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 建立

△含义: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时间:17世纪初(1603年),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

2 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状况

①政治——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巩固统治,为了防止外交实力对日本的侵入

△内容:A.严禁日本人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B.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过通商,而且只准长崎一地进行。C.规定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允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行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消极:阻碍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埋下落后挨打的隐患。

③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原因: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表现:手工工场发展,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商业城市繁荣,三井

等大商人出现。

④思想文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

⑤社会矛盾尖锐

△表现: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生活艰难,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代表:1837年,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在大阪领导的武装起义。二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 黑船事件

(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3)直接后果:《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

内容: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

性质: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影响:英、俄、荷、法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日本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置租界、议定关税权,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之中。

2社会危机加剧

(1)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①日本门户被打开,主权遭破坏

②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带来巨大灾难。日本传统纺织业早打打击,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业;西方商人用银元在日本大量套购黄金,造成日本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人们生活更加困苦,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危机加强。

(2)内忧——幕府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3)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表现:①出口的大量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②生产技术和经营形式不断改进;③有识之士建立工厂;④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为日本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三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 “尊王攮夷”

根源:黑船事件以后,日本民族危机加剧。

直接原因:幕府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

标志:1860年,刺杀井伊直弼

含义:所谓“尊王攮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基础:中下级武士,部分大名、富农、工场主和商人等

武装:1863年,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抗击外来侵略

局限: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盲目“攮夷”,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

结果:1863年8月18日京都政变,尊攮派被幕府赶出京都,尊王攮

夷运动失败。

2 倒幕运动兴起

原因:尊王攮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领导人:高杉晋作及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

根据地:西南强藩(长川、萨摩、土佑等)

措施:进行改革,对外开放,发展经济、购买武器、组织新式军队、争取天皇支持。

军事活动:1867.10西南诸藩联合发兵东进

结果:幕府为保住权力,“大政奉还”

3 戊辰战争

根本原因:大政奉还后,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实际上控制着国家政权,对外照旧可以代表国家,为多数大名依然在观望。

直接原因:1868年倒幕派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命令幕府“辞官纳地”。

目的:倒幕派为了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德川幕府是不甘心退出统治舞台。

主要过程:1868年1月,鸟羽、伏见战役(西乡隆盛)1868年4月,倒幕府老窝江户,幕府不战而降

结果:江户改名东方,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

胜利原因:国内①大名同幕府决裂②大商人向新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③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④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

士气旺盛。国际①西方列强宣布保持中立②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四明治维新

(1)背景:必然性——腐朽的幕府统治下内忧外患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可能性——倒幕运动胜利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为维新的开展提供前提。(2)目的: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民资主义,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3)措施:

废除旧体制:①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加强中央集权。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身份制和特权;并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土族的俸禄和禄米。发展新经济:①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1871年)②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1873年)④“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核心措施):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了“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组建轮船公司,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倡导“文明开化”(19世纪70—80年代):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

教育体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人才,但强调效忠天皇,封建色彩十分浓厚。③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出现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建立新军队:①实行义务兵役制(1873年),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②大量购买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④接受武士道教育,必须效忠天皇。

五历史影响

1 1889年日本宪法(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

(1)背景:

A、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沉重,暴动不断。

B、中小地主认为地税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中小资产阶级不满政府对大资本家的扶持政策。

C、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为主体的“自由民权运动”。

D、明治领导人意识到,有必要进行一些政治改革,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目的)。

(2)时间:1885年,伊藤博文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1889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3)特点: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具有军国主义色彩和君主权力的特点。

(4)内容:

A、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他实际上享有绝对的权力,拥有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等权力。

B、规定国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合和结社的自由。

C、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前者由皇族和华族组成后者的纳税人选举产生

D、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成为归家最高决策机关。

(5)评价:

①1889年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②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史进步。

③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④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 崛起为东方强国

(1)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军事上: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加强。明治领袖们的“富国强兵”梦开始实现。

(3)外交上: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三)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1)侵略朝鲜: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打开了朝鲜门户;

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侵略中国: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今日的冲绳县);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六重难点解析

1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内因:①直接原因是幕藩体制的腐败。在幕藩体制下,内部等级森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下层武士日益贫困,这些都发展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②决定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内部离心力量日益强大。③根本原因是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改革政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外因:①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使明治维新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②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明治维新成功的步伐。

2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国际环境:①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②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国内环境: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②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思想文化:①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②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改革途径:①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维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①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弱小。

改革措施:①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②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3 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同:①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异:①直接原因不同: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②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③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4.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借鉴经验?

