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相似相溶原理

一、定义及解释

like dissolves like

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abc三种物质,ab是极性物质,c是非极性物质,则ab之间溶解度大,ac或bc之间溶解度小。

(1)相似相溶原理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例如水和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和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因为水分子和乙醇分子都有一个—OH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

(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之一。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

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

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

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若溶质、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l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于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

相似相溶规律通常的说法是“极性相似的两者互溶度大”。例如,非极性、弱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弱极性溶剂,如I2(非极性)分别在H2O(强极性)、C2H5OH(弱极性)、CCl4(非极性)中的溶解度(g/100g溶剂)依次为0.030(25℃)、20.5(15℃)、2.91(25℃)。又如O2(非极性)在1mLH2O、乙醚(弱极性)、CCl4中溶解的体积(已换算至标准状况下体积)依次为:

0.0308mL(20℃)、0.455mL(25℃)、0.302mL(25℃);白磷P4(非极性)能溶于CS2(非极性),但红磷(巨型结构)却不溶。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相似相溶规律是定性规律,通常仅能给出难溶、微溶、可溶的判断,如O2、I2易溶于弱极性、非极性溶剂,但不能认为非极性的O2、I2在CCl4(非极性)中最易溶!!

再举一个例子:蒽和菲分子式相同,但前者为三个苯环“直”并,无极性,而后者为三个苯环“弯”并,稍有极性。现分别溶于苯中,若完全按照“相似相溶规律”判断的话,似乎蒽在苯中的溶解要多些,实测结果:蒽在苯中溶解度(0.63%),菲在苯中溶解度(18.6%)。如何理解呢(是不是觉得很高深很玄妙)恩,请看更高更妙的解释——蒽,正因为是“直”的,所以分子间结合得紧,不容易分开,表现还有蒽的沸点较菲高,其摩尔体积小于菲的……

其实,相似相溶规律还有一种表述:“结构相似者可能互溶”,HOH、CH3OH、C2H5OH、n-C3H7OH分子中都含-OH,且-OH所占“份额”较大,所以3种醇均可与水互溶,n-C4H9OH中虽含-OH,因其“份额”小,水溶性有限。可以料想,碳数增多,一元醇的水溶度将进一步下降。丙三醇(甘油)中含有-OH且“份额”较大,与水互溶。C6H12O6(葡萄糖)中含5个-OH,因分子比H2O大了许多,只是易溶于水。高分子淀粉(C6H10O5)n的“分子”更大,只能部分溶解于水;而纤维素更大更高更妙,干脆难溶于水了。

甲苯稍有极性,却与非极性的苯混溶;萘能溶于苯和甲苯……

含有相同官能团,且分子大小相近,则它们的极性相近,例如CH3OH、C3H7OH偶极矩分别1.69D和1.70D,所以,结构相似有时也反映在极性上,但极性相似却不一定是结构相似的反映!!!如硝基苯C6H5NO2、苯酚

C6H5OH的偶极矩分别为1.51D和1.70D,极性算是相近,但两者的20℃水溶度分别0.19%、8.2%。又如C3H7Br(1.8D)、C3H7I(1.6D)、

C3H7OH(1.7D),极性相近,但20℃水溶度分别0.24%、0.11%、无穷。

可见,结构相似对溶解度的影响强于极性相似!!

顺便说一个金属互溶的问题:

(1)两种金属A、B晶体结构类型相同,原子半径差值小(一般<15%),如Ag(144.2pm)和Au(143.9pm)都是面心立方堆积,半径相似,两者无相互溶;

(2)半径差>15%时,金属间部分溶解,如Mg在Cu或Ag中部分溶;

(3)价相同,金属间互溶度大,钾钠合金互溶为导热系统,伍德合金(Sn+Pb)互溶制保险丝;

(4)电负性相近,金属间互溶度大。Cr、Mo、W在Na、K中难溶在Cu、Ag中较“易”溶

金属互溶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相似相溶”呢,但这时,相似的不是极性,而主要是结构方面。

