 01, 2017 ? D.0001, December 01, 2017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中医药定义不包含下列哪一条() ? A.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 ? B.中医药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 C.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D.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 .《中医药法》的第五条是() ? A.关于中医药的地位、发展方针和促进中西医结合的规定。 ? B.是关于中医药工作管理体制的规定。 ? C.本条是关于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的规定。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关于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监管总体要求的规定是属于第()章的内容? A.第二章 ? B.第三章 ? C.第四章 ? D.第五章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在村医疗机构执业的中医医师、具备中药材知识和识别能力的乡村医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 ()地产中药材并在()中使用。 ? A.自种 ? B.自采 ? C.其执业活动 ? D.以上都可以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中医药重点科学研究领域的规定包括() ? A.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 ? B.重大疑难疾病 ? C.重大传染病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关于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不正确的是() ? A.不得开展传承活动 ? B.可以开展传承活动 ? C.组织遴选传承项目 ? D.组织遴选传承人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8 .国家对经依法认定属于国家秘密的传统中药处方组成和生产工艺实行()。 ? A.特殊保护 ? B.强制公开 ? C.不得转让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成药和医疗机构() 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 A.中医诊疗项目 ? B.中药饮片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药学是以现代化学、生命科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发、生产、使用和管理药物的一门学科。药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和发现新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研制新型制剂和技术;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合理使用药物;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等。药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包含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临床药学、社会与管理药学(药事管理学)等主干学科。 药学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一方面,药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药品与人民生命健康休戚相关,随着药品使用规模的增长、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对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疾病治疗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日渐严重,药学服务愈来愈受到重视。体现在药学教育领域,逐步实现以“药品为本”向以“患者为本”的重心转移。 在我国,受国家药品战略安全、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用药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动,药学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人才,尤其是药学服务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我国药学类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向。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1007 药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药学(100701)、药物制剂(100702)、临床药学(100703TK)、药事管理(100704T)、药物分析(100705T)、药物化学(100706T)、海洋药学(100707T)等专业。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药学类专业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3.2 各专业培养目标 3.2.1 药学专业 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合成和评价、药物制剂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办法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办法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2016级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技术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技术方向) [专业代码]590202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大专 [就业面向]中药制药及相关企业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及经营管理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 1.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涉及的典型工作岗位共计7个,对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如下: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掌握中药制药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理论,从事中成药和饮片的生产、检验、销售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人才培养规格 学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应获得147学分方能毕业,其中:职业素养课程36学分,专业课程80学分,综合实践课程31学分。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必须考取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审核的必备条件。 (1)素质结构 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发展祖国医药事业而奋斗,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行为规范:具有符合规范的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热爱企业,热爱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奋学习,求实创新。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自尊、自爱、自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团结合作,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 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掌握主要药事管理法规。 (2)知识结构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有关中医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全面掌握中药炮制、中药提取、中药制剂工艺、质量分析及设备保养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了解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过程。了解医药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中药商品学》课程标准

《中药商品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5278B 建议课时数:72学时 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中医药学概论、药物化学技术等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中药商品学》是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用药观念,具备从事中药商品的生产、商贸、检验、临床应用和规格等级标准的制定等能力。它要以中医药学概论、药物化学技术的学习为基础,掌握中药商品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物购销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中药商品的基础知识、经营管理、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包装与贮藏、贸易、鉴定、资源、采收与加工、炮制、市场流通的常用中药材鉴别、中成药鉴别等14个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是以保证中药在流通领域中商品质量为线索来设计的。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典型中药的质量管理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72学时,顶岗实习2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药品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包装与贮藏、贸易、鉴定;各类常用中药商品的来源、品质特征、质量要求;常用中成药鉴别等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物购销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

20XX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 、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的味是( D ) A.辛 B.苦 C.酸 D.咸 E.甘 2.根据方剂组方原则,下列关于使药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B.消除君臣药烈性 C.协助君臣要加强治疗作用 D.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E.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想成作用 3.莪术药材的事宜采收期是(A ) A.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菱后

B.春末夏初时节 C.桓物光合作用旺盛期 D.花完全盛开时 E.花冠由黄变红时 4.宜用酸水提取, 加碱调至碱性后可从水中沉淀析出的成分是(C ) A. 香豆素类 B.黄酮类 C. 生物碱类 D. 蒽类 E. 木质素类 5.川乌经炮制,其生物碱类成分结构改变, 毒性降低。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水解反应 D. 聚合反应 A. 防已

E. 加成反应 6.含有吡咯里希啶类生物碱, 且有肝、肾毒性的中药是(C ) A. 防已

C.何首乌 D.千里光 E. 王不留行 7.《中国药典》规定,以苦杏仁苷为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中药是( A.益智 B.薏苡仁 C.郁李仁 D.酸枣仁 E. 沙苑子 8. 丹参中的脂溶性有效成分是( E ) A.丹参素 B. 丹参酸甲 C.原儿茶酸n向 D.原杀醛 E.丹参酮n A 9. 《中国药典》规定顿含量指标成分是( A ) A. 异秦皮啶