①重视国民素质教育;②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广泛发动社会办学;③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和利用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5 明治维新的措施

措施作用政治(核心:政体改革)①废藩置县,废除藩国

②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③实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

式是君主立宪制①明治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改革后,实际上形成了藩阀专制,人民依然没有政治权利,政府被迫进一步进行政体改革。

②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了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统治,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经济(核心:殖产兴业)①实行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承认

②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用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④突出国企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

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⑤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①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②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文化(核心:文明开化)①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

的方针

②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

的热潮

③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④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①教育改革打破了身份等级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②吸收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了落后愚昧;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东方伏尔泰”福泽谕吉影响巨大,是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

军事①实行义务兵役制(1873年),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②大量购买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④接受武士道教育,必须效忠天皇。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加强。明治领袖们的“富国强兵”梦开始实现。

但强调"忠君"、"尚武"等精神,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6.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问题生成单】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数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我们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我们的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材料二日本政府派使团出访欧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俄国、日本改革的外部原因有何异同。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派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是什么?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者近代化改革的局限性对各自以后的长远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拓展训练单】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伊藤博文说:“一国之权力,以君主大权为枢轴,几百权利皆由来于此。”依此原则,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总揽统治权”。天皇可以解散议会、批准立法、任免文武官员,军队只对天皇负责等。材料二关于议会、内阁,该宪法规定:“凡是法律都要经过帝国议会的承认”“天皇经帝国议会承认施行立法权”“行政权统一于帝国内阁”“凡大政必由内阁及各部施行,不出二门”,伊藤博文说,内阁“一方面对君主负有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对议会也负有同样责任”。

材料三“对天皇的大权必须加以种种重要的限制,不然立宪政权无论何种形式,毕竟都无法建立。”关于宪法的统治大权,伊藤博文说:“统治大权大别有二,曰立法权,曰行政权,而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个分支。三权各自依其机关之辅翼来施行,又皆渊源于元首,而元首的心思及作用若不依各个机关之辅翼,则无法用以表明国权。因为国家乃一公体而非私体,究法赋予国家各个机关以适当的职守,使整个机体循环有序,君主要在宪法的范围内行其大权。”

材料四宪法只涉及有关帝国政治的大纲目,其条文应该简单明了,并且能够顺应将来国运的发展而伸缩自如。——均引自清水伸《明治宪法制定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1889年日本宪法中天皇的地位如何? (2分)

据材料二,1889年日本宪法中的帝国议会和内阁各有什么权力?这种权力与天皇有什么关系? (4分)

据材料三,1889年宪法是如何限制天皇权力的? (4分)

据材料一、二、三,1889年宪法中的天皇职能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6分)

(5)据上述材料,评价1889年日本宪法。(4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

的主要依据。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

素”的主要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脱亚入欧”论

公元7、8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

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

福泽谕吉与“脱亚入欧”

福泽谕吉是明治时期第一个提出“脱亚入欧”口号的人,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全面西化”。

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曾经游历西洋,面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始惊”、“次醉”、“终狂”。回国后的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向日本社会宣传文明开化,先后出版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恃

强凌弱,意图通过宣传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列强欺辱,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独立。

1860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院、银行、

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1885年3月16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称“为今日计,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不如脱离其行列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法,亦不能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照,唯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法处理之。”

“脱亚入欧”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求知识于世界”

与当时其他国家一样,国门一旦打开,日本迅速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开港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100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

明治维新后,新政权提出“求知识于世界”,派遣“欧美使节团”出访列强。这个代表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重臣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等人为副使,使团成员几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门。这个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试图修改幕府末期以来对外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二是考察、研究“欧美诸洲开化最盛之国体,诸种法律、规则等实务”。此外,还要综合研究各国陆海军的律法、海关、军械等一切“可予我国有益之事”。

1871年12月,岩仓使团离开横滨,前往美国,一路颠簸,于次年1月15日抵达旧金山。随后沿铁路东进,在美国广袤的国土上穿行了40多天,才在2月25日到达华盛顿。由于日、美双方在修改条约的问题上各执一词,岩仓使团在废约问题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离开了美国,跨海到欧洲去试着碰碰运气。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使团又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国,但各国对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也一口回绝。

虽然岩仓使团的修约任务没有取得进展,但在学习欧美先进制度方面,却获益良多。在当时的“文明中枢国”英国,岩仓使团参观了法院、监

浅析德川幕府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德川幕府时期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及其影响 学生:周治见学号: 200940410157 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专业:历史学1班 入学时间: 2009 年 9 月 18 日 指导教师:罗爱梅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3 年 5 月 10 日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浅析德川幕府时期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及其影响》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浅析德川幕府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及其影响 摘要:德川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中明显的体现了相互分离的思想。天皇作为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领袖,享有最高精神权威,幕府作为天皇的执行者行使实际上的统治权,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实际的最高权力。在幕府内部,将军在政治上是中央的最高统治者,将军分封的各大名是各藩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幕府体制中有明显的分权思想。“士农工商”四民之间也有明显的分离思想,主要体现为兵农分离、士商分离和农商分离。这一时期社会结构中的分离思想对德川幕府长达260年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德川幕府;社会结构;分离思想;天皇;将军;二元体制 On 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influence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okugawa Shogunate, the thought of separation was obviously reflected in the social structure.The emperor of Japan,as the Yamato's spiritual leader, has the supreme authority. In reality, as the executor of the emperor of Japan, the Shogunate exercises the sovereignty and enjoys the real supreme power in military, politics and culture.Politically speaking, inside the Shogunate, the General is the supreme ruler. The Daimios, which was appointed by the General, are the real supreme ruler of each dependent states. 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is obviously reflected in the system of Shogunate.Besides, 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also has a clear embodiment between the four classes, that is, scholar, farmer, artisan and merchant. It’s concretely reflected in the separation between soldiers class and peasantry strata, between scholar class and merchant class, and between peasantry strata and merchant class.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260 years’ rule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and it also provides a convenient condition for Japan’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end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period. Key words: the Tokugawa Shogunate;The social structure;The thought of decentralization;The Emperor of Japan; The General;The binary system