相似相溶规律应当从也需要从结构角度解释。虽然热力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是主要是将现象赋予数学化和理论化,若继续追问起来为什么,如“为什么KNO3溶解焓是负值而KOH的溶解焓为正值(吸热)”“为什么溶解熵效应是这样如此这般的”……恐怕还是要求助于结构理论,上溯到更为深刻的道理上来。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 、定义及解释 like dissolves like 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abc三种物质,ab是极性物质,c是非极性物质,则 ab之间溶解度大,ac 或be之间溶解度小。 (1)相似相溶原理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例如水和乙醇可以无限 制地互相溶解,乙醇和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因为水分子和乙醇分子都有一个一0H 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 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 (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因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 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 Br2、12 等) 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一 0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 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若溶质、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I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 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于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 相似相溶规律通常的说法是“极性相似的两者互溶度大”。例如,非极性、弱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弱极性溶剂,如12(非极性)分别在H2O(强极性)、C2H5OH弱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相似相溶原理 一、定义及解释 like dissolves like 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abc三种物质,ab是极性物质,c是非极性物质,则ab之间溶解度大,ac或bc之间溶解度小。 (1)相似相溶原理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例如水和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和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因为水分子和乙醇分子都有一个—OH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 (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之一。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 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 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 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若溶质、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l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于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 一、定义及解释 like dissolves like 相似相溶原理就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abc三种物质,ab就是极性物质,c就是非极性物质,则ab之间溶解度大,ac或bc之间溶解度小。 (1)相似相溶原理就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例如水与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与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因为水分子与乙醇分子都有一个—OH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就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 (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就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与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就是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之一。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 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 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 溶液中溶质微粒与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若溶质、溶剂都就是非极性分子,如I2与CCl4,白磷与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与C2H5OH,相互作用就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就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她溶剂中就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与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与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这应当就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就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于就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

相似相溶原理及其应用

相似相溶原理及其应用 姓名:贾欢欢 学号:SA14234***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见这样的例子,当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时候,并不会像水和酒倒在一起一样形成均匀的相,而是有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面,油在界面上方,水在界面下方。这就不得不提到相似相溶原理。这是由于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它们都是极性物质,乙醇中含有羟基,和水的结构相似,且非极性的部分也比较小,故可以和水很好地混溶。而油是非极性,不能在水中溶解。 相似相溶原理是我们在化学学习的最初阶段就接触到的一种原理。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这门课中,更是分专门的章节进行了系统详尽的介绍。 从广义上来讲,“相似”即溶质与溶剂的结构或极性相似;“相溶”即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结构或极性相似的物质能够互相溶解,构成了广义上的相似相溶原理。从狭义上来讲,相似相溶指的是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相似相溶原理的表述和原理看似简单,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却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就来简单地举几个例子。 在基础科学研究中,若已知某些物质的极性大小,可以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推断它们在某些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

例如:已知Br2、I2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我们有理由推断,Br2、I2都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甲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在实际工作中甲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常常用作萃取剂将溴、碘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要将固体物质配成溶液,在选择溶剂时,也要用到相似相溶原理,例如NaCl、CuSO4等固体物质都是极性的,因此在选择溶剂时,就要选择极性的水,而不能用正己烷、油胺等非极性物质作为溶剂。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实验中还可以指导溶剂的选择,通过选择极性相似但危害性相去甚远的溶剂,降低实验操作过程中所用试剂的毒性等危害性。例如在纳米粒子合成的过程中,常常用到有机溶剂甲苯。而甲苯对人体的毒性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洗涤纳米粒子的过程中,我们就换用极性相似、毒性相对较小的正己烷来洗样,可以降低一些危害。 高效液相色谱是在经典的液相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近年来,在保健食品功效成分、营养强化剂、维生素类、蛋白质的分离测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很多种类型,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是重要的一类,这种分配色谱就是根据样品极性的差别对组分进行有效的分离分析的。 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利用相似相溶原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衣服上不小心弄到油漆时,若在水中用洗涤剂洗,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能见到一丁点成效。若用汽油来洗,油漆轻轻松松就被洗掉了。这主要是因为有其中绝大多数是有机成分,