C.莪术醇 D.柴胡 E.葛根素 10. 《中国药典》规定,以总黄酶为含量测定成分的中药是( B ) A.三七 B.槐花 C.五味子 D. 细著德弦画 E. 天仙子 11. 具过氧桥结构,属倍半萜内酯类的化合物是( E ) A.青萨碱 B.天麻素 C.常山碱 D.小檗碱 E青蒿素12.含胆酸的中药是( B ) A. 蟾酥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中医学本科教育规范(标准)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 (暂行) 2012年12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4) 二、知识目标 (5) 三、临床能力目标 (6) 第二部分:办学标准 (7) 一、宗旨和目标 (7) 二、教育计划 (9) 三、学生成绩评定 (13) 四、学生 (16) 五、教师 (17) 六、教育资源 (19) 七、教育评价 (23) 八、科学研究 (24) 九、管理和行政 (25) 十、改革与发展 (26) —1 —

前言 中医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高等教育抢抓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规模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与突出特色、注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医学人才培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改革对中医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促进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教指委”)受教育部委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于2007年开始制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以下简称《标准》)。本着边试点认证、边修订完善的原则,先后对9所不同类型高校的中医学专业进行试点认证,并在广泛征求相关高校意见的基础上,历时5年,完成了《标准》制订工作。 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1 —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20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与参考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清热祛湿药的性味多为()。 A.苦温B.苦凉 C.苦寒D.苦平 E.苦微温 答案:C 解析: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如黄芩、黄连等。 2.依据方剂的组成原则,关于佐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直接治疗兼病的药 B.减缓君臣药毒性的药 C.减缓君臣药烈性的药 D.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 E.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 答案:A 解析: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3.以6年生秋季为适宜采收期的栽培药材是()。 A.天花粉B.山药 C.桔梗D.人参 E.太子参 答案:D 解析:皂苷的积累随人参栽培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6年生的产量和人参皂苷总含量均较高,所以栽培人参应以6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 4.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常采用的方法是()。 A. B. C. D. E. 答案:D 解析:质谱()可用于确定分子量及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他结构信息。 5.《中国药典》中,以士的宁为质量控制成分之一的中药是() A.苦参 B.麻黄 C.马钱子 D.连翘

解析:《中国药典》以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为指标成分对马钱子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6.天仙子含有的主要生物碱是()。 A.东莨菪碱 B.汉防己甲素 C.乌头碱 D.巴马汀 E.药根碱 答案:A 解析:天仙子主要的生物碱有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等。《中国药典》以东莨菪碱和莨若碱为指标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7.《中国药典》中,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质量控制的药是 A.雷公藤B.肉桂 C.细辛D.何首乌 E.秦皮 答案:D 解析:何首乌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成分,以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等为主,《中国药典》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8.具有光化学毒性的中药化学成分类型是()。 A.多糖B.无机酸 C.鞣质D.呋喃香豆素 E.五环三萜 答案:D 9.因保存或炮制不当,有效成分水解、氧化、变质的药材是()。 A.黄芩B.黄连 C.姜黄D.黄柏 E.黄芪 答案:A 10.《中国药典》中,以挥发油作为质量考核指标的中药是()。 A.龙胆 B.穿心莲 C.黄芪 D.薄荷 E.黄柏 答案:D 解析:薄荷主要含挥发油,其成分为单萜类薄荷醇 11.含有强心苷的中药是()。 A.知母 B.香加皮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72学时学分: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中医药概论》是药品营销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熟悉常用中药和方剂,能辨识中药材、中药饮片,了解中药的加工、炮制方法。能综合运用中医、中药、炮制、方剂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和研究,为中药学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改变以往“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理念,将本课程建设成“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课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与后续专业技能课程衔接得当。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镇、辨证、防治原则、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及应用、方剂学基础知识等学习项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究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病例分析、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医院见习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时为72学时,顶岗实习1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经营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为更好的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学会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能运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执业药师中药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 案 导读:本文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考生们在复习执业药师书本知识的时候,也要做一做试题哦,本文“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跟着执业药师从业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第五章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A型题 1.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C A.2%~5% B.3%~7% C.7%~13% D.15%~17% E.17%以上 2.对于有效成分不清楚的炮制品,常用何法判定质量A A.测定浸出物的含量 B.测定含水量 C.测定灰分 D.色泽 E.组织鉴别 C型题 3.分析鉴别炮制品的真伪采用的方法有C A.组织鉴别 B.理化鉴别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4.分析鉴别炮制品的质量采用的方法有C A.组织鉴别 B.理化鉴别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一般粉碎成颗粒的药物多是C A.不易切制的药物 B.医疗上有特殊需要的药物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6.一般粉碎成粉末的药物多是C A.不易切制的药物 B.医疗上有特殊需要的药物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7.炮制品的片型厚度应符合()的规定。C A.中国药典 B.炮制规范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8.炮制品应遵循的法规是C A.中国药典 B.炮制规范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9.评价炮制品质量的可靠方法是测定C A.有毒成分的含量 B.有效成分的含量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0.评价炮制品安全性的方法是测定A A.有毒成分的含量 B.有效成分的含量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X型题 11.传统的储藏保管方法有ABCD A.清洁养护法 B.密封储藏法 C.防湿养护法 D.对抗同贮法 E.气体灭菌法 12.属于对抗同贮法的药对有ABCDE A.丹皮和泽泻 B.白花蛇和花椒 C.蕲蛇与大蒜瓣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 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〇一一年四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一。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药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各课程奠定基础。 目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在理论课方面,本大纲所列的项目内容均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体现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及本学科教学目的,本大纲内容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均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应用性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现代生理仪器的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生理学的先修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以及药学相关课程。学生 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和药学相关专业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