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

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 在德川幕府十五代将军之中,家康以后还有两位将军被称为英主,一位是家康的孙子,也就是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还有一位是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德川家康是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德川幕府十五代将军之中,家康以后还有两位将军被称为英主。一位是家康的孙子,也就是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还有一位是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到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德川幕府的体制才算正式建立起来。但这位英主最初不受重视,他是靠奶妈上位的。 德川家光是德川秀忠的长子,德川秀忠比较惧内,他的媳妇大御台所阿江更是善妒,德川秀忠偷了一回腥,生了个保科正之。德川秀忠跟阿江生了三男五女,三男里面老大夭折了,老二就是家光,老三是忠长。 家光是嫡出,又比弟弟大三岁,由他来继位应该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可由于家光出生的时候,让大御台所亲妈受了点儿罪,年幼的时候肤色黝黑,人看起来也很愚钝。相比之下忠长长得比较白净,才华横溢。家光之所以肤色难看,主要是因为他天生有胃病,体质较弱,他小时候的名字叫竹千代,跟德川家康小时候的名字一样,可见将军

对他寄予了厚望。但自从他的弟弟忠长(小名叫国千代)出生后,他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秀忠夫妻俩非常溺爱忠长。将军的手下,看主人脸色说话,都在赞美国千代聪明伶俐,导致竹千代越来越孤僻。有一次,他甚至拔出佩刀企图自杀。幸亏奶妈阿福手快,及时把佩刀夺了下来。 面对幼主的困境,阿福心中暗暗盘算:如果幼主得不到将军厚爱,继承不了将军之位的话,自己这一生不就白忙活了? 阿福原为叛将之女,日子过得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曾经出过痘,弄成了麻子脸。但她姐姐是个美人,早早就嫁给了佐渡守稻叶正成。姐姐生了两个儿子后病死了,妈妈一看自己的二丫头嫁不出去,便强行做主把阿福嫁给了姐夫。佐渡守虽不乐意,但也不好意思拒绝,就勉强接受了阿福。 阿福一结婚就发现丈夫身边有四个妾,个个千娇百媚,很不痛快。一年后,她生了个小孩,心中稍感安慰些。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小妾诱惑老公的狐媚样子,非常生气,忍无可忍,冲上去一顿揍,竟然把小妾打死了。阿福一看事情闹得有点儿大,扔下出生才一个月的儿子,躲回娘家去了。 阿福在娘家整天无所事事,恰好德川秀忠将军诞育竹千代,公开招聘奶妈。阿福刚刚生了儿子,奶水甚足,又不用喂自己的亲儿子,便前去应征。她是武家之女,出身尊贵,虽然负有命案,但那个年代正妻杀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加上阿福伶牙俐齿,于是就被聘下了。 阿福看见竹千代,想起被自己抛弃在夫家的儿子,非常激动,一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一:德川家光家光有一位异母兄长,名叫长松丸,但是夭折。 同母弟德川忠长(骏河大纳言);同母的姐姐有德川千姬、德川珠姬(子子姬)、胜姬、初姬,同母的妹妹德川和姬(和子,幼名松姬,后水尾天皇的中宫东福门院)。 异母弟保科正之(其父情人阿静之方所生)。 乳名竹千代。 乳母是春日局。 乳弟兄是稻叶正胜和稻叶正吉(春日局所生的兄弟,其父为稻叶正成)正室是鹰司信房的女儿鹰司孝子,侧室约八人。 在德川幕府十五代里头,是正室(御台所)所生的,只有初代德川家康、三代德川家光以及末代德川庆喜三名而已。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二:德川光友宽文2年(1625年),生于名古屋于城,幼名五郎八、五郎太,而由于父亲义直只有光友这么一个儿子,因此光友受到义直极度、过分的溺爱。 元服后德川家光赐一字“光,初名为光义。 庆安3年(1650年),父亲一直因中风症病发去世,光友继任第二代藩主。 宽文12年(1672年)才正式改名光友。 光友在藩中设置寺院奉行制度和议定所,整备官制。