相似相溶原理的应用范围

相似相溶原理的应用范围 1. 什么是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是指当两种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性质时,它们可以相互溶解。这种原理是基于相似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相似相溶原理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 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药物设计:相似相溶原理在药物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药物分子与生物体内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发挥药效。因此,在设计药物分子时,需要考虑药物分子与靶分子之间的相似性,以增强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提高药效。 •溶剂选择:相似相溶原理也用于溶剂的选择。溶剂的选择对于化学反应的进行、物质的提纯和分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溶剂的选择过程中,考虑物质之间的相似性能够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同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合成策略:相似相溶原理可以指导有机化学合成的策略。在有机化学合成中,选择相似的原料和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反应的收率和选择性。此外,相似相溶原理还可以用于预测化合物的性质,指导合成的方向和路径。 3. 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药物配伍:相似相溶原理在药物配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药物配伍时需要考虑药物间的相容性,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我们可以根据药物的结构和性质找到相似的药物进行配伍,从而提高药物配伍的成功率。 •新药发现:相似相溶原理在新药发现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常常会根据已有药物的结构和性质设计新药。通过找到与已有药物相似的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可以指导新药发现的方向,提高新药发现的效率。 •药物制剂:相似相溶原理还常常应用于药物制剂的开发中。在药物制剂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添加剂和制备工艺,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通过考虑药物与溶剂、添加剂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优化药物制剂的配方和工艺。 4. 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杂质排斥原理:相似相溶原理在材料科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常常会添加掺杂材料来改变材料的性质。相似相溶原理指导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掺杂材料,以提高材料的性能。相似杂质排斥原理认

相似相溶原理名词解释

相似相溶原理名词解释 从广义上讲,相似相溶原理的意思是“结构相似者易互溶,结构越相似溶解得越好;结构不相似者不易互溶”。从狭义上讲,相似相溶原理的意思是“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碳氢化合物在汽油中的溶解度很大,在乙醇中还可以溶解一些,在水中就不溶解,这就是由组成的相似与否造成的。原因是汽油是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和物,乙醇是碳氢基上加上-oh,至于水(h2o)则和碳氢化合物就基本上无相同之处了。 又如,多数无机盐都能溶于水,是因为无机盐类被认为是极性极强的物质,而水是极性溶剂的缘故。相反,非极性溶质如碘( i ) 等,则在苯、氯仿、四氯化碳等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大。 在日常生活中,巧妙运用相似配伍原则,往往能事半功倍。当你不小心把油漆弄到衣服上的时候,如果用洗洁精在水里洗,即使很费力气,也不一定能看到效果。如果用汽油洗,油漆很容易洗掉。这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油漆都是有机溶剂,能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但难溶于水。 胡萝卜素是维持人们眼睛和皮肤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胡萝卜因含有胡萝卜素而很受欢迎。很多人喜欢生吃、凉吃、水煮吃,但其实这些都不能很好的吸收胡萝卜的营养成分,因为胡萝卜素是一种可食用的油溶性色素。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它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好。只有吃油炸的胡萝卜素才能更好的吸收它的营养,所以炒胡萝卜的时候要多放点油。

在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需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50%的酒精之所以能够洗去浮色的原因就是因为苏丹ⅲ染液可以溶解在酒精中,其原理就是相似相溶的原理。 在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欧文得出这个结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相似相溶原则。

相似相溶原理爬板

相似相溶原理爬板 一、定义及解释 like dissolves like 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如abc三种物质,ab 是极性物质,c是非极性物质,则ab之间溶解度大,ac或bc之间溶解度小。(1)相似相溶原理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例如水和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和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因为水分子和乙醇分子都有一个—OH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之一。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 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 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若溶质、溶剂