同时,加强防火制度和军备,且确立林业制度,稳固了藩政的基础。 而光友也增加支藩美浓高须家。 不过由于光友是义直的独生子,在父亲的溺爱下长大的光友并不了解辛苦是什么。 他大肆修筑大森寺和热田社等寺院,而支出过多的结果就是藩里的财政方面出现恶化。 元禄6年(1693年)将藩主的位子让给,和正室千代姬所生的嫡子德川纲诚后隐居。 元禄12年(1699年),爱子第三代藩主纲诚先一步去世。 翌年的元禄13年(1700年),以七十六岁的年龄去世。 光友在武艺和茶道都是出色的人物。 不过由于他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在当时被轻蔑的评论为“在优越中成长。 德川幕府时期的武士三:德川纲诚德川纲诚(1652年~1699年),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友的长子,母亲是正室德川家光的女儿灵仙院千代姬。 幼名五郎太丸。 正室广幡忠幸的女儿新君。 侧室十三名,子女三十八人,(子二十一人,女十七人)。 官职是从三位权中纳言。 忠幸是纲诚的姑母京姬的丈夫,不过新君并不是京姬所生,但还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刘江永 2013-2-22 10:38:3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英文标题】Japa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Strategy and China Policy 【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的内容,具体内容:1600年9月,德川家康于关原合战中击败忠于丰臣秀吉家族的各派势力,1603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设立幕府,那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由我为你提供的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1600年9月,德川家康于关原合战中击败忠于丰臣秀吉家族的各派势力,1603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设立幕府,那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由我为你提供的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这一条成了武士阶层的定义。如同经济状况的变化那样,在维护不同阶层的严格界限上,将军也不是那么成功。 武士 武士就是战士阶层。最顶端的就是将军本身。在他的下面,是大名,控制着大量土地的地主。大名手下是他们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服务。其中一些是指导教师,一些守卫他的城堡,还有一些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另外,在江户那种大城市里,武士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幕府中的官员,或者警官。最后,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他们

不用报答主人,同样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浪人可能会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进行其他的工作。不过许多浪人会在乡下流浪并寻找有酬劳的工作。一些人也会像雇佣兵一样受雇于出价最高的大名。德川时期日本一共有3000万人,其中大约200万是武士。 农民 大米是粘合社会各阶层的胶水,理所当然是由农民生产的。大米的量度标准是石,大约相当于5蒲式耳。一石能供一个人吃一年。在这个时期,日本大米年产量估计是2500万石。将军负责分配整个国家的收成。他自己拿了20%,另外把绝大多数都分给了地主和大名。据Charles J. Dunn 所说,最强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贺)能收到130万石。在德川日本,超过270个大名能收到至少一万石。那为农民留下了什么?这取决于天气。通常,农民上缴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年成不好的时候,将军和大名并没有减少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粮食生活。在这个时期,农村的饥荒并不罕见。这样,虽然农民在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地位仅在武士之下,但他们的生活通常十分艰难。种大米需要大量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且到了今天,许多工作都要手工操作。在艰难的时候,农民会无视将军的禁令搬迁到城市里从事贸易。当他们父亲的土地被长子继承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儿子也会去经商。 手工业者 很难把手工业者和商人明确的分开,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活动经常重叠。比如一个制衣匠可能会卖掉他的产品,他的事业也可以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展,比如借贷。在德川社会,武士对某些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造剑,

德川幕府大名实力

德川幕府大名实力 在19世纪50年代,欧美列强以坚船利炮相威胁,力图迫使德川幕府打开锁国之门。面对日益严重的西力东侵,德川幕府并非毫无作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德川幕府大名实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川纲吉德川纲吉担任德川幕府第五代时间为1680年至1709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大。德川纲吉推行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仁道,喜欢文学,富有同情心,但是性格软弱,又因对《论语》中的孝道过分推崇,而导致对母亲干政言听计从。德川纲吉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文学上赞扬的君民和谐的图景,在政治斗争残酷的日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德川纲吉空有一腔报国施政的热心,却没有驾驭人心的权谋之术。导致德川纲吉治下的民间,怨生载道,民不聊生。晚年的德川纲吉,甚至颁布了《生类怜悯令》,规定拍死一只蚊子都要判刑,德川纲吉对民间底层百姓的疾苦,却无动于衷,真是讽刺。所以,德川纲吉的治世评价很低,而且因为颁布《生类怜悯令》被取了一个绰号“犬公方”狗,而被遗笑百年。 德川纲吉晚年面临继任问题,在嫡子德松早逝,女婿突卒的情况下,继任者由德川纲吉的兄长德川纲重的长子德川纲丰担任,在1709,德川纲吉去逝,享年63岁。德川纲吉生前推崇的《生类怜悯令》,在继任者上位之初,便被废止。

江户幕府锁国关于江户幕府锁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是江户幕府锁国的最主要原因。当时日本正处于封建社会,农民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对外的经济交流的需要也很少,江户幕府的闭关锁国也是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能得以维持。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比较稳定,为了减少对小农经济的冲击,巩固日本封建统治,因此江户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防止外来经济的干预。 其次江户幕府的历代都为维护幕府的统治做出了努力,努力的在削弱大名的实力,所以幕府有很大的权力,基本没有其他的势力与其抗横,这为江户幕府锁国政策提供了政治条件。 还有德川家族崇尚理学与儒学,强调对君王的服从,儒家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先进的思想的传播。 再有就是西方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多是为了传教,而日本锁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严禁本国人信奉所谓的“异国邪教”。 总的来说,江户幕府锁国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其次是政治原因,当然文化思想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的生卒时间为1543年1月31日到1616年6月1日,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太政大臣,也做过征夷大,在去世后还被后人称之为“东照神君”。 德川家康一生的主要成就有建立了江户幕府,歼灭了丰臣家族,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 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 渠长根 内容提要 19世纪后半叶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西方势力的强力渗入打破了幕府的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形成了巨大压力;幕府的倒台与明治政权的建立,集中实现了社会变革的价值;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的渐次解体,则为日本的变革与崛起提供了双重动力———中华民族的全面危机激发了日本发愤图强的意志和决心,清王朝的腐朽堕落激起了日本步西方后尘走对外扩张之路的野心和行为。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日本对华态度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亲和膜拜理念,加入了疏离、贬抑的色彩,继而采取窥视、试探的手法,最后孤注一掷地发动了甲午战争,向中国的权力和权威挑战。导致这种渐变的原因是复杂的,日本社会各界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方式炮制出了一系列的针对中国的扩张思想主张,并最终付诸实施,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些扩张思想来自于日本社会的不同层面和领域,对明治政府的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们通过酝酿、传播,或包容于政治家、学者、文学艺术家及其他社会权威人物的言论作品里,或流布于国民教育、战争动员、道德评判、社会规范之中,或潜藏在民间人士的野史絮语中,甚至广泛地渗透于国民的心理意识、风俗习惯里。它们间处杂陈,相与为进,共同写实了侵略中国基调下的近代中日国家关系。 关键词 日本 19世纪后半叶 对华政策 思想根源 19世纪后半叶日本渐改传统的对华政策,从一种状态走向一种极端,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渐次加深的过程;也不是无端的、随意的,有一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激发、诱导的历史背景。其中,越来越明朗、系统、坚定化的离华、反华、侵华思想是极其重要的精神性因素。 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的渐变 19世纪后半叶时值日本江户幕府末期和明治天皇政府的确立和鼎盛时期。 众所周知,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东方文化的中心地位,引领着整个东方世界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方向,成为该地区公认的权威和顶礼膜拜的对象。地理上孤悬汪洋、独处一隅,疏离于中国中心而处边缘的日本,源于文化的后起和荒陋,对繁盛的中国恭诚遥望,崇尚有加,主动交通,从中国汲取了大量的文化涵养。因此,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东亚政治格局里,中国始终处于上势主导地位,日本处于下势依附地位;而且,在中国的传统国际视野里,日本的地位和影响是极其微弱的,甚至比朝鲜、越南、印度、阿拉伯等其他亚洲国家都要逊色得多。但是,自从中日发生邦交以来,两国基本能够和平相处、友好交往,形成了友好敦睦的历史传统(除却13世纪忽 761

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 建立 △含义: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时间:17世纪初(1603年),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 2 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状况 ①政治——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巩固统治,为了防止外交实力对日本的侵入 △内容:A.严禁日本人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B.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过通商,而且只准长崎一地进行。C.规定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允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行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消极:阻碍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埋下落后挨打的隐患。 ③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原因: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表现:手工工场发展,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商业城市繁荣,三井

等大商人出现。 ④思想文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 ⑤社会矛盾尖锐 △表现: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生活艰难,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代表:1837年,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在大阪领导的武装起义。二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 黑船事件 (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3)直接后果:《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 内容: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 性质: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影响:英、俄、荷、法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日本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置租界、议定关税权,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之中。 2社会危机加剧 (1)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试述赖和对台湾的贡献