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l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于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相似相溶规律通常的说法是“极性相似的两者互溶度大”。例如,非极性、弱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弱极性溶剂,如I2(非极性) 分别在H2O(强极性)、C2H5OH(弱极性)、CCl4(非极性)中的溶解度 (g/100g溶剂)依次为0.030(25℃)、 20.5(15℃)、2.91(25℃)。又如 O2(非极性)在1mLH2O、乙醚(弱极性)、CCl4中溶解的体积(已换算至标准状况下体积)依次为: 0.0308mL(20℃)、0.455mL(25℃)、 0.302mL(25℃);白磷P4(非极性)能溶于CS2(非极性),但红磷(巨型结构)却不溶。大家可能已经看出:相似相溶规律是定性规律,通常仅能给出难溶、微溶、可溶的判断,如O2、I2易溶于弱极性、非极性溶剂,但不能认为非极性的O2、I2在CCl4(非极性)中最易溶!!再举一个例子:蒽和菲分子式相同,但前者为三个苯环“直”并,无极性,而后者为三个苯环“弯”并,稍有极性。现分别溶于苯中,若完全按照“相似相溶规律”判断的话,似乎蒽在苯中的溶解要多些,实测结果:蒽在苯中溶解度(0.63%),菲在苯中溶解度(18.6%)。如何理解呢?(是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 展开全文 相似相溶原理中"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对于气体和固体溶质来说,"相似相溶"也适用。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若溶质、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l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于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 相似相溶规律通常的说法是"极性相似的两者互溶度大"。例如,非极性、弱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弱极性溶剂,如I2(非极性)分别在H2O(强极性)、C2H5OH(弱极性)、CCl4(非极性)中的溶解度(g/100g 溶剂)依次为0.030(25℃)、20.5(15℃)、2.91(25℃)。又如O2(非极性)在1mLH2O、乙醚(弱极性)、CCl4中溶解的体积(已换算至标准状况下体积)依次为:0.0308mL(20℃)、0.455mL(25℃)、0.302mL(25℃);白磷P4(非极性)能溶于CS2(非极性),但红磷(巨型结构)却不溶。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相似相溶规律是定性规律,通常仅能给出难溶、微溶、可溶的判断,如O2、I2易溶于弱极性、非极性溶剂,但不能认为非极性的O2、I2在CCl4(非极性)中最易溶!! 再举一个例子:蒽和菲分子式相同,但前者为三个苯环"直"并,无极性,而后者为三个苯环"弯"并,稍有极性。现分别溶于苯中,若完全按照"相似相溶规律"判断的话,似乎蒽在苯中的溶解要多些,实测结果:蒽在苯中溶解度(0.63%),菲在苯中溶解度(18.6%)。如何理解呢?(是不是觉得很高深很玄妙?)恩,请看更高更妙的解释--蒽,正因为

相似相溶原理名词解释

相似相溶原理名词解释 相似相溶原理指的是物质在溶液中的相互溶解行为,它是溶液的形成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具体来说,相似相溶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溶剂溶剂相互作用:相似相溶原理认为,两种相似型的溶剂(如两种不同的有机溶剂)在混合时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溶液。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有吸引力的静电吸引力,也可以是分子间的键合作用。这一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两种相似型的溶剂可以相互溶解。 2. 溶质溶剂相互作用:相似相溶原理还认为,在溶质和溶剂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溶质分子被溶剂包围,从而溶解在溶剂中。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度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似程度有关,相似程度越高,相互作用就越强,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能力也就越强。 3. 极性溶质与极性溶剂:对于极性溶质和溶剂,相似相溶原理认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极性溶质的分子中存在两极性,可以与极性溶剂中的极性区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极性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然而,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极性差距太大,相互作用就会很弱,导致极性溶质难以溶解在极性溶剂中。 4. 非极性溶质与非极性溶剂:相似相溶原理也适用于非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剂之间的溶解现象。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度

与分子之间的体积、形状和分子极性等因素有关。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作用越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就越高。 综上所述,相似相溶原理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行为的基本原理。它涉及到溶剂溶剂相互作用、溶质溶剂相互作用以及极性溶质和溶剂、非极性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这些相互作用的强弱决定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溶液的形成。相似相溶原理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溶液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