试述赖和对台湾的贡献? 赖和幼年习汉文,旧文学根底深厚。五四运动后,他理解到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精神,新时代的来临理应有相对的新文学形式与内涵;并在加入台湾文化协会后,因积极投入抵抗运动的对日文化斗争及思想启蒙运动,开始改写新体诗和小说。一九二五年开始,陆续以白话文发表随笔、新诗和小说,成为日治时代上的主要作家。一九二六年发表的小说,借台湾乡俗的迎神赛会,指出台湾人愚昧、浪费及逞凶斗狠的丑陋性格,成为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里中文小说的滥觞。赖和在台湾新文学运动初期,不仅是最有力的实践者,也是运动价值观的主导者,他把新文学定位成台湾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进行抵抗压迫、文化斗争的手段,以及台湾人民思想的启蒙运动。对台湾第一件农民运动中的战友表示敬意;进而肯定他们反抗的意义与价值。赖和不仅毕生以医道救人,诊治人的肉体,而且以文学的良知,反抗日本的殖民政权,唤醒被压迫者的灵魂。赖和的诗、文,都建筑在为了抵抗强横无理的凌辱、压迫、剥削的动机上,站在人民的立场发言,把文学创作的意义,定位在社会运动。他的小说人物都以一般平民为主,包括农民、庶民、菜贩、妇女,批判、谴责的矛头,则指向警察、士绅、殖民官吏等。平民受到后者经济的压榨、剥削,人格的摧残、凌辱,政治的迫害,反映了日治时代台湾人民被殖民统治下衍生的共同遭遇。然而赖和之所以被人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新文学运动的领导者,就是因为他开风气之先,领导文学加入抵抗运动的文学观,树立了台湾新文学运动最主要的精神标竿。 文学是动态的、精神的文化现象,避免地与时代的现实发展相互干涉; 文家内容与形式的变他,各有其复杂的过程,因社会的、思想的和广义文化的变动所导致。起源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其外因素无疑占有主导性的决定作用。赖和处身于民族运动与阶级运动的两条政治路线中,以坚强的抗日决心,以不具领袖欲的性格及其包容力,支持日据下台湾左右两翼的社会运动从而呈现在异民族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挣扎的痕迹。每每历史告诉我们,在强势的侵犯者或是支配者那恐怖统治之下,被统治的哀民大多数会认而为明哲保身,不得不成为顺民,但有一部份自私贪心的会认为「不为乱世民,宁为太平犬」,而不惜出卖自已的心灵良知,变成统治者的走狗鹰犬,这此奸人们不但未曾受到惩罚,反而其后代至今仍旧是政要权贵,而赖和被昔日奸人的后裔诬告而被挂上了匪名,发生了在台湾的忠奸颠倒的怪事,乃是在人类史上罕见的愚民法术。 赖和不只是台湾文学之父,他也是社会改革运动工作者,反抗日本政府的人权勇士。不管他是写小说或写诗,他都是站在被日本政府各种迫害下的台湾人立场。他对台湾社会各种落伍封建的思想提出强烈的反抗。他建立了台湾文学的抗议精神,我认为是他对台湾最大的贡献。

德川幕府什么守则.doc

德川幕府什么制度 德川幕府制度是等级制 德川幕府实行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来巩固封建统治。占人口10%的武士阶层是统治阶层。从1639年实行锁国政策,由此限制大名们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限制自由贸易的盛行以保护农村的自然经济不遭破坏。幕府的统治在初期是有效的,给日本带来了长达200多年的和平和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德川幕府自18世纪中期起逐渐陷入危机之中。幕府财政日益困窘,农民和市民的起义此起彼伏,虽进行了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也不见收效。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日本开关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终于导致了全国规模的倒幕运动并引发戊辰战争。1867年11月,末代德川庆喜被迫向天皇大政奉还。至次年鸟羽伏见之战,幕府军终于被击溃,德川幕府彻底垮台。 德川幕府法律 德川幕府颁发统治大名的基本法《武家诸法度》约束武士生活准则,颁发《一国一城令》限制各藩修建城堡,禁止结党,规定婚姻需经幕府批准,还定下了参觐交代制,令大名隔一年在江户和领地轮住,回领地时妻、子需留在江户为人质。旅途和在江户生活的庞大开支,不断消耗了大名们的财力。 德川幕府三役职 幕末时期社会动荡,幕府决定在1862年幕政改革时所设置的三役职,以稳定政局。 后见职:征夷大一职的继承人,由一桥家当主一桥庆喜担任 政事总裁职:负责幕府政务,由福井藩主松平春岳担任 京都守护职:因京都的倒幕运动盛行,幕府设立京都守护职,代替无法维持京都治安的京都所司代,负责京都警卫,由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担任

德尔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制度模板范例1 ××管理制度 1. 目的与意义 1.1 建立和规范×××××××××××××××××××××××××。 1.2 完善公司的×××××××××××××××××××××××××。 1.3 公平合理地××××××××××××××××××××××××××××××××××××××××××××××××××。 2. 原则 2.1 ×××××××××××××××××××××××××。 2.2 ××××原则:×××××××××××××××××××××××××。 2.3 客观性原则:××××××××××××××××××××××××××××××××××××××××××××××××××。

浮世绘

《世界美术之日本浮世绘》 “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浮世绘的含义 浮世的含义,它来自佛教用语,15世纪后被解释为“尘世”,“俗世”,16世纪后则指妓院,歌舞厅等享乐场所。“浮世绘”字面的意思是“虚浮世界的绘画”,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即是插图画本。它在江户初期是以古典小说的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更加迅速发展。民间画师菱川师宣便是这种“绘本”的创始人。“一枚绘”,即单幅的创作木刻,它给单独欣赏一幅画开创了条件,画工也更精细一些。尺寸大小不等,总计有二十束种,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为“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等品种。浮世绘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味,却注意木质纹理的表现效果,而且对于线条的流畅放在极主要的地位,往往需要画、刻、印三者共同合作来使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他们创造的木纹法、光泽法、云母粉法、无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线条与配色取得高度和谐这一目的上总结出来的作画经验,摆脱了过去向来使用毛笔的束缚。 二、浮世绘的发展史 初期 (1657~1763) 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而非木刻 印制的绘画。此时期的浮世绘以手绘及墨色单色木版画印刷(称为墨折絵)为主。 到了鸟居清信时代,使用墨色以外的颜色创作的作品开始出现,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使用丹色(红褐色)的称丹絵,使用红色的称红絵,也有在红色以外又增加二、三种颜色的作品,称为红折絵。 中期(1765~1806)锦絵在此时期诞生。此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也发生变化,由原本虚幻的人偶风格转趋写实。 后期(1807~1858)喜多川歌麿死后,正当人物和风俗的主体已近枯竭时,葛饰北斋和 安藤广重为浮世绘带来了新的风格——风景画。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他在《富岳三十六景》,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描写了各地的名胜系列画。安藤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里,以叙情的笔调丰富地描绘了日本的自然的旅行者,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北斋。以后又创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为题材的系列画。此二人确立了浮世绘中称为“名所絵”的风景画风格。 若提起江户时代的绘画,浮世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代名词。浮世绘最早出现在江户时代初期,

从吕赫若小说透视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一).

从吕赫若小说透视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一) 日本从明治维新(1868)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历程,它迅速选择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国家走过的道路:首先是国内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接着是为了掠夺资源而贪婪地向外扩张,通过武力来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从甲午战争以后,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拥有了包括中国的台湾澎湖列岛、东北三省(满洲)、朝鲜半岛等地区和国家在内的主要的殖民地。1937年,更进一步全面侵华,试图建立日本历史上最大的统治“版图”。在这个版图上,它开始野心勃勃地构建起一套“现代国家”的制度——包括在“经济统合”的层面上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交通网、土地制度、租税、市场和统一的货币一度量衡;在“国家统合”层面上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宪法、国民议会、政府、地方自治体、裁判所、警察一刑务所、军队等;在“国民统合”的层面上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户籍一家庭、学校一教会、博物馆、新闻等;最后,在“文化统合”的层面上,则试图通过其“现代化”的教育制度,通过强制性地推行“国语”,而创造“现代”的文学、艺术等等[1]——这些“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国民观念和文化观念,是文艺复兴,特别是法国大革命以后西方现代国家的主要特征。非常具有讽刺性的是,当日本试图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来圆自己的“强国梦”时,它却采取了对自己的“内地”与“殖民地”分别对待的双重标准:不是要有“国民议会”和“地方自治”吗?然而,当林献堂、蒋渭水等人策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时,却被日本政府以违反治安警察法提起公诉(1924年);不是需要有“国民”的“言论自由”与“政治平等”吗?可是当《台湾民报》于1927年8月由东京迁到台湾发行以后,有关民族问题和社会运动的言论和主张,都被台湾总督府的“文化统合”政策给“统合”掉了[2]。 日据时代的台湾,面对的正是这些“统合”的压力。而台湾文学也正是在这些权力的压力下,积极参与了本民族的文化启蒙与解放运动,它也充分利用了“现代性”的策略,来消解这些压力。在20世纪20年代,是赖和为代表的台湾作家以中文来抵抗日本统治者的“文化统合”,直接地抨击了日本人建立的所谓的“现代制度”,譬如《一杆秤仔》对于“度量衡”和“警察制度”之虚伪性的无情揭露。到了三四十年代,面对日本统治者强行废止汉文,推行“皇民化运动”,台湾知识分子退而采取了间接的文化抵抗。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使用日语创作的台湾作家。他们使用殖民者的语言来描写本民族的生活,创造了另外一种文学的、文化的想象,并逐渐形成了一条用“弱小民族”的“现代性”来对抗统治强权的“现代性”的左翼的现实主义传统。 日据时期,尤其是战时(1937—1945)使用日文创作成就较高的几个作家(如张文环、龙锳宗、王昶雄等)当中,吕赫看(1914—1951)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身世,在林至洁编译的《吕赫若小说全集》[3]出版之前,我们知道得不多;就是关于他的作品,大陆的了解恐怕也不能说十分透彻。我对吕赫若感到兴趣,其一由于他对当代台湾作家的影响。他的《牛车》[4]所描写的30年代社会变革中的乡村背景,在六七十年代仍然成为王祯和、黄春明重新表现的对象。这不仅仅是某种文学母题的延伸,也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上面的投影。其二由于他的写作方式。他的日文写作和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情结,或者说,日文的表现形式与中国的内在焦虑,这两者构成的

推行自主外交下的日本对华政策

摘要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日本政府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回顾30年来日本对华经贸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总体来说,日本采取的是积极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但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并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关键词:对华经贸政策;调整;演变 一、推行自主外交下的日本对华政策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过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经济实力大增,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外交开始推行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自主外交。事实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外交就典型地摇摆于“对美一边倒”与推行自主外交之间,对美牟取利益时,就“对美一边倒”;对华牟取利益时,就搞自主外交。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特别是“尼克松冲击”,促使日本必须调整对华外交政策,推行自主外交。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组阁的当天,在首次的内阁会议上,提出“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要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中强有力地推进和平外交”,“中国的问题是最大的外交问题”。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对华采取的经贸政策主要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1974年—1975年缔结了贸易、航空和渔业协定。1978年—1979年又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中日长期贸易协定》等文件,并开始商定由日方提供第一次日元贷款。 在这一时期,虽然日本极力推行自主外交,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出于联华抑苏的目的,在中日关系上,采取了支持中国的政策,使日本在对华经贸政策上不得不采取积极的态度,特别是在日本对华贷款方面表现更为明显。1979年10月17日—18日,日美在华盛顿协商对华援助计划时,日美出现意见不一,美方要求明文规定,日本对华提供日元贷款“没有附加条件”。对此日本的通产省表示反对,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同意“原则上没有附加条件”。 也正是在日本采取积极的对华政策和美国的支持下,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80年中日贸易额达到89.1亿美元,与建交时1972年的10.4亿美元相比增长近9倍。这一时期也是中日贸易发展最顺利的时期,增长幅度大都在

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 在德川幕府,也对德川幕府称为江户幕府,是封建的制度,日本建立了由德川家康和由统治幕府德川家族 The Tokugawa shogunate, also known as the Tokugawa bakufu(徳川幕府) and the Edo bakufu (江戸幕府), was a feudal regime of Japan established by Tokugawa Ieyasu and ruled by the shoguns of the Tokugawa family.] This period is known as the Edo period and gets its name from the capital city, Edo, which is now called Tokyo, after the name was changed in 1868. The Tokugawa shogunate ruled from Edo Castle from 1603 until 1868, when it was abolished during the Meiji Restoration. 幕府简介 德川幕府(Tokugawa)所建。至1867 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共经十五代将军,历时265 年。 幕府原为将军征战时处理军务的营幕,后将军架空天皇取得实际统治权。历史上先后有镰仓(1192—1333)、室町(1338—1573)和德川三个幕府。德川幕府的统治形式是幕藩体制。将军之下,设大老(不常设)、老中(常设)掌握全国政务,设若年寄协助老中,设大目付,目付负责监视大名和幕府的直属武士旗本和御家人。 设寺社、勘定、江户町三奉行,分别管理寺社、幕府财政和江户市政。在大阪、长崎等主要城市设远国奉行来支配地方的直辖领地。在京都设立所司代以监视皇室和寺社,以及近畿诸大名。在幕府赐封的260—270 多个诸侯国内,藩主们拥有行政、司法和征收年贡的权力。武士们则以各自的藩主服兵役为己任。 中央集权 德川将军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经济 首先,幕府掌握了占当时全国总产量1/4 的富饶的土地,和大阪、京都、江户等重要城市以及主要的矿山,还垄断了金、银、钱三种货币的铸造权。 2.军事 其次,幕府控制之下的直属武士旗本、御家人,以及旗本的陪臣,号称“旗本八百旗”。相对于各藩,在军事力量上占绝对优势。 3.政治 第三,将藩侯们分为“亲藩”(德川氏同族)、“谱代”(德川氏原属)、外样(新臣服)三个等级。三者的领地互为交错以达到监视外样大名的目的。而且,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占据了富庶和重要的领地。 4.法律 第四,颁布统治大名的基本法《武家诸法度》,限制各藩修建城堡,禁止结党,规定婚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刘江永 2013-02-25 16:07:0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内容摘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

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8.1知识拓展:德川幕府时代的经济

德川幕府时代的经济 德川幕府,作为日本幕府时代的终结,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崛起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时期的日本经济体制,个人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具体分析如下: 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江户时代,通过不断重新丈量土地使土地的实际耕种者成为土地占有者。产权的这种默认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激励,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所以幕府十分重视对农村的统治,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法令,例如规定禁止农民出卖土地、禁止迁移、禁止过度分家、禁止过奢侈生活、禁止自由种植农作物等,并在农村实施“五人组”连座制度。在此条件下,日本的农业耕种面积逐渐扩大。而农产品加工也促进了榨油业、调料业、酿酒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等行业的发展。 商业和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可交换产品。农民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种子和农业生产工具,国家贡赋制度中的三分之一缴银制也使得农民进一步和市场相联系。虽然是重农时代,但是在农村和城镇出现了市场。以江户为中心的关东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日用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市场,这些商品主要靠大阪供应和集散。因此,从18世纪开始,大阪和江户之间的海运极为繁忙。元禄年间,江户和大阪的商人分别组成10个帮、24个批发商公会,不久又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同盟。这些同盟决定着全国许多商品的价格。大阪是‘天下的厨房’,京都、兵库、界、大津、长崎等也都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城市。经营商品买卖的企业形式是货栈。货栈都是家庭经营的生意,但是大型货栈一般都雇有一帮学徒、伙计和总管,而且货栈是交给总管来经营的。在信贷系统方面,主要依靠钱庄来进行融资。钱庄可以为大商户办理存款、货款、票据和兑换业务。 然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大名们,因为过着城市生活,生活费用日益增多;而他们的收入却仍旧仅限于作为贡纳品的实物。为了获得货币,他们不得不拿贡纳品做抵押去向商人借款。所以,无论封建统治者怎样加重农民的负担,征来的贡纳品也会一转手就落入放高利贷的商人手中。这样,大名们就逐渐变成债务者;而商人们则积蓄了大量的财富。 对于日益富有的商人,幕府和大名们曾想尽种种办法来加以抑制:他们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